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高考陕西省全真模拟试题 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Ⅰ卷第三、四大题 为选考题,其他题为必考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史记》载:赵武灵王下令易胡服,改兵制,习骑射,却遇到巨大阻力,王公大 臣纷纷进言,认为“衣服习俗,古之礼法”,抛弃自身传统而改夷狄装束,乃是 种罪过。另一个相反的例子是北魏孝文帝改革,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即“革衣服 之制”,禁胡服,改汉服,以达到去除鲜卑的民族身份、融入汉族的目的 自古以来,服饰一直是体现国家民族成俗文化的重要方面。中华之邦,最重服坤, “衣食住”,以“衣”为首。历经几千年流变,发展出的服饰文化可谓博大精深。 从汉服、唐装到雜、中山装,经典的中华服饰也曾成为世界眼中靓丽的风景° 然而,在当代中国,这种具有自身特色的服饰文化却似趋式微。最简单例子便是 当我们被要求“着正装”的时候,脑子里首先甚至唯一想到的就是西服,而不是 具有自身特色的中式礼服。这对于有着几千年传承的服饰文化,不能不说是一种 缺憾 民族服饰,于个人,是身份的标签和文化认同感的载体;于国家是形象的展示与 礼仪的体现。在现代政治中,特色鲜明的民族服饰,会成为国家的文化名片。放 眼世界,不少国家都拥有自己的“国服”,如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和东欧、北 欧诸国,阿拉伯国家更是尤为重视。 相比之下,我们的重视程度似乎还不够。新中国成立初期,曾规定外交人员的正 装为中山装。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山装似乎显得不太符合当下的审美观,渐渐退 出了人们的视野,外交官们也开始穿起了西服。但是,西服在很多国家眼中并不 算正装,在最险重的外交场合,穿西服会被视为过于随便、不尊重外交礼仪的行 为 所幸的是,已经有不少人意识到并试图弥补这一缺憾,“中式礼服文化研究热” 正在国内悄然兴起。日前在北京召开的“国服文化研讨与服装探索展示大会 就是热潮中的一股涓流。这次由民族文化艺术工作委员会等联合主办的会议,以 传承和弘扬民族服饰文化为宗旨,探讨最多的话题就是为什么要有“国服” “国服”应该是什么样子。的确,如果我们在重大集会、节日庆典与外交场合能 穿“国服”,有利于在世界上树立充满文化自信的中国形象。这就要求“国服” 具有对普通民众的亲和力,便于普及。更重要的是,它不仅仅是在设计上加入中 国元素那么简单,更应体现中华民族对于衣着的文化理念。 服饰是社会的一面镜子。魏晋风流,士人爱穿敞襟宽袍,以显自由不羁;大詹盛 世,并放自信,服饰因之雍容华责:在国家崛起之今日,如何穿出中国范儿,看 来真不是一件小事 (选自周飞亚《今天,如何穿出中国范儿》,有删改) 1.下列关于“饰服文化”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民族服饰,既是个人身份的标签和文化认同感的载体;也是国家是形象的展 示与礼仪的体现,但我们似乎对它不够重视
2016 年高考陕西省全真模拟试题一 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 I 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 I 卷第三、四大题 为选考题,其他题为必考题。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第 I 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史记》载:赵武灵王下令易胡服,改兵制,习骑射,却遇到巨大阻力,王公大 臣纷纷进言,认为“衣服习俗,古之礼法”,抛弃自身传统而改夷狄装束,乃是 一种罪过。