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伦理学课题研究 大学生就业观念与选择的转变 ●应用伦理学课程课题 大学生就业观念与选 择的转变 指导老师:陈金华 小组成员:扈宁08300400058 张倩08300400071 高雯08300120117 2009年5月27日
应用伦理学课题研究 大学生就业观念与选择的转变 1 ⚫ 应用伦理学课程课题 大学生就业观念与选 择的转变 指导老师:陈金华 小组成员:扈宁 08300400058 张倩 08300400071 高雯 08300120117 2009 年 5 月 27 日
用伦理学课题研究 大学生就业观念与选择的转变 ●目录 课题研究报告:大学生就业观念与选择的转变3 后记:我们的心得体会 附录一:访谈录音稿: 【采访上海市宝兴殡仪馆办公室副主任单卫国老师】 …13 【采访在基层工作的大学生】 15 【采访在五角场街道办事处华师大应届毕业生】 17 【采访五角场社会保障科负责人】 【釆访复旦叶耀珍楼二楼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服务中心的孙益武老师】……22 【采访复旦大四学生陆同学】… …·24 附录二:调查问卷
应用伦理学课题研究 大学生就业观念与选择的转变 2 ⚫ 目录 课题研究报告:大学生就业观念与选择的转变 .......................................................3 后记:我们的心得体会 .............................................................................................12 附录一:访谈录音稿: 【采访上海市宝兴殡仪馆办公室副主任单卫国老师】.........................................13 【采访在基层工作的大学生】 .................................................................................15 【采访在五角场街道办事处华师大应届毕业生】 .................................................17 【采访五角场社会保障科负责人】 ....................................................................... 20 【采访复旦叶耀珍楼二楼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服务中心的孙益武老师】…… 22 【采访复旦大四学生陆同学】…………………………………………………… 24 附录二:调查问卷………………………………………………………………… 26
用伦理学课题研究 大学生就业观念与选择的转变 应用伦理学课程课题报告 课题名称:大学生就业观念与选择的转变 二、课题源起: 在今年的3月22日,上海市各大报纸都登出了“上海殡仪馆空缺418个岗 位5000名大学生争抢”等类似的新闻,引起了社会各界的绝大反响。新闻里提 到:“418个殡葬岗位吸引了5000名大学生到现场咨询,并收到简历3220份, 上海殡葬行业首次面向大学生的招聘会昨日火爆收场。昨天的招聘会不仅吸引 了上海各大髙校的应届生,还有一些‘海归’。部分殡仪馆反映,1/3应聘者选 中“防腐整容师’岗位。 大学生去殡葬业工作,这在我们听来也是一件新鲜事,这些高校毕业生,甚 至那些“海归”为什么会去殡葬业这种我们曾经认为不适合大学生的行业工作? 为什么这种曾经的冷门行业今日不断升温?联想到一些大学毕业生会选择下基 层工作积累经验,有一些甚至不顾专业是否对口,那么这种现象又说明了什么? 还有一些大学毕业生选择自主创业,这样的做法从大学生就业的层面上该怎么 看?