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底市2019年6月初中语文中考押题试卷 语文 时量:150分钟分值:150分 语言积累与运用(30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盔甲(ku) 东隅(ou) 茅塞顿开(se) B.分外(fen) 窥伺(si) 自怨自艾(yi) C.脚踝(huai) 蚊蚋(rui) 越俎代庖(bao) D.倏然(Shu) 角色(jue) 无边无垠(yin)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2分) A.劳碌绕舌索然无味 循序渐进 B.骇然熨斗家喻户晓潜滋暗长 C.罐溉攀缘生死存亡战战兢兢 D.梳理摧残 旗鼓相当宏篇巨制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随着国防实力的增强,人才资源的有效利用,我国轰20轰炸机的研制成功是拭目以 待的。 B.如果检察机关不能公正、准确执法,甚至于知法犯法、贪赃枉法,人民群众就必然 降低对检察机关的公信力,司法权威荡然无存,党和国家的群众基础也会有所动摇 C.和许多外交官风度翩翩的形象相比,李肇星虽其貌不扬,但是一位“口头和笔头俱 佳”的外交官 D.开始投入职场的“草莓族”,最大的特色之一,就是工作时往往没什么定性,只要有 更好玩的工作,或是较高薪水的工作,就会见异思迁。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 A.2017年5月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以来,中国与沿线国家签署100多 项合作文件,实现了近50多种农产品食品检疫准入 B.4月7日,中央扫黑除恶第16督导组正式进驻娄底市召开为期7天的扫黑除恶专项 斗争督导工作 C.随着新媒体的广泛普及,各地政府积极运用微博、微信、新闻客户端等两微一端与 公众互动 D.一个人的理想能否实现,关键在于行动,在行动中有没有坚定的信念,有没有顽强 的毅力,有没有拼搏的精神 5.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唐代文学家、哲学家韩愈的《马说》运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 喻贤才难遇明主,形象感人,情感真切 B.老舍的话剧《茶馆》描绘了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三个黑暗、病态、荒诞的社会片 段,揭示了腐朽的旧时代必然被埋葬、黑暗的旧中国必将走向灭亡的历史规律 C.《平凡的世界》这部长篇小说的作者路遥,小说以黄土高原为背景,全景式地表现二 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城乡社会生活。 D.英国作家乔纳森·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以主人公鲁滨孙自述的口吻,叙述了 娄底市2019年初中语文中考模拟试卷语文第1页(共11页)
娄底市 2019 年初中语文中考模拟试卷·语文 第1页(共11页) 娄底市 2019 年 6 月初中语文中考押题试卷 语 文 时量:150 分钟分值:150 分 一、语言积累与运用(30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 分) ( ) A.盔.甲(kuī) 东隅.(ǒu) 茅塞.顿开(sè) B.分.外(fēn) 窥伺.(sì) 自怨自艾.(yì) C.脚踝.(huái) 蚊蚋.(ruì) 越俎代庖.(bāo) D.倏.然(shū) 角.色(jué) 无边无垠.(yín)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2 分) ( ) A.劳碌 绕舌 索然无味 循序渐进 B.骇然 熨斗 家喻户晓 潜滋暗长 C.罐溉 攀缘 生死存亡 战战兢兢 D.梳理 摧残 旗鼓相当 宏篇巨制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运用不正确 ...的一项是(2 分) ( ) A.随着国防实力的增强,人才资源的有效利用,我国轰-20 轰炸机的研制成功是拭目以 ... 待.的。 B.如果检察机关不能公正、准确执法,甚至于知法犯法、贪赃枉法,人民群众就必然 降低对检察机关的公信力,司法权威荡然无存 ....,党和国家的群众基础也会有所动摇。 C.和许多外交官风度翩翩 ....的形象相比,李肇星虽其貌不扬,但是一位“口头和笔头俱 佳”的外交官。 D.开始投入职场的“草莓族”,最大的特色之一,就是工作时往往没什么定性,只要有 更好玩的工作,或是较高薪水的工作,就会见异思迁 ....。