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温州2017届高三11月选考模拟考试 命题:蔡焕杰校稿:朱思吴 、语言文字运用(共24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旮旯(ga)葳蕤(rui)扎小辫(za)呱(gu)呱坠地 B昵称(ni) 偏裨(pi) 好莱坞(w)一鳞半爪(zhao) C.嬗变(shan) 溃脓(kui) 撮毛(zu6)扦格不入 D.沙碛(j)阆苑(lang) 保俶塔(shu) 燕颔虎颈(han)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宁波藉科学家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之后,故乡的两所髙中母校分别考虑在校 园内树立铜像和设立陈列室.以激励后辈学子传承她的科学精神。 B.明末清初牙雕“题扇”仕女,略显头大于身,明显受到明万历时期板画的影 响,身材过度修长而显现出大头仕女,彰显出明代工艺的特征。 C.这部经济学家的皇皇巨著结构严谨,前后贯串,推理严密,数据翔实,提示 了在纷繁芜杂的社会现象背后隐藏着的经济规律和生活法则。 D.有人说,乡愁是孩童时牵牛吃草的一脉青山,是夏日供我们嬉闹的一方绿水, 是夕阳里炊烟袅袅的一片屋瓦,是灶头上飘来的阵阵菜香,亦或是萦绕在心头关 于故乡那些说不出的愁思。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A“潜规则”“宅”““北漂”等词语被收入《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相对于 发明这些新词的网络媒体或公众,词典的解释更完善,使用也更规范 B.今日中国人,不再视竞争如敌对,视落后如失败,视空手而归如羞辱,因为 他们相信,一个强大国家的内涵无需用金牌奠基,一个洋溢人性光辉的民族也具 魅力。 C.14名香港保钓人士乘坐“启丰二号”,披肝沥胆,冲破日方阻挠,其中7人 成功登上钓鱼岛,竖起国旗并唱国歌宣誓主权 D.企业的发展不能只靠拿云捉月的管理者或依赖于源源不断的外来资本,唯有遵 循企业和市场发展规律进行内涵式发展才是正道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一些因各种原因不能归家的年轻人选择在网上点燃蜡烛遥寄哀思,被评为引 导大众文明低碳祭扫的有力行动,而几乎与其同时出现的“代人扫墓”业务则遭 到痛批。 B.快速推进的现代化进程对传统建筑的毁坏是致命的,有些地方的传统建筑几 乎被破坏殆尽,其承载的丰富文化内涵也就此失落 C.温州正在进行的金融改革,不是仅仅为了解决小微企业融资而进行的改革, 它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牵涉面很广,所以要脚踏实地一步一步来。 D.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日,中国及世 界上许多国家都要开展多种形式的纪念活动,目的是牢记这一惨痛的历史。 5.概括下面这段话的主要内容(不超过30字),作为本则消息的结束语填在空 格里。(3分)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科学家认为分子的气味是由分子的结构所决定。然而,以香 水为例,在香水分子被制造出来之前,人们往往不能判断其气味,而必须在成千
浙江省温州 2017 届高三 11 月选考模拟考试 命 题:蔡焕杰 校 稿:朱思吴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 24 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 3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旮旯(gā) 葳蕤(ruí) 扎小辫(zā) 呱(ɡū)呱坠地 B.昵称(nì) 偏裨(pí) 好莱坞(wù) 一鳞半爪(zhǎo) C.嬗变(shàn) 溃脓(kuì) 一撮毛(zuǒ) 扞格不入 (hàn) D.