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石景山区2019年高三一模考试 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2019.3.27) 、本大题共7小题,共25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7题。 材料一 “不知中国画理,无以言中国园林。”中国画与古代建筑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 的联系。 绘画和建筑的关系在“界画”这里形成了一个微妙的交汇点。界画发祥之时带有 建筑草图的影子,它以描绘建筑物或者各种精致器物为艺术表现形式,绘制过程 中通常需要用界尺来辅助画笔,勾勒建筑物或者器物的轮廓线。由于科学、形象 地载录了以建筑及桥梁、舟车等为对象的古代生活原貌,早期界画的使用价值 档案价值或许更大于审美价值,一些早已消失于大火或历史云烟中的中国木质古 建,得以如纸上纪念碑一样,被后世铭记、想象和怀念。据《历代名画记》记载, 唐朝时官至工部尚书的阎立本既亲自参与设计图的绘制,又熟谙于山水。从他开 始,建筑设计中的山水渐渐从原来的宫观效果图中独立出来,成为单纯的山水画 中国古典园林正是以山水的画境为骨架的。山水画与古典园林建造,都基于人们 想要亲近自然的愿望。造园大师计成为高官严嵩修建别墅庭院“积香炉”时,把 严大人扔给他的两句宋词“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筑岀满目风情。 唐代诗人王维,不仅创作了“画中有诗”的山水画、“诗中有画”的山水诗,还 筑建了诗画结合的物质实体“辋川别业”。所谓“善画者善园,善园者善画”, 山水画和园林在创作手法和思想上相互交织。中国园林重意境,重诗情画意,被 称为“三维的中国画”,其美学境界与中国古代的文学、绘画、戏曲等艺术形态 相契合 在传统山水画中,画面的主次关系是很讲究的,如果喧宾夺主,画面就会混乱、 平板。因此,山水画在构图时,首先要找出有特色的山和树作为主体。如明代戴 进《关山行旅图》,画家将主峰置于画面中心,以精细的笔法描绘出主峰挺拔陡 峭、直入云天之势:把江渚、远山以及水景放在次要位置,画得简括、浅淡,烘 托出主景的雄伟、挺拔。整幅作品近浓远淡,富有层次,工细之中见豪放,雄伟 之中见秀气 古典园林的整体布局也很讲究建筑和空间的主从组合,通过对比实现主次分明 多样统一的效果。如北海公园琼华岛上的白塔,与其前面的琉璃佛殿,在色彩上 形成洁白与金碧重彩的强烈视觉对比;塔的弧线造型和高居山顶的位置,更使其 成为琼华岛乃至全园的主体建筑景观。颐和园中的佛香阁,则以其巨大体量与四 周建筑物形成对比,成为全园布局的主体和重心。此外,形状对比也是园林布局 的常见方式。 中国传统山水画最忌将主题和盘托出,主张以含蓄的方式来表达画面的中心思 想。要把握好这个火候,“藏”与“露”的拿捏非常重要。如元代王蒙所作《长 松仙馆图》,画面下方近水的岩石与长松交错,松涛阵阵似可听闻,在郁郁葱葱 的崇山峻岭中两处有藏有露的山居茅舍,传达了“善藏者未始不露,善露者未始 不藏”的意趣
北京市石景山区 2019 年高三一模考试 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2019.3.27) 一、本大题共 7 小题,共 25 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1~7 题。 材料一 “不知中国画理,无以言中国园林。”中国画与古代建筑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 的联系。 绘画和建筑的关系在“界画”这里形成了一个微妙的交汇点。