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协,合也。辑,聚也。睦,亲也。 (8)殖,长也。 (9)敦,厚也。庞,大也 00民之大事在农,故稷之职为大官也。案:汪远孙国语发正(以下简称发正)卷一:”‘大官’, 当为『天官」。” ①D音脉 2丁佐反。 ③3硯,视也。瘅,厚也。愤,积也。盈,满也。震,动也。发,起也 040农祥,房星也。晨正,谓立春之日,晨中于午也。农事之候,故曰农祥也 ①5底,至也。天庙,营室也。孟春之月,日月皆在营室也。 脉,理也。农书曰:“春土长冒撅,陈根可拔,耕者急发。”案:汪远孙国语明道本考异(以 下简称考异)卷一:“春”上脱“孟”字,“撅”当作“橛”。 “先时九日(1),太史告稷曰:‘自今至于初吉(2),阳气俱蒸,土膏其动(3)。弗震弗渝,脉其满眚, 谷乃不殖(4)。’稷以告(5)王曰:‘史帅阳官以命我司事(6)曰:“距今九日,土其俱动(),王其祗祓, 农不易(8)。”王乃使司徒咸戒公卿、百吏、庶民(9),司空除坛于籍00,命农大夫咸戒农用①D。 (1)先,先立春日也 (2)初吉,二月朔日也。诗云:“二月初吉。” (3)蒸,升也。膏,润也。其动,润泽欲行也 (4)震,动也。渝,变也。眚,灾也。言阻气俱土青欲动,当即发动变写其气。不然,则脉 满气结,更为灾疫,谷乃不殖 (5)以太史之言告王。 (6)史,太史。阳官,春官。司事主农事也 (7)距,去也 (0,敬也。被,齐成、被除也易,不易物土之危些 百吏,百官。民,甸师氏所婆之也,主耕握多之田者 0同司空,掌地也 ①D农大夫,田畯也。农用,田器也。 “先时五日(1),瞽告有协风至(2),王即斋宫(3),百官御事,各即其斋三日(4)。王乃淳(5)濯飨醴 6),及期,(η)郁人荐鬯(⑧8),牺人荐醴(9),王裸鬯,飨醴乃行⑩,百吏、庶民毕从。及籍,后稷监之 ①D,膳夫、农正陈籍礼ω,太史赞王③3,王敬从之。王耕一⑩0,班三之①5,庶民终于千亩⑩。其 后稷省ω功,太史监之;司徒省民,太师监之:毕,宰夫陈飨,膳宰监之8。膳夫赞王,王歆大牢 9,班尝之C,庶人终食(21)。 (1)先耕时也 (2)瞽,乐太师,知风声者也。协,和也,风气和、时候至也。立春日融风也。案:考异卷一:” 日’字误,公序本作‘曰」。” (3)所斋之宫也 (4)御,治也 (5)之纯反 6)淳,沃也。濯,溉也。飨,饮也。谓王沐浴饮醴酒也 (7)期,耕日也 (8)郁,郁金香草,宜以和鬯酒也。周礼:“郁人掌裸器,凡祭祀宾客,和郁鬯以实彝而陈之。” 共王之斋鬯也 (9)牺人司樽,掌共酒醴 ⑩裸,灌也。灌鬯,饮醴,皆所以自香洁也。 第6页
国语·周语上 第 6 页 ⑺协,合也。辑,聚也。睦,亲也。 ⑻殖,长也。 ⑼敦,厚也。庬,大也。 ⑽民之大事在农,故稷之职为大官也。 案:汪远孙国语发正(以下简称发正)卷一:”‘大官’, 当为『天官』。” ⑾音脉。 ⑿丁佐反。 ⒀覛,视也。瘅,厚也。愤,积也。盈,满也。震,动也。发,起也。 ⒁农祥,房星也。晨正,谓立春之日,晨中于午也。农事之候,故曰农祥也。 ⒂底,至也。天庙,营室也。孟春之月,日月皆在营室也。 ⒃脉,理也。农书曰:“春土长冒撅,陈根可拔,耕者急发。” 案:汪远孙国语明道本考异(以 下简称考异)卷一:“春”上脱“孟”字,“撅”当作“橛”。 “先时九日⑴,太史告稷曰:‘自今至于初吉⑵,阳气俱蒸,土膏其动⑶。