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一中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卷 嘉兴市第一中学2010学年第一学期10月月考 高三语文试题 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 语言文字运用(共24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每对加点字的读音全部相同的一组是 A.落枕/烙印 攻讦/桀骜讥诮/翘首蹒跚/心宽体胖 B.靓妆/强劲寒暄/煊赫狡黠/狎昵妍媸/吹毛求疵 C.菲薄/斐然糜烂/靡费星宿/山岫赦免/拾级而上 D.窠臼/苛责解数/解读鳜鱼/刽子手棋枰/暴虎冯河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今年月饼包装虽然瘦了身,但月饼券折扣“漫天飞扬”,各种形式的推销近乎疯狂, 中秋月饼销售市场急待整治规范 B.他们在明信片背面写下精彩纷呈的题词,赋予这些看似普通的明信片以全新的生命 C.任何制度的出台,都意味着新的利益搏弈将要开始。对电视购物行业重新设立准入 门槛,自然会触动一些地方广电机构的利益。 D.这种文化气息不是简单的拼接,而是纠缠交错、交相融合在一起,是在绘画技巧和 文化内涵上的溶铸和提炼。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对于孩子的毛病,他总是不以为然,觉得这些毛病无关紧要,不必大惊小怪 B.作为一名演员,最大的快慰莫过于自己的表演能和观众的情感融会贯通 C.即将退休的张师傅对自己的徒弟们说:“我已经成为明日黄花了,你们要好好干,公 司将来的辉煌业绩要靠你们去创造 D.在道德日益滑坡的今天,我们对于好人好事就要大张旗鼓,不遗余力地宣传,以此 来努力扭转不良的社会风气。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中药染发和化学染发有着完全不同的操作程度,它可能要稍微慢一点,但毕竟健康, 效果也差不多,而且还在不断更新和改良 B.提出著名的“公共池塘理论”的印第安纳大学教授奥斯特罗姆,是第一位获得诺贝 尔经济学奖的女性。她研究的目的是为了建立合适的制度,从而更合理地使用公共资源 C.今年的烟花大会首次尝试了“民间烟花大会”的举办模式,邀请市民参与燃放烟花, 这不仅是烟花大会的一次全新突破,更是西博会亲民办会、办会乐民的一项重大创新 D.王菲亮相舂节晩会是歌舞类节目中观众期望值较高的节目,她在春晩唱什么歌曲 直被春晚剧组视为最高机密 5.把下列带序号的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并填入横线处。(只填序号)(3分) 艺术是“文明的生活的纪录与赞颂”。 艺术也一直是文明的 象征。历史上每一个伟大的文明,都创造出属于自身的辉煌艺术 ①按照摩尔根的看法,文字、铁器与礼仪是文明时代的三大标志。 ②但早在文字产生之前,原始艺术就已相当成熟,如我们在原始洞穴中所见到的那些壁 第1页共8页
嘉兴一中 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卷 第 1 页 共 8 页 嘉兴市第一中学 2010 学年第一学期 10 月月考 高三语文 试题 满分[150]分 ,时间[150]分钟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 24 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 3 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每对加点字的读音全部相同的一组是 A.落.枕/烙.印 攻讦./桀.骜 讥诮./翘.首 蹒.跚/心宽体胖. B.靓.妆/强劲. 寒暄./煊.赫 狡黠./狎.昵 妍媸./吹毛求疵. C.