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周,第_19讲次课程名称:《水质工程学I》摘要86—2活性炭吸附授课题目(章、节)【目的要求】通过本讲课程的学习,学会建立的方法,的特点。【重点】【难点】内容【本讲课程的引入】【本讲课程的内容】S6-2活性炭吸附属给水深度处理工艺1、去除对象:天然的(BOD)(1)溶解的有机物人工合成的:杀虫剂、农药、氯化烃、芳香族化合物(2)除臭味;(3)脱色、脱氯;(4)去除重金属,放射性物质;(属微污染物质)(5)去除病毒。使水降低:总有机碳TOC总有机卤化物TOX总三卤甲烷TTHM(THMs)一、活性炭的性质:1、制造:是由木材、煤、果壳等为原料,高温炭化→活化,而成的。炭化一一使原料热解成炭碴,生成类似石墨的多环芳香系物质,具有疏水性和吸附性。活化一一使热解的炭渣成为多孔结构,增大吸附表面积,比表面积可达成500~1700m/g
课程名称:《水质工程学 I》 第 周,第 19 讲次 摘 要 授课题目(章、节) §6—2 活性炭吸附 【目的要求】通过本讲课程的学习,学会建立的方法,的特点。 【重 点】 【难 点】 内 容 【本讲课程的引入】 【本讲课程的内容】 §6-2 活性炭吸附 属给水深度处理工艺 1、去除对象: 天然的(BOD) (1)溶解的有机物 人工合成的:杀虫剂、 农药、氯化烃、芳香族化合物 (2)除臭味; (3)脱色、脱氯; (4)去除重金属,放射性物质;(属微污染物质) (5)去除病毒。 使水降低:总有机碳 TOC 总有机卤化物 TOX 总三卤甲烷 TTHM(THMS) 一、活性炭的性质: 1、 制造:是由木材、煤、果壳等为原料,高温炭化→活化,而成 的。 炭化——使原料热解成炭碴,生成类似石墨的多环芳香系物质,具 有疏水性和吸附性。 活化——使热解的炭碴成为多孔结构,增大吸附表面积,比表面积 可达成 500~1700m2 /g
活性炭的孔隙容积及比表面积表7-6项日新炭使用后的炭经两轮再生的炭0.170.320.29微孔(<2nm)容积(cml/g)0. 150.22中孔(2-60nm)容积(cm//g)0.240,250.170.25大孔(60nm~10pum)容积(cm/g)0.810.490.76孔容积总计(cm/g)950550920比表雨积(m/g)2、形状:粒状:0.44~3mm(多次使用)粉状:10~50μm(一次性使用较多)3、吸附原理:是表面化学的性质所决定:表面结合各种含氧官能团,使活性炭具有极性,具有吸附能。官能团有:一OH羟基;-COOH羧基;羰基-C-0液相吸附相闻局部平衡孔雕扩散表面扩教C溶液主体R边界层被相吸附相图7-5活性炭吸附的扩散过程二、吸附性能试验:1、等温吸附试验:在选择活性炭时,用此实验。(确定可行性)恒温下,使用几个烧杯,放入相同体积V,相同溶质浓度CO(mg/L)的水样,几个烧杯中加入不同量m(mg)的活性炭。进行搅拌。达到吸附平衡,溶质浓度不变时为止,测得其浓度,Ce其吸附容量q:r(Co-C)_ x(mg/mg)q=mm
2、形状: 粒状:0.44~3 mm(多次使用) 粉状:10~50μm(一次性使用较多) 3、吸附原理:是表面化学的性质所决定: 表面结合各种含氧官能团,使活性炭具有极性,具有吸附能。 官能团有:—OH 羟基; —COOH 羧基; —C—O 羰基 二、吸附性能试验: 1、等温吸附试验:在选择活性炭时,用此实验。(确定可行性) 恒温下,使用几个烧杯,放入相同体积 V ,相同溶质浓度 C0(mg/L) 的水样,几个烧杯中加入不同量 m(mg)的活性炭。进行搅拌。达到 吸附平衡,溶质浓度不变时为止,测得其浓度,Ce 其吸附容量 q: ( ) m x m v C C q e = − = 0 (mg/mg)
绘制:Ce平衡浓度,与q吸附量的曲线即吸附等温线,不同活性碳有不同的曲线9.↓温度1=常数Ce(a)最常用的是Freundich(弗罗因德利奇)经验式:1-x.Ig兰=Ig k+igCe-=kCenmmnk、n是常数在双对数坐标纸上Ce(横轴)与x/m(纵轴)为一直线,纵轴截距=k,斜率=1/n。J1ogden温度T=常数斜率号1ogk1ogc.(b)2、粉状活性炭投加量:原水浓度Co要求达到浓度Ce,则由曲线的对应点Ce→q=x/m投加量:(C-C.)(mg/L)a=m3、缺点:不能反映干扰因素的影响(仅初步提供可行性数据)
