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身体素质、运动能力:身体素质(速度、耐力、力量、灵敏、柔韧等)、 运动能力(走、跑、跳、投、攀爬、涉水等)。 4.心理发育、发展水平:本体感知能力:个性、意志等对外界刺激的适应 能力。 5.适应能力: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应激能力;对疾病的抵抗能力、免 疫能力。 一个人的体质强弱,是由身体形态和结构状况、生理机能、身体素质和运动 能力、心理发育和发展水平、适应能力等几个方面综合反映出来的。因此,在进 行体质检测和评价时,必须注意体质的综合性特点,以及检测和评价的多指标性 技术实践部分 1.讲解示范走的姿势要领:上体正直稍前倾,伸髋,向正前方顶膝,全掌 着地,重心前移至前半掌,向后挺伸膝,前半掌蹬离地面,手臂自然前后摆动。 重心平稳,两脚基本走在一条直线上 2.走的练习 集体前行,一横排前行,单人行走。 纠正:内外八字脚,左右晃动,左右摆臂,重心留后、重心下沉、蹬伸不充 分等问题 3.计时1000m走, 4.课外作业 ①看《体育与健康教程》P173-178 ②分析1000米走成绩,将自己体力分类并记录 ③用《心理健康综合测量指标》作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分析。(第三次课交) 第二次课:3-4学时理论部分 (一)经络与穴位的概念 经络学说是祖国医学的基础理论之一,它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临床实践 中,逐步总结、积累归纳上升而成的系统理论。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劳动人民 在同疾病作斗争的实践中就发现人体各组织、器官之间有密切的联系。例如,刺
6 3.身体素质、运动能力:身体素质(速度、耐力、力量、灵敏、柔韧等)、 运动能力(走、跑、跳、投、攀爬、涉水等)。 4.心理发育、发展水平:本体感知能力;个性、意志等对外界刺激的适应 能力。 5.适应能力: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应激能力;对疾病的抵抗能力、免 疫能力。 一个人的体质强弱,是由身体形态和结构状况、生理机能、身体素质和运动 能力、心理发育和发展水平、适应能力等几个方面综合反映出来的。因此,在进 行体质检测和评价时,必须注意体质的综合性特点,以及检测和评价的多指标性 质。 技术实践部分 1.讲解示范走的姿势要领:上体正直稍前倾,伸髋,向正前方顶膝,全掌 着地,重心前移至前半掌,向后挺伸膝,前半掌蹬离地面,手臂自然前后摆动。 重心平稳,两脚基本走在一条直线上。 2.走的练习 集体前行,一横排前行,单人行走。 纠正:内外八字脚,左右晃动,左右摆臂,重心留后、重心下沉、蹬伸不充 分等问题。 3.计时 1000m 走, 4.课外作业: ①看《体育与健康教程》P173-178 ②分析 1000 米走成绩,将自己体力分类并记录。 ③用《心理健康综合测量指标》作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分析。(第三次课交) 第二次课:3-4 学时 理论部分 (一)经络与穴位的概念 经络学说是祖国医学的基础理论之一,它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临床实践 中,逐步总结、积累归纳上升而成的系统理论。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劳动人民 在同疾病作斗争的实践中就发现人体各组织、器官之间有密切的联系。例如,刺
