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永川萱花中学校课案 课案序号 四、品味语言: 1、他受到诅咒、受祝福地走了:受到过去的诅咒,受到未来的祝福。先生们,这是荣誉的两种美好 的形式 明确:受到黑暗暴力的统治阶级的诅咒,帮人民摆脱愚味,人民祝福他,未来属于人民。 2、人们就为这微笑感动。这微笑里含有黎明的曙光。 明确:这里的黎明"指的是封建王朝即将崩溃,民主时期即将开始。这“微笑”是对封建统治者的蔑视 和嘲笑,是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展望。他的沉着坚定给人以力量 3、我们感到,从今以后人类最高的统治权力将是思想 明确:只有思想开放了,人民才能创造出更为先进的文明 4、既然黑夜出自王座,就让光明从坟墓里出来! 明确:封建君主专制使人民生活在痛苦之中,而伏尔泰虽然去世了,但他的思想仍然指引着人们 走向光明,作者强调让光明从坟墓里出来,就是表明作者向黑暗宣战的决心。 五、总结演说的特点 演讲是以口语表达的方式面对听众,就某一问题发表自己观点,阐明某一事理的活动。演讲不仅是 宣传和动员群众的手段,而且还是阐明理论观点、发表学术见解的一种手段,同时又是锻炼和培养青年 口才的一种手段 演讲应注意: 1、认清对象,确立主旨。即针对性 2、思路清晰,节奏明快 感情充沛,例证动人 4、语言准确,形象生动。 、作业布置: 完成练习 板书设计 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 雨果 1、通过著书立说和文学创作,做出思想上的贡献 伏尔泰为人类文明作出的贡献“培育良知,教化人类”“教导人们走向自由”。 2、以知识分子的良知和责任,为他那个时代的弱势人群争取人权,勇敢斗争。 教学反思:
重庆市永川萱花中学校课案 课案序号 37 四、品味语言: 1、他受到诅咒、受祝福地走了:受到过去的诅咒,受到未来的祝福。先生们,这是荣誉的两种美好 的形式。 明确:受到黑暗暴力的统治阶级的诅咒,帮人民摆脱愚味,人民祝福他,未来属于人民。 2、人们就为这微笑感动。这微笑里含有黎明的曙光。 明确:这里的“黎明”指的是封建王朝即将崩溃,民主时期即将开始。这“微笑”是对封建统治者的蔑视 和嘲笑,是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展望。他的沉着坚定给人以力量。 3、我们感到,从今以后人类最高的统治权力将是思想。 明确:只有思想开放了,人民才能创造出更为先进的文明。 4、既然黑夜出自王座,就让光明从坟墓里出来! 明确:封建君主专制使人民生活在痛苦之中,而伏尔泰虽然去世了,但他的思想仍然指引着人们 走向光明,作者强调让光明从坟墓里出来,就是表明作者向黑暗宣战的决心。 五、总结演说的特点: 演讲是以口语表达的方式面对听众,就某一问题发表自己观点,阐明某一事理的活动。演讲不仅是 宣传和动员群众的手段,而且还是阐明理论观点、发表学术见解的一种手段,同时又是锻炼和培养青年 口才的一种手段。 演讲应注意: 1、认清对象,确立主旨。即针对性。 2、思路清晰,节奏明快。 3、感情充沛,例证动人。 4、语言准确,形象生动。 七、作业布置: 完成练习三 板书设计 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 雨 果 1、通过著书立说和文学创作,做出思想上的贡献: 伏尔泰为人类文明作出的贡献“培育良知,教化人类”“教导人们走向自由”。 2、以知识分子的良知和责任,为他那个时代的弱势人群争取人权,勇敢斗争。 教学反思:
重庆市永川萱花中学校课案 课案序号 7《傅雷家书两则》 、教学目标: 1、体会书信中感情的流露和哲理的阐明。 2、体会两封信中的联系及“坚强”的含义。 3、尝试用书信与同学、朋友、师长进行友好的交流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坚强”的含义 2、第2封信中哲理的阐明。 三、教学时数:安排2课时。 四、教学方式:学生自主探究讨论与老师讲解结合。 五、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说明:第一封信内容简单,学生理解较易,教学时宜以学生自主讨论、探究为主。) 导入新课: 1、复习书信的格式,导入新课并简介作者 简介人物:傅雷(1908-1966)www.homeing.com/maingot/sXzf101.htm 傅聪的有关介绍www.moniquearts.com等网站 2.这两封信是傅雷接到傅聪的信后的回信。请浏览这两封信,说说它们的主题各是什么? 第一封信,如何面对挫折,第二封信,如何对待成功。 (要求学生课前利用网络资源查找有关的材料。) 