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习题 积累与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孰(shu)苌弘( chang) 经传( zhuan)针砭时弊(bian) B.谀(yu) 句读(dbu) 谄媚(chan) 不拘于时(ju) C.郯(dan 严谨(jn) 或不焉(fou)惑之不解(huo) D.聃(dan)贻之(y1) 师襄( xlang)以资切磋(chuo 解析A项砭bian:C项郯tan,谨jn,不fu:D项磋cuo 答案B 2.下面对“师”字义项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吾从而师之 ③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④则耻师焉 ⑤孔子师郯子 ⑥吾师道也 ⑦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⑧不耻相师 ⑨或师焉,或不焉 A.①②④/⑤⑥⑨/⑦⑧ B.①③/②⑤/④⑦⑨/⑥⑧ C.①②③/④⑤⑦/⑥⑧⑨ D.①④/②③⑤/⑥⑧/⑦⑨ 解析①③老师。②以……为师,把……作为老师。④⑦⑨从师,动词。⑥⑧学习。 答案B 3.指出下列句中“其”字用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类的一项 A.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B.余嘉其能行古道 C.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师说》习题 积累与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孰(shú) 苌弘(cháng) 经传(zhuàn) 针砭时弊(biǎn) B.谀(yú) 句读(dòu) 谄媚(chǎn) 不拘于时(jū) C.郯(dàn) 严谨(jīn) 或不焉(fōu) 惑之不解(huò) D.聃(dān) 贻之(yí) 师襄(xiāng) 以资切磋(chuō) 解析 A 项砭 biān;C 项郯 tán ,谨 jǐn,不 fǒu;D 项磋 cuō 。 答案 B 2.下面对“师”字义项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吾从而师之 ③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④则耻师焉 ⑤孔子师郯子 ⑥吾师道也 ⑦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⑧不耻相师 ⑨或师焉,或不焉 A.①②④/⑤⑥⑨/⑦⑧ B.①③/②⑤/④⑦⑨/⑥⑧ C.①②③/④⑤⑦/⑥⑧⑨ D.①④/②③⑤/⑥⑧/⑦⑨ 解析 ①③老师。②以……为师,把……作为老师。④⑦⑨从师,动词。⑥⑧学习。 答案 B 3.指出下列句中“其”字用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类的一项 ( ) A.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B.余嘉其能行古道 C.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D.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解析D项为副词;A、B、C项均为代词 答案D 4.指出对下列句中“之”字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 ①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②作《师说》以贻之 ③古之学者必有师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⑤师道之不复,可知矣⑥彼童子之师 ⑦郯子之徒⑧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⑨句读之不知⑩惑之不解 A.①②/③④/⑤⑦/⑨⑥/⑧⑩ ①②/③⑥/④⑦/⑤⑧/⑨⑩ C.①③/②⑤/④⑦/⑥⑩/⑧⑨ D.①⑤/②④/③⑥/⑦⑩/⑧⑨ 解析①②代词,他:③⑥助词,的:④⑦代词,这一类:⑤⑧助词,用于主谓间:⑨⑩助 词,提宾。 答案B 5.文言中,名词和形容词在句子里活用作动词,除使动用法外,还有一种常见用法。如“吾 从而师之”的“师”,就有“以……为师”的意思。这叫做“意动用法”。下面对意动用法 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②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③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④登泰山而小天下 ⑤邑人奇之 ⑥稍稍宾客其父 ⑦粪土当年万户侯 A.①⑤/②⑥⑦/③④B.①②⑥⑦/③④⑤ C.①⑤/②⑦③/④⑥D.①②/③⑥⑦/④⑤ 解析①⑤“耻”“奇”是动词意动用法。②⑥⑦“师”“宾客”“粪土”是名词的意动用 法。③④“羞”“小”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D.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解析 D 项为副词;A、B、C 项均为代词。 答案 D 4.指出对下列句中“之”字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 ( ) ①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②作《师说》以贻之 ③古之学者必有师 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⑤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⑥彼童子之师 ⑦郯子之徒 ⑧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⑨句读之不知 ⑩惑之不解 A.①②/③④/⑤⑦/⑨⑥/⑧⑩ B.①②/③⑥/④⑦/⑤⑧/⑨⑩ C.①③/②⑤/④⑦/⑥⑩/⑧⑨ D.①⑤/②④/③⑥/⑦⑩/⑧⑨ 解析 ①②代词,他;③⑥助词,的;④⑦代词,这一类;⑤⑧助词,用于主谓间;⑨⑩助 词,提宾。 答案 B 5.文言中,名词和形容词在句子里活用作动词,除使动用法外,还有一种常见用法。如“吾 从而师之”的“师”,就有“以……为师”的意思。这叫做“意动用法”。