激手上的合谷穴,可影响到头、面、鼻、喉,刺激内关穴,可影响到心脏和血管 刺激小腿的足三里穴,可影响到胃肠等。祖国医学把这种内在联系的途径叫做“经 络”,它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路,主要包括经脉和络脉两大部分,经是主干,分 布于深部;络是分支,犹如网张,分布较浅,联络周身,无处不到。它们内属脏 腑,外络支节、沟通内外,贯穿上下,把内部的脏腑和外部各组织,器官联系成 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使人体各部的功能活动保持相对的协调和平衡。 腧(即穴位)穴是人体经络、脏腑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具有接受刺激的 功能。经络的沟通内外,运行气血,调节平衡的功能,主要通过腧穴的反应来体 现的。刺激一定的穴位,就可以发挥相应经络的作用,调节脏腑,运行气血的功 能,激发体内的抗病能力,以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因此,经络与穴位的关系是 经络以穴位为据点,腧穴以经络为通路,两者有着密切而不可分割的关系。经络 尤如公共汽车的一条路线,腧穴则为其路线上的一个车站。 (二)十四经脉的名称与相互关系 经络包括的范围很广,但其体表与内脏联系的经络,主要有十二条,称十 经脉(或称十二正经),加上任脉和督脉称十四经脉,这是经络的主体。十二经 脉中每一条联系一个脏(或腑),即心、肝、脾、肺、肾、心包六脏和胆、胃、 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左右)各一条。与心相连的叫心经,与胃相连的 叫胃经(其它类推)。分布上肢的叫手经,分布下肢的叫足经。连属脏运行四肢 内侧的称为阴经(桡缘的称太阴经,中间的称厥阴经,尺缘的称少阴经);连属 腑运行于四肢外侧的称为阳经(桡缘的称阳明经,中间的称少阳经,尺缘的称太 阳经)。脏阴经与腑阳经,相互间有络脉相联系,互为里表,有着对立的关系, 如上肢内侧桡缘的手太阴肺经与外侧桡缘(相对)的手阳明大肠经相表里,两经 相通,故临床上肺、咽喉、鼻的病症,经常取大肠经上的合谷穴来治疗。十二经 脉的名称及表里关系。任脉、督脉同源于胞宫(子宫),同出于会阴,分别循行 于躯干前腹中线和背后正中线。脏阴经分别与任脉相交连通,腑阳经分别与督脉 相交连通。所以,任脉、督脉与十二经脉及脏腑关系密切。 十二经脉的名称及表里关系 匚部位脏经(内侧、属里、为阴)腑经(外侧、属表、为阳) 前(手太阴)肺经 (手阳明)大肠经
7 激手上的合谷穴,可影响到头、面、鼻、喉,刺激内关穴,可影响到心脏和血管, 刺激小腿的足三里穴,可影响到胃肠等。祖国医学把这种内在联系的途径叫做“经 络”,它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路,主要包括经脉和络脉两大部分,经是主干,分 布于深部;络是分支,犹如网张,分布较浅,联络周身,无处不到。它们内属脏 腑,外络支节、沟通内外,贯穿上下,把内部的脏腑和外部各组织,器官联系成 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使人体各部的功能活动保持相对的协调和平衡。 腧(即穴位)穴是人体经络、脏腑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具有接受刺激的 功能。经络的沟通内外,运行气血,调节平衡的功能,主要通过腧穴的反应来体 现的。