沙碛(jì) 阆苑(làng) 保俶塔(shū) 燕颔虎颈(hàn)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宁波藉科学家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之后,故乡的两所高中母校分别考虑在校 园内树立铜像和设立陈列室.以激励后辈学子传承她的科学精神。 B.明末清初牙雕“题扇”仕女,略显头大于身,明显受到明万历时期板画的影 响,身材过度修长而显现出大头仕女,彰显出明代工艺的特征。 C.这部经济学家的皇皇巨著结构严谨,前后贯串,推理严密,数据翔实,提示 了在纷繁芜杂的社会现象背后隐藏着的经济规律和生活法则。 D.有人说,乡愁是孩童时牵牛吃草的一脉青山,是夏日供我们嬉闹的一方绿水, 是夕阳里炊烟袅袅的一片屋瓦,是灶头上飘来的阵阵菜香,亦或是萦绕在心头关 于故乡那些说不出的愁思。 3.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A “潜规则”“宅”““北漂”等词语被收入《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相对于 发明这些新词的网络媒体或公众,词典的解释更完善,使用也更规范。 B.今日中国人,不再视竞争如敌对,视落后如失败,视空手而归如羞辱,因为 他们相信,一个强大国家的内涵无需用金牌奠基,一个洋溢人性光辉的民族也具 魅力。 C.14 名香港保钓人士乘坐“启丰二号”,披肝沥胆,冲破日方阻挠,其中 7 人 成功登上钓鱼岛,竖起国旗并唱国歌宣誓主权。 D.企业的发展不能只靠拿云捉月的管理者或依赖于源源不断的外来资本,唯有遵 循企业和市场发展规律进行内涵式发展才是正道。 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一些因各种原因不能归家的年轻人选择在网上点燃蜡烛遥寄哀思,被评为引 导大众文明低碳祭扫的有力行动,而几乎与其同时出现的“代人扫墓”业务则遭 到痛批。 B.快速推进的现代化进程对传统建筑的毁坏是致命的,有些地方的传统建筑几 乎被破坏殆尽,其承载的丰富文化内涵也就此失落。 C.温州正在进行的金融改革,不是仅仅为了解决小微企业融资而进行的改革, 它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牵涉面很广,所以要脚踏实地一步一步来。 D.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70 周年纪念日,中国及世 界上许多国家都要开展多种形式的纪念活动,目的是牢记这一惨痛的历史。 5.概括下面这段话的主要内容(不超过 30 字),作为本则消息的结束语填在空 格里。(3 分)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科学家认为分子的气味是由分子的结构所决定。然而,以香 水为例,在香水分子被制造出来之前,人们往往不能判断其气味,而必须在成千
上万个结构相同的分子中来选择正确的气味,而这正表明分子结构决定分子气味 的理论存在漏洞。 据国外媒体报道,在一项最新的研究实验中,研究人员在纳米级上对分子振动做 出改变,即用更重的氢同位素重氢来替换了麝香分子中的氢原子,在其分子结构 不发生改变的情况下改变分子的振动模式。实验的结果让人吃惊:麝香发出了和 原来不一样的气味,这也意味着人们的嗅觉能够感应到纳米级的分子振动。这个 实验证明 6.分析下面表格内容,回答相应问题。(5分) 年龄美国中国 9-24个月自己扔尿布认字 2-3岁扔垃圾、整理玩具、浇花、喂宠物背唐诗 3-6岁铺床、摆餐具、擦桌子、收拾房间各种艺术能力培训 6-12岁做简单的饭、清理洗手间、使用洗衣机做作业,艺术培训 13岁以上换灯泡、做饭、洗衣、修剪草坪做作业,艺术培训 (1)美国家长认为,孩子应该 (1分) (2)中国家长认为,孩子应该 分) (3)你认可哪种教育方式?理由 是 (3分) 7.阅读以下图文材料,用简洁的语言描述此校徽并写出其内涵。(4分) 创立于1898年的北京大学初名京师大学堂,1912年更名为“国立北京大 学”。1916年12月,著名教育家、民主主义革命家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 他循自由思想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推动了北大的思想解放和学术繁荣,使北 大成为传播新文化的重要阵地。 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之前,北大并没有校徽这一新生事物,亦即没有专属自 己的旌旗标识。蔡元培上任后的第二年,即1917年,即出面请鲁迅设计北大校 徽。图示如下。 郾
