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題12:传记类与新闻类阅读 【2016年高考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1942年夏,陈忠实出生在陕西农村。上中学时,陈忠实读赵树理的《三里湾》和柳青 的《创业史》,得到滋养,萌发了文学梦。也许是好事多磨,1962年高中毕业后,他未能 如愿上大学读中文系,这个20岁的青年,常常一个人坐在家乡的灞河边,想着文学,想着 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三年之后,陈忠实的散文《夜过流沙沟》在1965年3月8日的《西安晚报》文艺副刊 上发表,他的文学生涯由此正式开始。但直到1979年小说《信任》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 奖,他才确立了文学上的自信。他感觉自己不再是一个文学爱好者和业余作者了。是年9 月25日,他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又一个三年之后,陈忠实40岁,他的第一个短篇小说集《乡 村》出版,赢得“小柳青”的名声,工作单位也换成陕西省作家协会。他终于是一名专业作 家了。 随着年岁的增长和时代的变化陈忠实越来越觉得要从赵树理、柳青的文学中剥离岀来。 他将这个愿望写进了小说《蓝袍先生》中。小说写于1985年,一个认知作者的标志性年份。 这年的最后10天,他随中国作家代表团出访泰国。第一次走出国门的陈忠实特意置办了 套质地不错的西装。当他第一次穿上西装打上领带站在穿衣镜前的时候,脑海里浮现岀刚完 成的小说的主人公蓝袍先生。蓝袍先生多年以来一直穿着蓝色长袍,受到同学讥笑以后才脱 下蓝袍,换上“列宁装”。陈忠实认为那是摆脱封建残凃桎梏、获得精神解放的象征。脱下 了几十年的中山装、换上西装的那一刻,他切实意识到自己就是蓝袍先生。 1985年的泰国之行让陈忠实深受刺激,他联想起家乡人自嘲的称呼。相比那些见多识 广的城市人,他们把自己称作“乡棒”。游逛在曼谷的超市大楼,看着五颜六色、各式各样 的服装,作家觉得眼花缭乱。那一刻,他觉得不仅自己是“乡棒”,教他观察服装的北京作 家郑万隆也是“乡棒”。面对世界,1985年的中国人大都是“乡棒”。他痛感自己需要从 什么地方剥离出来,将自己彻底打开,不仅要在生活上打开自己,更重要的是要在思想上打 开自己
一、【2016 年高考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1942 年夏,陈忠实出生在陕西农村。上中学时,陈忠实读赵树理的《三里湾》和柳青 的《创业史》,得到滋养,萌发了文学梦。也许是好事多磨,1962 年高中毕业后,他未能 如愿上大学读中文系,这个 20 岁的青年,常常一个人坐在家乡的灞河边,想着文学,想着 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三年之后,陈忠实的散文《夜过流沙沟》在 1965 年 3 月 8 日的《西安晚报》文艺副刊 上发表,他的文学生涯由此正式开始。但直到 1979 年小说《信任》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 奖,他才确立了文学上的自信。他感觉自己不再是一个文学爱好者和业余作者了。是年 9 月 25 日,他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又一个三年之后,陈忠实 40 岁,他的第一个短篇小说集《乡 村》出版,赢得“小柳青”的名声,工作单位也换成陕西省作家协会。他终于是一名专业作 家了。 随着年岁的增长和时代的变化,陈忠实越来越觉得要从赵树理、柳青的文学中剥离出来。 他将这个愿望写进了小说《蓝袍先生》中。小说写于 1985 年,一个认知作者的标志性年份。 这年的最后 10 天,他随中国作家代表团出访泰国。第一次走出国门的陈忠实特意置办了一 套质地不错的西装。当他第一次穿上西装打上领带站在穿衣镜前的时候,脑海里浮现出刚完 成的小说的主人公蓝袍先生。蓝袍先生多年以来一直穿着蓝色长袍,受到同学讥笑以后才脱 下蓝袍,换上“列宁装”。陈忠实认为那是摆脱封建残余桎梏、获得精神解放的象征。脱下 了几十年的中山装、换上西装的那一刻,他切实意识到自己就是蓝袍先生。 1985 年的泰国之行让陈忠实深受刺激,他联想起家乡人自嘲的称呼。相比那些见多识 广的城市人,他们把自己称作“乡棒”。游逛在曼谷的超市大楼,看着五颜六色、各式各样 的服装,作家觉得眼花缭乱。那一刻,他觉得不仅自己是“乡棒”,教他观察服装的北京作 家郑万隆也是“乡棒”。面对世界,1985 年的中国人大都是“乡棒”。他痛感自己需要从 什么地方剥离出来,将自己彻底打开,不仅要在生活上打开自己,更重要的是要在思想上打 开自己
