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第四中学2011-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测试 高三语文 1.本试卷满分150,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第卷答案填涂在机读卡上,第Ⅱ卷在答题纸上作答 第I卷(27分) 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2分,共15分分。 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装潢 政通人合 囚系(xi) 冠冕堂皇(guan) B.迄今 磬竹难书 奇葩(ba) 缠绵缱绻(quan) C.鏖战 文过饰非 殷红(yan)言简意赅(gai) D.愁怅 名列前茅 苑囿(yuan)返璞归真(p) 2.下列依次填在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该招生官表示,这次中国之行旨在 中国地区的生源状况和留学市场 需求,为学校制定招考制度提供依据 ②美国政府在伊拉克问题上的单边主义行为,也引起了许多美国人 的 ③北京市政府对城市建设布局做出了 在未来几年内将每年增加8 万平方米的绿地。 A.①考查②置疑③计划 B.①考察②质疑③规划 C.①考察②置疑③规划 D.①考查②质疑③计划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或俗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在全运会上,山东队的四名队员毕其功于一役,志在必得,最终以昂扬的 精神状态、出色的技术发挥,夺得了团体冠军。 B.曼城队新任主帅曼奇尼,亲和力强,管理队员的能力出众。对于巴洛特利 这样有名的问题球员,他也能安之若素。 C.“二人转”是东北民间的一种曲艺形式。其内容出自民间,源于生活,形 式上滑天下之大稽,深受广大劳动人民的喜爱。 D.相比建国初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大大提高,这不禁 让人产生今非昔比的感慨。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第十二届学生代表大会终于落下帷幕,与会的学生代表就优化社团活动 共同营造良好校园文化这一议题达成多项一致共识 B.或许连作者都没想到,由于这篇哀悼家鹤的文章刻在石上,使得文本的命 运与石头的命运牵连在一起,为后人留下了诸多难解之谜 C.水果营养丰富,但是它的表面常常黏附着对人体有害的细菌和农药,所以 食用前应将水果洗净,削皮 D.这次先进性教育学习班的学员,除了北京大学的人员外,还有来自清华大 学等15所高校的教师、学生和科技工作者也参加了学习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汉卿主要作品有《窦娥冤》《救风尘》《单刀会》和《牡丹亭》。后人 习惯将他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并称“元曲四大家” B.韩愈倡导发起的“古文运动”,得到了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 苏洵、苏轼、苏辙的响应。后人将他们合称为“唐宋八大家
北京市第四中学 2011-2012 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测试 高三语文 1.本试卷满分 150,考试时间 150 分钟; 2.请将第卷答案填涂在机读卡上,第Ⅱ卷在答题纸上作答 第Ⅰ卷(27 分) 一、本大题共 7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15 分分。 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装潢 政通人合 囚系(xì) 冠冕堂皇(guàn) B.迄今 磬竹难书 奇葩(bā) 缠绵缱绻(quǎn) C.鏖战 文过饰非 殷红(yān) 言简意赅(gāi) D.愁怅 名列前茅 苑囿(yuàn) 返璞归真(pǔ) 2.下列依次填在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该招生官表示,这次中国之行旨在 中国地区的生源状况和留学市场 需求,为学校制定招考制度提供依据。 ②美国政府在伊拉克问题上的单边主义行为,也引起了许多美国人 的 。 ③北京市政府对城市建设布局做出了 ,在未来几年内将每年增加 800 万平方米的绿地。 A.①考查 ②置疑 ③计划 B.①考察 ②质疑 ③规划 C.①考察 ②置疑 ③规划 D.