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温州市 2013届高三第一次适应性测试 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四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语言文字应用(共24分,其中选择题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意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刊载(zai) 缉拿(j) 奢靡(m) 间不容发 (jian) B.潜伏(qian) 盅惑(g) 鞭挞(ta) 恪守职 责(ge) C.濒危(bin) 整饬(shi) 憎恨(zeng) 拈轻怕重 (nian) D.便笺(jan) 狡黠(xie) 累赘(16i) 提纲挚 领(qie)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在南海被凯、钓鱼岛被虎视的背景下,创造出一套适应于全球化时代的基本 战争理论,其意义不言而喻,且洽逢其时。 B.本次征文的选题融科学性与文学性于一炉,鼓励参赛者张扬个性,大胆想象, 切忌简单地阐述科学原理或堆砌材料。 C.此次旅游曲终幕落,我们虽已身在回程,但对九寨沟那悠远湛蓝的晴空、白 雾缭绕地雪山,那些几乎不可名D.近年来,国外体育品牌在中国大幅降价,而 且在营销策略上也更胜一筹,耐克就请来了新晋球星林书豪作为代言人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大型的烟花大会,在某种程度上不吝于一颗炸弹,因而容不得有丝毫松懈 尽一切可能做好预防措施,无疑是应急预案中的应有之义, B.这份报告直陈“钩鱼执法”、“地铁事件”等敏感话题,展现了一个负责任 的政府的坦荡形象,而非以往的真人不露相 C.在瑞典,起印一千本的《红土地》、《大蒜民谣》卖了十几年都没卖完,但 在近日却全部售馨,如果莫言没有获奖,这样的销售成绩是不堪设想的。 D.在市场竞争中,温州的民营小企业要抢占竞争的制高点,就要创立具有核心 竞争力的品牌,否则只能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网络谣言,不仅损害了公民权益,而且扰乱了社会秩序。事实表明,网络谣 言的泛滥和滋生,会使许多人成为受害者 B.望着玉苍山上密布的形态各异的奇石,形成石的海洋,场面十分壮观,无不 使游览者感受到大自然的壮美友雄奇和神功伟力。 C.中国古代文学中发展得最为成熟的样式是以抒情为主要功能的诗歌,而抒情 性质使中国古代文学在总体上具有诗的光辉,即使是叙事文学也不例外 D.市民关于石上种树、过分密植等不乏专业水准的问责,让人认识到,应该重 视绿化工程的前期认证、文案设计是当务之急,这样可以减少疏漏。 5.将下面的句子改写成三个语意连贯的短句。要求:保持原意,可适当增减个 别词语。(3分) 拥有一个良好的法律体系和不干涉法律没有禁止的公民私人生活领域的 公共权力的社会才是一个令人身心愉悦、符合人性多重性的社会