在剥离的愿望中陈忠实认识到必须写一部史诗般的长篇小说才能在文学上确立自己。 这时,各种新近阅读过的长篇小说萦绕心头,作家备感困惑,又备受启发。马尔克斯《百年 孤独》的结构像网一样迷幻,王蒙《活动变人形》的结构自然随意,却俨然大手笔张炜《古 船》的结构完全不同,有一种精心设计的刻意……而结构背后似乎还有更深的东西。陈忠 实最终发现,不是作家先别出心裁弄出一个新颖骇俗的结构来,而是先要有对人物的深刻体 验。寻找到能够充分描写人物独特的生活和生命体验的恰当途径,结构方式自然就岀现了。 恰巧此时兴起的“文化心理结构″学说给了他决定性的影响。他相信,人的心理结构主要是 由理念支撑的,而结构一旦形成,就会决定一个人的思想、道德和行为,决定一个人性格的 内核。如果心理结构受到社会冲击,人就将遭遇深层的痛苦,乃至毁灭。陈忠实感到自己终 于从信奉多年的“典型性格”说中剥离出来,仿佛悟得天机,茅塞顿开。多年以后,作家回 忆往事,认为自己就是在1985年开始重建自我,争取实现对生活的独特发现和独立表述的。 陈忠实后来寻找到了什么是人所共知的,1992年开始在《当代》杂志连载的长篇小 说《白鹿原》已经成为我们的文学经典,他在中国当代文坛的位置也随之奠定。此后,功成 名就的作家继续在文学的园地里辛勤耕耘,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2016年春天,陈忠实走了,属于陈忠实的句子永留人间 (摘编自陈忠实《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李清霞《陈忠实年表》等) 相关链接 ①陈忠实的《白鹿原》是上世纪90年代中国长篇小说创作的重要收获之一,能够反映 那一时期小说艺术所达到的最高水平。把这部作品放在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的大格局里考 量,无论就其思想容量还是就其审美境界而言,都有其独特的、无可取代的地位。即使与当 代世界小说创作中的那些著名作品比,《白鹿原》也应该说是独树一帜的。(何西来《〈关 于白鹿原〉及其评论》) ②陈忠实常讲,创作到了一定阶段,不一定是拼生活、拼艺术,而是拼人格。好一个 拼人格!这正是作家自身博大的人格魅力的反映。这就不难理解他最终被公认为描摹巨大民 族悲剧的圣手,成为当代中国文学的大家之一。(李满星《陈忠实:回首六十五载风雨人生》)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赵树理《三里湾》和柳青《创业史》是陈忠实最初的文学营养,使他萌发了文学梦
在剥离的愿望中,陈忠实认识到必须写一部史诗般的长篇小说,才能在文学上确立自己。 这时,各种新近阅读过的长篇小说萦绕心头,作家备感困惑,又备受启发。马尔克斯《百年 孤独》的结构像网一样迷幻,王蒙《活动变人形》的结构自然随意,却俨然大手笔,张炜《古 船》的结构完全不同,有一种精心设计的刻意…… 而结构背后似乎还有更深的东西。陈忠 实最终发现,不是作家先别出心裁弄出一个新颖骇俗的结构来,而是先要有对人物的深刻体 验。寻找到能够充分描写人物独特的生活和生命体验的恰当途径,结构方式自然就出现了。 恰巧此时兴起的“文化心理结构”学说给了他决定性的影响。他相信,人的心理结构主要是 由理念支撑的,而结构一旦形成,就会决定一个人的思想、道德和行为,决定一个人性格的 内核。如果心理结构受到社会冲击,人就将遭遇深层的痛苦,乃至毁灭。陈忠实感到自己终 于从信奉多年的“典型性格”说中剥离出来,仿佛悟得天机,茅塞顿开。多年以后,作家回 忆往事,认为自己就是在 1985 年开始重建自我,争取实现对生活的独特发现和独立表述的。 资*源%库 陈忠实后来寻找到了什么是人所共知的,1992 年开始在《当代》杂志连载的长篇小 说《白鹿原》已经成为我们的文学经典,他在中国当代文坛的位置也随之奠定。