第三讲八十年代初期的小说(一) 一一潮流化态势的小说创作概述 ■(二)“伤痕文学”的基本特征: ·1、悲刷性、灾难性题材的选择与抒写,首次出现了以悲剧形式 来反映社会主义的文学思潮; ■2、“控诉”性的美学特征 ·3、人道主义思想的回归与高扬 ·4、注重对普通人的刻划,在表现对象上,出现了空前的广泛性。 ·(三)代表性文本: ·张贤亮《邢老汉与狗的故事》 ·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 ·(四)不足 ·1从社会意义上来说,“伤痕文学”对文革的否定不够深刻。它 只是从政治、社会、人际关系的角度考察浩劫产生的原因,而缺 少对传统文化心理、封建意识的理性批判; ■ 2在艺术表现显得比较幼稚。许多小说中的语言明显带有文革左 倾的印痕,在创作方法上多停留在现实主义方面
第三讲 八十年代初期的小说(一) ——潮流化态势的小说创作概述 ▪ (二)“伤痕文学”的基本特征: ▪ 1、悲剧性、灾难性题材的选择与抒写,首次出现了以悲剧形式 来反映社会主义的文学思潮; ▪ 2、“控诉”性的美学特征 ▪ 3、人道主义思想的回归与高扬 ▪ 4、注重对普通人的刻划,在表现对象上,出现了空前的广泛性。 ▪ (三)代表性文本: ▪ 张贤亮《邢老汉与狗的故事》 ▪ 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 ▪ (四)不足 ▪ 1从社会意义上来说,“伤痕文学”对文革的否定不够深刻。它 只是从政治、社会、人际关系的角度考察浩劫产生的原因,而缺 少对传统文化心理、封建意识的理性批判; ▪ 2在艺术表现显得比较幼稚。许多小说中的语言明显带有文革左 倾的印痕,在创作方法上多停留在现实主义方面
第三讲八十年代初期的小说(一) ·二、反思文学 ·(一)主要涵义:20世纪80年代前半期在中国大陆文坛出现的一 种令人瞩目的文学现象。指的是在思想解放运动的背景下出现的 对建国以来迂回曲折的历史发展进行的历史性反思和哲理性反思 之后所产生的小说创作潮流。 (二)主要作家作品:茹志鹃《被剪辑错了的故事》、鲁彦周 的《天云山传奇》、高晓声的《李顺大造屋》,张弦《被爱情遗 忘的角落》、《记忆》,路遥的《人生》、张一弓的《犯人李铜 钟的故事》、韩少功的《西望茅草地》、李国文的《冬天里的春 天》、《月食》,王蒙的《布礼》、《蝴蝶》、《相见时难》 谌容的《人到中年》、张贤亮的《灵与肉》、《绿化树》、《男 人的一半是女人》,方之的《内奸》、史铁生的《我的遥远的清 平湾》、李存葆的《高山下的花环》等。 80年代以后出现的尤凤伟《中国一九五七》也是这类作品的深化
第三讲 八十年代初期的小说(一) • 二、反思文学 • (一)主要涵义: 20世纪80年代前半期在中国大陆文坛出现的一 种令人瞩目的文学现象。指的是在思想解放运动的背景下出现的 对建国以来迂回曲折的历史发展进行的历史性反思和哲理性反思 之后所产生的小说创作潮流。 • (二)主要作家作品: 茹志鹃《被剪辑错了的故事》、鲁彦周 的《天云山传奇》、高晓声的《李顺大造屋》,张弦《被爱情遗 忘的角落》、《记忆》,路遥的《人生》、张一弓的《犯人李铜 钟的故事》、韩少功的《西望茅草地》、李国文的《冬天里的春 天》、《月食》,王蒙的《布礼》、《蝴蝶》、《相见时难》, 谌容的《人到中年》、张贤亮的《灵与肉》、《绿化树》、《男 人的一半是女人》,方之的《内奸》、史铁生的《我的遥远的清 平湾》、李存葆的《高山下的花环》等。 • 80年代以后出现的尤凤伟《中国一九五七》也是这类作品的深化
第三讲八十年代初期的小说(一) (三)主要内容 ·1对农村问题的反思成为作家创作的一个重点。其中张一弓的 《犯人李铜钟的故事》、高晓声的《李顺大造屋》可谓代表; ·2对“人”,如“人性”、“人的价值”、“人的生命力量” 等问题的思考。如表现"同情"的《离离原上草》、表现"母 子亲情"的《女俘》、表现”友情"的《驼铃》和表现"爱情” 的《如意》等;或探讨"爱情婚姻"方面的社会问题,如《爱, 是不能忘记的》、 《春天的童话》、 《我们这个年纪的 梦》等;或讴歌人的生命力量,如《北方的河》、《迷人 的海》等; ·3对于封建意识形态的批判。张弦《被爱情遗忘的角落》、韩 少功《西望茅草地》; ·4对党群关系和官僚主义的反思、批判。王蒙《蝴蝶》、《悠 悠寸草心》,李国文《冬天里的春天》《月食》