菲.薄/斐.然 糜.烂/靡.费 星宿./山岫. 赦.免/拾.级而上 D.窠.臼/苛.责 解.数/解.读 鳜.鱼/刽.子手 棋枰./暴虎冯.河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今年月饼包装虽然瘦了身,但月饼券折扣“漫天飞扬”,各种形式的推销近乎疯狂, 中秋月饼销售市场急待整治规范。 B. 他们在明信片背面写下精彩纷呈的题词,赋予这些看似普通的明信片以全新的生命。 C.任何制度的出台,都意味着新的利益搏弈将要开始。对电视购物行业重新设立准入 门槛,自然会触动一些地方广电机构的利益。 D.这种文化气息不是简单的拼接,而是纠缠交错、交相融合在一起,是在绘画技巧和 文化内涵上的溶铸和提炼。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对于孩子的毛病,他总是不以为然 ....,觉得这些毛病无关紧要,不必大惊小怪。 B.作为一名演员,最大的快慰莫过于自己的表演能和观众的情感融会贯通 ....。 C.即将退休的张师傅对自己的徒弟们说:“我已经成为明日黄花 ....了,你们要好好干,公 司将来的辉煌业绩要靠你们去创造。 D.在道德日益滑坡的今天,我们对于好人好事就要大张旗鼓,不遗余力 ....地宣传,以此 来努力扭转不良的社会风气。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中药染发和化学染发有着完全不同的操作程度,它可能要稍微慢一点,但毕竟健康, 效果也差不多,而且还在不断更新和改良。 B.提出著名的“公共池塘理论”的印第安纳大学教授奥斯特罗姆,是第一位获得诺贝 尔经济学奖的女性。她研究的目的是为了建立合适的制度,从而更合理地使用公共资源。 C.今年的烟花大会首次尝试了“民间烟花大会”的举办模式,邀请市民参与燃放烟花, 这不仅是烟花大会的一次全新突破,更是西博会亲民办会、办会乐民的一项重大创新。 D.王菲亮相春节晚会是歌舞类节目中观众期望值较高的节目,她在春晚唱什么歌曲一 直被春晚剧组视为最高机密。 5.把下列带序号的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并填入横线处。(只填序号)(3 分) 艺术是“文明的生活的纪录与赞颂”。 艺术也一直是文明的 象征。历史上每一个伟大的文明,都创造出属于自身的辉煌艺术。 ①按照摩尔根的看法,文字、铁器与礼仪是文明时代的三大标志。 ②但早在文字产生之前,原始艺术就已相当成熟,如我们在原始洞穴中所见到的那些壁
嘉兴一中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卷 ③从发生学角度看,艺术的出现早于文明时代的到来 ④这些壁画还成为现代艺术家如毕加索等竞相模仿的对象 ⑤这些壁画不仅真实地记录下原始人的生活,本身也是一种成熟艺术 6.某校向全校师生广泛征集新校区各楼群的楼名,在学校举行的楼名征集听证会上,一位 同学为实验楼创意命名为“躬行楼”,得到了与会人员的一致认可。如果你就是这位同学, 请你写出把实验楼命名为“躬行楼”的两条理由。(4分) 答:① 任选一位中外名人,仿写短诗。要求:必须用一个比喻,不超过50字。(5分) 马丁·路德·金 支带响的飞箭 落在林肯坐像前。 我有一个梦想 催开了1963年自由平等的春天 二、现代文阅读(共32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12分,每题3分) 荀子的文学创新 兴盛于汉代、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大特殊文体的赋,前人多从文体流变探其渊源如“赋 也者,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也”(《文心雕龙诠赋》)。这主要是从汉赋形式的演变上 探求其受诗、骚等前代文学样式的影响与联系。但真正自觉地去进行赋的创作并对汉赋产生」 重大影响的第—个创赋人和奠基者,应该是荀子。 荀子是第一个以赋命篇的人。