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娄底市娄星区2018届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考生注意 1、本科试题分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请在答题卡上作答,答在试题卷上无效 2、考试时量120分钟,满分120分 3、请将姓名、准考证号填在答题卡上。 语言积累与运用(30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2分) A.谩骂ma 给养j 锲而不舍qie B.禀赋bin 深奥d0 惴惴不安zhui C.阔绰chuo 驽钝 未雨绸缪mi D.秀颀q1 谄媚chan 虎视眈眈dan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2分) A.锤练主宰死心塌地纵横决荡 B.甬道籍贯浮想联翩坦荡如底 C.荒诞惋惜不屑置辨温文尔雅 D.婆娑挑剔冥思若想彬彬有礼 3.下列句子中的成语运用不当的一项是(2分) A.突如其来的大地震让人们措手不及,导致十余万人丧生。 B.奧佛士坐在石头上弹奏他的七弦琴,几只狮子卑躬屈膝的伏在他面前。 C.日本军国主义者侵略中国,犯下的惨绝人寰的暴行,永远刻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D.所有这些选出来的作品,均属雅俗共赏的。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 A.保护并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是每个中国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B.一个人是否拥有健康的体魄,关键在于持之以恒地参加体育锻炼 C.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养成主动交流的习惯,是取得进步的一个重要因素。 D.在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设计和建造上,充分体现了设计者和匠师们非凡的智慧 5.下列文学常识表达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 A.《孔乙已》《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都是现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周 树人先生的作品
湖南省娄底市娄星区 2018 届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考生注意: 1、本科试题分试题卷和答题卡两 部分,请在答题卡上作答,答在试题卷上无效。 2、考试时量 120 分钟,满分 120 分。 3、请将姓名、准考证号填在答题卡上。 一、语言积累与运用(30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2 分) A.谩.骂 mà 给.养 jǐ 锲.而不舍 qiè B.禀.赋 bǐn 深奥.à0 惴.惴不安 zhuì C.阔绰. chuò 驽.钝 nú 未雨绸缪.mi..ù. D.秀颀. qí 谄.媚 chán 虎视眈.眈 dān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2 分) A.锤练 主宰 死心塌地 纵横决荡 B.甬道 籍贯 浮想联翩 坦荡如底 C.荒诞 惋惜 不屑置辨 温文尔雅 D.婆娑 挑剔 冥思若想 彬彬有礼 3.下列句子中的成语运用不当的一项是(2 分) A.突如其来的大地震让人们措手不及,导致十余万人丧生。 B.奥佛士坐在石头上弹奏他的七弦琴,几只狮子卑躬屈膝的伏在他面前。 C.日本军国主义者侵略中国,犯下的惨绝人寰的暴行,永远刻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D.所有这些选 出来的作品,均属雅俗共赏的。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 分) A.保护并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是每个中国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B.一个人是否拥有健康的体魄,关键在于持之以恒地参加体育锻炼。 C.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养成主动交流的习惯,是取得进步的一个重要因素。 D.在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设计和建造上,充分体现了设计者和匠师们非凡的智慧。 5.下列文学常识表达有错误的一项是(2 分) A.《孔乙已》《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都是现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周 树人先生的作品
B.《家》是篇散文,选自《永远追求不到的情人》作者是宗璞,当代作家。 C.《捕蛇者说》的作者是柳宗元,唐代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 D.《给女儿的信》选自《爱情的教育》,作者是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 6.图文转换。观察下图,回答问题: 变化 想喝马感 1979 2009 2019 ①根所组图,简要说明国民日常使用交通工具的变化。(2分) ②1979年2009年的变化体现了 对2019年的预测表明了 (2分) 7.古诗文默写(10分,每空1分) 任重而道远。(《<论语〉十则》) ②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二则》) 猿则百叫无绝。(《与朱元思书》) ④乱花渐欲迷人眼, 。。(《钱塘湖春行》) ⑤我欲乘风归去, (《水调歌头》) ⑥《使至塞上》描写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的名句是 ⑦《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描写诗人听到捷报后惊喜欲狂的诗句是 8.口语交际。我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古代文明用语典雅而简洁。在现代社会交际中偶尔使 用更能平添一分书卷和儒雅之气。下列用语使用得体的一项是(2分) A.操场上碰到同学时说“久闻大名”。 B.归还所借之物时说“请笑纳”。 C.向陌生人介绍自己父亲时说“令尊
B.《家》是一篇散文,选自《永远追求不到的情人》作者是宗璞,当代作家。 C.《捕蛇者说》的作者是柳宗元,唐代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D.《给女儿的信》选自《爱情的教育》,作者是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 6.图文转换。观察 下图,回答问题: ①根所组图,简要说明国民日常使用交通工具的变化。(2 分) ②1979 年~2009 年的变化体现了 对 2019 年的预测表明了 (2 分) 7.古诗文默写(10 分,每空 1 分) ① ,任重而道远。(《<论语>十则》) ②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二则》) ③ ,猿则百叫无绝。(《与朱元思书》) ④乱花渐欲迷人眼, 。(《钱塘湖春行》) ⑤我欲乘风归去, , 。(《水调歌头》) ⑥《使至塞上》描写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的名句是 , 。 ⑦《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描写诗人听到捷报后惊喜欲狂的诗句是 , 。 8.口语交际。我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古代文明用语典雅而简洁。在现代社会交际中偶尔使 用更能平添一分书卷和儒雅之气。下列用语使用得体的一项是(2 分) A.操场上碰到同学时说“久闻大名”。 B.归还所借之物时说“请笑纳”。 C.向陌生人介绍自己父亲时说“令尊
D.向老师请教问题时说“不吝赐教”。 综合性学习 明达中学元旦前到你校开展以“结对帮扶”为主题的活动,下面是活动中的两项内容,请按要求 完成。(4分) 为营造活动氛围,你校学生会要出一期黑板报,请你在横线上面设计两个栏目名称。(2分) 9.栏目一:帮扶快讯栏目二:帮扶故事 栏目 栏目四 10.活动中明达中学捐赠给你校经典名著、科普类书籍500本。小亮代学生会写了一张收条,但在内 容和格式上各有一处错误,请你改正。(2分) 收条 今收到明达中学捐赠的经典名著、科普类书籍。 此据 2017年12月26日 经手人:小亮 更正:①内容上: 格式上: 二、阅读(40分) (一)江城子(6分) 密州出猎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遺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 11.本词的词眼是 本词上阕 下阕抒情,全词实中有虚,虚实相生。(2分) 12.请说说下阕划线句的意思和表达的感情。(4分) (二)鱼我所欲也(14分) 《孟子》