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 分) ( ) A.2017 年 5 月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以来,中国与沿线国家签署 100 多 项合作文件,实现了近 50 多种农产品食品检疫准入。 B.4 月 7 日,中央扫黑除恶第 16 督导组正式进驻娄底市召开为期 7 天的扫黑除恶专项 斗争督导工作。 C.随着新媒体的广泛普及,各地政府积极运用微博、微信、新闻客户端等两微一端与 公众互动。 D.一个人的理想能否实现,关键在于行动,在行动中有没有坚定的信念,有没有顽强 的毅力,有没有拼搏的精神。 5.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 ...的一项是(2 分) ( ) A.唐代文学家、哲学家韩愈的《马说》运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 喻贤才难遇明主,形象感人,情感真切。 B.老舍的话剧《茶馆》描绘了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三个黑暗、病态、荒诞的社会片 段,揭示了腐朽的旧时代必然被埋葬、黑暗的旧中国必将走向灭亡的历史规律。 C.《平凡的世界》这部长篇小说的作者路遥,小说以黄土高原为背景,全景式地表现二 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城乡社会生活。 D.英国作家乔纳森·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以主人公鲁滨孙自述的口吻,叙述了
自己因海难等起因流落小人国、大人国、飞岛国、慧骃国等地的奇特经历 6.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其实,你身边也有各种现象值得思考,如“多与少”“大和小”“快与慢”等 B.《盛世梨园美》《我和我的祖国》等歌曲被一一唱响,歌声此起彼伏,高潮一浪高过 一浪 C.事后我追想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震荡,是为了民族而自豪?还是为了稼先而感 到骄傲?—一我始终想不清楚。 D.朋友可以是小时候的玩伴,可以是现在朝夕相处的同学,还可以是一本书、一棵树、 片绿茵……有了朋友,就不会孤单,不会寂寞。 7.古诗文默写填空。(10分,每空1分) (1)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木兰诗》) 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 (3)几处早莺争暖树, ,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 易《钱塘湖春行》) (4)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 以春 花喻冬雪,想象奇特,形象优美 (5)晏殊《浣溪沙》中表现一切美好事物必然消逝无法阻止,但是仍然会有美好事物再 现的句子是 8.根据下面提供的情境回答问题。(2分) 近日,一则男子当街殴打老母亲的视频在网络上被大量转发:-名头发花白的母亲 跪在地上,身穿蓝色马甲的中年男子正弯腰训斥老人。男子训斥老母亲时,突然伸岀手 就在母亲的头上扇了一巴掌。老人吓得连忙用手去挡,并且不断向儿子求饶。周围观众 极力劝阻该男子,但是该男子不为所动,不断向母亲咆哮着,然后又是一巴掌打了上去。 面对当众殴侮辱、打母亲的男子人,你对他说: 9.仔细观察下面漫画,按要求作答。语言的综合性实践。(6分) ∠企业赞助 不吃白不吃 (1)描述漫画内容(标题除外)。(3分) (2)说明漫画寓意。(3分) 二、阅读(60分) (一)湖心亭看雪 张岱 娄底市2019年初中语文中考模拟试卷语文第2页(共11页)
娄底市 2019 年初中语文中考模拟试卷·语文 第2页(共11页) 自己因海难等起因流落小人国、大人国、飞岛国、慧骃国等地的奇特经历。 6.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 ...的一项是(2 分) ( ) A.其实,你身边也有各种现象值得思考,如“多与少”“大和小”“快与慢”等。 B.《盛世梨园美》《我和我的祖国》等歌曲被一一唱响,歌声此起彼伏,高潮一浪高过 一浪。 C.事后我追想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震荡,是为了民族而自豪?还是为了稼先而感 到骄傲?——我始终想不清楚。 D.朋友可以是小时候的玩伴,可以是现在朝夕相处的同学,还可以是一本书、一棵树、 一片绿茵……有了朋友,就不会孤单,不会寂寞。 7.古诗文默写填空。(10 分,每空 1 分) (1)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 。(《木兰诗》) (2) , ,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 (3)几处早莺争暖树, 。 ,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 易《钱塘湖春行》) (4)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 , ”,以春 花喻冬雪,想象奇特,形象优美。 (5)晏殊《浣溪沙》中表现一切美好事物必然消逝无法阻止,但是仍然会有美好事物再 现的句子是: , 。 8.根据下面提供的情境回答问题。(2 分) 近日,一则男子当街殴打老母亲的视频在网络上被大量转发:一名头发花白的母亲 跪在地上,身穿蓝色马甲的中年男子正弯腰训斥老人。男子训斥老母亲时,突然伸出手 就在母亲的头上扇了一巴掌。老人吓得连忙用手去挡,并且不断向儿子求饶。周围观众 极力劝阻该男子,但是该男子不为所动,不断向母亲咆哮着,然后又是一巴掌打了上去。 面对当众殴侮辱、打母亲的男子人,你对他说: 9.仔细观察下面漫画,按要求作答。语言的综合性实践。(6 分) (1)描述漫画内容(标题除外)。(3 分) 答: (2)说明漫画寓意。(3 分) 答: 二、阅读(60 分) (一)湖心亭看雪 张岱
①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②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 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③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日:“湖中焉得更有此 人門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④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0.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独往湖心亭/看雪 B.至/若春和景明 C.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D.虽/乘奔御风 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与余舟一芥(芥蒂) B.先帝不以臣卑鄙(低微鄙陋) C.问其姓氏(代词,他们的) D.不以物喜(连词,因、因为) 12.下面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选文第①段的“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点明了时间、地点,“湖中人鸟声俱 绝”中的“绝”字,突出西湖宁静到了极点。 B.选文第②段作者描绘西湖中的雪景,采用白描手法,寥寥几笔,就点染出西湖雪景 的神采。 C.选文以“痴”为文眼,一方面写“相公”之“痴”,一方面写湖中人之“痴”,以“相 公”的“痴”来衬托湖中人之“痴”。 D.选文以时间为叙述线索,地点是湖心亭,人物以我为主,整篇文章脉络清晰:这篇 小说化了的散文,有对白、有人物和简单的情节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文言语句。(6分) (1)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译文: (2)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译文: 14.选文第②段画线句中哪几个词语用得巧妙、传神?有何作用?(5分) 答 (二)题临安邸 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②把杭州作汴州 【注释】①这首诗是作者写在南宋皇都临安的一家旅舍墙壁上,是一首"墙头诗"。②直 简直 15.“西湖歌舞几时休?”这句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4分) 答 16.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作简要分析。(4分 娄底市2019年初中语文中考模拟试卷语文第3页(共11页)
