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0I:10.13374/i.issn1001-053x.2006.01.019 第28卷第1期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 Vol.28 No.1 2006年1月 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Jan.2006 半无头热连轧动态变规格过程轧制规程优化 李洪翠1,2)唐 荻2》宋勇2) 1)济南钢铁集团总公司.济南2501012)北京科技大学高效轧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北京100083 摘要为了在短时间内顺利实现带钢规格的变换,提高变规格过程的稳定性,提出了一种等压 下系数的动态变规格规程设计策略和原理,给出了设计计算实例,与常规规程设计策略计算结果 进行了对比,并对过渡过程各机架轧制力和出口厚度的波动进行了仿真计算.结果表明,新策略对 提高变规格过程的稳定性,减少变规格机架对逆流机架的影响和干扰有着显著的作用, 关键词热连轧:半无头轧制;动态变规格;规程;优化 分类号TG333.7 薄板坯连铸连轧工艺的最新技术进展之一就 是半无头热连轧技术的出现,该技术以生产超薄 1常规动态变规格策略简述 带钢为主,目前世界上比较有代表性的半无头生 动态变规格的主要困难在于在极短的时间内 产线是SMS在德国Thyssen-Kruppe公司、 由一个规程变到另一个轧制规程,辊缝和速度要 MDH-三菱在荷兰HOOGOVENS工厂以及三菱 做大幅变化.如果不按合适的规律的变化,势必 一达涅利公司在我国唐钢建设的半无头轧制生产 引起机架间张力(对热连轧来说主要是套量)的大 线.唐钢的生产线于2003年1月投产,这是国内 幅变化,严重时可能导致断带或折叠进入轧机而 第一条半无头热连轧生产线,其后马钢、连钢也采 造成事故. 用了半无头工艺.但目前该技术还不够成熟,各 为了尽快实现从前一规程向后一规程的平稳 厂生产超薄带钢的比例仍然很有限[12]】 过渡,并保证轧制顺利进行,同时为了尽量减少过 要实现半无头轧制工艺超薄带钢的生产,在 渡区的长度,需要定量计算随变规格点沿轧制线 轧制过程中在不停轧机的情况下实现带钢规格的 推移到各机架时各机架辊缝和辊速的改变量 变换是关键的技术,动态变规格过程是一个复杂 在辊缝和辊速的设定模型方面已有前人做了 的变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各机架的辊缝和速度 大量工作,且主要集中在冷轧方面.冷连轧动态 将进行多次调整,各机架的轧制力等参数也将变 变规格设定一般都是从分析连轧张力理论着手 化,各机架出口厚度也不可避免的发生波动,存在 日本有村3)等从恒张力观点出发,引用描述连轧 着一个从前一规格到后一规格之间的厚度楔形区 动态关系的张力积分方程,导出了△w:=△+1的 或叫过渡区.过渡区的长度取决于轧机完成辊缝 连轧速度设定计算公式,把基本轧制理论公式进 偏差给定和速度偏差给定的时间,即取决于压下 行泰勒级数展开,取其一次项使其线性化的方法, 和主机速度等的动态响应时间,当然与变规格策 由此建立了冷连轧动态变规格控制模型.文献 略也很有关系.一般过渡区长度约为20m,属厚 [4]提出以速度平衡方程作为动态变规格控制方 度非合格区.因此,如何提高变规格过程的稳定 程,采用轧制理论非线性公式直接计算的方法,联 性,减少过渡区的长度是动态变规格策略要考虑 解变形区基本方程,按顺流方式求解各机架辊缝 的重要内容.