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语周语中 济则无败功(8),教施而宣则遍,惠以和民则阜(9)。若本固而功成,施遍而民阜,乃可以长保民矣 其何事不彻⑩0?敬所以承命也,恪所以守业也,恭所以给事也,俭所以足用也D。以敬承命则不违 以恪守业则不懈,以恭给事则宽于死⑩,以俭足用则远于忧⑩3。若承命不违,守业不懈,宽于死而 远于忧,则可以上下无隙矣⑩4,其何任不堪?上任事而彻,下能堪其任,所以为令闻长世也5。今 夫二子者俭,其能足用矣0,用足则族可以庇⑩D。二子者侈,侈则不恤匮,匮而不恤,忧必及之, 08若是则必广其身Q9。且夫人臣而侈,国家弗堪,亡之道也。”王曰:“几何?”对曰:“东门之位不 若叔孙,而泰侈焉,不可以事二君∞。叔孙之位不若季、孟,而亦泰侈焉,不可以事三君(21)。若 蚤世犹可(2),若登年以载其毒,必亡。(23)” (1)言俭也 (2)言其侈也。 (3)臣尚敬,君尚惠也 (4)肃,整也。宣,遍也。惠,爱也 (5)本,谓宽则得众,故可以守也 (6)济,成也 (7)施遍则人不怨 (8)不干时而动,则无败功也 (9)阜,厚也 0彻,达也。 ①D俭则有余,故所以足用也 2宽,犹远也。 3无乏绝之忧,且远骄僭之罪也 40上下,君臣也。隙,瑕璺也。 05长世,多历年也。 0二子,季、孟,言二人其能以俭足用也 ①庇,覆也。恭俭节用,无取于民,国人说之,故其宗族可以覆荫也。 8志在奢侈,不恤人之穷匮,故忧患必及之也 9广,大也。务自大,不顾其上也。 C东门,大夫:叔孙,卿也。位在人下而侈其上,重而无基,故不可以事二君也。 (21)叔孙,下卿。季、孟,上卿 (22)早世,早即亡也,其家犹可以免也。 (23)登年,多历年也。载,行也。毒,害也。必亡,家必亡也。 十六年,鲁宣公卒(1)。赴者未及,东门氏来告乱,子家奔齐(2)。简王十一年,鲁叔孙宣伯亦奔 齐,成公未殁二年(3) (1)定王十六年,鲁宣之十八年也 (2)来告,告周大夫也。东门子家谋去三桓,使如晋,未及,宣公薨,三桓逐子家,遂奔齐也。 诸侯大夫以君命使出,出必有礼贽私觌之事,以通情结好,吉凶相告,子家尝使于周,故 以乱告也。告在鲁宣十八年。赴者未及,明不及二君也。 (3)简王,定王之子简王夷也。十一年,鲁成十六年也。宣伯,侨如也,通于宣公夫人穆姜,欲 去季、孟而专公室,国民逐之,故出奔齐。言成公未殁二年,明不及三君也 【9】简王八年,鲁成公来朝(1),使叔孙侨如先聘且告(2)。见王孙说,与之语(3)。说言于王曰: 鲁叔孙之来也,必有异焉。其享觐之币薄而言谄,殆请之也;若请之,必欲赐也。鲁执政唯强, 故不欢焉而后遣之(4);且其状方上而锐下,宜触冒人。王其勿赐。若贪陵之人来而盈其愿,是不赏 善(5)也,且财不给(6)。故圣人之施舍也议之(⑦),其喜怒取与亦议之。是以不主宽惠,亦不主猛毅(8), 主德义而已(9)。”王曰:“诺。”使私问诸鲁,请之也。王遂不赐,礼如行人⑩0。及鲁侯至,仲孙蔑为 第26页