D.向老师请教问题时说“不吝赐教”。 综合性学习 明达中学元旦前到你校开展以“结对帮扶”为主题的活动,下面是活动中的两项内容,请按要求 完成。(4 分) 为营造活动氛围,你校学生会要出一期黑板报,请你在横线上面设计两个栏目名称。(2 分) 9.栏目一:帮扶快讯 栏目二:帮扶故事 栏目三: 栏目四: 10.活动中明达中学捐赠给你校经典名著、科普类书籍 500 本。小亮代学生会写了一张收条,但在内 容和格式上各有一处错误,请你改正。(2 分) 收 条 今收到明达中学捐赠的经典名著、科普类书籍。 此据 2017 年 12 月 26 日 经手人:小亮 更正:①内容上: ②格式上: 二、阅读(40 分) (一)江城子(6 分) 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 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 狼。 11.本词的词眼是 ,本词上阕 ,下阕抒情,全词实中有虚,虚实相生。(2 分) 12.请说说下阕划线句的意思和表达的感情。(4 分) (二)鱼我所欲也(14 分) 《孟子》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 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 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 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乡为 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 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3.对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是(2分)() A.万钟于我何加焉(对于) B.此之谓战胜于朝廷(在) C.所识穷乏者得我欤。(通“德”) D.非独贤者有是心也(判断动词) 14.下面对于“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划分节奏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B.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C.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D.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15.下面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本文的中心论点是“舍生取义”。 B.文章第一段用“舍鱼而取熊掌”的常情来比喻“舍生取义”的道理,形象易懂 C.文章第二段举例论证,以正反两个事例进行对比,说说人们对待利欲引诱的不同态度。 D.本文从内容上看,孟子认为“不食嗟来食”是“失其本心”。 16.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4分) 17.孟子在文中提出的观点巳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古今许多仁人志士把它奉为行为准则,请举出 两个符合此观点的人物,并写出相关的言论(4分)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 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 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 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 也。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乡为 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 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3.对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是(2 分) ( ) A.万钟于.我何加焉(对于) B.此之谓战胜于.朝廷(在) C.所识穷乏者得.我欤。(通“德”) D.非独贤者有是.心也(判断动词) 14.下面对于“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划分节奏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B.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C.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D.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15.下面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本文的中心论点是“舍生取义”。 B.文章第一段用“舍鱼而取熊掌”的常情来比喻“舍生取义”的道理,形象易懂。 C.文章第二段举例论证,以正反两个事例进行对比,说说人们对待利欲引诱的不同态度。 D.本文从内容上看,孟子认为“不食嗟来食”是“失其本心”。 16.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4 分) 17.孟子在文中提出的观点巳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古今许多仁人志士把它奉为行为准则,请举出 两个符合此观点的人物,并写出相关的言论(4 分)
(三)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节选)(7分) ①“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 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②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 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③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 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失掉自信力,用以指一 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④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 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18.下面对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不屈不挠,不断奋斗的中国人。) B.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古代封建统治者的欺骗宣传,这里指国民党反 动派及其御用文人的反动宣传。) C、要自己去看地底下。(指土地下面) D、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无法琢磨,飘忽不定。) 19.第②段中,作者列举“中国的脊梁”有何作用?(2分) 20.“说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句中“简直” 词能否去掉?为什么?(3分) (四)你并不是个坏孩子(13分 丁立梅 个自称叫陈小卫的人打电话给我,电话那头,他满怀激动地说,丁老师,我终于找到你了 他说他是我十年前的学生。我脑子迅速翻转着,十来年的教学生涯,我换过几所学校,教过无 数的学生,实在记不起这个叫陈小卫的学生来。他提醒我,那年你教我们初三,你穿红格子风衣
(三)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节选)(7 分) ①“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 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②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 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③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 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失掉自信力,用以指一 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④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 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18.下面对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2 分) ( ) A.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不屈不挠,不断奋斗的中国人。) B.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古代封建统治者的欺骗宣传,这里指国民党反 动派及其御用文人的反动宣传。) C、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指土地下面) D、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无法琢磨,飘忽不定。) 19.第②段中,作者列举“中国的脊梁”有何作用?(2 分) 20.“说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句中“简直”一 词能否去掉?为什么?(3 分) (四)你并不是个坏孩子(13 分 丁立梅 —个自称叫陈小卫的人打电话给我,电话那头,他满怀激动地说,丁老师,我终于找到你了。 他说他是我十年前的学生。我脑子迅速翻转着,十来年的教学生涯,我换过几所学校,教过无 数的学生,实在记不起这个叫陈小卫的学生来。他提醒我,那年你教我们初三,你穿红格子风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