浙江省温州市 2013 届高三第一次适应性测试 语 文 试 题 本试卷分四部分,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一、语言文字应用(共 24 分,其中选择题每题 3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意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刊载(zǎi) 缉拿(jī) 奢靡(mī) 间不容发 (jiān) B.潜伏(qián) 盅惑(gǔ) 鞭挞(tà) 恪守职 责(gè) C.濒危(bīn) 整饬(shì) 憎恨(zēng) 拈轻怕重 (niān) D.便笺(jǎn) 狡黠(xiè) 累赘(léi) 提纲挚 领(qiè)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在南海被凯、钓鱼岛被虎视的背景下,创造出一套适应于全球化时代的基本 战争理论,其意义不言而喻,且洽逢其时。 B.本次征文的选题融科学性与文学性于一炉,鼓励参赛者张扬个性,大胆想象, 切忌简单地阐述科学原理或堆砌材料。 C.此次旅游曲终幕落,我们虽已身在回程,但对九寨沟那悠远湛蓝的晴空、白 雾缭绕地雪山,那些几乎不可名 D.近年来,国外体育品牌在中国大幅降价,而 且在营销策略上也更胜一筹,耐克就请来了新晋球星林书豪作为代言人。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A.大型的烟花大会,在某种程度上不吝于一颗炸弹,因而容不得有丝毫松懈。 尽一切可能做好预防措施,无疑是应急预案中的应有之义。 B.这份报告直陈“钩鱼执法”、“地铁事件”等敏感话题,展现了一个负责任 的政府的坦荡形象,而非以往的真人不露相。 C.在瑞典,起印一千本的《红土地》、《大蒜民谣》卖了十几年都没卖完,但 在近日却全部售馨,如果莫言没有获奖,这样的销售成绩是不堪设想的。 D.在市场竞争中,温州的民营小企业要抢占竞争的制高点,就要创立具有核心 竞争力的品牌,否则只能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网络谣言,不仅损害了公民权益,而且扰乱了社会秩序。事实表明,网络谣 言的泛滥和滋生,会使许多人成为受害者。 B.望着玉苍山上密布的形态各异的奇石,形成石的海洋,场面十分壮观,无不 使游览者感受到大自然的壮美友雄奇和神功伟力。 C.中国古代文学中发展得最为成熟的样式是以抒情为主要功能的诗歌,而抒情 性质使中国古代文学在总体上具有诗的光辉,即使是叙事文学也不例外。 D.市民关于石上种树、过分密植等不乏专业水准的问责,让人认识到,应该重 视绿化工程的前期认证、文案设计是当务之急,这样可以减少疏漏。 5.将下面的句子改写成三个语意连贯的短句。要求:保持原意,可适当增减个 别词语。(3 分) 拥有一个良好的法律体系和不干涉法律没有禁止的公民私人生活领域的 公共权力的社会才是一个令人身心愉悦、符合人性多重性的社会
6.仿照下面的诗歌,自行选择一种日用器物,写一首诗。(4分) 药 罐药着忆 装着中草 遍又一遍地熬 那些苦涩的回 它们是贫寒,乡 7.阅读以下新闻材料,根据要求答题。(5分) 11月2日,扬州大学附中学生徐砺寒在骑车上学途中不慎刮蹭到路边的 一辆轿车,他在原地等了半小时没等到车主,就留下一张字条说明情况。此事被 车主发到微博上后,引发社会热议。徐砺寒的行为获高度赞扬,他被赞为“负责 任、守承诺的新一代” (1)以徐砺寒的身份给车主拟一张字条,要求表达准确、得体。(不超过 60字)(2分) (2)就徐砺寒被高度赞扬这一现象,发表你的评论。(不超过80字)(3 分) 、现代文阅读(共29分,共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9分) 语文教材的经典性与当代性 汪政 (1)任何一种母语的语文教材都是以自己母语中的经典作品和一定比例的 其他语种的经典翻译作品来构成,因为传统经典代表了我们无法逾越的历史和必 须接受的传统。经典是经过几代人的淘洗筛选得来的,面对传统经典的阅读,其 阅读与鉴赏的对象不管从时间、空间、抑或是从文化、心理、审美上与我们都相 距甚远,但我们依然必须了解它,因为它是我们的过去、我们的历史。