①考查 ②质疑 ③计划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或俗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在全运会上,山东队的四名队员毕其功于一役,志在必得,最终以昂扬的 精神状态、出色的技术发挥,夺得了团体冠军。 B.曼城队新任主帅曼奇尼,亲和力强,管理队员的能力出众。对于巴洛特利 这样有名的问题球员,他也能安之若素。 C.“二人转”是东北民间的一种曲艺形式。其内容出自民间,源于生活,形 式上滑天下之大稽,深受广大劳动人民的喜爱。 D.相比建国初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大大提高,这不禁 让人产生今非昔比的感慨。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第十二届学生代表大会终于落下帷幕,与会的学生代表就优化社团活动、 共同营造良好校园文化这一议题达成多项一致共识。 B.或许连作者都没想到,由于这篇哀悼家鹤的文章刻在石上,使得文本的命 运与石头的命运牵连在一起,为后人留下了诸多难解之谜。 C.水果营养丰富,但是它的表面常常黏附着对人体有害的细菌和农药,所以 食用前应将水果洗净,削皮。 D.这次先进性教育学习班的学员,除了北京大学的人员外,还有来自清华大 学等 15 所高校的教师、学生和科技工作者也参加了学习。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汉卿主要作品有《窦娥冤》《救风尘》《单刀会》和《牡丹亭》。后人 习惯将他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并称“元曲四大家”。 B.韩愈倡导发起的“古文运动”,得到了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 苏洵、苏轼、苏辙的响应。后人将他们合称为“唐宋八大家
C.《楚辞》收集了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具有楚地的语言特色和神话色彩, 是我国浪漫主义诗歌的主要源头。后人将它与《诗经》并称“风骚”。 D.班固的《汉书》继承并发展了《史记》的纪传体体例,是我国第一部纪传 体断代史,是后代史书的典范。后人将班固与司马迁并称“班马”。 12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6-9小题 徐渭,字文长,为山阴诸生,声名籍甚。薛公蕙校越°时,奇其才,有国 士之目。然数奇,屡试辄蹶。中丞胡公宗宪闻之,客诸幕。文长每见,则葛衣乌 巾,纵谈天下事,胡公大喜。是时,公督数边兵,威镇东南,介胄之十,膝语蛇 行,不敢举头,而文长以部下一诸生傲之。会得白鹿,属文长作表,表上,永陵 a喜。公以是益奇之,一切疏记,皆出其手 文长自负才略,好奇计,谈兵多中。视一世士无可当意者,然竟不偶。 文长既不得志于有司,遂乃放浪曲蘖,恣情山水,走齐、鲁、燕、赵之地,穷 览朔漠。其所见山崩海立、沙起云行、风鸣树偃、幽谷大都、人物鱼鸟,一切可 惊可得之状,一一皆达之于诗。其胸中又有勃然不可磨灭之气,英雄失路、托足 无门之悲,故其为诗,如嗔如笑,如水鸣峡,如种出土,如寡妇之夜哭,羁人之 寒起。虽其体格时有卑者,然匠心独出,有王者气,非彼巾帼而事人者所敢望也。 文有卓识,气沉而法严,不以模拟损才,不以议论伤格,韩、曾流亚也。文 长既雅不与时调合,当时所谓骚坛主盟者,文长皆叱而奴之,故其名不出于越, 悲夫! 喜作书,笔意奔放如其诗,苍劲中姿媚跃出。间以其余,旁溢为花鸟 皆超逸有致。晚年愤益深,佯狂益甚,显者至门,或拒不纳。时携钱夲酒肆,呼 下隶与饮 晚岁诗文益奇,然竟以不得志于时,抱愤而卒。先生诗文崛起,一扫近 代芜秽之习,百岁而下,自有定论。胡为不遇哉!梅客生尝寄予书曰:“文长吾 老友,病奇于人,人奇于诗。”余谓文长无之而不奇者也。无之而不奇,斯无之 而不奇也!悲夫! 【注】①校越:主持越地的考试。②永陵:是明世宗朱厚璁的陵墓,束 元明人都用陵名来称呼已故的皇帝。③曲蘖:指。④韩、曾:韩愈和曾巩。 ⑤骚坛:文坛。 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奇其才,有国士之目 目:名称 B.然数奇,屡试辄蹶 蹶:失败 C.视一世士无可当意者 当:担当 D.韩、曾之流亚也 亚:次一等的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公以是益奇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B.文长既不得志于有司/诚既勇兮又以武 C.其所见山崩海立/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D.一一皆达之于诗/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介胄之士,膝语蛇行,不敢举头 军人跪着说话,全身伏地,像蛇一样匍匐前进,不敢抬头。 B.文长自负才略,好奇计,谈兵多中