此后,功成 名就的作家继续在文学的园地里辛勤耕耘,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2016 年春天,陈忠实走了,属于陈忠实的句子永留人间。 (摘编自陈忠实《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李清霞《陈忠实年表》等) 相关链接 ①陈忠实的《白鹿原》是上世纪 90 年代中国长篇小说创作的重要收获之一,能够反映 那一时期小说艺术所达到的最高水平。把这部作品放在整个 20 世纪中国文学的大格局里考 量,无论就其思想容量还是就其审美境界而言,都有其独特的、无可取代的地位。即使与当 代世界小说创作中的那些著名作品比,《白鹿原》也应该说是独树一帜的。(何西来《〈关 于白鹿原〉及其评论》) ②陈忠实常讲,创作到了一定阶段,不一定是拼生活、拼艺术,而是拼人格。好一个 拼人格!这正是作家自身博大的人格魅力的反映。这就不难理解他最终被公认为描摹巨大民 族悲剧的圣手,成为当代中国文学的大家之一。(李满星《陈忠实:回首六十五载风雨人生》)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赵树理《三里湾》和柳青《创业史》是陈忠实最初的文学营养,使他萌发了文学梦
后来则成为他创作上必须突破的对象。 B.小说《信任》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使陈忠实在文学上确立了自信心,这是 他从业余作者走向专业作家的重要转折。 C.陈忠实认为“面对世界,1985年的中国人大都是‘乡棒’”,这与其说是他的 种觉悟,不如说是他受刺激后的错误判断。 D.陈忠实善于学习前人并感知时代,不仅拼生活、拼艺术,而且拼人格,不断地提 升思想境界,获得对人和生命的独特理解。 E.从发表第一篇作品到被人称为“小柳青”,再到被人称为“当代中国文学的大家” 陈忠实的整个文学生涯可谓一帆风顺 (2)为什么说1985年是认知陈忠实的标志性年份?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分) 答: (3)文中认为“属于陈忠实的句子永留人间”,为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4)陈忠实的“剥离”和“寻找”是什么关系?有哪些表现?请结合材料详细说明。(8 分) 答: 【答案】 (1)DA(答D给3分,答A给2分,答B给1分:答C.E不给分。回答三项或三 项以上,不给分。) (2)①他意识到要像自己笔下的蓝袍先生一样接受时代的变化,在生活和思想上打开自己: ②他认识到必须写出史诗般的长篇小说,才能在文学上确立自己的位置:③他认为自己 在1985年开始重建自我,产生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表述 (3)①他的小说艺术达到了当时的最高水平:②他的文学作品的思想容量和审美境界在20 世纪中国是无可取代的:③他的作品是当代世界文学中独树一帜的经典 (4)“剥离”和“寻找”是辩证关系。剥离的结果带来寻找的可能,而寻找的冲动激发剥 离的愿望 表现:①从赵树理和柳青的文学中剥离,寻找到马尔克斯、王蒙等新的文学营养:② 从中山装所代表的时代精神中剥离,寻找到西装所代表的面对世界的契机:③从典型性格 中剥离,寻找到“文化心理结构”学说:④从自身已有的文学成就中剥离,寻找到新的 文学高度,写出了文学巨著
后来则成为他创作上必须突破的对象。 B.小说《信任》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使陈忠实在文学上确立了自信心,这是 他从业余作者走向专业作家的重要转折。 C.陈忠实认为“面对世界,1985 年的中国人大都是‘乡棒’”,这与其说是他的一 种觉悟,不如说是他受刺激后的错误判断。 D.陈忠实善于学习前人并感知时代,不仅拼生活、拼艺术,而且拼人格,不断地提 升思想境界,获得对人和生命的独特理解。 E.从发表第一篇作品到被人称为“小柳青”,再到被人称为“当代中国文学的大家”, 陈忠实的整个文学生涯可谓一帆风顺。 (2)为什么说 1985 年是认知陈忠实的标志性年份?