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身居管仲之下。人们(天下人)不赞美管仲的贤明(贤能),却赞美鲍叔能够识别(了解) 人才。[黎松龄提供] 【参考答案】 ①我曾经替鲍叔谋划事情,却使鲍叔更加困窘(或译“却使事情更加糟糕”)(1分), 鲍叔不认为我愚蠢(1分),他知道时运有好的时候,有不好的时候(“时”译为“运气 译为“顺利”也对)(1分) ②人们不赞美管仲的贤明却赞美鲍叔能够识别人才(“天下”译为“天下人”、“知” 译为“了解”也对)(2分)。“而”字前后各1分。 整句译错不得分。“穷困”“时”“利”“多”“知”,译错两个扣1分。其余部分 意思对即可。 2003年北京文言文阅读 、(15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5题 邴原十一岁而丧父,家贫,早孤。邻有书舍,原过其旁而泣。师问曰:“童子何悲? 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夫书者,必皆具有父兄者,一则羡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 心中恻然而为涕零也。”师亦哀原之言而为之泣,日:“欲书可耳!答曰:“无钱资。”师曰 童子苟有志,我徒相教,不求资也。”于是遂就书。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自在 童龀之中,嶷然有异。及长,金玉其行。欲远游学,诣安丘孙崧。崧辞曰:“君乡里郑君, 君知之乎?″原答曰:“然。”崧曰:“郑君学览古今,博闻强识,钩深致远,诚学者之师模 也。君乃舍之,蹑屐干里,所谓以郑为东家丘者也。君似不知而曰然者,何?”原曰:“先 生之说,诚可谓苦药良针矣,然犹未达仆之微趣也。人各有志,所规不同。故乃有登山而采 玉者,有入海而采珠者,岂可谓登山者不知海之深,入海者不知山之高哉?君谓仆以郑为东 家丘,君以仆为西家愚夫邪?″崧辞谢焉。又日:“兖、豫之士,君多所识,未有若君者; 当以书相分。”原重其意,难辞之,持书而别。原心以为求师启学,志高者通,非若交游待 分而成也。书何为哉?乃藏书于家而行。(《三国志》卷十一注) 【注释】 1.孤,指幼年丧父 2.书舍,即学堂 3.以上三个“书”字都作“学”解。这是极不常用的意思,似不见于先秦古书。耳,此外表 示一种肯定的语气,不常用 4.龀,儿童换齿。童龀,此处即指儿童。嶷(ni),年幼聪明
育星教育网——中学语文资源站(www.ht88.com)整理制作,未经授权,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目的。 就身居管仲之下。人们(天下人)不赞美管仲的贤明(贤能),却赞美鲍叔能够识别(了解) 人才。[黎松龄提供] 【参考答案】 ①我曾经替鲍叔谋划事情,却使鲍叔更加困窘(或译“却使事情更加糟糕”)(1 分),但 鲍叔不认为我愚蠢(1 分),他知道时运有好的时候,有不好的时候(“时”译为“运气”、“利” 译为“顺利”也对)(1 分) ②人们不赞美管仲的贤明却赞美鲍叔能够识别人才(“天下”译为“天下人”、“知” 译为“了解”也对)(2 分)。“而”字前后各 1 分。 整句译错不得分。“穷困”“时”“利”“多”“知”,译错两个扣 1 分。其余部分 意思对即可。 2003 年北京文言文阅读 三、(15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 11—15 题 邴原十一岁而丧父,家贫,早孤。邻有书舍,原过其旁而泣。师问曰:“童子何悲?” 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夫书者,必皆具有父兄者,一则羡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 心中恻然而为涕零也。”师亦哀原之言而为之泣,曰:“欲书可耳!”答曰:“无钱资。”师曰: “童子苟有志,我徒相教,不求资也。”于是遂就书。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自在 童龀之中,嶷然有异。及长,金玉其行。欲远游学,诣安丘孙崧。崧辞曰:“君乡里郑君, 君知之乎?”原答曰:“然。”