本文从动态变规格轧制规程的优化 和辊速设定变更值.文献[5]中用其推导的连轧 方面做了研究 张力方程与轧制参数公式联解,获得了各机架的 设定参数变化规律.文献[6]从变张力观点出发, 收稿日期:2004-12-20修回日期:2005-03-17 采用轧制理论公式线性化的方法,考虑到机架间 基金项目:国家技术创新课题(No.01BK-099-03) 作者简介:李洪翠(1973一,男,工程师,硕士研究生:府获 张力传递的影响,建立逆轧制线动态规格变换设 (1955一).男,教授.博士 定模型.文献[7]提出在半无头热连轧动态变规 格过程中按恒张力和恒速度原则进行辊缝和辊速
2 8 1 第 卷 第 期 i 2 0 0 年 月 6 北 京 科 技 大 学 学 报 u J o r a n l f U o i v n e s r i t f O y S c i e n c e a n T d e e n h o l o g y i g 劝 e n B V o l 。 N 2 8 o . l J a n . 2 0 0 6 半无 头热连轧动态变规格过程轧制规程优化 李洪 翠 ` , 2 ) 唐 获 2 ) 宋 勇“ ) l) 济南钢铁集团 总公 司 , 济南 2 5 0 101 2 ) 北京科技大学高效轧制 国家工程研 究中心 , 北京 10 0 0 83 摘 要 为了在短时间内顺利实现带钢规 格的变换 , 提 高变规格过程 的稳定性 , 提出了一种等压 下 系数的动态变规格规程设计策略和原理 , 给 出了设计计 算实例 , 与常规规程设计策 略计算结果 进行了 对 比 , 并对过 渡过程各机架轧制力和出 口厚度的波动进行 了仿真计算 . 结果表明 , 新策略对 提高变规格过程的稳定性 , 减少变规格机架对逆流机架的影响和干扰有着显著的作用 . 关链词 热连轧 ; 半无头轧制 ; 动态变规格 ; 规程 ; 优化 分类号 T G 3 3 . 7 薄板坯连 铸连轧工 艺的最 新技术进 展之一就 是半无头热连 轧技 术 的出现 , 该技 术以 生 产 超薄 带钢 为主 . 目前世 界上 比较有 代表 性 的半 无头 生 产 线 是 S M S 在 德 国 T h y s e n 一 K r u p p e 公 司 、 M D H 一三 菱在 荷兰 H O O G O V E N S 工 厂 以 及三 菱 一达涅 利公司在我国唐钢建设 的半无 头轧制生产 线 . 唐钢的生产线于 2 0 0 3 年 1 月投产 , 这是 国 内 第一条 半无头热连轧生 产线 , 其后 马钢 、 涟钢 也采 用 了半 无头工 艺 . 但 目前该 技 术还 不 够成 熟 , 各 厂 生产超 薄带钢 的比例仍 然很有 限 [ `创 . 要 实现半无 头 轧制工 艺超 薄带钢的生 产 , 在 轧制过 程中在不停轧机 的情况下 实现带钢规 格的 变换是 关键的技术 . 动态变规 格过 程是一个 复杂 的变化过 程 . 在这个过程中各 机架的辊缝 和速度 将进行多次调 整 , 各 机架 的轧制 力 等参数 也将 变 化 , 各机 架出 口厚 度也不可避 免 的发生波动 , 存在 着一个从 前一规 格到后一规 格之 间的厚度楔 形区 或 叫过 渡区 . 过 渡 区的长度取 决于 轧机完 成辊 缝 偏差给定 和速 度偏 差给定 的时 间 , 即取决 于 压下 和主机速度等的动 态响 应 时 间 , 当 然与变规格 策 略也很有 关系 . 一般过 渡 区 长 度 约为 20 m , 属 厚 度非 合格 区 . 因此 , 如何提 高变 规 格过 程 的稳 定 性 , 减少过 渡 区的长 度是 动 态变规 格策略 要考 虑 的重要 内容 . 