C.《楚辞》收集了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具有楚地的语言特色和神话色彩, 是我国浪漫主义诗歌的主要源头。后人将它与《诗经》并称“风骚”。 D.班固的《汉书》继承并发展了《史记》的纪传体体例,是我国第一部纪传 体断代史,是后代史书的典范。后人将班固与司马迁并称“班马”。 二、12 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 6-9 小题 徐渭,字文长,为山阴诸生,声名籍甚。薛公蕙校越①时,奇其才,有国 士之目。然数奇,屡试辄蹶。中丞胡公宗宪闻之,客诸幕。文长每见,则葛衣乌 巾,纵谈天下事,胡公大喜。是时,公督数边兵,威镇东南,介胄之士,膝语蛇 行,不敢举头,而文长以部下一诸生傲之。会得白鹿,属文长作表,表上,永陵 ②喜。公以是益奇之,—切疏记,皆出其手。 文长自负才略,好奇计,谈兵多中。视一世士无可当意者,然竟不偶。 文长既不得志于有司,遂乃放浪曲蘖③,恣情山水,走齐、鲁、燕、赵之地,穷 览朔漠。其所见山崩海立、沙起云行、风鸣树偃、幽谷大都、人物鱼鸟,一切可 惊可得之状,一一皆达之于诗。其胸中又有勃然不可磨灭之气,英雄失路、托足 无门之悲,故其为诗,如嗔如笑,如水鸣峡,如种出土,如寡妇之夜哭,羁人之 寒起。虽其体格时有卑者,然匠心独出,有王者气,非彼巾帼而事人者所敢望也。 文有卓识,气沉而法严,不以模拟损才,不以议论伤格,韩、曾④之流亚也。文 长既雅不与时调合,当时所谓骚坛⑤主盟者,文长皆叱而奴之,故其名不出于越, 悲夫! 喜作书,笔意奔放如其诗,苍劲中姿媚跃出。间以其余,旁溢为花鸟, 皆超逸有致。晚年愤益深,佯狂益甚,显者至门,或拒不纳。时携钱至酒肆,呼 下隶与饮。 晚岁诗文益奇,然竟以不得志于时,抱愤而卒。先生诗文崛起,一扫近 代芜秽之习,百岁而下,自有定论。胡为不遇哉!梅客生尝寄予书曰:“文长吾 老友,病奇于人,人奇于诗。”余谓文长无之而不奇者也。无之而不奇,斯无之 而不奇也!悲夫! 【注】①校越:主持越地的考试。②永陵:是明世宗朱厚璁的陵墓,束 元明人都用陵名来称呼已故的皇帝。③曲蘖:指 。④韩、曾:韩愈和曾巩。 ⑤骚坛:文坛。 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奇其才,有国士之目 目:名称 B.然数奇,屡试辄蹶 蹶:失败 C.视一世士无可当意者 当:担当 D.韩、曾之流亚也 亚:次一等的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公以是益奇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B.文长既不得志于有司/诚既勇兮又以武 C.其所见山崩海立/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D.一一皆达之于诗/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介胄之士,膝语蛇行,不敢举头 军人跪着说话,全身伏地,像蛇一样匍匐前进,不敢抬头。 B.文长自负才略,好奇计,谈兵多中
文长自恃其才,喜好奇招妙计,谈论军事策略大多得其要领。 C.当时所谓骚坛主盟者,文长皆叱而奴之 对于那些文坛主盟者,徐渭都怒斥之,并且发配他们当奴仆。 D.时携钱至酒肆,呼下隶与饮。 (文长)经常带上钱去酒馆,召唤底层的仆役与自己一同喝酒。 9.下列对原文意思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总督胡宗宪闻知徐渭运气差,请他做宾客,常常与之畅谈军事布阵之谋 胡宗宪非常高兴 B.文长科场失意,于是纵意于美酒、山水,行走于全国各地,遍历于高山 大海以及沙漠。 C.徐渭身体虚弱,但由于他见识广博,胸有不可磨灭之豪情,因此诗作中流 露出王者气概。 D.徐渭诗文成就突出,为难得之才,却不为当世所重用,最终怀抱悲愤离开 人世,作者为之叹惋 第Ⅱ卷123分 三、19分 10.请按课文原文填空(任选8句作答)(8分) (1)淇水汤汤, 。(《诗经·卫风·氓》 (2) 依依墟里烟。(陶渊明《归田园居》) (3)既自以心为形役,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4)海内存知己,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5) ,江船火独明。(杜甫《春夜喜雨》) 7)桂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6) 。(王勃《滕王阁序》) (8)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范仲淹《岳阳楼记》 (9)嗟乎!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韩愈《师说》) (10)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韩愈《师说》) 11.