他的著作《赋篇》包括《礼》、《知》、《云》、《蚕》、《针》 等五篇。其中,有对礼、智等抽象的精神产物的形象化描写,也有对云、蚕、针等具体事物 的逼真摹写。在形式上,采用主客问答方式,句式以四言为主,杂以五七言或多言,善用排 比,韵散间出。在手法上,则铺陈回环,绘声绘色。这些都是后来汉赋作者所全面继承并发 展的大赋特点,这应该是严格意义上的最早的赋。看来,荀子不仅是赋的创名者,也是赋作 范式的创制者。这说明赋之最早出现应是荀子创新性文学实践的结晶。当然,赋体在汉代蔚 为大观,类型繁多,其发端和起源,也不会是单一的。但是荀子作为第一个自觉进行赋创作 的人,应是体物赋的创始者。清人王芑孙在《读赋卮言》中说:“相如之徒,敷典搞文,乃 从荀法″。说得更确切、通俗一点,就是所谓体物模型的典型的汉大赋是以荀孑作赋之法来 创作的 荀子的文学创新,还反映在他的作品《成相篇》上。该篇充分吸收民间弹唱文学的营养 以三三七加四七的句式,写出极有弹弦节奏特点的韵文作品。例如:“请成相,世之殃,愚 黯愚黯堕贤良;人主无贤,如瞽无相何伥伥。”从通篇来看,内涵丰富亦论亦述。既用这 种弹唱之词来阐发深刻的治国之理,又用来叙说曲折的历史故事。在形式和表现上,则曲调 第2页共8页
嘉兴一中 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卷 第 2 页 共 8 页 画。 ③从发生学角度看,艺术的出现早于文明时代的到来。 ④这些壁画还成为现代艺术家如毕加索等竞相模仿的对象。 ⑤这些壁画不仅真实地记录下原始人的生活,本身也是一种成熟艺术。 6.某校向全校师生广泛征集新校区各楼群的楼名,在学校举行的楼名征集听证会上,一位 同学为实验楼创意命名为“躬行楼”,得到了与会人员的一致认可。如果你就是这位同学, 请你写出把实验楼命名为“躬行楼”的两条理由。(4 分) 答:① ② 7. 任选一位中外名人,仿写短诗。要求:必须用一个比喻,不超过 50 字。(5 分) 马丁•路德•金 一支带响的飞箭, 落在林肯坐像前。 我有一个梦想, 催开了 1963 年自由平等的春天。 二、现代文阅读(共 32 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 3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8——11 题。(12 分,每题 3 分) 荀子的文学创新 兴盛于汉代、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大特殊文体的赋,前人多从文体流变探其渊源,如“赋 也者,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也”(《文心雕龙·诠赋》)。这主要是从汉赋形式的演变上, 探求其受诗、骚等前代文学样式的影响与联系。但真正自觉地去进行赋的创作并对汉赋产生 重大影响的第一个创赋人和奠基者,应该是荀子。 荀子是第一个以赋命篇的人。他的著作《赋篇》包括《礼》、《知》、《云》、《蚕》、《针》 等五篇。其中,有对礼、智等抽象的精神产物的形象化描写,也有对云、蚕、针等具体事物 的逼真摹写。在形式上,采用主客问答方式,句式以四言为主,杂以五七言或多言,善用排 比,韵散间出。在手法上,则铺陈回环,绘声绘色。这些都是后来汉赋作者所全面继承并发 展的大赋特点,这应该是严格意义上的最早的赋。看来,荀子不仅是赋的创名者,也是赋作 范式的创制者。这说明赋之最早出现应是荀子创新性文学实践的结晶。当然,赋体在汉代蔚 为大观,类型繁多,其发端和起源,也不会是单一的。但是荀子作为第一个自觉进行赋创作 的人,应是体物赋的创始者。清人王芑孙在《读赋卮言》中说:“相如之徒,敷典摛文,乃 从荀法”。说得更确切、通俗一点,就是所谓体物模型的典型的汉大赋是以荀子作赋之法来 创作的。 荀子的文学创新,还反映在他的作品《成相篇》上。该篇充分吸收民间弹唱文学的营养, 以三三七加四七的句式,写出极有弹弦节奏特点的韵文作品。例如:“请成相,世之殃,愚 黯愚黯堕贤良;人主无贤,如瞽无相何伥伥。”从通篇来看,内涵丰富,亦论亦述。既用这 种弹唱之词来阐发深刻的治国之理,又用来叙说曲折的历史故事。在形式和表现上,则曲调