刺激一定的穴位,就可以发挥相应经络的作用,调节脏腑,运行气血的功 能,激发体内的抗病能力,以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因此,经络与穴位的关系是 经络以穴位为据点,腧穴以经络为通路,两者有着密切而不可分割的关系。经络 尤如公共汽车的一条路线,腧穴则为其路线上的一个车站。 (二)十四经脉的名称与相互关系 经络包括的范围很广,但其体表与内脏联系的经络,主要有十二条,称十二 经脉(或称十二正经),加上任脉和督脉称十四经脉,这是经络的主体。十二经 脉中每一条联系一个脏(或腑),即心、肝、脾、肺、肾、心包六脏和胆、胃、 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左右)各一条。与心相连的叫心经,与胃相连的 叫胃经(其它类推)。分布上肢的叫手经,分布下肢的叫足经。连属脏运行四肢 内侧的称为阴经(桡缘的称太阴经,中间的称厥阴经,尺缘的称少阴经);连属 腑运行于四肢外侧的称为阳经(桡缘的称阳明经,中间的称少阳经,尺缘的称太 阳经)。脏阴经与腑阳经,相互间有络脉相联系,互为里表,有着对立的关系。 如上肢内侧桡缘的手太阴肺经与外侧桡缘(相对)的手阳明大肠经相表里,两经 相通,故临床上肺、咽喉、鼻的病症,经常取大肠经上的合谷穴来治疗。十二经 脉的名称及表里关系。任脉、督脉同源于胞宫(子宫),同出于会阴,分别循行 于躯干前腹中线和背后正中线。脏阴经分别与任脉相交连通,腑阳经分别与督脉 相交连通。所以,任脉、督脉与十二经脉及脏腑关系密切。 十二经脉的名称及表里关系 部位 脏经(内侧、属里、为阴) 腑经(外侧、属表、为阳) 前 (手太阴)肺经 (手阳明)大肠经
手经中(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阳)三焦经 后(手少阴)心经 (手太阳)小肠经 前(足太阴)脾经 (足阳明)胃经 足经中(足厥阴)肝经 (足少阳)胆经 后(足少阴)肾经 (足太阳)膀胱经 (三)十四经脉的体表循行及主要穴位和作用 1.分支规律 (1)阴经循行于腹面及四肢内侧。 (2)阳经循行于背面及四肢外侧 (3)表里经脉在四肢内外侧相对循行。 2.走向规律 (1)手三阴经:从胸走手 (2)手三阳经:从手走头 (3)足三阳经:从头走足。 4)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5)任、督二脉均起于会阴,循腹、背正中线。由下往上行。如举起手来, 除督脉外,阴经均从下往上行,阳经均从上向下行 3.经穴手指比量法 (1)拇指法:以拇指指关关节的横经表示一寸,多用于取四肢穴位的直寸。 (2)中指法:以中指中节屈曲时,内侧两端的纹头间的距离表示一寸,多 用于四肢的直寸及背部的横寸 (3)二指法:以食中二指的横径表示1.5寸。多用于躯干,肢体部位。 (4)四指法:四指并拢,以中指近端指间关节的指横纹处为准线,四指的 横径表示3寸。多用于躯干及四肢部位 4.头面部主要穴位和作用 ①百会:位于后发际直上7寸(两耳尖连线与脑正中线交点)。主治头痛 头晕、脱肛、子宫下垂、中风不语、精神病、高血压。 ②人中:位于人中沟正中线上1/3与下2/3交界处。主治惊风、口眼歪斜
8 手经 中 后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阴)心经 (手少阳)三焦经 (手太阳)小肠经 前 足经 中 后 (足太阴)脾经 (足厥阴)肝经 (足少阴)肾经 (足阳明)胃经 (足少阳)胆经 (足太阳)膀胱经 (三)十四经脉的体表循行及主要穴位和作用 1.分支规律 (1)阴经循行于腹面及四肢内侧。 (2)阳经循行于背面及四肢外侧。 (3)表里经脉在四肢内外侧相对循行。 2.走向规律 (1)手三阴经:从胸走手。 (2)手三阳经:从手走头。 (3)足三阳经:从头走足。 (4)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5)任、督二脉均起于会阴,循腹、背正中线。由下往上行。如举起手来, 除督脉外,阴经均从下往上行,阳经均从上向下行。 3.经穴手指比量法 (1)拇指法:以拇指指关关节的横经表示一寸,多用于取四肢穴位的直寸。 (2)中指法:以中指中节屈曲时,内侧两端的纹头间的距离表示一寸,多 用于四肢的直寸及背部的横寸。 (3)二指法:以食中二指的横径表示 1.5 寸。多用于躯干,肢体部位。 (4)四指法:四指并拢,以中指近端指间关节的指横纹处为准线,四指的 横径表示 3 寸。多用于躯干及四肢部位。 4.头面部主要穴位和作用 ①百会:位于后发际直上 7 寸(两耳尖连线与脑正中线交点)。主治头痛、 头晕、脱肛、子宫下垂、中风不语、精神病、高血压。 ②人中:位于人中沟正中线上 1/3 与下 2/3 交界处。主治惊风、口眼歪斜
急性腰扭伤、精神病、中暑、休克、虚脱 ③承浆:位于颏唇沟正中。主治面神经麻痹、牙关闭、牙痛、三叉神经痛 颈项强痛 ④迎香:位于鼻翼旁0.5寸、鼻唇沟中。主治鼻炎、鼻塞、口眼歪斜、面神 经麻痹。 ⑤印堂:两眉头连线的中点。主治头痛,眩晕,鼻出血,鼻渊,小儿惊风, 失眠 ⑥太阳: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1寸处凹陷中。主治头痛,目疾。 ⑦风池:位于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之间、即颈后大筋外侧凹陷处。主治偏头 痛、感冒、神经衰弱、精神病、近视、高血压。 技术实践部分 头部自我保健按摩法 1.十指梳头取坐或立位均可。先把双手十指弯曲成耙子状,将十指尖端 贴在前发际;然后向上推,经头顶一直推到后发际。如此反复20-30次,应每日 早晚各做一回。 2.搓掌浴面 取坐或立位,先将两手掌相对,搓热后,左手贴左脸,右手贴右脸,从前额 沿中线(眼鼻)下行至下颌,再向外绕行,上颊车、耳前、鬓角,回到前额,上 颊车、耳前、鬓角,回到前额,如此为1次,共可擦摩10-20次。也可以反方向 擦摩。宜每日早、晚各做一次。 3.熨日转晴 双手相摩擦,掌心搓热后,双眼紧闭,掌心对准敷于其上,无温热感后,反 复再做,至少三次;然后用力睁开眼睛,眼球向顺时针方向旋转7圈,再向逆时 针方向旋转7圈,最后闭目养神片刻,再睁开眼睛 4.擦鼻迎香 拇指与示指成“八字”形,其余3指屈曲,拇指找抵于颌下,两手示指贴在 鼻翼两侧,上下来回擦动10-15次,或以发热为度,向上擦到鼻根,向下擦到鼻 孔两侧,一上一下为1次 5.搓耳益聪
9 急性腰扭伤、精神病、中暑、休克、虚脱。 ③承浆:位于颏唇沟正中。主治面神经麻痹、牙关闭、牙痛、三叉神经痛、 颈项强痛。 ④迎香:位于鼻翼旁 0.5 寸、鼻唇沟中。主治鼻炎、鼻塞、口眼歪斜、面神 经麻痹。 ⑤印堂:两眉头连线的中点。主治头痛,眩晕,鼻出血,鼻渊,小儿惊风, 失眠。 ⑥太阳: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 1 寸处凹陷中。主治头痛,目疾。 ⑦风池:位于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之间、即颈后大筋外侧凹陷处。主治偏头 痛、感冒、神经衰弱、精神病、近视、高血压。 技术实践部分 头部自我保健按摩法: 1.十指梳头 取坐或立位均可。先把双手十指弯曲成耙子状,将十指尖端 贴在前发际;然后向上推,经头顶一直推到后发际。如此反复 20-30 次,应每日 早晚各做一回。 2.搓掌浴面 取坐或立位,先将两手掌相对,搓热后,左手贴左脸,右手贴右脸,从前额 沿中线(眼鼻)下行至下颌,再向外绕行,上颊车、耳前、鬓角,回到前额,上 颊车、耳前、鬓角,回到前额,如此为 1 次,共可擦摩 10-20 次。也可以反方向 擦摩。宜每日早、晚各做一次。 3.熨日转晴 双手相摩擦,掌心搓热后,双眼紧闭,掌心对准敷于其上,无温热感后,反 复再做,至少三次;然后用力睁开眼睛,眼球向顺时针方向旋转 7 圈,再向逆时 针方向旋转 7 圈,最后闭目养神片刻,再睁开眼睛。 4.擦鼻迎香 拇指与示指成“八字”形,其余 3 指屈曲,拇指找抵于颌下,两手示指贴在 鼻翼两侧,上下来回擦动 10-15 次,或以发热为度,向上擦到鼻根,向下擦到鼻 孔两侧,一上一下为 1 次。 5.搓耳益聪