界画发祥之时带有 建筑草图的影子,它以描绘建筑物或者各种精致器物为艺术表现形式,绘制过程 中通常需要用界尺来辅助画笔,勾勒建筑物或者器物的轮廓线。由于科学、形象 地载录了以建筑及桥梁、舟车等为对象的古代生活原貌,早期界画的使用价值、 档案价值或许更大于审美价值,一些早已消失于大火或历史云烟中的中国木质古 建,得以如纸上纪念碑一样,被后世铭记、想象和怀念。据《历代名画记》记载, 唐朝时官至工部尚书的阎立本既亲自参与设计图的绘制,又熟谙于山水。从他开 始,建筑设计中的山水渐渐从原来的宫观效果图中独立出来,成为单纯的山水画。 中国古典园林正是以山水的画境为骨架的。山水画与古典园林建造,都基于人们 想要亲近自然的愿望。造园大师计成为高官严嵩修建别墅庭院“积香炉”时,把 严大人扔给他的两句宋词“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筑出满目风情。 唐代诗人王维,不仅创作了“画中有诗”的山水画、“诗中有画”的山水诗,还 筑建了诗画结合的物质实体“辋川别业”。所谓“善画者善园,善园者善画”, 山水画和园林在创作手法和思想上相互交织。中国园林重意境,重诗情画意,被 称为“三维的中国画”,其美学境界与中国古代的文学、绘画、戏曲等艺术形态 相契合。 在传统山水画中,画面的主次关系是很讲究的,如果喧宾夺主,画面就会混乱、 平板。因此,山水画在构图时,首先要找出有特色的山和树作为主体。如明代戴 进《关山行旅图》,画家将主峰置于画面中心,以精细的笔法描绘出主峰挺拔陡 峭、直入云天之势;把江渚、远山以及水景放在次要位置,画得简括、浅淡,烘 托出主景的雄伟、挺拔。整幅作品近浓远淡,富有层次,工细之中见豪放,雄伟 之中见秀气。 古典园林的整体布局也很讲究建筑和空间的主从组合,通过对比实现主次分明、 多样统一的效果。如北海公园琼华岛上的白塔,与其前面的琉璃佛殿,在色彩上 形成洁白与金碧重彩的强烈视觉对比;塔的弧线造型和高居山顶的位置,更使其 成为琼华岛乃至全园的主体建筑景观。颐和园中的佛香阁,则以其巨大体量与四 周建筑物形成对比,成为全园布局的主体和重心。此外,形状对比也是园林布局 的常见方式。 中国传统山水画最忌将主题和盘托出,主张以含蓄的方式来表达画面的中心思 想。要把握好这个火候,“藏”与“露”的拿捏非常重要。如元代王蒙所作《长 松仙馆图》,画面下方近水的岩石与长松交错,松涛阵阵似可听闻,在郁郁葱葱 的崇山峻岭中两处有藏有露的山居茅舍,传达了“善藏者未始不露,善露者未始 不藏”的意趣
中国古典园林为表达园景意境的深邃,也会把某一景物通过山石、建筑、植物等 遮掩一部分,使人看不到全貌,产生一种欲显而隐的含蓄美感。如苏州留园的石 林小院,由于院墙、门窗遮挡了一部分山石,从院中看到的石林小景便呈现些许 神秘感,表现出含蓄的审美情趣。苏州拙政园的花木隔、山石隔等更是运用这 造景手法的典范。 除了上文提到的 ”之外,“疏密有致”“动静皆 宜”“虚实相生”等也作为传统山水画基本的绘画原则被古代造园家以各种形 式广泛运用于造园实践中 (取材于牧戈等人的文章) 1.根据材料一,下列画作不属于界画的一项是(3分) B 理料思字文 C 2.根据文章内容,为材料一横线处填写恰当的四字词语。(4分) 3.根据材料一,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界画”脱胎于建筑设计图,最终发展为具有诗情画意的山水画。 B.具备深厚的绘画素养与文学素养是成为造园大师的重要前提条件。 C.“三维的中国画”指山水画具有意境深远、生动逼真的艺术特色 D.《关山行旅图》的绘画原则对苏州拙政园的设计产生了深刻影响 材料 随着传统文化的回归,中国古典园林艺术蕴含的东方审美重新引发建筑界关注, 我国一批前卫建筑师及学者开始致力于将园林思维引入建筑设计中,力求将园林 式审美意识及空间营构方法移植和转译到建筑创作领域,探索中国当代建筑的本 土化实践。 北京红砖美术馆是一座鲜见的内有当代山水庭院的园林式美术馆,整体设计汲取 了中国造园艺术精髓,呈现出可行、可望、可居、可游的园林式布局。美术馆设 计精妙之处很多,一是遵循景观要素的布局法则,恰当处理山石、水流、墙体 植物与人之间的关系,形成山林、岛屿、山泉、沟壑等自然意象,演绎出中国古 典园林山、水、林、石、人共融的绝妙意境。二是运用大量光影要素,通过变换