嘉兴一中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卷 简短,极富民间劳动的节奏感,且足格联章,首尾完整,有辞尽意足之妙。荀孑的这种文学 创造,对后代文学产生了重大影响。唐宋以后勃然兴起的弹词正是继承了荀子所创制的这种 弹唱文学的特点,才成为以叙说故事为主,深受民间喜爱的文学范式的。 荀子的文学创新动力,有其独特的文化之源。他虽为战国后期的赵国(今山西安泽)人, 但他“年十五游学于齐”,在齐国的学术文化中心稷下学宫曾“三为祭酒”,“最为老师″。晚 年又在楚国受到春申君的推重和赏识。可见他的-生除曾短时游秦、赵等国谋仕不遂之外 大部分时间是在齐、楚两国度过的。而在被孟子称为“王者之迹息而诗亡的战国时代,“唯 齐、楚两国颇有文学”。当时的齐、楚两国,先后形成稷下和兰陵两个文化中心,形成肥沃 的齐楚文学土壤 荀赋五篇,全以隐语写成,说明其产生与隐语风习有直接关系。《文心雕龙谐隐》中即 有“楚庄、齐威,性好隐语″的记载,这说明齐、楚两国都有好隐语的风俗。而《史记滑 稽列传》中记载的“齐威王之时喜隐”,《新序》记载“齐宣王发隐书而读之”的事,也说明 隐语在齐国可能已发展成一门系统的学问而有着更有效的传播。正像以隐语来写作的荀赋, 只有在齐、楚这样丰厚的隐语土壤中才能培育一样,荀子的颇多文学创新成就,就是“齐楚 两国颇有文学”的时代结晶 8.下列对文中《赋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赋篇》在我国文学史上应该是严格意义上最早出现的赋,它是荀子致力于创新性 文学实践的结晶 B.《赋篇》内容丰富,对礼、智等抽象的精神产物以及云、蚕、针等具体事物有着形 象而逼真的描写 C.《赋篇》充分吸收民间弹唱文学的营养,在形式和表现上,足格联章,首尾完整, 有词尽意足之妙 D.《赋篇》以隐语写成,采用主客问答式,以四言为主,善用排比,韵散间出,铺陈 回环,绘声绘色。 9.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赋兴盛于汉代,汉赋受《诗经》、《离骚》等前代文学的影响,是自觉全面地继承荀 子的创作思想而形成的文学样式 B.汉赋蔚为大观,类型繁多,所谓体物模型的汉大赋是其中典型的代表,荀子创造的 体物赋应是汉赋的发端和起源。 C.荀子《成相篇》的艺术创作范式,直接影响到司马相如等人,他们或阐发深刻的治 国道理,或叙说曲折的历史故事 D.荀子在齐国游学从教多年,晚年又在楚国受到推重赏识,齐、楚两地的丰富阅历, 对他的文学创新起到了重要作用 10.请简要说明荀子的文学创新成就 11.荀子文学创新的文化之源有哪些?对你有什么启发?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6题。(20分) 时间的残雪瘦谷 ①去年冬天的残雪其实也是时间的残雪我们眼看着它们像一朵朵地上的云团被时间风 干,被在温度计中一天天向上爬行的季节吞敛……雪融化的声音从房檐上滴落下来,真是很 第3页共8页
嘉兴一中 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卷 第 3 页 共 8 页 简短,极富民间劳动的节奏感,且足格联章,首尾完整,有辞尽意足之妙。荀子的这种文学 创造,对后代文学产生了重大影响。唐宋以后勃然兴起的弹词正是继承了荀子所创制的这种 弹唱文学的特点,才成为以叙说故事为主,深受民间喜爱的文学范式的。 荀子的文学创新动力,有其独特的文化之源。他虽为战国后期的赵国(今山西安泽)人, 但他“年十五游学于齐”,在齐国的学术文化中心稷下学宫曾“三为祭酒”,“最为老师”。晚 年又在楚国受到春申君的推重和赏识。可见他的一生除曾短时游秦、赵等国谋仕不遂之外, 大部分时间是在齐、楚两国度过的。而在被孟子称为“王者之迹息而诗亡”的战国时代,“唯 齐、楚两国颇有文学”。当时的齐、楚两国,先后形成稷下和兰陵两个文化中心,形成肥沃 的齐楚文学土壤。 