取坐或立位,头微前俯。先用双手手掌捂住两侧耳孔,然后向前搓动使耳轮 向前卷合盖住耳孔,随即向后搓命耳轮还原。如此往返搓动20-30次或以发热为 度。每日做2-3次 6.鸣鼓清脑 取坐或立位均可。双手掌心紧贴在两侧耳孔上,两手的中间3个手指轻轻叩 击头后枕骨36次,可听到“咚咚”声响。接着双手掌心按住两侧耳孔,四指紧 按头后枕骨部不动,两掌骤然抬离,此时听到“嘭”一声轻响,如此重复10次 最后双手用示指(或中指)插入耳孔,转动3-5次后骤然将手指拨出,此时也听 到“嘭”一声轻响,如此重复3-5次。 7.彭漱咽津 闭口,口中如含物。然后用腮和舌做漱口动作36次。做漱口动作时,唾液 腺分泌增加,待唾液充满口内时,宜分3次慢慢下咽。初练彭漱法时可能唾液不 多,但坚持每天锻炼后就会逐渐增多。 叩击固齿 口轻闭,上下门牙相互轻轻叩击36次,然后两侧上下磨牙再用力叩击36次, 最后再分三口将津液咽下。每日早、晚各做一次。 课外作业: 每天做一至两次,并记录头部感觉 2.走的练习,20′-30′,每天1-2次 第三次课:5-6学时理论部分 (一)肩颈部主要穴位和作用 1.大椎:位于第七颈椎棘突下。主治热病、外感、疟疾、项强、背肩病、 支气管炎、哮喘、瘫痪、癫痫、精神病、落枕。 2.肩井:位于大椎穴与肩峰连线的中点。主治项强、头痛、落枕、肩背痛、 乳腺炎、甲状腺功能亢进、子宫出血 3.肩髑:位于肩峰下方,肩关节外展时呈凹陷中。主治肩臂痛、偏瘫、上 肢麻痹 肩髅:位于肩峰外下方,肩鹘穴后1寸许凹陷中。主治肩臂酸痛、肩关
10 取坐或立位,头微前俯。先用双手手掌捂住两侧耳孔,然后向前搓动使耳轮 向前卷合盖住耳孔,随即向后搓命耳轮还原。如此往返搓动 20-30 次或以发热为 度。每日做 2-3 次。 6.鸣鼓清脑 取坐或立位均可。双手掌心紧贴在两侧耳孔上,两手的中间 3 个手指轻轻叩 击头后枕骨 36 次,可听到“咚咚”声响。接着双手掌心按住两侧耳孔,四指紧 按头后枕骨部不动,两掌骤然抬离,此时听到“嘭”一声轻响,如此重复 10 次。 最后双手用示指(或中指)插入耳孔,转动 3-5 次后骤然将手指拨出,此时也听 到“嘭”一声轻响,如此重复 3-5 次。 7.彭漱咽津 闭口,口中如含物。然后用腮和舌做漱口动作 36 次。做漱口动作时,唾液 腺分泌增加,待唾液充满口内时,宜分 3 次慢慢下咽。初练彭漱法时可能唾液不 多,但坚持每天锻炼后就会逐渐增多。 8.叩击固齿 口轻闭,上下门牙相互轻轻叩击 36 次,然后两侧上下磨牙再用力叩击 36 次, 最后再分三口将津液咽下。每日早、晚各做一次。 课外作业: 1.每天做一至两次,并记录头部感觉。 2.走的练习,20′—30′,每天 1-2 次。 第三次课:5-6 学时 理论部分 (一)肩颈部主要穴位和作用 1.大椎:位于第七颈椎棘突下。主治热病、外感、疟疾、项强、背肩病、 支气管炎、哮喘、瘫痪、癫痫、精神病、落枕。 2.肩井:位于大椎穴与肩峰连线的中点。主治项强、头痛、落枕、肩背痛、 乳腺炎、甲状腺功能亢进、子宫出血。 3.肩髃:位于肩峰下方,肩关节外展时呈凹陷中。主治肩臂痛、偏瘫、上 肢麻痹。 4.肩髎:位于肩峰外下方,肩髃穴后 1 寸许凹陷中。主治肩臂酸痛、肩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