崧曰:“郑君学览古今,博闻强识,钩深致远,诚学者之师模 也。君乃舍之,蹑屐千里,所谓以郑为东家丘者也。君似不知而曰然者,何?”原曰:“先 生之说,诚可谓苦药良针矣,然犹未达仆之微趣也。人各有志,所规不同。故乃有登山而采 玉者,有入海而采珠者,岂可谓登山者不知海之深,入海者不知山之高哉?君谓仆以郑为东 家丘,君以仆为西家愚夫邪?”崧辞谢焉。又曰:“兖、豫之士,君多所识,未有若君者; 当以书相分。”原重其意,难辞之,持书而别。原心以为求师启学,志高者通,非若交游待 分而成也。书何为哉?乃藏书于家而行。(《三国志》卷十一注) 【注释】 1.孤,指幼年丧父。 2.书舍,即学堂。 3.以上三个“书”字都作“学”解。这是极不常用的意思,似不见于先秦古书。耳,此外表 示一种肯定的语气,不常用。 4.龀,儿童换齿。童龀,此处即指儿童。嶷(nì),年幼聪明
5.安丘,地名。 6.郑君,指东汉末的大学者郑玄 7.蹑屣:穿鞋。因为古人出门才穿鞋,所以说“蹑屣千里”,就是远行千里的意思 东家丘:孔子的西邻不识孔子之贤,鄙称孔子为“东家丘”。事见《孔子家语》(待核查)。 文中用这个典故来比喻不识自己身边的贤人 9.规,此处是求的意思;所规即所求。这是不常用的义项 10.辞谢,承认错误,道歉。这也是不常用的义项 11.此处及下文的“分”是“介”的错字(详见吴金华:《三国志校诂》,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0年10月,第79、80页)。以书相介,就是写了一封介绍信。此处的“书”是书信的意 思,看原文的下文(试卷中未引出)即明。出题者理解为书籍之书是完全错误的。 北京大学张富海·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答案B] A.师亦哀原之言而为之泣 哀:悲伤 B.崧辞曰。 辞:推托 C.郑君学览古今,博闻强识。识:见识 D.君乃舍之 [解析]答案是B。 A项中的“哀”应解释为“为. 悲伤”。高中课本第三册(人教版)屈原的《离 骚》中“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中的“哀”也应如此解释。 C项中的“识”应解释为“记”,读音为zhi,四声。高中课本第二册(人教版)苏轼 《石钟山记》中的“汝识之乎”的“识”即为此义。 D项中的“乃”,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判断为转折关系,可译为“却”,此义项在高中课 本中出现过多次 1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部分与现代汉语的意义完全不同的一项是[答案A A.夫书者,必皆具有父兄者。 B.心中恻然而为涕零也 君乡里郑君,君知之乎? D.非若交游待分而成也。 [解析]答案是A。 A项中的“具有”在此语句中是两个词,“具”的意义为“皆、都”,“有”的意义与“无” 相对,而现代汉语的意思与此完全不同。 B项中的“涕零”的古义为“落泪”,例如:“念彼共人,涕零如雨”(《诗经》)和“临 表涕零”(《出师表》)这两句中的“涕零”。现代汉语的意义与此义同,例如:“感激涕零” 中的“涕零”即是“落泪”的意思 C项中的“乡里”的意思是“所居之乡”。在古汉语中还有一个常用义项“同乡”,例 如:“许允为吏部郎,多用其乡里。”在现代汉语中“乡里”也是这两个义项 D项中的“交游”的意思是“交朋友”,现代汉语中也有此义项,但用得较少。古汉 语中还有一个义项是“有交往的朋友”,例如:“渐喜交游绝,幽居不用名”(杜甫《遣意》)。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答案C
