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温州中学2010届高三12月月考(语文) 第Ⅰ卷(共50分)一、(共30分,每小题2分)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相同的一组是( A.模样/模板咽喉哽咽测量/量入为出B.着落/着眼连累/累计臧否/否极泰来 C.窈窕/高挑娇嗔嗔目守拙/相形见绌D.攻讦/诘难箕踞/敛裾淡薄/厚积薄发 2、下列词语中错别字最多的一项是( A.坍玘安详不束之客一畴莫展B.草芥衽席天高地迥纷至踏来 C.沉缅发韧宣宾夺主磬竹难书D.暇疵麇集连篇累读斧底抽薪 3、依次填入下列句子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1)我可以快乐地坐一天,心中完全,无所求也无可怕,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 (2)她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的爱,随光阴流转,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 (3)譬如暴雨骤临园中,激起一阵阵灼烈而的泥土的气味。 A.安适宣扬清纯B.安逸宣扬纯净 C.安逸张扬纯净D.安适张扬清纯 4、下列加点熟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苹果公司没有透露向大陆市场推出新3G版 Iphone的计划,但苹果公司对亚洲市场 并没有忽视。如果有合适的运营商合作, Iphone进入大陆倚马可待 B.我的家乡,是朔风劲吹,红日高悬的地方,是城头旌旗猎猎,大道甚嚣尘上的地方:是 慷慨悲歌,壮士远行,哥哥走西口,好汉上梁山的地方。 C.王煕凤绝对不是一个简单的人物,看看她在荣、宁二府的所作所为你就清楚了。整天就 看她翻云覆雨,争权夺利,人前为别人两肋插刀,背后恨不得插人两刀 D.他经过不懈努力终于获得了省一等奖,可他并没有满足于此,还要继续向全国进军,这 种人心不足蛇吞象的精神真是令人佩服。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中医学认为,爪为筋之余,为肝胆之外侯。每个人的指甲生长速度都不完全相同,它与 人的健康状态息息相关 B.参观完岳庙,我心潮澎湃。望着眼前的苍松翠柏和古墓,岳飞那崇高的爱国精神和坚贞 不屈的形象仿佛就浮现在我的脑海里 C.今年8月8日是我国第一个全民健身日,全国各地群众将在这一天举行各种各样的健身 活动,公共体育设施这一天也将基本上全部免费向公众开放 D.杨公堤从南到北有六座美丽的桥,造型各有特色,连通着西里湖、岳湖和西面的一些水 域 6、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五片什么?亲爱的。告诉你的苏艾。”苏艾问道。 B.大体说来,两种不同文化由于婚姻、交通、贸易、侵略、扩张.……等原因相接触而互播 时,起先往往互相惊奇,彼此观望 C.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 D.我想我一定使母亲作过了最坏的准备了,但她从来没有对我说过:“你为我想想 7、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句子,排列恰当的一项是() 李泽厚认为,汉字以“象形”指事”为本源 这即是说,“象形”中也已蕴涵有“指事”会 意”的内容。正是这个方面使汉字的象形在本质上有别于绘画,具有符号所特有的抽象意义、 价值和功能 ①一个字表现的不只是一个或一种对象,而且也经常是一类事实或过程,也包括主观的意味
浙江省温州中学 2010 届高三 12 月月考(语文) 第Ⅰ卷(共 50 分)一、(共 30 分,每小题 2 分)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相同的一组是( ) A.模样/模板 咽喉/哽咽 测量/量入为出 B.着落/着眼 连累/累计 臧否/否极泰来 C.窈窕/高挑 娇嗔/瞋目 守拙/相形见绌 D.攻讦/诘难 箕踞/敛裾 淡薄/厚积薄发 2、下列词语中错别字最多的一项是( ) A.坍玘 安详 不束之客 一畴莫展 B.草芥 衽席 天高地迥 纷至踏来 C.沉缅 发韧 宣宾夺主 磬竹难书 D.