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质量检测(二) (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 基础知识训练(21分) 1.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3分)( A.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B.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C.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D.此亡秦之续耳 解析:选DA项,“共”通“供”:B项,“振”通“震”:C项,“蚤”通“早”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3分)() A.顾计不知所出耳 顾:不过,只是 B.以乱易整,不武 易:替代 C.比诸侯之列 比:比较 D.素善留侯张良 善:友善、交好 解析:选CC项,比:并,列。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①是寡人之过也 ②臣请入,与之同命 ①以乱易整,不武 ②而乃以手共搏之 ①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②子亦有不利焉 ①今人有大功而击之 l②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 解析:选BB项,①②均为介词,用。A项,①结构助词,的;②代词,他。C项,① 疑问代词,哪里;②句末语气助词。D项,①连词,表转折,却;②连词,表承接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3分)( A.夜缒而出 B.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 C.常以身翼蔽沛公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解析:选BB项,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其他三项均为名词作状语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3分)(
1 单元质量检测(二) (时间:120 分钟 满分:120 分 ) 一、基础知识训练(21 分) 1.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3 分)( ) A.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B.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C.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D.此亡秦之续耳 解析:选 D A 项,“共”通“供”;B 项,“振”通“震”;C 项,“蚤”通“早”。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3 分)( ) A.顾.计不知所出耳 顾:不过,只是 B.以乱易.整,不武 易:替代 C.比.诸侯之列 比:比较 D.素善.留侯张良 善:友善、交好 解析:选 C C 项,比:并,列。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 分)( ) A. ①是寡人之.过也 ②臣请入,与之.同命 B. ①以.乱易整,不武 ②而乃以.手共搏之 C. ①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②子亦有不利焉. D. ①今人有大功而.击之 ②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 解析:选 B B 项,①②均为介词,用。A 项,①结构助词,的;②代词,他。C 项,① 疑问代词,哪里;②句末语气助词。D 项,①连词,表转折,却;②连词,表承接。