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 分) 答: (3)文中认为“属于陈忠实的句子永留人间”,为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 分) 答: (4)陈忠实的“剥离”和“寻找”是什么关系?有哪些表现?请结合材料详细说明。(8 分) 答: 【答案】 (1) D A (答 D 给 3 分,答 A 给 2 分,答 B 给 1 分;答 C.E 不给分。回答三项或三 项以上,不给分。) (2)①他意识到要像自己笔下的蓝袍先生一样接受时代的变化,在生活和思想上打开自己; ②他认识到必须写出史诗般的长篇小说,才能在文学上确立自己的位置;③他认为自己 在 1985 年开始重建自我,产生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表述。 (3)①他的小说艺术达到了当时的最高水平;②他的文学作品的思想容量和审美境界在 20 世纪中国是无可取代的;③他的作品是当代世界文学中独树一帜的经典。 (4)“剥离”和“寻找”是辩证关系。剥离的结果带来寻找的可能,而寻找的冲动激发剥 离的愿望。 表现:①从赵树理和柳青的文学中剥离,寻找到马尔克斯、王蒙等新的文学营养;② 从中山装所代表的时代精神中剥离,寻找到西装所代表的面对世界的契机;③从典型性格 中剥离,寻找到 “文化心理结构”学说;④从自身已有的文学成就中剥离,寻找到新的 文学高度,写出了文学巨著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综合考查文章的内容和手法。考生应重点分析选项内容与文章内容的吻合度。c项“是 他受刺激后的错误判断”理解错误:E项“陈忠实的整个文学生涯可谓一帆风顺”判断错误:B项前 半句“小说《信任》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使陈忠实在文学上确立了自信心”对,后半句“这 是他从业余作者走向专业作家的重要转折”错,原文是“他的第一个短篇小说集《乡村》出版”才 是“他从业余作者走向专业作家的重要转折”。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本题从考査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 主旨错误,也有细节错误。解答此类题的方法:通读全文,关注细节 (2)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筛选信息、整合信息的题,要想答对,首先要根据题干要求,把 答题区间找对,从中筛选出对答案有帮助的信息,然后还要会概括,要点要简洁,尽 量使用文中词语。一是“1985”的时间限制,必须是发生在1985年的事,包括作品 发表与获奖。二是陈忠实的“标志”,包括陈忠实的作品特色与个人风格等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先泛读:了解文章大意、结构,圈出关键词、句:再审题:确定范围、角度、 要求:然后精读:寻找相关信息,筛选关键词语:最后加工:按题目要求整合信息。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査重要语句的含意。答题时首先要弄清楚“属于陈忠实的句子”“永 留人间”的含义,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材料加以佐证。理解句子含意要回归文本 结合上下文语境、文章主旨等来理解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 赏评价D 【名师点睛】借助相关链接,巧妙进行转换 (4)试题分析:本题为文本探究题。一是探究“陈忠实的‘剥离’和‘寻找’的关系”, 二是探究这种关系“在文本中的表现”。第一问要理解“剥离”“寻找”的文本意思, 传主写作的过程中“寻找”是一种浅层次的累积,到了一定程度才会蜕变,才想要“剥 离”。第二问“哪些”可以是多角度思考,可以理解为文学营养、时代精神、典型性格、 自身成就等方面,重点是阐述剥离什么与寻找什么的关系。