传统经典 组成了人类的精神史,它是我们认识自身无法绕过的文化遗产,这也是为什么教 材历来重视经典的重要原因。教育的本质首先是面对历史,是接受,是传承,是 将受教育者变成有历史感、有深度的人,理想的教育结果是每一个人都是人类历 史的载体。其次,从学者对经典的定义来看,经典来源于人们对经典标准运用的 结果。经典从来不只是它们自身,它同时体现着复杂的价值、立场、趣味甚至权 力,当某一作品所包含的信息、所传达的经典具有普适性时,它成为经典的可能
6.仿照下面的诗歌,自行选择一种日用器物,写一首诗。(4 分) 药 罐 ` 装着中草 药, 一遍又一遍地熬 着 那些苦涩的回 忆 它们是贫寒,乡 愁 7.阅读以下新闻材料,根据要求答题。(5 分) 11 月 2 日,扬州大学附中学生徐砺寒在骑车上学途中不慎刮蹭到路边的 一辆轿车,他在原地等了半小时没等到车主,就留下一张字条说明情况。此事被 车主发到微博上后,引发社会热议。徐砺寒的行为获高度赞扬,他被赞为“负责 任、守承诺的新一代”。 (1)以徐砺寒的身份给车主拟一张字条,要求表达准确、得体。(不超过 60 字)(2 分) (2)就徐砺寒被高度赞扬这一现象,发表你的评论。(不超过 80 字)(3 分) 二、现代文阅读(共 29 分,共中选择题每小题 3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8—10 题。(9 分) 语文教材的经典性与当代性 汪政 (1)任何一种母语的语文教材都是以自己母语中的经典作品和一定比例的 其他语种的经典翻译作品来构成,因为传统经典代表了我们无法逾越的历史和必 须接受的传统。经典是经过几代人的淘洗筛选得来的,面对传统经典的阅读,其 阅读与鉴赏的对象不管从时间、空间、抑或是从文化、心理、审美上与我们都相 距甚远,但我们依然必须了解它,因为它是我们的过去、我们的历史。传统经典 组成了人类的精神史,它是我们认识自身无法绕过的文化遗产,这也是为什么教 材历来重视经典的重要原因。教育的本质首先是面对历史,是接受,是传承,是 将受教育者变成有历史感、有深度的人,理想的教育结果是每一个人都是人类历 史的载体。其次,从学者对经典的定义来看,经典来源于人们对经典标准运用的 结果。经典从来不只是它们自身,它同时体现着复杂的价值、立场、趣味甚至权 力,当某一作品所包含的信息、所传达的经典具有普适性时,它成为经典的可能
性就越大。所以,对经典的阅读,既是对作品自身信息的接受,更是在了解和熟 悉人类经典的标准,学习和验证这些标准。 (2)虽然如此,语文教材是否纯然由传统经典构成还是有争议的,这自然 涉及到语文教育的性质,语文教育的属性很多,但当代性显然是其重要的品格, 语文教育的目的主要不是让学生去读史讲典,而是学会语文生活,要让学生毫无 阻隔地融入到当下的语文生活之中,但语文是变化的,古人与我们拥有不一样的 语文生活,如何衔接彼此的经典与当下的语文生活显然是一个难题,而最便捷的 方式无过于将当代作品引入教材,它意味着将当代人的生活、精神与价值引入课 堂,将当代的文体、文风、语言状况与表达方式引入课堂。不过,当代作品与读 者共处于一个时态,文化氛围和价值系统之中,这种近距离的关系实际上是极不 利于对作品本身的价值或可能具有的价值予以认识和定位的,即当代作品无暇从 容地从历时性的普适性的角度来确认它的经典。 (3)不过语文教材在教育功能之外另有职责,那就是参与语文经典的寻找 与建构,语文教材一直是作品经典文化及其传播的重要途径。学生通过对当代作 品的阅读与欣赏,不仅可以打通传统经典与当代作品的血脉,而且可以看到它是 如何转化,又是如何被“革命”的,体会到经典标准的运用,更可以选距离地体 验到当代文化精神,建立起对自我语文生活的主体性,树立当下语文生活的信心, 从面对经典的生活在别处获得现实生活的此岸性。 (节选自《名作欣赏》2012年第11期,有删改) 8.下面对文章中“传统经典”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传统经典经过了历史的选择和时代的考验,是我们必须接受的 传统文化 B.没有传统经典,我们就难以认识人类自身,人类的精神史可能 就会断裂。 C.作品能否成为传统经典,取决于它包含的信息,所传达的经验 是否具有普适性 D.阅读传统经典,能够提高我们的鉴赏水平,加深我们对经典标 准的理解。 9.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当代性是语文教育的重要品格,引入当代品已成为当下人们 的共识。 B.引入当代作品是当代人语文生活进入课堂教学最便捷而且最可 靠的方式。 C.当代作品能打通传统与当代的血脉,让学生体会到当代作品的 “革命”性 D.我们有可能在当代作品中寻找到新的经典,并远离地体验到当 代文化精神。 10.假设你是语文教材编者,依据本文意思,你会如何对待当代作品?(3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5题。(20分) 个诗人的生命 [加拿大]迈克·弗洛里安
性就越大。所以,对经典的阅读,既是对作品自身信息的接受,更是在了解和熟 悉人类经典的标准,学习和验证这些标准。 (2)虽然如此,语文教材是否纯然由传统经典构成还是有争议的,这自然 涉及到语文教育的性质,语文教育的属性很多,但当代性显然是其重要的品格, 语文教育的目的主要不是让学生去读史讲典,而是学会语文生活,要让学生毫无 阻隔地融入到当下的语文生活之中,但语文是变化的,古人与我们拥有不一样的 语文生活,如何衔接彼此的经典与当下的语文生活显然是一个难题,而最便捷的 方式无过于将当代作品引入教材,它意味着将当代人的生活、精神与价值引入课 堂,将当代的文体、文风、语言状况与表达方式引入课堂。不过,当代作品与读 者共处于一个时态,文化氛围和价值系统之中,这种近距离的关系实际上是极不 利于对作品本身的价值或可能具有的价值予以认识和定位的,即当代作品无暇从 容地从历时性的普适性的角度来确认它的经典。 (3)不过语文教材在教育功能之外另有职责,那就是参与语文经典的寻找 与建构,语文教材一直是作品经典文化及其传播的重要途径。学生通过对当代作 品的阅读与欣赏,不仅可以打通传统经典与当代作品的血脉,而且可以看到它是 如何转化,又是如何被“革命”的,体会到经典标准的运用,更可以选距离地体 验到当代文化精神,建立起对自我语文生活的主体性,树立当下语文生活的信心, 从面对经典的生活在别处获得现实生活的此岸性。 (节选自《名作欣赏》2012 年第 11 期,有删改) 8.下面对文章中“传统经典”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传统经典经过了历史的选择和时代的考验,是我们必须接受的 传统文化。 B.没有传统经典,我们就难以认识人类自身,人类的精神史可能 就会断裂。 C.作品能否成为传统经典,取决于它包含的信息,所传达的经验 是否具有普适性。 D.阅读传统经典,能够提高我们的鉴赏水平,加深我们对经典标 准的理解。 9.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当代性是语文教育的重要品格, 引入当代品已成为当下人们 的共识。 B.引入当代作品是当代人语文生活进入课堂教学最便捷而且最可 靠的方式。 C.当代作品能打通传统与当代的血脉,让学生体会到当代作品的 “革命”性。 D.我们有可能在当代作品中寻找到新的经典,并远离地体验到当 代文化精神。 10.假设你是语文教材编者,依据本文意思,你会如何对待当代作品?(3 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1—15 题。(20 分) 一个诗人的生命 [加拿大]迈克·弗洛里安