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3 分)( ) A.夜.缒而出 B.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 C.常以身翼.蔽沛公 D.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解析:选 B B 项,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其他三项均为名词作状语。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3 分)( )
A.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B.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C.以其无礼于晋 D.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解析:选CC项,无礼:古今义相同,不合礼节。A项,非常:古义,意外的变故 今义,表程度的副词,很,十分。B项,穷困:古义,走投无路:今义,贫穷。D项,行李: 古义,出使的人:今义,出门带的包裹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烛之武退 秦师》) (2)风萧萧兮易水寒, (《荆轲刺秦王》 (3)大行不顾细谨, 何辞为?(《鸿门宴》) 答案:(1)失其所与不知 (2)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3)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阅读能力训练(4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9分) ①史料是需要辩证的,同一史实,各书记载互异:同一原文,彼此引述不同;或采摭古 书不记出处,或商榷前史而全违故实,以致事实讹谬,文字错舛,真伪混淆。若不加以辩证 而随便引用,不但异说纷纭,无所适从:必至以讹传讹。帮助我们解决这一难题的就是考据 学。这种学问,汉代的经注已开其端。自晋以后,辩证史籍的书多了起来,裴骃注《史记》, 对于原书的文句音义多所解释。裴松之注《三国志》,对于原书的史实多所增补:吴缜《新 唐书纠谬》对于原书上史料的讹谬多所纠正,这些都是考据学的先导 ②到了清代,考据学大大地发展了。在清代,学者因受政治的压迫,不能涉及与现实有 关的学问,于是埋头于故纸堆中,从事与现实无关的考据学。因而中国的古典文献,无论经 书、子史或史书,大部分都经过了一番考证。对于各种史籍中的史实,凡有可疑的,无不探 源索隐,钩沉辑佚,考异正讹,使其本源大白,讹误自明,异说并陈,是非自见。清代辩证 史料的著述甚多,其中有通辩诸史的,有专辩一史的。通辩诸史的书,最有名的,是钱大昕 的《二十一史考异》,王鸣盛的《十七史商榷》。钱书是对原书上文字的校正、名物的训释, 王书是对原书上的典章制度的考证以及对史实的校勘,两书各致力于一个方面,若融合而贯 通之,则对史料之辩证,甚为有益。专辩一史的书,以辩“四史”者最多。窜乱《史记》的 十余家,纠正纰缪;考证《汉书》的多侧重于文字的校正;考证《后汉书》的多侧重于史实 的纠谬:考证《三国志》的皆系补佚考异。自《晋书》以下的诸史,辩证的书虽不及“四史” 2
2 A.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B.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C.以其无礼..于晋 D.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解析:选 C C 项,无礼:古今义相同,不合礼节。A 项,非常:古义,意外的变故; 今义,表程度的副词,很,十分。B 项,穷困:古义,走投无路;今义,贫穷。D 项,行李: 古义,出使的人;今义,出门带的包裹。 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 。(《烛之武退 秦师》) (2)风萧萧兮易水寒, !(《荆轲刺秦王》) (3)大行不顾细谨, 。 , , 何辞为?(《鸿门宴》) 答案:(1)失其所与 不知 (2)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3)大礼不辞小让 如今人方为刀俎 我为鱼肉 二、阅读能力训练(40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9 分) ①史料是需要辩证的,同一史实,各书记载互异;同一原文,彼此引述不同;或采摭古 书不记出处,或商榷前史而全违故实,以致事实讹谬,文字错舛,真伪混淆。若不加以辩证 而随便引用,不但异说纷纭,无所适从;必至以讹传讹。帮助我们解决这一难题的就是考据 学。这种学问,汉代的经注已开其端。自晋以后,辩证史籍的书多了起来,裴骃注《史记》, 对于原书的文句音义多所解释。裴松之注《三国志》,对于原书的史实多所增补;吴缜《新 唐书纠谬》对于原书上史料的讹谬多所纠正,这些都是考据学的先导。 ②到了清代,考据学大大地发展了。在清代,学者因受政治的压迫,不能涉及与现实有 关的学问,于是埋头于故纸堆中,从事与现实无关的考据学。因而中国的古典文献,无论经 书、子史或史书,大部分都经过了一番考证。对于各种史籍中的史实,凡有可疑的,无不探 源索隐,钩沉辑佚,考异正讹,使其本源大白,讹误自明,异说并陈,是非自见。清代辩证 史料的著述甚多,其中有通辩诸史的,有专辩一史的。通辩诸史的书,最有名的,是钱大昕 的《二十一史考异》,王鸣盛的《十七史商榷》。钱书是对原书上文字的校正、名物的训释, 王书是对原书上的典章制度的考证以及对史实的校勘,两书各致力于一个方面,若融合而贯 通之,则对史料之辩证,甚为有益。专辩一史的书,以辩“四史”者最多。窜乱《史记》的 十余家,纠正纰缪;考证《汉书》的多侧重于文字的校正;考证《后汉书》的多侧重于史实 的纠谬;考证《三国志》的皆系补佚考异。自《晋书》以下的诸史,辩证的书虽不及“四史
之多,但诸史皆有考证之书 ③以史料的范围而论,清代学者所考证的史料只是中国史料中的一半,即文献上的史料; 至于考古学上的史料则做得非常不够。这是因为当时许多考古学的史料,如新、旧石器文化 遗物、甲骨文及汉晋简牍等尚未被发现,同时也是因为他们还不认识地下出土的史料的价值 当时并不是完全没有考古学的资料,如殷周之彝鼎、两汉之石刻画像,早已呈现在当世学者 之前,但均未被引用为考证古史的资料。即以文献考证文献而论,清代学者也没有考证完, 例如从对诸史之史书志考证看来,侧重于地理和艺文,天文、律历、书表考证不太多;有关 社会经济之《食货志》,风俗习惯之《舆服志》则绝无考证。 ④清代学者考证使用的方法,是以文献考证文献,即以甲书上的史料辩证乙书上的史料, 以真书上的史料订正伪书上的史料,以各书上一般的通论指斥某一书上独特的异说。这种方 法,用于有史以后的史料考证是可以的,若用于史前史的资料考证,那就无异于以伪辩伪, 以疑证疑 ⑤晚清以来,对于考古学上的史料之考证,已经有了相当的成就,但也不是到了我们就 没有事情可做。例如若干青铜器物的时代,尚待考证:若干甲骨文字的字义,尚待训释;若 干汉代的石刻画像,尚待说明。特别是新、旧石器时代的文化遗物,如古人类、古生物的化 石,骨角器物、彩陶等,都需要我们做详细而精密的科学研究,才能变成史料。 (摘编自翦伯赞《略论搜集史料的方法》 7.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汉代经注开启了考据学先河,自晋以后,辩证史籍的书多了起来,裴骃注《史记》, 裴松之注《三国志》,吴缜纠正《新唐书》,这些都是考据学的先导 B.钱大昕的《二十一史考异》校正原书上的文字,王鸣盛的《十七史商榷》考证、校 勘典章制度及史实,两书辩证诸史,融合贯通,系统全面。 C.殷周的彝鼎、两汉的石刻画像等考古资料在清代虽已被发现,当时学者也认识到文 物的价值,但最终没有用来考证古史。 D.清代学者通过校勘、辩伪、辑佚、注疏等手段,对古典文献和考古资料做了正本清 源的工作,为后世研究者提供了可信的史料 解析:选AB项,曲解文意,原文说“两书各致力于一个方面,若融合而贯通之,则 对史料之辩证,甚为有益”,可见两书并没有做到“融合贯通”。C项,曲解文意,原文说 “同时也是因为他们还不认识地下出土的史料的价值”,这说明当时学者还没有认识到文物 的价值。D项,曲解文意,原文说“以文献考证文献”的方法可能出现“以伪辩伪,以疑证 疑”的情况,可见并非全是可信的史料。 8.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3 之多,但诸史皆有考证之书。 ③以史料的范围而论,清代学者所考证的史料只是中国史料中的一半,即文献上的史料; 至于考古学上的史料则做得非常不够。这是因为当时许多考古学的史料,如新、旧石器文化 遗物、甲骨文及汉晋简牍等尚未被发现,同时也是因为他们还不认识地下出土的史料的价值, 当时并不是完全没有考古学的资料,如殷周之彝鼎、两汉之石刻画像,早已呈现在当世学者 之前,但均未被引用为考证古史的资料。即以文献考证文献而论,清代学者也没有考证完, 例如从对诸史之史书志考证看来,侧重于地理和艺文,天文、律历、书表考证不太多;有关 社会经济之《食货志》,风俗习惯之《舆服志》则绝无考证。 ④清代学者考证使用的方法,是以文献考证文献,即以甲书上的史料辩证乙书上的史料, 以真书上的史料订正伪书上的史料,以各书上一般的通论指斥某一书上独特的异说。这种方 法,用于有史以后的史料考证是可以的,若用于史前史的资料考证,那就无异于以伪辩伪, 以疑证疑。 ⑤晚清以来,对于考古学上的史料之考证,已经有了相当的成就,但也不是到了我们就 没有事情可做。例如若干青铜器物的时代,尚待考证;若干甲骨文字的字义,尚待训释;若 干汉代的石刻画像,尚待说明。特别是新、旧石器时代的文化遗物,如古人类、古生物的化 石,骨角器物、彩陶等,都需要我们做详细而精密的科学研究,才能变成史料。 (摘编自翦伯赞《略论搜集史料的方法》) 7.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汉代经注开启了考据学先河,自晋以后,辩证史籍的书多了起来,裴骃注《史记》, 裴松之注《三国志》,吴缜纠正《新唐书》,这些都是考据学的先导。 B.钱大昕的《二十一史考异》校正原书上的文字,王鸣盛的《十七史商榷》考证、校 勘典章制度及史实,两书辩证诸史,融合贯通,系统全面。 C.殷周的彝鼎、两汉的石刻画像等考古资料在清代虽已被发现,当时学者也认识到文 物的价值,但最终没有用来考证古史。 D.清代学者通过校勘、辩伪、辑佚、注疏等手段,对古典文献和考古资料做了正本清 源的工作,为后世研究者提供了可信的史料。 解析:选 A B 项,曲解文意,原文说“两书各致力于一个方面,若融合而贯通之,则 对史料之辩证,甚为有益”,可见两书并没有做到“融合贯通”。C 项,曲解文意,原文说 “同时也是因为他们还不认识地下出土的史料的价值”,这说明当时学者还没有认识到文物 的价值。D 项,曲解文意,原文说“以文献考证文献”的方法可能出现“以伪辩伪,以疑证 疑”的情况,可见并非全是可信的史料。 8.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文章论述考据学的起源时,有背景阐释,还有裴骃注《史记》、裴松之注《三国志》、 吴缜写《新唐书纠谬》事例的印证 B.文章第②、③段重点论述考据学在清代的发展情况,指出了清代学者所考证史料范 围之广。 C.文章辩证地论述清代学者以文献考证文献的考证方法的利与弊,其有利于有史以后 的史料考证,而弊在无法进行史前史的资料考证。 D.对于考据学的论述,文章先交代背景,接着逐层分析,最后指出了当代人的考据使 命 解析:选B从文章第③段来看,“清代学者所考证史料范围之广”不当,原文说“以 史料的范围而论,清代学者所考证的史料只是中国史料中的一半,即文献上的史料:至于考 古学上的史料则做得非常不够” 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果不是清代政治上的压迫限制,清代学者就不会埋头于故纸堆中,致力于与现实 无关的考据学,学术研究就会处于停滞状态。 B.不知道利用考古学上的资料,也缺乏较多的考古发现,因此,从史料的范围来看 清代学者考证史料仅局限于大部分的文献资料。 C.晚清以来,虽然考证考古学上的资料取得了成绩,但对于一些青铜器物的时代、甲 骨文字的字义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D.清代考据学的成就与不足让人们认识到,在考证古史时不仅要注重历史文献的记载, 也要重视考古学上的史料,如地下出土的新材料。 解析:选AA项,无中生有。此选项运用了反向推导,由假设的条件推不出“学术研 究就会处于停滞状态”的结论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15分) 凡兵不攻无过之城,不杀无罪之人。夫杀人之父兄,利人之货财,臣妾人之子女,此皆 盗也。