答案可以百花齐放,但是一 定要以文本为基础,既要有观点,更要有分析 【考点定位】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 【名师点睛】探究题题型开放,但观点必须紧扣文本要求,并与现实结合起来。做这类题, 既要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同时又要遵循“容易论证”的原则。答题思路可概括 为:观点—引据—论述一小结。 【2016年高考新课标Ⅱ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吴文俊的数学世界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名师点睛】本题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 主旨错误,也有细节错误。解答此类题的方法:通读全文,关注细节。 (2)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筛选信息、整合信息的题,要想答对,首先要根据题干要求,把 答题区间找对,从中筛选出对答案有帮助的信息,然后还要会概括,要点要简洁,尽 量使用文中词语。一是“1985”的时间限制,必须是发生在 1985 年的事,包括作品 发表与获奖。二是陈忠实的“标志”,包括陈忠实的作品特色与个人风格等。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名师点睛】先泛读:了解文章大意、结构,圈出关键词、句;再审题:确定范围、角度、 要求;然后精读:寻找相关信息,筛选关键词语;最后加工:按题目要求整合信息。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重要语句的含意。答题时首先要弄清楚“属于陈忠实的句子”“永 留人间”的含义,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材料加以佐证。理解句子含意要回归文本, 结合上下文语境、文章主旨等来理解。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 赏评价 D。 【名师点睛】借助相关链接,巧妙进行转换。 (4)试题分析:本题为文本探究题。一是探究“陈忠实的‘剥离’和‘寻找’的关系”, 二是探究这种关系“在文本中的表现”。第一问要理解“剥离”“寻找”的文本意思, 传主写作的过程中“寻找”是一种浅层次的累积,到了一定程度才会蜕变,才想要“剥 离”。第二问“哪些”可以是多角度思考,可以理解为文学营养、时代精神、典型性格、 自身成就等方面,重点是阐述剥离什么与寻找什么的关系。答案可以百花齐放,但是一 定要以文本为基础,既要有观点,更要有分析。 【考点定位】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 F。 【名师点睛】探究题题型开放,但观点必须紧扣文本要求,并与现实结合起来。做这类题, 既要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同时又要遵循“容易论证”的原则。答题思路可概括 为:观点——引据——论述——小结。 二、【2016 年高考新课标Ⅱ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吴文俊的数学世界
吴文俊小学时成绩平平,也没有显示出独特的数学才华,初中时数学甚至得过零分,高 中时最喜欢的是物理而非数学,但他从小就对读书有浓厚兴趣,初中时国文成绩一直不错 尽管高三时物理得了满分但教物理的赵贻经老师却看岀了他的数学潜力力荐他入数学系。 正始中学决定,吴文俊必须报考数学系,才能得到每年一百块大洋的奖学金,加之他父母又 不放心独子离开上海,吴文俊就进入了上海交大数学系,所谓“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 之”,吴文俊向来是以兴趣为先导来读书的,因为他对物理有兴趣,甚至一度想要转系。是 大三时教数学的武崇林老师帮助他摆脱了专业上的困惑,使他认识到数学的巨大魅力。 1940年,吴文俊从交大毕业,先后在育英中学、培真中学担任数学教员,直到1946年 见到了影响他—生的恩师陈省身他才由—个普通的中学数学老师成为数学硏究所的专业硏 究员。