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伦理学课题报告 逝者 物理系 组长:林芸(07300190 组员:胡晓倩(07300190087)武迪(07300190089)蓝凡立(073001900900 课题阐述: 有这样的一句话,上帝终究对每个人都公平,因为每个人都要面临死亡。很难想象如果 人可以不死,这个世界和社会将是怎样,这是无法想象的。而我们每个人其实又都不愿意过 多地谈论死亡,我们恐惧死亡,担心死亡,而我们却又时时刻刻地面对死亡。这是一个多么 矛盾和复杂的问题 由于时间的有限,也由于课程的要求,我们选择关于死亡问题的一些具体的方面展开研 究和讨论,之所以会选择这几个具体问题,正是由于我本人反复思考过,经历过,面对过这 些事情,它们让我痛苦过,迷茫过,害怕过,但同时又让我领悟许多。关于亲人的突然死亡 我们最爱的人如果突然离开我们(包括恶疾,意外,车祸)我们应该怎么办,如何继续生活, 亲人的突然离世又将会怎样影响我们将来的生活,生命中曾经的那些痛苦悲伤对我们一生有 着怎样的意味。 开展情况与工作分配: 小组四个同学分别回顾了在过去的人生中所遇到过的“离别”,生命中的那些逝者他们 虽然已经离我们远去然而他们依旧在我们的回忆之中,这种回忆与反思,让我们对生命的意 义,对于伦理的作用有了更为真实的感悟。 主要展开的形式: 1)组员小组讨论 2)采访一些同学 3)一次亲身考察 工作分配 组长(林芸)主要负责团队任务工作的布置开展的组织活动,组员(胡晓倩,武迪,蓝
应用伦理学 课题报告 逝者 物理系 组长:林芸(07300190077) 组员:胡晓倩(07300190087)武迪(07300190089)蓝凡立(07300190090) 课题阐述: 有这样的一句话,上帝终究对每个人都公平,因为每个人都要面临死亡。很难想象如果 人可以不死,这个世界和社会将是怎样,这是无法想象的。而我们每个人其实又都不愿意过 多地谈论死亡,我们恐惧死亡,担心死亡,而我们却又时时刻刻地面对死亡。这是一个多么 矛盾和复杂的问题。 由于时间的有限,也由于课程的要求,我们选择关于死亡问题的一些具体的方面展开研 究和讨论,之所以会选择这几个具体问题,正是由于我本人反复思考过,经历过,面对过这 些事情,它们让我痛苦过,迷茫过,害怕过,但同时又让我领悟许多。关于亲人的突然死亡, 我们最爱的人如果突然离开我们(包括恶疾,意外,车祸)我们应该怎么办,如何继续生活, 亲人的突然离世又将会怎样影响我们将来的生活,生命中曾经的那些痛苦悲伤对我们一生有 着怎样的意味。 开展情况与工作分配: 小组四个同学分别回顾了在过去的人生中所遇到过的“离别”,生命中的那些逝者他们 虽然已经离我们远去然而他们依旧在我们的回忆之中,这种回忆与反思,让我们对生命的意 义,对于伦理的作用有了更为真实的感悟。 主要展开的形式: 1) 组员小组讨论 2) 采访一些同学 3) 一次亲身考察 工作分配: 组长(林芸)主要负责团队任务工作的布置开展的组织活动,组员(胡晓倩,武迪,蓝
应用伦理学课题报告 凡立)主要负责报告内容的采集和整理工作 课题成果: 1)三段回忆: 第一次面对死亡的经历,关于逝者的回忆,真实的感受,只字片语之间表达出对于生命的领悟 隔壁家的爷爷 不能说是认识,恰好抽签时抽到,于是我们的房子便建在了一起,于是我们变成了邻居 我管他叫周爷爷,而他,从来不叫我的名字 每天放学回家,周爷爷总会坐在门口,见我回来,就会打个招呼“放学啦?”,“嗯,放 学了!”我会回答他,每天 直到有一天放学,隔壁家的门口不再出现周爷爷的身影 爸爸说,周爷爷走了,走的很突然,但也在大家的意料之中,周爷爷已经很老了 那天晚上,隔壁家灯火通明,突然间,来了很多认识的和不认识的人 依照族人的习俗,巫在隔壁家的门前空地上跳起了不知名的舞,唱着听不懂的歌,两天 两夜 隔壁家的门前依然会不时的有人坐着,只是不再是周爷爷 死亡对我们意味着什么呢?