、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出示问题。 1、这封信是傅雷在儿子什么心境下写的?找出句子。 讨论明确:这种情绪消沉的情形,以后还是会有的 2、开头为什么这样称呼? 讨论明确:称呼:“聪,亲爱的孩子。” 这样称呼起了宽慰儿子,给他以感情上的慰藉 3、对于情绪的高低起伏,傅雷给儿子提出了哪些忠告? 讨论明确:(1)面对情绪上起伏跌宕的正确态度之一:泰然处之,保持心理相当平衡 (2)面对情绪上起伏跌宕的正确态度之二:正视错误,冷静对待,彻底感悟,引为借鉴 4、课文中有两处生动的比喻,请找出并体会其含义 讨论明确:(1)太阳太强烈,会把五谷晒焦;雨水太猛,也会淹死庄稼 (比喻说明控制情绪的必要性,否则只会适得其反。) 2)像对着古战场一般的存着凭吊的心怀 (恰如其分地表达出傅雷要求儿子在回首往事的时候要以一种平静的心态,做到冷静、洒脱。) 三、归纳与总结: 参照课文段落层次的划分,学生明确第一封书信层次及其大意,并总结划分的方法与体会 明
重庆市永川萱花中学校课案 课案序号 38 7《傅雷家书两则》 一、教学目标: 1、体会书信中感情的流露和哲理的阐明。 2、体会两封信中的联系及“坚强”的含义。 3、尝试用书信与同学、朋友、师长进行友好的交流。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坚强”的含义。 2、第 2 封信中哲理的阐明。 三、教学时数:安排 2 课时。 四、教学方式:学生自主探究讨论与老师讲解结合。 五、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 教学过程: 第 1 课时 (说明:第一封信内容简单,学生理解较易,教学时宜以学生自主讨论、探究为主。) 一、导入新课: 1、复习书信的格式,导入新课并简介作者 简介人物:傅雷(1908—1966)www.homeing.com/maindoc/jsxz_fl01.htm 傅聪的有关介绍 www.moniquearts.com 等网站 2.这两封信是傅雷接到傅聪的信后的回信。请浏览这两封信,说说它们的主题各是什么? 第一封信,如何面对挫折,第二 封信,如何对待成功。 (要求学生课前利用网络资源查找有关的材料。) 二、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出示问题。 1、这封信是傅雷在儿子什么心境下写的?找出句子。 讨论明确:这种情绪消沉的情形,以后还是会有的…… 2、开头为什么这样称呼? 讨论明确:称呼:“聪,亲爱的孩子。” 这样称呼起了宽慰儿子,给他以感情上的慰藉。 3、对于情绪的高低起伏,傅雷给儿子提出了哪些忠告? 讨论明确:(1)面对情绪上起伏跌宕的正确态度之一:泰然处之,保持心理相当平衡。 (2)面对情绪上起伏跌宕的正确态度之二:正视错误,冷静对待,彻底感悟,引为借鉴。 4、课文中有两处生动的比喻,请找出并体会其含义。 讨论明确:(1)太阳太强烈,会把五谷晒焦;雨水太猛,也会淹死庄稼。 (比喻说明控制情绪的必要性,否则只会适得其反。) (2)像对着古战场一般的存着凭吊的心怀。 (恰如其分地表达出傅雷要求儿子在回首往事的时候要以一种平静的心态,做到冷静、洒脱。) 三、归纳与总结: 参照课文段落层次的划分,学生明确第一封书信层次及其大意,并总结划分的方法与体会。 明确:
重庆市永川萱花中学校课案 课案序号 四、课堂练习: 理解下列词语的形、音、义。 舐()犊之情 重蹈覆辙: 庸碌: 惊心动魄: 凭吊 第2课时 、导入: 多媒体播放贝多芬《第九号交响曲》的ⅤCD片段。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并体会“坚强”的具体含义 (学生分组朗读课文) 提示:这是本课学习的重点,教学时应指导学生找出具体语句。 明确 “坚强”有两方面的表现 (1)在失败时,精神消沉时:(第一封信) “能够从客观的立场分析前因后果,做将来的借鉴,以免重蹈覆辙。一个人惟有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 用理智分析,彻底感悟,才不至于被回忆所侵蚀。 (2)在成功时:(第二封信) 多少过分的谀词与夸奖,都没有使你丧失自知之明,众人的掌声、拥抱,名流的赞美,都没有减少你对艺 术的谦卑! 、傅雷在儿子成功时表达了他对儿子的赞赏,请找出具体的语句,并理解傅雷对儿子的更高的要求。 明确:世界上最高的最纯洁的快乐,莫过于欣赏艺术,更莫过于欣赏自己孩子的手和心传达出来的艺 术!…我们真是心都要跳出来了! (延伸体会:傅雷在此时用了激动的心情表达了对儿子的赞赏与自豪。试想像,在生活中别人或自己获得 成功时,你是怎样的感受?) 傅雷对儿子的赞美,浸透了他自己的人生体会与独特的感受,作为一个过来人,他更提出了要有“赤 子之心”这样一个更高的要求。