对于吴文俊的数学硏究,他的学生高小山总结说:“吴先生做拓扑硏究,一下子就能 抓住核心问题为代数拓扑学的兴起作出了影响深远的贡献他从事机器定理证明也是这样, 极其敏锐地看出了信息时代数学的发展趋势,他的研究受到中国古代数学的启发,汲取了中 国传统数学的养分。使用吴先生的方法,几乎所有数学定理的证明,都可以由计算机来完成 从而让人类把精力放到更加宏观的层面上去思考问题。 对吴文俊来说,虽然最初选择数学是被动的,但综观其一生,数学已逐渐成为他生命的 部分。从事数学研究,吴文俊特别强调数学思维。他说:“要创新,就要独立思考,就不 能总是跟着人家亦步亦趋,当然开始的时候参考借鉴也是必要的,牛顿就说过,他之所以获 得成功,因为他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看得远,所以不能忽略学习,可是除了学习之外, 还要能够独立思考,这是创新的必要条件。现在摆在中国面前的是,数学就要靠下一代、下 下代在创新方面取得巨大成功,中华民族才可以得到复兴。”吴文俊自己的经历就是很好的 例子。他在数学上的一系列成就,特别是他运用机械化思想来考察数学,发现了数学的不同 侧面,并建立了新的模式,这全得益于他的独辟蹊径。 对我国的数学基础教育,吴文俊也颇有心得。我国中学生多次在国际奥数竞赛中获奖, 被当作我国数学教育成功的证明,但吴文俊更赞同丘成桐的观点:“奥数应该是一种建立在 兴趣之上的研究性、高层次学习,中国的奥数学习过分关注海量题目,直接与考试、竞赛挂 钩,对系统学数学不利。作为基础学科,应着重引导学习的兴趣,不应当过分追求功利
吴文俊小学时成绩平平,也没有显示出独特的数学才华,初中时数学甚至得过零分,高 中时最喜欢的是物理而非数学,但他从小就对读书有浓厚兴趣,初中时国文成绩一直不错, 尽管高三时物理得了满分,但教物理的赵贻经老师却看出了他的数学潜力,力荐他入数学系。 正始中学决定,吴文俊必须报考数学系,才能得到每年一百块大洋的奖学金,加之他父母又 不放心独子离开上海,吴文俊就进入了上海交大数学系,所谓“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 之”,吴文俊向来是以兴趣为先导来读书的,因为他对物理有兴趣,甚至一度想要转系。是 大三时教数学的武崇林老师帮助他摆脱了专业上的困惑,使他认识到数学的巨大魅力。 1940 年,吴文俊从交大毕业,先后在育英中学、培真中学担任数学教员,直到 1946 年 见到了影响他一生的恩师陈省身,他才由一个普通的中学数学老师成为数学研究所的专业研 究员。对于吴文俊的数学研究,他的学生高小山总结说:“吴先生做拓扑研究,一下子就能 抓住核心问题,为代数拓扑学的兴起作出了影响深远的贡献。他从事机器定理证明也是这样, 极其敏锐地看出了信息时代数学的发展趋势,他的研究受到中国古代数学的启发,汲取了中 国传统数学的养分。使用吴先生的方法,几乎所有数学定理的证明,都可以由计算机来完成, 从而让人类把精力放到更加宏观的层面上去思考问题。” 对吴文俊来说,虽然最初选择数学是被动的,但综观其一生,数学已逐渐成为他生命的 一部分。从事数学研究,吴文俊特别强调数学思维。他说:“要创新,就要独立思考,就不 能总是跟着人家亦步亦趋,当然开始的时候参考借鉴也是必要的,牛顿就说过,他之所以获 得成功,因为他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看得远,所以不能忽略学习,可是除了学习之外, 还要能够独立思考,这是创新的必要条件。现在摆在中国面前的是,数学就要靠下一代、下 下代在创新方面取得巨大成功,中华民族才可以得到复兴。”吴文俊自己的经历就是很好的 例子。他在数学上的一系列成就,特别是他运用机械化思想来考察数学,发现了数学的不同 侧面,并建立了新的模式,这全得益于他的独辟蹊径。 对我国的数学基础教育,吴文俊也颇有心得。我国中学生多次在国际奥数竞赛中获奖, 被当作我国数学教育成功的证明,但吴文俊更赞同丘成桐的观点:“奥数应该是一种建立在 兴趣之上的研究性、高层次学习,中国的奥数学习过分关注海量题目,直接与考试、竞赛挂 钩,对系统学数学不利。作为基础学科,应着重引导学习的兴趣,不应当过分追求功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