国语·周语中 第 26 页 济则无败功⑻,教施而宣则遍,惠以和民则阜⑼。若本固而功成,施遍而民阜,乃可以长保民矣, 其何事不彻⑽?敬所以承命也,恪所以守业也,恭所以给事也,俭所以足用也⑾。以敬承命则不违, 以恪守业则不懈,以恭给事则宽于死⑿,以俭足用则远于忧⒀。若承命不违,守业不懈,宽于死而 远于忧,则可以上下无隙矣⒁,其何任不堪?上任事而彻,下能堪其任,所以为令闻长世也⒂。今 夫二子者俭,其能足用矣⒃,用足则族可以庇⒄。二子者侈,侈则不恤匮,匮而不恤,忧必及之, ⒅若是则必广其身⒆。且夫人臣而侈,国家弗堪,亡之道也。”王曰:“几何?”对曰:“东门之位不 若叔孙,而泰侈焉,不可以事二君⒇。叔孙之位不若季、孟,而亦泰侈焉,不可以事三君(21)。若皆 蚤世犹可(22),若登年以载其毒,必亡。(23)” ⑴言俭也。 ⑵言其侈也。 ⑶臣尚敬,君尚惠也。 ⑷肃,整也。宣,遍也。惠,爱也。 ⑸本,谓宽则得众,故可以守也。 ⑹济,成也。 ⑺施遍则人不怨。 ⑻不干时而动,则无败功也。 ⑼阜,厚也。 ⑽彻,达也。 ⑾俭则有余,故所以足用也。 ⑿宽,犹远也。 ⒀无乏绝之忧,且远骄僭之罪也。 ⒁上下,君臣也。隙,瑕舋也。 ⒂长世,多历年也。 ⒃二子,季、孟,言二人其能以俭足用也。 ⒄庇,覆也。恭俭节用,无取于民,国人说之,故其宗族可以覆荫也。 ⒅志在奢侈,不恤人之穷匮,故忧患必及之也。 ⒆广,大也。务自大,不顾其上也。 ⒇东门,大夫;叔孙,卿也。位在人下而侈其上,重而无基,故不可以事二君也。 (21)叔孙,下卿。季、孟,上卿。 (22)早世,早即亡也,其家犹可以免也。 (23)登年,多历年也。载,行也。毒,害也。必亡,家必亡也。 十六年,鲁宣公卒⑴。赴者未及,东门氏来告乱,子家奔齐⑵。简王十一年,鲁叔孙宣伯亦奔 齐,成公未殁二年⑶。 ⑴定王十六年,鲁宣之十八年也。 ⑵来告,告周大夫也。东门子家谋去三桓,使如晋,未及,宣公薨,三桓逐子家,遂奔齐也。 诸侯大夫以君命使出,出必有礼贽私觌之事,以通情结好,吉凶相告,子家尝使于周,故 以乱告也。告在鲁宣十八年。赴者未及,明不及二君也。 ⑶简王,定王之子简王夷也。十一年,鲁成十六年也。宣伯,侨如也,通于宣公夫人穆姜,欲 去季、孟而专公室,国民逐之,故出奔齐。言成公未殁二年,明不及三君也。 【9】简王八年,鲁成公来朝⑴,使叔孙侨如先聘且告⑵。见王孙说,与之语⑶。说言于王曰: “鲁叔孙之来也,必有异焉。其享觐之币薄而言谄,殆请之也;若请之,必欲赐也。鲁执政唯强, 故不欢焉而后遣之⑷;且其状方上而锐下,宜触冒人。王其勿赐。若贪陵之人来而盈其愿,是不赏 善⑸也,且财不给⑹。故圣人之施舍也议之⑺,其喜怒取与亦议之。是以不主宽惠,亦不主猛毅⑻, 主德义而已⑼。”王曰:“诺。”使私问诸鲁,请之也。王遂不赐,礼如行人⑽。及鲁侯至,仲孙蔑为
国语周语中 介,①D王孙说与之语,说让。说以语王,王厚贿之。 (1)简王八年,鲁成十三年也。成公将与周、晋伐秦而朝也。 (2)使侨如先修聘礼,且告周以成公将朝也 (3)说,周大夫也 (4)鲁执政之人唯畏其强御,难距其欲,故不欢悦而后遣之 (5)案:“不赏善”,考异卷一:“内传成十三年疏引国语作‘赏不善’,是也。” (6)给,共也 (7)施,予也。舍,不予 (8)主,犹名也。 (9)赏得其人,罚当其罪,是为德义。 00如使人之礼,无加赐也。 D在宾为介。介,上介,所以佐仪也 说,好也。言蔑好让 【10】晋既克楚于鄢(1),使郄至告庆于周(2)。未将事(3),王叔简公饮之酒(4),交酬好货皆厚(5, 饮酒宴语相说也。 (1)克,胜也。晋厉公伐郑,楚人救之,战于鄢。在鲁成十六年也 (2)郄至,晋卿步扬之孙、蒲城●居之子温季也。告庆,以胜楚之福告王也 (3)将,行也,未行告庆之礼 (4)王叔简公,周大夫王叔陈生也 (5)交酬,相酬之币。好货,宴饮以货为好。厚者,币物多也。 明日,王叔子誉诸朝。郄至见邵桓公,与之语(1)。邵公以告单襄公曰:“王叔子誉温季,以为必 相晋国,相晋国,必大得诸侯,劝二三君子必先导焉,可以树(2)。今夫子见我,以晋国之克也,为 己实谋之(3),曰:‘微我,晋不战矣(4)!