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语周语上 融,祝融也。崇,崇高山也。夏居阳城,崇高所近。 7音禽。 ③8回禄,火神。再宿为信。聆隧,地名也 ⑩⑨梼杌,鲧也。过信曰次。丕,大。邳山在河东 C夷羊,神兽。牧,商郊牧野也 (21)三君云:“鸑鷟,风之别名也。诗云:‘凤皇鸣矣,于彼高冈。’其在岐山之脊乎? (22)鄗,鄗京也。杜国,伯爵,陶唐氏之后也。周春秋曰:“宣王杀杜伯而不辜,后三年,宣王 会诸侯田于囿,日中,杜伯起于道左,衣朱衣,冠朱冠,操朱弓、朱矢射宣王,中心折脊 而死也。” (23)志,记也。见记录在史籍者也 王曰:“今是何神也?”对曰:“昔昭王娶于房,曰房后(1),实有爽德,协于丹朱(),丹朱凭身 以仪之,生穆王焉(3)。是实(4)临照周之子孙而祸福之。夫神壹不远徙迁(5),若由是观之,其丹朱之 神乎?”王曰:“其谁受之?”对曰:“在虢土(6)。”王曰:“然则何为(7)?”对曰:“臣闻之:道而得 神,是谓逢福(8);淫而得神,是谓贪祸(9)。今虢少荒,其亡乎?”王曰:“吾其若之何?”对曰:“使 太宰以祝、史帅狸姓,奉牺牲、粢盛、玉帛往献焉Q,无有祈也①D。” (1)昭王,周成王之孙、康王之子昭王瑕也。房,国名 (2)爽,贰也。协,合也。丹朱,尧子也。 (3)凭,依也。仪,匹也。诗云:“实维我仪。”言房后之行有似丹朱,丹朱凭依其身而匹偶焉 生穆王也 (4)案:“是实”,公序本无‘是”字。考异卷一:“公序本无‘是’字,是也。‘实’当作‘寔’, 寔’,“是’也。” (5)言神壹心依凭于人,不远迁也。 (6)言神在虢,虢其受之也 (7)何为在虢? (8)逢,迎也 (9)以贪取祸也 ⑩0太宰,王卿也,掌祭祀之式、玉币之事。祝,太祝也,掌祈福祥。史,太史,掌次主位。狸 姓,丹朱之后也。神不歆非类,故帅以往也。纯色曰牺。案:“太宰,王卿也”,“王 公序本作。“上”考异卷一:”‘王’字误。” 0D祈,求也。勿有求请,礼之而已 王曰:“虢其几何?”对曰:“昔尧临民以五(1),今其胄见(2),神之见也,不过其物3)。若由是 观之,不过五年。”王使太宰忌父(4)帅傅氏及祝、史(5)奉牺牲、玉鬯往献焉(6)。内史过从至虢(7),虢 公亦使祝、史请土焉(8)。内史过归,以告王曰:“虢必亡矣,不裡于神而求福焉,神必祸之(9);不亲 于民而求用焉,人必违之。精意以享,裡也①D;慈保庶民,亲也⑩。今虢公动匮百姓以逞其违3 离民怒神而求利焉,不亦难乎04!”十九年,晋取虢05 (1)五,五年一巡守也 (2)冑,后也,谓丹朱之神也 (3)物,数也 (4)周公忌父 (5)傅氏,狸姓也,在周为傅氏 (6)玉鬯,鬯酒之圭,长尺二寸,有瓒,所以灌地降神之器 (7)从,从太宰而往也。内史不掌祭祀,王以其贤,使以听之也。 (8)祝、史,虢之祝、史,祝应、史囂 (9)洁祀曰裡 第11页
国语·周语上 第 11 页 ⒃融,祝融也。崇,崇高山也。夏居阳城,崇高所近。 ⒄音禽。 ⒅回禄,火神。再宿为信。耹隧,地名也。 ⒆梼杌,鲧也。过信曰次。丕,大。邳山在河东。 ⒇夷羊,神兽。牧,商郊牧野也。 (21)三君云:“鸑鷟,凤之别名也。诗云:‘凤皇鸣矣,于彼高冈。’其在岐山之脊乎?” (22)鄗,鄗京也。杜国,伯爵,陶唐氏之后也。周春秋曰:“宣王杀杜伯而不辜,后三年,宣王 会诸侯田于囿,日中,杜伯起于道左,衣朱衣,冠朱冠,操朱弓、朱矢射宣王,中心折脊 而死也。” (23)志,记也。