本文从动 态变规 格轧 制规程 的优 化 方面做了研究 . 收稿 日期 : 2 0 0 4 一 12 一 2 0 修回 日期 : 2 00 5 一 0 3 一 17 墓金项 目: 国家技术创新课题 ( N o . 01 B K 一 09 9 ~ 0 3) 作者简 介 : 李 洪 翠 ( 19 7 3一 ) , 男 , 工 程 师 , 硕 士 研 究 生 ; 唐 荻 ( 19 5 5一 ) , 男 , 教授 , 博士 1 常规动态变规格策略简述 动态变规 格的 主要 困难在 于在极短 的时间 内 由一个 规程变 到 另一 个 轧制规 程 , 辊 缝和 速度 要 做大 幅 变化 . 如果 不 按合适 的规律 的变 化 , 势必 引起机 架间张 力 (对热连 轧来说主要是套量 ) 的大 幅变化 , 严重时 可 能导 致 断带 或折 叠 进入 轧机 而 造成 事故 . 为 了尽快 实现从前 一规程 向后一规 程的平稳 过渡 , 并 保证轧制顺利进 行 , 同 时为 了尽量 减少过 渡 区 的长度 , 需 要 定量 计算随 变规 格 点沿 轧制 线 推移到 各机架时各机架辊 缝和辊速 的改变 量 . 在辊缝和辊速的设 定模型方 面 已有前人做了 大量 工 作 , 且主 要 集中在冷 轧 方面 . 冷连轧动 态 变规格设 定一般都是 从分 析连 轧 张 力理 论着 手 . 日本有村 [ 3〕等从恒 张 力观 点 出发 , 引用描述连 轧 动态关系的张力积 分方程 , 导 出了 △ v ` = △坷 、 1的 连轧速度设 定计算公式 , 把 基本轧 制理 论 公式 进 行泰勒 级数展开 , 取其一次 项使其 线性化 的方 法 , 由此 建立 了冷 连 轧动态 变规 格控 制模型 . 文 献 「4] 提 出以速度 平衡 方 程作 为 动态 变 规格控 制 方 程 , 采用 轧制理论 非线性公 式直接计 算的方法 , 联 解变形 区 基本方 程 , 按顺 流 方式 求 解 各机 架辊 缝 和辊速设 定变更 值 . 文 献 「5] 中用其 推 导 的连 轧 张力方程 与轧制参数公 式联解 , 获 得 了各机架的 设定参 数变化规律 . 文 献 仁6] 从变 张力 观点 出发 , 采用轧 制理论 公式 线性 化 的方 法 , 考 虑到 机架 间 张力传递 的影 响 , 建立 逆 轧制 线动 态 规格 变换 设 定模型 . 文献 〔7] 提 出在 半无 头 热 连轧 动态变 规 格过 程 中按 恒张力和 恒速度原 则进行辊缝 和辊速 DOI: 10. 13374 /j . issn1001 -053x. 2006. 01. 019
Vol.28 No.1 李洪翠等:半无头热连轧动态变规格过程轧制规程优化 ·79· 设定,也取得较好的仿真洁果.文献[7]以国内某 变规格点到达第2机架时,由于第2机架入 厂五机架冷连轧机为例,厚度按分次实现,速度按 口速度和第1机架前张力设定值改变,按逆流调 变规格机架与相邻机架秒流量相等的原则进行设 节方式第1机架的辊速、辊缝必须相应做第2次 定控制,并针对压下系统与主速度系统的响应不 调整;当变规格点到达第3机架时,由于第3机架 同步的问题采取了补偿算法取得较好结果.但所 入口速度和第2机架前张力设定值改变,按逆流 有这些研究都没有提到对变规格轧制规程优化的 调节方式第2机架的辊速、辊缝必须相应做第2 问题. 次调整,由于第2机架辊速的调整,2机架入口速 度改变,为了保证1~2间张力和套量不变,第1 2变规格轧制规程优化的原理 机架的辊速和辊缝必须相应做第3次调整:同理 热连轧的张力和套其的积分方程式为: 当变规格点到达第4机架时,第3机架的辊速、辊 缝做第2次调整,第2机架辊缝和辊速应做第3 (i+1-y,)dt (1) 次调整,第1机架的辊速和辊缝应做第4次调整; Jl,=(w,+-v,)dt (2) 当变规格点到达第5机架时,相应的第4,3,2,1 机架的辊速辊缝也应再调整一次,这样变规格完 式中,E为弹性模量,!