暇疵 麇集 连篇累读 斧底抽薪 3、依次填入下列句子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⑴我可以快乐地坐一天,心中完全 ,无所求也无可怕,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 ⑵她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 的爱,随光阴流转,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 ⑶譬如暴雨骤临园中,激起一阵阵灼烈而 的泥土的气味。 A.安适 宣扬 清纯 B.安逸 宣扬 纯净 C.安逸 张扬 纯净 D.安适 张扬 清纯 4、下列加点熟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虽然苹果公司没有透露向大陆市场推出新 3G 版 Iphone 的计划,但苹果公司对亚洲市场 并没有忽视。如果有合适的运营商合作,Iphone 进入大陆倚马可待。 B.我的家乡,是朔风劲吹,红日高悬的地方,是城头旌旗猎猎,大道甚嚣尘上的地方;是 慷慨悲歌,壮士远行,哥哥走西口,好汉上梁山的地方。 C.王熙凤绝对不是一个简单的人物,看看她在荣、宁二府的所作所为你就清楚了。整天就 看她翻云覆雨,争权夺利,人前为别人两肋插刀,背后恨不得插人两刀。 D.他经过不懈努力终于获得了省一等奖,可他并没有满足于此,还要继续向全国进军,这 种人心不足蛇吞象的精神真是令人佩服。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中医学认为,爪为筋之余,为肝胆之外侯。每个人的指甲生长速度都不完全相同,它与 人的健康状态息息相关。 B.参观完岳庙,我心潮澎湃。望着眼前的苍松翠柏和古墓,岳飞那崇高的爱国精神和坚贞 不屈的形象仿佛就浮现在我的脑海里。 C.今年 8 月 8 日是我国第一个全民健身日,全国各地群众将在这一天举行各种各样的健身 活动,公共体育设施这一天也将基本上全部免费向公众开放。 D.杨公堤从南到北有六座美丽的桥,造型各有特色,连通着西里湖、岳湖和西面的一些水 域。 6、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五片什么?亲爱的。告诉你的苏艾。”苏艾问道。 B.大体说来,两种不同文化由于婚姻、交通、贸易、侵略、扩张……等原因相接触而互播 时,起先往往互相惊奇,彼此观望。 C.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 D.我想我一定使母亲作过了最坏的准备了,但她从来没有对我说过:“你为我想想”。 7、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句子,排列恰当的一项是( ) 李泽厚认为,汉字以“象形”“指事”为本源。 这即是说,“象形”中也已蕴涵有“指事”“会 意”的内容。正是这个方面使汉字的象形在本质上有别于绘画,具有符号所特有的抽象意义、 价值和功能。 ①一个字表现的不只是一个或一种对象,而且也经常是一类事实或过程,也包括主观的意味
要求和期望 ②象形”有如绘画,来自对对象概括性极大的模拟写实。 ③然而如同传闻中的结绳记事一样,从一开始,象形字就已包含有超越被模拟对象的符号意 A.②①③B.②③①C.③②①D.①②③ 8、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作品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茶馆》等。 B.《论语》在汉朝初年就是学者的必读书,东汉曾列为七经之一,到宋代与《孟子》《大学》 《中庸》合称“四书”。 C.韩愈,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代表作有《马说》、“永州八记”等 D.文天祥,南宋著名爱国诗人。《指南录》是他的诗集,“指南”,取“臣心一片磁针石,不 指南方不肯休”的诗意。 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于其身也,则耻学于师B.泣孤舟之嫠妇 C.沛公旦日从百余骑D.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 10.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B.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 C.肴核既尽,杯盘狼籍D.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则修文德以来之 去京口,挟匕首以备不测 B.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C.窃为大王不取也 军中无以为乐 D.