育星教育网——中学语文资源站(www.ht88.com)整理制作,未经授权,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目的。 5.安丘,地名。 6.郑君,指东汉末的大学者郑玄。 7.蹑屣:穿鞋。因为古人出门才穿鞋,所以说“蹑屣千里”,就是远行千里的意思。 8.东家丘:孔子的西邻不识孔子之贤,鄙称孔子为“东家丘”。事见《孔子家语》(待核查)。 文中用这个典故来比喻不识自己身边的贤人。 9.规,此处是求的意思;所规即所求。这是不常用的义项。 10.辞谢,承认错误,道歉。这也是不常用的义项。 11.此处及下文的“分”是“介”的错字(详见吴金华:《三国志校诂》,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0 年 10 月,第 79、80 页)。以书相介,就是写了一封介绍信。此处的“书”是书信的意 思,看原文的下文(试卷中未引出)即明。出题者理解为书籍之书是完全错误的。 ·北京大学 张富海·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答案 B] A.师亦哀.原之言而为之泣。 哀:悲伤 B.崧辞.曰。 辞:推托 C.郑君学览古今,博闻强识.。 识:见识 D.君乃.舍之 乃:就 [解析]答案是 B。 A 项中的“哀”应解释为“为......悲伤”。高中课本第三册(人教版)屈原的《离 骚》中“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中的“哀”也应如此解释。 C 项中的“识”应解释为“记”,读音为 zhi,四声。高中课本第二册(人教版)苏轼 《石钟山记》中的“汝识之乎”的“识”即为此义。 D 项中的“乃”,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判断为转折关系,可译为“却”,此义项在高中课 本中出现过多次。 1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部分与现代汉语的意义完全不同的一项是[答案 A] A.夫书者,必皆具有..父兄者。 B.心中恻然而为涕零..也。 C.君乡里..郑君,君知之乎? D.非若交游..待分而成也。 [解析]答案是 A。 A 项中的“具有”在此语句中是两个词,“具”的意义为“皆、都”,“有”的意义与“无” 相对,而现代汉语的意思与此完全不同。 B 项中的“涕零”的古义为“落泪”,例如:“念彼共人,涕零如雨”(《诗经》)和“临 表涕零”(《出师表》)这两句中的“涕零”。现代汉语的意义与此义同,例如:“感激涕零” 中的“涕零”即是“落泪”的意思。 C 项中的“乡里”的意思是“所居之乡”。在古汉语中还有一个常用义项“同乡”,例 如:“许允为吏部郎,多用其乡里。”在现代汉语中“乡里”也是这两个义项。 D 项中的“交游”的意思是“交朋友”,现代汉语中也有此义项,但用得较少。古汉 语中还有一个义项是“有交往的朋友”,例如:“渐喜交游绝,幽居不用名”(杜甫《遣意》)。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答案 C]
A.「原过其旁而泣 子路拱而立。 则羡其不孤 秦贪,负其强 C.「岂可谓登山者不知海之深,入海者不知山之高哉? 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D.「当以书相分 斧斤以时入山林。 [解析]答案是C。 A项中上句的“而”是表承接关系,连词。下句的“而”是表修饰关系,连词。“子路 拱而立”出自《论语》。 B项中上句的“其”代“他们(书者)”。下句的“其”代“自己的”,是领属性代词。 此句出自高中课本第六册(人教版)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C项中的两个“之”均是助词。下句出自高中课本第二册(人教版)苏轼《石钟山记》。 D项中上句的“以”为介词,可译为“用”。下句中的“以”可译为“依照、按照”, 介词,此句出自高中课本第一册(人教版)《孟子梁惠王上》(教材中文章的题目是“寡人 之于国也”)。 14.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成分,正确的一项是[答案C] A.(师)于是遂就书 B.(师)金玉其行 C.君似不知(郑君)而曰然者。 D.(原)又曰:“兖、豫之士,吾多所识,未有若君者:当以书相分。” [解析]答案是C。A项可依据后一句话的意思推断“就书”的主语是“邴原”。依据上下 文的意思可推断B项的省略成分也为“邴原”。D项的省略成分是“孙崧”。 15.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答案D] A.邴原童年丧父,家境贫寒,因而时常感伤哭泣 B.邴原舍郑君而求学于孙崧,是因为孙崧的学问更大。 