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峪关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语文试卷 注意: 1.考生作答时,将选择题答案涂在答题卡上,主观题答案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在本试 卷上答题无效。 2.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I卷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3题 “忘言得意”是玄学在认识方法上提出的一个主要观点,也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思 维方式之一。玄学大家王弼在《老子指略》里说:“夫欲定物之本者,则虽近必自远以证其 始。夫欲明物之所由者,则虽显而必自幽以叙其本。”这里的“本”“始”即他所谓无形无象 无称无名的“道”。郭象也同样强调,欲求圣人之道,不应停留在有形之“迹”上,而应当 进而把握其“无迹”之“所以迹”。因此,“忘言得意”的实质,就是认识事物不要停留在迹 象上,而要深入内部去把握其根本。就这方面而言,“忘言得意”反映了人们深化对宇宙、 社会认识的要求 对于“得意”,王弼认为要通过言象获得,而郭象不仅仅讲“寄言以出意”,还更多地强 调通过“超言绝象”的“冥合”去获得。无论哪一种,都强调要充分发挥认识主体的能动作 用,而“得意”之深浅,又与认识主体的素质有着密切的关系。就此而言,这种认识方法包 含了由外而内、由内而外、得之于外、证之于内、内外合一、主客通明的过程。这也正是中 国传统哲学思维方法中的一些最重要的特点。 “忘言得意”论不仅在中国传统哲学的思维方式上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中国传统文 学艺术的创作论,尤其是欣赏论也有着巨大的影响。中国人最注重得意于言外,喜欢那些“意 犹未尽”“韵味无穷”的文学艺术作品。对于只能就眼前呈现的形象来评论文学艺术的人 则认为他根本不够一个真正欣赏者的资格。苏轼就在一首论画诗中写道:“论画以形似, 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 中国这种传统的欣赏论,给文学艺术欣赏者带来了极大的自由。同一对象,不同的欣赏 者从不同角度、以不同心情去欣赏,往往各有所得。即使是同一欣赏者,在不同的环境和心 情下,对同一欣赏对象也往往有不同的体会。欣赏者可以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以至可以 完全离开创作者的原意,体会出另一种新意来 玄学的“忘言得意”论,无论在思维方式上,还是在文学艺术的欣赏上,都表现出一定 的主观随意性。这从一方面来说,反映了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缺乏精确性的弱点,然而从另 方面来说,却又反映了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主观能动性和灵活性,并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起 到解放思想的作用。如玄学本身,即是借用这种思维方式,才把人们的思想从两汉今文经学 的荒诞和古文经学的繁琐中解放出来,从而开创了一种简约而深邃的义理之学。宋明理学正 是继承着这一方法而发展起来的。 (摘编自楼宇烈 《玄学与中国传统哲学》)
嘉峪关 2017-2018 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语文试卷 注意: 1.考生作答时,将选择题答案涂在答题卡上,主观题答案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在本试 卷上答题无效。 2.试卷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第 I 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 1~3 题。 “忘言得意”是玄学在认识方法上提出的一个主要观点,也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思 维方式之一。