若属皆且为所虏 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 12、从文言特殊句式的角度看,下列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②沛公欲王关中 ③子路行,以告 ④人方为刀俎 A①与④不同,②与③相同B①与③相同,②与④不同 C①与④相同,②与③不同D①②③④都不相同 对下面《论语》章节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 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 渎而莫之知也!” A.孔子曾否认管仲知礼而在此又肯定管仲为仁,这表明他的仁和礼的概念是完全矛盾,不 相融合的。 B.孔子肯定管仲的大节大信,忽略他的小节小信,说明孔子在对“仁”的认知上能知权达变。 C.孔子认为对于普通男女而言,小谅小信也是不足取的,他们都当向管仲学习 D.孔子的仁的高标准是看一个人对君王的贡献,看他能否带领军队开疆拓土,争服天下 14、下列对课文语句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 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荷塘月色》) (运用了拟人、对比和通感等修辞手法,多角度描写了荷花的迷人姿态。) B.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勃 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拿来主义》) (运用比喻论证的手法,以“孱头”喻全盘否定的虚无主义,以“昏蛋”喻逃避主义)
要求和期望。 ②“象形”有如绘画,来自对对象概括性极大的模拟写实。 ③然而如同传闻中的结绳记事一样,从一开始,象形字就已包含有超越被模拟对象的符号意 义。 A.②①③ B.②③① C.③②① D.①②③ 8、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作品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茶馆》等。 B.《论语》在汉朝初年就是学者的必读书,东汉曾列为七经之一,到宋代与《孟子》《大学》 《中庸》合称“四书”。 C.韩愈,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代表作有《马说》、“永州八记”等。 D.文天祥,南宋著名爱国诗人。《指南录》是他的诗集,“指南”,取“臣心一片磁针石,不 指南方不肯休”的诗意。 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于其身也,则耻学于师 B.泣孤舟之嫠妇 C.沛公旦日从百余骑 D.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 10.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B.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 C.肴核既尽,杯盘狼籍 D.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则修文德以来之 去京口,挟匕首以备不测 B.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C.窃为大王不取也 军中无以为乐 D.若属皆且为所虏 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 12、从文言特殊句式的角度看,下列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 ②沛公欲王关中 ③子路行,以告 ④人方为刀俎 A.①与④不同,②与③相同 B.①与③相同,②与④不同 C.①与④相同,②与③不同 D.①②③④都不相同 13、对下面《论语》章节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 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 渎而莫之知也!” A.孔子曾否认管仲知礼而在此又肯定管仲为仁,这表明他的仁和礼的概念是完全矛盾,不 相融合的。 B.孔子肯定管仲的大节大信,忽略他的小节小信,说明孔子在对“仁”的认知上能知权达变。 C.孔子认为对于普通男女而言,小谅小信也是不足取的,他们都当向管仲学习。 D.孔子的仁的高标准是看一个人对君王的贡献,看他能否带领军队开疆拓土,争服天下。 