C.邴原认为孙崧如“登山者不知海之深”一样误解了自己。 D.邴原把书藏在家里不读,是因为他对求学有更深的认识。 [解析]答案D。(命题有误) A项中句间不存在因果关系,邴原感伤而哭泣的原因是幼孤而不得学。 B项中句间不存在因果关系,邴原求学于孙崧的原因是他认为孙崧更适合做自己的老 师,更适合自己的追求 C项的表述不合文意。邴原认为孙崧不了解自己的志向追求而误解了自 D项误解了原文中“当以书相分”和“乃藏书于家而行”两句话中的“书”,在这两句 中的意思应为“书信 ·刘羊羽· 【译文一】 邴原十一岁死了父亲,家中贫穷,(又)早早成了孤儿。(他家)隔壁有学 堂,邴原经过学堂旁就哭泣。老师问(他)说:“小孩子悲伤什么?”邴原说:
育星教育网——中学语文资源站(www.ht88.com)整理制作,未经授权,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目的。 A. 原过其旁而.泣。 子路拱而.立。 B. 一则羡其.不孤 秦贪,负其.强 C. 岂可谓登山者不知海之.深,入海者不知山之高哉? 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D. 当以.书相分 斧斤以.时入山林。 [解析]答案是 C。 A 项中上句的“而”是表承接关系,连词。下句的“而”是表修饰关系,连词。“子路 拱而立”出自《论语》。 B 项中上句的“其”代“他们(书者)”。下句的“其”代“自己的”,是领属性代词。 此句出自高中课本第六册(人教版)司马迁的《史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 C 项中的两个“之”均是助词。下句出自高中课本第二册(人教版)苏轼《石钟山记》。 D 项中上句的“以”为介词,可译为“用”。下句中的“以”可译为“依照、按照”, 介词,此句出自高中课本第一册(人教版)《孟子梁惠王上》(教材中文章的题目是“寡人 之于国也”)。 14.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成分,正确的一项是[答案 C] A.(师)于是遂就书。 B.(师)金玉其行。 C.君似不知(郑君)而曰然者。 D.(原)又曰:“兖、豫之士,吾多所识,未有若君者;当以书相分。” [解析]答案是 C。A 项可依据后一句话的意思推断“就书”的主语是“邴原”。依据上下 文的意思可推断 B 项的省略成分也为“邴原”。D 项的省略成分是“孙崧”。 15.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答案 D] A.邴原童年丧父,家境贫寒,因而时常感伤哭泣。 B.邴原舍郑君而求学于孙崧,是因为孙崧的学问更大。 C.邴原认为孙崧如“登山者不知海之深”一样误解了自己。 D.邴原把书藏在家里不读,是因为他对求学有更深的认识。 [解析]答案 D。(命题有误) A 项中句间不存在因果关系,邴原感伤而哭泣的原因是幼孤而不得学。 B 项中句间不存在因果关系,邴原求学于孙崧的原因是他认为孙崧更适合做自己的老 师,更适合自己的追求。 C 项的表述不合文意。邴原认为孙崧不了解自己的志向追求而误解了自己。 D 项误解了原文中“当以书相分”和“乃藏书于家而行”两句话中的“书”,在这两句 中的意思应为“书信”。 ·刘羊羽· 【译文一】 邴原十一岁死了父亲,家中贫穷,(又)早早成了孤儿。(他家)隔壁有学 堂,邴原经过学堂旁就哭泣。老师问(他)说:“小孩子悲伤什么?”邴原说:
“孤儿容易伤心,穷人容易感怀。那些学习的人,必定都是父兄都有的人,一是 羡慕他们没有成为孤儿,二是羡慕他们能够学习,心里悲伤,因此流泪。”老师 也为邴原的话哀伤,因此流下眼泪,说:“想读书,可以啊!”(邴原)回答说: “没有学费。”老师说:“孩子如果有(读书的)志向,我白教你,不要学费。 于是(邴原)就入了学。一冬的时间,背诵了《孝经》和《论语》。从(他)在 儿童之中时,(就)聪明、有特异之处。等到长大,他的品行如金玉一般(美好)。 想要远行求学,拜访了安丘孙崧。孙崧推辞说“您家乡的郑君,您知道吗?”邴 原回答说:“是的(知道)。”孙崧说:“郑君学贯古今,博闻强识,(能)探 求深远(的学问),真是学习者的老师和楷模。您却舍弃他,跑了一千里(路, 来找我),这是所谓把郑君当作东家丘的(做法)。