弗震弗渝,脉其满眚, 谷乃不殖⑷。’稷以告⑸王曰:‘史帅阳官以命我司事⑹曰:“距今九日,土其俱动⑺,王其祗祓,监 农不易⑻。”’王乃使司徒咸戒公卿、百吏、庶民⑼,司空除坛于籍⑽,命农大夫咸戒农用⑾。 ⑴先,先立春日也。 ⑵初吉,二月朔日也。诗云:“二月初吉。” ⑶蒸,升也。膏,润也。其动,润泽欲行也。 ⑷震,动也。渝,变也。眚,灾也。言阳气俱升,土膏欲动,当即发动变写其气。不然,则脉 满气结,更为灾疫,谷乃不殖也。 ⑸以太史之言告王。 ⑹史,太史。阳官,春官。司事,主农事也。 ⑺距,去也。 ⑻祗,敬也。祓,齐戒、祓除也。不易,不易物土之宜也。 ⑼百吏,百官。庶民,甸师氏所掌之民也,主耕耨王之籍田者。 ⑽司空,掌地也。 ⑾农大夫,田畯也。农用,田器也。 “先时五日⑴,瞽告有协风至⑵,王即斋宫⑶,百官御事,各即其斋三日⑷。王乃淳⑸濯飨醴 ⑹,及期,⑺郁人荐鬯⑻,牺人荐醴⑼,王祼鬯,飨醴乃行⑽,百吏、庶民毕从。及籍,后稷监之 ⑾,膳夫、农正陈籍礼⑿,太史赞王⒀,王敬从之。王耕一 ⒁,班三之⒂,庶民终于千亩⒃。其 后稷省⒄功,太史监之;司徒省民,太师监之;毕,宰夫陈飨,膳宰监之⒅。膳夫赞王,王歆大牢 ⒆,班尝之⒇,庶人终食(21)。 ⑴先耕时也。 ⑵瞽,乐太师,知风声者也。协,和也,风气和、时候至也。立春日融风也。 案:考异卷一:” ‘日’字误,公序本作‘曰』。” ⑶所斋之宫也。 ⑷御,治也。 ⑸之纯反。 ⑹淳,沃也。濯,溉也。飨,饮也。谓王沐浴饮醴酒也。 ⑺期,耕日也。 ⑻郁,郁金香草,宜以和鬯酒也。周礼:“郁人掌裸器,凡祭祀宾客,和郁鬯以实彝而陈之。” 共王之斋鬯也。 ⑼牺人司樽,掌共酒醴。 ⑽祼,灌也。灌鬯,饮醴,皆所以自香洁也
国语周语上 ①D监,察也。 ①膳夫,上士也,掌王之饮食膳羞之馈食。农正,田大夫也,主敷陈籍礼而祭其神,为农祈也。 (3赞,导也 040钵、伐二音。案:公序本作“一,一耜之也。王无耦,以一耜耕。” ①5班,次也。王耕 耦之发也。耜广五寸,二耜为耦,一耦之发,广尺深尺。三之,下 各三其上也。王一、公三、卿九、大夫二十七也。案:“王耕 耦之发也。耜广 五寸,二耜为耦,一耦之发,广尺深尺”二十五字,公序本无 终,尽耕之也 ①7息井反 8宰夫,下大夫。膳宰,膳夫也。 歆,飨也。 CD公、卿、大夫也 (21)终,毕也 “是日也,瞽帅、音官以风土(1)。廪于籍东南,钟而藏之,(2)而时布之于农(3)。稷则遍诫百姓, 纪农协功(4),曰:‘阴阳分布,震雷出滞(5)。’土不备垦,辟在司寇(6)。乃命其旅曰:‘徇(),农师 之(8),农正再之(⑨9),后稷三之00,司空四之QD,司徒五之0D,太保六之,太师七之3,太史八之040 宗伯九之⑩,王则大徇。⑩6耨获亦如之。’民用莫不震动,恪恭于农,修其疆畔,日服其镈,不解 于时(9,财用不乏,民用和同。 (1)音官,乐官。风土,以音律省土风,风气和则士气养也 2),御廪也,一名神仓。东南,生长之处钟/聚也。谓为康以藏王所籍田,以奉粢盛也 (3)布,赋也 (4)纪,谓综理也。协,同也。 6阴阳分布,日夜同也。滞,虫也。明月令日:“日夜分,雷乃发声。始震雷,蛰虫咸动, 启户而出也。” (6l垦,发也。辟,罪也。在司寇、可越行其罪也 (7)旅,众也。徇,行也。 (8)一之,先往也。农师,上士也 (9)农正,后稷之佐,田畯也,故次农师。 