下面对意动用法 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 ①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②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③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④登泰山而小天下 ⑤邑人奇之 ⑥稍稍宾客其父 ⑦粪土当年万户侯 A.①⑤/②⑥⑦/③④ B.①②⑥⑦/③④⑤ C.①⑤/②⑦③/④⑥ D.①②/③⑥⑦/④⑤ 解析 ①⑤“耻”“奇”是动词意动用法。②⑥⑦“师”“宾客”“粪土”是名词的意动用 法。③④“羞”“小”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答案A 6.课文名句填空 ①师者, ②吾师道也, ③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答案①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②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③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 谀 阅读与鉴赏 阅读下文,完成7~11题。(20分)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②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 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 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 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 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 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其可怪也欤! ③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 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 而已 ④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 作《师说》以贻之 7.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明:明智,贤明。 B.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贻:遗留,留下
答案 A 6.课文名句填空。 ①师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吾师道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②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③位卑则足羞 官盛则近 谀 阅读与鉴赏 阅读下文,完成 7~11 题。(20 分)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②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 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 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 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 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 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其可怪也欤! ③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 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 而已。 ④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 作《师说》以贻之。 7.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明:明智,贤明。 B.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贻:遗留,留下
C.圣人无常师 常:永恒的,固定不变的 D.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谀:阿谀,奉承 解析B项,贻:给予,赠送 答案B 8.下列加点的词在句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古之学者必有师 B.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C.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D.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解析A项学者,古:求学的人。今: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B项受业,古:传授学 业。今:跟随老师学习。C项从而,古:跟随/而且。今:连词,上文是原因、方法等, 文是结果、目的等:因此就。D项不齿,古今同义,不与同列,表示鄙视 答案D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D.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解析A项也:语气词,用于句中主语之后,表示停顿、舒缓,同时兼有提示作用,以待下 文对所提示的对象进行解释或叙述。根据文义可灵活译为“呀”“么”等,或不译出。B项 则:均为连词,前一个表示意思有转折,“则”字用在后一分句,可译为“可是”“反 而”“却”;后一个表示所连接的两项在时间上前后相承,可译为“就”“便”“才”等。 C项之:前一个为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后一个为指示代词,用于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之 间,起指示作用,表示近指,作定语,可译为“这”“此”“这样的”等。D项乃:均为副 词,前一个表示动作行为或某种情况发生、出现是出乎意料的,可译为“竞”“竟然”“居 然”等;后一个表示动作行为或事情前后相承的关系,有的是时间上的前后相承,有的是事