玄学大家王弼在《老子指略》里说;“夫欲定物之本者,则虽近必自远以证其 始。夫欲明物之所由者,则虽显而必自幽以叙其本。”这里的“本”“始”即他所谓无形无象、 无称无名的“道”。郭象也同样强调,欲求圣人之道,不应停留在有形之“迹”上,而应当 进而把握其“无迹”之“所以迹”。因此,“忘言得意”的实质,就是认识事物不要停留在迹 象上,而要深入内部去把握其根本。就这方面而言,“忘言得意”反映了人们深化对宇宙、 社会认识的要求。 对于“得意”,王弼认为要通过言象获得,而郭象不仅仅讲“寄言以出意”,还更多地强 调通过“超言绝象”的“冥合”去获得。无论哪一种,都强调要充分发挥认识主体的能动作 用,而“得意”之深浅,又与认识主体的素质有着密切的关系。就此而言,这种认识方法包 含了由外而内、由内而外、得之于外、证之于内、内外合一、主客通明的过程。这也正是中 国传统哲学思维方法中的一些最重要的特点。 “忘言得意”论不仅在中国传统哲学的思维方式上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中国传统文 学艺术的创作论,尤其是欣赏论也有着巨大的影响。中国人最注重得意于言外,喜欢那些“意 犹未尽”“韵味无穷”的文学艺术作品。对于只能就眼前呈现的形象来评论文学艺术的人, 则认为他根本不够一个真正欣赏者的资格。苏轼就在一首论画诗中写道:“论画以形似,见 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 中国这种传统的欣赏论,给文学艺术欣赏者带来了极大的自由。同一对象,不同的欣赏 者从不同角度、以不同心情去欣赏,往往各有所得。即使是同一欣赏者,在不同的环境和心 情下,对同一欣赏对象也往往有不同的体会。欣赏者可以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以至可以 完全离开创作者的原意,体会出另一种新意来。 玄学的“忘言得意”论,无论在思维方式上,还是在文学艺术的欣赏上,都表现出一定 的主观随意性。这从一方面来说,反映了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缺乏精确性的弱点,然而从另一 方面来说,却又反映了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主观能动性和灵活性,并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起 到解放思想的作用。如玄学本身,即是借用这种思维方式,才把人们的思想从两汉今文经学 的荒诞和古文经学的繁琐中解放出来,从而开创了一种简约而深邃的义理之学。宋明理学正 是继承着这一方法而发展起来的。 (摘编自楼宇烈 《玄学与中国传统哲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忘言得意”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思维方式之一,也是一种简约而深邃的义理之学 B.“忘言得意”中的“言”不仅可指语言,还可指形象,“意”则可理解为本质、韵味 C.“忘言得意”论对中国传统文艺的创作者和欣赏者影响巨大,给他们带来了极大的自 由 D.“得意”的深浅,取决于认识主体素质的高低,这正是中国传统哲学思维的重要特点。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引述的王弼、郭象有关“本”“始”“迹”“所以迹”的观点,是揭示“忘言得意” 实质的依据 文章引用苏轼论画诗中的句子,可直接证明中国人在艺术欣赏中有注重得意于言外 的特点 C.对于“忘言得意”论在思维方式和文艺欣赏上表现出的主观随意性,文章辩证分析, 指出利弊 D.文章先论述“忘言得意”作为认识方法的意义,再论述“忘言得意”对文艺欣赏的 影响,最后总结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根据王弼的思想,如果仅仅着眼于事物的“近”“显”之处,就无法把握事物的根本 B.对如何才能“得意”,王弼与郭象看法有所不同,但都强调发挥认识主体的能动作用 C.欣赏作品时,欣赏者的体会若与创作者的意图完全不同,就会更有新意和价值 D.若不借用“忘言得意”的思维方式,玄学就很难把人们的思想从两汉经学中解放出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与松鼠共餐 马步升 在都市人的眼里,生活在山区的人随时都有被孤寂胀破的可能,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绝大 的误解。