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而过,溅起些表面的水花,而是影响到了水下的深流,做 出了使令天这四个领域的历史撰写者都不能不为之瞩国的业 他生来就体质赢弱,后来又多次重病,差不多终生都处 在病痛的折磨之中。然而,他却以他的孱弱之身,写出了令 人震惊的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录”,他真正以他自己的一生 实践了他的名言,“思想——人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o 1.幼年经验与家庭的意义 布莱兹帕斯卡尔( BLaise pascal;又译为巴斯加 尔、巴斯噶、巴斯卡、巴斯伽尔等)、法国17世纪著名的数 学家、物理学家、发明家、哲学家、散文大师,一位宗教圣 徒式的人物。 帕斯卡尔1623年6月19日生于法兰西中部的奥弗省的 首府克勒蒙城(现名克勒蒙菲朗)。他有一个长他三岁的姐 姐,两年后又得到一个妹妹。这个五口之家是 父亲艾蒂安·帕斯卡尔( Etienne pasca1588 1651) 母亲安托瓦内特·贝贡( Antoinette Begon1596- 1626) ①《思想录》布码365:拉码758
姐姐青尔贝( Gilbert.81620-1687) 妹妹霏( Jacqueline 1625-1o61) 加上他本人。 帕斯卡尔的故乡克勒蒙是一座古城。城的四周有许多栗 子树、胡桃树,春天的时候田地长出嫩绿的大麦,城内外还 有精致的水泉,这是它柔和美丽的一面。另一面却是严酷 和苛刻,高耸荒凉的山峰,几十处火山的遗迹,剧烈变化的 气候;冬天寒冷、夏天炎热。自然环境的鲜明对照,唤起一 种强烈矛盾的感觉。帕斯卡尔在这儿一直住到9罗才迁居巴 黎。故乡的这样一幅景色,在他敏感的心灵中产生了什么性 质的影响呢? 幼年经验是重要的,幼年经验常常是不知不觉形成的 因而也就不知不党地对一个人的一生产生着重要影响。只有 这一段时间:一个人从1岁到3岁,以至到5、6岁,他生活 的秘密几乎完全是由父母、由大人们而不是由他自己保有 的。这种幼年经验甚至可以追溯到母腹中,即人们现在通常 爱说的“胎教”。现在人们普遍都注意孩子的要幼儿时期的 教育,但似乎更重视智力方面的教育,而不够重视性格的坚 强有力、忍耐性和毅力的教育,而这是有点可危的。下一代 人的智力肯定要远远超过他们的父辈,但他们忍受困苦,善 处困境的能力却可能要比他们的父辈逊色。而幸福与否成就 大小并不完全依赖于智力和知识。一个人的幼年,也许只要 有过一次大的困苦,对以后的许多困难也就往往会不以为
然。当然,我们也不館夸大这种幼年经验的重要性,夸大它 跟夸大天赋性差不了多少,夸大它常常就意味着夸大决定论 而陷入宿命论。 个幼盦,还不能步入社会。社会和时代的绿济、政治 诸条件是通过他每天所见到的屋子里的东西和室外的景色 他所吃的,他所用的,他所玩的,他的伙伴和他的亲人对他 个人间换地发生影响。日常生活并菲不重要,这不仅对幼 童,对成年人也是如此。吃什么,碣什么,穿什么,晚间散 不散步,有没有旅行的习惯等……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人们 思考些什么,希望些什么,为什么感到苦或者快质。恩楼 斯讲到社会现象中一个基本的事实就是人们必须先吃饭穿 衣,然后才能从事其它活动的,这确应是一个基本的事实。 