一个人突然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不再给我们制造新的记 忆?但这不意味着他就会从我们的生命中消失,只要我们依然对他有记忆。 死亡作为疾病的一种转归,是生命的必然规律。但是人们为什么会抗拒死亡?有人说, 人不怕自己的肉体离开这个世界,人害怕的是,因为肉体的离开,他的人生价值就无法实现 了。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为什么又会有那么多的伤春的诗呢?花开时,它们装扮了春天 花谢时,它们可“化作春泥更护花”。我们看到了花从生到死整个过程中的价值,还是为它 的凋谢叹息,仅仅因为,它,死了。人作为有意识的物种,或许害怕的是意识之外的东西 虽然我们做过很多的想象,但没有人知道死后真正的世界 我的曾祖父母 回想起来,我还比较幸运,至今尚未经历过至爱亲人的过世,未曾体味过那种死别的痛 苦。好像仅有的经历就是曾祖父母的过世,但因为他们并不曾从小伴我长大,只在每年回老 家过年时会见上一面,故他们的离去不曾给我带来多大的伤痛。 曾祖母去世的时候我很小,大概7岁左右,记忆已经有点模糊了;曾祖父过世的时候我
应用伦理学 课题报告 凡立)主要负责报告内容的采集和整理工作。 课题成果: 1) 三段回忆: 第一次面对死亡的经历,关于逝者的回忆,真实的感受,只字片语之间表达出对于生命的领悟 隔壁家的爷爷 不能说是认识,恰好抽签时抽到,于是我们的房子便建在了一起,于是我们变成了邻居。 我管他叫周爷爷,而他,从来不叫我的名字 每天放学回家,周爷爷总会坐在门口,见我回来,就会打个招呼“放学啦?”,“嗯,放 学了!”我会回答他,每天 直到有一天放学,隔壁家的门口不再出现周爷爷的身影 爸爸说,周爷爷走了,走的很突然,但也在大家的意料之中,周爷爷已经很老了 那天晚上,隔壁家灯火通明,突然间,来了很多认识的和不认识的人 依照族人的习俗,巫在隔壁家的门前空地上跳起了不知名的舞,唱着听不懂的歌,两天 两夜 隔壁家的门前依然会不时的有人坐着,只是不再是周爷爷 死亡对我们意味着什么呢?一个人突然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不再给我们制造新的记 忆?但这不意味着他就会从我们的生命中消失,只要我们依然对他有记忆。 死亡作为疾病的一种转归,是生命的必然规律。但是人们为什么会抗拒死亡?有人说, 人不怕自己的肉体离开这个世界,人害怕的是,因为肉体的离开,他的人生价值就无法实现 了。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为什么又会有那么多的伤春的诗呢?花开时,它们装扮了春天; 花谢时,它们可“化作春泥更护花”。我们看到了花从生到死整个过程中的价值,还是为它 的凋谢叹息,仅仅因为,它,死了。人作为有意识的物种,或许害怕的是意识之外的东西, 虽然我们做过很多的想象,但没有人知道死后真正的世界…… 我的曾祖父母 回想起来,我还比较幸运,至今尚未经历过至爱亲人的过世,未曾体味过那种死别的痛 苦。好像仅有的经历就是曾祖父母的过世,但因为他们并不曾从小伴我长大,只在每年回老 家过年时会见上一面,故他们的离去不曾给我带来多大的伤痛。 曾祖母去世的时候我很小,大概 7 岁左右,记忆已经有点模糊了;曾祖父过世的时候我