为机架间距离,v,为i机 成时,第1机架辊速和辊缝变更5次,第2机架辊 架出口速度,,+,为i+1机架入口速度. 速和辊缝变更4次,第3机架辊速和辊缝变更3 文献[8]从式(1)和式(2)入手,提出按恒张力 次,第4机架辊速和辊缝变更2次,第5机架辊速 和恒速度原则按逆流方式来进行热连轧动态变规 和辊缝变更1次. 格过程的辊缝和辊速设定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变规格点到达i机架 恒张力方程: 时,i-1机架调整是因为i机架入口速度和i-1 hiti=H:.tbi=Ti (3) 机架本身的前张力要从过渡张力改变为规程Ⅱ的 恒速度方程: 张力设定值所致,而1~i-2机架调整是因为2 v,=o,(1+f)=0,+i(1-fi+i)=vmi+1=V; 一i-1机架入口速度改变所致.如果能保证变 (4) 规格点到达i机架时:一1机架的入口速度不变, 式中,h,为i机架出口厚度,t,为i机架前张应 则从1机架到1-2机架的辊速和辊缝就不用频 力,H:1为i+1机架入口厚度,tb,+1为氵+1机 繁的调整 架后张应力,u为i机架出口速度,w,为机架 分析变规格机架在变规格前后的流量方程: 轧辊线速度,0,+1为i+1机架轧辊线速度,:为 变规格前, 机架前滑值,fb,+1为i+1机架后滑值,+1为 vini,I Hi,I =Voutr,I hi,I (5) i+1机架入口速度 变规格后, 整个变规格过程可具体表示如下: Vint,t Hi,=Vout,Ihi, (6) 前一规格辊速 vo v9 Vg V9 VS 式中,℃m,1为变规格前i机架入口速度,H.1为 第1机架咬入时辊速VV9 vv!V 变规格前i机架入口厚度,vau.!为变规格前i 第2机架咬入时辊速V子VVV!V9 机架出口速度,h,1为变规格前i机架出口厚度, 第3机架咬入时辊速VV?VV!Vg vm,n为变规格后i机架入口速度,HⅡ为变规 第4机架咬入时辊速VV?V?VVg 格后i机架入口厚度,u,!为变规格后i机架 第5机架咬入时辊速VV生V房VV; 出口速度,h.!为变规格后1机架出口厚度 前一规格辊缝 1S9 S9 S$S S3 如果关系式h.n/h.1=H,n/H.1成立,则 第1机架咬入时辊缝S}S9S9S! 根据恒速度的变规格设定原则v,I=vu,I, 第2机架咬入时辊缝S1S;SgS! S3 则式vm.【=va,n成立,即i机架的入口速度可 以保持不变,那么i~1机架出口速度不需要调整 第3机架咬入时辊缝S} S2 S S S3 (不过i-1机架由于前张力设定值的改变,其辊 第4机架咬入时辊缝S引 S S3 S 59 缝和辊速要适当调整) 第5机架咬入时辊缝S{SSS 根据i-1机架的流量方程yn-1,ⅡH,-1,1
V o l . 2 8 N o . 李洪翠等 l : 半无头热连轧动态变规格过程轧制规程优化 设定 , 也取得较 好的仿真 结果 . 文献 〔7 〕以 国 内某 厂五机架冷连 轧机为例 , 厚度按分 次实现 , 速 度按 变规格机架 与相邻机架秒流量相 等的原则进 行设 定控 制 , 并针对 压 下 系统与 主速度 系统 的响应 不 同步的 问题 采取 了补偿 算法取 得较 好结 果 . 但所 有这些研 究都没有提 到对变规 格轧制规程 优 化的 问 题 . 