荀赋五篇,全以隐语写成,说明其产生与隐语风习有直接关系。《文心雕龙·谐隐》中即 有“楚庄、齐威,性好隐语”的记载,这说明齐、楚两国都有好隐语的风俗。而《史记·滑 稽列传》中记载的“齐威王之时喜隐”,《新序》记载“齐宣王发隐书而读之”的事,也说明 隐语在齐国可能已发展成一门系统的学问而有着更有效的传播。正像以隐语来写作的荀赋, 只有在齐、楚这样丰厚的隐语土壤中才能培育一样,荀子的颇多文学创新成就,就是“齐楚 两国颇有文学”的时代结晶。 8.下列对文中《赋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赋篇》在我国文学史上应该是严格意义上最早出现的赋,它是荀子致力于创新性 文学实践的结晶。 B.《赋篇》内容丰富,对礼、智等抽象的精神产物以及云、蚕、针等具体事物有着形 象而逼真的描写。 C.《赋篇》充分吸收民间弹唱文学的营养,在形式和表现上,足格联章,首尾完整, 有词尽意足之妙。 D.《赋篇》以隐语写成,采用主客问答式,以四言为主,善用排比,韵散间出,铺陈 回环,绘声绘色。 9.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赋兴盛于汉代,汉赋受《诗经》、《离骚》等前代文学的影响,是自觉全面地继承荀 子的创作思想而形成的文学样式。 B.汉赋蔚为大观,类型繁多,所谓体物模型的汉大赋是其中典型的代表,荀子创造的 体物赋应是汉赋的发端和起源。 C.荀子《成相篇》的艺术创作范式,直接影响到司马相如等人,他们或阐发深刻的治 国道理,或叙说曲折的历史故事。 D.荀子在齐国游学从教多年,晚年又在楚国受到推重赏识,齐、楚两地的丰富阅历, 对他的文学创新起到了重要作用。 10.请简要说明荀子的文学创新成就。 11.荀子文学创新的文化之源有哪些?对你有什么启发? (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2—16 题。(20 分) 时间的残雪 瘦 谷 ①去年冬天的残雪其实也是时间的残雪。我们眼看着它们像一朵朵地上的云团被时间风 干,被在温度计中一天天向上爬行的季节吞敛……雪融化的声音从房檐上滴落下来,真是很
嘉兴一中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卷 像古老的以水计时的钟漏。每一下声音都在提醒我们:覆水难收,时间一去不返;逝去的岁 月留下的只是充满想像、幻觉的记忆,而不能再现、重逢 ②关了一个冬天的窗户已经打开,初春的阳光径直射进屋来。我们看见石头壁炉中的火 苗正在熄灭,松香的气味在阳光中像是陈旧的灰尘,在归来的故人的眼中徐徐缭绕、升腾 这一切都予人时间停留的感觉——其实只有在现实中生活得情绪沮丧的人才有这种幻觉。除 此之外还有多情善感的诗人、作家、艺术家,他们耽于幻想,热爱童话的气质使他们喜欢做 梦。他们以他们的青春和生命做这种他们称之为“艺术”和“创造”的赌注。他们与时间拔 河,与时间作战。看见壁炉中火苗最后的情景,我似乎看到了这种努力的结果。这些最顽强 的火苗即使在生命濒临死亡的最后一刻,它们仍然伸直身体,做一个最后的腾跳。 ③这些最后的焰舌即使在阳光中也仍然可以把我们的眼睛照亮。当火焰熄灭,我们就感 到我们所处的屋子、世界、时空突然一暗。但是,即使是这种辉煌的结束,即使火焰完成了 这最后的挣扎,时间仍然会毫不留迹地匆匆走过。我们可以暂时保留火焰后的灰烬,但却无 法保留火焰原本的音容和身体。 ④火焰后的灰烬其实就是时间的残雪。这些美丽的、白色的翅膀安静地垂落下来,然后 消失 ⑤之后,就再也没有人能描述火焰曾经的、真实的样子了。 ⑥我从冬天末尾的黑屋子中走进春天最初的山岗。早晨灿烂的阳光中,满山岗都是残雪 被阳光烧灼时发出的轻轻的、咝咝的声音。残雪卷着身体,在湿漉漉的山岗上三五成群地晒 着太阳 ⑦如果闪电已经横空出世那么雷声是不是就要滚滚而来?地壤下冬眠的虫子是不是就 要苏醒?那个名叫“惊蛰″的调皮孩子是不是就要把地上的残雪惊吓得魂飞魄散,以至于连 身体都会躲进时间深处?虫子和残雪在同一条路上相逢匆匆忙忙的它们甚至来不及相互问 一声好,就错身而过了。松软、湿润的土地中,麦苗舒展开了身肢,而草则笑嘻嘻地露出了 星星点点细小的牙齿 ⑧是谁在这山岗上放牧这娇小的白羊?是谁在这山岗上放牧这时间的残雪 ⑨时间在达利的画笔下可以折叠,而残雪呢?柔软的残雪却不能被一个真正的、关注时 间的忧世伤生者保留,哪怕是一个短暂的季节。美丽的残雪在我们的面前匆匆走过。啊!残 第4页共8页