您好像不知道(郑君)而说 知道,是什么原因。”邴原说:“先生的话,真可以说是苦药良针了,但还没有 完全了解我的内心志向。人各有(自己的)志向,(各人)打算不同。所以才有 登山采玉的人,有入海采珍珠的人。怎么能说登山的人不知道海深,入海的人不 知道山高呢?您说我把郑君当作东家丘,您认为我是西家的愚夫吗?”孙崧向邴 原致了歉,又说:“兖州、冀州的士人,我认识很多,没有像您这样的。(我) 应该用书信来为你作(访学求师的)媒介。”邴原看重孙崧的好意,难以推辞(他 的介绍信),(就)拿着信告别了。邴原心里认为拜求老师、开导学问(这样的 事),志向高远的人(之间自然)能够相契合,不像交朋友(这样的事)要靠介 绍来完成。信有什么用呢?于是把信藏在家里,就出行了。 ·北京大学张 富海· 【译文二】 邴原十一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穷,很小就成了孤儿。邴原家附近有所学堂,邴原 路过学堂伤心地哭泣。老师见了问道:“小孩子为何事悲伤?”邴原回答道:“失去父亲的孩 子容易伤心,家境贫寒的孩子容易伤感。那些能读书的孩子,一定都是有父兄的,一来我羡 慕他们不是孤儿,二来羡慕他们能有机会求学,内心悲痛而替自己伤心落泪啊。”老师也为 邴原的一番话动情而流下了眼泪,就说:“你如果想读书,我可以教你!”邴原回答说:“家 里没有供我念书的钱财。”老师说:“如果你有远大志向,我可以白白教你,不收钱财。”这 以后邴原就在这所学校里学习。整个冬天,用心诵读《孝经》《论语》。自打儿童时起,就表 现突出和别的孩子不同。到他长大后,他的品行如同金玉一样光洁。邴原想远赴外地求学, 就到安丘拜访孙崧。孙崧推托说:“你家乡的郑君,你了解他吗?”邴原回答说:“了解。” 孙崧说:“郑君治学,纵览古今,研究范围宽广,博闻强记,探索幽深的道理,实在是求学 人拜访的老师中的楷模啊。现在你却舍弃他,远行千里到我这里,恐怕你认为郑君只是家乡 的长者。你好像并不了解郑君却回答说了解他,什么原因呢?”邴原回答说:“先生说的话, 真可说是苦口良药,但是先生仍然没有完全了解我内心的志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志向,各 个人的打算不见得相同。所以才既有登山采玉的人,也有入海采珠的人,怎么可以说登山的 人就不了解海的深浅,入海的人就不知道山的高低呢?你说我仅把郑君当作家乡的长者,你 是否认为我就是家乡无知的人呢?”孙崧向邴原婉言道歉。并说:“兖州、豫州一带的读书 人,很多都是我所认识的,很少有像你这样的:我写封书信向他们推介你。邴原尊重孙崧的 意愿,不好意思拒绝他,带着孙崧的信告辞。邴原内心则认为拜师求学开导学问,只有志向 高远的人才能做到学识通达,这不像结交朋友,要靠介绍来促成。书信对求学有什么用呢? 就把孙崧写的信放在家里,继续外出求学。 ·刘玉贤· 四、(15分)
育星教育网——中学语文资源站(www.ht88.com)整理制作,未经授权,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目的。 “孤儿容易伤心,穷人容易感怀。那些学习的人,必定都是父兄都有的人,一是 羡慕他们没有成为孤儿,二是羡慕他们能够学习,心里悲伤,因此流泪。”老师 也为邴原的话哀伤,因此流下眼泪,说:“想读书,可以啊!”(邴原)回答说: “没有学费。”老师说:“孩子如果有(读书的)志向,我白教你,不要学费。” 于是(邴原)就入了学。一冬的时间,背诵了《孝经》和《论语》。从(他)在 儿童之中时,(就)聪明、有特异之处。等到长大,他的品行如金玉一般(美好)。 想要远行求学,拜访了安丘孙崧。孙崧推辞说“您家乡的郑君,您知道吗?”邴 原回答说:“是的(知道)。”孙崧说:“郑君学贯古今,博闻强识,(能)探 求深远(的学问),真是学习者的老师和楷模。您却舍弃他,跑了一千里(路, 来找我),这是所谓把郑君当作东家丘的(做法)。您好像不知道(郑君)而说 知道,是什么原因。”邴原说:“先生的话,真可以说是苦药良针了,但还没有 完全了解我的内心志向。人各有(自己的)志向,(各人)打算不同。所以才有 登山采玉的人,有入海采珍珠的人。怎么能说登山的人不知道海深,入海的人不 知道山高呢?您说我把郑君当作东家丘,您认为我是西家的愚夫吗?”孙崧向邴 原致了歉,又说:“兖州、冀州的士人,我认识很多,没有像您这样的。