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周,第9讲次课程名称:《水质工程学I》摘要16—3斜板斜管沉淀池授课题目(章、节)本讲目的要求及重点难点:【目的要求】【重点】【难点】内容
课程名称:《水质工程学 I》 第 周,第 9 讲次 摘 要 授课题目(章、节) 16─3 斜板斜管沉淀池 本讲目的要求及重点难点: 【目的要求】 【重 点】 【难 点】 内 容
【本讲课程的引入】【本讲课程的内容】3-2平流沉淀池是最基础的沉淀池:其它沉淀池都是在平流池基础上发展出来的。1、沉淀池进出水要求:(1)出水浊度宜在10度以下混浊度:1mgSi02/L所构成的混浊度为1度(悬浮物及胶体所造成水的不透明程度或光的散射现象)(2)进水应无砂:含砂量大时,应先预沉(除砂)。2、构造简介:上下分为:沉淀区(上)污泥区(下)进水区(配水区):在整个沉淀区截面均匀配水。前后分为:沉淀区:水中颗粒下沉去除出水区:沉淀后的收集,排出沉淀池。共水区沉淀区-一出水区→4污泥区图16-4理想沉淀池的工作
【本讲课程的引入】 【本讲课程的内容】 3-2 平流沉淀池 是最基础的沉淀池:其它沉淀池都是在平流池基础上发展出来的。 1、 沉淀池进出水要求: (1)出水浊度宜在 10 度以下 混浊度:1mgSiO2/L 所构成的混浊度为 1 度(悬浮物及胶体所造成水的不透明程度 或光的散射现象) (2)进水应无砂:含砂量大时,应先预沉(除砂)。 2、构造简介:上下分为:沉淀区(上) 污泥区(下) 进水区(配水区):在整个沉淀区截面均匀配水。 前后分为: 沉淀区:水中颗粒下沉去除 出水区:沉淀后的收集,排出沉淀池
3、特点:水流受池身构造和外界影响使颗粒沉淀复杂。(进口水流惯性,出口束流,风吹池面,水质浓度变化及温差等形成的异重流)。一、非凝聚性颗粒的沉淀过程分析1、理想沉淀池的假定:(1)颗粒互不干扰,沉速不变(无絮凝现象)(2)水流沿水平方向流动,在沉淀区流速相等,流速大小、方向不变。(3)颗粒沉到池底即为去除,不再返回水流中。2、分析:gV=(1)水平流速:v(m/s)hoBQ一流量,(m3/s)HO一水流沉淀区高度,(m)B一沉淀区宽度,(m)(2)截流沉速:uO在池的最不利点,A点(沉淀区开始回最高点)以uO下沉速度下沉,可在沉淀区末端最低点B,进入污泥区,这个沉速称为截留沉速uO沉区长为L,高为hO。进水区出水区→沉淀区2A42污泥区图 16-4理想沉淀池的工作Q并1=hV则有:h,B1uoQ%=0或..uoLBA
3、特点:水流受池身构造和外界影响使颗粒沉淀复杂。(进口水流惯性,出口束流, 风吹池面,水质浓度变化及温差等形成的异重流)。 一、非凝聚性颗粒的沉淀过程分析: 1、 理想沉淀池的假定: (1)颗粒互不干扰,沉速不变(无絮凝现象) (2)水流沿水平方向流动,在沉淀区流速相等, 流速大小、方向不变。 (3)颗粒沉到池底即为去除,不再返回水流中。 2、 分析: (1)水平流速:v(m/s) h B Q v 0 = Q—流量,(m3/s) H0—水流沉淀区高度,(m) B—沉淀区宽度,(m) (2)截流沉速:u0 在池的最不利点,A 点(沉淀区开始回最高点)以 u0 下沉速度下沉,可在沉淀 区末端最低点 B ,进入污泥区,这个沉速称为截留沉速 u0 沉区长为 L,高为 h0。 则有: v L t = 并 0 0 u h t = h B Q v 0 = ∴ LB Q u0 = 或 A Q u0 =
A一沉淀池水表面面积。(m)一表面负荷或溢流率(单位水表面积所负担水量)截留沉速=表面负荷(意义不同)(3)ui≥uo的颗粒:在A一B面上分布(均匀分布):全部可沉淀去除(在图中,以I轨迹下沉)。(4)ui<uo的颗粒:不能全部下沉去除(在图中,以II轨迹下沉)其在A-B面上分布点,设为m点,其高度为hi,设颗粒在A-B面上均匀分布,颗粒浓度为Ci,其总量为可去除量为去除量_h,BvC_hE=3其去除率E:总量h,BvC,h,hohi进水区沉淀区出水区→污泥区图16-4理想沉淀池的工作
A— 沉淀池水表面面积。(㎡) —表面负荷或溢流率(单位水表面积所负担 水量)截留沉速=表面负荷(意义不同) (3)ui≥u0 的颗粒: 在 A—B 面上分布(均匀分布):全部可沉淀去除(在图中,以 I 轨迹下沉)。 (4) ui<u0 的颗粒: 不能全部下沉去除 (在图中,以 II 轨迹下沉) 其在 A-B 面上分布点,设为 m 点,其高度为 hi,设颗粒在 A-B 面上均匀分布, 颗粒浓度为 Ci,其总量为 可去除量为 其去除率 E: 0 h0 h h BvC h BvC E i i i i = = = 总量 去除量 hi h0
h_L及Abb'是相似△,即由△ABB'uo vh = Luo:.Vh=Lu同理vLul,E=代入E式中:Luouov9u:.E=uo =gAQ/A一沉淀池的表面负荷。3、(Hazen)哈真理论:悬浮颗粒在理想沉淀池中的去除率只与沉淀池的表面负荷有关,与其它因素(池深、池长、水平流速等)无关(其实在实际池中有关)4讨论:E=u(1)由可知,uQ/A/产水量越大。0或:Q/A=C(产水量不变)越大/E/u,一颗粒沉速是由絮凝所确定的,所以都要重视反应池的絮凝。(2)u,=C增加A,可以提高去除率。设沉淀池容积V不变时,即浅池可提高去除率,“浅池理论”。斜板,斜管沉淀池就是基于此理论发展的。5、总的去除率:上面分析的是u,≥uo全部去除了u,<uo的有一部分去除了。由沉淀实验:假想将不同沉速的颗粒分离开
由△ABB′及 Abb′是相似△,即 v L u h = 0 0 ∴ v Lu h O 0 = 同理 v Lu h i i = 代入 E 式中: 0 0 u u v Lu v Lu E i i = = A Q u0 = ∴ A Q u E i = Q/A—沉淀池的表面负荷。 3、(Hazen)哈真理论:悬浮颗粒在理想沉淀池中的去除率只与沉淀池的表面负 荷有关,与其它因素(池深、池长、水平流速等)无关(其实在实际池中有关) 4 讨论: (1)由 A Q u E i = 可知, i u ↗ Q/A↗产水量越大。 或:Q/A=C(产水量不变) 越大↗E↗ i u —颗粒沉速是由絮凝所确定的,所以都要重视反应池的絮凝。 (2) i u =C 增加 A,可以提高去除率。设沉淀池容积 V 不变时,即浅池可提高 去除率,“浅池理论”。斜板,斜管沉淀池就是基于此理论发展的。 5、总的去除率: 上面分析的是 i u ≥ 0 u 全部去除了 i u < 0 u 的有一部分去除了。 由沉淀实验: 假想将不同沉速的颗粒分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