嘉兴一中 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卷 第 4 页 共 8 页 像古老的以水计时的钟漏。每一下声音都在提醒我们:覆水难收,时间一去不返;逝去的岁 月留下的只是充满想像、幻觉的记忆,而不能再现、重逢。 ②关了一个冬天的窗户已经打开,初春的阳光径直射进屋来。我们看见石头壁炉中的火 苗正在熄灭,松香的气味在阳光中像是陈旧的灰尘,在归来的故人的眼中徐徐缭绕、升腾。 这一切都予人时间停留的感觉——其实只有在现实中生活得情绪沮丧的人才有这种幻觉。除 此之外还有多情善感的诗人、作家、艺术家,他们耽于幻想,热爱童话的气质使他们喜欢做 梦。他们以他们的青春和生命做这种他们称之为“艺术”和“创造”的赌注。他们与时间拔 河,与时间作战。看见壁炉中火苗最后的情景,我似乎看到了这种努力的结果。这些最顽强 的火苗即使在生命濒临死亡的最后一刻,它们仍然伸直身体,做一个最后的腾跳..。 ③这些最后的焰舌即使在阳光中也仍然可以把我们的眼睛照亮。当火焰熄灭,我们就感 到我们所处的屋子、世界、时空突然一暗。但是,即使是这种辉煌的结束,即使火焰完成了 这最后的挣扎..,时间仍然会毫不留迹地匆匆走过。我们可以暂时保留火焰后的灰烬,但却无 法保留火焰原本的音容和身体。 ④火焰后的灰烬其实就是时间的残雪。这些美丽的、白色的翅膀安静地垂落下来,然后 消失…… ⑤之后,就再也没有人能描述火焰曾经的、真实的样子了。 ⑥我从冬天末尾的黑屋子中走进春天最初的山岗。早晨灿烂的阳光中,满山岗都是残雪 被阳光烧灼时发出的轻轻的、咝咝的声音。残雪卷着身体,在湿漉漉的山岗上三五成群地晒 着太阳。 ⑦如果闪电已经横空出世,那么雷声是不是就要滚滚而来?地壤下冬眠的虫子是不是就 要苏醒?那个名叫“惊蛰”的调皮孩子是不是就要把地上的残雪惊吓得魂飞魄散,以至于连 身体都会躲进时间深处?虫子和残雪在同一条路上相逢,匆匆忙忙的它们甚至来不及相互问 一声好,就错身而过了。松软、湿润的土地中,麦苗舒展开了身肢,而草则笑嘻嘻地露出了 星星点点细小的牙齿。 ⑧是谁在这山岗上放牧这娇小的白羊?是谁在这山岗上放牧这时间的残雪? ⑨时间在达利的画笔下可以折叠,而残雪呢?柔软的残雪却不能被一个真正的、关注时 间的忧世伤生者保留,哪怕是一个短暂的季节。美丽的残雪在我们的面前匆匆走过。啊!残
嘉兴一中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卷 雪,你发出的足音是溪流、是瀑布、是东去的大江,还是枝头音乐般闪烁异彩的晶露? ⑩我坐在山岗的石头上,任由残雪在我的心中徐徐地漫漶,感受残雪热烈的簇拥。一条 小路曲曲弯弯我留不住你们,就像我留不住我自己。你们也留不住我,哪怕你们在这山径两 旁伸出温情真挚的手想拉住我在风中飘拂的衣襟。 ①除了山岗上停留着残雪外,河流上也有残雪,树枝上也有残雪,但鸟巢上没有。黑黑 的鸟巢像是冬天中落尽枯叶后的果子,硕大,饱经风霜 残雪不时从树上喀嚓一声落下来,落到地上和河中。这是春天来到时,注定要发生的 事情。那些枝上的嫩芽齐心协力,“"嗨”的一声便把残雪从自己的身上推了下来。 ①有薄冰嚓嚓破碎的声音,这声音和河上的残雪一起顺流而下。明亮的阳光从天而降, 直达河上漂流浮升的碎冰。从碎冰上折射出来的光斑在我黑色的衣裳和树下的阴影中闪闪烁 烁。残雪就在这些沾着阳光的浮冰间安静地穿行,而我却看不见河边牧鹅的少年。 ⑩是的,在这个季节,残雪将从我们的眼前溜走,就像那些暗藏心机、调皮的白鹅从牧 鹅的少年的竹竿下溜走一样。我们触景生情地张开嘴巴,却无法唱起往日的牧歌。时间已经 使我们再也找不准那首老歌的调子。即使残雪漫漶的水痕最终也干枯消失得踪迹全无 12.