中国古典园林为表达园景意境的深邃,也会把某一景物通过山石、建筑、植物等 遮掩一部分,使人看不到全貌,产生一种欲显而隐的含蓄美感。如苏州留园的石 林小院,由于院墙、门窗遮挡了一部分山石,从院中看到的石林小景便呈现些许 神秘感,表现出含蓄的审美情趣。苏州拙政园的花木隔、山石隔等更是运用这一 造景手法的典范。 除了上文提到的“ ”、“ ”之外,“疏密有致”“动静皆 宜”“虚实相生”等也作为传统山水画基本的绘画原则被古代造园家以各种形 式广泛运用于造园实践中。 (取材于牧戈等人的文章) 1.根据材料一,下列画作不属于界画的一项是(3 分) 2.根据文章内容,为材料一横线处填写恰当的四字词语。(4 分) 3.根据材料一,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界画”脱胎于建筑设计图,最终发展为具有诗情画意的山水画。 B.具备深厚的绘画素养与文学素养是成为造园大师的重要前提条件。 C.“三维的中国画”指山水画具有意境深远、生动逼真的艺术特色。 D.《关山行旅图》的绘画原则对苏州拙政园的设计产生了深刻影响。 材料二 随着传统文化的回归,中国古典园林艺术蕴含的东方审美重新引发建筑界关注, 我国一批前卫建筑师及学者开始致力于将园林思维引入建筑设计中,力求将园林 式审美意识及空间营构方法移植和转译到建筑创作领域,探索中国当代建筑的本 土化实践。 北京红砖美术馆是一座鲜见的内有当代山水庭院的园林式美术馆,整体设计汲取 了中国造园艺术精髓,呈现出可行、可望、可居、可游的园林式布局。美术馆设 计精妙之处很多,一是遵循景观要素的布局法则,恰当处理山石、水流、墙体、 植物与人之间的关系,形成山林、岛屿、山泉、沟壑等自然意象,演绎出中国古 典园林山、水、林、石、人共融的绝妙意境。二是运用大量光影要素,通过变换
窗洞口的大小、形状、角度、深度等,利用光影关系弱化空间分界,构成了蕴含 东方审美观的共融式古典园林空间。设计者还运用了框景、借景、障景、漏景等 中国古典园林的造景手法,行走其中,步移景异。如美术馆入口设计先收再放, 营造出“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 安徽绩溪博物馆的设计实现了徽州文化与自然山水的有机融合与创新,是用现代 建筑技艺与材料诠释江南园林文化、意境与空间的成功案例。整个博物馆参照古 典造园法则设计立体化观景路径,池水、假山、瓦墙、水墙、古树、台阶、窗洞 等相互掩映,共同构成悠远深邃的中国画式园林景观。 博物馆屋顶营造了山的意象,金属式混凝土材料的青瓦屋面在雨天呈现深浅不 的色泽,远观如高矮不等的树木,赋予博物馆以山的细节和灵气。主入口庭院的 视觉焦点,是一座由片状墙体排列而成的“假山”。这座“片石”假山,表面配 以水刷石材质,与池岸相融,山池一体,相得益彰。“假山”之后有粉墙,状如 中国山水画之宣纸裱托;再后为“瓦墙”,其形有如顶部“屋山”之延伸,层层 叠叠,显近远不同之无尽深意。“片山”想法源于《清明上河图》中特殊的山石 绘法,山体形态则源于明代《素园石谱》中的“永州石”。“假山”、“屋山” 和越过古镇片片屋顶而望得的真山,让人与这层叠深远的人工造景及自然山景相 感应,得以“会心不远”,达致生命的诗意寄托 “水墙”是博物馆设计的又一亮点。