上万个结构相同的分子中来选择正确的气味,而这正表明分子结构决定分子气味 的理论存在漏洞。 据国外媒体报道,在一项最新的研究实验中,研究人员在纳米级上对分子振动做 出改变,即用更重的氢同位素重氢来替换了麝香分子中的氢原子,在其分子结构 不发生改变的情况下改变分子的振动模式。实验的结果让人吃惊:麝香发出了和 原来不一样的气味,这也意味着人们的嗅觉能够感应到纳米级的分子振动。这个 实验证明: 6.分析下面表格内容,回答相应问题。(5 分) 年龄 美国 中国 9-24 个月 自己扔尿布 认字 2-3 岁 扔垃圾、整理玩具、浇花、喂宠物 背唐诗 3-6 岁 铺床、摆餐具、擦桌子、收拾房间 各种艺术能力培训 6-12 岁 做简单的饭、清理洗手间、使用洗衣机 做作业,艺术培训 13 岁以上 换灯泡、做饭、洗衣、修剪草坪 做作业,艺术培训 (1)美国家长认为,孩子应该 (1 分) (2)中国家长认为,孩子应该 (1 分) (3)你认可哪种教育方式?理由 是 (3 分) 7.阅读以下图文材料,用简洁的语言描述此校徽并写出其内涵。(4 分) 创立于 1898 年的北京大学初名京师大学堂,1912 年更名为“国立北京大 学”。1916 年 12 月,著名教育家、民主主义革命家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 他循自由思想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推动了北大的思想解放和学术繁荣,使北 大成为传播新文化的重要阵地。 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之前,北大并没有校徽这一新生事物,亦即没有专属自 己的旌旗标识。蔡元培上任后的第二年,即 1917 年,即出面请鲁迅设计北大校 徽。图示如下
二、现代文阅读(共29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9分) 酒可以激发诗人的灵感,诗人也可以借酒浇胸中的块垒,所以唐人有“斗酒诗百 篇”和“乞酒缓愁肠”之说。由于诗人与酒的关系极为密切,唐代诗歌中不但写 到了酒,还写到了酒价 杜甫在《逼侧行赠毕四曜》一诗中写道:“街头酒价常苦贵,方外酒徒稀醉眠。速 宜相就饮一斗,恰有三百青铜钱。”杜甫诗歌对酒价的叙述,成了一个聚讼纷纭的 话题。 以为然者不乏其人。宋代刘颁《中山诗话》写道:“真宗问近臣:‘唐酒价几何? 莫能对。丁晋公独曰:‘斗直三百。’上问何以知之,曰:‘臣观杜甫诗:速须相就 饮一斗,恰有三百青铜钱。’”宋代陈岩肖《庚溪诗话》也认为:“少陵诗非特纪 事,至于都邑所出,土地所生,物之有无贵贱,亦时见于吟咏。如云:‘急须相就饮 一斗,恰有青铜三百钱。’” 不以为然者认为,杜甫诗中所谓的“三百青铜钱”之说,来自前人的典故。北齐卢 思道曾说过“长安酒钱,斗价三百”,所以王嗣奭在《杜臆》中指出,杜甫诗歌中 “‘酒价苦贵’乃实语,‘三百青钱’,不过袭用成语耳 那么唐代酒价究竟是多少呢?据《新唐书·食货志》记载:“建中三年,复禁民酤, 以佐军费,置肆酿酒,斛收直三千。”在古代容量单位中,一斛等于十斗,“斛直三 千”也就是“斗直三百”。这样看来,似乎杜甫诗歌确实反映了现实生活,无愧于 诗史”的赞誉。但需要说明的是,“建中”是唐德宗的年号,这与杜甫生活的时 代相距几十年了,所以不能以此作为坐实杜诗对于唐代酒价叙述的依据。 唐代写到酒价的绝不只有杜甫,许多诗人都在诗中写到了酒价问题。如李白“金 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王维“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 崔国辅“与沽一斗酒,恰用十千钱”;白居易“共把十千沽一斗,相看七十欠三 年”;陆龟蒙“若得奉君饮,十千沽一斗”。