另一个相反的例子是北魏孝文帝改革,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即“革衣服 之制”,禁胡服,改汉服,以达到去除鲜卑的民族身份、融入汉族的目的 自古以来,服饰一直是体现国家民族成俗文化的重要方面。中华之邦,最重服坤, “衣食住”,以“衣”为首。历经几千年流变,发展出的服饰文化可谓博大精深。 从汉服、唐装到雜、中山装,经典的中华服饰也曾成为世界眼中靓丽的风景。 然而,在当代中国,这种具有自身特色的服饰文化却似趋式微。最简单例子便是, 当我们被要求“着正装”的时候,脑子里首先甚至唯一想到的就是西服,而不是 具有自身特色的中式礼服。这对于有着几千年传承的服饰文化,不能不说是一种 缺憾。 民族服饰,于个人,是身份的标签和文化认同感的载体;于国家是形象的展示与 礼仪的体现。在现代政治中,特色鲜明的民族服饰,会成为国家的文化名片。放 眼世界,不少国家都拥有自己的“国服”,如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和东欧、北 欧诸国,阿拉伯国家更是尤为重视。 相比之下,我们的重视程度似乎还不够。新中国成立初期,曾规定外交人员的正 装为中山装。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山装似乎显得不太符合当下的审美观,渐渐退 出了人们的视野,外交官们也开始穿起了西服。但是,西服在很多国家眼中并不 算正装,在最险重的外交场合,穿西服会被视为过于随便、不尊重外交礼仪的行 为。 所幸的是,已经有不少人意识到并试图弥补这一缺憾,“中式礼服文化研究热” 正在国内悄然兴起。日前在北京召开的“国服文化研讨与服装探索展示大会”, 就是热潮中的一股涓流。这次由民族文化艺术工作委员会等联合主办的会议,以 传承和弘扬民族服饰文化为宗旨,探讨最多的话题就是为什么要有 “国服”、 “国服”应该是什么样子。的确,如果我们在重大集会、节日庆典与外交场合能 穿“国服”,有利于在世界上树立充满文化自信的中国形象。这就要求“国服” 具有对普通民众的亲和力,便于普及。更重要的是,它不仅仅是在设计上加入中 国元素那么简单,更应体现中华民族对于衣着的文化理念。 服饰是社会的一面镜子。魏晋风流,士人爱穿敞襟宽袍,以显自由不羁;大詹盛 世,并放自信,服饰因之雍容华责;在国家崛起之今日,如何穿出中国范儿,看 来真不是一件小事。 (选自周飞亚《今天,如何穿出中国范儿》,有删改) 1.下列关于“饰服文化”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民族服饰,既是个人身份的标签和文化认同感的载体;也是国家是形象的展 示与礼仪的体现,但我们似乎对它不够重视
B.自古以来,服饰一直是体现国家民俗文化的主要方面,中华民族的服饰文化历 经几千年的发展,可谓博大精深 C.特色鲜明的民族服饰,可以打造成国家的一张文化名片,如日本、韩国等亚 洲国家都有自己的“国服”,“中式礼服文化研究热”正在国内悄然兴 起 D.汉服、唐装、旗袍、中山装等经典的中华服饰曾成为世界眼中靓丽的风景, 然而在当代中国,这种具有自身特色的服饰文化却似日渐衰微。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我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服饰文化源远流长,我们通常说“衣食住行” 可见自古以来人们总是对“衣”特别重视。 B.我们通常不把具有自身特色的中式礼服看作“正装”,而把西服看作“正 装”,连外交官们也穿起了西服,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民族文化的缺憾。 