0后稷,农官之君也,故次农正 ①D司空,主道路沟洫,故次后稷也 2司徒,省民,故次司空也 3太保、太师,天子三公,佐王论道,泛监众官,不特掌事,故次司徒也。 040太史,掌达官府之治,故次太师也 ①5宗伯,卿官,掌相王之大礼,若王不与祭则摄位,故次太史也 0大徇,帅公、卿、大夫亲行农也。 ①如之,如耕时也 用,谓田器也 ⑩③疆,境也。畔,界也。镈,锄属 “是时也,王事唯农是务,无有求利于其官,以干农功(1),三时务农而一时讲武(2),故征则有 威,守则有财。若是,乃能媚于神(③3)而和于民矣,则享祀时至而布施优裕也(4) (1)求利,谓变易使役,干乱农功 (2)三时,春、夏、秋。一时,冬也。讲,习也 (3)媚,说也。 (4)优,饶也。裕,缓也 第7页
国语·周语上 第 7 页 ⑾监,察也。 ⑿膳夫,上士也,掌王之饮食膳羞之馈食。农正,田大夫也,主敷陈籍礼而祭其神,为农祈也。 ⒀赞,导也。 ⒁钵、伐二音。 案:公序本作“一 ,一耜之 也。王无耦,以一耜耕。” ⒂班,次也。王耕一 ,一耦之发也。耜广五寸,二耜为耦,一耦之发,广尺深尺。三之,下 各三其上也。王一 、公三、卿九、大夫二十七也。 案:“王耕一 ,一耦之发也。耜广 五寸,二耜为耦,一耦之发,广尺深尺”二十五字,公序本无。 ⒃终,尽耕之也。 ⒄息井反。 ⒅宰夫,下大夫。膳宰,膳夫也。 ⒆歆,飨也。 ⒇公、卿、大夫也。 (21)终,毕也。 “是日也,瞽帅、音官以风土⑴。廪于籍东南,钟而藏之,⑵而时布之于农⑶。稷则遍诫百姓, 纪农协功⑷,曰:‘阴阳分布,震雷出滞⑸。’土不备垦,辟在司寇⑹。乃命其旅曰:‘徇⑺,农师一 之⑻,农正再之⑼,后稷三之⑽,司空四之⑾,司徒五之⑿,太保六之,太师七之⒀,太史八之⒁, 宗伯九之⒂,王则大徇。⒃耨获亦如之⒄。’民用莫不震动,恪恭于农,修其疆畔,日服其镈,不解 于时⒆,财用不乏,民用和同。 ⑴音官,乐官。风土,以音律省土风,风气和则土气养也。 ⑵廪,御廪也,一名神仓。东南,生长之处。钟,聚也。谓为廪以藏王所籍田,以奉粢盛也。 ⑶布,赋也。 ⑷纪,谓综理也。协,同也。 ⑸阴阳分布,日夜同也。滞,蛰虫也。明堂月令曰:“日夜分,雷乃发声。始震雷,蛰虫咸动, 启户而出也。” ⑹垦,发也。辟,罪也。在司寇,司寇行其罪也。 ⑺旅,众也。徇,行也。 ⑻一之,先往也。农师,上士也。 ⑼农正,后稷之佐,田畯也,故次农师。 ⑽后稷,农官之君也,故次农正。 ⑾司空,主道路沟洫,故次后稷也。 ⑿司徒,省民,故次司空也。 ⒀太保、太师,天子三公,佐王论道,泛监众官,不特掌事,故次司徒也。 ⒁太史,掌达官府之治,故次太师也。 ⒂宗伯,卿官,掌相王之大礼,若王不与祭则摄位,故次太史也。 ⒃大徇,帅公、卿、大夫亲行农也。 ⒄如之,如耕时也。 ⒅用,谓田器也。 ⒆疆,境也。畔,界也。镈,锄属。 “是时也,王事唯农是务,无有求利于其官,以干农功⑴,三时务农而一时讲武⑵,故征则有 威,守则有财。若是,乃能媚于神⑶而和于民矣,则享祀时至而布施优裕也⑷。 ⑴求利,谓变易使役,干乱农功。 ⑵三时,春、夏、秋。一时,冬也。讲,习也。 ⑶媚,说也。 ⑷优,饶也。裕,缓也