见记录在史籍者也。 王曰:“今是何神也?”对曰:“昔昭王娶于房,曰房后⑴,实有爽德,协于丹朱⑵,丹朱凭身 以仪之,生穆王焉⑶。是实⑷临照周之子孙而祸福之。夫神壹不远徙迁⑸,若由是观之,其丹朱之 神乎?”王曰:“其谁受之?”对曰:“在虢土⑹。”王曰:“然则何为⑺?”对曰:“臣闻之:道而得 神,是谓逢福⑻;淫而得神,是谓贪祸⑼。今虢少荒,其亡乎?”王曰:“吾其若之何?”对曰:“使 太宰以祝、史帅狸姓,奉牺牲、粢盛、玉帛往献焉⑽,无有祈也⑾。” ⑴昭王,周成王之孙、康王之子昭王瑕也。房,国名。 ⑵爽,贰也。协,合也。丹朱,尧子也。 ⑶凭,依也。仪,匹也。诗云:“实维我仪。”言房后之行有似丹朱,丹朱凭依其身而匹偶焉, 生穆王也。 ⑷案:“是实”,公序本无‘是”字。考异卷一:“公序本无‘是’字,是也。‘实’当作‘寔’, ‘寔’,‘是’也。” ⑸言神壹心依凭于人,不远迁也。 ⑹言神在虢,虢其受之也。 ⑺何为在虢? ⑻逢,迎也。 ⑼以贪取祸也。 ⑽太宰,王卿也,掌祭祀之式、玉币之事。祝,太祝也,掌祈福祥。史,太史,掌次主位。狸 姓,丹朱之后也。神不歆非类,故帅以往也。纯色曰牺。 案:“太宰,王卿也”,“王”, 公序本作。“上”考异卷一:”‘王’字误。” ⑾祈,求也。勿有求请,礼之而已。 王曰:“虢其几何?”对曰:“昔尧临民以五⑴,今其冑见⑵,神之见也,不过其物⑶。若由是 观之,不过五年。”王使太宰忌父⑷帅傅氏及祝、史⑸奉牺牲、玉鬯往献焉⑹。内史过从至虢⑺,虢 公亦使祝、史请土焉⑻。内史过归,以告王曰:“虢必亡矣,不禋于神而求福焉,神必祸之⑼;不亲 于民而求用焉,人必违之⑽。精意以享,禋也⑾;慈保庶民,亲也⑿。今虢公动匮百姓以逞其违⒀, 离民怒神而求利焉,不亦难乎⒁!”十九年,晋取虢⒂。 ⑴五,五年一巡守也。 ⑵冑,后也,谓丹朱之神也。 ⑶物,数也。 ⑷周公忌父。 ⑸傅氏,狸姓也,在周为傅氏。 ⑹玉鬯,鬯酒之圭,长尺二寸,有瓒,所以灌地降神之器也。 ⑺从,从太宰而往也。内史不掌祭祀,王以其贤,使以听之也。 ⑻祝、史,虢之祝、史,祝应、史嚚。 ⑼洁祀曰禋
国语周语上 0用,用其财力也 ①D享,献也。 2慈,爱也。保,养也 3逞,快也。违,邪也 040求利,谓请土也 ①5惠王十九年,鲁僖之五年也 【13】襄王使邵公过及内史过赐晋惠公命(1),吕甥、郄芮相晋侯不敬(2),晋侯执玉卑,拜不稽 (1)襄王,周僖王之孙、惠王之子襄王郑也。邵公过,邵穆公之后邵武公也。惠公,晋献公之庶 子惠公夷吾也。命,瑞命也。诸侯即位,天子赐之命圭以为瑞节也。案:“邵穆公之后邵 武公也”句下,公序本有“为王卿士”四字 (2)吕甥,瑕吕饴甥也:郄芮,冀芮:皆晋大夫。相,诏相礼仪也。不敬,慢惰也。 (3)玉,信圭,侯所执,长七寸。卑,下也。礼:“执天子器则尚衡。”稽首,首至地也 内史过归,以告王曰:“晋不亡,其君必无后(1)。且吕、郄将不免。”王曰:“何故?”对曰:“夏 书有之曰:‘众非元后,何戴(2)?后非众,无与守邦(3)。’在汤誓曰:‘余一人有罪,无以万夫(4);万 夫有罪,在余一人(5)。’在盘庚曰:‘国之臧,则惟女众(6)。国之不臧,则惟余一人,是有逸罚(7)。 如是则长众使民,不可不慎也。民之所急在大事(8),先王知大事之必以众济也,是故祓除其心,以 和惠民(⑨。考中度衷以莅之,⑩昭明物则以训之⑩D,制义庶孚以行之①。祓除其心,精也③3;考中 度衷,忠也0;昭明物则,礼也;制义庶孚,信也。然则长众使民之道,非精不和,非忠不立,非 礼不顺,非信不行。