变规格轧制规程优化 的原理 热连轧的 张力和套量 的积分方 程式为 : △一 于{ ( · ; 十 , 一 , ) d , “ ` , 一 { ( · :一 , ) d 。 式 中 , E 为弹性 模量 , l 为机 架间距 离 , 。 , 为 : 机 架出 口 速度 , 斌 十 , 为 乞+ 飞机架入 口 速度 . 文献 「8」从式 l( )和 式 ( 2) 入手 , 提 出按 恒张力 和恒速度 原则按逆流方 式来进行 热连轧 动态变规 格过程 的辊 缝和辊 速设 定 . 恒 张 力方程 : 人 : t f , 二 H 、 , t b , 十 1 = 1 、 ( 3 ) 恒速 度方程 : 二、 t : = 二 。 , ( l + if ) “ 二 : 夕`) 、 1 ( 1 一 几 , 、 1 ) = v 、 , l = 叭 ( 4 ) 式 中 , h ; 为 i 机架 出 口 厚 度 , ft : 为 , 机 架 前 张 应 力 , 月, 门 为 ; 于 1 机架 入 口 厚度 , z b , + 1 为 ; + 1 机 架后张应 力 , : 少。 u 为 i 机 架出 口 速 度 , 二 。 : 为机 架 轧辊线速 度 , : 。 : 、 、 为 , 一 卜 1 机架轧辊 线速度 , if 为 机架前滑值 , 、 几 : 、 , 为 i 一 卜 1 机 架 后 滑值 , 二 、 n , + l 为 i + 1 机架入 口 速 度 . 整个变规格 过程可具体 表示如 下 : 前 一规格辊速 第 1 机架 咬入 时辊速 第 2 机架 咬入 时辊速 第 3 机 架咬人 时辊速 第 4 机 架咬 入日了辊速 第 5 机架咬 入时 辊速 前 一 规格辊缝 第 l 机架咬 入 时辊缝 第 2 机架 咬入 时辊缝 第 3 机架 咬人 时辊缝 第 4 机 架咬 八 时辊缝 第 5 机 架咬 入 时辊缝 v 寸 v 旦 v 旦 v 兮 v 旦 v 旦 v 父 V 玉 v 旦 v 里 v 圣 v 孟 v 父 v 孟 v 圣 v 麦 V 盛 v ; v 呈 s 呈 s 兮 s 父 s 旦 s 耸 s 公 s 三 s 里 s 父 S 查 s 盖 s 旦 S 查 s 三 s 聋 S 麦 s ; s 左 变规 格点 到达 第 2 机 架时 , 由于 第 2 机 架入 口速 度和第 1 机 架前 张 力设 定值改 变 , 按 逆 流调 节方式第 1 机架的辊 速 、 辊 缝 必 须相 应做第 2 次 调整 ; 当变规格点到 达第 3 机架时 , 由于第 3 机架 入 口 速度 和第 2 机 架前 张 力设 定值 改 变 , 按 逆 流 调节方式 第 2 机 架 的辊 速 、 辊 缝 必 须相 应 做 第 2 次调 整 , 由于第 2 机架辊速 的调 整 , 2 机架入 口速 度改变 , 为 了保证 1 一 2 间 张 力和 套量 不变 , 第 1 机 架的辊速和辊 缝 必 须相 应做第 3 次调 整 ; 同理 当变规格点到达第 4 机架时 , 第 3 机架的辊 速 、 辊 缝做 第 2 次 调整 , 第 2 机架辊 缝和 辊速 应做 第 3 次调 整 , 第 1 机架的辊速 和辊缝 应做第 4 次调整 ; 当变 规 格点 到 达第 5 机架时 , 相应 的第 4 , 3 , 2 , 1 机架的辊速 辊缝也应 再调整 一次 . 这 样变规 格完 成时 , 第 1 机架辊速 和辊缝变更 5 次 , 第 2 机架辊 速 和辊缝 变 更 4 次 , 第 3 机 架辊速 和 辊 缝变更 3 次 , 第 4 机 架辊速和 辊缝变更 2 次 , 第 5 机架辊速 和辊缝变 更 1 次 . 