国语周语上 今天子欲修先王之绪而弃其大功,匮神乏祀而困民之财(1),将何以求福用民? (1)匮神乏祀,不耕籍也。困民之财,取于民也。 王不听。三十九年,战于千亩,王师败绩于姜氏之戎(1) (1)姜氏之戎,西戎之别种,四岳之后也。传曰:“我诸戎,四岳之裔冑。”言宣王不纳谏务农 无以事神使民,以致弱败之咎也 【7】鲁武公以括与戏见王(1),王立戏(2),樊仲山父谏曰:“不可立也(3)!不顺必犯4),犯王命 必诛,故出令不可不顺也。令之不行,政之不立(5),行而不顺,民将弃上(6)。夫下事上,少事长, 所以为顺也。今天子立诸侯而建其少,是教逆也。若鲁从之而诸侯效之,王命将有所壅(7),若不从 而诛之,是自诛王命也(8)。是事也,诛亦失,不诛亦失(9),天子其图之!”王卒立之。鲁侯归而卒 及鲁人杀懿公0而立伯御①D。 (1)武公,伯禽之玄孙、献公之子武公敖也。括,武公长子伯御也。戏,括弟懿公也。 (2)以为太子。 (3)仲山父,王卿士,食采于樊 (4)不顺,立少也。犯,鲁必犯王命而不从也 (5)令不行,即政不立也 (6)使长事少,故民必弃上也 (7)言先王立长之命,将壅塞不行也。 (8)诛王命者,先王之命立长,今鲁亦立长,若诛之,是自诛王命也 (9)诛之诛王命,不诛则废命也 0懿公,戏也 ①D伯御,括也。 【8】三十二年春,宣王伐鲁,立李公),诸侯从是而不睦?)。宣王欲得国子之能导训诸侯者3), 樊穆仲曰:“鲁侯孝(4)。”王曰:“何以知之?”对:“肃恭明神而敬事者老5:赋事行刑,必问于 遗训(6而咨于故实(7:不干所问,不犯班咨。”王口:“然则能训治其民矣。”乃命鲁孝公于夷宫(8) (1)孝公,懿公之弟称也 (2)从是而不相亲睦于王也 (3)贾侍中云:“国子,诸侯之嗣子。”或云:国子,诸侯之子,欲使训导诸侯之子。”唐尚书云: “国子,谓诸侯能治国、子养百姓者。”昭谓:国子,同姓诸姬也。凡王子弟,谓之国子 导训诸侯,谓为州伯者也。 (4)穆仲,仲山父之谥,犹鲁叔孙穆子谓之穆叔。 (5)者,冻梨也 (6)遗训,先王之教也 (7)咨,谋也。故实,故事之是者。 (8)命为侯伯也。夷宫者,宣王祖父夷王之庙。古者,爵命必于祖庙。 【9】宣王既丧南国之师(1),乃料民于太原(2)。仲山父谏曰:“民不可料也!夫古者不料民而知 其少多,司民协孤终(3),司商协民姓(4),司徒协旅(5),司寇协奸(6),牧协职(7),工协革(⑧),场协入 (9),廪协出0,是则少多、死生、出入、往来者皆可知也。于是乎又审之以事①D,王治农于籍QD, 搜于农隙(,耨获亦于籍4,狝于既烝(5,狩于毕时⑩,是皆习民数者也,又何料焉q?不谓其少 而大料之,是示少而恶事也⑩⑧。临政示少,诸侯避之。0治民恶事,无以赋令CD。且无故而料民, 天之所恶也(21),害于政而妨于后嗣(22)。”王卒料之,及幽王乃废灭(23)。 (1)丧,亡也,败于姜戎氏时所亡也。南国,江、汉之闲也,故诗云:“滔滔江、汉,南国之纪 (2)料,数也。太原,地名也 (3)司民,掌登万民之数,自生齿已上皆书于版。协,合也。无父日孤。终,死也。合其名籍 以登于王也。 第8页
国语·周语上 第 8 页 “今天子欲修先王之绪而弃其大功,匮神乏祀而困民之财⑴,将何以求福用民?” ⑴匮神乏祀,不耕籍也。困民之财,取于民也。 王不听。三十九年,战于千亩,王师败绩于姜氏之戎⑴。 ⑴姜氏之戎,西戎之别种,四岳之后也。传曰:“我诸戎,四岳之裔冑。”言宣王不纳谏务农, 无以事神使民,以致弱败之咎也。 【7】鲁武公以括与戏见王⑴,王立戏⑵,樊仲山父谏曰:“不可立也⑶!不顺必犯⑷,犯王命 必诛,故出令不可不顺也。令之不行,政之不立⑸,行而不顺,民将弃上⑹。夫下事上,少事长, 所以为顺也。今天子立诸侯而建其少,是教逆也。