故兵者,所以诛暴乱、禁不义也。兵之所加者,农不离其田业,贾不离其肆宅,士大 夫不离其官府,由其武议,在于一人。故兵不血刃而天下亲焉。 夫将,提鼓挥枹,临难决战,接兵角刃,鼓之而当,则赏功立名;鼓之而不当,则身死 国亡。是存亡安危,在于枹端,奈何无重将也。 武王伐纣,师渡盟津,右旄左钺,死士三百,战士三万。纣之陈亿万,飞廉、恶来身先 戟斧,陈开百里。武王不罢士民,兵不血刃而克商诛纣。无祥异也,人事修不修而然也。今 世将合龟兆、视吉凶、观星辰风云之变,欲以成胜立功,臣以为难。 昳兵似水夫水至柔豭煮也然所触兵陵必为之无疑也性专而触诚也。今以莫邪之利,犀 兕之坚,三军之众,有所奇正,则天下莫当其战矣。故曰:举贤用能,不时日而事利:明 法审令,不卜筮而获吉:贵功养劳,不祷祠而得福。又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4 A.文章论述考据学的起源时,有背景阐释,还有裴骃注《史记》、裴松之注《三国志》、 吴缜写《新唐书纠谬》事例的印证。 B.文章第②、③段重点论述考据学在清代的发展情况,指出了清代学者所考证史料范 围之广。 C.文章辩证地论述清代学者以文献考证文献的考证方法的利与弊,其有利于有史以后 的史料考证,而弊在无法进行史前史的资料考证。 D.对于考据学的论述,文章先交代背景,接着逐层分析,最后指出了当代人的考据使 命。 解析:选 B 从文章第③段来看,“清代学者所考证史料范围之广”不当,原文说“以 史料的范围而论,清代学者所考证的史料只是中国史料中的一半,即文献上的史料;至于考 古学上的史料则做得非常不够”。 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如果不是清代政治上的压迫限制,清代学者就不会埋头于故纸堆中,致力于与现实 无关的考据学,学术研究就会处于停滞状态。 B.不知道利用考古学上的资料,也缺乏较多的考古发现,因此,从史料的范围来看, 清代学者考证史料仅局限于大部分的文献资料。 C.晚清以来,虽然考证考古学上的资料取得了成绩,但对于一些青铜器物的时代、甲 骨文字的字义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D.清代考据学的成就与不足让人们认识到,在考证古史时不仅要注重历史文献的记载, 也要重视考古学上的史料,如地下出土的新材料。 解析:选 A A 项,无中生有。此选项运用了反向推导,由假设的条件推不出“学术研 究就会处于停滞状态”的结论。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15 分) 凡兵不攻无过之城,不杀无罪之人。夫杀人之父兄,利人之货财,臣妾人之子女,此皆 盗也。故兵者,所以诛暴乱、禁不义也。兵之所加者,农不离其田业,贾不离其肆宅,士大 夫不离其官府,由其武议,在于一人。故兵不血刃而天下亲焉。 夫将,提鼓挥枹,临难决战,接兵角刃,鼓之而当,则赏功立名;鼓之而不当,则身死 国亡。是存亡安危,在于枹端,奈何无重将也。 武王伐纣,师渡盟津,右旄左钺,死士三百,战士三万。纣之陈亿万,飞廉、恶来身先 戟斧,陈.开百里。武王不罢士民,兵不血刃而克商诛纣。无祥异也,人事修不修而然也。今 世将合龟兆、视吉凶、观星辰风云之变,欲以成胜立功,臣以为难。 胜兵似水夫水至柔弱者也然所触丘陵必为之崩无异也性专而触诚也。今以莫邪之利,犀 兕之坚,三军之众,有所奇正①,则天下莫当.其战矣。故曰:举贤用能,不时日而事利;明 法审令,不卜筮而获吉;贵功养劳,不祷祠而得福。又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古之圣人,谨人事而己。 吴起与秦战,舍不平陇亩,朴檄盖之,以蔽霜露。如此何也?不自高人故也。乞人之 死不索尊,竭人之力不责礼。故古者,甲胄之士不拜,示人无己烦也。夫烦人而欲乞其死、 竭其力,自古至今,未尝闻也。将受命之日忘其家,张军宿野忘其亲,援枹而鼓忘其身。吴 起临战,左右进剑,起曰:“将专主旗鼓尔!临难决疑,挥兵指刃,此将事也:一剑之任, 非将事也。”三军成行,一舍而后成三舍,三舍之余,如决川源。望敌在前,因其所长而用 之,敌白者垩之,赤者赭之。吴起与秦战,未合,一夫不胜其勇,前获双首而还。吴起立斩 之。军吏谏曰:“此材士也,不可斩。”起曰:“材士则是矣,非吾令也。”斩之 (选自《尉缭子》,有删改 [注]①奇正:古代兵法术语。古代作战以对阵交锋为正,设伏掩袭等为奇。