阅读下边的诗歌,回答(1)(2)小题(7分) 关河令 周邦彦① 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云深无雁影 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注】①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②寒声:指秋声,如风声、落叶声、虫鸣声等。③雁:古人认为雁能传书。 (1)从上、下两阙的首句看,这首词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请简要说明。(3 分 (2)请从上下阕中各举一句为例,简要分析词人所表现的情感。(4分) 12.请用“/”给下边文段中的划线部分断句(4分) (1)匡庐奇秀甲天下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介峰寺间其境胜绝 又甲庐山 (2)上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 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 已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 四、9分
文长自恃其才,喜好奇招妙计,谈论军事策略大多得其要领。 C.当时所谓骚坛主盟者,文长皆叱而奴之 对于那些文坛主盟者,徐渭都怒斥之,并且发配他们当奴仆。 D.时携钱至酒肆,呼下隶与饮。 (文长)经常带上钱去酒馆,召唤底层的仆役与自己一同喝酒。 9.下列对原文意思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总督胡宗宪闻知徐渭运气差,请他做宾客,常常与之畅谈军事布阵之谋, 胡宗宪非常高兴。 B.文长科场失意,于是纵意于美酒、山水,行走于全国各地,遍历于高山、 大海以及沙漠。 C.徐渭身体虚弱,但由于他见识广博,胸有不可磨灭之豪情,因此诗作中流 露出王者气概。 D.徐渭诗文成就突出,为难得之才,却不为当世所重用,最终怀抱悲愤离开 人世,作者为之叹惋。 第Ⅱ卷 123 分 三、19 分 10.请按课文原文填空(任选 8 句作答)(8 分) (1)淇水汤汤, 。(《诗经·卫风·氓》) (2) ,依依墟里烟。(陶渊明《归田园居》) (3)既自以心为形役,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4)海内存知己,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5) ,江船火独明。(杜甫《春夜喜雨》) (6) ,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7)桂殿兰宫, 。(王勃《滕王阁序》) (8)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范仲淹《岳阳楼记》) (9)嗟乎!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韩愈《师说》) (10)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韩愈《师说》) 11.阅读下边的诗歌,回答(1)(2)小题(7 分) 关河令 周邦彦① 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 。云深无雁影。 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注】①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②寒声:指秋声,如风声、落叶声、虫鸣声等。③雁:古人认为雁能传书。 (1)从上、下两阙的首句看,这首词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请简要说明。(3 分) (2)请从上下阕中各举一句为例,简要分析词人所表现的情感。(4 分) 12.请用“/”给下边文段中的划线部分断句(4 分) (1)匡庐奇秀甲天下山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介峰寺间其境胜绝 又甲庐山 (2)上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 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 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 四、9 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15小题。 