娄底市 2019 年初中语文中考模拟试卷·语文 第3页(共11页) ①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②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 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③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 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④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0.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 ...的一项是(2 分) ( ) A.独往湖心亭/看雪 B.至/若春和景明 C.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D.虽/乘奔御风 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2 分) ( ) A.与余舟一芥.(芥蒂) B.先帝不以臣卑鄙..(低微鄙陋) C.问其.姓氏(代词,他们的) D.不以.物喜(连词,因、因为) 12.下面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2 分) ( ) A.选文第①段的“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点明了时间、地点,“湖中人鸟声俱 绝”中的“绝”字,突出西湖宁静到了极点。 B.选文第②段作者描绘西湖中的雪景,采用白描手法,寥寥几笔,就点染出西湖雪景 的神采。 C.选文以“痴”为文眼,一方面写“相公”之“痴”,一方面写湖中人之“痴”,以“相 公”的“痴”来衬托湖中人之“痴”。 D.选文以时间为叙述线索,地点是湖心亭,人物以我为主,整篇文章脉络清晰;这篇 小说化了的散文,有对白、有人物和简单的情节。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文言语句。(6 分) (1)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译文: (2)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译文: 14.选文第②段画线句中哪几个词语用得巧妙、传神?有何作用?(5 分) 答: (二)题临安邸① 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②把杭州作汴州。 【注释】①这首诗是作者写在南宋皇都临安的一家旅舍墙壁上,是一首“墙头诗”。②直: 简直。 15.“西湖歌舞几时休?”这句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4 分) 答: 16.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作简要分析。(4 分)
答 (三)为什么桃子被称为夏季仙果? 王红蕊 ①“桃”最早出现在神话故事《山海经海外北传》中,其记载:“夸父与日逐走,入日。 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桃林"。至此, 桃便带上了神秘的色彩。《西游记》中,西王母毎年三月三都要在瑶池举办蟠桃会,广邀各 路神仙赴会,祝寿时王母要用三干年一熟、食之可以长生不老的仙桃招待宾客。孙悟空偷吃 王母娘娘“蟠桃″,这则流传甚广的故事虽是神话传说,但桃与长寿相联的观念却深植于百 姓心目中。我国素有尊老祝寿习俗,毎当节庆或晩辈给老人祝寿时,就常以“桃″相赠,或 画一幅“寿星捧桃″图以表达祝福和吉祥。在传统文化中,桃-向被视为福寿吉祥的象征, 素有“寿桃”和“仙桃”的美称,其色泽红润,肉质鲜美,又被誉为“天下第一果"。 ②中医认为“桃”味甘酸、性微温,具有补益心肺、生津止渴、消积润肠、解劳热等功 效,适用于津少口渴、肠燥便秘、瘀血阻滞、癥瘕结块、年老体虛、乏力眩晕、低血糖、肺 病、虚劳咳嗽等病症。鲜桃之所以养人,是因其营养丰富,有很好的补益作用。桃肉中含有 葡萄糖、果糖、蔗糖、木糖、蛋白质、脂肪、维生素B1、B2、C,以及铁、钙、磷、苹果 酸和柠檬酸等营养物质。它的含铁量为苹果和梨的4-6倍,是防治缺铁所致贫血的理想食 物。桃含钾多,含钠少,更适合血钾过低的人食用。桃的高糖分还可解酒,桃中含有丰富的 烟碱酸,可促进血液循环,降血压,保护心脑血管。 ③桃不光果肉鲜美,桃花、桃仁、桃叶均可入药。《神农本草经》中就有食桃花“悅泽 人面”一说。陶弘景《肘后方》也载:“服三树桃花开,则面色红润悦泽如桃花也。”现在桃 花常用于治疗脸面黑斑、黑痣、粉刺等,民间单用桃花治疗秋冬季手足皲裂,捣泥直接涂于 患处有特别好的功效。桃仁味苦、性甘平,入肺、肝、大肠经。能活血祛瘀,润肠通便。适 用于经闭,痛经,癥瘕痞块,跌扑损伤,肠燥便秘等症。桃仁被誉为“活血祛瘀要药”,在 临床上应用十分广泛。古今名方“桃仁承气汤”“桃红四物汤”等均以桃仁为主药。桃叶性 平、味苦,入脾、肾二经。治头风、头痛,风痹,疟疾,湿疹,疮疡,癣疮 ④桃子营养全面均衡,是一大养生保健的水果,夏季天气炎热,人体排出大量的汗液, 汘液中带有极多的钾钠等矿物质,人体一旦流失过多的钾钠会导致电解质失衡,严重者会引 发中暑或休克等现象。夏季可适量吃些桃子,补充钾和钠,为自己的健康保驾护航。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18年7月14日) 17.“桃子被称为夏季仙果”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3分) 答 18.阅读选文第②段和第③段,回答问题。(6分) (1)选文第②段画线句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3分) (2)选文第③段加点词语“十分”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 答 (四)语言的力量 何冠军 娄底市2019年初中语文中考模拟试卷语文第4页(共11页)