最初设计方案是用白灰掺墨方式做出如古徽 州传统白石灰粉墙一般的斑驳沧桑的墙面肌理效果,但因墙体外保温层无法像传 统青砖一样与外层灰浆吸融贴合,设计者最终选择了水波纹肌理的白色质感涂 料,打造出“水墙 道道“水墙”,恰如中国山水画中将山景分层隔离的云 雾水面,它们与池中的真水一起,映衬着“屋山”和片石“假山”,营造出深远 的意境,成为绩溪博物馆“胜景”的重要组成部分 (取材于李晓丹等人的文章) 4.下列四个词语,在材料一、材料二中不可以用其后括号内词语替换的一处是 (3分) A.千丝万缕(藕断丝连) B.喧宾夺主(本末倒置) C.和盘托出(一览无余) D.相得益彰(相辅相成) 5.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对文中所举园林建筑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积香炉庭院的故事说明园林建筑设计可以借古典诗词造景。 B.颐和园佛香阁是全园的主体和色彩重心,与北海白塔不同 C.苏州留园石林小院与红砖美术馆入口设计有异曲同工之妙。 D.绩溪博物馆“假山”“屋山”与真山呼应,营造岀深远意境。 6.下列有关《红楼梦》大观园景观的描写,意境与材料二画线句最贴近的一项 是(3分) A.只见佳木茏葱,奇花燜灼,一带清流,从花木深处泻于石隙之下。再进数步, 渐向北边,平坦宽豁。两边飞楼插空,雕甍绣槛皆隐于山坳树杪之 B.忽抬头看见前面一带粉垣,里面数楹精舍,有千百竿翠竹遮映 后院墙 下忽开一隙,得泉一派,开沟仅尺许,灌入墙内,绕阶缘屋,至前院盘旋竹下而 出
窗洞口的大小、形状、角度、深度等,利用光影关系弱化空间分界,构成了蕴含 东方审美观的共融式古典园林空间。设计者还运用了框景、借景、障景、漏景等 中国古典园林的造景手法,行走其中,步移景异。如美术馆入口设计先收再放, 营造出“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 安徽绩溪博物馆的设计实现了徽州文化与自然山水的有机融合与创新,是用现代 建筑技艺与材料诠释江南园林文化、意境与空间的成功案例。整个博物馆参照古 典造园法则设计立体化观景路径,池水、假山、瓦墙、水墙、古树、台阶、窗洞 等相互掩映,共同构成悠远深邃的中国画式园林景观。 博物馆屋顶营造了山的意象,金属式混凝土材料的青瓦屋面在雨天呈现深浅不一 的色泽,远观如高矮不等的树木,赋予博物馆以山的细节和灵气。主入口庭院的 视觉焦点,是一座由片状墙体排列而成的“假山”。这座“片石”假山,表面配 以水刷石材质,与池岸相融,山池一体,相得益彰。“假山”之后有粉墙,状如 中国山水画之宣纸裱托;再后为“瓦墙”,其形有如顶部“屋山”之延伸,层层 叠叠,显近远不同之无尽深意。“片山”想法源于《清明上河图》中特殊的山石 绘法,山体形态则源于明代《素园石谱》中的“永州石”。“假山”、“屋山” 和越过古镇片片屋顶而望得的真山,让人与这层叠深远的人工造景及自然山景相 感应,得以“会心不远”,达致生命的诗意寄托。 “水墙”是博物馆设计的又一亮点。最初设计方案是用白灰掺墨方式做出如古徽 州传统白石灰粉墙一般的斑驳沧桑的墙面肌理效果,但因墙体外保温层无法像传 统青砖一样与外层灰浆吸融贴合,设计者最终选择了水波纹肌理的白色质感涂 料,打造出“水墙”。一道道“水墙”,恰如中国山水画中将山景分层隔离的云 雾水面,它们与池中的真水一起,映衬着“屋山”和片石“假山”,营造出深远 的意境,成为绩溪博物馆“胜景”的重要组成部分。 (取材于李晓丹等人的文章) 4.下列四个词语,在材料一、材料二中不可以用其后括号内词语替换的一处是 (3 分) A.千丝万缕(藕断丝连) B.喧宾夺主(本末倒置) C.和盘托出(一览无余) D.相得益彰(相辅相成) 5.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对文中所举园林建筑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积香炉庭院的故事说明园林建筑设计可以借古典诗词造景。 B.