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概论》教学大纲 大纲说明 该大纲以2004级社会体育专业的教学计划为依据,使用教材为周西宽主编 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的《体育基本理论教程》。本课程由理论教研室担任授课任 务,安排在第三学年第一学期上课,总学时为40学时,学分为3分 二:教学目的与任务 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从总体上对体育有概括的认识,明确体育对人类 社会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重要意义,逐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体育观,为 学习社会体育专业各门功课打下初步的认识基础 教学任务: 1、学习掌握体育的基本概念、体育的基本观念、体育的基本规律、体育的 基本方法等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 2、使学生明确我国社会主义体育的性质、目的任务和制度,以培养运用基 础理论知识辩证分析体育有关问题的能力 3、结合教学进行爱国主义、共产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和专业思想教育 三:教学要求与教学方法 本门课主要采取讲授的教学方法,结合自学、辅导、课堂讨论、实际作业等 方式,并且适当组织学生参观访问、调査研究,以巩固、加深和理解所学理论。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表: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教学形式及课时数 讲授章节 标 讲实|实「课时备注 次 授验习|数 第一篇 体育概念论 3第二篇体育观念论 4/第三篇第 体育的基本形态 2 章
《体育概论》教学大纲 一:大纲说明 该大纲以 2004 级社会体育专业的教学计划为依据,使用教材为周西宽主编 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的《体育基本理论教程》。本课程由理论教研室担任授课任 务,安排在第三学年第一学期上课,总学时为 40 学时,学分为 3 分。 二:教学目的与任务 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从总体上对体育有概括的认识,明确体育对人类 社会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重要意义,逐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体育观,为 学习社会体育专业各门功课打下初步的认识基础。 教学任务: 1、学习掌握体育的基本概念、体育的基本观念、体育的基本规律、体育的 基本方法等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 2、使学生明确我国社会主义体育的性质、目的任务和制度,以培养运用基 础理论知识辩证分析体育有关问题的能力。 3、结合教学进行爱国主义、共产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和专业思想教育。 三:教学要求与教学方法 本门课主要采取讲授的教学方法,结合自学、辅导、课堂讨论、实际作业等 方式,并且适当组织学生参观访问、调查研究,以巩固、加深和理解所学理论。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表: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周 次 讲授章节 标 题 教学形式及课时数 讲 备 注 授 实 验 实 习 课时 数 1 绪 言 总 论 √ 2 2 第一篇 体育概念论 √ 2 3 第二篇 体育观念论 √ 2 4 第三篇 第一 章 体育的基本形态 √ 2
第三篇第二 体育的基本功能 2 章 第三篇第三 体育的目的和任务 第三篇第四 体育的实施途径 2 第三篇第五 体育的基本手段 2 第四篇 三/体育与政治、体育与经济、体育 2 与教育 四篇第 四、五、六、体育与艺术、体育与军事、体育 七章 与医学、体育与宗教 2 第五篇第一体育体制及其改革 l2|第五篇第二 体育法制与伦理建设 l3/第五篇第三 222 体育发展战略的研究与实施 章 第五篇第四 体育产业与体育市场 15/第五篇第五 体育环境及其优化 2 6|第五篇第六体育科技发展与体育科技工作 2 第五篇第七 17 体育的宏观评估与预测 第六篇第 现代国际体育的基本特征 19第六篇第三现代奥林匹克运动 2 「第六篇第三 20 当代中国与奥林匹克运动 2 五:教学内容纲要 总论 体育基本理论的学科性质和特点 二、体育基本理论的发展历程