应用伦理学课题报告 l1岁,印象更深一些。曾祖父走得很安详。爸爸说曾祖父临走前的几小时突然跟爷爷讲他 想我伯父了,很想见他,于是爷爷就打电话叫来我伯父。伯父跟曾祖父讲了会儿话之后问他 是不是累了,要不要睡会儿。于是曾祖父就睡了,然后几分钟后他在睡梦里毫无痛楚地离开 了。村里的人都说曾祖父前世必做了很多的善事,今生才得以这种安详的方式离开。两位老 人生前一直身体健康,都是到了90多岁的高龄。爸爸还说曾祖母过世前的最后一餐饭都是 她自己做的。 我对曾祖母生前的印象就是依稀记得每次回老家她都坐在床上跟她的孙媳妇们聊家长 里短。妈妈说曾祖母很喜欢给她的重孙子们起名字,弟弟出生的时候曾祖母也给他起了个名 字,不过弟弟后来还是叫了别名。对于曾祖父,记的每次回老家,曾祖父都坐在大门外的台 子上看着他的孩子们一年又一年地回来又离开。对我们这些重孙辈,曾祖父总会招手叫我们 过他身边去。我曾跟爸爸说,我们这个大家族,重孙辈的小孩子就有18个,大家住在各地, 很少回去看看,曾祖父又这么老了,他不会分得清谁是谁家的孩子吧。可爸爸告诉我说你曾 祖分可分得清呢,每年谁来了谁还没来他都清清楚楚。我真的很惊异于这么高龄的曾祖父记 忆竟然还这么清晰。如今,曾祖父过世了,我每次回老家都会在曾祖父曾经每天都坐过的台 阶上坐一会儿,凭我对这个老人仅有的一些记忆怀想一些他生前的事情 如今,爷爷奶奶也已经80多岁了,也还比较健康地独自生活在他们守了一辈子的老房 子里。他们生儿育女,如今儿女早已自立,连他们的孙子孙女也有的都结婚生子了。孩子们 长大离巢,留他们又孤单独守,只是岁月轮回,年轻不再,都已经老了,一生就这么着过去 我也长大了,以后的岁月里,会接二连三地遭遇我至爱亲人的离世,我知道这一点。只 是面对亲人的死亡,若他们已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完整地走过一生,不留遗憾地做过他们想 做的事,欣慰地看到儿女们也有了各自安定的生活,那么心满意足了,他们走的时候我们又 何必哀哀痛哭呢。哀伤是必然有的,但我们不能让悲痛阻碍了我们人生的继续,因为亲人们 已完成了他们的人生历程而离去,那么我们也要认真走完我们的人生旅途。我该感到幸福的 是还有这么多我至爱的人仍然陪伴在我左右,我应该做的就是努力帮他们实现一些靠他们自 己无法实现的人生梦想,让他们在尘世的此生无憾。如果我能够做到这些,在他们生前尽己 之力陪伴他们享受他们想要的生活,那么当他们最终离开我的那天来到的时候,我就能以平 静理性的心态对待这一切,用我对他们的深爱送走他们,然后继续我的人生。人生来就注定 了死亡,所谓“向死而生”,就更要求我们要“生”得有意义,要努力追求人生、追求梦想, 这样面对死亡,回想我们走过的绚烂多彩的全程,喜怒哀乐都已尝尽,那么那时那刻就可以
应用伦理学 课题报告 11 岁,印象更深一些。曾祖父走得很安详。爸爸说曾祖父临走前的几小时突然跟爷爷讲他 想我伯父了,很想见他,于是爷爷就打电话叫来我伯父。伯父跟曾祖父讲了会儿话之后问他 是不是累了,要不要睡会儿。于是曾祖父就睡了,然后几分钟后他在睡梦里毫无痛楚地离开 了。村里的人都说曾祖父前世必做了很多的善事,今生才得以这种安详的方式离开。两位老 人生前一直身体健康,都是到了 90 多岁的高龄。爸爸还说曾祖母过世前的最后一餐饭都是 她自己做的。 我对曾祖母生前的印象就是依稀记得每次回老家她都坐在床上跟她的孙媳妇们聊家长 里短。妈妈说曾祖母很喜欢给她的重孙子们起名字,弟弟出生的时候曾祖母也给他起了个名 字,不过弟弟后来还是叫了别名。对于曾祖父,记的每次回老家,曾祖父都坐在大门外的台 子上看着他的孩子们一年又一年地回来又离开。对我们这些重孙辈,曾祖父总会招手叫我们 过他身边去。我曾跟爸爸说,我们这个大家族,重孙辈的小孩子就有 18 个,大家住在各地, 很少回去看看,曾祖父又这么老了,他不会分得清谁是谁家的孩子吧。可爸爸告诉我说你曾 祖分可分得清呢,每年谁来了谁还没来他都清清楚楚。我真的很惊异于这么高龄的曾祖父记 忆竟然还这么清晰。如今,曾祖父过世了,我每次回老家都会在曾祖父曾经每天都坐过的台 阶上坐一会儿,凭我对这个老人仅有的一些记忆怀想一些他生前的事情。 