要求儿子在艺术上“保有一颗纯洁的心灵”。这是艺术的更高的境界,也 是人生的至境,只有这样才能体会到“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创造许多心灵的朋友 四、体会傅雷由儿子的成功演奏表现想到克利斯朵夫,进而想到了新中国“复旦”的黎明时期,更想到了 滔滔不绝的中华文明,这些相像表现了什么内容? 明确:这些想像激励着儿子在音乐上取得更高的成就,同时也洋溢着他对新中国的殷切的期望和信心,要 求儿子在艺术上要有气吞斗牛的表现 五、课文最后一段:“有矛盾正是生机蓬勃的明证”,对这一句话应该如何理解? 提示:这是本课学习上的一个难点,应着重指导学生用课文的语句去理解。 学生找出文中语句 相信艺术家没有矛盾不会进步 解决一个矛盾便是前进一步 矛盾是解决不完的,所以艺术没有止境 明确:这是傅雷鼓励儿子要勇敢面对各种各样的矛盾,在解决矛盾后追求艺术更高境界
重庆市永川萱花中学校课案 课案序号 39 四、课堂练习: 理解下列词语的形、音、义。 舐( )犊之情: 重蹈覆辙: 庸碌: 惊心动魄: 凭吊: 第 2 课时 一、导入: 多媒体播放贝多芬《第九号交响曲》的 VCD 片段。 二、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并体会“坚强”的具体含义。 (学生分组朗读课文) 提示:这是本课学习的重点,教学时应指导学生找出具体语句。 明确: “坚强”有两方面的表现: (1)在失败时,精神消沉时:(第一封信) “能够从客观的立场分析前因后果,做将来的借鉴,以免重蹈覆辙。一个人惟有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 用理智分析,彻底感悟,才不至于被回忆所侵蚀。 (2)在成功时:(第二封信) 多少过分的谀词与夸奖,都没有使你丧失自知之明,众人的掌声、拥抱,名流的赞美,都没有减少你对艺 术的谦卑! 三、傅雷在儿子成功时表达了他对儿子的赞赏,请找出具体的语句,并理解傅雷对儿子的更高的要求。 明确:世界上最高的最纯洁的快乐,莫过于欣赏艺术,更莫过于欣赏自己孩子的手和心传达出来的艺 术!……我们真是心都要跳出来了! (延伸体会:傅雷在此时用了激动的心情表达了对儿子的赞赏与自豪。试想像,在生活中别人或自己获得 成功时,你是怎样的感受?) 傅雷对儿子的赞美,浸透了他自己的人生体会与独特的感受,作为一个过来人,他更提出了要有“赤 子之心”这样一个更高的要求。要求儿子在艺术上“保有一颗纯洁的心灵”。这是艺术的更高的境界,也 是人生的至境,只有这样才能体会到“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创造许多心灵的朋友。 四、体会傅雷由儿子的成功演奏表现想到克利斯朵夫,进而想到了新中国“复旦”的黎明时期,更想到了 滔滔不绝的中华文明,这些相像表现了什么内容? 明确:这些想像激励着儿子在音乐上取得更高的成就,同时也洋溢着他对新中国的殷切的期望和信心,要 求儿子在艺术上要有气吞斗牛的表现。 五、课文最后一段:“有矛盾正是生机蓬勃的明证”,对这一句话应该如何理解? 提示:这是本课学习上的一个难点,应着重指导学生用课文的语句去理解。 学生找出文中语句: 相信艺术家没有矛盾不会进步 解决一个矛盾便是前进一步 矛盾是解决不完的,所以艺术没有止境 明确:这是傅雷鼓励儿子要勇敢面对各种各样的矛盾,在解决矛盾后追求艺术更高境界
重庆市永川萓花中学校课案 课案序号 六、学生参照第1课时,自己划分并归纳段落大意 七、总结: 八、布置课后练习 1、摘抄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并体会其含义 2、尝试给亲友、师长写一封友好交流的信。 教学反思 8致女儿的信 教学目标: 通过阅读,整体把握文章意思,品味含义深刻的语句 2.体会运用小故事阐述抽象道理这一写法的好处。 3.了解爱情的特质,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重点 1.体会运用小故事阐述抽象道理这一写 法的好处。 2.品味含义深刻的语言,了解爱情的特 质,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难点: 学生处于特殊的生理和心理阶段,且无生活经历,理解爱情的本质有些困难,加之现实生活中对待早恋的 观念,使得学生不太愿意就这一敏感话题发表看法。 教学方式: 朗读、复述、讨论、合作、探究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过程 、检查预习: 借助工具书自学生字、词 繁衍刹那间迷惑不解勃然大怒无与伦比 怒不可遏曙光伫立凝视 繁殖 2.査找资料,了解作者苏霍姆林斯基 、导入新课: 19世纪伟大的诗人、剧作家莎土比亚曾经在一首诗当中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告诉我,爱情生长 在何方?是在脑海,还是在心房?它是怎样发生?它又怎样成长?”这是每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遇到的 问题,可能也是同学想知道的。当我们遇到这样的疑惑时,我们却不一定敢向我们的父母发问,而有一个 14岁的小姑娘向她的父亲提出了这个问题,而她的父亲也在一封信中给了她一个诗意的回答。今天我们就 来学习这封《致女儿的信》