C.许多国家的人们认为在最隆重的外交场合穿西服显得过于随便,是不尊重外交 礼仪的行为,而我国一些人却崇洋媚外,唯西服是穿,这是缺乏民族自信心的表 现 D.服饰是社会的一面镜子,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国人认为中山装已不太符合当 下的审美观,于是渐渐不穿中山装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论是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还是北魏孝文帝的“革衣服之制”,都在客 观上促进了民族融合,这与我国几千年来服饰文化的传承并不矛盾。 B.宽袍敞襟之衣,体现自由不羁;雍容华贵之服,彰显开放自信;而具有中国范 儿的“国服”,将有利于在世界上树立充满文化自信的中国形象 C.“国服”不仅在设计上加入了中国元素,而且体现了中华民族对于衣着的文化 理念,因而具有对普通民众的亲和力,便于普及。 D.以传承和弘扬民族服饰文化为宗旨的“国服文化研讨与服装探索展示大会” 近日在北京召开,会议探讨的话题对正在崛起的中国来说不容小觑 二、古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张汉卿,字元杰,仪封人。正德六年进士。授魏甚知县,征拜刑科给事中。尝陈 杜侥幸、广储积、慎刑狱三事,深切时弊,不报。武宗将南巡,偕同官伏阙谏 世宗嗣位,从巡抚李铎言,发帑金二十万优恤宣府军民。以汉卿言,并发十三万 之大同。屡迁户科都给事中。嘉靖元年冬,与同官上言:“陛下轸念畿辅庄田之 害,遣官会勘。敕自正德以后投献及额外侵占者,尽以给民。王言一布,天下孰 不诵陛下之仁!近者给事中夏言、御史樊继祖、主事张希尹勘上涿州薰皮厂、安 州鹰房草场,诏旨留用。所司执奏,迄不肯从,非所以全大信、昭至公也。皮厂 起于马永成,鹰房创于谷大用,皆夺民业为乎。今马俊、赵霦恃藩邸旧恩,妄求 免革,是复蹈永成、大用故辙也。乞尽还之民,而严罪俊、霦,为欺罔者戒 后父陈万言请营新第,既又乞庄田,内官吴勋等请督苏州织造,汉卿皆极谏。不 纳。应天诸府大旱,帝将鬻淮、浙余盐及所没产,易银振之。汉卿言:“易银缓, 非发帑金不可。”帝为发银十五万。未几,复偕同官言:“今天下一岁之供,不 给一岁之用,加其水旱频仍,物力殚屈。陛下方躬行节俭,而中官梁栋等奏营造 缺珠宝,是欲括户部之银也。梁政等又以蠲免三分之数欲行京仓拨补是欲耗太仓 之粟也夫内库不足取之计部计部不足取之郡邑小民郡邑小民将安取哉?今东南
B.自古以来,服饰一直是体现国家民俗文化的主要方面,中华民族的服饰文化历 经几千年的发展,可谓博大精深。 C. 特色鲜明的民族服饰,可以打造成国家的一张文化名片,如日本、韩国等亚 洲国家都有自己的“国服”,“中式礼服文化研究热”正在国内悄然兴 起。 D. 汉服、唐装、旗袍、中山装等经典的中华服饰曾成为世界眼中靓丽的风景, 然而在当代中国,这种具有自身特色的服饰文化却似日渐衰微。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我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服饰文化源远流长,我们通常说“衣食住行”, 可见自古以来人们总是对“衣”特别重视。 B.我们通常不把具有自身特色的中式礼服看作“正装”,而把西服看作“正 装”,连外交官们也穿起了西服,这不能不说是—种民族文化的缺憾。 C.许多国家的人们认为在最隆重的外交场合穿西服显得过于随便,是不尊重外交 礼仪的行为,而我国—些人却崇洋媚外,唯西服是穿,这是缺乏民族自信心的表 现。 D.