若鲁从之而诸侯效之,王命将有所壅⑺,若不从 而诛之,是自诛王命也⑻。是事也,诛亦失,不诛亦失⑼,天子其图之!”王卒立之。鲁侯归而卒, 及鲁人杀懿公⑽而立伯御⑾。 ⑴武公,伯禽之玄孙、献公之子武公敖也。括,武公长子伯御也。戏,括弟懿公也。 ⑵以为太子。 ⑶仲山父,王卿士,食采于樊。 ⑷不顺,立少也。犯,鲁必犯王命而不从也。 ⑸令不行,即政不立也。 ⑹使长事少,故民必弃上也。 ⑺言先王立长之命,将壅塞不行也。 ⑻诛王命者,先王之命立长,今鲁亦立长,若诛之,是自诛王命也。 ⑼诛之诛王命,不诛则废命也。 ⑽懿公,戏也。 ⑾伯御,括也。 【8】三十二年春,宣王伐鲁,立孝公⑴,诸侯从是而不睦⑵。宣王欲得国子之能导训诸侯者⑶, 樊穆仲曰:“鲁侯孝⑷。”王曰:“何以知之?”对曰:“肃恭明神而敬事耇老⑸;赋事行刑,必问于 遗训⑹而咨于故实⑺;不干所问,不犯所咨。”王曰:“然则能训治其民矣。”乃命鲁孝公于夷宫⑻。 ⑴孝公,懿公之弟称也。 ⑵从是而不相亲睦于王也。 ⑶贾侍中云:“国子,诸侯之嗣子。”或云:“国子,诸侯之子,欲使训导诸侯之子。”唐尚书云: “国子,谓诸侯能治国、子养百姓者。”昭谓:国子,同姓诸姬也。凡王子弟,谓之国子。 导训诸侯,谓为州伯者也。 ⑷穆仲,仲山父之谥,犹鲁叔孙穆子谓之穆叔。 ⑸耇,冻梨也。 ⑹遗训,先王之教也。 ⑺咨,谋也。故实,故事之是者。 ⑻命为侯伯也。夷宫者,宣王祖父夷王之庙。古者,爵命必于祖庙。 【9】宣王既丧南国之师⑴,乃料民于太原⑵。仲山父谏曰:“民不可料也!夫古者不料民而知 其少多,司民协孤终⑶,司商协民姓⑷,司徒协旅⑸,司寇协奸⑹,牧协职⑺,工协革⑻,场协入 ⑼,廪协出⑽,是则少多、死生、出入、往来者皆可知也。于是乎又审之以事⑾,王治农于籍⑿, 搜于农隙⒀,耨获亦于籍⒁,狝于既烝⒂,狩于毕时⒃,是皆习民数者也,又何料焉⒄?不谓其少 而大料之,是示少而恶事也⒅。临政示少,诸侯避之。⒆治民恶事,无以赋令⒇。且无故而料民, 天之所恶也(21),害于政而妨于后嗣(22)。”王卒料之,及幽王乃废灭(23)。 ⑴丧,亡也,败于姜戎氏时所亡也。南国,江、汉之闲也,故诗云:“滔滔江、汉,南国之纪。” ⑵料,数也。太原,地名也。 ⑶司民,掌登万民之数,自生齿已上皆书于版。协,合也。无父日孤。终,死也。合其名籍, 以登于王也
国语周语上 (4)司商,掌赐族受姓之官。商,金声清。谓人始生,吹律合之,定其姓名也 (5)司徒,掌合师旅之众也。 (6)司寇,刑官,掌合奸民,以知死刑之数也 (7)周礼,牧人掌养牺牲,合其物色之数也 (8)工,百工之官。革,更也,更制度者合其数 (9)场人掌场圃,委积珍物,敛而藏之也 0廪人掌九谷出用之数也。 ①D事,谓因籍田与搜狩以简知其数也。 2籍,籍于千亩田也。 ③3春田曰搜。搜,择也。禽兽怀妊未着,搜而取之也。农隙,仲春既耕之后。隙,闲也。案: 搜而”二字,公序本作“秋乃”。 040言王亦至,于籍考课之 ①5秋田曰狝。狝,杀也,顺时始杀也。烝,升也。月令:“孟秋乃升谷,天子尝新。”既升:谓 仲秋也 0冬田曰狩。狩,围守而取之。毕时,时务毕也 ①7习,简习也 8言王不谓其众少而大料数之,是示以寡少,又厌恶政事,不能修之意也 9示天下以寡弱,诸侯将避远王室,不亲附也 CD言厌恶政事,无以赋令也 (21)故,事也。天道清净也 (2)害政,败为政之道也。