《诗经》原来是诗,不是“经”,这在咱们今天是很明确的。但在封建社 会里,诗三百篇却被尊为“经”,统治阶级拿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诗三百篇是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这些乐歌 方面用于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当作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目。另一方 面则用于政治、外交及其他社会生活,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其作用和平常的语 言差不多,当然它更加曲折动人。例如周代有一种“献诗陈志”的做法,当一些 人看到国君或者同僚做了什么好事或坏事,就做一首诗献给他们,达到颂美或者 讽谏的目的。还有人由于个人遭受冤屈或不幸,也往往通过诗来发泄和申诉。应 该说明,“献诗陈志”是要通过乐工的演唱来献给君上或同僚的,所以卿士“献 诗”总和“瞢献曲”或“瞍赋”“矇诵”并提。 在人民群众的生活里,诗歌也常用于表情达意,例如《诗经·邶风·新 台》和《诗经·秦风·黄鸟》等,都是针对具体的现实问题而发的。古代史传中 还有一些不在三百篇之内的“徒歌”,例如《左传·宣公二年》记载宋国将军华 元被郑国人捉了去,后来逃回来,人民讥笑这位败军之将,做了一个歌儿对他唱。 这样的歌,从性质上说和“献诗陈志”没有什么区别。不过士大夫献诗,是特地 做了给乐工唱的;庶人的作品则先是在社会上流传,给来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 才配上乐曲,达到统治阶级的耳中。 在外交宴会等场合,宾主各方往往通过“赋诗”来表达愿望和态度。“赋 诗”时点出现成的诗篇,叫乐工们演唱,通过诗歌的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这 就叫“赋诗言志”。这种“赋诗”往往不管原作本身的内容和意义,仅仅是把赋 诗者的现点和愿望寄托在诗中某几句之上,来作比喻或暗示,所以是一种典型的 断章取义。《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记晋侯为了卫国一个叛臣的缘故,把卫侯羁 押起来,齐侯和郑伯到晋国去说情,郑国的子展就赋《诗经·郑风·将仲子》 诗。《将仲子》本来是一首爱情诗,这当中有“人之多言,亦可畏也”的话,是 说女的爱着男的,又怕旁人说用话:子展却借用来说,晋侯纵然有理由,但“人 言可畏”,别人看来总是为了一个叛臣 诗三百篇到了孔子的时代,由于新声代替古乐,造成了诗与乐的分家, 诗也就由乐歌逐渐变为纯粹的语言艺术了,“赋诗”“献曲”也不大见到了。诗 三百篇在社会上的实际用途缩小了,封建士大夫就逐渐把诗的意义和封建教化的 原则联系起来。比如公孙丑问,《伐檀》诗中,为什么君子不耕而食?孟子回答 道:“国君用了他,就得到安富尊荣;子弟信从他,就学会孝悌忠信。君子不劳 而食,还有谁比他功劳更大呢?”封建统治阶级就是这样“以意逆志”,最后把 诗尊为“经”。直到五四运动以后,这部伟大的诗集才冲开了各种乌烟瘴气,在 思想和艺术上放射出夺目的光辉 (摘编自中华书局“知识丛书”金开诚《诗经》 13.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中的作品原来是普通的诗歌,并没有深刻的含意,但是封建统治 阶级却把它尊为经典,用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B.在春秋中叶以前,诗三百篇曾经作为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成为祭祀、宴 会和各种典礼的一部分仪式或娱乐宾主的节目 C.所谓“献诗陈志”,一种情况是指卿士通过贡献诗歌,向国君或同僚陈述 自己的心意,以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3-15 小题。 《诗经》原来是诗,不是“经”,这在咱们今天是很明确的。但在封建社 会里,诗三百篇却被尊为“经”,统治阶级拿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诗三百篇是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这些乐歌一 方面用于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当作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目。另一方 面则用于政治、外交及其他社会生活,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其作用和平常的语 言差不多,当然它更加曲折动人。