第三讲 八十年代初期的小说(一) • (三)主要内容 • 1对农村问题的反思成为作家创作的一个重点。其中张一弓的 《犯人李铜钟的故事》、高晓声的《李顺大造屋》可谓代表; • 2对“人”,如“人性” 、 “人的价值” 、 “人的生命力量” 等问题的思考。如表现"同情"的《离离原上草》 、表现"母 子亲情"的《女俘》 、表现"友情"的《驼铃》和表现"爱情" 的《如意》等;或探讨"爱情婚姻"方面的社会问题,如《爱, 是不能忘记的》 、 《春天的童话》 、 《我们这个年纪的 梦》等;或讴歌人的生命力量,如《北方的河》 、 《迷人 的海》等; • 3对于封建意识形态的批判。张弦《被爱情遗忘的角落》、韩 少功《西望茅草地》; • 4对党群关系和官僚主义的反思、批判。王蒙《蝴蝶》、《悠 悠寸草心》,李国文《冬天里的春天》《月食》
第三讲八十年代初期的小说(一) ·(四)思想艺术特征: ·1具有一定的理性批判精神、思辩色彩; ■2题材的进一步拓展; ·3艺术变现手法的积极变化(时间的大跨度转化,主客观交织, 意识流与蒙太奇手法)。 ·(五)代表性文本:谌容《人到中年》 ·三、改革文学 ·(一)涵义:是指70年代末初露端倪,80年代初蔚为高潮,反 映改革开放以及由此引发一系列社会生活、思想观念、文化心 理的变革与冲突的文学创作潮流。 ·(二)主要作品:以1979年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为先声。 之后,李国文的《花园街五号》、高晓声的《陈奂生上城》 、 张洁《沉重的翅膀》、贾平凹的《鸡窝洼人家》, 柯云路的 《新星》、张炜的《秋天的愤怒》张锲的《改革者》何士光的 《乡场上》 等小说
第三讲 八十年代初期的小说(一) ▪ (四)思想艺术特征: ▪ 1具有一定的理性批判精神、思辩色彩; ▪ 2题材的进一步拓展; ▪ 3艺术变现手法的积极变化(时间的大跨度转化,主客观交织, 意识流与蒙太奇手法)。 ▪ (五)代表性文本:谌容《人到中年》 ▪ 三、改革文学 ▪ (一)涵义:是指70年代末初露端倪,80年代初蔚为高潮,反 映改革开放以及由此引发一系列社会生活、思想观念、文化心 理的变革与冲突的文学创作潮流。 ▪ (二)主要作品:以1979年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为先声。 之后,李国文的《花园街五号》 、高晓声的《陈奂生上城》 、 张洁《沉重的翅膀》 、贾平凹的《鸡窝洼人家》 ,柯云路的 《新星》、张炜的《秋天的愤怒》张锲的《改革者》何士光的 《乡场上》等小说
第三讲八十年代初期的小说(一) ·(三)主要特点: ·1作家发自内心的对于改革的热忱呼唤; ·2力图整体地反映变革中的时代、社会与人,真切地描绘出改革 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3塑造了一批改革家、开拓者的“当代英雄”,还通过对各色人 物的创作表现改革背景下的各种心态世相。 ·(四)不足 矛盾冲突的二元对立模式;主要“正面人物”形象的道德化、 圣洁化倾向。 (五)代表性文本: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
第三讲 八十年代初期的小说(一) • (三)主要特点: • 1作家发自内心的对于改革的热忱呼唤; • 2力图整体地反映变革中的时代、社会与人,真切地描绘出改革 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 3塑造了一批改革家、开拓者的“当代英雄”,还通过对各色人 物的创作表现改革背景下的各种心态世相。 • (四)不足 • 矛盾冲突的二元对立模式;主要“正面人物”形象的道德化、 圣洁化倾向。 • (五)代表性文本: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