楚有五败,晋不知乘,我则强之⑤5)。背宋之盟,一也(6);德 薄而以地赂诸侯,二也(7);弃壮之良而用幼弱,三也(8);建立卿士而不用其言,四也(9);夷、郑从 之,三陈而不整,五也⑩0。罪不由晋,晋得其民①D,四军之帅,旅力方刚①;卒伍治整,诸侯与之 3。是有五胜也:有辞,一也0;得民,二也:军帅强御,三也;行列治整,四也:诸侯辑睦,五 也。有一胜犹足用也,有五胜以伐五败,而避之者,非人也。不可以不战。栾、范不欲,我则强之 ①5。战而胜,是吾力也⑩⑥。且夫战也微谋⑩1,吾有三伐Q8;勇而有礼,反之以仁。吾三逐楚君之卒 勇也;见其君必下而趋,礼也⑩;能获郑伯而赦之,仁也∞。若是而知晋国之政,楚、越必朝(21)。 (1)邵桓公,王卿士也 2)二三君子,在朝公卿也。导者,导晋侯使升郄至以为上卿,可以树党于晋也 (3)言战胜楚,吾之谋也。 (4)微,无也 (5)乘,陵也 (6)宋盟,宋华元所合晋、楚之成也。华元善楚令尹子重,又善晋栾武子,故遂合二国之好。盟 在鲁成十二年。至十六年,楚、郑背盟伐宋也 )楚王薄德,郑人不从楚,以汝阴之田赂郑,郑叛晋从楚也。 (8)壮之良,谓申叔时也。幼弱,谓司马子反也。 (9)卿士,子囊。子囊不欲背晋,楚王不听也 ω夷,楚东之夷也。晋语曰:“楚恭王帅东夷救郑。”三陈,夷、郑、楚也 D言楚叛盟,非晋之罪也。得民,得民心也。 时晋立四军,四军之帅,晋八卿也。栾书将中军,士燮佐之:郄锜将上军,荀偃佐之:韩厥 将下军,智鎣佐之;赵旃将新军,郄至佐之。旅,众也。刚,强也, (3晋有信,故诸侯与之。 第27页
国语·周语中 第 27 页 介,⑾王孙说与之语,说让⑿。说以语王,王厚贿之。 ⑴简王八年,鲁成十三年也。成公将与周、晋伐秦而朝也。 ⑵使侨如先修聘礼,且告周以成公将朝也。 ⑶说,周大夫也。 ⑷鲁执政之人唯畏其强御,难距其欲,故不欢悦而后遣之。 ⑸案:“不赏善”,考异卷一:“内传成十三年疏引国语作‘赏不善’,是也。” ⑹给,共也。 ⑺施,予也。舍,不予。 ⑻主,犹名也。 ⑼赏得其人,罚当其罪,是为德义。 ⑽如使人之礼,无加赐也。 ⑾在宾为介。介,上介,所以佐仪也。 ⑿说,好也。言蔑好让。 【10】晋既克楚于鄢⑴,使郄至告庆于周⑵。未将事⑶,王叔简公饮之酒⑷,交酬好货皆厚⑸, 饮酒宴语相说也。 ⑴克,胜也。晋厉公伐郑,楚人救之,战于鄢。在鲁成十六年也。 ⑵郄至,晋卿步扬之孙、蒲城●居之子温季也。告庆,以胜楚之福告王也。 ⑶将,行也,未行告庆之礼。 ⑷王叔简公,周大夫王叔陈生也。 ⑸交酬,相酬之币。好货,宴饮以货为好。厚者,币物多也。 明日,王叔子誉诸朝。郄至见邵桓公,与之语⑴。邵公以告单襄公曰:“王叔子誉温季,以为必 相晋国,相晋国,必大得诸侯,劝二三君子必先导焉,可以树⑵。今夫子见我,以晋国之克也,为 己实谋之⑶,曰:‘微我,晋不战矣⑷!楚有五败,晋不知乘,我则强之⑸。背宋之盟,一也⑹;德 薄而以地赂诸侯,二也⑺;弃壮之良而用幼弱,三也⑻;建立卿士而不用其言,四也⑼;夷、郑从 之,三陈而不整,五也⑽。罪不由晋,晋得其民⑾,四军之帅,旅力方刚⑿;卒伍治整,诸侯与之 ⒀。是有五胜也:有辞,一也⒁;得民,二也;军帅强御,三也;行列治整,四也;诸侯辑睦,五 也。有一胜犹足用也,有五胜以伐五败,而避之者,非人也。不可以不战。栾、范不欲,我则强之 ⒂。战而胜,是吾力也⒃。且夫战也微谋⒄,吾有三伐⒅;勇而有礼,反之以仁。吾三逐楚君之卒, 勇也;见其君必下而趋,礼也⒆;能获郑伯而赦之,仁也⒇。若是而知晋国之政,楚、越必朝(21)。’ ⑴邵桓公,王卿士也。 ⑵二三君子,在朝公卿也。导者,导晋侯使升郄至以为上卿,可以树党于晋也。 ⑶言战胜楚,吾之谋也。 ⑷微,无也。 ⑸乘,陵也。 ⑹宋盟,宋华元所合晋、楚之成也。华元善楚令尹子重,又善晋栾武子,故遂合二国之好。盟 在鲁成十二年。至十六年,楚、郑背盟伐宋也。 ⑺楚王薄德,郑人不从楚,以汝阴之田赂郑,郑叛晋从楚也。 ⑻壮之良,谓申叔时也。幼弱,谓司马子反也。 ⑼卿士,子囊。子囊不欲背晋,楚王不听也。 ⑽夷,楚东之夷也。晋语曰:“楚恭王帅东夷救郑。”三陈,夷、郑、楚也。 ⑾言楚叛盟,非晋之罪也。得民,得民心也。 ⑿时晋立四军,四军之帅,晋八卿也。栾书将中军,士燮佐之;郄锜将上军,荀偃佐之;韩厥 将下军,智罃佐之;赵旃将新军,郄至佐之。旅,众也。刚,强也。 ⒀晋有信,故诸侯与之
国语周语中 14楚背盟,故晋有辞也。 ①5栾,栾书也。范,士燮也 06谓郄至曰“楚有六闲,不可失也”。 ①微,无也,言军无计谋也 08伐,功也。三伐,勇、礼、仁也 9下,下车也 C郄至从郑伯,其右茀翰胡曰:“余从之乘,而俘以下。”郄至曰:“伤国君有刑。”乃止也 (21)知政,谓为政也 “吾曰:‘子则贤矣(1)。抑晋国之举也,不失其次,吾惧政之未及子也(2)。’谓我曰:‘夫何次之 有?昔先大夫荀伯自下军之佐以政(3),赵宣子未有军行而以政(4),今栾伯自下军往。⑤5)是三子也 吾又过于四之无不及(6)。若佐新军而升为政,不亦可乎?将必求之。是其言也,君以为奚若(7)?” (1)吾,邵桓公自谓也 (2)郄至位在七人下,故恐政未及也 (3)荀伯,荀林父也,从下军之佐第六卿升为正卿也。 (4)宣子,赵盾也,为中军佐,此第二卿,未有军行,升为正卿也。 (5)栾伯,栾书也,将下军,第五卿而为正卿也。 (6)三子,荀、赵、栾也,得郄至四人。言己之材优于彼四人也,三人之中无有所不及也。案 “言己之才优于彼四人也”,“四”,公序本作“三”。 (7)言如是,君以为何如也 襄公曰:“人有言曰:‘兵在其颈。’其郄至之谓乎!君子不自称也(1),非以让也,恶其盖人也(2) 夫人性,陵上者也(3),不可盖也(4)。求盖人,其抑下滋甚(5),故圣人贵让。且谚曰:‘兽恶其网,民 恶其上(6)。’书曰:‘民可近也,而不可上也(⑦)。’诗曰:‘恺悌君子,求福不回(8)。’在礼,敌必三让 (9),是则圣人知民之不可加也0。故王天下者必先诸民,然后庇焉,则能长利QD。今郄至在七人之 下而欲上之,是求盖七人也,其亦有七怨。怨在小丑,犹不可堪,而况在侈卿乎?其何以待之02? (1)称,举也 (2)盖,掩也。 (3)如能在人上者,人欲胜陵之也,故君子上礼让而天下莫敢陵也。 (4)言人之美不可掩也 (5)滋,益也。求掩盖人以自高大,则其抑退而下益甚也 (6)兽恶其网,为其害己。民恶其上,为其病己。 (7)书,逸书。民可近,可以恩意近也。不可上,不可高上。上,陵也。 (8)回,邪也。求福以礼,不以邪也。 (9)敌,体敌也。 00加,犹上也 ①D先诸民,先求民志也。庇,犹荫也。言王者先安民,然后自庇荫也。长利,长有福利也 ①D待,犹备也 “晋之克也,天有恶于楚也,故儆之以晋。而郄至佻天之功以为己力,不亦难乎(1)?佻天不祥, 乘人不义(2),不祥则天弃之,不义则民叛之。且郄至何三伐之有?夫仁、礼、勇,皆民之为也。(3) 以义死用谓之勇(4),奉义顺则谓之礼(⑤),畜义丰功谓之仁(6)。奸仁为佻(),奸礼为羞(8),奸勇为贼 (9)。夫战,尽敌为上,守和同顺义为上0。故制戎以果毅①D,制朝以序成D。叛战而擅舍郑君,贼 也:弃毅行容,羞也;(3叛国即雠,佻也④。有三奸以求替其上,远于得政矣①。以吾观之,兵在 其颈,不可久也。虽吾王叔,未能违难。在太誓曰:‘民之所欲,天必从之。’王叔欲郄至,能勿从 乎06? (1)佻,偷也,偷天之功以为己力也 第28页