娄底市 2019 年初中语文中考模拟试卷·语文 第4页(共11页) 答: (三)为什么桃子被称为夏季仙果? 王红蕊 ①“桃”最早出现在神话故事《山海经·海外北传》中,其记载:“夸父与日逐走,入日。 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桃林”。至此, 桃便带上了神秘的色彩。《西游记》中,西王母每年三月三都要在瑶池举办蟠桃会,广邀各 路神仙赴会,祝寿时王母要用三千年一熟、食之可以长生不老的仙桃招待宾客。孙悟空偷吃 王母娘娘“蟠桃”,这则流传甚广的故事虽是神话传说,但桃与长寿相联的观念却深植于百 姓心目中。我国素有尊老祝寿习俗,每当节庆或晚辈给老人祝寿时,就常以“桃”相赠,或 画一幅“寿星捧桃”图以表达祝福和吉祥。在传统文化中,桃一向被视为福寿吉祥的象征, 素有“寿桃”和“仙桃”的美称,其色泽红润,肉质鲜美,又被誉为“天下第一果”。 ②中医认为“桃”味甘酸、性微温,具有补益心肺、生津止渴、消积润肠、解劳热等功 效,适用于津少口渴、肠燥便秘、瘀血阻滞、癥瘕结块、年老体虚、乏力眩晕、低血糖、肺 病、虚劳咳嗽等病症。鲜桃之所以养人,是因其营养丰富,有很好的补益作用。桃肉中含有 葡萄糖、果糖、蔗糖、木糖、蛋白质、脂肪、维生素 B1、B2、C,以及铁、钙、磷、苹果 酸和柠檬酸等营养物质。它的含铁量为苹果和梨的 4-6 倍,是防治缺铁所致贫血的理想食 物。桃含钾多,含钠少,更适合血钾过低的人食用。桃的高糖分还可解酒,桃中含有丰富的 烟碱酸,可促进血液循环,降血压,保护心脑血管。 ③桃不光果肉鲜美,桃花、桃仁、桃叶均可入药。《神农本草经》中就有食桃花“悦泽 人面”一说。陶弘景《肘后方》也载:“服三树桃花开,则面色红润悦泽如桃花也。”现在桃 花常用于治疗脸面黑斑、黑痣、粉刺等,民间单用桃花治疗秋冬季手足皲裂,捣泥直接涂于 患处有特别好的功效。桃仁味苦、性甘平,入肺、肝、大肠经。能活血祛瘀,润肠通便。适 用于经闭,痛经,癓瘕痞块,跌扑损伤,肠燥便秘等症。桃仁被誉为“活血祛瘀要药”,在 临床上应用十分..广泛。古今名方“桃仁承气汤”“桃红四物汤”等均以桃仁为主药。桃叶性 平、味苦,入脾、肾二经。治头风、头痛,风痹,疟疾,湿疹,疮疡,癣疮。 ④桃子营养全面均衡,是一大养生保健的水果,夏季天气炎热,人体排出大量的汗液, 汗液中带有极多的钾钠等矿物质,人体一旦流失过多的钾钠会导致电解质失衡,严重者会引 发中暑或休克等现象。夏季可适量吃些桃子,补充钾和钠,为自己的健康保驾护航。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18 年 7 月 14 日) 17.“桃子被称为夏季仙果”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3 分) 答: 18.阅读选文第②段和第③段,回答问题。(6 分) (1)选文第②段画线句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3 分) 答: (2)选文第③段加点词语“十分”能否删去?为什么?(3 分) 答: (四)语言的力量 何冠军
①生活中,有人喜欢高谈阔论,有人习惯低声细语,有人说话绵里藏针.….,论是日常 攀谈还是正式发言,语言都可谓交流的工具、思维的载体。善用语言的力量,往往能达到事 半功倍的效果。 ②语言的力量,首在言之成理。“言贵于有物,无物,非言也。”就拿开会发言来说 个人的讲话之所以能振奋人心、引起共鸣,关键在于相关语言都找到了恰当的支点,在事实 和逻辑层面无懈可击,有说服力 ③语言的力量,贵在言之有德。同样一句话,不同的人讲往往会产生不一样的效果。纵 观历史长河,誓言“舍身为国”、发岀惊人之语者不在少数,他们终能流芳干古,为民族精 神注入生动元素。反观那些“两面人″、投机者,纵然信誓旦旦、巧舌如簧,由于没有人格 的光亮、缺少修养的支撑,说出来的话自然无法令人信服。 ④语言的力量,亦在言之共情。《文心雕龙》有言,“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 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这是行文的典范,又何尝不是语言的真义?话语真情充沛、逻辑 严谨,自然能生发岀直抵人心的力量。穆青采访焦裕禄事迹时情动于衷、挥洒热泪,多年后 其采访日记上仍依稀可见斑斑泪痕。