当今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与对自己的认识到底有何变化?这些都是我们迫切 想了解的问题。 三、研究过程 A.实地走访宝兴殡仪馆,亲身体验殡仪馆招聘大学生的工作环境。 B.采访殡仪馆负责人事招聘的办公室副主任单卫国老师,了解招聘的详细 过程。 C.实地走访五角场街道办事处。 D.采访在那里实习的大学生两名和社会保障科负责人。了解大学生的实际 想法和用人单位的反馈 E.采访复旦学生职业发展教育服务中心的孙益武老师。 F.采访大四学长
应用伦理学课题研究 大学生就业观念与选择的转变 3 应用伦理学课程课题报告 一、 课题名称:大学生就业观念与选择的转变 二、 课题源起: 在今年的 3 月 22 日,上海市各大报纸都登出了“上海殡仪馆空缺 418 个岗 位 5000 名大学生争抢”等类似的新闻,引起了社会各界的绝大反响。新闻里提 到:“418 个殡葬岗位吸引了 5000 名大学生到现场咨询,并收到简历 3220 份, 上海殡葬行业首次面向大学生的招聘会昨日火爆收场。 昨天的招聘会不仅吸引 了上海各大高校的应届生,还有一些‘海归’。部分殡仪馆反映,1/3 应聘者选 中‘防腐整容师’岗位。 大学生去殡葬业工作,这在我们听来也是一件新鲜事,这些高校毕业生,甚 至那些“海归”为什么会去殡葬业这种我们曾经认为不适合大学生的行业工作? 为什么这种曾经的冷门行业今日不断升温?联想到一些大学毕业生会选择下基 层工作积累经验,有一些甚至不顾专业是否对口,那么这种现象又说明了什么? 还有一些大学毕业生选择自主创业,这样的做法从大学生就业的层面上该怎么 看?当今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与对自己的认识到底有何变化?这些都是我们迫切 想了解的问题。 三、 研究过程: A. 实地走访宝兴殡仪馆,亲身体验殡仪馆招聘大学生的工作环境。 B. 采访殡仪馆负责人事招聘的办公室副主任单卫国老师,了解招聘的详细 过程。 C. 实地走访五角场街道办事处。 D. 采访在那里实习的大学生两名和社会保障科负责人。了解大学生的实际 想法和用人单位的反馈。 E. 采访复旦学生职业发展教育服务中心的孙益武老师。 F. 采访大四学长
用伦理学课题研究 大学生就业观念与选择的转变 G.通过专业的问卷设计平台设计和发放问卷。 H.结合第一手资料分析总结。 四、调研结果分析 ()“冷门”变“热门”的现象背后一一揭秘殡葬业招聘 北大学子卖猪肉”,“丧葬业招聘会火爆”这些看上去既新奇又矛盾的新闻 曾一度成为社会热点。像“卖猪肉”、“殡仪馆”这些原来冷门甚至可以说长期遭 人歧视的行当现在却不断升温,并且与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联系在一起,从中 体现了大学生就业观念怎样的改变呢?我们小组到上海市宝兴殡仪馆进行考察, 并从殡葬行业出发结合调查问卷进行了思考 通过采访我们了解到:在招聘会上宝兴殡仪馆供收到简历400多份,共同争 夺包括基建、物业、业务(市场营销)和办公室(文秘档案)在内的管理层工作。 殡仪馆组织成立了专门的招聘委员在400多分简历中初步筛选出50份参加第 轮面试。(主要看学历和专业)。在第一轮面试中,主要是提出关于特长和专业 的问题,旨在综合考察应聘者的语言表达能力、实践经验和理论知识,并进行评 分和讨论,最终选出了15个人参加复试。第二轮面试的形式很特别,面试官带 领面试者参观殡仪馆,包括第一线的化妆间、接受遗体的地方,回到会议室后每 人写一篇感想,最后根据各人在参观过程中学习观察感受到的不同,择优录取。 我们可喜的发现有一部分的大学生不再回避殡葬行业。宝兴殡仪馆办公室副 主任单卫国老师提供的细节说明了这一点。他向我们回忆起3月21日丧葬业招 聘会火爆的场景:“最后,殡葬行业一共收到简历3000多份,其中我们宝兴殡 仪馆就有400多份。