服饰是社会的一面镜子,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国人认为中山装已不太符合当 下的审美观,于是渐渐不穿中山装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论是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还是北魏孝文帝的“革衣服之制”,都在客 观上促进了民族融合,这与我国几千年来服饰文化的传承并不矛盾。 B.宽袍敞襟之衣,体现自由不羁;雍容华贵之服,彰显开放自信;而具有中国范 儿的“国服”,将有利于在世界上树立充满文化自信的中国形象。 C.“国服”不仅在设计上加入了中国元素,而且体现了中华民族对于衣着的文化 理念,因而具有对普通民众的亲和力,便于普及。 D.以传承和弘扬民族服饰文化为宗旨的“国服文化研讨与服装探索展示大会” 近日在北京召开,会议探讨的话题对正在崛起的中国来说不容小觑。 二、古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张汉卿,字元杰,仪封人。正德六年进士。授魏甚知县,征拜刑科给事中。尝陈 杜侥幸、广储积、慎刑狱三事,深切时弊,不报。武宗将南巡,偕同官伏阙谏。 世宗嗣位,从巡抚李铎言,发帑金二十万优恤宣府军民。以汉卿言,并发十三万 之大同。屡迁户科都给事中。嘉靖元年冬,与同官上言:“陛下轸念畿辅庄田之 害,遣官会勘。敕自正德以后投献及额外侵占者,尽以给民。王言一布,天下孰 不诵陛下之仁!近者给事中夏言、御史樊继祖、主事张希尹勘上涿州薰皮厂、安 州鹰房草场,诏旨留用。所司执奏,迄不肯从,非所以全大信、昭至公也。皮厂 起于马永成,鹰房创于谷大用,皆夺民业为乎。今马俊、赵霦恃籓邸旧恩,妄求 免革,是复蹈永成、大用故辙也。乞尽还之民,而严罪俊、霦,为欺罔者戒。” 后父陈万言请营新第,既又乞庄田,内官吴勋等请督苏州织造,汉卿皆极谏。不 纳。应天诸府大旱,帝将鬻淮、浙余盐及所没产,易银振之。汉卿言:“易银缓, 非发帑金不可。”帝为发银十五万。未几,复偕同官言:“今天下一岁之供,不 给一岁之用,加其水旱频仍,物力殚屈。陛下方躬行节俭,而中官梁栋等奏营造 缺珠宝,是欲括户部之银也。梁政等又以蠲免三分之数欲行京仓拨补是欲耗太仓 之粟也夫内库不足取之计部计部不足取之郡邑小民郡邑小民将安取哉?今东南
洊饥,民至骨肉相食,而搜括之令频行,臣等窃以为不可。”报闻。已,又劾 席书振济乖方,乞遣官往勘,正其欺罔罪。帝方眷书甚,驿召为礼部尚书,不罪 也 初,兴献帝议加皇号,汉卿力争,至是,又倡众伏阙。两受杖,斥为民。二十年, 言官邢如默、贾准等会荐天下遗贤,及汉卿,终不召。 (选自《明史·列传第八十》) 【注】①港(jian):屡次,接连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梁政等又以蠲免三分之数/欲行京仓拨补/是欲耗太仓之粟也/夫内库/不足取 之计部/计部不足取之/郡邑小民/郡邑小民将安取哉 B.梁政等又以蠲免三分之数/欲行京仓拨补/是欲耗太仓之粟也/夫内库不足/取 之计部/计部不足/取之郡邑小民/郡邑小民将安取哉 C.梁政等又以蠲免三分之数/欲行京仓拨补/是欲耗太仓之粟也/夫内库不足/取 之计部/计部不足/取之郡邑/小民郡邑/小民将安取哉 D.梁政等/又以蠲免三分之数欲行京仓/拨补是欲/耗太仓之粟也/夫内库/不足取 之计部/计部不足/取之郡邑小民/郡邑小民/将安取哉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进士”是在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殿试及第者之称。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 人 B.“给事中”为加官,秦时始置。加此号得给事宫禁中,常侍皇帝左右,备顾 问应对。明朝所设的给事中,有监察六部诸司、弹劾百官的权力,与御史互为补 充 C.“畿辅”畿,京畿;辅,如同汉代的三辅(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合 指京都 周围附近的地区 D.