都市的喧闹是人造的并以人为主体的,一旦市面萧条,那便是一片真正冰冷的荒漠。 以这种热闹的眼光观照人烟稀少的山区,难免就要为其悲悯了。 其实,山区是一个众生喧哗的世界,与人为伴的不仅有人,还有无数生动的生命。且不 说,人们整日被自己驯养的家畜家禽所围绕,从早到晚,都能听到异于同类的生命的声音, 即使游荡于荒山野岭的生灵也在与人类同奏着生命的旋律。也许正因为山里人对孤独的恐 惧,便也格外珍视自己与其他生命种属的和睦相处。客观地观察所得的结论往往有失客观, 实际的体验则更具真实性。我读初中的时候家里和学校隔着十五里山路,在这段漫漫黄土便 道上只散落着两个村庄,大部分路段都处在无人烟的黄土丘壑中。那时,村中也只有我一人 读初中,学校没有寄宿条件,我每天是后半夜一路小跑去学校,前半夜一路小跑回家,每趟 山路都被夜色所笼罩,月明星稀之夜,风雨如晦之夜,解除我内心恐惧孤寂的都是人以外的 生灵,雄鸡的长鸣,狗的狂吠,驴的嚣叫,牛的壮吼,每听到一声两声的,虽然我与它们还 迢隔甚远,但那种温暖穿透茫茫夜幕,与一颗少年的心灵相呼相应。 最让人感动的莫过于暮秋时节了,山路上有一棵髙大的杜梨树,白露甫过,杜梨遭霜杀 以后,就褪了生涩而变得绵软可口。20世纪70年代中期,山区农村的贫困实在可怕,放学 回家时分早已饿得腿软脚飘了,家中也无足够的饭等候我,乌黑的杜梨便叫住了我的脚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忘言得意”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思维方式之一,也是一种简约而深邃的义理之学。 B.“忘言得意”中的“言”不仅可指语言,还可指形象,“意”则可理解为本质、韵味。 C.“忘言得意”论对中国传统文艺的创作者和欣赏者影响巨大,给他们带来了极大的自 由。 D.“得意”的深浅,取决于认识主体素质的高低,这正是中国传统哲学思维的重要特点。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文章引述的王弼、郭象有关“本”“始”“迹”“所以迹”的观点,是揭示“忘言得意” 实质的依据。 B.文章引用苏轼论画诗中的句子,可直接证明中国人在艺术欣赏中有注重得意于言外 的特点。 C.对于“忘言得意”论在思维方式和文艺欣赏上表现出的主观随意性,文章辩证分析, 指出利弊。 D.文章先论述“忘言得意”作为认识方法的意义,再论述“忘言得意”对文艺欣赏的 影响,最后总结。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根据王弼的思想,如果仅仅着眼于事物的“近”“显”之处,就无法把握事物的根本。 B.对如何才能“得意”,王弼与郭象看法有所不同,但都强调发挥认识主体的能动作用。 C.欣赏作品时,欣赏者的体会若与创作者的意图完全不同,就会更有新意和价值。 D.若不借用“忘言得意”的思维方式,玄学就很难把人们的思想从两汉经学中解放出 来。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与松鼠共餐 马步升 在都市人的眼里,生活在山区的人随时都有被孤寂胀破的可能,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绝大 的误解。都市的喧闹是人造的并以人为主体的,一旦市面萧条,那便是一片真正冰冷的荒漠。 以这种热闹的眼光观照人烟稀少的山区,难免就要为其悲悯了。 其实,山区是一个众生喧哗的世界,与人为伴的不仅有人,还有无数生动的生命。且不 说,人们整日被自己驯养的家畜家禽所围绕,从早到晚,都能听到异于同类的生命的声音, 即使游荡于荒山野岭的生灵也在与人类同奏着生命的旋律。也许正因为山里人对孤独的恐 惧,便也格外珍视自己与其他生命种属的和睦相处。客观地观察所得的结论往往有失客观, 实际的体验则更具真实性。我读初中的时候家里和学校隔着十五里山路,在这段漫漫黄土便 道上只散落着两个村庄,大部分路段都处在无人烟的黄土丘壑中。那时,村中也只有我一人 读初中,学校没有寄宿条件,我每天是后半夜一路小跑去学校,前半夜一路小跑回家,每趟 山路都被夜色所笼罩,月明星稀之夜,风雨如晦之夜,解除我内心恐惧孤寂的都是人以外的 生灵,雄鸡的长鸣,狗的狂吠,驴的嚣叫,牛的壮吼,每听到一声两声的,虽然我与它们还 迢隔甚远,但那种温暖穿透茫茫夜幕,与一颗少年的心灵相呼相应。 最让人感动的莫过于暮秋时节了,山路上有一棵高大的杜梨树,白露甫过,杜梨遭霜杀 以后,就褪了生涩而变得绵软可口。20 世纪 70 年代中期,山区农村的贫困实在可怕,放学 回家时分早已饿得腿软脚飘了,家中也无足够的饭等候我,乌黑的杜梨便叫住了我的脚步