从社会的角度看,因为这个基本事实,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成 为社会面貌、物质生产方式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y而从个 人角度看,人们的吃饭穿衣亦直接影响着个人的恩想方式, 虽然后一点往往为人们所忽视。 然而对一个人幼年影响最大的也许莫过于他的家庭 帕斯卡尔的家庭并不显贵但却富裕。他的家族定居克 蒙已近二百年。曾祖父经商,祖父是一般的公务人员。外祖 父也经商,很早便住在克勒蒙。父亲和母紊都属于市民寡产 者类型,但并非暴发户,仍保持一种古老传统的特色 关于他的母亲,我们知之不多。她在帕斯卡尔3岁时就
去世了。帕氏幼年丧母,而当代著名的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 则是幼年丧父。萨特说这给了他自由,他从没有遇到过权 和崇拜的对象,这对他后来形成自由选择的哲学看来是起过 影响的。对于帕斯卡尔,幼年丧母对他的影响没有幼年丧健 对萨特思想影响那么大,这不仅因为他母亲在一个幼儿最需 要母亲的时候还在世,而且还因为帕斯卡尔幼年丧母的损 失,在某种意义上从他的姐妹的关怀照顾中,以及仁慈的父 亲那里得到了某种补偿。而在萨特哪里,却无人铠够代替母 亲的角色 他的姐姐吉尔贝,1641年嫁给其表兄比里埃÷也就是 后来跟帕斯卡尔一起做萁空试验的人。她活得比她弟弟欠, 并一直关怀体贴后者。她对帕斯卡尔的影响看来多是生活虻 的,另外,她写了一部《帕斯卡尔传》,给我们留下了一份 有笑帕斯卡尔生平的宝贵的第一手资料。虽然其中也有些峡 点,比如说为了使帕斯卡尔与冉森派的形象一致,说他第一 次皈依后就放弃了科学等。 他的妹妹雅奎琳与他则有一种更为深沉内在的关。她 对他的影响则多是精神上的。雅奎琳也是一位神童,天资聪 颗,有很好的感受力。她13岁就出版过一本诗集,颤受当时 著名的戏剧家高乃依推崇,荣获1638年谱歌着等荚金 但她却没有接受。以后,她好象再没写过什么作最1848年桌 雅奎琳21岁,正当她考虑婚事的时候,却受到帕斯卡尔第一 次皈依的影响(这一次皈依可以说是全家的皈依),从而萌
动了出家之念,只是碍于父亲年老体弱,一时尚不忍离去。 父亲死后,她终于在1652年1月14日进入冉森派的波·罗雅 尔修道院。这一行动有违于帕斯卡尔的心愿,使他感到十分 痛苦。雅奎琳的出走加上父亲的逝世是他进入后人常称为他 的“世俗时期”的一个直接动因。这等于是一下子从他身边 夺走了两个与他最亲密的人。他内心孤独,生活寂寞,于是 转而向外寻求。雅奎琳1653年6月正式成为修女,并把父亲死 后分给她的一份遣产全部捐赠给慘道院。1661年,冉森派又 一次受到耶稣会迫害,政府强迫波·罗雅尔修道院的人们在 一份包括有谴责冉森的五个命题内容的信仰餐约书上签字, 不然就要解散修道院。雅奎琳对此表示了激烈的反抗,但是 她失败了。她的同伴为了保全修道院大都签了字。她意识 到;可以反抗敌人,却不能反抗她的朋友,因而也被迫签 字,这后果就是死亡。8个月之后,1661年10月4日,她死 在波·罗雅尔乡间修道院,年仅36岁 雅奎琳与帕斯卡尔有许多相象的地方;卓越的天才、敏 锐的智力、真诫,富于彻底精神,严肃到近乎苛刻的地步 吉尔贝这样谈到他们俩人的关系;“他有充分的理由不可能 象爱我的妹妹一样爱任何人,他经常看她,无保留地说出 切,她在一切方面都浦足他的需要。因此在他们相互完薨地 适合的感情之间有一种巨大的和谐,确实,他们的心灵是同 一个心灵,他们各自从对方中得到安慰—这只有那些尝过 同样幸福知道什么是信任的爱与被爱的人们才能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