“未几”表示时间很短。古代表示时间很短的词语还有:立、遽、少时、少 顷、俄顷、寻、久之、既而、须臾等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嘉靖年间,张汉卿与同僚一起上书,对皇帝下令从正德以后接受进献和额外 侵占的田地,全部要还给百姓这件事,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B.张汉卿曾极力向皇帝进谏,反对为皇后的父亲陈万言修建新宅第,又反对太 监吴勋等担任苏州织造,但皇帝并没有采纳。 C.应天等府发生旱灾,皇帝打算出售淮、浙两地剩余的盐以及所罚没的产业, 换得银两赈灾。张汉卿却认为卖东西换得银两太慢了,要赶紧从国库中拨银赈济。 D.张汉卿曾因席书赈灾违规而上疏弹劾他,请求派遣官员前往调査,治他欺君 罔上之罪。皇上却非常眷顾席书,不仅没有治罪,还让张汉卿担任礼部尚书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10分) ①尝陈杜侥幸、广储积、慎刑狱三事,深切时弊,不报。 ②所司执奏,迄不肯从,非所以全大信昭至公也。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夏游招隐寺暴雨晚晴 李正封
洊①饥,民至骨肉相食,而搜括之令频行,臣等窃以为不可。”报闻。已,又劾 席书振济乖方,乞遣官往勘,正其欺罔罪。帝方眷书甚,驿召为礼部尚书,不罪 也。 初,兴献帝议加皇号,汉卿力争,至是,又倡众伏阙。两受杖,斥为民。二十年, 言官邢如默、贾准等会荐天下遗贤,及汉卿,终不召。 (选自《明史•列传第八十》) 【注】①港(jiɑn):屡次,接连。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梁政等又以蠲免三分之数/欲行京仓拨补/是欲耗太仓之粟也/夫内库/不足取 之计部/计部不足取之/郡邑小民/郡邑小民将安取哉 B.梁政等又以蠲免三分之数/欲行京仓拨补/是欲耗太仓之粟也/夫内库不足/取 之计部/计部不足/取之郡邑小民/郡邑小民将安取哉 C.梁政等又以蠲免三分之数/欲行京仓拨补/是欲耗太仓之粟也/夫内库不足/取 之计部/计部不足/取之郡邑/小民郡邑/小民将安取哉 D.梁政等/又以蠲免三分之数欲行京仓/拨补是欲/耗太仓之粟也/夫内库/不足取 之计部/计部不足/取之郡邑小民/郡邑小民/将安取哉 5.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进士”是在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殿试及第者之称。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 人。 B.“给事中”为加官,秦时始置。加此号得给事宫禁中,常侍皇帝左右,备顾 问应对。明朝所设的给事中,有监察六部诸司、弹劾百官的权力,与御史互为补 充。 C.“畿辅” 畿,京畿;辅,如同汉代的三辅(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合 指京都 周围附近的地区。 D.“未几”表示时间很短。古代表示时间很短的词语还有:立、遽、少时、少 顷、俄顷、寻、久之、既而、须臾等。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嘉靖年间,张汉卿与同僚一起上书,对皇帝下令从正德以后接受进献和额外 侵占的田地,全部要还给百姓这件事,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B.张汉卿曾极力向皇帝进谏,反对为皇后的父亲陈万言修建新宅第,又反对太 监吴勋等担任苏州织造,但皇帝并没有采纳。 C.