我们本来只是带一个能夹20张简历的小夹子去的,没想到 会有那么多,最后得用大袋子装。”而在这些投递的简历中,大多数是大学生。 在带领应聘的大学生参观化妆间,停尸间等地方时,“他们表现的都蛮正常的。” 虽然,金融危机导致许多外企和本土企业不进行招聘是解释这一现象的主要原 因,但我们无法否认部分的大学生在择业时不再拘泥于约定俗成的“条条框框” 他们能够更加理性地分析思考工作对自己的意义。单老师告诉我们许多人选择殡 葬行业的原因是看重其稳定性,相比之下,“晦气”、“恐怖”等因素就变得不 再重要并且可以克服。其实,殡葬业招聘也是与其他行业无异的自由双向选择过
应用伦理学课题研究 大学生就业观念与选择的转变 4 G. 通过专业的问卷设计平台设计和发放问卷。 H. 结合第一手资料分析总结。 四、 调研结果分析 (一) “冷门”变“热门”的现象背后 ——揭秘殡葬业招聘 “北大学子卖猪肉”,“丧葬业招聘会火爆”这些看上去既新奇又矛盾的新闻 曾一度成为社会热点。像“卖猪肉”、“殡仪馆”这些原来冷门甚至可以说长期遭 人歧视的行当现在却不断升温,并且与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联系在一起,从中 体现了大学生就业观念怎样的改变呢?我们小组到上海市宝兴殡仪馆进行考察, 并从殡葬行业出发结合调查问卷进行了思考。 通过采访我们了解到:在招聘会上宝兴殡仪馆供收到简历 400 多份,共同争 夺包括基建、物业、业务(市场营销)和办公室(文秘档案)在内的管理层工作。 殡仪馆组织成立了专门的招聘委员在 400 多分简历中初步筛选出 50 份参加第一 轮面试。(主要看学历和专业)。在第一轮面试中,主要是提出关于特长和专业 的问题,旨在综合考察应聘者的语言表达能力、实践经验和理论知识,并进行评 分和讨论,最终选出了 15 个人参加复试。第二轮面试的形式很特别,面试官带 领面试者参观殡仪馆,包括第一线的化妆间、接受遗体的地方,回到会议室后每 人写一篇感想,最后根据各人在参观过程中学习观察感受到的不同,择优录取。 我们可喜的发现有一部分的大学生不再回避殡葬行业。宝兴殡仪馆办公室副 主任单卫国老师提供的细节说明了这一点。他向我们回忆起 3 月 21 日丧葬业招 聘会火爆的场景:“最后,殡葬行业一共收到简历 3000 多份,其中我们宝兴殡 仪馆就有 400 多份。我们本来只是带一个能夹 20 张简历的小夹子去的,没想到 会有那么多,最后得用大袋子装。”而在这些投递的简历中,大多数是大学生。 在带领应聘的大学生参观化妆间,停尸间等地方时,“他们表现的都蛮正常的。” 虽然,金融危机导致许多外企和本土企业不进行招聘是解释这一现象的主要原 因,但我们无法否认部分的大学生在择业时不再拘泥于约定俗成的“条条框框”, 他们能够更加理性地分析思考工作对自己的意义。单老师告诉我们许多人选择殡 葬行业的原因是看重其稳定性,相比之下,“晦气”、“恐怖”等因素就变得不 再重要并且可以克服。其实,殡葬业招聘也是与其他行业无异的自由双向选择过
用伦理学课题研究 大学生就业观念与选择的转变 程,都是双方经过利益权衡的结果,不存在“高就”“低就”之分。在大学生, 是经过薪酬、稳定性、专业、个人发展等多方权衡带有先就业再择业色彩的选择; 在殡仪馆,是符合其发展需求在实践和理论都较优秀的可培养的人才。所以说是 互惠双赢的选择。 此外,因为面向的是大专生和本科生,丧葬业提供的主要是能发挥他们所学 的岗位,如基建、物业、营销、文秘等职位。这是客观的行业需求,不应该因为 行业特性就对其一切岗位抱有偏见。况且像与尸体接触的化妆师是需要专业资格 的,缺乏专门技术和知识的大学生并不适合。同时,良好的工作环境也是原因之 。宝兴殡仪馆的工作环境整洁优美,并不似人们所想的那般阴森,这在一定程 度上也减少了应聘大学生们的担心。 然而与我们所预料的不同的是,本科生在应聘中却未必就有绝对的优势。单 老师告诉我们,这次招聘文秘时,虽然应聘者中不乏本科生,但他们最终招的却 是一名大专生。