如今,爷爷奶奶也已经 80 多岁了,也还比较健康地独自生活在他们守了一辈子的老房 子里。他们生儿育女,如今儿女早已自立,连他们的孙子孙女也有的都结婚生子了。孩子们 长大离巢,留他们又孤单独守,只是岁月轮回,年轻不再,都已经老了,一生就这么着过去 了。 我也长大了,以后的岁月里,会接二连三地遭遇我至爱亲人的离世,我知道这一点。只 是面对亲人的死亡,若他们已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完整地走过一生,不留遗憾地做过他们想 做的事,欣慰地看到儿女们也有了各自安定的生活,那么心满意足了,他们走的时候我们又 何必哀哀痛哭呢。哀伤是必然有的,但我们不能让悲痛阻碍了我们人生的继续,因为亲人们 已完成了他们的人生历程而离去,那么我们也要认真走完我们的人生旅途。我该感到幸福的 是还有这么多我至爱的人仍然陪伴在我左右,我应该做的就是努力帮他们实现一些靠他们自 己无法实现的人生梦想,让他们在尘世的此生无憾。如果我能够做到这些,在他们生前尽己 之力陪伴他们享受他们想要的生活,那么当他们最终离开我的那天来到的时候,我就能以平 静理性的心态对待这一切,用我对他们的深爱送走他们,然后继续我的人生。人生来就注定 了死亡,所谓“向死而生”,就更要求我们要“生”得有意义,要努力追求人生、追求梦想, 这样面对死亡,回想我们走过的绚烂多彩的全程,喜怒哀乐都已尝尽,那么那时那刻就可以
应用伦理学课题报告 圆满地和“生”挥挥手,平静地走进“死”的安宁 所以,死,因了生的激情挥洒,因了生的了无遗憾,而成了生最后圆满的句号。所以 亲人的离世抑或自己的死亡,我想,是必然要发生的事情,但不是可怕的事情:抓紧时间做 好我们现在能做的事情,就是对生最好的诠释,也是与死亡的哀痛相抗衡的最好的武器 第一次的离别 记忆中,第一次面对死亡是在小学二年级,朝夕相伴的小猫在某个周一的早上斜躺在沙 发上,再没起来过。记得那天早上我一直在哭,并不是在难过再见不到小猫,而是愧疚,就 在前一天晚上,妈妈听到小猫的呻吟声,让我去看看。那一幕至今印象深刻,小猫斜躺在沙 发上,嘴里都是白沫。可无知的我以为它是睡着了,在流口水。后来我一次次地想,如果不 是我的“误判”,小猫就不会死。之后,不知道为什么我不再喜欢猫。 第一次有亲近的人去世是在小学三年级,某个周日中午在老家莫名头晕,一觉睡醒,被 妈妈拉出来,院子里都是不认识的人,议论着我听不懂的问题走向姥姥的房间,清晰听到“衣 服”两个字。莫名其妙地被一个远房舅舅陪着回家,莫名奇妙地哭了一路。回到家,奶奶叹 气说,“人啊,说走就走了,说不定,过两年……”整整两年后的那天下午上着课,我再次 头晕,之后不再叫别的老人奶奶,不敢再头晕。后来一次小学作文,写最难忘的事,写了姥 姥的去世,被老师当众批评说看不出哪里难忘了,之后不敢再提起这些事。一直相信,奶奶 和姥姥是去了另一个世界,走之前来和我道别,只是我当时不明白。记得小时候问过奶奶死 后是怎样的,总总觉得老人们去过那里,之后觉得其实应该自己知道得更多,因为我离开那 里的时间更短。 曾经她们躺在床上,紧紧握着我的手,久久不放开,我不敢猜测她们眼神里的是希望还 是求助。她们离开的时候,我都不在身边,后来妈妈说怕我心里留下阴影。亲眼看着生命离 开是在某个傍晚,一个人坐在教室里自习,翻书页的时候无意中碰到了一个小虫子,看着它 在白纸上挣扎,无助而坚强地一次又一次弹动它的腿。我就像上帝一样看着这一切的发生, 第一次如此真切地体会到死亡的沉重和无助。当小虫子不再动弹,我脑子中空白了,不敢思 考之后的任何事情 有一次午睡,感觉自己的生命就要终结,有一种真真切切的畏惧感,从不曾体会过的畏 惧感、不安全感。一直,很排斥或者说是不敢,想关于死亡事情,或许是因为它超出我能体 会感知的范围,或许是我怕被告知我错了,也或许这种畏惧和躲避与生俱来。 2)一次探访