这些诗人虽然分布于盛唐、中唐和 晚唐各个时期,但他们的诗歌却普遍地说到唐代的酒价乃每斗十千钱。 那么,杜甫和李白等人对于酒价的叙述,差异为何如此之大呢?也许有读者认为 李白、王维等人所说的乃是美酒的价格。这话固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十千沽 斗”之说也有其渊源。曹植在《名都篇》中曾经写道:“归来宴平乐,美酒斗十 千。”尽管“他人所道,我则引避”,但曹植才高八斗,其于文章,“譬人伦之有周 孔,鳞羽之有龙凤”,因此他的叙述便成为一种难以撼动的范式。唐代诗人受曹植 的影响,不排除在诗歌中对这一典则的普遍追摹和袭用。 唐代诗歌中的酒价问题引起了不少误读,初看是诗人的意图意义和读者的解释意 义之间出现了龃龉,其实深层次的原因在于读者以诗为史。王夫之曾幽默地讥诮 这种诗史不分的情况说:“就杜陵沽处贩酒,向崔国辅卖,岂不三十倍获息钱 邪?”在王夫之看来,诗歌与历史差别很大,历史要求具有实录精神,而诗歌则不 然,“诗之不可以史为,若口与目之不相为代也”。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8.下列关于杜甫诗歌中酒价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甫在《逼侧行赠毕四曜》提到的三百钱一斗酒的说法,在后世引起了很多 人的关注 B.宋代的刘颁和陈岩肖都认为,杜甫所说的三百钱一斗酒的说法是真实可信的
二、现代文阅读(共 29 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 3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8~10 题。(9 分) 酒可以激发诗人的灵感,诗人也可以借酒浇胸中的块垒,所以唐人有“斗酒诗百 篇”和“乞酒缓愁肠”之说。由于诗人与酒的关系极为密切,唐代诗歌中不但写 到了酒,还写到了酒价。 杜甫在《逼侧行赠毕四曜》一诗中写道:“街头酒价常苦贵,方外酒徒稀醉眠。速 宜相就饮一斗,恰有三百青铜钱。”杜甫诗歌对酒价的叙述,成了一个聚讼纷纭的 话题。 以为然者不乏其人。宋代刘颁《中山诗话》写道:“真宗问近臣:‘唐酒价几何?’ 莫能对。丁晋公独曰:‘斗直三百。’上问何以知之,曰:‘臣观杜甫诗:速须相就 饮一斗,恰有三百青铜钱。’”宋代陈岩肖《庚溪诗话》也认为:“少陵诗非特纪 事,至于都邑所出,土地所生,物之有无贵贱,亦时见于吟咏。如云:‘急须相就饮 一斗,恰有青铜三百钱。’” 不以为然者认为,杜甫诗中所谓的“三百青铜钱”之说,来自前人的典故。北齐卢 思道曾说过“长安酒钱,斗价三百”,所以王嗣奭在《杜臆》中指出,杜甫诗歌中 “‘酒价苦贵’乃实语,‘三百青钱’,不过袭用成语耳”。 那么唐代酒价究竟是多少呢? 据《新唐书·食货志》记载:“建中三年,复禁民酤, 以佐军费,置肆酿酒,斛收直三千。”在古代容量单位中,一斛等于十斗,“斛直三 千”也就是“斗直三百”。这样看来,似乎杜甫诗歌确实反映了现实生活,无愧于 “诗史”的赞誉。但需要说明的是,“建中”是唐德宗的年号,这与杜甫生活的时 代相距几十年了,所以不能以此作为坐实杜诗对于唐代酒价叙述的依据。 唐代写到酒价的绝不只有杜甫,许多诗人都在诗中写到了酒价问题。如李白“金 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王维“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 崔国辅“与沽一斗酒,恰用十千钱”;白居易“共把十千沽一斗,相看七十欠三 年”;陆龟蒙“若得奉君饮,十千沽一斗”。这些诗人虽然分布于盛唐、中唐和 晚唐各个时期,但他们的诗歌却普遍地说到唐代的酒价乃每斗十千钱。 那么,杜甫和李白等人对于酒价的叙述,差异为何如此之大呢? 也许有读者认为, 李白、王维等人所说的乃是美酒的价格。这话固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十千沽 一斗”之说也有其渊源。曹植在《名都篇》中曾经写道:“归来宴平乐,美酒斗十 千。”