重庆市永川萱花中学校课案 课案序号 40 六、学生参照第 1 课时,自己划分并归纳段落大意。 七、总结: 八、布置课后练习: 1、摘抄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并体会其含义。 2、尝试给亲友、师长写一封友好交流的信。 教学反思 8 致女儿的信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整体把握文章意思,品味含义深刻的语句。 2.体会运用小故事阐述抽象道理这一写法的好处。 3.了解爱情的特质,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重点: 1.体会运用小故事阐述抽象道理这一写 法的好处。 2.品味含义深刻的语言,了解爱情的特 质,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难点: 学生处于特殊的生理和心理阶段,且无生活经历,理解爱情的本质有些困难,加之现实生活中对待早恋的 观念,使得学生不太愿意就这一敏感话题发表看法。 教学方式: 朗读、复述、讨论、合作、探究。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1.借助工具书自学生字、词: 繁衍 刹那间 迷惑不解 勃然大怒 无与伦比 怒不可遏 曙光 伫立 凝视 繁殖 2.查找资料,了解作者苏霍姆林斯基。 二、导入新课: 19 世纪伟大的诗人、剧作家莎土比亚曾经在一首诗当中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告诉我,爱情生长 在何方?是在脑海,还是在心房?它是怎样发生?它又怎样成长?”这是每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遇到的 问题,可能也是同学想知道的。当我们遇到这样的疑惑时,我们却不一定敢向我们的父母发问,而有一个 14 岁的小姑娘向她的父亲提出了这个问题,而她的父亲也在一封信中给了她一个诗意的回答。今天我们就 来学习这封《致女儿的信》
重庆市永川萓花中学校课案 课案序号 三、介绍作者: 瓦西里·亚历山德罗维奇·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是乌克兰卓越的教育家、教师、思想家和作家 他在帕夫雷什中学任教,担任这所农村中学的校长、教师和教育者长达32年。苏霍姆林斯基一生短暂 不满52岁,但他却持之以恒地探索和孜孜不倦地去写作,奇迹般地写出了40部专著,600多篇论文,约 1200篇儿童小故事 苏霍姆林斯基的全部著作都是面向教师、教育家、教育者、父母和自己孩子们的。他把自己的思维、 思索、建议和见解全部倾注在了他的著作当中,即怎样培养“真正的人”。教师和父母应当历经何等艰难 之路,才能使孩子成长为好学上进、聪颖、心地善良而高尚的人和好公民。 瓦·亚·苏霍姆林斯基的作品在乌克兰国内人人皆知并喜爱,而且在国外许多国家也被广为出版,如众所 周知的《我把心给了孩子们》《公民的诞生》《给儿子的信》以及某些论文和小故事。 他的作品每一新版,都引起了人们更大的关注和浓厚的兴趣 四、阅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 1.朗读课文,注意揣摩写信人的心理和语气。 2.浏览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1~4段:女儿提出问题及“我” (父亲)对此的态度 5-24段:回忆从前祖母给“我”讲过的故事,得出爱情是什么的答案。 25段:告诉女儿该如何对待爱情。 3.再读课文,提出自己在阅读中遇到的难题或值得思考的问题,集体展开讨论 提出问题,创设情景,体会文中父亲的形象和文章的写法 1.你是如何理解爱情的? 提示:在提出这个问题之前,可以向学生阐明爱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让学生放下心理包袱。 2.如果你拿同样的问题问自己的父母,可能得到的答案是什么? 提示:学生给出的答案一定会涉及父母对待这个问题的态度,从而引出下面的问题: 1.