国语·周语中 第 28 页 ⒁楚背盟,故晋有辞也。 ⒂栾,栾书也。范,士燮也。 ⒃谓郄至曰“楚有六闲,不可失也”。 ⒄微,无也,言军无计谋也。 ⒅伐,功也。三伐,勇、礼、仁也。 ⒆下,下车也。 ⒇郄至从郑伯,其右茀翰胡曰:“余从之乘,而俘以下。”郄至曰:“伤国君有刑。”乃止也。 (21)知政,谓为政也。 “吾曰:‘子则贤矣⑴。抑晋国之举也,不失其次,吾惧政之未及子也⑵。’谓我曰:‘夫何次之 有?昔先大夫荀伯自下军之佐以政⑶,赵宣子未有军行而以政⑷,今栾伯自下军往。⑸是三子也, 吾又过于四之无不及⑹。若佐新军而升为政,不亦可乎?将必求之。’是其言也,君以为奚若⑺?” ⑴吾,邵桓公自谓也。 ⑵郄至位在七人下,故恐政未及也。 ⑶荀伯,荀林父也,从下军之佐第六卿升为正卿也。 ⑷宣子,赵盾也,为中军佐,此第二卿,未有军行,升为正卿也。 ⑸栾伯,栾书也,将下军,第五卿而为正卿也。 ⑹三子,荀、赵、栾也,得郄至四人。言己之材优于彼四人也,三人之中无有所不及也。 案: “言己之才优于彼四人也”,“四”,公序本作“三”。 ⑺言如是,君以为何如也。 襄公曰:“人有言曰:‘兵在其颈。’其郄至之谓乎!君子不自称也⑴,非以让也,恶其盖人也⑵。 夫人性,陵上者也⑶,不可盖也⑷。求盖人,其抑下滋甚⑸,故圣人贵让。且谚曰:‘兽恶其网,民 恶其上⑹。’书曰:‘民可近也,而不可上也⑺。’诗曰:‘恺悌君子,求福不回⑻。’在礼,敌必三让 ⑼,是则圣人知民之不可加也⑽。故王天下者必先诸民,然后庇焉,则能长利⑾。今郄至在七人之 下而欲上之,是求盖七人也,其亦有七怨。怨在小丑,犹不可堪,而况在侈卿乎?其何以待之⑿? ⑴称,举也。 ⑵盖,掩也。 ⑶如能在人上者,人欲胜陵之也,故君子上礼让而天下莫敢陵也。 ⑷言人之美不可掩也。 ⑸滋,益也。求掩盖人以自高大,则其抑退而下益甚也。 ⑹兽恶其网,为其害己。民恶其上,为其病己。 ⑺书,逸书。民可近,可以恩意近也。不可上,不可高上。上,陵也。 ⑻回,邪也。求福以礼,不以邪也。 ⑼敌,体敌也。 ⑽加,犹上也。 ⑾先诸民,先求民志也。庇,犹荫也。言王者先安民,然后自庇荫也。长利,长有福利也。 ⑿待,犹备也。 “晋之克也,天有恶于楚也,故儆之以晋。而郄至佻天之功以为己力,不亦难乎⑴?佻天不祥, 乘人不义⑵,不祥则天弃之,不义则民叛之。且郄至何三伐之有?夫仁、礼、勇,皆民之为也。⑶ 以义死用谓之勇⑷,奉义顺则谓之礼⑸,畜义丰功谓之仁⑹。奸仁为佻⑺,奸礼为羞⑻,奸勇为贼 ⑼。夫战,尽敌为上,守和同顺义为上⑽。故制戎以果毅⑾,制朝以序成⑿。叛战而擅舍郑君,贼 也;弃毅行容,羞也;⒀叛国即雠,佻也⒁。有三奸以求替其上,远于得政矣⒂。以吾观之,兵在 其颈,不可久也。虽吾王叔,未能违难。在太誓曰:‘民之所欲,天必从之。’王叔欲郄至,能勿从 乎⒃?” ⑴佻,偷也,偷天之功以为己力也