例如周代有一种“献诗陈志”的做法,当一些 人看到国君或者同僚做了什么好事或坏事,就做一首诗献给他们,达到颂美或者 讽谏的目的。还有人由于个人遭受冤屈或不幸,也往往通过诗来发泄和申诉。应 该说明,“献诗陈志”是要通过乐工的演唱来献给君上或同僚的,所以卿士“献 诗”总和“瞢献曲”或“瞍赋”“矇诵”并提。 在人民群众的生活里,诗歌也常用于表情达意,例如《诗经·邶风·新 台》和《诗经·秦风·黄鸟》等,都是针对具体的现实问题而发的。古代史传中 还有一些不在三百篇之内的“徒歌”,例如《左传·宣公二年》记载宋国将军华 元被郑国人捉了去,后来逃回来,人民讥笑这位败军之将,做了一个歌儿对他唱。 这样的歌,从性质上说和“献诗陈志”没有什么区别。不过士大夫献诗,是特地 做了给乐工唱的;庶人的作品则先是在社会上流传,给来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 才配上乐曲,达到统治阶级的耳中。 在外交宴会等场合,宾主各方往往通过“赋诗”来表达愿望和态度。“赋 诗”时点出现成的诗篇,叫乐工们演唱,通过诗歌的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这 就叫“赋诗言志”。这种“赋诗”往往不管原作本身的内容和意义,仅仅是把赋 诗者的现点和愿望寄托在诗中某几句之上,来作比喻或暗示,所以是一种典型的 断章取义。《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记晋侯为了卫国一个叛臣的缘故,把卫侯羁 押起来,齐侯和郑伯到晋国去说情,郑国的子展就赋《诗经·郑风·将仲子》一 诗。《将仲子》本来是一首爱情诗,这当中有“人之多言,亦可畏也”的话,是 说女的爱着男的,又怕旁人说用话;子展却借用来说,晋侯纵然有理由,但“人 言可畏”,别人看来总是为了一个叛臣。 诗三百篇到了孔子的时代,由于新声代替古乐,造成了诗与乐的分家, 诗也就由乐歌逐渐变为纯粹的语言艺术了,“赋诗”“献曲”也不大见到了。诗 三百篇在社会上的实际用途缩小了,封建士大夫就逐渐把诗的意义和封建教化的 原则联系起来。比如公孙丑问,《伐檀》诗中,为什么君子不耕而食?孟子回答 道:“国君用了他,就得到安富尊荣;子弟信从他,就学会孝悌忠信。君子不劳 而食,还有谁比他功劳更大呢?”封建统治阶级就是这样“以意逆志”,最后把 诗尊为“经”。直到五四运动以后,这部伟大的诗集才冲开了各种乌烟瘴气,在 思想和艺术上放射出夺目的光辉。 (摘编自中华书局“知识丛书”金开诚《诗经》) 13.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中的作品原来是普通的诗歌,并没有深刻的含意,但是封建统治 阶级却把它尊为经典,用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B.在春秋中叶以前,诗三百篇曾经作为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成为祭祀、宴 会和各种典礼的一部分仪式或娱乐宾主的节目。 C.所谓“献诗陈志”,一种情况是指卿士通过贡献诗歌,向国君或同僚陈述 自己的心意,以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
D.在古籍记载中,卿士“献诗”经常和“瞽献曲”“矇诵”等一起出现,是 因为卿士做诗以后,总是通过乐工的演唱来呈献。 1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宋国人民讥笑败军之将华元的诗歌,也是用来作为表情达意的工具,所以 从性质上来说,跟卿士的“献诗陈志”没有什么不同。 B.古人在“赋诗言志”时所言的志,往往不为原诗所具有,而是赋诗者采用 断章取义的办法,寄托在诗中某些句子之上的。 C.子展借用《诗经·郑风·将仲子》“人之多言,亦可畏也”这一句,他的 意思是叛臣的一面之词令人担心,请晋侯不要听信 D.到了孔子时代,新音乐逐渐兴起,古乐逐渐失传,由此造成诗与乐分家, 《诗经》也就变成纯粹的语言文学作品,而与音乐无关了。 15.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的政治、外交和其他社会生活中,《诗经》被当作 表情达意的工具,相比于平常语言往往能产生更好的表达效果。 B.上古时候,人民群众的作品如果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就可能进入诗 百篇中,不然则仍然是没有曲调的“徒歌” C.古人在“赋诗言志”时采用的都是现成的诗篇,其含意大家都清楚,所以 能够通过诗歌的来回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 D.孟子解释《伐檀》说,君子使国君得到安富尊荣,使子弟学会孝悌忠信, 所以君子可以不劳而食。这就曲解了《诗经》的原意。 五、25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6-19小题。 