我爬上树,便边摘边狂嚼起来。那玉米粒大小的杜梨一朵朵地挂在树上,每一朵至少也十几 粒。树生得高大也地处偏僻,这树杜梨基本上就是我的独食了。饕餮一通后,肚里有了点儿 货,吃相就文雅一些了,拣摘着,品尝着,时不时地还吼几句山歌。我听见树下有松鼠在喧 闹,它们一串串地扑上树身又叫嚣着窜了去。我心想,好多的杜梨,碗大汤宽,咱们各吃各 的,何必向我示威呢!再说,悬挂于树梢上的杜梨我也没能耐吃到,就赏给你们享用吧。可 是,松鼠并未领我的情,还在蹿上蹿下地喧嚣。我茫然四顾,才发现了我犯的错误,原来我 恰好蹲在树身的分杈处,居着要津,绝了松鼠的食路。我刚爬向一个大的分枝,松鼠们便欢 叫着爬上了别的分枝。这样,我在树的一边津津有味地吞嚼,松鼠们在树的另一边嘁嘁喳喳 地噬咬,有的胆大的松鼠竟然爬到我伸手可及之处进餐,并且将尾巴朝向我,忽闪忽闪的 在夜幕中像我心中那面渺茫的人生之旗。也许,因了我的让路分食使它们对我产生了信任感 吧。身处人海,难得的是被别人信任,被素未谋面人兽相隔的松鼠信任,那种幸福和庄严实 在是令人激动,我不由得约束了自己的手脚,生怕惊动了它们。如此一个万木萧瑟的暮秋, 最容易使无助少年伤怀的季节,我却在快乐中度过,我不着急回家,不紧不慢地吃着杜梨, 观赏着松鼠们的吃相,真有一种暖流滔滔、其乐融融的温馨。每天,当我唱着山歌,兴高采 烈地回到家中时,往往已是午夜前后,随便吃几口饭,眯一会儿觉,又兴致勃勃地上路了 有一年暮秋我回了趟老家,发现那棵杜梨树已没有了,山路两旁,一览无余,村中还有 位少年仍整日奔波在这条去学校的路上,我既感动,又遗憾。我不知道,没有生命的相伴 他还能否坚持跑完这条孤独的山路,能否将少年希望的旗帜插在事业的城头上? (有删改) 4.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山里人为了排除对孤独的恐惧,便格外珍视与其他生命种属的和谐相处,共同营造众生 喧哗的世界,同奏生命交响乐 B.文章叙写了作者初中求学时赶夜路的经历,是人以外的那些生灵解除了作者内心的恐 惧和寂寞,温暖了他那颗少年的心。 C.作者爬上了杜梨树,边摘边“狂嚼”起来,此处使用了夸张的艺术手法,将作者“腿 软脚飘”的饿极窘态写得真实可信。 D.作者写与松鼠分枝而食杜梨的场景,说明松鼠对人的信任,表现了贫困岁月中作者体验 到的暖流滔滔、其乐融融的温馨 5.文章第一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作答。(5分) 6.文章末尾写到了一名和自己一样“整日奔波在这条去学校的路上”的少年,并说自己既感 动又遗憾,你是如何理解作者这种复杂感情的?请结合相关内容探究作答。(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 著名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说:“在我的一生中,我见证了社会深刻的变化。其中最深 刻的,同时也是对人类影响与日俱增的变化,是人工智能的崛起。简单来说,我认为强大的 人工智能的崛起,要么是人类历史上最好的事,要么是最糟的。我不得不说,是好是坏我们 仍不确定。但我们应该竭尽所能,确保其未来发展对我们和我们的环境有利。我们别无选择。 我认为人工智能的发展,本身是一种存在着问题的趋势,而这些问题必须在现在和将来得到 解决。” 中科院院士张钹认为:人工智能与人类不一样,它不会举一反三,更不会“知其所以然
我爬上树,便边摘边狂嚼起来。那玉米粒大小的杜梨一朵朵地挂在树上,每一朵至少也十几 粒。树生得高大也地处偏僻,这树杜梨基本上就是我的独食了。饕餮一通后,肚里有了点儿 货,吃相就文雅一些了,拣摘着,品尝着,时不时地还吼几句山歌。我听见树下有松鼠在喧 闹,它们一串串地扑上树身又叫嚣着窜了去。我心想,好多的杜梨,碗大汤宽,咱们各吃各 的,何必向我示威呢!再说,悬挂于树梢上的杜梨我也没能耐吃到,就赏给你们享用吧。可 是,松鼠并未领我的情,还在蹿上蹿下地喧嚣。我茫然四顾,才发现了我犯的错误,原来我 恰好蹲在树身的分杈处,居着要津,绝了松鼠的食路。我刚爬向一个大的分枝,松鼠们便欢 叫着爬上了别的分枝。这样,我在树的一边津津有味地吞嚼,松鼠们在树的另一边嘁嘁喳喳 地噬咬,有的胆大的松鼠竟然爬到我伸手可及之处进餐,并且将尾巴朝向我,忽闪忽闪的, 在夜幕中像我心中那面渺茫的人生之旗。也许,因了我的让路分食使它们对我产生了信任感 吧。身处人海,难得的是被别人信任,被素未谋面人兽相隔的松鼠信任,那种幸福和庄严实 在是令人激动,我不由得约束了自己的手脚,生怕惊动了它们。