国语周语下 (2)乘,陵也。 (3)民力所为也 (4)若富辰也 (5)谓若管仲责楚包茅也 (6)丰,大也。谓若狐偃辅晋文也 (7)以奸伪行仁为偷仁,谓获郑伯而赦之也 (8)羞,耻也。谓见楚君而趋也 (9)还贼国也。奸勇,谓逐楚卒也 0守和同,谓不相与战而平和也。顺义,顺王义也 ①D戎,兵也。杀敌为果,致果为毅也 2序,次也。朝不越爵则政成也 3容,容仪也。谓下趋也 a40叛其国而即雠人,谓赦郑伯欲以偷仁也 ①5替,废也 0违,避也。今周书太誓无此言,其散亡乎? 郄至归,明年死难(1)。及伯舆之狱,王叔陈生奔晋(2)。 (1)明年,鲁成十七年也。死,为厉公所杀也 (2)伯舆,周大夫也。狱,讼也。王叔陈生与伯舆争政,王佐伯舆,王叔不胜,遂出奔晋,在鲁 襄十年也 国语卷第三 周语下 【1】柯陵之会(1),单襄公见晋厉公视远步高(2)。晋郄锜见其语犯(3)。郄犟见,其语迂(4)。郄至 见,其语伐(5)。齐国佐见,其语尽(6)。鲁成公见,言及晋难及郄犟之谮(7)。 (1)柯陵,郑西地名也。经书:“公会尹子、单子、晋侯、齐侯、宋公、卫侯、曹伯、邾人伐郑。 六月乙酉,同盟于柯陵。”在鲁成十七年。案考异卷一:“公序本作‘公会尹子、单子 晋侯、齐国佐、邾人于柯陵,以伐郑。’案公序本是也。‘单子」系后人误增,下注云:单 襄公「时命事而不与会,故不书。是注无此二字矣。韦宏嗣所据之经在鲁成公十六年。经 书:‘公会尹子、晋侯、齐国佐伐郑。’内传云:‘公会尹武公及诸侯伐郑。诸侯之师次于郑 西。’杜预云:‘柯陵,郑西地。’然则郑西即柯陵,内传郑西之师即外传柯陵之会。下文传 云:‘十一年,诸侯会于柯陵。’简王十一年,正鲁成公十六年。会柯陵在前,而盟柯陵在 后,本属两时两事,故韦注云「于柯陵以伐郑’,此通内、外传以释之,其说当矣。明道本 乃据十七年经书同盟于柯陵’,遂误合国语改窜韦注,不知传、注皆不可通也。” (2)襄公,王卿士,单朝之谥也。时命事而不与会,故不书。厉公,晋成公之孙、景公之子厉公 州蒲也。视远,望视远:步高,举足高也。 (3)郄锜,晋卿,郄克之子驹伯也。犯,陵犯人也 (4)郄犟,晋卿,郄锜之族父、步扬之子苦成叔也。迂,迂回,加诬于人也。 (5)郄至,晋卿,辈之弟子温季昭子也。伐,好伐其功也。 (6)国佐,齐卿,国归父之子国武子也。尽者,尽其心意,善恶褒贬无所讳也 (7)成公,鲁宣公之子成公黑肱也。言及晋难,语次及晋将罪己之难,及为郄犟所诬也。 晋将伐郑,使栾糜乞师于鲁,成公将如会。叔孙侨如通于成公之母穆姜,欲去季孟氏,而取其 室。穆姜送公,使逐季孟,公以晋难告,请反而听命。姜怒,公子偃、公子鉏趋过,指之曰:“女不 可,是皆君也。”公惧,待于坏隕,儆守而后行,故不及战。郄犟受侨如之赂,为之谮鲁于晋侯,曰 第29页
国语·周语下 第 29 页 ⑵乘,陵也。 ⑶民力所为也。 ⑷若富辰也。 ⑸谓若管仲责楚包茅也。 ⑹丰,大也。谓若狐偃辅晋文也。 ⑺以奸伪行仁为偷仁,谓获郑伯而赦之也。 ⑻羞,耻也。谓见楚君而趋也。 ⑼还贼国也。奸勇,谓逐楚卒也。 ⑽守和同,谓不相与战而平和也。顺义,顺王义也。 ⑾戎,兵也。杀敌为果,致果为毅也。 ⑿序,次也。朝不越爵则政成也。 ⒀容,容仪也。谓下趋也。 ⒁叛其国而即雠人,谓赦郑伯欲以偷仁也。 ⒂替,废也。 ⒃违,避也。今周书太誓无此言,其散亡乎? 郄至归,明年死难⑴。及伯舆之狱,王叔陈生奔晋⑵。 ⑴明年,鲁成十七年也。死,为厉公所杀也。 ⑵伯舆,周大夫也。狱,讼也。王叔陈生与伯舆争政,王佐伯舆,王叔不胜,遂出奔晋,在鲁 襄十年也。 国语卷第三 周语下 【1】柯陵之会⑴,单襄公见晋厉公视远步高⑵。晋郄锜见其语犯⑶。郄犨见,其语迂⑷。郄至 见,其语伐⑸。齐国佐见,其语尽⑹。鲁成公见,言及晋难及郄犨之谮⑺。 ⑴柯陵,郑西地名也。经书:“公会尹子、单子、晋侯、齐侯、宋公、卫侯、曹伯、邾人伐郑。 六月乙酉,同盟于柯陵。”在鲁成十七年。 案考异卷一:“公序本作‘公会尹子、单子、 晋侯、齐国佐、邾人于柯陵,以伐郑。’案公序本是也。