尽管“他人所道,我则引避”,但曹植才高八斗,其于文章,“譬人伦之有周 孔,鳞羽之有龙凤”,因此他的叙述便成为一种难以撼动的范式。唐代诗人受曹植 的影响,不排除在诗歌中对这一典则的普遍追摹和袭用。 唐代诗歌中的酒价问题引起了不少误读,初看是诗人的意图意义和读者的解释意 义之间出现了龃龉,其实深层次的原因在于读者以诗为史。王夫之曾幽默地讥诮 这种诗史不分的情况说:“就杜陵沽处贩酒,向崔国辅卖,岂不三十倍获息钱 邪?”在王夫之看来,诗歌与历史差别很大,历史要求具有实录精神,而诗歌则不 然,“诗之不可以史为,若口与目之不相为代也”。 (选自《 光明日报》,有删改) 8. 下列关于杜甫诗歌中酒价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杜甫在《逼侧行赠毕四曜》提到的三百钱一斗酒的说法,在后世引起了很多 人的关注。 B. 宋代的刘颁和陈岩肖都认为,杜甫所说的三百钱一斗酒的说法是真实可信的
C.王嗣奭不认可杜甫在诗中所说的唐代那时的酒价,但他也承认,那时酒价确 实比较贵。 D.杜甫诗歌中酒价的叙述似乎可以在《新唐书·食货志》中得到印证,但因年代 相隔较长,也不能完全采信。 9.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唐朝时一斗酒曾卖三百钱是可信的,不能因为有人对杜甫的叙述不以为然就 否认这一点。 B.杜甫和李白等人对于酒价的叙述差异巨大,这也可能是因为他们各自饮的酒 品质不同。 C.李白、王维等人对于美酒价格的叙述,深受曹植影响,是对曹植叙述范式的追 墓和袭用。 D.诗歌不能等同于历史,因此把诗歌描述的内容当成是历史事实来解读是不适 宜的。 0.作者认为,唐代诗歌中的酒价问题引起误读的深层次原因在于读者以诗为 史,它的依据是什么?请结合相关文段,简要概括。(3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5题(20分) 母亲的《锁麟囊》 王虹莲 读完了博土,又从国外镀了金,她却没有很好的前程,在公司里受到排挤 她整夜失眠,甚至,与这个世界说再见一直是她心里的念头 如果不是念着母亲,她真的就去了。母亲抚养她实在是不容易一一母亲那时没有 工作,一个人糊火柴盒供她上学,她读到博士,是母亲一分钱一分钱供出来的 她想给母亲一个最好的回报,但是…… 母亲文化不高,喜欢听单田芳的评书,粗重沙哑的声音几乎天天想起。那却是她 不喜欢的,她觉得那是下里巴人的东西,她宁愿一个人选择沉默地呆着。一天黄 昏,她还是一个人发呆,看着外面的天空,暮色沉沉,好象要下雨了。她就突然 又听到了单田芳的评书,在这寂静的黄昏里,那评书显得更沙哑吵闹。她歇斯底 里地嚷了一句:“你能不能不听这种东西? 声音马上就没有了,以后几天的黄昏也是沉静的,死了一样的沉静。她反而又觉 得太安静了。她想,真的太没有意思了 又一个黄昏。她听到外面有人唱京剧。是一个女人的声音,很婉转婀娜的调子, 那戏词更吸引了她:一霎时把七情俱已昧尽,参透了酸辛处泪湿衣襟。“我只道 铁富贵一生享定,又谁知祸福事倾刻分明。想当年我也曾撒娇使性,到今朝只落 得旧衣破裙。这也是老天爷一番教训,他叫我收余恨,免娇嗔,且自新,改性 情 她呆住,这么有禅意的戏词,真是美丽得不像样子,她随便对母亲说了一句:“这 京剧唱得可真好。”但她知道,母亲并不能懂得。 第二天,那个女人的声音又响起来,她伸出头去,看到一个快四十岁的女人,微 胖,在那里认真的唱着,而且还穿着戏衣,甩着水袖,还是那段。她站在楼上, 看呆了。 母亲过来说:“是《锁麟囊》,传统的程派戏,程砚秋先生的,是知识分子的流 派,周总理也喜欢呢。”她惊讶地回过头去看着母亲。 程派的调子,倒蛮符合她的心境。那天晚上,她睡得很好