妨后嗣为将有祸乱也 23)幽王,宣王之子幽王宫涅也灭,谓灭四周也 【0】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伯阳父曰:“周将广矣(2)!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3);若过 其序,民乱之也④。阳伏而不能出,阴追而不能察5,于是有地震(.今三川实震,是阳失其所而 镇阴也(7。阳失而在阴8),川源必塞(源塞,国必亡(0。天水土演而民用也D。水土无所演,民 乏财用,不亡何待0?昔伊、洛竭而夏亡0河竭商亡。今周德若二代之季矣0,其川源又塞 必竭。夫国必依山川,山崩川竭,亡之征也。竭,山必崩。0D若国亡不过十年,数之纪也B 夫天之所弃,不过其纪。”是岁也,三川竭,岐山崩。十一年,幽王乃灭,周乃东迁0 (1)西周,谓镐京也,幽王在焉,邠、岐之所近也。三川,泾、渭、洛,出于岐山也。震,动也 地震,故三川亦动也,川竭也 (2)伯阳父,周大夫也 (3)序,次也。 (4)过,失也。言民者,不敢斥王也。 )烝,升也。阳气在下,阴气迫之,使不能升也。 (6)阴阳相迫,气动于下,故地震也。 (7)镇,为阴所镇笮也。笮,庄百反 (8)在阴,在阴下也 (9)地动则泉源塞 00国依山川,今源塞,故国将亡也 ω水土气通为演,演犹润也。演则生物,民得用之。 ①2水气不润,土枯不养,故乏财用 ③3竭,尽也。伊出熊耳,洛出冢岭。禹都阳城,伊、洛所近。案:“竭,尽也”,公序本作“伊、 洛竭涸也。” 040商人都卫,河水所经 第9页
国语·周语上 第 9 页 ⑷司商,掌赐族受姓之官。商,金声清。谓人始生,吹律合之,定其姓名也。 ⑸司徒,掌合师旅之众也。 ⑹司寇,刑官,掌合奸民,以知死刑之数也。 ⑺周礼,牧人掌养牺牲,合其物色之数也。 ⑻工,百工之官。革,更也,更制度者合其数。 ⑼场人掌场圃,委积珍物,敛而藏之也。 ⑽廪人掌九谷出用之数也。 ⑾事,谓因籍田与搜狩以简知其数也。 ⑿籍,籍于千亩田也。 ⒀春田曰搜。搜,择也。禽兽怀妊未着,搜而取之也。农隙,仲春既耕之后。隙,闲也。 案: “搜而”二字,公序本作“秋乃”。 ⒁言王亦至,于籍考课之。 ⒂秋田曰狝。狝,杀也,顺时始杀也。烝,升也。月令:“孟秋乃升谷,天子尝新。”既升:谓 仲秋也。 ⒃冬田曰狩。狩,围守而取之。毕时,时务毕也。 ⒄习,简习也。 ⒅言王不谓其众少而大料数之,是示以寡少,又厌恶政事,不能修之意也。 ⒆示天下以寡弱,诸侯将避远王室,不亲附也。 ⒇言厌恶政事,无以赋令也。 (21)故,事也。天道清净也。 (22)害政,败为政之道也。妨后嗣,为将有祸乱也。 (23)幽王,宣王之子幽王宫涅也。灭,谓灭西周也。 【10】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⑴。伯阳父曰:“周将亡矣⑵!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⑶;若过 其序,民乱之也⑷。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烝⑸,于是有地震⑹。今三川实震,是阳失其所而 镇阴也⑺。阳失而在阴⑻,川源必塞⑼;源塞,国必亡⑽。夫水土演而民用也⑾。水土无所演,民 乏财用,不亡何待⑿?昔伊、洛竭而夏亡⒀,河竭而商亡⒁。今周德若二代之季矣⒂,其川源又塞, 塞必竭。