如此一个万木萧瑟的暮秋, 最容易使无助少年伤怀的季节,我却在快乐中度过,我不着急回家,不紧不慢地吃着杜梨, 观赏着松鼠们的吃相,真有一种暖流滔滔、其乐融融的温馨。每天,当我唱着山歌,兴高采 烈地回到家中时,往往已是午夜前后,随便吃几口饭,眯一会儿觉,又兴致勃勃地上路了。 有一年暮秋我回了趟老家,发现那棵杜梨树已没有了,山路两旁,一览无余,村中还有 一位少年仍整日奔波在这条去学校的路上,我既感动,又遗憾。我不知道,没有生命的相伴, 他还能否坚持跑完这条孤独的山路,能否将少年希望的旗帜插在事业的城头上? (有删改) 4.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山里人为了排除对孤独的恐惧,便格外珍视与其他生命种属的和谐相处,共同营造众生 喧哗的世界,同奏生命交响乐。 B.文章叙写了作者初中求学时赶夜路的经历,是人以外的那些生灵解除了作者内心的恐 惧和寂寞,温暖了他那颗少年的心。 C.作者爬上了杜梨树,边摘边“狂嚼”起来,此处使用了夸张的艺术手法,将作者“腿 软脚飘”的饿极窘态写得真实可信。 D.作者写与松鼠分枝而食杜梨的场景,说明松鼠对人的信任,表现了贫困岁月中作者体验 到的暖流滔滔、其乐融融的温馨。 5.文章第一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作答。(5 分) 6.文章末尾写到了一名和自己一样“整日奔波在这条去学校的路上”的少年,并说自己既感 动又遗憾,你是如何理解作者这种复杂感情的?请结合相关内容探究作答。(6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材料一: 著名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说:“在我的一生中,我见证了社会深刻的变化。其中最深 刻的,同时也是对人类影响与日俱增的变化,是人工智能的崛起。简单来说,我认为强大的 人工智能的崛起,要么是人类历史上最好的事,要么是最糟的。我不得不说,是好是坏我们 仍不确定。但我们应该竭尽所能,确保其未来发展对我们和我们的环境有利。我们别无选择。 我认为人工智能的发展,本身是一种存在着问题的趋势,而这些问题必须在现在和将来得到 解决。” 中科院院士张钹认为:人工智能与人类不一样,它不会举一反三,更不会“知其所以然
使用这样的人工智能系统需要十分小心。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机器通过“黑箱”学习(深 度学习)方法取得的智能,由于与人类认知行为存在根本差异,因此也将带来潜在的风险。 智能机器不是代替人,而是要协助人做好工作。人和机器各有优势,要互相了解才能实现人 机协作,但人还是人机关系的主导者。依照这种思想,才可能将人工智能引向人机合作的发 展道路 (摘自《教育家》,2017年11月) 材料二: 中国人工智能领域投资规模和笔数 2000 350 金额(亿人民币)→笔数 1500 250 1000 100 thI 2008200201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 (选自“搜狐科技”,2018年3月21日) 材料三 虽然人工智能发展很快,人工智能学术进步,一些人工智能拥有深度学习算法,拥有较 强的语音识别和图像识别能力。但是人工智能还不能真正地理解我们所看、所说、所思、所 想,就像个弱智。所以说,人工智能的发展面临瓶颈,如何让机器拥有常识,熟悉我们的思 维世界,这将是一项技术难题 现在的硬件技术发展可以说相当迅速,但是我们的社会生活中还没有普遍使用机器人助 手。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相关软件技术的不成熟,使得机器缺少一个系统性的思维过程去指挥 复杂的组织结构。 我们知道只要是人设计出来的软件就会有各种各样的漏洞,人工智能也不例外。这样会 导致黑客的攻击行为,通过使用各种小把戏来欺骗人工智能。而且这种漏洞一旦被居心叵測 的人发现,这家伙就会利用人工智能进行破坏行动,后果可想而知。 在2017年的网络入侵防护系统机器学习会议上,人们就在讨论如何将人工智能技术控 制在安全和人类伦理道德范围内,换句话说,就是让人工智能成为一个“好人”,确保人工 智能技术在关键行业能起到公正的决策,就是如何让人工智能保持美好的一面。 (摘自“云博汇物联网”) 材料四 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建议,应制定《人工智能安全发展纲要》,有序制定人工智能安全 发展的法律法规和伦理道德准则。采取“政府主导、专家主体、公众参与、社会协同”方式, 深入研究人工智能安全发展战略,针对不同环节和应用场景,明晰不同主体的责任、权利和