14、下列对课文语句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 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荷塘月色》) (运用了拟人、对比和通感等修辞手法,多角度描写了荷花的迷人姿态。) B.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勃 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拿来主义》) (运用比喻论证的手法,以“孱头”喻全盘否定的虚无主义,以“昏蛋”喻逃避主义)
C.我爱我的母亲,怎样爱?我说不出。在我想做一件事讨她老人家喜欢的时候,我独自微 微地笑着:在我想到她的健康而不放心的时候,我欲落泪。(《想北平》) (运用拟人手法,表达了我对北平那如对母亲一般的深沉的而又无法用言语言说的爱) D.“你一画完就告诉我,¨琼珊闭上眼睛说,她面色惨白,静静地躺着,活像一尊倒下来的 塑像,“因为我要看那最后的藤叶掉下来。我等得不耐烦了,也想得不耐烦了….”(《最后 的常春藤叶》) (运用肖像描写和语言描写及比喻修辞的手法,揭示了琼珊放弃主观努力,把生命寄托于常 春藤叶上的消极求生的心态) 15、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 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 酹江月。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A.词中写乱石用“穿”,写浪涛用“惊”、“拍”,都是比拟,“雪”借喻波涛,几种物象作用于 视觉、听觉,引发想像,呈现出一个富有动感的画面。 B.此词借穿插的“小乔初嫁了”这一细节及“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等描写塑造 了一个青春年少、志得意满、谈笑自若、指挥镇定的儒将周瑜的形象 C.此词善用衬托,比如用“千古风流人物”、“一时多少豪杰”来反衬周郎,又用“早生华发 的词人自我正衬“雄姿英发”的周郎 D.全词环环相扣。上阕即景生情,由大江浪涛,引出“千古”,由故垒引出“三国周郎”,由“江 山如画”引出一时的“豪杰”,为下阕着重写周郎伏下一条线。 二、(共20分,每小题2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300万年前的上新世,全球气温比现在高出2-3度。那时的北半球不存在大陆冰川,北极地 区生长着树木,海平面比现在高出25米。若未来亦是如此,亚马逊热带雨林的消失将是不 可避免的,届时全世界将失去10%的光合作用产物:原先大量贮藏在土壤和半腐烂植物中 的碳,当土壤变暖时,细菌的作用加速了碳的分解,使更多的碳进入大气,碳的反向循环将 致使全球气温再升高1.5度。而变暖的海洋将引发特强的飓风,引发海水倒灌,毒素将侵入 地下水,致使粮食生产严重下降,更多的老年人将因抗不住热浪而死亡 非洲、中美洲的情况将更糟,粮食供应将发生困难。美国同样将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由于 高山冰雪消失,西部城市和农场将出现水荒,一丁点火星就可以引发森林和草场的大火,直 至全部毁灭。同时,印度次大陆将面临尘土侵袭,土地干旱,人们要么就地挨饿,要么四处 漂泊,为饮食而争斗;由于海平面的不断抬升,北冰洋将至少失去80%的冰,海水涌进纽 约,像1953年曾发生在英格兰东部的惨境将变得司空见惯,北海将使荷兰变得支离破碎, 饥民流将无法控制。 16、下列各项中,可用来说明“碳的反向循环”的一项是() A.碳是一切有机物的基本成分,没有碳就没有生命 B.生物体内的碳都来源于大气中或溶解于水中的二氧化碳 C.人类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把大量的二氧化碳释放到大气。 D.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放出氧气 17、对地球变暖时面临的危机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北极地区形成大面积森林。 B.海洋引发特强飓风,海水倒灌 C.更多的老年人抗不住热浪而死亡。D.更多的人面临饥饿的危险 18、下列表述不符合本文意思的一项是()