应天等府发生旱灾,皇帝打算出售淮、浙两地剩余的盐以及所罚没的产业, 换得银两赈灾。张汉卿却认为卖东西换得银两太慢了,要赶紧从国库中拨银赈济。 D.张汉卿曾因席书赈灾违规而上疏弹劾他,请求派遣官员前往调查,治他欺君 罔上之罪。皇上却非常眷顾席书,不仅没有治罪,还让张汉卿担任礼部尚书。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10 分) ①尝陈杜侥幸、广储积、慎刑狱三事,深切时弊,不报。 ②所司执奏,迄不肯从,非所以全大信昭至公也。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8?9 题。 夏游招隐寺暴雨晚晴 李正封①
竹柏风雨过,萧疏台殿凉。石渠写奔溜,金刹照颓阳。 鹤飞岩烟碧,鹿鸣涧草香。山僧引清梵,幡盖绕回廊。 【注】①李正封,字中护,陇西(今甘肃临洮)人。唐宪宗元和二年(807)进士 历官司历官司勋郎中、知制诰、中书舍人、监察御史。②写,同“泻”。 8.与李白《望庐山瀑布》相比,两首诗歌描写景物的艺术手法有何不同?请简要 分析。(5分) 答: 9.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哪些情感?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6分) 答 三)名篇名句补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月是我国古典诗歌中的传统意象。在(琵琶行》中,白居易与友人告别时 吟唱“ ”。借月 引发别离之情。 (2)杜牧《阿房宫赋》中的名句 告诫人们 如果不吸取历史教训就会重蹈覆辙。 (3)在《出师表》里,诸葛亮自述他躬耕南阳时的心理状态是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 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匆匆过客 天阴了,灰暗的云层在头顶静静地凝聚着,空气里满含着潮湿。看来另 场大雪就要降临了一一快到汽车站的时候,觉得脸上似乎已经落了一颗冰凉的 雪粒。我的心情沉重了。明天就是春节呀!要是再下一场雪,班车一停,回家过 节就根本不可能了 候车室里已经人头攒动,乱得像一个集市。突然传来一个微弱而苍老的声音: 哪位同志行行好,给我买一张去桃县的票吧……” 这声音是绝望的,似乎不是对着某一个确定的人,而是对所有在场的人 发出的一种求援的呼唤。 只见旁边的一张椅子上蜷曲着一位老人一一正是他在反复喃喃地念叨着。他蓬头 垢面的,看来身体有病,面容十分苍老。不像是乞丐,因为我看见他手里捏着买 车票的钱。这是一个盲人! 我顿时感到一种愤愤不平了。当然我首先气这个汽车站—一竟然不能解 决这样一些完全应该解决的问题。但我更气这个候车室里的人,竟然没有一个肯 为这不幸的老人帮忙的!我想我应当帮助这个老人 我瞅了一眼去桃县的售票口:正好!803次和802次的售票口紧挨着,并 且车次牌上写着“增加两辆车”的字样。 先排哪个队呢?如果现在去给那个瞎眼老头排队买票,我自己的票十有
竹柏风雨过,萧疏台殿凉。石渠②写奔溜,金刹照颓阳。 鹤飞岩烟碧,鹿鸣涧草香。山僧引清梵,幡盖绕回廊。 【注】①李正封,字中护,陇西(今甘肃临洮)人。唐宪宗元和二年(807)进士, 历官司历官司勋郎中、知制诰、中书舍人、监察御史。②写,同“泻”。 8.与李白《望庐山瀑布》相比,两首诗歌描写景物的艺术手法有何不同?请简要 分析。(5 分) 答: 。 9.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哪些情感?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6 分) 答: 。 (三)名篇名句补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月是我国古典诗歌中的传统意象。