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具准备:收集的古今中外关于读书的名句:几张卡纸;制定的借阅规则:一个名言摘抄本 教学过程 交流平台 在学习小组里,从课文学习、语言积累、写字、口语交际能力和习作能力几个方面,结合课 内学习交流自己的体会和提高。 形式A:小组内,从上述几方面按顺序逐一交流,学生之间互相补充 形式B:每个小组,按上述几方面进行分配交流,小组汇报,各小组之间互相补充 2.就课外的综合性学习,交流对读书乐趣的体会和学到的读书方法 (1)在这一个单元的学习中,你在课外阅读了哪些文章、书籍?你感受到乐趣了吗?哪些乐趣? 说给你的同桌听听 2)谁愿把你读书的乐趣和体会与大家一起分享? (3)你是如何获得乐趣和体会的?把你读书的方法讲给大家听,让别人也学到好方法,行吗? 3.教师引导全班交流,共同回顾。 注意:教师可以请学生在小组内提出自己觉得欠缺的地方,请大家帮助 二、日积月累 1.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背诵,然后谈谈各自对这些句子的理解。 教师注意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体验或在综合性学习中了解到的他人的读书例子来谈体会 2.请学生把搜集的其他关于读书的名言,和大家一起交流,欣赏,使所有人得到激励。 3.建议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选择一句,当作座佑铭。 4.请学生在名言摘抄本上,分类摘记一些自己喜欢的名言警句。 展示台 1、组织学生成立读书兴趣小组,开展读书讨论活动 说说自己在假期读了哪些书?介绍其中一本书的梗概,并说说自己的收获与体会 2.教师出示阅读记录卡,请学生观察,说怎样做阅读记录卡。 3.鼓励学生在班里建立图书角,给图书归类,并制定借阅规则。 (1)你家里有哪些书?它属于哪一类?教师随机板书。鼓励学生建立图书角,给图书归类 (2)为了让班里的图书发挥更好的作用,使图书快速有效的流通,你有什么好方法?(制定借 阅规则) (3)引导学生制定借阅规则 (4)教师根据口语交际和习作中的了解,根据学生的综合性学习情况,引导学生以更多的形式, 如展示读书笔记、自己的藏书目录等,充分展示学习的成果 注意:阅读记录卡或读书笔记的展示可利用自习或课余时间进行,由小组长组织同学自由参观 阅读、评比。并对自己欣赏的作品进行投票或写出评语。对组成的兴趣小组,教师可参与他们的讨论 活动,帮助制定活动计划,确保读书小组能够定期开展读书活动。班里建立的图书角,可由同学推选 图书管理员,按借阅制度使图书角被充分利用起来。 通过展示使读书活动真正开展起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班级形成人人爱读书的风气,逐步 培养每个学生的读书习惯 板书设计 书籍的分类:散文 科普 小说 童话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奥秘》《散落人间的精灵》《泰戈尔诗集》《格林童话》 相关链接: 日无书,百事荒芜:读书要持之以恒,一日不可间断。这是《三国志》的作者陈寿的名言。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大量阅读,写作时就会如有神助。这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奉赠韦左丞 二十二韵》中尽人皆知的名句,点明了阅读积累与写作倾吐间的关系,只有“厚积”才能“薄发”。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这是汉刘向的名句。是对会读书重要性的比喻说法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意思是在少年时不知道发愤苦读,等老了后悔再想要读书就 迟了,应该珍惜时光。这是唐代书画家颜真卿《劝学》诗中的名句。原诗为“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 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谓,叫做。读书要精神专一,全神贯注口惟心诵,才能有所 得。引自朱熹的《训学斋规》,原文为“读书有三到,谓心到、口到、眼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 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 岂不到乎。”朱熹是南宋时期理学大家,又是著名的教育家。他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读书和教书,提 出过许多精辟的见解,对于今人,仍有启示和借鉴的作用