今晋侯即位而背外内之赂①5,虐其处者,弃其信也⑩;不敬王命,弃其礼也 施其所恶,弃其忠也⑩:以恶实心,弃其精也。四者皆弃,则远不至而近不和矣,(9将何以守国? (1)后,后嗣也 (2)夏书,逸书也。元,善也。后,君也。戴,奉也 (3)邦,国也 (4)汤誓,商书伐桀之誓也。今汤誓无此言,则散亡矣。天子自称曰余一人。余一人有罪,无罪 万夫。 (5)在余一人,乃我教导之过也 (6)盘庾,殷王祖乙之子,今商书盘庚是也。臧,善也。国俗之善,则惟女众,归功于下也。 (7)逸,过也。罚,犹罪也。国俗之不善,则惟余一人,是我有过也。言其罪当在我也。 (8)大事,戎、祀也 (9)祓,犹拂也 00莅,临也。考中,省己之中心以度人之衷心,恕以临之也。 ①D物,事也。则,法也 02义,宜也。庶,众也。孚,信也。当制立事宜,为众所信而行之也 3精,洁也。 00忠,恕也。 05背外,不与秦地:背内,不与里、丕之田。 虐其处者,杀里、丕之党也。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恶于下,故不以事上。今晋侯皆施之于人,故曰弃其忠也 实,满 ⑨四者,精、忠、礼、信也 “古者,先王既有天下,又崇立上帝、明神而敬事之(1),于是乎有朝日、夕月以教民事君(2) 诸侯春秋受职于王以临其民,(3)大夫、士日恪位着(④4)以儆其官(5),庶人、工、商各守其业以共其上 犹恐其有坠失也,故为车服、旗章以旌之(⑥6),为贽币、瑞节以镇之(7),为班爵、贵贱以列之(⑧),为 第12页
国语·周语上 第 12 页 ⑽用,用其财力也。 ⑾享,献也。 ⑿慈,爱也。保,养也。 ⒀逞,快也。违,邪也。 ⒁求利,谓请土也。 ⒂惠王十九年,鲁僖之五年也。 【13】襄王使邵公过及内史过赐晋惠公命⑴,吕甥、郄芮相晋侯不敬⑵,晋侯执玉卑,拜不稽 首⑶。 ⑴襄王,周僖王之孙、惠王之子襄王郑也。邵公过,邵穆公之后邵武公也。惠公,晋献公之庶 子惠公夷吾也。命,瑞命也。诸侯即位,天子赐之命圭以为瑞节也。 案:“邵穆公之后邵 武公也”句下,公序本有“为王卿士”四字。 ⑵吕甥,瑕吕饴甥也;郄芮,冀芮:皆晋大夫。相,诏相礼仪也。不敬,慢惰也。 ⑶玉,信圭,侯所执,长七寸。卑,下也。礼:“执天子器则尚衡。”稽首,首至地也。 内史过归,以告王曰:“晋不亡,其君必无后⑴。且吕、郄将不免。”王曰:“何故?”对曰:“夏 书有之曰:‘众非元后,何戴⑵?后非众,无与守邦⑶。’在汤誓曰:‘余一人有罪,无以万夫⑷;万 夫有罪,在余一人⑸。’在盘庚曰:‘国之臧,则惟女众⑹。国之不臧,则惟余一人,是有逸罚⑺。’ 如是则长众使民,不可不慎也。民之所急在大事⑻,先王知大事之必以众济也,是故祓除其心,以 和惠民⑼。考中度衷以莅之,⑽昭明物则以训之⑾,制义庶孚以行之⑿。祓除其心,精也⒀;考中 度衷,忠也⒁;昭明物则,礼也;制义庶孚,信也。然则长众使民之道,非精不和,非忠不立,非 礼不顺,非信不行。今晋侯即位而背外内之赂⒂,虐其处者,弃其信也⒃;不敬王命,弃其礼也; 施其所恶,弃其忠也⒄;以恶实心,弃其精也⒅。四者皆弃,则远不至而近不和矣,⒆将何以守国? ⑴后,后嗣也。 ⑵夏书,逸书也。元,善也。后,君也。戴,奉也。 ⑶邦,国也。 ⑷汤誓,商书伐桀之誓也。今汤誓无此言,则散亡矣。天子自称曰余一人。余一人有罪,无罪 万夫。 ⑸在余一人,乃我教导之过也。 ⑹盘庾,殷王祖乙之子,今商书盘庚是也。臧,善也。国俗之善,则惟女众,归功于下也。 ⑺逸,过也。