C.我爱我的母亲,怎样爱?我说不出。在我想做一件事讨她老人家喜欢的时候,我独自微 微地笑着;在我想到她的健康而不放心的时候,我欲落泪。(《想北平》) (运用拟人手法,表达了我对北平那如对母亲一般的深沉的而又无法用言语言说的爱) D.“你一画完就告诉我,”琼珊闭上眼睛说,她面色惨白,静静地躺着,活像一尊倒下来的 塑像,“因为我要看那最后的藤叶掉下来。我等得不耐烦了,也想得不耐烦了……”(《最后 的常春藤叶》) (运用肖像描写和语言描写及比喻修辞的手法,揭示了琼珊放弃主观努力,把生命寄托于常 春藤叶上的消极求生的心态) 15、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 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 酹江月。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A.词中写乱石用“穿”,写浪涛用“惊”、“拍”,都是比拟,“雪”借喻波涛,几种物象作用于 视觉、听觉,引发想像,呈现出一个富有动感的画面。 B.此词借穿插的“小乔初嫁了”这一细节及“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等描写塑造 了一个青春年少、志得意满、谈笑自若、指挥镇定的儒将周瑜的形象。 C.此词善用衬托,比如用“千古风流人物”、“一时多少豪杰”来反衬周郎,又用“早生华发” 的词人自我正衬“雄姿英发”的周郎。 D.全词环环相扣。上阕即景生情,由大江浪涛,引出“千古”,由故垒引出“三国周郎”,由“江 山如画”引出一时的“豪杰”,为下阕着重写周郎伏下一条线。 二、(共 20 分,每小题 2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6-18 题。 300 万年前的上新世,全球气温比现在高出 2-3 度。那时的北半球不存在大陆冰川,北极地 区生长着树木,海平面比现在高出 25 米。若未来亦是如此,亚马逊热带雨林的消失将是不 可避免的,届时全世界将失去 10%的光合作用产物;原先大量贮藏在土壤和半腐烂植物中 的碳,当土壤变暖时,细菌的作用加速了碳的分解,使更多的碳进入大气,碳的反向循环将 致使全球气温再升高 1.5 度。而变暖的海洋将引发特强的飓风,引发海水倒灌,毒素将侵入 地下水,致使粮食生产严重下降,更多的老年人将因抗不住热浪而死亡。 非洲、中美洲的情况将更糟,粮食供应将发生困难。美国同样将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由于 高山冰雪消失,西部城市和农场将出现水荒,一丁点火星就可以引发森林和草场的大火,直 至全部毁灭。同时,印度次大陆将面临尘土侵袭,土地干旱,人们要么就地挨饿,要么四处 漂泊,为饮食而争斗;由于海平面的不断抬升,北冰洋将至少失去 80%的冰,海水涌进纽 约,像 1953 年曾发生在英格兰东部的惨境将变得司空见惯,北海将使荷兰变得支离破碎, 饥民流将无法控制。 16、下列各项中,可用来说明“碳的反向循环”的一项是( ) A.碳是一切有机物的基本成分,没有碳就没有生命。 B.生物体内的碳都来源于大气中或溶解于水中的二氧化碳。 C.人类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把大量的二氧化碳释放到大气。 D.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放出氧气。 17、对地球变暖时面临的危机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北极地区形成大面积森林。 B.海洋引发特强飓风,海水倒灌。 C.更多的老年人抗不住热浪而死亡。 D.更多的人面临饥饿的危险。 18、下列表述不符合本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高山冰雪消融后,不少城市将出现水荒。 高温天气将导致草场、森林自燃,直至全部烧毁 C.有些地区的人们因全球变暖而纷纷迁移 D.海平面抬升后,有的国家会变得支离破碎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9-21题 韦编三绝”是说孔子读《易》次数之多,竟把编联简策的编绳翻断了多次。此语最早见于《史 记·孔子世家》。对“韦编”的“韦”如何理解?新版《辞海》的解释是:“韦,熟牛皮。古代用 竹简写书,用皮绳编缀,故曰韦编。”这种说法其实是错误的。 其一,现代的形声字古代常常写作假借字,汉代文献中此例不胜枚举。汉代许慎《说文》有 “经,织从丝也”。许慎所用的“从”字,即今之形声字“纵”字的假借字。我们既知“纵”字在汉 代实写作“从”,那么我们把汉人写的“韦编”读作“纬编”是合乎汉人用字常理的。“纬编”即编 联简策的纬绳。因为古人常把“纵横”称作“经纬”,所以《说文》又称“纬,织衡丝也”。简书 的竹简是纵向排列的,犹如织布帛的经线,编联简册的组绳则是横向编联的,犹如织布帛的 纬线。