夫国必依山川⒃,山崩川竭,亡之征也。川竭,山必崩。⒄若国亡不过十年,数之纪也⒅。 夫天之所弃,不过其纪。”是岁也,三川竭,岐山崩。十一年,幽王乃灭,周乃东迁⒆。 ⑴西周,谓镐京也,幽王在焉,邠、岐之所近也。三川,泾、渭、洛,出于岐山也。震,动也。 地震,故三川亦动也,川竭也。 ⑵伯阳父,周大夫也。 ⑶序,次也。 ⑷过,失也。言民者,不敢斥王也。 ⑸烝,升也。阳气在下,阴气迫之,使不能升也。 ⑹阴阳相迫,气动于下,故地震也。 ⑺镇,为阴所镇笮也。笮,庄百反。 ⑻在阴,在阴下也。 ⑼地动则泉源塞。 ⑽国依山川,今源塞,故国将亡也。 ⑾水土气通为演,演犹润也。演则生物,民得用之。 ⑿水气不润,土枯不养,故乏财用。 ⒀竭,尽也。伊出熊耳,洛出冢岭。禹都阳城,伊、洛所近。 案:“竭,尽也”,公序本作“伊、 洛竭涸也。” ⒁商人都卫,河水所经
国语周语上 ①5二代之季,谓桀、纣也 6依其精气利泽也 ①水泉不润,枯朽而崩 08数起于一,终于十,十则更,故曰纪也 9东迁,谓平王迁于洛邑也。 【1】惠王三年(1),边伯、石速、蒿国出王而立子颓(2)。王处于郑三年。王子颓饮三大夫酒 子国为客(3),乐及遍(4)。郑厉公见虢叔(5),曰:“吾闻之,司寇行戮,君为之不举(6),而况敢乐祸 乎!今吾闻子颓歌舞不息,乐祸也⑦)。夫出王而代其位,祸孰大焉!临祸忘忧,是谓乐祸。祸必及 之,盍纳王乎?”虢叔许诺。郑伯将王自圉门入,虢叔自北门入(8),杀子颓及三大夫,王乃入也。 (1)惠王,周庄王之孙、厘王之子惠王凉也。三年,鲁庄公十九年也。案考异卷一:” 作‘二’”。 (2)三子,周大夫。子颓,庄王之少子王姚之子。王姚嬖于庄王,生子颓。子颓有宠,荔国为之 师。及惠王即位,取為国之圃及边伯之宫,又收石速之秩,故三子出王而立子颓 (3)子国,荔国也。客,上客也。 (4)遍,六代之乐,谓黄帝曰云门,尧曰咸池,舜曰箫韶,禹曰大夏,殷曰大濩,周曰大武也。 一曰:“诸侯、大夫遍。” (5)厉公,郑庄公之子厉公突也。虢叔,王卿士,虢公林父也 (6)不举乐也。 (案:公序本作“今吾闻子颓歌舞不思三 (8)圉门,南门也。二门,王城门也 【12】十五年,有神降于莘(1,向于内史过2),日“是何故?固有之乎(3?”对曰:“有之。 国之将兴,其君齐明、衷正(、精洁、惠和,其德足以昭其馨香(⑤),其惠足以同其民人(6。神飨而 民听,民神无怨,故明神降之,观其政德而均布福焉。国之将亡,其君贪冒、辟邪7)、淫佚、荒怠 巖秽、暴虐;其政腥臊,馨香不登(8其刑矫诬,百姓携贰⑩。明神不蠲①而民有远志0,民神 怨痛,无所依怀,故神亦往焉,观其苛惑而降之祸。是以或见神5以兴,亦或以亡。昔夏之兴 也,融降于崇山0:其亡也,回禄信于唑0商之兴也,梼机次于丕山0:其亡也,夷羊在牧 CD。周之兴也,鸑鷟鸣于岐山(21):其衰也,杜伯射王于鄗(22)。是皆明神之志者也(23)。” (1)惠王十五年,鲁庄公三十二年也。降,谓下也。言自上而下,有声象以接人也。莘,虢地也。 (2)内史,周大夫,过,其名也,掌爵禄废置及策命诸侯、孤、卿、大夫也 (3)故,事也。固犹尝也。 (4)齐,一也。衷,中也。 (5)惠,爱也。馨香,芳馨之升闻者也 (6)同,犹一也 (7)冒,抵冒也。 (8)腥臊,臭恶也。登,上也。芳馨不上闻于神,神不飨也。传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 (9)以诈用法曰矫,加诛无罪曰诬。 0携,离:贰,二心也 ①D蠲,洁也 ①欲叛也。 3怀,归也。 40苛,烦也。慝,恶也 5案:“见神”,王引之经义述闻(以下简称述闻)卷二0:”‘见’,当为[●’,“●」古「得 字,形与「见』相近,因讹为「见』。下文曰:‘道而得神,是谓逢福:淫而得神,是谓贪 祸。’即其证也。” 第10页