11 学具准备:收集的古今中外关于读书的名句;几张卡纸;制定的借阅规则;一个名言摘抄本。 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1.在学习小组里,从课文学习、语言积累、写字、口语交际能力和习作能力几个方面,结合课 内学习交流自己的体会和提高。 形式 A:小组内,从上述几方面按顺序逐一交流,学生之间互相补充。 形式 B:每个小组,按上述几方面进行分配交流,小组汇报,各小组之间互相补充。 2.就课外的综合性学习,交流对读书乐趣的体会和学到的读书方法。 (1)在这一个单元的学习中,你在课外阅读了哪些文章、书籍?你感受到乐趣了吗?哪些乐趣? 说给你的同桌听听。 (2)谁愿把你读书的乐趣和体会与大家一起分享? (3)你是如何获得乐趣和体会的?把你读书的方法讲给大家听,让别人也学到好方法,行吗? 3.教师引导全班交流,共同回顾。 注意:教师可以请学生在小组内提出自己觉得欠缺的地方,请大家帮助。 二、日积月累 1.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背诵,然后谈谈各自对这些句子的理解。 教师注意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体验或在综合性学习中了解到的他人的读书例子来谈体会。 2.请学生把搜集的其他关于读书的名言,和大家一起交流,欣赏,使所有人得到激励。 3.建议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选择一句,当作座佑铭。 4.请学生在名言摘抄本上,分类摘记一些自己喜欢的名言警句。 三、展示台 1、 组织学生成立读书兴趣小组,开展读书讨论活动。 说说自己在假期读了哪些书?介绍其中一本书的梗概,并说说自己的收获与体会。 2.教师出示阅读记录卡,请学生观察,说怎样做阅读记录卡。 3.鼓励学生在班里建立图书角,给图书归类,并制定借阅规则。 (1)你家里有哪些书?它属于哪一类?教师随机板书。鼓励学生建立图书角,给图书归类。 (2)为了让班里的图书发挥更好的作用,使图书快速有效的流通,你有什么好方法?(制定借 阅规则) (3)引导学生制定借阅规则。 (4)教师根据口语交际和习作中的了解,根据学生的综合性学习情况,引导学生以更多的形式, 如展示读书笔记、自己的藏书目录等,充分展示学习的成果。 注意:阅读记录卡或读书笔记的展示可利用自习或课余时间进行,由小组长组织同学自由参观、 阅读、评比。并对自己欣赏的作品进行投票或写出评语。对组成的兴趣小组,教师可参与他们的讨论 活动,帮助制定活动计划,确保读书小组能够定期开展读书活动。班里建立的图书角,可由同学推选 图书管理员,按借阅制度使图书角被充分利用起来。 通过展示使读书活动真正开展起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班级形成人人爱读书的风气,逐步 培养每个学生的读书习惯。 板书设计: 书籍的分类:散文 科普 小说 诗歌 童话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奥秘》 《散落人间的精灵》 《泰戈尔诗集》 《格林童话》 相关链接: 一日无书,百事荒芜:读书要持之以恒,一日不可间断。这是《三国志》的作者陈寿的名言。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大量阅读,写作时就会如有神助。这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奉赠韦左丞 二十二韵》中尽人皆知的名句,点明了阅读积累与写作倾吐间的关系,只有“厚积”才能“薄发”。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这是汉刘向的名句。是对会读书重要性的比喻说法。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意思是在少年时不知道发愤苦读,等老了后悔再想要读书就 迟了,应该珍惜时光。这是唐代书画家颜真卿《劝学》诗中的名句。原诗为“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 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谓,叫做。读书要精神专一,全神贯注口惟心诵,才能有所 得。引自朱熹的《训学斋规》,原文为“读书有三到,谓心到、口到、眼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 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 岂不到乎。” 朱熹是南宋时期理学大家,又是著名的教育家。他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读书和教书,提 出过许多精辟的见解,对于今人,仍有启示和借鉴的作用