颐和园佛香阁是全园的主体和色彩重心,与北海白塔不同。 C.苏州留园石林小院与红砖美术馆入口设计有异曲同工之妙。 D.绩溪博物馆“假山”“屋山”与真山呼应,营造出深远意境。 6.下列有关《红楼梦》大观园景观的描写,意境与材料二画线句最贴近的一项 是(3 分) A.只见佳木茏葱,奇花熌灼,一带清流,从花木深处泻于石隙之下。再进数步, 渐向北边,平坦宽豁。两边飞楼插空,雕甍绣槛皆隐于山坳树杪之 间。 B.忽抬头看见前面一带粉垣,里面数楹精舍,有千百竿翠竹遮映。……后院墙 下忽开一隙,得泉一派,开沟仅尺许,灌入墙内,绕阶缘屋,至前院盘旋竹下而 出
C.步入门时,忽迎面突出插天的大玲珑山石来,四面群绕各式石块,竟把里面 所有房屋悉皆遮住。而且一株花木皆无,只见许多异草,……味芬气馥,非花香 之可比。 D.行不多远,则见崇阁巍峨,层楼髙起,面面琳宫合抱,迢迢复道萦纡,青松 拂檐,玉兰绕砌,金辉兽面,彩焕螭头。 7.“篱苑书屋”被誉为“全球最美图书馆”之一,其设计构思与两则材料内容 有很多契合之处。请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和下面的链接材料,分条概括书屋设计 亮点及其中蕴含的设计理念,作为书屋宣传册的文案素材。(6分) 【链接材料】 “篱苑书屋”位于北京郊区接近群山的地方,是一座方形建筑,以方钢作为主要 构件,外围护材料使用钢化玻璃,玻璃外侧被4万余根长短一致、粗细相当的柴 禾秆密密匝匝地包裏。从远处看,屋前水面、水边栈道、平铺的卵石路围护下的 裏满禾秆的篱苑书屋,犹如生长在山谷中的巨型鸟巢。 建筑内部唯一的隔断是混凝土大门处的玄关,浓缩的入口空间为接下来主要空间 的呈现做了铺垫。书屋内部主体空间由大台阶及书架组成,书被摆在台阶下面, 台阶成为主要的看书空间。书籍排布随意,读者可以任意抽取自己感兴趣的书, 找到一个舒服的座位静心阅读。屋内没有人造光源,阳光透过夹在立面及屋顶玻 璃当中的柴禾秆将斑驳的影子投射到室内空间,明亮而温和,读书人仿佛置身于 自然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2题。 盖枢机之发,荣辱之主【1】,言之不文,行之不远,则知饰词专对,古之所重 也。夫上古之世,人惟朴略,言语难晓,训释方通。是以寻理则事简而意深,考 文则词艰而义释。周监二代,郁郁乎文。大夫、行人,尤重词命,语微婉而多切, 言流靡而不淫。 寻夫战国己前,其言皆可讽咏,非但笔削所致,良由体质素美。何以核诸?“山 木”“辅车”,时俗之谚也;“原田是谋”,舆人【2】之诵也。斯皆刍词鄙句 犹能温润若此,况乎束带立朝之士哉!则知时人出言,史官入记,虽有讨论润色, 终不失其梗概者也。而后来作者,通无远识,记其当世口语,罕能从实而书,而 复追效昔人,示其稽古。用使周、秦言辞见于魏、晋之代,而失彼天然,今古以 之不纯,真伪由其相乱。 唯王、宋著书【3】,叙元、高时事,抗词正笔,务存直道,方言世语,由此毕 彰。而今之学者,皆尤二子以言多滓秽,语伤浅俗。夫本质如此,而推过史臣, 犹鉴者见嫫母多媸,而归罪于明镜也。近有敦煌张太素、中山郎余令,并称述者, 自负史才。郎著《孝德传》,张著《隋后略》。凡所撰今语,皆依仿旧辞。若选 言可以效古而书,其难类者,则忽而不取,料其所弃,可胜纪哉? 盖江芊骂商臣曰:“呼!役夫,宜君王废汝而立职。”汉王怒郦生曰:“竖儒, 几败乃公事。”单固谓杨康曰:“老奴,汝死自其分。”乐广叹卫玠曰:“谁家 生得宁馨儿!”斯并当时侮嫚之词,流俗鄙俚之说。必播以唇吻,传诸讽诵,而 世人皆以为上之二言不失清雅,而下之两句殊为鲁朴者,何哉?盖楚、汉世隔, 事已成古。魏、晋年近,言犹类今。已古者即谓其文,犹今者乃惊其质。夫天地 长久,而风俗无恒,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而作者皆怯书今语,勇效昔言 不其惑乎!