建筑物的大片的墙皮已经脱落,露出红砖和白色的墙体。窗户上连玻璃也没有。 三月的雨一直下着,地面上积了一个个小水坑。很久以前战斗刚打响时村民们就 离开了这个名叫罗斯多夫的小村庄。村子里有二十所小房子、一座东正教教室 口井和几条泥泞的小道。一百公里之内几乎看不到人。 有两个俘虏坐在泥地里,低头盯着自己的膝盖。因为他们的其中一只手被一根粗 粗的绳子和旁边站着的伙伴的手紧紧地绑在了一起,所以不得不举着它 百米开外处,一个黑衣女人站在一辆马车后面默默地看着他们。那匹没有上套 的马背风立着,长长的马尾被风吹得飘了起来。女人把马拴在村中央的一口老井 的手柄上,朝这群俘虏走来。 获胜的一方的十个士兵和他们的队长全身也都被雨淋透了,制服上沾着泥水和血 渍。他们中的大部分人都佩戴手枪,有些人端的是左轮手枪,还有几个人的身边 放着步枪。队长的左肩上缝着一块黄色肩章。右肩上的衣服被撕破了,露出了光 光的皮肤和血淋淋的伤口。这个孤单的黑衣女人朝他走来。 队长几天前就注意到她了,她牵着马车,远远地站着。 “同志,”女人走到队长身边用俄语喊道。队长吃惊地看着她,发现她并不漂亮。 她上身穿着黑罩衫,脚上是一双平底宽靴子。一只靴子的前头被磨破了,露出了 乌黑的指甲和弯曲的脚趾头。她的两只手共用一只手套,抵御着冰冷的雨水的袭 击。她的头上顶着一块破布,眼睛和她的靴子一样黑,四周有深深的黑眼圈。 “就是那个人,”她指着其中一个俘虏说,“他不属于他们的队伍,我要把他带 回家。我已经把马牵来了。他不会给你们惹麻烦的 队长低头看看她的靴子,转过身对他的士兵们说,“准备列队。” 他和他们不是一类人,”她又重复了一遍,“他和其他人不一样,他是俄国人 和我一样,是我的丈夫。” 队长没有搭理这个女人,而是把背对着她对他手下的士兵说,“站好队,每个人 瞄准一个人头。 “我已经跟踪你们五天了,他真的不是和他们一伙的,他是一个诗人。”她用俄 语说 队长仍然没有转过身来,他的士兵们排成了一行。 这个阵势把女人吓坏了。她看着她的丈夫,那一排被绳子连在一起的人中的倒数 第二个。他站在那里,是唯一一个没有倚着墙的人。他的两只手臂被旁边的或坐 或躺的人直直地朝下扯着。有些俘虏在抽泣,有些在祈祷,还有几个也像他丈夫 样沉默地站着。 她用一种被克制的急促腔调说着克罗地亚语、匈牙利语、奥地利语、斯洛伐克语 等等,甚至尝试了俄语和捷克语。当她用斯洛伐克语说“他和他们不是一伙的” 时,似乎看到队长动了一下,因此她就继续用那种语言说:“那个人两边的队伍 都帮。他没有枪,只是给两边的伤员们提供药品和酒。他是一个和平主义者,只 是正当他在那边的队伍里时被你们的人抓到了,是运气不好。同志,他不是你们 的敌人。” 队长仍然背对着他坐着。女人不敢接近他或碰他。她继续说:“他救了很多你们 的人,也救了很多你们的敌人。他就像一个傻瓜一样带着酒不顾一切地穿越前线 去救那些伤员。当他的马被一颗地雷炸死之后,他就跑着去那儿 “我跟着他翻过一座座高山。他想阻止杀戮和死亡,这个傻瓜。他是一个诗人, 而不是一个士兵。看,这里有他写的诗。”她轻轻地挪到队长跟前,把一摞写满