(我) 应该用书信来为你作(访学求师的)媒介。”邴原看重孙崧的好意,难以推辞(他 的介绍信),(就)拿着信告别了。邴原心里认为拜求老师、开导学问(这样的 事),志向高远的人(之间自然)能够相契合,不像交朋友(这样的事)要靠介 绍来完成。信有什么用呢?于是把信藏在家里,就出行了。 ·北京大学 张 富海· 【译文二】 邴原十一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穷,很小就成了孤儿。邴原家附近有所学堂,邴原 路过学堂伤心地哭泣。老师见了问道:“小孩子为何事悲伤?”邴原回答道:“失去父亲的孩 子容易伤心,家境贫寒的孩子容易伤感。那些能读书的孩子,一定都是有父兄的,一来我羡 慕他们不是孤儿,二来羡慕他们能有机会求学,内心悲痛而替自己伤心落泪啊。”老师也为 邴原的一番话动情而流下了眼泪,就说:“你如果想读书,我可以教你!”邴原回答说:“家 里没有供我念书的钱财。”老师说:“如果你有远大志向,我可以白白教你,不收钱财。”这 以后邴原就在这所学校里学习。整个冬天,用心诵读《孝经》《论语》。自打儿童时起,就表 现突出和别的孩子不同。到他长大后,他的品行如同金玉一样光洁。邴原想远赴外地求学, 就到安丘拜访孙崧。孙崧推托说:“你家乡的郑君,你了解他吗?”邴原回答说:“了解。” 孙崧说:“郑君治学,纵览古今,研究范围宽广,博闻强记,探索幽深的道理,实在是求学 人拜访的老师中的楷模啊。现在你却舍弃他,远行千里到我这里,恐怕你认为郑君只是家乡 的长者。你好像并不了解郑君却回答说了解他,什么原因呢?”邴原回答说:“先生说的话, 真可说是苦口良药,但是先生仍然没有完全了解我内心的志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志向,各 个人的打算不见得相同。所以才既有登山采玉的人,也有入海采珠的人,怎么可以说登山的 人就不了解海的深浅,入海的人就不知道山的高低呢?你说我仅把郑君当作家乡的长者,你 是否认为我就是家乡无知的人呢?”孙崧向邴原婉言道歉。并说:“兖州、豫州一带的读书 人,很多都是我所认识的,很少有像你这样的;我写封书信向他们推介你。邴原尊重孙崧的 意愿,不好意思拒绝他,带着孙崧的信告辞。邴原内心则认为拜师求学开导学问,只有志向 高远的人才能做到学识通达,这不像结交朋友,要靠介绍来促成。书信对求学有什么用呢? 就把孙崧写的信放在家里,继续外出求学。 ·刘玉贤· 四、(15 分)
16.把第三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先生之说,诚可谓苦药良针矣,然犹未达仆之微趣也。人各有志,所规不同 【解析】 诚:实在、确实。如《出师表》中“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和《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臣 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苫药良针:苦口良药。《扁鹊见蔡桓公》中有“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针石”金针 和石针,乃治病之法。可以翻译成“苦口的良药精良的医术”,而不能翻译成“良药苦口” 达:通晓、明白。同时根据文意,如果学生翻译成“切中”“切合”也可以算作正确 或“与—有所不同”亦可。不能翻译成“到达”“满足”等。 微:隐事、细事。《韩非子》“圣人见微以知萌”。同时在古汉语中也含有谦虚的意思 可以翻译成微小的、卑微的。但不能说别人的志向是“微趣”。 所规:是“所字结构”,“规”为动词,我们学习过“规划、打算”等义项,如《桃花源 记》中有“(刘子骥)闻之,欣然规往”。另外,如果学生根据文意翻译成“追求”“谋求” “向往”等也正确 所以,译文应该是:“先生(您)的话(或者先生说的话)(1分),真可以说是苦口良 药(1分,其中“诚”“苦药良针”为两个考点。其中“苦药良针”可以不翻译。),但还没 有完全了解我的内心的志向(2分,其中“然犹”、“达”、“微趣”为三个考点,一点错误扣 1分),人都有自己的志向,各人的打算不同(1分,其中“所规”为考点)。” 