‘单子』系后人误增,下注云:单 襄公『时命事而不与会,故不书。’是注无此二字矣。韦宏嗣所据之经在鲁成公十六年。经 书:‘公会尹子、晋侯、齐国佐伐郑。’内传云:‘公会尹武公及诸侯伐郑。诸侯之师次于郑 西。’杜预云:‘柯陵,郑西地。’然则郑西即柯陵,内传郑西之师即外传柯陵之会。下文传 云:‘十一年,诸侯会于柯陵。’简王十一年,正鲁成公十六年。会柯陵在前,而盟柯陵在 后,本属两时两事,故韦注云『于柯陵以伐郑’,此通内、外传以释之,其说当矣。明道本 乃据十七年经书『同盟于柯陵’,遂误合国语改窜韦注,不知传、注皆不可通也。” ⑵襄公,王卿士,单朝之谥也。时命事而不与会,故不书。厉公,晋成公之孙、景公之子厉公 州蒲也。视远,望视远;步高,举足高也。 ⑶郄锜,晋卿,郄克之子驹伯也。犯,陵犯人也。 ⑷郄犨,晋卿,郄锜之族父、步扬之子苦成叔也。迂,迂回,加诬于人也。 ⑸郄至,晋卿,犨之弟子温季昭子也。伐,好伐其功也。 ⑹国佐,齐卿,国归父之子国武子也。尽者,尽其心意,善恶褒贬无所讳也。 ⑺成公,鲁宣公之子成公黑肱也。言及晋难,语次及晋将罪己之难,及为郄犨所诬也。 晋将伐郑,使栾黡乞师于鲁,成公将如会。叔孙侨如通于成公之母穆姜,欲去季孟氏,而取其 室。穆姜送公,使逐季孟,公以晋难告,请反而听命。姜怒,公子偃、公子鉏趋过,指之曰:“女不 可,是皆君也。”公惧,待于坏隤,儆守而后行,故不及战。郄犨受侨如之赂,为之谮鲁于晋侯,曰:
国语周语下 “鲁侯后至者,待于坏隕,将以待胜者。”晋侯怒,不见公。故成公为单子言之也。 单子曰:“君何患焉!晋将有乱,其君与三郄其当之乎!”鲁侯曰:“寡人惧不免于晋,今君曰『将 有乱’,敢问天道乎,抑人故也(1)?”对曰:“吾非瞽、史,焉知天道(2)?吾见晋君之容,而听三郄 之语矣,殆必祸者也。夫君子目以定体,足以从之(3),是以观其容而知其心矣(4)。目以处义⑤5),足 以步目,今晋侯视远而足高,目不在体(6),而足不步目,其心必异矣。目体不相从,何以能久?夫 合诸侯,民(7)之大事也,于是乎观存亡。故国将无咎,其君在会,步言视听,必皆无谪,则可以知 德矣。视远,日绝其义(8);足高,日弃其德(9);言爽,日反其信⑩0;听淫,日离其名①D。夫目以处 义,足以践德⑩,口以庇信③3,耳以听名者也⑩4,故不可不慎也。偏丧有咎(5,既丧则国从之⑩。 晋侯爽二,吾是以云07。 (1)故,事也。将以天道占之乎,以人事知之乎? (2)瞽,乐太师,掌知音乐风气,执同律以听军声,而诏吉凶。史,太史,掌抱天时,与太师同 车,皆知天道者。 (3)体,手足也。论语曰“四体不勤”也。 (4)心不固,则容不正也。 (5)义,宜也 (6)在,存也 (7)案:“民”,公序本作“国”。 (8)谪,谴也。言日日绝其宜也 (9)人君容止,佩玉有节。今步高失仪,弃其德也 0爽,贰也。反,违也 ①D淫,滥也。离,失也。名,声也。失所名也。 ①2践,履也。动履,德行也 3庇,覆也。言行相覆为信也 00耳所以听,别万事之名声也。 5丧,亡也。步、言、视、听四者而亡其二,为偏丧。偏丧者有咎,咎及身也。 0既,尽也。四者尽丧,国从而亡也 07爽,当为「丧”字之误也。丧二,视与步也,是为偏丧,故言晋君当之。 夫郄氏,晋之宠人也,三卿而五大夫,可以戒惧矣(1)。高位寔疾颠(2),厚味寔腊毒(3)。今郄 伯之语犯,叔迂,季伐,(4)犯则陵人,迂则诬人,伐则掩人(5)。有是宠也,而益之以三怨,其谁能 忍之(6)!虽齐国子亦将与焉()。立于淫乱之国,而好尽言,以招人过,怨之本也(8)。唯善人能受尽 言(9),齐其有乎⑩?