从上述分析 可 以 看 出 , 变规 格点 到 达 i 机 架 时 , i 一 1 机 架调整是 因为 i 机架入 口 速 度和 i 一 1 机架本 身的前张力要从过 渡张力 改变 为规程 1 的 张 力设定 值所 致 , 而 1 一 i 一 2 机 架调 整是 因 为 2 一 i 一 1 机 架 入 口 速 度改 变 所 致 . 如 果 能保 证 变 规 格点到达 i 机架 时 i 一 1 机 架的入 口 速度 不变 , 则从 1 机架到 i 一 2 机架的辊 速 和辊 缝就 不 用频 繁的调 整 . 分析 变规格机 架在变规 格前后 的流量方程 : 变规格前 , v I n : , I H : , x = v o u t , , x h ; , x ( 5 ) 变 规格后 , v In ` , 。 H , , n = ” 。 。 , , , n h , , n ( 6 ) 式 中 , 二 Jn , 工为 变规 格前 i 机架入 口 速 度 , H : , I 为 变规 格前 i 机 架入 口 厚 度 , 二 ot1 : , 工 为变规 格 前 i 机架 出 口速 度 , h : , I 为变规 格前 i 机 架出 口 厚度 , 二 Ln , , n 为变 规 格后 ! 机 架 入 口 速 度 , 从 n 为变 规 格后 i 机架入 口 厚 度 , v olt t , , 。 为 变规 格 后 i 机 架 出 口 速度 , h 、 , 1 为变规 格后 i 机 架出口 厚度 . 如果关 系式 h , n h/ , , I 一 H ; , n/ H : , 工成立 , 则 根据 恒 速 度 的 变规 格设 定 原则 二 , n ; , I = 二 。 u , ; , n , 则式 二 、 n , , 工 = 。 i n : , n 成立 , 即 i 机架的入 口 速度 可 以 保持不 变 , 那 么 i 一 1 机架 出 口 速度不需要 调整 ( 不过 i 一 1 机 架 由于 前 张力 设 定值 的改 变 , 其辊 缝和辊速要 适 当调 整 ) . 根据 i 一 1 机 架 的 流 量方 程 vi n ; 一 1 , n H ; 一 , , n 、J, 、 . . 刁 j ` 主,胜 、了f z ` 、 | |一… 0 一 ù气n尸、 ù们` é`n`n- 州川叫一州 VUU n仁气门` 户办z ù勺 55 城引川川
·80·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 2006年第1期 =vui-,nh;-1.I,I-1机架的入口速度也不 设备和工艺参数主要依据唐钢热轧带钢半无头生 会改变,则i机架变规格时对1I-2机架的影 产线和实际的轧制规程,精轧入口厚度18mm,规 响被消除,不用再频繁的调整,从而使上游机架轧 程I成品厚度1.20mm,规程Ⅱ成品厚度1.0 制状态保持稳定,大大降低变规格机架变规格过 mm,钢板宽度为1200mm,钢种为Q235B,预压 程对逆流机架轧制状态的干扰(逆流调节方式), 靠力1000t,变规格时末机架出口速度为8m· 使整个动态变规格过程更稳定,也可明显缩短过 s1.具体见表1~3. 渡区不合格品的长度 表1设备参数 若变规格规程满足条件h5,n/h5.I=h4,Ⅱ= Table 1 Parameters of apparatus h3,Ⅱ/h3,I=h2,n/h2,I,轧制规程按此优化,则 轧辊半径/ 刚度/ 机架间距/ 机架 整个变规格过程中第1机架辊速和辊缝变更2 mm (MN.mm) mm 次,第2机架辊速和辊缝变更2次,第3机架辊速 机架1 380 9.8 5800 和辊缝变更2次,第4机架辊速和辊缝变更2次, 机架2 380 9.8 5800 第5机架辊速和辊缝变更1次.