文言文翻译还要结合语境,如果学生翻译的意思是对的,只是没有完全按照标准答案中 的词语,也正确 ·张林 2004年北京高考文言文阅读 (15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题 辛公义,陇西狄道人也。公义早孤,为母氏所养,亲授书传。周天和中,选良家子任太 学生,以勤苦著称。武帝时,召入露门学①,令受道义。毎月集御前令与大儒讲论,数被嗟 异,时辈慕之。 从军平陈,以功除岷州刺史。土俗畏病,若一人有疾,即合家避之,父子夫妻不相看养, 孝义道绝,由是病者多死。公义患之,欲变其俗。因分遣官人巡检部内,凡有疾病,皆以床 舆来,安置厅事②。暑月疫时,病人或至数百,厅廊悉满。公义亲设一榻,独坐其间,终日 连夕,对之理事。所得秩俸,尽用市药,为迎医疗之,躬劝其饮食,于是悉差,方召其亲戚 而谕之日:死生由命,不关相着。前汝弃之,所以死耳。今我聚病者,坐卧其间,若言相染, 那得不死,病儿复差!汝等勿复信之。诸病家子孙惭谢而去。后人有遇病者,争就使君,其 家无亲属,因留养之。始相慈爱,此风遂革,合境之内呼为慈母
育星教育网——中学语文资源站(www.ht88.com)整理制作,未经授权,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目的。 16.把第三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 分) 先生之说,诚可谓苦药良针矣,然犹未达仆之微趣也。人各有志,所规不同。 【解析】 诚:实在、确实。如《出师表》中“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和《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臣 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苦药良针:苦口良药。《扁鹊见蔡桓公》中有“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针石”金针 和石针,乃治病之法。可以翻译成“苦口的良药精良的医术”,而不能翻译成“良药苦口”。 达:通晓、明白。同时根据文意,如果学生翻译成“切中”“切合”也可以算作正确。 或“与---有所不同”亦可。不能翻译成“到达”“满足”等。 微:隐事、细事。《韩非子》“圣人见微以知萌”。同时在古汉语中也含有谦虚的意思, 可以翻译成微小的、卑微的。但不能说别人的志向是“微趣”。 所规:是“所字结构”,“规”为动词,我们学习过“规划、打算”等义项,如《桃花源 记》中有“(刘子骥)闻之,欣然规往”。另外,如果学生根据文意翻译成“追求” “谋求” “向往”等也正确。 所以,译文应该是:“先生(您)的话(或者先生说的话)(1 分),真可以说是苦口良 药(1 分,其中“诚”“苦药良针”为两个考点。其中“苦药良针”可以不翻译。),但还没 有完全了解我的内心的志向(2 分,其中“然犹”、“达”、“微趣”为三个考点,一点错误扣 1 分),人都有自己的志向,各人的打算不同(1 分,其中“所规”为考点)。” 文言文翻译还要结合语境,如果学生翻译的意思是对的,只是没有完全按照标准答案中 的词语,也正确。 ·张 林· 2004 年北京高考文言文阅读 二、(15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10 题 辛公义,陇西狄道人也。公义早孤,为母氏所养,亲授书传。周天和中,选良家子任太 学生,以勤苦著称。武帝时,召入露门学①,令受道义。每月集御前令与大儒讲论,数被嗟 异,时辈慕之。 从军平陈,以功除岷州刺史。土俗畏病,若一人有疾,即合家避之,父子夫妻不相看养, 孝义道绝,由是病者多死。公义患之,欲变其俗。因分遣官人巡检部内,凡有疾病,皆以床 舆来,安置厅事②。暑月疫时,病人或至数百,厅廊悉满。公义亲设一榻,独坐其间,终日 连夕,对之理事。所得秩俸,尽用市药,为迎医疗之,躬劝其饮食,于是悉差,方召其亲戚 而谕之曰:“死生由命,不关相着。前汝弃之,所以死耳。今我聚病者,坐卧其间,若言相染, 那得不死,病儿复差!汝等勿复信之。”诸病家子孙惭谢而去。后人有遇病者,争就使君,其 家无亲属,因留养之。始相慈爱,此风遂革,合境之内呼为慈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