罚,犹罪也。国俗之不善,则惟余一人,是我有过也。言其罪当在我也。 ⑻大事,戎、祀也。 ⑼祓,犹拂也。 ⑽莅,临也。考中,省己之中心以度人之衷心,恕以临之也。 ⑾物,事也。则,法也。 ⑿义,宜也。庶,众也。孚,信也。当制立事宜,为众所信而行之也。 ⒀精,洁也。 ⒁忠,恕也。 ⒂背外,不与秦地;背内,不与里、丕之田。 ⒃虐其处者,杀里、丕之党也。 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恶于下,故不以事上。今晋侯皆施之于人,故曰弃其忠也。 ⒅实,满也。 ⒆四者,精、忠、礼、信也。 “古者,先王既有天下,又崇立上帝、明神而敬事之⑴,于是乎有朝日、夕月以教民事君⑵。 诸侯春秋受职于王以临其民,⑶大夫、士日恪位着⑷以儆其官⑸,庶人、工、商各守其业以共其上。 犹恐其有坠失也,故为车服、旗章以旌之⑹,为贽币、瑞节以镇之⑺,为班爵、贵贱以列之⑻,为
国语周语上 令闻嘉誉以声之(9)。犹有散、迁、懈慢而着在刑辟,流在裔土⑩,于是乎有蛮、夷之国①D,有斧钺、 刀墨之民0D,而况可以淫纵其身乎? (1)崇,尊也。立,立其祀也。上帝,天也。明神,日月也 (2)礼,天子搢大圭、执镇圭,缫藉五采五就,以春分朝日、秋分夕月,拜日于东门之外。然则 夕月在西门之外也。 (3)言不敢专也 (4)音宁。 (5)中廷之左右曰位,门屏之闲曰着也 (6)旌,表也。车服、旗章,上下有等,所以章别贵贱,为之表识也 η)镇,重也。贽,六贽也,谓孤执皮帛,卿执羔,大夫执贗,士执雉,庶人执鹜,工商执鸡 币,六币也,圭以马,璋以皮,璧以帛,琮以锦,琥以绣,璜以黼也。瑞,六瑞:王执镇 圭,尺二寸:公执桓圭,九寸:侯执信圭,七寸:伯执躬圭,亦七寸:子执谷璧,男执蒲 璧,皆五寸。节,六节:山国用虎节,土国用人节,泽国用龙节,皆以金为之:道路用旌 节,门关用符节,都鄙用管节,皆以竹为之 (8)班,次也 (9)谓有功德者,则以策命述其功美,进爵加锡以声之也 ⑩0言为之法制,备悉如此,尚有放散、转移、懈慢,于事不奉职业者,故加之刑辟、流之裔土 也 ①D遂为夷、蛮之国民也 ①2斧钺,大刑也。刀墨,谓以刀刻其额而墨涅之。 夫晋侯非嗣也,而得其位(1),亹亹怵惕,保任戒惧,犹曰未也(2)。若将广其心(3)而远其邻(4), 陵其民(5)而卑其上(6),将何以固守(7)? (1)嗣,嫡嗣也 (2)亹亹,勉勉也。保,守也。任,职也。居非其位,虽守职戒惧,犹未足也。 (3)广其心,放情欲也 (4)背秦赂也。 (5)虐其处也。案:公序本作“虐处者也”。 (6)不敬王命也 (7)守,守位也。 “夫执玉卑,替其贽也(1);拜不稽首,诬其王也(2)。替贽无镇(3,诬王无民(4)。夫天事恒象⑤5), 任重享大者必速及(6),故晋侯诬王,人亦将诬之:欲替其镇,人亦将替之。大臣享其禄,弗谏而阿 之,亦必及焉(7)。” (1)替,废也,废执贽之礼也 (2)诬,罔也。诬民,民亦将诬之。案:“诬民,民亦将诬之”,公序本无 重也,无以自重也 (4)案:此句,公序本有注文「民亦将诬之”五字 (5)恒,常也。事善象吉,事恶象凶也 (6)速及于祸也 (7)大臣,吕、郄也。享之言食也。阿,随也 襄王三年而立晋侯(1),八年而陨于韩(2),十六年(3)而晋人杀怀公。怀公无冑(4),秦人杀子金、 子公(5) (1)襄王三年,鲁僖之十年也。赐瑞命在十一年也 (2)八年,鲁僖之十五年也。秦怨惠公背施忘德,举兵伐之,战于韩原,获晋侯以归,陨其师徒 三月而复之也 第13页