5 第三篇 第二 章 体育的基本功能 √ 2 6 第三篇 第三 章 体育的目的和任务 √ 2 7 第三篇 第四 章 体育的实施途径 √ 2 8 第三篇 第五 章 体育的基本手段 √ 2 9 第四篇 第一、二、三 章 体育与政治、体育与经济、体育 与教育 √ 2 10 第四篇 第 四、五、六、 七章 体育与艺术、体育与军事、体育 与医学、体育与宗教 √ 2 11 第五篇 第一 章 体育体制及其改革 √ 2 12 第五篇 第二 章 体育法制与伦理建设 √ 2 13 第五篇 第三 章 体育发展战略的研究与实施 √ 2 14 第五篇 第四 章 体育产业与体育市场 √ 2 15 第五篇 第五 章 体育环境及其优化 √ 2 16 第五篇 第六 章 体育科技发展与体育科技工作 √ 2 17 第五篇 第七 章 体育的宏观评估与预测 √ 2 18 第六篇 第一 章 现代国际体育的基本特征 √ 2 19 第六篇 第二 章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 √ 2 20 第六篇 第三 章 当代中国与奥林匹克运动 √ 2 21 五:教学内容纲要 总论 一、体育基本理论的学科性质和特点 二、体育基本理论的发展历程
体育基本理论的研究对象和领域 四、体育基本理论体系的重构 五、学习和研究体育基本理论的重要意义 第一篇体育概念论 第一章体育概念的历史回顾 第一节古代体育概念 、古代希腊的体育概念 、古代中国体育的相似概念 第二节近代体育概念 、近代欧美国家的体育概念 二、近代中国的体育概念 第二章现代体育概念问题 第一节“体育”概念之争及其根源 、有关“体育”概念的困惑与争论 体育”概念混乱的根源 第二节体育的总概念及其相似概念 、体育总概念的认同及表述 体育本质和概念的再认识 三、体育总概念的相似概念 第二篇体育观念论 第一章体育整体观 第一节体育整体观的提出和意义 第二节体育整体观的应用 、体育定位的分析 二、体育构成的分析 三、体育要素协调发展的分析 四、大型赛事组织管理分析 第二章体育价值观 第一节体育价值观概述
三、体育基本理论的研究对象和领域 四、体育基本理论体系的重构 五、学习和研究体育基本理论的重要意义 第一篇 体育概念论 第一章 体育概念的历史回顾 第一节 古代体育概念 一、古代希腊的体育概念 二、古代中国体育的相似概念 第二节 近代体育概念 一、近代欧美国家的体育概念 二、近代中国的体育概念 第二章 现代体育概念问题 第一节 “体育”概念之争及其根源 一、有关“体育”概念的困惑与争论 二、“体育”概念混乱的根源 第二节 体育的总概念及其相似概念 一、体育总概念的认同及表述 二、体育本质和概念的再认识 三、体育总概念的相似概念 第二篇 体育观念论 第一章 体育整体观 第一节 体育整体观的提出和意义 第二节 体育整体观的应用 一、体育定位的分析 二、体育构成的分析 三、体育要素协调发展的分析 四、大型赛事组织管理分析 第二章 体育价值观 第一节 体育价值观概述
、体育价值观的含义与决定因素 、体育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三、体育价值观的特点与建设体育价值观的必要性 第二节体育价值观与体育理念 第三节体育价值观与体育精神 第三章人文体育观 第一节人文体育观的确立 “人文”溯源释义 体育呼唤人文精神 第二节现代体育的人文价值取向 竞争观念 规则观念 、民主观念 四、开放观念 五、民族观念 六、协同观念 七、主体精神 第四章科学体育观 第一节科学体育观的形成和认同 第二节科学体育观的多视角分析 、科学体育观的基本原则一一实事求是 二、科学体育观的目标导向一一体育科学化 三、体育科学观与人文体育观的科学体系 四、科学体育观与人文体育观的融通 第三篇体育主体实施论 第一章体育的基本形态 第一节体育教育 、体育教育的体系和特征 学校体育
一、体育价值观的含义与决定因素 二、体育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三、体育价值观的特点与建设体育价值观的必要性 第二节 体育价值观与体育理念 第三节 体育价值观与体育精神 第三章 人文体育观 第一节 人文体育观的确立 一、“人文”溯源释义 二、体育呼唤人文精神 第二节 现代体育的人文价值取向 一、竞争观念 二、规则观念 三、民主观念 四、开放观念 五、民族观念 六、协同观念 七、主体精神 第四章 科学体育观 第一节 科学体育观的形成和认同 第二节 科学体育观的多视角分析 一、科学体育观的基本原则——实事求是 二、科学体育观的目标导向——体育科学化 三、体育科学观与人文体育观的科学体系 四、科学体育观与人文体育观的融通 第三篇 体育主体实施论 第一章 体育的基本形态 第一节 体育教育 一、体育教育的体系和特征 二、学校体育
体育专业教育 第二节竞技体育 、竞技体育的含义与构成 、竞技体育的特征 竞技体育的目的与任务 第三节群众体育 、群众体育的基本特征 、群众体育的重要意义 三、群众体育的发展趋势 第二章体育的基本功能 第一节体育功能概述 、体育功能的概念 、体育作用的对象 体育功能的变化和发展 第二节体育的基本功能 、健身功能 、娱乐功能 三、益智功能 四、育德功能 五、社会功能 第三章体育的目的和任务 第一节体育目的任务的确定依据 第二节我国体育的目的和任务 、我国体育的目的 我国体育的任务 三、影响体育目的任务实施的主要因素 第四章体育实施途径 第一节体育教学 、体育教学概述
三、体育专业教育 第二节 竞技体育 一、竞技体育的含义与构成 二、竞技体育的特征 三、竞技体育的目的与任务 第三节 群众体育 一、群众体育的基本特征 二、群众体育的重要意义 三、群众体育的发展趋势 第二章 体育的基本功能 第一节 体育功能概述 一、体育功能的概念 二、体育作用的对象 三、体育功能的变化和发展 第二节 体育的基本功能 一、健身功能 二、娱乐功能 三、益智功能 四、育德功能 五、社会功能 第三章 体育的目的和任务 第一节 体育目的任务的确定依据 第二节 我国体育的目的和任务 一、我国体育的目的 二、我国体育的任务 三、影响体育目的任务实施的主要因素 第四章 体育实施途径 第一节 体育教学 一、体育教学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