国语·周语上 第 10 页 ⒂二代之季,谓桀、纣也。 ⒃依其精气利泽也。 ⒄水泉不润,枯朽而崩。 ⒅数起于一,终于十,十则更,故曰纪也。 ⒆东迁,谓平王迁于洛邑也。 【11】惠王三年⑴,边伯、石速、蒍国出王而立子颓⑵。王处于郑三年。王子颓饮三大夫酒, 子国为客⑶,乐及遍 ⑷。郑厉公见虢叔⑸,曰:“吾闻之,司寇行戮,君为之不举⑹,而况敢乐祸 乎!今吾闻子颓歌舞不息,乐祸也⑺。夫出王而代其位,祸孰大焉!临祸忘忧,是谓乐祸。祸必及 之,盍纳王乎?”虢叔许诺。郑伯将王自圉门入,虢叔自北门入⑻,杀子颓及三大夫,王乃入也。 ⑴惠王,周庄王之孙、厘王之子惠王凉也。三年,鲁庄公十九年也。 案考异卷一:”‘三’当 作‘二’”。 ⑵三子,周大夫。子颓,庄王之少子王姚之子。王姚嬖于庄王,生子颓。子颓有宠,蒍国为之 师。及惠王即位,取蒍国之圃及边伯之宫,又收石速之秩,故三子出王而立子颓。 ⑶子国,蒍国也。客,上客也。 ⑷遍 ,六代之乐,谓黄帝曰云门,尧曰咸池,舜曰箫韶,禹曰大夏,殷曰大濩,周曰大武也。 一曰:“诸侯、大夫遍 。” ⑸厉公,郑庄公之子厉公突也。虢叔,王卿士,虢公林父也。 ⑹不举乐也。 ⑺案:公序本作“今吾闻子颓歌舞不思忧。” ⑻圉门,南门也。二门,王城门也。 【12】十五年,有神降于莘⑴,王问于内史过⑵,曰:“是何故?固有之乎⑶?”对曰:“有之。 国之将兴,其君齐明、衷正⑷、精洁、惠和,其德足以昭其馨香⑸,其惠足以同其民人⑹。神飨而 民听,民神无怨,故明神降之,观其政德而均布福焉。国之将亡,其君贪冒、辟邪⑺、淫佚、荒怠、 麤秽、暴虐;其政腥臊,馨香不登⑻;其刑矫诬⑼,百姓携贰⑽。明神不蠲⑾而民有远志⑿,民神 怨痛,无所依怀⒀,故神亦往焉,观其苛慝而降之祸⒁。是以或见神⒂以兴,亦或以亡。昔夏之兴 也,融降于崇山⒃;其亡也,回禄信于耹⒄隧⒅。商之兴也,梼杌次于丕山⒆;其亡也,夷羊在牧 ⒇。周之兴也,鸑鷟鸣于岐山(21);其衰也,杜伯射王于鄗(22)。是皆明神之志者也(23)。” ⑴惠王十五年,鲁庄公三十二年也。降,谓下也。言自上而下,有声象以接人也。莘,虢地也。 ⑵内史,周大夫,过,其名也,掌爵禄废置及策命诸侯、孤、卿、大夫也。 ⑶故,事也。固犹尝也。 ⑷齐,一也。衷,中也。 ⑸惠,爱也。馨香,芳馨之升闻者也。 ⑹同,犹一也。 ⑺冒,抵冒也。 ⑻腥臊,臭恶也。登,上也。芳馨不上闻于神,神不飨也。传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 ⑼以诈用法曰矫,加诛无罪曰诬。 ⑽携,离;贰,二心也。 ⑾蠲,洁也。 ⑿欲叛也。 ⒀怀,归也。 ⒁苛,烦也。慝,恶也。 ⒂案:“见神”,王引之经义述闻(以下简称述闻)卷二0:”‘见’,当为『●’,‘●』古『得’ 字,形与『见』相近,因讹为『见』。下文曰:‘道而得神,是谓逢福;淫而得神,是谓贪 祸。’即其证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