文中的“我”对此的态度如何? 提示:文中的“我”把女儿提出的问题看成是女儿长大的标志,同时“我”对女儿的成长表示高兴并给予 充分的尊重。 2.“我”为何没有正面回答女儿的提问,却说到了我的少年时代和祖母玛利亚所讲的故事?这样写有什么 好处? 提示:“我”用自己成长的经历告诉一个正确的引导带给“我”的巨大收获,希望女儿重视。同时运用故 事揭示这个抽象的概念,深入浅出,形象生动。 研读课文,注重自己的体验 五、阅读课文第5-25段: (一)请同学复述文中的故事。 (二)分析、讨论以下问题 1.故事中提到上帝在创造人后,三次来到人间,他从人的眼神中先后读到了哪三种不同的东 提示:爱情,忠诚,心灵的追念 2.五十多年间,那一对男女的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促使那一对男女(后来的老头和老太婆)生活发生这么大的变化的基础是什么? 提示:是他们之间相濡以沫的爱情。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美和力量,是人类种族的生命力永不衰败的纽带。) 4.故事中为何要把这对男女的爱情放在五十多年的时间历程中去表现?这说明了什么? 提示:真正的爱情能够经历时间的考验
重庆市永川萱花中学校课案 课案序号 41 三、介绍作者: 瓦西里·亚历山德罗维奇·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是乌克兰卓越的教育家、教师、思想家和作家。 他在帕夫雷什中学任教,担任这所农村中学的校长、教师和教育者长达 32 年。苏霍姆林斯基一生短暂, 不满 52 岁,但他却持之以恒地探索和孜孜不倦地去写作,奇迹般地写出了 40 部专著,600 多篇论文,约 1200 篇儿童小故事。 苏霍姆林斯基的全部著作都是面向教师、教育家、教育者、父母和自己孩子们的。他把自己的思维、 思索、建议和见解全部倾注在了他的著作当中,即怎样培养“真正的人”。教师和父母应当历经何等艰难 之路,才能使孩子成长为好学上进、聪颖、心地善良而高尚的人和好公民。 瓦·亚·苏霍姆林斯基的作品在乌克兰国内人人皆知并喜爱,而且在国外许多国家也被广为出版,如众所 周知的《我把心给了孩子们》《公民的诞生》《给儿子的信》以及某些论文和小故事。 他的作品每一新版,都引起了人们更大的关注和浓厚的兴趣。 四、阅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 1.朗读课文,注意揣摩写信人的心理和语气。 2.浏览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1~4 段:女儿提出问题及“我” (父亲)对此的态度。 5—24 段:回忆从前祖母给“我”讲过的故事,得出爱情是什么的答案。 25 段:告诉女儿该如何对待爱情。 3.再读课文,提出自己在阅读中遇到的难题或值得思考的问题,集体展开讨论。 提出问题,创设情景,体会文中父亲的形象和文章的写法: 1.你是如何理解爱情的? 提示:在提出这个问题之前,可以向学生阐明爱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让学生放下心理包袱。 2.如果你拿同样的问题问自己的父母,可能得到的答案是什么? 提示:学生给出的答案一定会涉及父母对待这个问题的态度,从而引出下面的问题: 1.文中的“我”对此的态度如何? 提示:文中的“我”把女儿提出的问题看成是女儿长大的标志,同时“我”对女儿的成长表示高兴并给予 充分的尊重。 2.“我”为何没有正面回答女儿的提问,却说到了我的少年时代和祖母玛利亚所讲的故事?这样写有什么 好处? 提示:“我”用自己成长的经历告诉一个正确的引导带给“我”的巨大收获,希望女儿重视。同时运用故 事揭示这个抽象的概念,深入浅出,形象生动。 研读课文,注重自己的体验。 五、阅读课文第 5—25 段: (一)请同学复述文中的故事。 (二)分析、讨论以下问题: 1.故事中提到上帝在创造人后,三次来到人间,他从人的眼神中先后读到了哪三种不同的东西? 提示:爱情,忠诚,心灵的追念。 2.五十多年间,那一对男女的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促使那一对男女(后来的老头和老太婆)生活发生这么大的变化的基础是什么? 提示:是他们之间相濡以沫的爱情。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美和力量,是人类种族的生命力永不衰败的纽带。) 4.故事中为何要把这对男女的爱情放在五十多年的时间历程中去表现?这说明了什么? 提示:真正的爱情能够经历时间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