据此,把横向编联简册的组绳称作“纬绳”、“纬编”是理所当然的 其二,古代简书并不一定是用皮绳编缀的。陈梦家在《汉简缀述》中写道:“所用以编简札 为册者,多为丝纶,有时写作绳,有时写作编'。荀勖《穆天子传》谓汲郡魏冢所出“皆竹 简素丝编,《南齐书·文惠太子传》记襄阳古冢所出《考工记》‘竹间书,青丝编..居延出 土汉简册,则用麻绳。¨毫无疑义,所谓“素丝编”“青丝编”都是指的丝绳。出土简册,则木 简仅见用麻绳。除了“韦编三绝”的“韦”被释为皮绳外,尚不见任何关于用皮绳编联简册的记 载和实物。 19、作者认为《辞海》对“韦编三绝”的“韦”字解释有误,不能作为这一观点的依据的一项是 A.把横向编联简册的组绳称作“纬绳”、“纬编”是理所当然的 B.孔子读《易》,竟然多次翻断了简策的编绳。 C.既然“纵”字在汉代实写作“从”,那么把“韦编”写作“纬编”是合理的 D.因为古人常把纵横称作经纬,纬(韦)编即编联简策的纬绳 20、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组是() A.作者认为“韦”不作“熟牛皮”讲的一个原因是,“韦”应是“经纬”的“纬”的假借字 B.作者除了援引陈梦家在《汉简缀述》中的论述,还考证了我国古代有关编联简册的记载 和实物。 C.现代形声字在古代常常写作假借字,这样的例子在汉代文献中便有很多。 D.简书的竹简是横排的,像织布的经线,编联简册的绳子是纵向的,像织布的纬线,所以 把它称作“纬绳”或“纬编”。 21、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把汉人写的“韦编’读作“纬编是合乎汉人用字常理的”句中的“汉人”指的是汉族人 因为当时少数民族还没有使用简册。 孔子读《易》次数之多,竟把编联简策的编绳翻断了多次。”《易》,指的是《周易》 春秋时期即己传世。 C.本文作者对“韦”字做出了新的解释,但这并没有改变成语“韦编三绝”的含义 D.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人们借助汉字表意的特性,在文献考订中,常能有新的发现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2-25题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 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 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
A.高山冰雪消融后,不少城市将出现水荒。 B.高温天气将导致草场、森林自燃,直至全部烧毁。 C.有些地区的人们因全球变暖而纷纷迁移。 D.海平面抬升后,有的国家会变得支离破碎。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19-21 题 “韦编三绝”是说孔子读《易》次数之多,竟把编联简策的编绳翻断了多次。此语最早见于《史 记•孔子世家》。对“韦编”的“韦”如何理解?新版《辞海》的解释是:“韦,熟牛皮。古代用 竹简写书,用皮绳编缀,故曰韦编。”这种说法其实是错误的。 其一,现代的形声字古代常常写作假借字,汉代文献中此例不胜枚举。汉代许慎《说文》有 “经,织从丝也”。许慎所用的“从”字,即今之形声字“纵”字的假借字。我们既知“纵”字在汉 代实写作“从”,那么我们把汉人写的“韦编”读作“纬编”是合乎汉人用字常理的。“纬编”即编 联简策的纬绳。因为古人常把“纵横”称作“经纬”,所以《说文》又称“纬,织衡丝也”。简书 的竹简是纵向排列的,犹如织布帛的经线,编联简册的组绳则是横向编联的,犹如织布帛的 纬线。据此,把横向编联简册的组绳称作“纬绳”、“纬编”是理所当然的。 其二,古代简书并不一定是用皮绳编缀的。陈梦家在《汉简缀述》中写道:“所用以编简札 为册者,多为丝纶,有时写作‘绳’,有时写作‘编’。荀勖《穆天子传》谓汲郡魏冢所出‘皆竹 简素丝编',《南齐书•文惠太子传》记襄阳古冢所出《考工记》‘竹间书,青丝编……’居延出 土汉简册,则用麻绳。”毫无疑义,所谓“素丝编”“青丝编”都是指的丝绳。出土简册,则木 简仅见用麻绳。除了“韦编三绝”的“韦”被释为皮绳外,尚不见任何关于用皮绳编联简册的记 载和实物。 19、作者认为《辞海》对“韦编三绝”的“韦”字解释有误,不能作为这一观点的依据的一项是 ( ) A.把横向编联简册的组绳称作“纬绳”、“纬编”是理所当然的。 B.孔子读《易》,竟然多次翻断了简策的编绳。 C.既然“纵”字在汉代实写作“从”,那么把“韦编”写作“纬编”是合理的。 D.因为古人常把纵横称作经纬,纬(韦)编即编联简策的纬绳。 