因为“他曾经在市委的办公室做档案工作,我们面试之后觉得他 很内行,有工作经验,所以就选择他一个人做文秘档案工作。”同时他也坦言, 他们单位目前的骨干还是那些从业多年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而不是刚刚招聘进 来的大学生,他们现在还不是内行,仍然需要2到3年的培训才能向骨干的方向 发展。可见,大学生的弱势之一便是涉世未深、经验不足。而殡葬业是强调经验 和实践的行业,出现大学生竞争不过大专生的情况也不足为奇 事实也并不是完全乐观,旧观念的影响依旧没有消除。单老师曾提到:同行 业的龙华殡仪馆在招聘化妆师时,不少大学生在第二第三轮筛选时退缩了。这不 仅归咎于他们在就业压力下的盲目择业,也源于扎根在他们或他们亲友脑中的 “观念定式”:殡葬业与死人打交道,卑微又晦气。而且我们可以从众媒体对“大 学生热衷丧葬业”的强烈反应中反观出这种“观念定式”在百姓中的影响。大学 生也是人,在择业时,他们各自都有各自的想法,这本来是件很平常的事。然而, 问题在于人们对“大学生”和“丧葬业”都下了定义:大学生一一天之骄子,国 之栋梁,注定从事高薪髙尚的工作。丧葬业一一可怕,倒霉,一般人是不会做的。 这两个词语放在一起,在“观念定式”的框架下产生强烈反差。媒体便利用这 点吸引人们的关注,不停地反复强调这种反差观念,反而不利于这种观念的消除
应用伦理学课题研究 大学生就业观念与选择的转变 5 程,都是双方经过利益权衡的结果,不存在“高就”“低就”之分。在大学生, 是经过薪酬、稳定性、专业、个人发展等多方权衡带有先就业再择业色彩的选择; 在殡仪馆,是符合其发展需求在实践和理论都较优秀的可培养的人才。所以说是 互惠双赢的选择。 此外,因为面向的是大专生和本科生,丧葬业提供的主要是能发挥他们所学 的岗位,如基建、物业、营销、文秘等职位。这是客观的行业需求,不应该因为 行业特性就对其一切岗位抱有偏见。况且像与尸体接触的化妆师是需要专业资格 的,缺乏专门技术和知识的大学生并不适合。同时,良好的工作环境也是原因之 一。宝兴殡仪馆的工作环境整洁优美,并不似人们所想的那般阴森,这在一定程 度上也减少了应聘大学生们的担心。 然而与我们所预料的不同的是,本科生在应聘中却未必就有绝对的优势。单 老师告诉我们,这次招聘文秘时,虽然应聘者中不乏本科生,但他们最终招的却 是一名大专生。因为“他曾经在市委的办公室做档案工作,我们面试之后觉得他 很内行,有工作经验,所以就选择他一个人做文秘档案工作。”同时他也坦言, 他们单位目前的骨干还是那些从业多年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而不是刚刚招聘进 来的大学生,他们现在还不是内行,仍然需要 2 到 3 年的培训才能向骨干的方向 发展。可见,大学生的弱势之一便是涉世未深、经验不足。而殡葬业是强调经验 和实践的行业,出现大学生竞争不过大专生的情况也不足为奇。 事实也并不是完全乐观,旧观念的影响依旧没有消除。单老师曾提到:同行 业的龙华殡仪馆在招聘化妆师时,不少大学生在第二第三轮筛选时退缩了。这不 仅归咎于他们在就业压力下的盲目择业,也源于扎根在他们或他们亲友脑中的 “观念定式”:殡葬业与死人打交道,卑微又晦气。而且我们可以从众媒体对“大 学生热衷丧葬业”的强烈反应中反观出这种“观念定式”在百姓中的影响。大学 生也是人,在择业时,他们各自都有各自的想法,这本来是件很平常的事。然而, 问题在于人们对“大学生”和“丧葬业”都下了定义:大学生——天之骄子,国 之栋梁,注定从事高薪高尚的工作。丧葬业——可怕,倒霉,一般人是不会做的。 这两个词语放在一起,在“观念定式”的框架下产生强烈反差。媒体便利用这一 点吸引人们的关注,不停地反复强调这种反差观念,反而不利于这种观念的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