雪野里的精灵 李存葆 东坡居士面对邈远天昊,苍茫坤宇,曾浩叹“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 粟”。我真正体会出这两句话的奥义,是在多次晋谒了一棵巨树之后。 那是县苔城西定林寺中的银杏树。它苍劲葱郁,主枝周逸旁出,状若硕 大无朋的莲花。我第一次站在它下面时,顿被一种强大的生命光波所震慑,所征 服,所溶解。它那腾游时空的气魄,吐纳古今的恢宏,剪裁春秋的博大,抽黄谢 绿的顽强,都使我感到自己的渺小和卑微 后来,我又多次拜谒它,每每都会对苏拭的话产生新的感悟。它的前句 喻生命的短暂如蜉蝣,后句指生命渺小如沧海一粟。人类虽然可以嘲笑“朝菌不 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但站在这棵古树前,仰望着无涯无际的时空,我们便 会感到:在宇宙间,地球仅是一粒微尘,人生更如蜉蝣、朝菌,只不过俄尔一瞬, 稍纵即逝。 博大与渺小,久远与短暂,都是相对而言的。定林寺里的古银杏树无疑 是一支巍峨峥嵘的生命进行曲。后来我在雪野中两次偶然所见,则又领略了弱小 生命吟出的生的礼赞。 那是七十年代末的一个暮冬,我到崂山顶峰的驻军现察所采访。大雪后 的崂山,峰若玉雕,石似晶铸。我与哨长扶石踏雪,拽枝腾挪,来到一向阳处的 山坳。这时,我猛然发现,向阳的竹林边,竟有柔草如茵,毛茸茸,青翠翠,密 匝匝,在这银色的世界里,织出了一小片绿毯。 哨长在这绿毯边沿旁的一巨石前,小心翼翼地用双手扒开雪层,并唤我 过去观看。当我走至巨石下,呈现在我面前的竟是一片美妍的小花。小花一株株
D.在古籍记载中,卿士“献诗”经常和“瞽献曲”“矇诵”等一起出现,是 因为卿士做诗以后,总是通过乐工的演唱来呈献。 1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宋国人民讥笑败军之将华元的诗歌,也是用来作为表情达意的工具,所以 从性质上来说,跟卿士的“献诗陈志”没有什么不同。 B.古人在“赋诗言志”时所言的志,往往不为原诗所具有,而是赋诗者采用 断章取义的办法,寄托在诗中某些句子之上的。 C.子展借用《诗经·郑风·将仲子》“人之多言,亦可畏也”这一句,他的 意思是叛臣的一面之词令人担心,请晋侯不要听信。 D.到了孔子时代,新音乐逐渐兴起,古乐逐渐失传,由此造成诗与乐分家, 《诗经》也就变成纯粹的语言文学作品,而与音乐无关了。 15.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的政治、外交和其他社会生活中,《诗经》被当作 表情达意的工具,相比于平常语言往往能产生更好的表达效果。 B.上古时候,人民群众的作品如果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就可能进入诗 三百篇中,不然则仍然是没有曲调的“徒歌”。 C.古人在“赋诗言志”时采用的都是现成的诗篇,其含意大家都清楚,所以 能够通过诗歌的来回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 D.孟子解释《伐檀》说,君子使国君得到安富尊荣,使子弟学会孝悌忠信, 所以君子可以不劳而食。这就曲解了《诗经》的原意。 五、25 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16-19 小题。 雪野里的精灵 李存葆 东坡居士面对邈远天昊,苍茫坤宇,曾浩叹“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 一粟”。我真正体会出这两句话的奥义,是在多次晋谒了一棵巨树之后。 那是县苔城西定林寺中的银杏树。它苍劲葱郁,主枝周逸旁出,状若硕 大无朋的莲花。我第一次站在它下面时,顿被一种强大的生命光波所震慑,所征 服,所溶解。它那腾游时空的气魄,吐纳古今的恢宏,剪裁春秋的博大,抽黄谢 绿的顽强,都使我感到自己的渺小和卑微。 后来,我又多次拜谒它,每每都会对苏拭的话产生新的感悟。它的前句 喻生命的短暂如蜉蝣,后句指生命渺小如沧海一粟。人类虽然可以嘲笑“朝菌不 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但站在这棵古树前,仰望着无涯无际的时空,我们便 会感到:在宇宙间,地球仅是一粒微尘,人生更如蜉蝣、朝菌,只不过俄尔一瞬, 稍纵即逝。 博大与渺小,久远与短暂,都是相对而言的。定林寺里的古银杏树无疑 是一支巍峨峥嵘的生命进行曲。后来我在雪野中两次偶然所见,则又领略了弱小 生命吟出的生的礼赞。 那是七十年代末的一个暮冬,我到崂山顶峰的驻军现察所采访。大雪后 的崂山,峰若玉雕,石似晶铸。我与哨长扶石踏雪,拽枝腾挪,来到一向阳处的 山坳。这时,我猛然发现,向阳的竹林边,竟有柔草如茵,毛茸茸,青翠翠,密 匝匝,在这银色的世界里,织出了一小片绿毯。 哨长在这绿毯边沿旁的一巨石前,小心翼翼地用双手扒开雪层,并唤我 过去观看。当我走至巨石下,呈现在我面前的竟是一片美妍的小花。小花一株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