C. 王嗣奭不认可杜甫在诗中所说的唐代那时的酒价,但他也承认,那时酒价确 实比较贵。 D. 杜甫诗歌中酒价的叙述似乎可以在《新唐书·食货志》中得到印证,但因年代 相隔较长,也不能完全采信。 9.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唐朝时一斗酒曾卖三百钱是可信的,不能因为有人对杜甫的叙述不以为然就 否认这一点。 B. 杜甫和李白等人对于酒价的叙述差异巨大,这也可能是因为他们各自饮的酒 品质不同。 C. 李白、王维等人对于美酒价格的叙述,深受曹植影响,是对曹植叙述范式的追 摹和袭用。 D. 诗歌不能等同于历史,因此把诗歌描述的内容当成是历史事实来解读是不适 宜的。 10. 作者认为,唐代诗歌中的酒价问题引起误读的深层次原因在于读者以诗为 史,它的依据是什么?请结合相关文段,简要概括。(3 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1-15 题(20 分) 母亲的《锁麟囊》 王虹莲 读完了博士,又从国外镀了金,她却没有很好的前程,在公司里受到排挤。 她整夜失眠,甚至,与这个世界说再见一直是她心里的念头。 如果不是念着母亲,她真的就去了。母亲抚养她实在是不容易——母亲那时没有 工作,一个人糊火柴盒供她上学,她读到博士,是母亲一分钱一分钱供出来的, 她想给母亲一个最好的回报,但是…… 母亲文化不高,喜欢听单田芳的评书,粗重沙哑的声音几乎天天想起。那却是她 不喜欢的,她觉得那是下里巴人的东西,她宁愿一个人选择沉默地呆着。一天黄 昏,她还是一个人发呆,看着外面的天空,暮色沉沉,好象要下雨了。她就突然 又听到了单田芳的评书,在这寂静的黄昏里,那评书显得更沙哑吵闹。她歇斯底 里地嚷了一句:“你能不能不听这种东西?” 声音马上就没有了,以后几天的黄昏也是沉静的,死了一样的沉静。她反而又觉 得太安静了。她想,真的太没有意思了。 又一个黄昏。她听到外面有人唱京剧。是一个女人的声音,很婉转婀娜的调子, 那戏词更吸引了她: 一霎时把七情俱已昧尽, 参透了酸辛处泪湿衣襟。“我只道 铁富贵一生享定,又谁知祸福事倾刻分明。想当年我也曾撒娇使性, 到今朝只落 得旧衣破裙。这也是老天爷一番教训, 他叫我收余恨,免娇嗔,且自新,改性 情……” 她呆住,这么有禅意的戏词,真是美丽得不像样子,她随便对母亲说了一句:“这 京剧唱得可真好。”但她知道,母亲并不能懂得。 第二天,那个女人的声音又响起来,她伸出头去,看到一个快四十岁的女人,微 胖,在那里认真的唱着,而且还穿着戏衣,甩着水袖,还是那段。她站在楼上, 看呆了。 母亲过来说:“是《锁麟囊》,传统的程派戏,程砚秋先生的,是知识分子的流 派,周总理也喜欢呢。”她惊讶地回过头去看着母亲。 程派的调子,倒蛮符合她的心境。那天晚上,她睡得很好
后来,她几乎都能听到这个女人在楼下唱戏,总是程派,幽咽婉转,婀娜悠扬, 非常让人喜欢。是那种禅意的喜欢 她活得多好啊!”她对母亲说。 母亲说:“你以为她很快乐吧,其实,她下了岗,丈夫前年出车祸死了,儿子还 有痴呆症。你看,人家都活得这么快乐。”母亲没有指责她的意思,但她觉得真 是让母亲跟着自己受了很多苦。 她居然也喜欢了京剧,喜欢了程派,她出去买了好多光盘,都是京剧程派的 程砚秋、李世济、张火丁……家里终于又出了动静,而且,有一天她说:“妈, 您接着听单田芳吧,我觉得他说得蛮好的。 日子就这样慢慢过来的了。 她休息了半年之后换了公司,有了新职位,开着自己的车,车里放着她最喜欢的 京剧,她正准备做五月的新娘……她觉得所有的日子都甜美芬芳 她想,她得感谢楼下那个女人。 女人不是常常来楼下唱戏了,有一天她休息,女人又来了。她出去买了一大束香 水百合,然后来到楼下找那个女人。 她讲了半年来的经历,然后说:“大姐,谢谢您的京剧,是您那段《锁麟囊》救 了我。 女人笑了:“别谢我,谢您的母亲吧。”“母亲?”她疑惑了 “我本来只是心烦的时候偶尔来唱唱,你的母亲找到我家里,问我唱的是什么 还请我再去唱…… 11.小说主人公“她”的情绪产生变化的原因有哪些?(3分) 12.《锁麟囊》是楼下的女人唱的,为什么小说却以“母亲的《锁麟囊》”为题? (3分 13.为什么小说最后才通过女人之口,交待母亲的一些做法?(4分) 14.请从描写手法的角度对画线句子进行赏析。(5分) 15.小说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母亲形象,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5分)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37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20题。(19分) 刑赏论 [宋]曾巩 《书》记皋陶①之说曰:“罪疑惟轻,功疑惟重。”释者曰:“刑疑附轻,赏疑 从重,忠厚之至也!”