国语·周语上 第 13 页 令闻嘉誉以声之⑼。犹有散、迁、懈慢而着在刑辟,流在裔土⑽,于是乎有蛮、夷之国⑾,有斧钺、 刀墨之民⑿,而况可以淫纵其身乎? ⑴崇,尊也。立,立其祀也。上帝,天也。明神,日月也。 ⑵礼,天子搢大圭、执镇圭,缫藉五采五就,以春分朝日、秋分夕月,拜日于东门之外。然则 夕月在西门之外也。 ⑶言不敢专也。 ⑷音宁。 ⑸中廷之左右曰位,门屏之闲曰着也。 ⑹旌,表也。车服、旗章,上下有等,所以章别贵贱,为之表识也。 ⑺镇,重也。贽,六贽也,谓孤执皮帛,卿执羔,大夫执鴈,士执雉,庶人执鹜,工商执鸡。 币,六币也,圭以马,璋以皮,璧以帛,琮以锦,琥以绣,璜以黼也。瑞,六瑞:王执镇 圭,尺二寸;公执桓圭,九寸;侯执信圭,七寸;伯执躬圭,亦七寸;子执谷璧,男执蒲 璧,皆五寸。节,六节:山国用虎节,土国用人节,泽国用龙节,皆以金为之;道路用旌 节,门关用符节,都鄙用管节,皆以竹为之。 ⑻班,次也。 ⑼谓有功德者,则以策命述其功美,进爵加锡以声之也。 ⑽言为之法制,备悉如此,尚有放散、转移、懈慢,于事不奉职业者,故加之刑辟、流之裔土 也。 ⑾遂为夷、蛮之国民也。 ⑿斧钺,大刑也。刀墨,谓以刀刻其额而墨涅之。 “夫晋侯非嗣也,而得其位⑴,亹亹怵惕,保任戒惧,犹曰未也⑵。若将广其心⑶而远其邻⑷, 陵其民⑸而卑其上⑹,将何以固守⑺? ⑴嗣,嫡嗣也。 ⑵亹亹,勉勉也。保,守也。任,职也。居非其位,虽守职戒惧,犹未足也。 ⑶广其心,放情欲也。 ⑷背秦赂也。 ⑸虐其处也。 案:公序本作“虐处者也”。 ⑹不敬王命也。 ⑺守,守位也。 “夫执玉卑,替其贽也⑴;拜不稽首,诬其王也⑵。替贽无镇⑶,诬王无民⑷。夫天事恒象⑸, 任重享大者必速及⑹,故晋侯诬王,人亦将诬之;欲替其镇,人亦将替之。大臣享其禄,弗谏而阿 之,亦必及焉⑺。” ⑴替,废也,废执贽之礼也。 ⑵诬,罔也。诬民,民亦将诬之。 案:“诬民,民亦将诬之”,公序本无。 ⑶镇,重也,无以自重也。 ⑷案:此句,公序本有注文「民亦将诬之”五字。 ⑸恒,常也。事善象吉,事恶象凶也。 ⑹速及于祸也。 ⑺大臣,吕、郄也。享之言食也。阿,随也。 襄王三年而立晋侯⑴,八年而陨于韩⑵,十六年⑶而晋人杀怀公。怀公无冑⑷,秦人杀子金、 子公⑸。 ⑴襄王三年,鲁僖之十年也。赐瑞命在十一年也。 ⑵八年,鲁僖之十五年也。秦怨惠公背施忘德,举兵伐之,战于韩原,获晋侯以归,陨其师徒, 三月而复之也
国语周语上 (3)案考异卷一:”‘六’当作‘七’,各本皆误,注同”。 (4)冑,后也。襄王十六年,鲁僖二十四年也。怀公,惠公之子子圉也。惠公卒,子圉嗣立,秦 穆公纳公子重耳,晋人刺怀公于高梁也 (5)子金,吕甥。子公,郄芮之字也。二子悔纳重耳,欲焚公宫而杀公,寺人披以告,公潜会秦 伯于王城。二子焚公宫,求公不获,遂如河上,秦伯诱而杀之。 【14】襄王使太宰文公及内史兴赐晋文公命(1),上卿逆于境(2),晋侯郊劳(3),馆诸宗庙(4, 馈九牢(5),设庭燎(6)。及期,命于武宫(7),设桑主,布几筵(8,太宰莅之,晋侯端委以入(9)。太宰 以王命命冕服⑩,内史赞之,三命而后即冕服⑩D。既毕,宾、飨、赠、饯如公命侯伯之礼,而加之 以宴好0。内史兴归,以告王曰:“晋,不可不善也。其君必霸,逆王命敬(3,奉礼义成040。敬王命, 顺之道也;成礼义,德之则也。则德以导诸侯,诸侯必归之①5。且礼所以观忠、信、仁、义也⑩0, 忠所以分也0,仁所以行也08,信所以守也09,义所以节也D。