5、古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读会写“洛、榆、畔、帐”,正确读写“洛阳、榆关、湖畔、千帐”等词语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思》 3、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等方法理解诗词意思。 过程与方法 在抓住景物、事例想象诗境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通过景物、事件表达感情的 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朗读中体会作者透过语言文字表达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点 想诗境,悟诗情,背诵、默写,积累语言。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表达方法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泊船瓜洲》 、导入、板书课题 1、这节课我们学习北宋诗人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2、板书:《泊船瓜洲》 出示学习目标 掌握本诗的生字词 2、理解诗句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诵古诗并试背诵 、出示学习指导 1、通过查资料、查字典等方法掌握生字词。 2、通过读古诗,同桌讨论古诗的意思,体会古诗表达的情感 自学时间8分钟。 四、学生开始自学 五、检测学习情况 ()、学生交流探讨学习收获: 1、指名读,正字音,尤其注意:“一水间(jian)、数(shu)重( chong)山、照我还(hudn)” 2、反复多读几遍这首诗,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呢?学生多读。 3、指名答 4、你最欣赏诗中哪句呢?(出示”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师通过换词法,引导 体味“绿”的妙用 理解吟诵,体会感情 1、学生通过注释、工具书、了解全诗的意思。 2、体会古诗思想感情,读诗、背诗 3、引导学生从诗中的词、句中去体会思想感情。 白赏析诗句,感悟诗境 1、学生品味诗歌的意境 2、学生交流自己的感悟。体会诗人情感的表达方法 师:刚刚同学说的最多的就是这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师通过换词法 引导体味“绿”的妙用 3、有同学说,这句诗写出了江南美丽的景色。那就和你的同桌再互相读一读,说一说:在你的 头脑中出现了怎样的一派景色呢?想到什么说什么 4、同桌之间互相读与练说。 5、指数名说 6、小结 你们的回答很精彩!原来短短一句诗可以在人的头脑中出现这么多不同的画面,文字的魅力真是
12 5、古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读会写“洛、榆、畔、帐”,正确读写“洛阳、榆关、湖畔、千帐”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思》。 3、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等方法理解诗词意思。 过程与方法: 在抓住景物、事例想象诗境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通过景物、事件表达感情的 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朗读中体会作者透过语言文字表达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点: 想诗境,悟诗情,背诵、默写,积累语言。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表达方法。 教学课时: 3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泊船瓜洲》 一、导入、板书课题 1、这节课我们学习北宋诗人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2、板书:《泊船瓜洲》 二、出示学习目标 1、掌握本诗的生字词。 2、理解诗句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诵古诗并试背诵。 三、出示学习指导 1、通过查资料、查字典等方法掌握生字词。 2、通过读古诗,同桌讨论古诗的意思,体会古诗表达的情感。 自学时间 8 分钟。 四、学生开始自学 五、检测学习情况 ㈠、学生交流探讨学习收获: 1、指名读,正字音,尤其注意:“一水间(jiàn)、数(shù)重(chóng)山、照我还(huán)” 2、反复多读几遍这首诗,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呢?学生多读。 3、指名答: 4、你最欣赏诗中哪句呢?(出示”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师通过换词法,引导 体味“绿”的妙用。 ㈡理解吟诵,体会感情 1、学生通过注释、工具书、了解全诗的意思。 2、体会古诗思想感情,读诗、背诗: 3、引导学生从诗中的词、句中去体会思想感情。 ㈢赏析诗句,感悟诗境 1、学生品味诗歌的意境。 2、学生交流自己的感悟。体会诗人情感的表达方法。 师:刚刚同学说的最多的就是这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师通过换词法, 引导体味“绿”的妙用。 3、有同学说,这句诗写出了江南美丽的景色。那就和你的同桌再互相读一读,说一说:在你的 头脑中出现了怎样的一派景色呢?想到什么说什么。 4、同桌之间互相读与练说。 5、指数名说。 6、小结: 你们的回答很精彩!原来短短一句诗可以在人的头脑中出现这么多不同的画面,文字的魅力真是
