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短文两篇 主备:巩俊钰审核:徐蕾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根据注释翻译课文,掌握文言词语的用法。 2.了解文章中的优美意境,严密结构和凝练的语言 3、理解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会用旷达的心态对待生活。 【预习导学】 ●走近作者 陶弘景(456~536年),字通明,号华阳居士,是南朝齐梁时期 的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又是养生家,他斋戒自摄,修炼诚笃,寿至 81岁。他推崇道家养生思想,提倡调神、养性、保精、导引、按摩 等方法。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省眉山 县)人。他是欧阳修以后的文坛领袖,多才多艺,诗、词、文、书、 画都是一代大师,著述十分丰富。 ●基础积累 1、初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给出下列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棱()陵与其奇者()荇() 寝()夕日欲颓()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 (1)欣然起行()
27.短文两篇 主备: 巩俊钰审核:徐蕾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根据注释翻译课文,掌握文言词语的用法。 2.了解文章中的优美意境,严密结构和凝练的语言。 3、理解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会用旷达的心态对待生活。 【预习导学】 ● 走近作者 陶弘景(456~536 年),字通明,号华阳居士,是南朝齐梁时期 的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又是养生家,他斋戒自摄,修炼诚笃,寿至 81 岁。他推崇道家养生思想,提倡调神、养性、保精、导引、按摩 等方法。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省眉山 县)人。他是欧阳修以后的文坛领袖,多才多艺,诗、词、文、书、 画都是一代大师,著述十分丰富。 ● 基础积累 1、初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给出下列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棱 . ( )陵 与 . 其奇者( )荇 . ( ) 寝 . ( ) 夕日欲颓 . ( )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 (1)欣然 .. 起行( )
(2)水中藻荇交横() (3)如吾两人者耳( (4)月色入户() (5)但少闲人() 6)晓雾将歇() (⑦)沉鳞竞跃() ●文体常识 3、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性 文体。多记事陈情,具有和相结合的特点 ●整体感知 反复读文,思考解决如下问题 4、《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表达了作 者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的得意之感 5、《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作者被贬期间 文章仅84字,却创造了一个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 微妙的心境: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 【合作研讨】 疏通文意 1、反复读文,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2)水中藻荇交横 .. ( ) (3)如吾两人者耳 . ( ) (4)月色入户 . ( ) (5)但 . 少闲人( ) (6)晓雾将歇 . ( ) (7)沉鳞竞跃 .. ( ) ● 文体常识 3、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 性 文体。多记事陈情,具有 和 相结合的特点。 ● 整体感知 反复读文,思考解决如下问题 4、《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表达了作 者 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 的得意之感。 5、《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作者被贬 期间。 文章仅84字,却创造了一个 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 微妙的心境: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 【合作研讨】 ● 疏通文意 1、反复读文,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 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 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 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 ●思路梳理 默读课文,小组合作,完成思路梳理 把《答谢中书书》划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总领全文) 第二部分(接下来的十句): 第三部分(以感慨收束)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 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 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 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 ● 思路梳理 2、默读课文,小组合作,完成思路梳理。 把《答谢中书书》划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总领全文): 第二部分(接下来的十句): 第三部分(以感慨收束):
把《承天寺夜游》划分为三层 第一层(记事) 第二层(写景) 第三层(抒情) 文本探究 3、《答谢中书书》文章虽然短小,但佳句迭出,你能选出其中的 句做点赏析吗? 《答谢中书书》最后一句话“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有什么言外之意? 5、默写出《承天寺夜游》中描写庭中月光澄澈的句子,并对其写景 的妙处试作简要的分析 说说课文《记承天寺夜游》中哪些语句表现了“闲
把《承天寺夜游》划分为三层。 第一层(记事): 第二层(写景): 第三层(抒情): ● 文本探究 3、《答谢中书书》文章虽然短小 ,但佳句迭出,你能选出其中的一 句做点赏析吗? 4、《答谢中书书》最后一句话“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有什么言外之意? 5、默写出《承天寺夜游》中描写庭中月光澄澈的句子,并对其写景 的妙处试作简要的分析 6、说说课文《记承天寺夜游》中哪些语句表现了“闲”?
7、文中并未直接叙述作者与张怀民的友情,但字里行间却可以看出 两个人的亲密无间。请找出相关的词语加以体会。 8、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符,因为并非每 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你又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9、联系两位作者的境遇,比较两篇文章所表达的感情有何不同? ●拓展延伸 10、《答谢中书书》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美不胜收。你能否再写出两句写山或水的优美诗文? 11、“看人生豪迈,一切只不过是从头再来”你还记得这句歌词吗? 是啊,人生难免有失意之时,学习《记承天寺夜游》后,你认为它对 我们的人生有什么启发意义?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7、文中并未直接叙述作者与张怀民的友情,但字里行间却可以看出 两个人的亲密无间。请找出相关的词语加以体会。 8、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符,因为并非每 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你又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9、联系两位作者的境遇,比较两篇文章所表达的感情有何不同? ● 拓展延伸 10、《答谢中书书》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美不胜收。你能否再写出两句写山或水的优美诗文? 11、“看人生豪迈,一切只不过是从头再来”你还记得这句歌词吗? 是啊,人生难免有失意之时,学习《记承天寺夜游》后,你认为它对 我们的人生有什么启发意义?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