忠分则均,仁行则报,信守则固, 义节则度(21)。分均无怨,行报无匮,守固不偷(22),节度不携(23)。若民不怨而财不匮,令不偷而 动不携,其何事不济!中能应外,忠也:施三服义,仁也(24):守节不淫,信也:行礼不疚,义也(25)。 臣入晋境,四者不失(26),臣故曰:‘晋侯其能礼矣,王其善之!’树于有礼,艾(27)人必丰(28)。” (1)太宰文公,王卿士王子虎也。内史兴,周内史叔兴父也。晋文公,献公之子、惠公异母兄重 耳也。命,命服也。诸侯七命,冕服七章 逆,迎也 (3)郊迎用辞劳也。 (4)馆,舍也。舍于宗庙,尊王命也 (5)牛羊豕为一牢,上公饔饩九牢 (6)设大烛于庭,谓之庭燎也。 (7)期,将事之日也。武宫,文公之祖武公庙也。命,受王命。 (8)主,献公之主也。练主用栗,虞主用桑。礼,既葬而虞,虞而作主,天子于是爵命,世子即 位,受命服也。献公死已久,于此设之者,文公不欲继惠、怀也。故立献公之主,自以子 继父之位,行未瑜年之礼也。筵,席也。 (⑨)说云:“衣玄端,冠委,诸侯祭服也。”昭谓:此士服也。诸侯之子未受爵命,服士服也。 0冕,大冠。服,驚衣。 D三以王命命文公,文公三让而后就也。案:“三以王命命文公”句上,公序本有“赞,道也。 三命”五字。 宾者,主人所以接宾、致餐饔之属也。飨,飨食之礼也。赠,致赠之礼也。饯,谓郊送饮酒 之礼也。如公命侯伯之礼者,如公受王命,以侯伯待之之礼,而又加之以宴好也。太宰 上卿也,而言公者,兼之也 3谓上卿逆于境,晋侯郊劳也 40谓三让、宾飨之属皆如礼也 5导,训也。 6言能行礼,则有此四者也 ①1心忠则不偏也 08仁行则有恩也 9信守则不贰也 CD制义之节也 (21)得其度也。 (22)偷,苟且也。 (23)携,离也 (24)贾侍中云:“三,谓忠、信、仁也。”昭谓:施三,谓三让也。服义,义,宜也。服得其宜 第14页
国语·周语上 第 14 页 ⑶案考异卷一:”‘六’当作‘七’,各本皆误,注同”。 ⑷冑,后也。襄王十六年,鲁僖二十四年也。怀公,惠公之子子圉也。惠公卒,子圉嗣立,秦 穆公纳公子重耳,晋人刺怀公于高梁也。 ⑸子金,吕甥。子公,郄芮之字也。二子悔纳重耳,欲焚公宫而杀公,寺人披以告,公潜会秦 伯于王城。二子焚公宫,求公不获,遂如河上,秦伯诱而杀之。 【14】 襄王使太宰文公及内史兴赐晋文公命⑴,上卿逆于境⑵,晋侯郊劳⑶,馆诸宗庙⑷, 馈九牢⑸,设庭燎⑹。及期,命于武宫⑺,设桑主,布几筵⑻,太宰莅之,晋侯端委以入⑼。太宰 以王命命冕服⑽,内史赞之,三命而后即冕服⑾。既毕,宾、飨、赠、饯如公命侯伯之礼,而加之 以宴好⑿。内史兴归,以告王曰:“晋,不可不善也。其君必霸,逆王命敬⒀,奉礼义成⒁。敬王命, 顺之道也;成礼义,德之则也。则德以导诸侯,诸侯必归之⒂。且礼所以观忠、信、仁、义也⒃, 忠所以分也⒄,仁所以行也⒅,信所以守也⒆,义所以节也⒇。忠分则均,仁行则报,信守则固, 义节则度(21)。分均无怨,行报无匮,守固不偷(22),节度不携(23)。若民不怨而财不匮,令不偷而 动不携,其何事不济!中能应外,忠也;施三服义,仁也(24);守节不淫,信也;行礼不疚,义也(25)。 臣入晋境,四者不失(26),臣故曰:‘晋侯其能礼矣,王其善之!’树于有礼,艾(27)人必丰(28)。” ⑴太宰文公,王卿士王子虎也。内史兴,周内史叔兴父也。晋文公,献公之子、惠公异母兄重 耳也。命,命服也。诸侯七命,冕服七章。 ⑵逆,迎也。 ⑶郊迎用辞劳也。 ⑷馆,舍也。舍于宗庙,尊王命也。 ⑸牛羊豕为一牢,上公饔饩九牢。 ⑹设大烛于庭,谓之庭燎也。 ⑺期,将事之日也。武宫,文公之祖武公庙也。命,受王命。 ⑻主,献公之主也。练主用栗,虞主用桑。礼,既葬而虞,虞而作主,天子于是爵命,世子即 位,受命服也。献公死已久,于此设之者,文公不欲继惠、怀也。故立献公之主,自以子 继父之位,行未踰年之礼也。筵,席也。 ⑼说云:“衣玄端,冠委 ,诸侯祭服也。”昭谓:此士服也。诸侯之子未受爵命,服士服也。 ⑽冕,大冠。服,鷩衣。 ⑾三以王命命文公,文公三让而后就也。 案:“三以王命命文公”句上,公序本有“赞,道也。 三命”五字。 ⑿宾者,主人所以接宾、致餐饔之属也。飨,飨食之礼也。赠,致赠之礼也。饯,谓郊送饮酒 之礼也。如公命侯伯之礼者,如公受王命,以侯伯待之之礼,而又加之以宴好也。太宰, 上卿也,而言公者,兼之也。 ⒀谓上卿逆于境,晋侯郊劳也。 ⒁谓三让、宾飨之属皆如礼也。 ⒂导,训也。 ⒃言能行礼,则有此四者也。 ⒄心忠则不偏也。 ⒅仁行则有恩也。 ⒆信守则不贰也。 ⒇制义之节也。 (21)得其度也。 (22)偷,苟且也。 (23)携,离也。 (24)贾侍中云:“三,谓忠、信、仁也。”昭谓:施三,谓三让也。服义,义,宜也。服得其宜
国语周语中 谓端委也 (25)疚,病也 (26)四者,忠、信、仁、义也。 (27)音刈。 (28)树,种也。艾,报也。丰,厚也 王从之,使于晋者,道相逮也(1)。及惠后之难,王出在郑,(2)晋侯纳之(3)。 (1)逮,及也 (2)惠后,周惠王之后、襄王继母陈妫。陈妫有宠,生子带,将立之,未及而卒。子带奔齐,王 复之,又通于襄王之后隗氏。王废隗氏,周大夫颓叔、桃子奉子带以狄师伐周,王出适郑 处于汜。事在鲁僖二十四年。 (3)纳王于周而杀子带,在鲁僖二十五年 襄王十六年(1),立晋文公(2)。二十一年,以诸侯朝王于衡雍,且献楚捷,遂为践土之盟(3,于 是乎始霸 (1)案:考异卷一:”‘六’当作‘七’”。 (2)襄王十六年,鲁僖二十四年也 (3)襄王二十一年,鲁僖二十八年也。衡雍、践土皆郑地,在今河内温也。捷,胜也,胜楚所获 兵众也。文公以僖二十八年夏四月败楚于城濮。城濮,卫也。旋至衡雍,天子临之,晋侯 以诸侯朝王,且献所得楚兵驷介百乘,徒兵千也。王命尹氏及王子虎、内史叔兴父策命晋 侯为侯伯,赐之大辂之服、戎辂之服、彤弓一、彤矢百、兹弓十、兹矢千、柜鬯一卣、虎 贲三百人。O乘,实证切。彤,大冬切。旅音卢。柜,其吕切。卣,由、酉二音。贲音奔。 案:“父”原作为「史”,据上文和左传僖公二十八年「王命尹氏及王子虎、内史叔兴父策 命晋侯为侯伯”文改 国语卷第二 周语中 【1】襄王十三年(1),郑人伐滑(2)。王使游孙伯请滑(3),郑人执之(4)。王怒,将以狄伐郑(5)。富 辰谏曰:“不可。(6)古人有言曰:‘兄弟谗阋、侮人百里(7)。’周文公之诗曰:‘兄弟阋于墙,外御其 侮(8)。’若是则阋乃内侮,而虽阋不败亲也(⑨)。郑在天子,兄弟也00。郑武、庄有大勋力于平、桓D 我周之东迁,晋、郑是依⑩;子颓之乱,又郑之繇定3。今以小忿弃之,是以小怨置大德也,无乃 不可乎00!且夫兄弟之怨,不征于他Q5,征于他,利乃外矣0。章怨外利,不义0;弃亲即狄,不 祥08:以怨报德,不仁0。夫义所以生利也,祥所以事神也,仁所以保民也。C不义则利不阜(21), 不祥则福不降,不仁则民不至。古之明王不失此三德者(2),故能光有天下(23),而和宁百姓,令闻 不忘(24)。王其不可以弃之。”王不听。