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着爱人
(1)弟子:一般有两种意义:一是年纪较小为人弟 和为人子的人;二是指学生。这里是用一种意义上 的“弟子” 宫”。入是入父宫,指进到父亲住处,或说在家。 3)出:与“入”相对而言,指外出拜师学习。出 的入是说要用弟道对种师长,也可泛指年长于自 」(4)谨:寡言少语称之为谨。 (5)泛,广泛的意思 (6)仁:仁即仁人,有仁德之人 (7)行有余力:指有闲暇时间 (8)文:古代文献。主要有诗、书、礼、乐等文化 阳识
◼ (1)弟子:一般有两种意义:一是年纪较小为人弟 和为人子的人;二是指学生。这里是用一种意义上 的“弟子” 。 ◼ (2)入:古代时父子分别住在不同的居处,学习则 在外舍。《礼记•内则》: “由命士以上,父子皆异 宫”。入是入父宫,指进到父亲住处,或说在家。 ◼ (3)出:与“入”相对而言,指外出拜师学习。出 则弟,是说要用弟道对待师长,也可泛指年长于自 己的人。 ◼ (4)谨:寡言少语称之为谨。 ◼ (5) 泛,广泛的意思。 ◼ (6)仁:仁即仁人,有仁德之人。 ◼ (7)行有余力:指有闲暇时间。 ◼ (8)文:古代文献。主要有诗、书、礼、乐等文化 知识
孔子要求弟子们首告要致力于孝悌、谨信⊥爱 如果还有闲暇时间和余力,则用以学习古代典 籍,增长文化知识。这表明孔子的教育是以 道德教育为中心2重在培养学生的德行修养, 而对子书本知识的学习,则摆在第三位。 」孔子办教育,把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放在第 位,而文化学习只是第二位的。事实上,历史 上的任何阶级,无论奴隶主阶级、地主阶级, 还是资产阶级,教育都是为其政治服务的,尤 其重视学生的道德品行和政治表现,把“德” 在“识”的前面,这是阶级的需要。他们就 要培养适应本阶级要求的各方面人才
◼ 孔子要求弟子们首先要致力于孝悌、谨信、爱 众、亲仁,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 如果还有闲暇时间和余力,则用以学习古代典 籍,增长文化知识。这表明,孔子的教育是以 道德教育为中心,重在培养学生的德行修养, 而对于书本知识的学习,则摆在第二位。 ◼ 孔子办教育,把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放在第一 位,而文化学习只是第二位的。事实上,历史 上的任何阶级,无论奴隶主阶级、地主阶级, 还是资产阶级,教育都是为其政治服务的,尤 其重视学生的道德品行和政治表现,把“德” 排在“识”的前面,这是阶级的需要。他们就 是要培养适应本阶级要求的各方面人才
」忠恕之道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内容,待人 忠恕,这是仁的基本要求,贯穿于孔子 思想的各个方面。在这章中,孔子只说 他的道是有一个基本思想一以贯之的, 没有具体解释什么是忠恕的问题,在后 面的篇章里,就回答了这个问题。对此, 我们将再作剖析。(415)
◼ 忠恕之道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内容,待人 忠恕,这是仁的基本要求,贯穿于孔子 思想的各个方面。在这章中,孔子只说 他的道是有一个基本思想一以贯之的, 没有具体解释什么是忠恕的问题,在后 面的篇章里,就回答了这个问题。对此, 我们将再作剖析。(4•15)
(1)施:旧读shl,动词。 (2)众:指众人 (3)尧舜:传说中上古时代的两位帝王,也是 孔子心目中的榜样。儒家认为是“圣人” (4)病诸:病,担忧。诸,“之于”的合音。 (5)夫:句首发语词。 」(6)能近取譬:能够就自身打比方。即推己及 人的意思。(5·12)
◼ (1)施:旧读shì,动词。 ◼ (2)众:指众人。 ◼ (3)尧舜:传说中上古时代的两位帝王,也是 孔子心目中的榜样。儒家认为是“圣人” 。 ◼ (4)病诸:病,担忧。诸, “之于”的合音。 ◼ (5)夫:句首发语词。 ◼ (6)能近取譬:能够就自身打比方。即推己及 人的意思。 (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