绘制:Ce 平衡浓度,与 q 吸附量的曲线即吸附等温线,不同活性碳 有不同的曲线 最常用的是 Freundich(弗罗因德利奇)经验式: n kCe m x 1 = Ce n k m x lg 1 lg = lg + k、n 是常数 在双对数坐标纸上 Ce(横轴)与 x/m (纵轴)为一直线,纵轴截距=k, 斜率=1/n。 2、粉状活性炭投加量: 原水浓度 Co 要求达到浓度 Ce,则由曲线的对应点 Ce →q=x/m 投加量: ( ) m x C C a − e = 0 (mg/L) 3、 缺点:不能反映干扰因素的影响(仅初步提供可行性数据)
不能反映:多种溶解杂质相互干扰。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的吸附竞争。被吸附质分子大小的不同等。三、活性炭柱试验:1、概念:活性炭床容积或炭床厚接触时间:流量流速(伪时间:床容积里有炭的体积)泄漏时间:流量不变时,由开始进水至出水水质达到限值的经历的时间。2、试验:目的:求泄漏曲线。活性碳除气(泡24h):用原水Co以某一流速通过炭床。每隔一段时间t,检测一次出水浓度Ct:直到出水为Co为止。Ic,tec4时间(或累计水量)图19-8活性炭柱吸附泄滑曲线进水浓度C自失效发出水浓团啤洲曲时间“或累计水量图19-8活性炭柱吸附泄漏曲线
不能反映:多种溶解杂质相互干扰。 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的吸附竞争。 被吸附质分子大小的不同等。 三、活性炭柱试验: 1、概念: 接触时间: 流速 炭床厚 或 流量 活性炭床容积 (伪时间:床容积里有炭的体积) 泄漏时间:流量不变时,由开始进水至出水水质达到限值的经历的 时间。 2、 试验:目的:求泄漏曲线。 活性碳除气(泡 24h);用原水 Co 以某一流速通过炭床。每隔一段时 间 t,检测一次出水浓度 Ct ;直到出水为 Co 为止
吸附区乙的厚度,希望小一些,污性炭利用率高。Z:活性炭层中水的浓度Co至Ce(充许出水浓度)点的厚度。i-)()z=L(tc ta-te(ta)v2一一下移速度,(m/s);L:一一炭床厚度,(m);tc:一一从进水开始至炭柱泄漏的时间,h;td:一一从进水开始至炭柱耗竭的时间,h;Z的影响因素:流量Q7→Z.→炭床利用率下降炭粒径:粒径小,Z小,被吸附物的迁移过程。外表面→孔道→孔深处但粒径太小,水力性能不好,易被水流带走,粒径在0.8~1.7mm较好。四、活性炭池设计:1、容积V:V=Q/t其中:Q一流量;t一接触时间:(不是泄漏时间)一般:t=10~20minV一流速8~20m/h(确定截面积)炭床厚L1.5~2.0m2、类型:(图)(1)固定床(间歇式):炭不动,水流动,由上向下(也可反向)(2)移动床(可连续式):水由下向上,炭由上向下,炭磨损大。3、运行形式:(1)单床运行一一间歇式
吸附区 Z 的厚度,希望小一些,污性炭利用率高。 Z:活性炭层中水的浓度 Co 至 Ce(允许出水浓度)点的厚度。 / 1 v t t z t L t t z L d C d C C = − = = − v′——下移速度,(m/s); L:——炭床厚度,(m); tc:——从进水开始至炭柱泄漏的时间,h; td:——从进水开始至炭柱耗竭的时间,h; Z 的影响因素: 流量 Q↗→Z ↗ →炭床利用率下降 炭粒径:粒径小,Z 小, 被吸附物的迁移过程。 外表面→孔道→孔深处 但粒径太小,水力性能不好,易被水流带走,粒径在 0.8~1.7mm 较 好。 四、活性炭池设计: 1、 容积 V: V=Q/t 其中: Q—流量; t —接触时间;(不是泄漏时间) 一般:t=10~20min V—流速 8~20m/h(确定截面积) 炭床厚 L—1.5~2.0m 2、 类型:(图) (1)固定床(间歇式):炭不动,水流动,由上向下(也可反向) (2)移动床(可连续式):水由下向上,炭由上向下,炭磨损大。 3、运行形式: (1)单床运行——间歇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