十七年,王降狄师以伐郑(25)。 (1)襄王十三年,鲁僖之二十年也。下事见二十四年。案发正卷二:“内传:郑伐滑一在僖二十 年,一在僖二十四年,此是二十四年事,襄王之十七年也 (2)滑,姬姓小国也。先是,郑伐滑,滑人听命,师还,又叛即卫,故郑公子士、泄堵寇帅师伐 滑也。案:“泄堵寇”,公序本作“泄堵俞弥”,考异卷一和黄丕烈国语札记(以下简称札 记)都据左传作“堵俞弥”。 (3)游孙伯,周大夫。 (4)郑人,文公捷也。郑怨惠王之入而不与厉公爵,又怨襄王之与卫、滑,故不听王命而执王使 也 (5)狄,隗姓之国也 第15页
国语·周语中 第 15 页 谓端委也。 (25)疚,病也。 (26)四者,忠、信、仁、义也。 (27)音刈。 (28)树,种也。艾,报也。丰,厚也。 王从之,使于晋者,道相逮也⑴。及惠后之难,王出在郑,⑵晋侯纳之⑶。 ⑴逮,及也。 ⑵惠后,周惠王之后、襄王继母陈妫。陈妫有宠,生子带,将立之,未及而卒。子带奔齐,王 复之,又通于襄王之后隗氏。王废隗氏,周大夫颓叔、桃子奉子带以狄师伐周,王出适郑, 处于汜。事在鲁僖二十四年。 ⑶纳王于周而杀子带,在鲁僖二十五年。 襄王十六年⑴,立晋文公⑵。二十一年,以诸侯朝王于衡雍,且献楚捷,遂为践土之盟⑶,于 是乎始霸。 ⑴案:考异卷一:”‘六’当作‘七’”。 ⑵襄王十六年,鲁僖二十四年也。 ⑶襄王二十一年,鲁僖二十八年也。衡雍、践土皆郑地,在今河内温也。捷,胜也,胜楚所获 兵众也。文公以僖二十八年夏四月败楚于城濮。城濮,卫也。旋至衡雍,天子临之,晋侯 以诸侯朝王,且献所得楚兵驷介百乘,徒兵千也。王命尹氏及王子虎、内史叔兴父策命晋 侯为侯伯,赐之大辂之服、戎辂之服、彤弓一、彤矢百、玈弓十、玈矢千、秬鬯一卣、虎 贲三百人。○乘,实证切。彤,大冬切。玈音卢。秬,其吕切。卣,由、酉二音。贲音奔。 案:“父”原作为「史”,据上文和左传僖公二十八年「王命尹氏及王子虎、内史叔兴父策 命晋侯为侯伯”文改。 国语卷第二 周语中 【1】襄王十三年⑴,郑人伐滑⑵。王使游孙伯请滑⑶,郑人执之⑷。王怒,将以狄伐郑⑸。富 辰谏曰:“不可。⑹古人有言曰:‘兄弟谗阋、侮人百里⑺。’周文公之诗曰:‘兄弟阋于墙,外御其 侮⑻。’若是则阋乃内侮,而虽阋不败亲也⑼。郑在天子,兄弟也⑽。郑武、庄有大勋力于平、桓⑾; 我周之东迁,晋、郑是依⑿;子颓之乱,又郑之繇定⒀。今以小忿弃之,是以小怨置大德也,无乃 不可乎⒁!且夫兄弟之怨,不征于他⒂,征于他,利乃外矣⒃。章怨外利,不义⒄;弃亲即狄,不 祥⒅;以怨报德,不仁⒆。夫义所以生利也,祥所以事神也,仁所以保民也。⒇不义则利不阜(21), 不祥则福不降,不仁则民不至。古之明王不失此三德者(22),故能光有天下(23),而和宁百姓,令闻 不忘(24)。王其不可以弃之。”王不听。十七年,王降狄师以伐郑(25)。 ⑴襄王十三年,鲁僖之二十年也。下事见二十四年。 案发正卷二:“内传:郑伐滑一在僖二十 年,一在僖二十四年,此是二十四年事,襄王之十七年也。” ⑵滑,姬姓小国也。先是,郑伐滑,滑人听命,师还,又叛即卫,故郑公子士、泄堵寇帅师伐 滑也。 案:“泄堵寇”,公序本作“泄堵俞弥”,考异卷一和黄丕烈国语札记(以下简称札 记)都据左传作“堵俞弥”。 ⑶游孙伯,周大夫。 ⑷郑人,文公捷也。郑怨惠王之入而不与厉公爵,又怨襄王之与卫、滑,故不听王命而执王使 也。 ⑸狄,隗姓之国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