应用伦理学 课题报告 圆满地和“生”挥挥手,平静地走进“死”的安宁。 所以,死,因了生的激情挥洒,因了生的了无遗憾,而成了生最后圆满的句号。所以, 亲人的离世抑或自己的死亡,我想,是必然要发生的事情,但不是可怕的事情;抓紧时间做 好我们现在能做的事情,就是对生最好的诠释,也是与死亡的哀痛相抗衡的最好的武器。 第一次的离别 记忆中,第一次面对死亡是在小学二年级,朝夕相伴的小猫在某个周一的早上斜躺在沙 发上,再没起来过。记得那天早上我一直在哭,并不是在难过再见不到小猫,而是愧疚,就 在前一天晚上,妈妈听到小猫的呻吟声,让我去看看。那一幕至今印象深刻,小猫斜躺在沙 发上,嘴里都是白沫。可无知的我以为它是睡着了,在流口水。后来我一次次地想,如果不 是我的“误判”,小猫就不会死。之后,不知道为什么我不再喜欢猫。 第一次有亲近的人去世是在小学三年级,某个周日中午在老家莫名头晕,一觉睡醒,被 妈妈拉出来,院子里都是不认识的人,议论着我听不懂的问题走向姥姥的房间,清晰听到“衣 服”两个字。莫名其妙地被一个远房舅舅陪着回家,莫名奇妙地哭了一路。回到家,奶奶叹 气说,“人啊,说走就走了,说不定,过两年……”整整两年后的那天下午上着课,我再次 头晕,之后不再叫别的老人奶奶,不敢再头晕。后来一次小学作文,写最难忘的事,写了姥 姥的去世,被老师当众批评说看不出哪里难忘了,之后不敢再提起这些事。一直相信,奶奶 和姥姥是去了另一个世界,走之前来和我道别,只是我当时不明白。记得小时候问过奶奶死 后是怎样的,总总觉得老人们去过那里,之后觉得其实应该自己知道得更多,因为我离开那 里的时间更短。 曾经她们躺在床上,紧紧握着我的手,久久不放开,我不敢猜测她们眼神里的是希望还 是求助。她们离开的时候,我都不在身边,后来妈妈说怕我心里留下阴影。亲眼看着生命离 开是在某个傍晚,一个人坐在教室里自习,翻书页的时候无意中碰到了一个小虫子,看着它 在白纸上挣扎,无助而坚强地一次又一次弹动它的腿。我就像上帝一样看着这一切的发生, 第一次如此真切地体会到死亡的沉重和无助。当小虫子不再动弹,我脑子中空白了,不敢思 考之后的任何事情。 有一次午睡,感觉自己的生命就要终结,有一种真真切切的畏惧感,从不曾体会过的畏 惧感、不安全感。一直,很排斥或者说是不敢,想关于死亡事情,或许是因为它超出我能体 会感知的范围,或许是我怕被告知我错了,也或许这种畏惧和躲避与生俱来。 2) 一次探访
应用伦理学课题报告 南翔之行 陪伴八十二岁高龄的外婆去看望外婆的大哥一一八十七岁的舅公。在四月烟雨的江南古 镇南翔。舅公患肺癌已有一年,自己却不知情。外婆身体不适,却执意前往。 在南翔回顾了曾外祖父母这个大家庭的过去荣辱兴衰,以及现在的人丁兴旺,与对未来 的希冀和展望。 外婆身体不适,却执意前往,只因担心天地阻隔,或许就要分别,体会到那血浓于水的 亲情与对衰老和死亡的些许无奈和恐惧。而我有了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惶恐与担心 对于离别的认识,对于生命的敬畏油然而生。 有PPt报告及图片记录
应用伦理学 课题报告 南翔之行 陪伴八十二岁高龄的外婆去看望外婆的大哥——八十七岁的舅公。在四月烟雨的江南古 镇南翔。舅公患肺癌已有一年,自己却不知情。外婆身体不适,却执意前往。 在南翔回顾了曾外祖父母这个大家庭的过去荣辱兴衰,以及现在的人丁兴旺,与对未来 的希冀和展望。 外婆身体不适,却执意前往,只因担心天地阻隔,或许就要分别,体会到那血浓于水的 亲情与对衰老和死亡的些许无奈和恐惧。而我有了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惶恐与担心。 对于离别的认识,对于生命的敬畏油然而生。 有 PPt 报告及图片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