20、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组是( ) A.作者认为“韦”不作“熟牛皮”讲的一个原因是,“韦”应是“经纬”的“纬”的假借字。 B.作者除了援引陈梦家在《汉简缀述》中的论述,还考证了我国古代有关编联简册的记载 和实物。 C.现代形声字在古代常常写作假借字,这样的例子在汉代文献中便有很多。 D.简书的竹简是横排的,像织布的经线,编联简册的绳子是纵向的,像织布的纬线,所以 把它称作“纬绳”或“纬编”。 21、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们把汉人写的‘韦编’读作‘纬编’是合乎汉人用字常理的”句中的“汉人”指的是汉族人, 因为当时少数民族还没有使用简册。 B.“孔子读《易》次数之多,竟把编联简策的编绳翻断了多次。”《易》,指的是《周易》, 春秋时期即已传世。 C.本文作者对“韦”字做出了新的解释,但这并没有改变成语“韦编三绝”的含义。 D.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人们借助汉字表意的特性,在文献考订中,常能有新的发现。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22-25 题。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 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 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
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惟君 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 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2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焉用亡郑以陪邻陪:通“倍”,加倍 B.共其乏困共:同“供”,供给 C.秦伯说,与郑人盟说:同“悦”,高兴 D.失其所与,不知知:同“智”,明智 2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敢以烦执事以:拿 将焉取之焉:哪里 C.因人之力而敝之因:因为D.吾其还也其:表商量语气,还是 24、下列句子表达的意思与“邻之厚,君之薄”最为接近的一句是() A.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B.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C.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D.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 25、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夜,缒而出”一句点出郑国局势之严峻:秦、晋兵临城下,围困了郑国 B.烛之武说辞的巧妙在于处处为秦国着想,处处替秦国说话,使秦君易于入耳。 C.烛之武从地理位置、历史事实等角度阐述了抗击晋国的主张,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D.晋文公面对突变的形势,毅然决定撤军,表现出清醒的头脑和理智的判断, 第Ⅱ卷(共100分 三、(本题有7题,共2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630题。(17分) 秋日的灯盏 朱以撒 ①秋天来了,山里闪动着风吹过的暗影。叶片开始有秩序地脱离枝条,原先紧挨在一起的两 片树叶,一片先下来了,另一片落下来的时候,再也见不到它旧日的邻居。交接的日子来临, 些矮小的灌木丛里,浆果外表抹上了一层紫黑,一只翠绿的螳螂举着带锯的刀,轻轻划了 下,浆水霎时奔涌而出,紫透了枝下的土皮。 ②稻子已经进仓,秋风下瑟瑟摇曳的是从农夫指缝里漏下的一枝金黄。农夫已经走远,不会 回头,注定这一穗金黄要坚持到秋日的最后,被人遗漏、忘却,不能和亿万弟兄一道进入温 暖的谷仓,此时它的美超过一切。在我看来,缘于遗忘而独立存在,虚构出岑寂田野的动人 幕。浆果、稻穗这样兀立风寒中的灯盏,秋日的过去就是它们生命的过去,许多美艳走到 这里,自然变得素洁起来,像戏台上的名角戏装卸下,铅华洗去,走在街市上,纯乎一个普 通的中年妇女。 ③暗夜里,车驶过同样岑寂的山村,简陋的土墙开设的小窗口透出昏黄的光,一家人聚在严 实的屋内,守着炉火,内心踏实起来,谷仓是照耀一家人美好心情的不灭灯盏,隔着芳香的 木板,里边躺着一家人的生存希望——从春日开始萌发,夏阳曝晒,现在终于落实下来。当 时是那么漫长,好像一盏秦时的灯,要擎到汉时才被真实地点亮,中间这么多的交替、衔接、 奔跑——的确,我看过那些最终不能点亮灯盏的农耕人家,秋日远去,寒冬到来,是那么黯 然神伤地蹲着,敲打着春日吃进泥层中的犁耙,要问个究竟。丰稔的人家如实地享受着秋日 的馈赠,闲聊时记起春夏那些有趣的细枝末节,唇齿开合中带着舒适的滋润。看来,只有希 望不落虚空,眉宇间才笑得起来。 ④一本书在经过春风、夏雨的重叠,终于在深秋的最后几日结束了文字的蔓延。这个文人松
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惟君 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 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2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焉用亡郑以陪邻 陪:通“倍”,加倍 B.共其乏困 共:同“供”,供给 C.秦伯说,与郑人盟 说:同“悦”,高兴 D.失其所与,不知 知:同“智”,明智 2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敢以烦执事 以:拿 B.将焉取之 焉:哪里 C.因人之力而敝之 因:因为 D.吾其还也 其:表商量语气,还是 24、下列句子表达的意思与“邻之厚,君之薄”最为接近的一句是( ) A.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B.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C.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 D.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 25、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夜,缒而出”一句点出郑国局势之严峻:秦、晋兵临城下,围困了郑国。 B.烛之武说辞的巧妙在于处处为秦国着想,处处替秦国说话,使秦君易于入耳。 C.烛之武从地理位置、历史事实等角度阐述了抗击晋国的主张,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D.晋文公面对突变的形势,毅然决定撤军,表现出清醒的头脑和理智的判断, 第Ⅱ卷(共 100 分) 三、(本题有 7 题,共 23 分) 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6——30 题。(17 分) 秋日的灯盏 朱以撒 ①秋天来了,山里闪动着风吹过的暗影。叶片开始有秩序地脱离枝条,原先紧挨在一起的两 片树叶,一片先下来了,另一片落下来的时候,再也见不到它旧日的邻居。交接的日子来临, 一些矮小的灌木丛里,浆果外表抹上了一层紫黑,一只翠绿的螳螂举着带锯的刀,轻轻划了 一下,浆水霎时奔涌而出,紫透了枝下的土皮。 ②稻子已经进仓,秋风下瑟瑟摇曳的是从农夫指缝里漏下的一枝金黄。农夫已经走远,不会 回头,注定这一穗金黄要坚持到秋日的最后,被人遗漏、忘却,不能和亿万弟兄一道进入温 暖的谷仓,此时它的美超过一切。在我看来,缘于遗忘而独立存在,虚构出岑寂田野的动人 一幕。浆果、稻穗这样兀立风寒中的灯盏,秋日的过去就是它们生命的过去,许多美艳走到 这里,自然变得素洁起来,像戏台上的名角戏装卸下,铅华洗去,走在街市上,纯乎一个普 通的中年妇女。 ③暗夜里,车驶过同样岑寂的山村,简陋的土墙开设的小窗口透出昏黄的光,一家人聚在严 实的屋内,守着炉火,内心踏实起来,谷仓是照耀一家人美好心情的不灭灯盏,隔着芳香的 木板,里边躺着一家人的生存希望——从春日开始萌发,夏阳曝晒,现在终于落实下来。当 时是那么漫长,好像一盏秦时的灯,要擎到汉时才被真实地点亮,中间这么多的交替、衔接、 奔跑——的确,我看过那些最终不能点亮灯盏的农耕人家,秋日远去,寒冬到来,是那么黯 然神伤地蹲着,敲打着春日吃进泥层中的犁耙,要问个究竟。丰稔的人家如实地享受着秋日 的馈赠,闲聊时记起春夏那些有趣的细枝末节,唇齿开合中带着舒适的滋润。看来,只有希 望不落虚空,眉宇间才笑得起来。 ④一本书在经过春风、夏雨的重叠,终于在深秋的最后几日结束了文字的蔓延。这个文人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