C.步入门时,忽迎面突出插天的大玲珑山石来,四面群绕各式石块,竟把里面 所有房屋悉皆遮住。而且一株花木皆无,只见许多异草,……味芬气馥,非花香 之可比。 D.行不多远,则见崇阁巍峨,层楼高起,面面琳宫合抱,迢迢复道萦纡,青松 拂檐,玉兰绕砌,金辉兽面,彩焕螭头。 7.“篱苑书屋”被誉为“全球最美图书馆”之一,其设计构思与两则材料内容 有很多契合之处。请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和下面的链接材料,分条概括书屋设计 亮点及其中蕴含的设计理念,作为书屋宣传册的文案素材。(6 分) 【链接材料】 “篱苑书屋”位于北京郊区接近群山的地方,是一座方形建筑,以方钢作为主要 构件,外围护材料使用钢化玻璃,玻璃外侧被 4 万余根长短一致、粗细相当的柴 禾秆密密匝匝地包裹。从远处看,屋前水面、水边栈道、平铺的卵石路围护下的 裹满禾秆的篱苑书屋,犹如生长在山谷中的巨型鸟巢。 建筑内部唯一的隔断是混凝土大门处的玄关,浓缩的入口空间为接下来主要空间 的呈现做了铺垫。书屋内部主体空间由大台阶及书架组成,书被摆在台阶下面, 台阶成为主要的看书空间。书籍排布随意,读者可以任意抽取自己感兴趣的书, 找到一个舒服的座位静心阅读。屋内没有人造光源,阳光透过夹在立面及屋顶玻 璃当中的柴禾秆将斑驳的影子投射到室内空间,明亮而温和,读书人仿佛置身于 自然。 二、本大题共 6 小题,共 23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8~12 题。 盖枢机之发,荣辱之主【1】,言之不文,行之不远,则知饰词专对,古之所重 也。夫上古之世,人惟朴略,言语难晓,训释方通。是以寻理则事简而意深,考 文则词艰而义释。周监二代,郁郁乎文。大夫、行人,尤重词命,语微婉而多切, 言流靡而不淫。 寻夫战国已前,其言皆可讽咏,非但笔削所致,良由体质素美。何以核诸?“山 木”“辅车”,时俗之谚也;“原田是谋”,舆人【2】之诵也。斯皆刍词鄙句, 犹能温润若此,况乎束带立朝之士哉!则知时人出言,史官入记,虽有讨论润色, 终不失其梗概者也。而后来作者,通无远识,记其当世口语,罕能从实而书,而 复追效昔人,示其稽古。用使周、秦言辞见于魏、晋之代,而失彼天然,今古以 之不纯,真伪由其相乱。 唯王、宋著书【3】,叙元、高时事,抗词正笔,务存直道,方言世语,由此毕 彰。而今之学者,皆尤二子以言多滓秽,语伤浅俗。夫本质如此,而推过史臣, 犹鉴者见嫫母多媸,而归罪于明镜也。近有敦煌张太素、中山郎余令,并称述者, 自负史才。郎著《孝德传》,张著《隋后略》。凡所撰今语,皆依仿旧辞。若选 言可以效古而书,其难类者,则忽而不取,料其所弃,可胜纪哉? 盖江芊骂商臣曰:“呼!役夫,宜君王废汝而立职。”汉王怒郦生曰:“竖儒, 几败乃公事。”单固谓杨康曰:“老奴,汝死自其分。”乐广叹卫玠曰:“谁家 生得宁馨儿!”斯并当时侮嫚之词,流俗鄙俚之说。必播以唇吻,传诸讽诵,而 世人皆以为上之二言不失清雅,而下之两句殊为鲁朴者,何哉?盖楚、汉世隔, 事已成古。魏、晋年近,言犹类今。已古者即谓其文,犹今者乃惊其质。夫天地 长久,而风俗无恒,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而作者皆怯书今语,勇效昔言, 不其惑乎!