使用这样的人工智能系统需要十分小心。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机器通过“黑箱”学习(深 度学习)方法取得的智能,由于与人类认知行为存在根本差异,因此也将带来潜在的风险。 智能机器不是代替人,而是要协助人做好工作。人和机器各有优势,要互相了解才能实现人 机协作,但人还是人机关系的主导者。依照这种思想,才可能将人工智能引向人机合作的发 展道路。 (摘自《教育家》,2017 年 11 月) 材料二: (选自“搜狐科技”,2018 年 3 月 21 日) 材料三 虽然人工智能发展很快,人工智能学术进步,一些人工智能拥有深度学习算法,拥有较 强的语音识别和图像识别能力。但是人工智能还不能真正地理解我们所看、所说、所思、所 想,就像个弱智。所以说,人工智能的发展面临瓶颈,如何让机器拥有常识,熟悉我们的思 维世界,这将是一项技术难题。 现在的硬件技术发展可以说相当迅速,但是我们的社会生活中还没有普遍使用机器人助 手。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相关软件技术的不成熟,使得机器缺少一个系统性的思维过程去指挥 复杂的组织结构。 我们知道只要是人设计出来的软件就会有各种各样的漏洞,人工智能也不例外。这样会 导致黑客的攻击行为,通过使用各种小把戏来欺骗人工智能。而且这种漏洞一旦被居心叵測 的人发现,这家伙就会利用人工智能进行破坏行动,后果可想而知。 在 2017 年的网络入侵防护系统机器学习会议上,人们就在讨论如何将人工智能技术控 制在安全和人类伦理道德范围内,换句话说,就是让人工智能成为一个“好人”,确保人工 智能技术在关键行业能起到公正的决策,就是如何让人工智能保持美好的一面。 (摘自“云博汇物联网”) 材料四 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建议,应制定《人工智能安全发展纲要》,有序制定人工智能安全 发展的法律法规和伦理道德准则。采取“政府主导、专家主体、公众参与、社会协同”方式, 深入研究人工智能安全发展战略,针对不同环节和应用场景,明晰不同主体的责任、权利和
义务,制定有关的政策、措施和法規、标准,划定人工智能安全发展的边界。 “对人工智能的科研人员,也要进行知识普及,用伦理道德加以约束”,张妍说,“在市 场推广和应用环节,还要建立安全评估和市场准入机制。 除了伦理和法律,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还在建议中指出,应该加快科学普及 神化人工智能,会让公众产生不必要的恐慌:贬低人工智能,又让公众对人工智能不敢 信任。做好科普和引导,消除误解,才可让人类与人工智能和谐相处 “人工智能是造福还是为祸,核心就是要看社会法律体系能否迅速健全,在法律体系框 架下,人工智能伦理和人文引导能否到位。”刘庆峰强调。 (摘自《科技日报》,2018年3月20日《有了安全边界,人工智能才能有序发展》 7.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3分) A.霍金认为,人工智能的崛起是他一生中见证的最深刻的社会变化,并且这种变化对人类 的影响与日俱增 B.张钹认为,人工智能只有走向人机协作的道路才会更有前途,而人机合作需要人机平等 充分发挥人、机优势。 C.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建议制定《人工智能安全发展纲要》,这样可以从法律和伦理道德的 角度对人工智能加以约束。 D.要想让人类与人工智能和谐相处,既不能神化人工智能,也不能贬低人工智能、做好科 普和引导,消除误解。 8.下列针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霍金和张钹他们二人在对待人工智能上观点一致,他们看来,人工智能的崛起可能是好 事,也可能是坏事,关键看人类的运用 B.从产业投资角度来看,国内人工智能领域投资在201l年初见规模,以后几年内,该领域 投资热情持续高涨,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 C.如果社会法律体系能够迅速健全,在法律体系的框架下,对人工智能伦理和人文引导到 位,人工智能就可能为人类造福 D.