同样是写火苗即将熄灭,第②段用“腾跳”’第③段却用“挣扎”来描绘它,这是为什 么?简述你的理解。(3分) 13.联系上下文,谈谈你对第⑦自然段中“虫子和残雪在同一条路上相逢,匆匆忙忙的它们 甚至来不及相互问一声好,就错身而过了”这句话的含义和作用的理解。(4分) 14.本文借用了诸如“残雪”“火苗”等具体的物象来表情达意,请在文中再找出一例,并 分析通过这一物象传达了怎样的信息?(4分) 5.本文的语言形式唯美,立体鲜活,灵动跳跃。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从文中任选两例具体 赏析。(4分) 16.从文章对“时间的残雪”的具体思考中,我们可以从中解读出作者对时间这一古老话题 的新思索和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请结合全文简要阐述。(5分)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34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21题)。(18分) 示季子懋修书[明]张居正 第5页共8页
嘉兴一中 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卷 第 5 页 共 8 页 雪,你发出的足音是溪流、是瀑布、是东去的大江,还是枝头音乐般闪烁异彩的晶露? ⑩我坐在山岗的石头上,任由残雪在我的心中徐徐地漫漶,感受残雪热烈的簇拥。一条 小路曲曲弯弯,我留不住你们,就像我留不住我自己。你们也留不住我,哪怕你们在这山径两 旁伸出温情真挚的手,想拉住我在风中飘拂的衣襟。 除了山岗上停留着残雪外,河流上也有残雪,树枝上也有残雪,但鸟巢上没有。黑黑 的鸟巢像是冬天中落尽枯叶后的果子,硕大,饱经风霜。 残雪不时从树上喀嚓一声落下来,落到地上和河中。这是春天来到时,注定要发生的 事情。那些枝上的嫩芽齐心协力,“嗨”的一声便把残雪从自己的身上推了下来。 有薄冰嚓嚓破碎的声音,这声音和河上的残雪一起顺流而下。明亮的阳光从天而降, 直达河上漂流浮升的碎冰。从碎冰上折射出来的光斑在我黑色的衣裳和树下的阴影中闪闪烁 烁。残雪就在这些沾着阳光的浮冰间安静地穿行,而我却看不见河边牧鹅的少年。 是的,在这个季节,残雪将从我们的眼前溜走,就像那些暗藏心机、调皮的白鹅从牧 鹅的少年的竹竿下溜走一样。我们触景生情地张开嘴巴,却无法唱起往日的牧歌。时间已经 使我们再也找不准那首老歌的调子。即使残雪漫漶的水痕最终也干枯消失得踪迹全无。 12.同样是写火苗即将熄灭,第②段用“腾跳”,第③段却用“挣扎”来描绘它,这是为什 么?简述你的理解。(3 分) 13.联系上下文,谈谈你对第⑦自然段中“虫子和残雪在同一条路上相逢,匆匆忙忙的它们 甚至来不及相互问一声好,就错身而过了”这句话的含义和作用的理解。(4 分) 14. 本文借用了诸如“残雪”“火苗”等具体的物象来表情达意,请在文中再找出一例,并 分析通过这一物象传达了怎样的信息?(4 分) 15.本文的语言形式唯美,立体鲜活,灵动跳跃。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从文中任选两例具体 赏析。(4 分) 16.从文章对“时间的残雪”的具体思考中,我们可以从中解读出作者对时间这一古老话题 的新思索和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请结合全文简要阐述。(5 分)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 34 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 3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21 题)。(18 分) 示季子懋修书 [明] 张居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