建筑物的大片的墙皮已经脱落,露出红砖和白色的墙体。窗户上连玻璃也没有。 三月的雨一直下着,地面上积了一个个小水坑。很久以前战斗刚打响时村民们就 离开了这个名叫罗斯多夫的小村庄。村子里有二十所小房子、一座东正教教室、 一口井和几条泥泞的小道。一百公里之内几乎看不到人。 有两个俘虏坐在泥地里,低头盯着自己的膝盖。因为他们的其中一只手被一根粗 粗的绳子和旁边站着的伙伴的手紧紧地绑在了一起,所以不得不举着它。 一百米开外处,一个黑衣女人站在一辆马车后面默默地看着他们。那匹没有上套 的马背风立着,长长的马尾被风吹得飘了起来。女人把马拴在村中央的一口老井 的手柄上,朝这群俘虏走来。 获胜的一方的十个士兵和他们的队长全身也都被雨淋透了,制服上沾着泥水和血 渍。他们中的大部分人都佩戴手枪,有些人端的是左轮手枪,还有几个人的身边 放着步枪。队长的左肩上缝着一块黄色肩章。右肩上的衣服被撕破了,露出了光 光的皮肤和血淋淋的伤口。这个孤单的黑衣女人朝他走来。 队长几天前就注意到她了,她牵着马车,远远地站着。 “同志,”女人走到队长身边用俄语喊道。队长吃惊地看着她,发现她并不漂亮。 她上身穿着黑罩衫,脚上是一双平底宽靴子。一只靴子的前头被磨破了,露出了 乌黑的指甲和弯曲的脚趾头。她的两只手共用一只手套,抵御着冰冷的雨水的袭 击。她的头上顶着一块破布,眼睛和她的靴子一样黑,四周有深深的黑眼圈。 “就是那个人,”她指着其中一个俘虏说,“他不属于他们的队伍,我要把他带 回家。我已经把马牵来了。他不会给你们惹麻烦的。” 队长低头看看她的靴子,转过身对他的士兵们说,“准备列队。” “他和他们不是一类人,”她又重复了一遍,“他和其他人不一样,他是俄国人, 和我一样,是我的丈夫。” 队长没有搭理这个女人,而是把背对着她对他手下的士兵说,“站好队,每个人 瞄准一个人头。” “我已经跟踪你们五天了,他真的不是和他们一伙的,他是一个诗人。”她用俄 语说。 队长仍然没有转过身来,他的士兵们排成了一行。 这个阵势把女人吓坏了。她看着她的丈夫,那一排被绳子连在一起的人中的倒数 第二个。他站在那里,是唯一一个没有倚着墙的人。他的两只手臂被旁边的或坐 或躺的人直直地朝下扯着。有些俘虏在抽泣,有些在祈祷,还有几个也像他丈夫 一样沉默地站着。 她用一种被克制的急促腔调说着克罗地亚语、匈牙利语、奥地利语、斯洛伐克语 等等,甚至尝试了俄语和捷克语。当她用斯洛伐克语说“他和他们不是一伙的” 时,似乎看到队长动了一下,因此她就继续用那种语言说:“那个人两边的队伍 都帮。他没有枪,只是给两边的伤员们提供药品和酒。他是一个和平主义者,只 是正当他在那边的队伍里时被你们的人抓到了,是运气不好。同志,他不是你们 的敌人。” 队长仍然背对着他坐着。女人不敢接近他或碰他。她继续说:“他救了很多你们 的人,也救了很多你们的敌人。他就像一个傻瓜一样带着酒不顾一切地穿越前线 去救那些伤员。当他的马被一颗地雷炸死之后,他就跑着去那儿。” “我跟着他翻过一座座高山。他想阻止杀戮和死亡,这个傻瓜。他是一个诗人, 而不是一个士兵。看,这里有他写的诗。”她轻轻地挪到队长跟前,把一摞写满
字的纸放在他身边的泥地上,纸上有不知是被雨水还是被泪水冲出的一道道水 渍 队长站起来走开了,那些写满诗行的纸被他的靴子踩进了泥地里。他走向那个人 —女人的诗人,她的爱人,丈夫,傻瓜,她的牛命。他从枪套里拔出左轮手枪, 命令他的士兵们站在每个俘虏的身后照着他的样子做。 当他发布枪决令的时候,黑衣女人目击了这一幕情景。但是她的眼里只有队长、 队长手里的枪以及她的丈夫。当蓝色的硝烟在一片血淋淋的尸体上方飘浮的时 候,她的男人 (选自《译林》2012年第6期,有删改) 11.概括小说首段环境的特点并指出其作用。(4分) 12.简析“女人”的语言在小说中的作用。(4分) 13.赏析文中画线句子。(3分) 14.分析作者把俘虏的身份安排为“诗人”的深意。(4分) 15.根据语境,用一句话在文末省略号处补写出小说结局,并说明补写理由。(5 分) 补写小说结局:她的男 补写理 由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37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20题。