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八十年代的文学环境及文学概况(一) ·中期以后: ·1、小说作家:莫言、刘索拉、残雪、马原、 余华、苏童、叶兆言、格非、孙甘露、北 村、刘恒、方方等。 。2、“新生代”(“第三代”)诗人:海子、 骆一禾、西川、翟永明、于坚、陈东东、 周伦佑、欧阳江河、王家新、肖开愚等
第一讲 八十年代的文学环境及文学概况(一) • 中期以后: • 1、小说作家:莫言、刘索拉、残雪、马原、 余华、苏童、叶兆言、格非、孙甘露、北 村、刘恒、方方等。 • 2、“新生代”(“第三代”)诗人:海子、 骆一禾、西川、翟永明、于坚、陈东东、 周伦佑、欧阳江河、王家新、肖开愚等
第一讲八十年代的文学环境及文学概况(一) ·三、80年代的文学论争、文学思潮 ·(一)文艺与政治的关系论争 ·论争由来于《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开始:陈丹晨、吴泰昌在《上海文艺》发表《评“文艺创 作都要写阶级斗争”》为文艺“正名”。继而陈敏恭发表 《工具论还是反映论一关于文艺与政治的关系》。其后, 参与者踊跃。反对工具论的代表性观点有: ·1、主张恢复文艺的特性,反对把文艺变为政治的附庸; 2、主张恢复文艺以审美为中心的多种社会功能,反对狭隘 的政治功能主义; 3、主张恢复文艺与生活的广泛联系,反对唯意志论对文艺 的糟蹋; 4、恢复对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科学理解,反对简单化地 诠释马克思主义
第一讲 八十年代的文学环境及文学概况(一) ▪ 三、80年代的文学论争、文学思潮 ▪ (一)文艺与政治的关系论争 ▪ 论争由来于《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 开始:陈丹晨、吴泰昌在《上海文艺》发表《评“文艺创 作都要写阶级斗争”》为文艺“正名”。继而陈敏恭发表 《工具论还是反映论——关于文艺与政治的关系》。其后, 参与者踊跃。反对工具论的代表性观点有: ▪ 1、主张恢复文艺的特性,反对把文艺变为政治的附庸; ▪ 2、主张恢复文艺以审美为中心的多种社会功能,反对狭隘 的政治功能主义; ▪ 3、主张恢复文艺与生活的广泛联系,反对唯意志论对文艺 的糟蹋; ▪ 4、恢复对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科学理解,反对简单化地 诠释马克思主义
第一讲八十年代的文学环境及文学概况(一) ·(二)关于现实主义的论争 ·主要围绕如何恢复、坚持和发扬现实主义这 个总的主题展开。 ·焦点:如何看待“真实性”?而真实性问题 又多与“写本质”“倾向性”“典型性”等 问题相互定义、相互缠绕
第一讲 八十年代的文学环境及文学概况(一) • (二)关于现实主义的论争 • 主要围绕如何恢复、坚持和发扬现实主义这 个总的主题展开。 • 焦点:如何看待“真实性”?而真实性问题 又多与“写本质”“倾向性”“典型性”等 问题相互定义、相互缠绕
第二讲八十年代的文学环境及文学概况(三) ·三、80年代的文学论争、文学思潮 ■(三)关于文学本体论问题 ·本体论原为哲学术语,是探讨关于存在、存在物,即一切现 实的基本特征的一种学说。文学本体论指关于文学存在的本 源与本质的学说和理论。当时影响较大的有两种:人本主义 的文学本体论和形式主义的文学本体论。 ■ 人本主义的文学本体论有三种较具代表性观,点: ·1、自我表现的文学本体论 ·2、主体论的文学本体论(其哲学基础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实践 和主体性的论述,以李泽厚、刘再复的观点为代表) ·3、存在论或生命论的本体论 形式主义文学本体论的建构因素主要有: ·1、作家普遍表现出对于语言、文体、意象、叙事方式、结构 等方式构成的关注;2、批评家关注的中心转入研究文学本身 的审美特,点和作品内部各要素的相互关系;
第二讲 八十年代的文学环境及文学概况(二) ▪ 三、80年代的文学论争、文学思潮 ▪ (三)关于文学本体论问题 ▪ 本体论原为哲学术语,是探讨关于存在、存在物,即一 切现 实的基本特征的一种学说。文学本体论指关于文学存在的本 源与本质的学说 和理论。当时影响较大的有两种:人本主义 的文学本体论和形式主义的文学本体论。 ▪ 人本主义的文学本体论有三种较具代表性观点: ▪ 1、自我表现的文学本体论 ▪ 2、主体论的文学本体论(其哲学基础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实践 和主体性的论述,以李泽厚、刘再复的观点为代表) ▪ 3、存在论或生命论的本体论 ▪ 形式主义文学本体论的建构因素主要有: ▪ 1、作家普遍表现出对于语言、文体、意象、叙事方式、结构 等方式构成的关注;2、批评家关注的中心转入研究文学本身 的审美特点和作品内部各要素的相互关系;
第二讲八十年代的文学环境及文学概况(二) ·3、西方形式主义的大量引入。 ·(四)关于“重写文学史” ·作为一种思潮,早在80年代中期表现明显,1985年,陈思和 发表《新文学史研究中的整体观》;黄子平、陈平原、钱理 群发表《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等;1988年,《上海文 论》自第4期起开始推出重点栏目“重写文学史”,连续9期 对于“重写”予以大量“实践”(北京的《中国现代文学研 究丛刊》也有类似的“实践”)。 ·(五)关于文学的“文化寻根”思潮 ·1985年韩少功率先在一篇纲领性的论文《文学的"根"》中声 明:"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的文化土壤中" 他提出应该"在立足现实的同时又对现实世界进行超越,去揭 示一些决定民族发展和人类生存的迷
第二讲 八十年代的文学环境及文学概况(二) • 3、西方形式主义的大量引入。 • (四)关于“重写文学史” • 作为一种思潮,早在80年代中期表现明显,1985年,陈思和 发表《新文学史研究中的整体观》;黄子平、陈平原、钱理 群发表《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等;1988年,《上海文 论》自第4期起开始推出重点栏目“重写文学史”,连续9期 对于“重写”予以大量“实践”(北京的《中国现代文学研 究丛刊》也有类似的“实践”)。 • (五)关于文学的“文化寻根”思潮 • 1985年韩少功率先在一篇纲领性的论文《文学的"根"》中声 明:"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的文化土壤中" , 他提出应该"在立足现实的同时又对现实世界进行超越,去揭 示一些决定民族发展和人类生存的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