吾闻之,国德而邻于不修,必受其福D。今君于晋,而邻于齐,齐、晋有祸 可以取伯,无德之患,何忧于晋?且夫长翟之人利而不义0,其利淫矣,流之若何03?” (1)三卿,锜、辈、至也。复有五人为大夫,故号八郄也。 (2)高者近危。疾,速也。颠,陨也 (3)厚味,喻重禄也。腊,亟也,读若「广”。昔酒焉,味厚者,其毒亟也。案:“广”,公序本 作“庙”。考异卷一:“案皆非也。此必『酋’字之误,“酋」、「昔」俱有久义。” (4)伯,锜也。叔,犟也。季,至也 (5)掩人之美 (6)益,犹加也。三怨,陵、诬、掩也 (7)与,与于祸也。 (8)招,举也 (9)思闻过以自改 0言无也 ①D国德,己国有德也。邻于不修,与不修德者为邻也。 第30页
国语·周语下 第 30 页 “鲁侯后至者,待于坏隤,将以待胜者。”晋侯怒,不见公。故成公为单子言之也。 单子曰:“君何患焉!晋将有乱,其君与三郄其当之乎!”鲁侯曰:“寡人惧不免于晋,今君曰『将 有乱’,敢问天道乎,抑人故也⑴?”对曰:“吾非瞽、史,焉知天道⑵?吾见晋君之容,而听三郄 之语矣,殆必祸者也。夫君子目以定体,足以从之⑶,是以观其容而知其心矣⑷。目以处义⑸,足 以步目,今晋侯视远而足高,目不在体⑹,而足不步目,其心必异矣。目体不相从,何以能久?夫 合诸侯,民⑺之大事也,于是乎观存亡。故国将无咎,其君在会,步言视听,必皆无谪,则可以知 德矣。视远,日绝其义⑻;足高,日弃其德⑼;言爽,日反其信⑽;听淫,日离其名⑾。夫目以处 义,足以践德⑿,口以庇信⒀,耳以听名者也⒁,故不可不慎也。偏丧有咎⒂,既丧则国从之⒃。 晋侯爽二,吾是以云⒄。 ⑴故,事也。将以天道占之乎,以人事知之乎? ⑵瞽,乐太师,掌知音乐风气,执同律以听军声,而诏吉凶。史,太史,掌抱天时,与太师同 车,皆知天道者。 ⑶体,手足也。论语曰“四体不勤”也。 ⑷心不固,则容不正也。 ⑸义,宜也。 ⑹在,存也。 ⑺案:“民”,公序本作“国”。 ⑻谪,谴也。言日日绝其宜也。 ⑼人君容止,佩玉有节。今步高失仪,弃其德也。 ⑽爽,贰也。反,违也。 ⑾淫,滥也。离,失也。名,声也。失所名也。 ⑿践,履也。动履,德行也。 ⒀庇,覆也。言行相覆为信也。 ⒁耳所以听,别万事之名声也。 ⒂丧,亡也。步、言、视、听四者而亡其二,为偏丧。偏丧者有咎,咎及身也。 ⒃既,尽也。四者尽丧,国从而亡也。 ⒄爽,当为「丧”字之误也。丧二,视与步也,是为偏丧,故言晋君当之。 “夫郄氏,晋之宠人也,三卿而五大夫,可以戒惧矣⑴。高位寔疾颠⑵,厚味寔腊毒⑶。今郄 伯之语犯,叔迂,季伐,⑷犯则陵人,迂则诬人,伐则掩人⑸。有是宠也,而益之以三怨,其谁能 忍之⑹!虽齐国子亦将与焉⑺。立于淫乱之国,而好尽言,以招人过,怨之本也⑻。唯善人能受尽 言⑼,齐其有乎⑽?吾闻之,国德而邻于不修,必受其福⑾。今君偪于晋,而邻于齐,齐、晋有祸, 可以取伯,无德之患,何忧于晋?且夫长翟之人利而不义⑿,其利淫矣,流之若何⒀?” ⑴三卿,锜、犨、至也。复有五人为大夫,故号八郄也。 ⑵高者近危。疾,速也。颠,陨也。 ⑶厚味,喻重禄也。腊,亟也,读若「广”。昔酒焉,味厚者,其毒亟也。 案:“广”,公序本 作“庙”。考异卷一:“案皆非也。此必『酋’字之误,‘酋』、『昔』俱有久义。” ⑷伯,锜也。叔,犨也。季,至也。 ⑸掩人之美。 ⑹益,犹加也。三怨,陵、诬、掩也。 ⑺与,与于祸也。 ⑻招,举也。 ⑼思闻过以自改。 ⑽言无也。 ⑾国德,己国有德也。邻于不修,与不修德者为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