无法想象 7、那就用读把感受表达出来吧。小组内练读,指名读 8、指名答: 在江岸两边大面积出现的是草地、树木、青山……)诗人放眼望去,看见了 练习题:你能填入表示不同绿色的词吗? 近处( )的小草( )的柳树 远处( )的树林( )的高山。 学生口述 9、小结 是呀:一位如此优秀的诗人能为了一个字更改十多次,难道我们在平时的习作中不能做到吗?这 首诗正是因为这个故事,让人们更加赞赏。那就让我们一起读出你的赞叹吧 六、当堂训练 背诵、背写古诗 七、板书设计 远望钟山 泊船瓜洲 春绿江面 思乡浓 见月思归 第二课时《秋思》 导入、板书课题 1、这节课我们学习唐朝诗人张籍的《秋思》 2、板书:《秋思》 、出示学习目标 1、掌握本诗的生字词 2、理解诗句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诵古诗并试背诵 出示学习指导 1、通过查资料、查字典等方法掌握生字词 2、通过读古诗,同桌讨论古诗的意思,体会古诗表达的情感 自学时间8分钟。 四、学生开始自学 五、检测学习情况 ()检测阅读、理解 1、自由读诗,注意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2、指名试读,指名评价,全班齐读 3、再读全诗,结合注释理解每句诗的大意,把不懂的词句做上标记。 4、班级交流 你读懂了哪些诗句?还有什么难以理解的地方? →品读古诗,感悟诗情 1、抓住重点词句导读: 体会“见”、“意万重”、“恐”、“又开封”等词的含义 2、引导学生想象诗中的画面和蕴含的故事,体味诗中的情感 诗人这样做是因为什么?从他的行为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3、读完此诗,你被什么感动了?你最感动的是哪些词句? 4、感情朗读。 白总结: 读诗的人不同,想象到的画面就不同。我们不可能到达诗人生活当中去,不可能看到那个朝代诗 人面前真实的景色,但是,诗人们那份浓浓的思乡情,我想无论是谁都能感悟的到!因为诗中的字字 句句无不包含着一(生答:对故乡的想念、对家乡的思念……)让我们一起再来背一背这么感人的 诗吧。 六、当堂训练 1、把此诗改写成一个小故事。 2、课外搜集、积累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 七、板书设计
13 无法想象。 7、那就用读把感受表达出来吧。小组内练读,指名读。 8、指名答: (在江岸两边大面积出现的是草地、树木、青山……)诗人放眼望去,看见了--- 练习题:你能填入表示不同绿色的词吗? 近处( )的小草( )的柳树, 远处( )的树林( )的高山。 学生口述。 9、小结: 是呀:一位如此优秀的诗人能为了一个字更改十多次,难道我们在平时的习作中不能做到吗? 这 首诗正是因为这个故事,让人们更加赞赏。那就让我们一起读出你的赞叹吧。 六、当堂训练 背诵、背写古诗。 七、板书设计 远望钟山 泊船瓜洲 春绿江面 思乡浓 见月思归 第二课时《秋思》 一、导入、板书课题 1、这节课我们学习唐朝诗人张籍的《秋思》。 2、板书:《秋思》 二、出示学习目标 1、掌握本诗的生字词。 2、理解诗句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诵古诗并试背诵。 三、出示学习指导 1、通过查资料、查字典等方法掌握生字词。 2、通过读古诗,同桌讨论古诗的意思,体会古诗表达的情感。 自学时间 8 分钟。 四、学生开始自学 五、检测学习情况 ㈠检测阅读、理解 1、自由读诗,注意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2、指名试读,指名评价,全班齐读。 3、再读全诗,结合注释理解每句诗的大意,把不懂的词句做上标记。 4、班级交流: 你读懂了哪些诗句?还有什么难以理解的地方? ㈡品读古诗,感悟诗情 1、抓住重点词句导读: 体会“见”、“意万重”、“恐”、“又开封”等词的含义。 2、引导学生想象诗中的画面和蕴含的故事,体味诗中的情感: 诗人这样做是因为什么?从他的行为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3、读完此诗,你被什么感动了?你最感动的是哪些词句? 4、感情朗读。 ㈢总结: 读诗的人不同,想象到的画面就不同。我们不可能到达诗人生活当中去,不可能看到那个朝代诗 人面前真实的景色,但是,诗人们那份浓浓的思乡情,我想无论是谁都能感悟的到!因为诗中的字字 句句无不包含着──(生答:对故乡的想念、对家乡的思念……)让我们一起再来背一背这么感人的 诗吧。 六、当堂训练 1、把此诗改写成一个小故事。 2、课外搜集、积累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 七、板书设计