(19分) 文信侯欲攻赵,以广河间,使刚成君蔡泽事燕,三年而燕太子质于秦。文信侯因 请张唐相燕,欲与燕共伐赵,以广河间之地。张唐辞曰:“燕者,必径于赵,赵 人得唐者,不受百里之地。”文信侯去而不快。少庶子甘罗曰:“君侯何不快甚 也?”文信侯曰:“吾令刚成君蔡泽事燕,三年,而燕太子已入质矣。今吾请张 卿相燕,而不肯行。”甘罗曰:“臣行之。”文信君叱去曰:“我自行之而不肯 汝安能行之也?”甘罗曰:“夫项橐生七岁而为孔子师,今臣生十二岁于兹矣 君其试臣,奚以遽言叱也?” 甘罗见张唐曰:“卿之功,孰与武安君?”唐曰:“武安君战胜攻取,不知其数 攻城堕邑,不知其数。臣之功不如武安君也。”甘罗曰:“卿明知功之不如武安 君与?” 知之。”“应侯之用秦也,孰与文信侯专与?”曰:“应侯不如 文信侯专。”曰:“卿明知为不如文信侯专欤?”曰:“知之。”甘罗曰:“应 侯欲伐赵,武安君难之,去咸阳七里,绞而杀之。今文信侯自请卿相燕,而卿不 肯行,臣不知卿所死之处矣?”唐曰:“请因孺子而行!”令库具车,厩具马, 府具币,行有日矣。甘罗谓文信侯曰:“借臣车五乘,请为张唐先报赵
字的纸放在他身边的泥地上,纸上有不知是被雨水还是被泪水冲出的一道道水 渍。 队长站起来走开了,那些写满诗行的纸被他的靴子踩进了泥地里。他走向那个人 ——女人的诗人,她的爱人,丈夫,傻瓜,她的生命。他从枪套里拔出左轮手枪, 命令他的士兵们站在每个俘虏的身后照着他的样子做。 当他发布枪决令的时候,黑衣女人目击了这一幕情景。但是她的眼里只有队长、 队长手里的枪以及她的丈夫。当蓝色的硝烟在一片血淋淋的尸体上方飘浮的时 候,她的男人…… (选自《译林》2012 年第 6 期,有删改) 11.概括小说首段环境的特点并指出其作用。(4 分) 12.简析“女人”的语言在小说中的作用。(4 分) 13.赏析文中画线句子。(3 分) 14.分析作者把俘虏的身份安排为“诗人”的深意。(4 分) 15.根据语境,用一句话在文末省略号处补写出小说结局,并说明补写理由。(5 分) 补写小说结局:她的男 人 。 补写理 由: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 37 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 3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6~20 题。(19 分) 文信侯欲攻赵,以广河间,使刚成君蔡泽事燕,三年而燕太子质于秦。文信侯因 请张唐相燕,欲与燕共伐赵,以广河间之地。张唐辞曰:“燕者,必径于赵,赵 人得唐者,不受百里之地。”文信侯去而不快。少庶子甘罗曰:“君侯何不快甚 也?”文信侯曰:“吾令刚成君蔡泽事燕,三年,而燕太子已入质矣。今吾请张 卿相燕,而不肯行。”甘罗曰:“臣行之。”文信君叱去曰:“我自行之而不肯, 汝安能行之也?”甘罗曰:“夫项橐生七岁而为孔子师,今臣生十二岁于兹矣! 君其试臣,奚以遽言叱也?” 甘罗见张唐曰:“卿之功,孰与武安君?”唐曰:“武安君战胜攻取,不知其数; 攻城堕邑,不知其数。臣之功不如武安君也。”甘罗曰:“卿明知功之不如武安 君与?”曰:“知之。”“应侯之用秦也,孰与文信侯专与?”曰:“应侯不如 文信侯专。”曰:“卿明知为不如文信侯专欤?”曰:“知之。”甘罗曰:“应 侯欲伐赵,武安君难之,去咸阳七里,绞而杀之。今文信侯自请卿相燕,而卿不 肯行,臣不知卿所死之处矣?”唐曰:“请因孺子而行!”令库具车,厩具马, 府具币,行有日矣。甘罗谓文信侯曰:“借臣车五乘,请为张唐先报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