在(琵琶行》中,白居易与友人告别时 吟唱“ , ”。借月 引发别离之情。 (2)杜牧《阿房宫赋》中的名句 “ , ”,告诫人们 如果不吸取历史教训就会重蹈覆辙。 (3)在《出师表》里,诸葛亮自述他躬耕南阳时的心理状态是 “ , ”。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 的小题,不得选做另—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⑴?(4)题。 (25 分) 匆匆过客 天阴了,灰暗的云层在头顶静静地凝聚着,空气里满含着潮湿。看来另 一场大雪就要降临了——快到汽车站的时候,觉得脸上似乎已经落了一颗冰凉的 雪粒。我的心情沉重了。明天就是春节呀!要是再下一场雪,班车一停,回家过 节就根本不可能了。 候车室里已经人头攒动,乱得像一个集市。突然传来一个微弱而苍老的声音: “哪位同志行行好,给我买一张去桃县的票吧……” 这声音是绝望的,似乎不是对着某一个确定的人,而是对所有在场的人 发出的一种求援的呼唤。 只见旁边的一张椅子上蜷曲着一位老人——正是他在反复喃喃地念叨着。他蓬头 垢面的,看来身体有病,面容十分苍老。不像是乞丐,因为我看见他手里捏着买 车票的钱。这是一个盲人! 我顿时感到一种愤愤不平了。当然我首先气这个汽车站——竟然不能解 决这样一些完全应该解决的问题。但我更气这个候车室里的人,竟然没有一个肯 为这不幸的老人帮忙的!我想我应当帮助这个老人。 我瞅了一眼去桃县的售票口:正好!803 次和 802 次的售票口紧挨着,并 且车次牌上写着“增加两辆车”的字样。 先排哪个队呢?如果现在去给那个瞎眼老头排队买票,我自己的票十有
八九买不上了。我将不得不垂头丧气的滚回单位。但如果我要是先给自己买票, 那老头的票也把握不大了。我来不及多想,很快站到了802次的队伍后面 我终于把一张802次的车票拿到手了!我带着这个充实的收获,站在803 次的队伍后面,我很愉快:我自己得到了满足并且开始加紧做一件崇高的事。 前面站着一个高大的青年,头发乱蓬蓬的,穿一条带条格的裤子,一双皮鞋的后 跟闪着亮光,右脚在地板上有节奏地敲着锣鼓点。时髦青年!不看他的正面,光 那后背就叫我反感。奇怪他竟然能正经八百地站在这个队伍后面排队。要是售票 员喊一声“票快完了,后面的人不要排队了”,他准会如狼似虎地扑过去 我又发现这队伍的旁边还站着一位青年妇女。 当售票员宣布只剩一张票的时候,那青年妇女猛地把手抢先伸进了售票 口 那个男青年两只拳头紧捏着,用很难听的话斥责她 叔叔,求求你,不要打妈妈!” 他有点吃惊地盯着那个妇女旁边站着的胖胖的小姑娘,皱了一下眉头, 随后,用一种极温柔的语调不连贯地说:“你……别怕!” 小伙子的腮帮子急速地抽动了几下,泪花子在眼里直转。他突然从上衣口 袋里摸出了一张车票,递到青年妇女的面前。 “您不要奇怪,”他说,“我是买到了一张803次的车票,但这不是给自己买的。 我第二次排队才准备给自己买一张。您带着孩子,待下去太不方便。我不走了, 但请您替我在路上照料照料那个人。”他向后面的角落里努了努嘴,“那个瞎眼 老头 我一下子被震惊得目瞪口呆!那青年妇女尖叫了一声,惊喜地喊叫着说: 呀,我这张票也是给他买的呀!” 一刹那间,他们谁也不说话了。他们静静地互相看着对方,两张纯洁的年轻的脸, 像大理石雕塑一般美丽。 此刻,站在他们身边的我,像一个地地道道的老傻瓜;又像一个做错了事的小学 生,羞愧地站在班主任的面前。 那青年妇女说:“同志,我根本不是去桃县的!我本来是要买802次车票的。但 看见那个老头太可怜了,我觉得有责任帮助他,我又怕给老头买不上票,就厚着 脸皮插到您前面了。快要进站了,您赶快和那老头上车去吧!” 只见那个男青年神色庄严地从她手里接过车票,掏出车票钱放到了青年妇女的手 里;然后弯了腰,小心翼翼地在那个小女孩的脸蛋上亲了一下,便转身走了。 