四则材料从不同的角度对人工智能加以阐述和分析,让读者对人工智能有了全面了解 并明白了人工智能今后发展应注意的问题 E.任何事情都有利有弊,人工智能如果能够利用好就会为人类造福,但如果利用不好可能 会给人类带来灾难,所以我们不能大意。 9.在人工智能发展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难题?请结合材料进行概括。(4分) 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申屠致远,字大用,其先汴人。金末从其父义徙居东平之寿张。致远肄业府学,与李谦 孟祺等齐名。世祖南征,荐为经略司知事,军中机务,多所谋画。 师还,至随州,所俘男女,致远悉纵遣之。至元十年,御史台辟为掾,不就。宋平,焦 友直、杨居宽宣慰两浙,举为都事,首言:“宋图籍宜上之朝;江南学田,当仍以赡学。”行 省从之。临安改为杭州,迁总管府推官。宋驸马杨镇从子玠节,家富于赀,守藏吏姚溶窃其 银,惧事觉,诬玠节阴与宋广、益二王通,有司榜笞,诬服,狱具。致远谳之,得其情,溶 服辜,玠节以贿为谢,致远怒绝之
义务,制定有关的政策、措施和法規、标准,划定人工智能安全发展的边界。 “对人工智能的科研人员,也要进行知识普及,用伦理道德加以约束”,张妍说,“在市 场推广和应用环节,还要建立安全评估和市场准入机制。” 除了伦理和法律,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还在建议中指出,应该加快科学普及。 神化人工智能,会让公众产生不必要的恐慌;贬低人工智能,又让公众对人工智能不敢 信任。做好科普和引导,消除误解,才可让人类与人工智能和谐相处。 “人工智能是造福还是为祸,核心就是要看社会法律体系能否迅速健全,在法律体系框 架下,人工智能伦理和人文引导能否到位。”刘庆峰强调。 (摘自《科技日报》,2018 年 3 月 20 日《有了安全边界,人工智能才能有序发展》) 7.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3 分) A.霍金认为,人工智能的崛起是他一生中见证的最深刻的社会变化,并且这种变化对人类 的影响与日俱增。 B.张钹认为,人工智能只有走向人机协作的道路才会更有前途,而人机合作需要人机平等, 充分发挥人、机优势。 C.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建议制定《人工智能安全发展纲要》,这样可以从法律和伦理道德的 角度对人工智能加以约束。 D.要想让人类与人工智能和谐相处,既不能神化人工智能,也不能贬低人工智能、做好科 普和引导,消除误解。 8.下列针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5 分) A.霍金和张钹他们二人在对待人工智能上观点一致,他们看来,人工智能的崛起可能是好 事,也可能是坏事,关键看人类的运用。 B.从产业投资角度来看,国内人工智能领域投资在 2011 年初见规模,以后几年内,该领域 投资热情持续高涨,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 。 C.如果社会法律体系能够迅速健全,在法律体系的框架下,对人工智能伦理和人文引导到 位,人工智能就可能为人类造福。 D.四则材料从不同的角度对人工智能加以阐述和分析,让读者对人工智能有了全面了解, 并明白了人工智能今后发展应注意的问题。 E.任何事情都有利有弊,人工智能如果能够利用好就会为人类造福,但如果利用不好可能 会给人类带来灾难,所以我们不能大意。 9.在人工智能发展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难题?请结合材料进行概括。(4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申屠致远,字大用,其先汴人。金末从其父义徙居东平之寿张。致远肄业府学,与李谦、 孟祺等齐名。世祖南征,荐为经略司知事,军中机务,多所谋画。 师还,至随州,所俘男女,致远悉纵遣之。至元十年,御史台辟为掾,不就。宋平,焦 友直、杨居宽宣慰两浙,举为都事,首言:“宋图籍宜上之朝;江南学田,当仍以赡学。”行 省从之。临安改为杭州,迁总管府推官。宋驸马杨镇从子玠节,家富于赀,守藏吏姚溶窃其 银,惧事觉,诬玠节阴与宋广、益二王通,有司榜笞,诬服,狱具。致远谳之,得其情,溶 服辜,玠节以贿为谢,致远怒绝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