有了真情的贯注,那么语言和作品就都有了永不枯竭的 活力,可以抵御时光而历久弥新 ⑤反过来看,轻视语言的力量、忽视沟通的艺术,往往容易言不由衷、表意不明,甚至 造成误解、触发矛盾。现实中,我们有些人一讲话,群众便皱眉摇头,原因何在?问题就在 于这些讲话内容干瘪、细咂无味,要么是脱离实践的空话套话,要么是违背情理的废话假话。 譬如,有的乡村动员植树,长篇累牍都是绿化的道理,对大家最关心的树苗供应等现实议题 只字不提。再如,发生安全事故,人们最关切的是伤亡情况和救援进展动态,个别地方的新 闻发布却大篇幅着墨于“地方领导重视”,缺少事件本身的信息。凡此种种,消解的都是群 众的信任 ⑥“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当然,强调善用语言,也并不是提倡夸夸其谈, 更不是否定行动的力量、落实的价值。语言是行动的影子,行动是语言的土壤。挖掘语言的 宝藏,品味言语的艺术,有助于更好传递信息、交流意見、沟通情感,也必将推动行之有恒、 行之有格、行之有效。从这个角度来说,从真理中汲取营养,在信仰中涵养定力,于情感中 激发共鸣,有利于激发语言的力量,最终做到知行合一、言行并举。 (《人民日报》2019年04月17日有删改) 19.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是怎样提出的?(3分) 答 20.简要概述选文第③段的论证过程。(3分) 答 21.选文第⑤段能否删去?请说明理由。(3分) 答 (五)鞋 孙如静 ①我七岁之前是没有鞋穿的,我们兄弟三人,只有上学的哥哥有鞋穿。我和弟弟常年都 是赤着脚走路,即使是寒冷的冬天,双脚冻得像两只透明的水晶萝卜一样,也只能在火盆边 烤一烤,取取暖。那时候家里条件实在不好,母亲常年生病,我们全家五口人挤在一只破旧 娄底市2019年初中语文中考模拟试卷语文第5页(共11页)
娄底市 2019 年初中语文中考模拟试卷·语文 第5页(共11页) ①生活中,有人喜欢高谈阔论,有人习惯低声细语,有人说话绵里藏针……无论是日常 攀谈还是正式发言,语言都可谓交流的工具、思维的载体。善用语言的力量,往往能达到事 半功倍的效果。 ②语言的力量,首在言之成理。“言贵于有物,无物,非言也。”就拿开会发言来说,一 个人的讲话之所以能振奋人心、引起共鸣,关键在于相关语言都找到了恰当的支点,在事实 和逻辑层面无懈可击,有说服力。 ③语言的力量,贵在言之有德。同样一句话,不同的人讲往往会产生不一样的效果。纵 观历史长河,誓言“舍身为国”、发出惊人之语者不在少数,他们终能流芳千古,为民族精 神注入生动元素。反观那些“两面人”、投机者,纵然信誓旦旦、巧舌如簧,由于没有人格 的光亮、缺少修养的支撑,说出来的话自然无法令人信服。 ④语言的力量,亦在言之共情。《文心雕龙》有言,“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 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这是行文的典范,又何尝不是语言的真义?话语真情充沛、逻辑 严谨,自然能生发出直抵人心的力量。穆青采访焦裕禄事迹时情动于衷、挥洒热泪,多年后, 其采访日记上仍依稀可见斑斑泪痕。有了真情的贯注,那么语言和作品就都有了永不枯竭的 活力,可以抵御时光而历久弥新。 ⑤反过来看,轻视语言的力量、忽视沟通的艺术,往往容易言不由衷、表意不明,甚至 造成误解、触发矛盾。现实中,我们有些人一讲话,群众便皱眉摇头,原因何在?问题就在 于这些讲话内容干瘪、细咂无味,要么是脱离实践的空话套话,要么是违背情理的废话假话。 譬如,有的乡村动员植树,长篇累牍都是绿化的道理,对大家最关心的树苗供应等现实议题 只字不提。再如,发生安全事故,人们最关切的是伤亡情况和救援进展动态,个别地方的新 闻发布却大篇幅着墨于“地方领导重视”,缺少事件本身的信息。凡此种种,消解的都是群 众的信任。 ⑥“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当然,强调善用语言,也并不是提倡夸夸其谈, 更不是否定行动的力量、落实的价值。语言是行动的影子,行动是语言的土壤。挖掘语言的 宝藏,品味言语的艺术,有助于更好传递信息、交流意见、沟通情感,也必将推动行之有恒、 行之有格、行之有效。从这个角度来说,从真理中汲取营养,在信仰中涵养定力,于情感中 激发共鸣,有利于激发语言的力量,最终做到知行合一、言行并举。 (《人民日报》2019 年 04 月 17 日,有删改) 19.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是怎样提出的?(3 分) 答: 20.简要概述选文第③段的论证过程。(3 分) 答: 21.选文第⑤段能否删去?请说明理由。(3 分) 答: (五)鞋 孙如静 ①我七岁之前是没有鞋穿的,我们兄弟三人,只有上学的哥哥有鞋穿。我和弟弟常年都 是赤着脚走路,即使是寒冷的冬天,双脚冻得像两只透明的水晶萝卜一样,也只能在火盆边 烤一烤,取取暖。那时候家里条件实在不好,母亲常年生病,我们全家五口人挤在一只破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