夫有大罪者,其刑薄则不必当罪;有细功者,其赏厚则不 必当功。然所以为忠厚之至者,何以论之?[来源:学科网] 夫圣人之治也,自闺门、乡党至于朝廷皆有教,以率天下之善,则有罪者易以寡 也;自小者、近者至于远大皆有法,以成天下之务,则有功者易以众也。以圣神 渊懿之德而为君于上,以道德修明之士而为其公卿百官于下,以上下交修而尽天 下之谋虑,以公听并观而尽天下之情伪。当是之时,人之有罪与功也,为有司者 推其本末以考其迹,核其虚实以审其情,然后告之于朝而加其罚、出其赏焉,则 其于得失岂有不尽也哉?然及其罪丽②于罚、功丽于赏之可以疑也,以其君臣之 材非不足于天下之智,以其谋虑非不通于天下之理,以其观听非不周于天下之故, 以其有司非不尽于天下之明也。然有其智而不敢以为果有其通,与周与明而不敢 以为察也。必曰罪疑矣而过刑,则无罪者不必免也;功疑矣而失赏,则有功者不 必酬也。于是其刑之也,宁薄而不敢使之过;其赏之也,宁厚而不敢使之失
后来,她几乎都能听到这个女人在楼下唱戏,总是程派,幽咽婉转,婀娜悠扬, 非常让人喜欢。是那种禅意的喜欢。 “她活得多好啊!”她对母亲说。 母亲说:“你以为她很快乐吧,其实,她下了岗,丈夫前年出车祸死了,儿子还 有痴呆症。你看,人家都活得这么快乐。”母亲没有指责她的意思,但她觉得真 是让母亲跟着自己受了很多苦。 她居然也喜欢了京剧,喜欢了程派,她出去买了好多光盘,都是京剧程派的—— 程砚秋、李世济、张火丁……家里终于又出了动静,而且,有一天她说:“妈, 您接着听单田芳吧,我觉得他说得蛮好的。” 日子就这样慢慢过来的了。 她休息了半年之后换了公司,有了新职位,开着自己的车,车里放着她最喜欢的 京剧,她正准备做五月的新娘……她觉得所有的日子都甜美芬芳。 她想,她得感谢楼下那个女人。 女人不是常常来楼下唱戏了,有一天她休息,女人又来了。她出去买了一大束香 水百合,然后来到楼下找那个女人。 她讲了半年来的经历,然后说:“大姐,谢谢您的京剧,是您那段《锁麟囊》救 了我。” 女人笑了:“别谢我,谢您的母亲吧。”“母亲?”她疑惑了。 “我本来只是心烦的时候偶尔来唱唱,你的母亲找到我家里,问我唱的是什么, 还请我再去唱……” 11.小说主人公“她”的情绪产生变化的原因有哪些?(3 分) 12.《锁麟囊》是楼下的女人唱的,为什么小说却以“母亲的《锁麟囊》”为题? (3 分) 13.为什么小说最后才通过女人之口,交待母亲的一些做法?(4 分) 14.请从描写手法的角度对画线句子进行赏析。(5 分) 15.小说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母亲形象,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5 分)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 37 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 3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6-20 题。(19 分) 刑赏论 [宋]曾 巩 《书》记皋陶①之说曰:“罪疑惟轻,功疑惟重。”释者曰:“刑疑附轻,赏疑 从重,忠厚之至也!”夫有大罪者,其刑薄则不必当罪;有细功者,其赏厚则不 必当功。然所以为忠厚之至者,何以论之?[来源:学科网] 夫圣人之治也,自闺门、乡党至于朝廷皆有教,以率天下之善,则有罪者易以寡 也;自小者、近者至于远大皆有法,以成天下之务,则有功者易以众也。以圣神 渊懿之德而为君于上,以道德修明之士而为其公卿百官于下,以上下交修而尽天 下之谋虑,以公听并观而尽天下之情伪。当是之时,人之有罪与功也,为有司者 推其本末以考其迹,核其虚实以审其情,然后告之于朝而加其罚、出其赏焉,则 其于得失岂有不尽也哉?然及其罪丽②于罚、功丽于赏之可以疑也,以其君臣之 材非不足于天下之智,以其谋虑非不通于天下之理,以其观听非不周于天下之故, 以其有司非不尽于天下之明也。然有其智而不敢以为果有其通,与周与明而不敢 以为察也。必曰罪疑矣而过刑,则无罪者不必免也;功疑矣而失赏,则有功者不 必酬也。于是其刑之也,宁薄而不敢使之过;其赏之也,宁厚而不敢使之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