C.圣人无常师 常:永恒的,固定不变的。 D.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谀:阿谀,奉承。 解析 B 项,贻:给予,赠送。 答案 B 8.下列加点的词在句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 A.古之学者必有师 B.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C.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D.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解析 A 项学者,古:求学的人。今: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B 项受业,古:传授学 业。今:跟随老师学习。C 项从而,古:跟随/而且。今:连词,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 文是结果、目的等;因此就。D 项不齿,古今同义,不与同列,表示鄙视。 答案 D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D.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解析 A 项也:语气词,用于句中主语之后,表示停顿、舒缓,同时兼有提示作用,以待下 文对所提示的对象进行解释或叙述。根据文义可灵活译为“呀”“么”等,或不译出。B 项 则:均为连词,前一个表示意思有转折,“则”字用在后一分句,可译为“可是”“反 而”“却”;后一个表示所连接的两项在时间上前后相承,可译为“就”“便”“才”等。 C 项之:前一个为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后一个为指示代词,用于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之 间,起指示作用,表示近指,作定语,可译为“这”“此”“这样的”等。D 项乃:均为副 词,前一个表示动作行为或某种情况发生、出现是出乎意料的,可译为“竟”“竟然”“居 然”等;后一个表示动作行为或事情前后相承的关系,有的是时间上的前后相承,有的是事
理上的相承,可译为“便”“就”“于是”等。 答案A 10.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开头明确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一学者必有师,接着阐述老师的职责,然后论述 从师的重要性,最后阐明择师的态度和标准。 B.第②段,作者运用三组对比,批判“士大夫之族”的“耻学于师”的态度。尤其是第三 组对比,揭示了尊卑贵贱和智力高下成反比的奇怪现象,发人深思 C.第③段仅用引用名言的论证方法就充分地阐明了师道、师生的关系。作者是用发展的眼 光来看待师道、师生的关系的 D.第④段说明写作《师说》的缘起,此缘起实际上不过是作者发表议论的一个借口,作者 的真正目的是批判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 解析作者在论述师道、师生的关系时,不仅引用了名言,还用了事例论证的方法。 答案C 11.将下列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译文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译文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己。 译文 答案(1)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2)不知道断句要问老师,有 疑惑不能解决却不愿问老师,小的方面(句读)要学习,大的方面(解惑)却丢弃,我没见到他 聪明在哪。(③3)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比弟子贤能,懂得道理有先有后, 学问和技艺上各有各的研究,只是像这样罢了。 阅读下面文言段落,回答12~16题 《新修滕王阁记》 韩愈 愈少时则闻江南多临观之美,而滕王阁独为第一,有瑰伟绝特之称;及得三王①所为序、 赋、记等,壮其文辞,益欲往一观而读之,以忘吾忧;系官于朝,愿莫之遂。十四年,以言 事斥守揭阳,便道取疾以至海上,又不得过南昌而观所谓滕王阁者。其冬,以天子进大号
理上的相承,可译为“便”“就”“于是”等。 答案 A 10.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第①段开头明确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学者必有师,接着阐述老师的职责,然后论述 从师的重要性,最后阐明择师的态度和标准。 B.第②段,作者运用三组对比,批判“士大夫之族”的“耻学于师”的态度。尤其是第三 组对比,揭示了尊卑贵贱和智力高下成反比的奇怪现象,发人深思。 C.第③段仅用引用名言的论证方法就充分地阐明了师道、师生的关系。作者是用发展的眼 光来看待师道、师生的关系的。 D.第④段说明写作《师说》的缘起,此缘起实际上不过是作者发表议论的一个借口,作者 的真正目的是批判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 解析 作者在论述师道、师生的关系时,不仅引用了名言,还用了事例论证的方法。 答案 C 11.将下列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2)不知道断句要问老师,有 疑惑不能解决却不愿问老师,小的方面(句读)要学习,大的方面(解惑)却丢弃,我没见到他 聪明在哪。(3)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比弟子贤能,懂得道理有先有后, 学问和技艺上各有各的研究,只是像这样罢了。 阅读下面文言段落,回答 12~16 题。 《新修滕王阁记》 韩愈 愈少时则闻江南多临观之美,而滕王阁独为第一,有瑰伟绝特之称;及得三王①所为序、 赋、记等,壮其文辞,益欲往一观而读之,以忘吾忧;系官于朝,愿莫之遂。十四年,以言 事斥守揭阳,便道取疾以至海上,又不得过南昌而观所谓滕王阁者。其冬,以天子进大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