②朴橄: 小木,丛生杂木 10.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陈开百里 陈:陈列 B.则天下莫当其战矣 当:抵挡 C.舍不平陇亩 舍:住宿 D.援枹而鼓忘其身 援:持,取 解析:选A陈:军队作战时的战斗队列。后作“阵”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胜兵似水/夫水/至柔弱者也/然所触/丘陵必为之崩/无异也/性专而触/诚也 B.胜兵似水夫/水至柔弱者也/然所触/丘陵必为之崩/无异也/性专而触/诚也 胜兵似水/夫水至柔弱者也/然所触丘陵/必为之崩/无异也/性专而触诚也 D.胜兵似水夫/水至柔/弱者也/然所触丘陵/必为之崩/无异也/性专而触诚也 解析:选C“夫”在此处为句首发语词,用以提示下文,且“胜兵似水”结构和句意 完整,故“夫”前应断开,据此排除B、D两项。“触诚”意为“冲击持久”,且与“性专 结构一致,故“触诚”应紧密相连,据此排除A项,答案为C。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首先探讨了作战的道义问题,指出战争的目的是平定暴乱、制止不义的行为, 作战应该追求兵不血刃而获得天下人信服的境界。 B.本文以武王伐纣为例,论证了国家存亡安危依靠将领,应该重视将领的道理,强调 作战胜利依靠的是人事而不是占卜以知吉凶天象 C.作者认为战争取胜的因素众多,既需要决断得当、目标专一、兵器锋锐、战术精妙 也需要举贤用能、申明法令、奖励战功,进而获取人心 D.吴起是一代名将,他能与士兵同甘共苦,使士兵为国效力而不惜生死:为严明军法, 维护将帅威严,他果断斩杀擅自行动而有功绩的士兵
5 古之圣人,谨人事而已。 吴起与秦战,舍.不平陇亩,朴樕 ②盖之,以蔽霜露。如此何也?不自高人故也。乞人之 死不索尊,竭人之力不责礼。故古者,甲胄之士不拜,示人无己烦也。夫烦人而欲乞其死、 竭其力,自古至今,未尝闻也。将受命之日忘其家,张军宿野忘其亲,援.枹而鼓忘其身。吴 起临战,左右进剑,起曰:“将专主旗鼓尔!临难决疑,挥兵指刃,此将事也;一剑之任, 非将事也。”三军成行,一舍而后成三舍,三舍之余,如决川源。望敌在前,因其所长而用 之,敌白者垩之,赤者赭之。吴起与秦战,未合,一夫不胜其勇,前获双首而还。吴起立斩 之。军吏谏曰:“此材士也,不可斩。”起曰:“材士则是矣,非吾令也。”斩之。 (选自《尉缭子》,有删改) [注] ①奇正:古代兵法术语。古代作战以对阵交锋为正,设伏掩袭等为奇。②朴樕: 小木,丛生杂木。 10.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陈.开百里 陈:陈列 B.则天下莫当.其战矣 当:抵挡 C.舍.不平陇亩 舍:住宿 D.援.枹而鼓忘其身 援:持,取 解析:选 A 陈:军队作战时的战斗队列。后作“阵”。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胜兵似水/夫水/至柔弱者也/然所触/丘陵必为之崩/无异也/性专而触/诚也 B.胜兵似水夫/水至柔弱者也/然所触/丘陵必为之崩/无异也/性专而触/诚也 C.胜兵似水/夫水至柔弱者也/然所触丘陵/必为之崩/无异也/性专而触诚也 D.胜兵似水夫/水至柔/弱者也/然所触丘陵/必为之崩/无异也/性专而触诚也 解析:选 C “夫”在此处为句首发语词,用以提示下文,且“胜兵似水”结构和句意 完整,故“夫”前应断开,据此排除 B、D 两项。“触诚”意为“冲击持久”,且与“性专” 结构一致,故“触诚”应紧密相连,据此排除 A 项,答案为 C。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3 分)( ) A.本文首先探讨了作战的道义问题,指出战争的目的是平定暴乱、制止不义的行为, 作战应该追求兵不血刃而获得天下人信服的境界。 B.本文以武王伐纣为例,论证了国家存亡安危依靠将领,应该重视将领的道理,强调 作战胜利依靠的是人事而不是占卜以知吉凶天象。 C.作者认为战争取胜的因素众多,既需要决断得当、目标专一、兵器锋锐、战术精妙, 也需要举贤用能、申明法令、奖励战功,进而获取人心。 D.吴起是一代名将,他能与士兵同甘共苦,使士兵为国效力而不惜生死;为严明军法, 维护将帅威严,他果断斩杀擅自行动而有功绩的士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