秋思 见秋风意万重 思乡浓说不尽又开封 第三课时《长相思》 、导入、板书课题 1、这节课我们学习清朝词人纳兰性德的《长相思 2、板书:《长相思》 二、出示学习目标 1、掌握本词的生字词 2、理解诗词句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词并试背诵 三、出示学习指导 1、通过査资料、查字典等方法掌握生字词 通过读古诗,同桌讨论古诗词的意思,体会古诗词表达的情感 自学时间8分钟 四、学生开始自学 五、检测学情 1、检测读词情况 要求: (1)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争取把它念得字正腔圆。 (2)读后两遍的时候,争取把它念通顺,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 2、教师指导学生读通词句: 注意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而且还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 3、学生反复读,边读教师边指导停顿。 4、初读后想象 (1)让学生说说词给自己什么印象? (2)要求带着这种感觉我们再来读一读《长相思》,把这种感觉读进去,读到词的字里行间去 5、领悟词意 (1)、分组合作学习,结合注释体会词意 (2)、教师提两个关键的问题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 作者的“身”在那里? 作者的“心”在那里? (3)、学生再谈体会。 (4)、练习有感情朗读,读出作者“身”与“心”分离的感受。 六、当堂训练 背诵本首词 七、板书设计 长相思 山水一身已远 风雪一梦不成 (思乡浓) 课后反思 6、梅花魂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缕缕、幽香、漂泊、唯独”等词语。读读记记 “颇负盛名、玷污”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围绕梅花讲了哪几件事 4、摘录让自己感动的词句 过程与方法:
14 秋思 见秋风 意万重 思乡浓 说不尽 又开封 第三课时《长相思》 一、导入、板书课题 1、这节课我们学习清朝词人纳兰性德的《长相思》。 2、板书:《长相思》 二、出示学习目标 1、掌握本词的生字词。 2、理解诗词句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词并试背诵。 三、出示学习指导 1、通过查资料、查字典等方法掌握生字词。 2、通过读古诗,同桌讨论古诗词的意思,体会古诗词表达的情感。 自学时间 8 分钟。 四、学生开始自学 五、检测学情 1、检测读词情况 要求: ⑴ 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争取把它念得字正腔圆。 ⑵ 读后两遍的时候,争取把它念通顺,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 2、教师指导学生读通词句: 注意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而且还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 3、学生反复读,边读教师边指导停顿。 4、初读后想象 ⑴让学生说说词给自己什么印象? ⑵要求带着这种感觉我们再来读一读《长相思》,把这种感觉读进去,读到词的字里行间去 5、领悟词意 ⑴、分组合作学习,结合注释体会词意。 ⑵、教师提两个关键的问题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 作者的“身”在那里? 作者的“心”在那里? ⑶、学生再谈体会。 ⑷、练习有感情朗读,读出作者“身”与“心”分离的感受。 六、当堂训练 背诵本首词。 七、板书设计 长相思 山水--身已远 风雪--梦不成 (思乡浓) 课后反思: 6、梅花魂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 12 个生字,会写 14 个生字。正确读写“缕缕、幽香、漂泊、唯独”等词语。读读记记 “颇负盛名、玷污”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围绕梅花讲了哪几件事。 4、摘录让自己感动的词句。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学课文,解决生字词 2、理解课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人物思念祖国的思想感情,并揣摩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读懂课文,理解梅花的品格,理解“魂”的含义。 2、体会外公对祖国深深的眷恋之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式。 教学难点: 理解外祖父对梅花品格的阐述。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板题 1、今天我们要学的是一个有关梅花的故 2、板书课题。查字典理解“魂”的意思。那么“梅花魂”的“魂”指的是什么? 二、出示自学目标 1、掌握课文生字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想一想,作者通过写梅花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出示自学指导 1、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自学生字词。 