盖善为政者,不择人而理,故俗无精粗,咸被其化;工为史者,不选事而书,故 言无美恶,尽传于后。若事皆不谬,言必近真,庶几可与古人同,何止得其糟粕 而已。 (取材于唐·刘知幾《史通·言语》) 注释:【1】枢机,中心,关键。“枢机之发,荣辱之主”语出《周易·系辞上》 “言行,君子之枢机。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也。言行,君子之所以动天地也,可 不慎乎?”【2】舆人:众人。【3】唯王、宋著书:王邵著《齐志》,宋孝王著 《关东风俗传》,二书分别记录南北朝时期元氏西魏和高氏北齐史事。 8.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非但笔削所致 笔削:修改润色 B.终不失其梗概者也 梗概:基本特色 C.抗词正笔 抗:匹敌 D.皆尤二子以言多滓秽 尤:指责 9.根据文意,下列句中加点词不能被其后括号内词语替换的一项是(3分) A.是以寻理则事简而(故)意深 B.何以核诸(之乎) C.用(因)使周、秦言辞见于魏、晋之代 D.若选言可以效古而(则)书 10.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考文则词艰而义释 要考査文辞则言辞艰深而事理很明白 B.斯皆刍词鄙句 这些都是草野低贱之人的吟咏 方言世语,由此毕彰 地方口语、世俗言谈,由此得以充分彰显 必播以唇吻,传诸讽诵 定可以流传于口头,用来讽谏规劝 11.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4分) 其难类者,则忽而不取,料其所弃,可胜纪哉? 12.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填空。(4分 本文主要讨论编撰史书所使用的语言问题,包括古语与今语、雅语与俗语等。作 者反对 而导致史书失真、失实;他主张编撰史书应 当 (二)根据要求,完成第13题。(6分) 13.结合下面《论语》选文中孔子的话语(可选其中一则或多则),谈谈你对语 言“文”“质”及其关系的认识。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 后素 宰予昼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柯也;于予与何诛?”子曰: “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20分。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14~17题 水调歌头·登多景楼【1】 杨炎正 寒眼乱空阔,客意不胜秋。强呼斗酒,发兴特上最髙楼。舒卷江山图画,应答龙 鱼悲啸,不暇顾诗愁。风露巧欺客,分冷入衣裘
盖善为政者,不择人而理,故俗无精粗,咸被其化;工为史者,不选事而书,故 言无美恶,尽传于后。若事皆不谬,言必近真,庶几可与古人同,何止得其糟粕 而已。 (取材于唐•刘知幾《史通•言语》) 注释:【1】枢机,中心,关键。“枢机之发,荣辱之主”语出《周易•系辞上》: “言行,君子之枢机。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也。言行,君子之所以动天地也,可 不慎乎?”【2】舆人:众人。【3】唯王、宋著书:王邵著《齐志》,宋孝王著 《关东风俗传》,二书分别记录南北朝时期元氏西魏和高氏北齐史事。 8.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非但笔削所致 笔削:修改润色 B. 终不失其梗概者也 梗概:基本特色 C. 抗词正笔 抗:匹敌 D. 皆尤二子以言多滓秽 尤:指责 9.根据文意,下列句中加点词不能被其后括号内词语替换的一项是(3 分) A.是以寻理则事简而(故)意深 B.何以核诸(之乎) C.用(因)使周、秦言辞见于魏、晋之代 D.若选言可以效古而(则)书 10.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考文则词艰而义释 要考查文辞则言辞艰深而事理很明白 B.斯皆刍词鄙句 这些都是草野低贱之人的吟咏 C.方言世语,由此毕彰 地方口语、世俗言谈,由此得以充分彰显 D.必播以唇吻,传诸讽诵 一定可以流传于口头,用来讽谏规劝 11.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4 分) 其难类者,则忽而不取,料其所弃,可胜纪哉? 12.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填空。(4 分) 本文主要讨论编撰史书所使用的语言问题,包括古语与今语、雅语与俗语等。作 者反对 ,而导致史书失真、失实;他主张编撰史书应 当 。 (二)根据要求,完成第 13 题。(6 分) 13.结合下面《论语》选文中孔子的话语(可选其中一则或多则),谈谈你对语 言“文”“质”及其关系的认识。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 后素。” 宰予昼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子曰: “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三、本大题共 4 小题,共 20 分。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 14~17 题。 水调歌头·登多景楼【1】 杨炎正 寒眼乱空阔,客意不胜秋。强呼斗酒,发兴特上最高楼。舒卷江山图画,应答龙 鱼悲啸,不暇顾诗愁。风露巧欺客,分冷入衣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