我猛地迈着难以抑制的激动步伐,走到了那位青年妇女面前,掏出车票,对她说: “你要802次的票吗?我有事不能走了,退票。”她惊喜地一边掏钱,一边说: “真运气!太谢谢您啦! 我接过钱,把帽檐往下拉了拉,默默地走过拥挤的人群,出了候车室。 外面已经变成一片银白的世界。飞舞着的雪花打着旋儿,纷纷扬扬地飘落着。街 道上一片寂静。我踏上洁白的路面,匆匆向机关走去 (有删节)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灰暗的云层在头顶静静地凝聚着”“看来另一场大雪就要降临了”,小说 开头的景物描写营造了凄冷、沉重的氛围,暗示了人物心情和故事结局。 B.在先给自己买票还是先给老人买票的两难选择中,作者细腻描写了“我”、 男青年、青年妇女的不同心理,深刻剖析并批评了“我”的自私
八九买不上了。我将不得不垂头丧气的滚回单位。但如果我要是先给自己买票, 那老头的票也把握不大了。我来不及多想,很快站到了 802 次的队伍后面。 我终于把一张 802 次的车票拿到手了!我带着这个充实的收获,站在 803 次的队伍后面,我很愉快:我自己得到了满足并且开始加紧做一件崇高的事。 前面站着一个高大的青年,头发乱蓬蓬的,穿一条带条格的裤子,一双皮鞋的后 跟闪着亮光,右脚在地板上有节奏地敲着锣鼓点。时髦青年!不看他的正面,光 那后背就叫我反感。奇怪他竟然能正经八百地站在这个队伍后面排队。要是售票 员喊一声“票快完了,后面的人不要排队了”,他准会如狼似虎地扑过去。 我又发现这队伍的旁边还站着一位青年妇女。 当售票员宣布只剩一张票的时候,那青年妇女猛地把手抢先伸进了售票 口。 那个男青年两只拳头紧捏着,用很难听的话斥责她。 “叔叔,求求你,不要打妈妈!” 他有点吃惊地盯着那个妇女旁边站着的胖胖的小姑娘,皱了一下眉头, 随后,用一种极温柔的语调不连贯地说:“你……别怕!” 小伙子的腮帮子急速地抽动了几下,泪花子在眼里直转。他突然从上衣口 袋里摸出了一张车票,递到青年妇女的面前。 “您不要奇怪,”他说,“我是买到了一张 803 次的车票,但这不是给自己买的。 我第二次排队才准备给自己买一张。您带着孩子,待下去太不方便。我不走了, 但请您替我在路上照料照料那个人。”他向后面的角落里努了努嘴,“那个瞎眼 老头。” 我一下子被震惊得目瞪口呆!那青年妇女尖叫了一声,惊喜地喊叫着说: “呀,我这张票也是给他买的呀!” 一刹那间,他们谁也不说话了。他们静静地互相看着对方,两张纯洁的年轻的脸, 像大理石雕塑一般美丽。 此刻,站在他们身边的我,像一个地地道道的老傻瓜;又像一个做错了事的小学 生,羞愧地站在班主任的面前。 那青年妇女说:“同志,我根本不是去桃县的!我本来是要买 802 次车票的。但 看见那个老头太可怜了,我觉得有责任帮助他,我又怕给老头买不上票,就厚着 脸皮插到您前面了。快要进站了,您赶快和那老头上车去吧!” 只见那个男青年神色庄严地从她手里接过车票,掏出车票钱放到了青年妇女的手 里;然后弯了腰,小心翼翼地在那个小女孩的脸蛋上亲了一下,便转身走了。 我猛地迈着难以抑制的激动步伐,走到了那位青年妇女面前,掏出车票,对她说: “你要 802 次的票吗?我有事不能走了,退票。”她惊喜地一边掏钱,一边说: “真运气!太谢谢您啦!” 我接过钱,把帽檐往下拉了拉,默默地走过拥挤的人群,出了候车室。 外面已经变成一片银白的世界。飞舞着的雪花打着旋儿,纷纷扬扬地飘落着。街 道上一片寂静。我踏上洁白的路面,匆匆向机关走去。 (有删节) (1) 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灰暗的云层在头顶静静地凝聚着”“看来另一场大雪就要降临了”,小说 开头的景物描写营造了凄冷、沉重的氛围,暗示了人物心情和故事结局。 B.在先给自己买票还是先给老人买票的两难选择中,作者细腻描写了“我”、 男青年、青年妇女的不同心理,深刻剖析并批评了“我”的自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