2、准确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想一想,作者通过写梅花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自学时间8分钟 四、学生开始自学 五、检测学习情况 、检测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检测方法:学生上台板演生字、新词:板演内容由老师提问易错、重点生字、新词,或者让学生 提问自我认为的易错生字词:板演后,学生集体纠正,师适时点拨。 如“魂”“幽”“葬”“衰”等,要提醒学生注意各个部件的组成 2、体会、讨论理解词语的含义 畏惧、颇负盛名、眷恋、稀罕 3、检测课文阅读情况: (1)找一两名优秀生进行阅读课文,然后再随机找两名后进生进行阅读,其他学生认真听,随 时发现问题,给予帮助 (2)同桌互读 (3)再读课文,理清叙述的顺序 讨论作者回忆了外祖父生前的几件事?”从这些事中体会到了什么? 第一(第2自然段):外祖父常常教小外孙女读唐诗宋词,而且读着读着就流出眼泪。(板书:读 诗落泪) 第二(第3自然段):外祖父对一幅墨梅图分外爱惜。(板书:珍爱梅图) 第三(4一11自然段):外祖父因不能回国而难过得哭起来。(板书:不能回国) 第四(12一13自然段):外祖父在离别前把最宝贵的墨梅图送给外孙女。(板书:赠墨梅图 第五(14一15自然段):船快开时,外祖父又递给外孙女绣着梅花的手绢。(板书:送梅花巾) 4、小结 六、当堂作业 1、抄写本课生字、词。(重点写“幽”、“甚”、“衰”)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梅花魂》 出示学习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5 1、通过自学课文,解决生字词。 2、理解课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人物思念祖国的思想感情,并揣摩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读懂课文,理解梅花的品格,理解“魂”的含义。 2、体会外公对祖国深深的眷恋之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式。 教学难点:; 理解外祖父对梅花品格的阐述。 教学时间: 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板题 1、今天我们要学的是一个有关梅花的故事。 2、板书课题。查字典理解“魂”的意思。那么“梅花魂”的“魂”指的是什么? 二、出示自学目标 1、掌握课文生字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想一想,作者通过写梅花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出示自学指导: 1、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自学生字词。 2、准确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想一想,作者通过写梅花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自学时间 8 分钟。 四、学生开始自学 五、检测学习情况 1、检测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检测方法:学生上台板演生字、新词;板演内容由老师提问易错、重点生字、新词,或者让学生 提问自我认为的易错生字词;板演后,学生集体纠正,师适时点拨。 如“魂”“幽”“葬”“衰”等,要提醒学生注意各个部件的组成。 2、体会、讨论理解词语的含义: 畏惧、颇负盛名、眷恋、稀罕 3、检测课文阅读情况: (1)找一两名优秀生进行阅读课文,然后再随机找两名后进生进行阅读,其他学生认真听,随 时发现问题,给予帮助。 (2)同桌互读。 (3)再读课文,理清叙述的顺序。 讨论作者回忆了外祖父生前的几件事?”从这些事中体会到了什么? 第一 (第 2 自然段):外祖父常常教小外孙女读唐诗宋词,而且读着读着就流出眼泪。(板书:读 诗落泪) 第二 (第 3 自然段):外祖父对一幅墨梅图分外爱惜。(板书: 珍爱梅图) 第三 (4 一 11 自然段):外祖父因不能回国而难过得哭起来。 (板书: 不能回国) 第四 (12 一 13 自然段):外祖父在离别前把最宝贵的墨梅图送给外孙女。 (板书: 赠墨梅图) 第五 (14 一 15 自然段):船快开时,外祖父又递给外孙女绣着梅花的手绢。 (板书: 送梅花巾) 4、小结 六、当堂作业 1、抄写本课生字、词。(重点写“幽”、“甚”、“衰”)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梅花魂》。 二、出示学习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