若变规格规程满 机架3 380 9.8 5800 足条件hs,n/h5.I=h4./h4.I=h3,I/h3.I≠ 机架4 300 9.8 5800 h2,Ⅱ/h2,1,则整个变规格过程第1机架辊速和 机架5 300 9.8 5800 辊缝变更3次,第2机架辊速和辊缝变更2次,第 表2常规变规格规程 3机架辊速和辊缝变更2次,第4机架辊速和辊 Table 2 Regular pass-schedule of FGC 缝变更2次,第5机架辊速和辊缝变更1次.考 规程 参数 机架1机架2机架3机架4机架5 虑到热连轧实行微张力轧制,过渡张应力与规程 入口厚度/mm18.008.80 4.00 2.151.45 Ⅱ的张应力差别不大,若直接以过渡张应力值作 规 出口厚度/mm8.804.002.151.451.20 为规程Ⅱ张应力,则每个机架只需变动1次即可. 程 前张应力/mm3.004.80 5.507.00 3.00 3举例 后张应力/MPa1.503.004.805.507.00 入口厚度/mm18.008.103.301.851.25 规 3.1设定计算基础数据及公式 出口厚度/mm8.103.301.851.251.00 程 (1)轧制力(SIMS公式): 前张应力/MPa3.004.805.507.003.00 后张应力/MPa1.503.004.805.507.00 P=B R'(H-h)QpK (7) (2)前滑模型: 表3优化后的变规格规程(规程I) : Table 3 Optimized pass-schedule of FGC(Schedule I) (8) 机架机架1机架2机架3机架4机架5 (3)辊缝方程: 入口厚度/mm18.008.803.962.221.50 S=h~P-P。 出口厚度/mm8.803.962.221.501.20 (9) Cp 表3是以规程Ⅱ为基础(不变),按照h5,Ⅱ/ (4)流量方程: h5.I=h4,n/h4,I=h3,n=h2,I/h2,1的要求对 Vouthi=viniHi (10) 规程I的第2,3,4机架出口厚度进行微量调整后 式中,B为带钢宽度,mm;R'为轧辊压扁半径, 的数据,当然第5机架出口厚度不变 mm;H为轧前厚度,mm;h为轧后厚度,mm;Qp 3.2计算结果及分析 为考虑轧辊压扁后的外摩擦应力状态系数;K为 表4和表5分别为常规规程和规程优化后变 变形抗力,MPa;f为前滑值;y为中性角;S为辊 规格前后两个规程稳态时的辊缝和辊速值.表6 缝,mm;P为轧制力,kN;Po为预压靠力,kN;Cp 和表7清楚地表明在常规变规格规程下,整个变 为轧机纵向刚度,kN·mm1;voai为i机架出口 规格过程中,第1机架辊速和辊缝变更5次,第2 速度,m's1;h:为i机架出口厚度,mm;vn为i 机架辊速和辊缝变更4次,第3机架辊速和辊缝 机架入口速度,ms1;H,为机架入口厚度,mm. 变更3次,第4机架辊速和辊缝变更2次,第5机 应用文献[5]的设定原理,对一常规变规格过 架辊速和辊缝变更1次,而表8和表9则表明对 程和优化后的规程进行设定计算.计算所采用的 变规格规程优化后,变规格点到达第三机架时1
北 京 科 技 大 学 学 报 ` 年 第 1 期 2 0 0 0 U n O 8 0 八 00 气内 J é凡ù`,、 J 八气ù“ 月斗,乙 规程I 凡O ù气2 规程n 二 气ut 、 一 1 , n h , 一 1 , n , I 一 1 机架 的入 口 速 度 也 不 会改变 , 则 i 机架变规格 时对 1 一 工一 2 机架的影 响被 消除 , 不用再 频繁 的调 整 , 从 而使上游 机架轧 制状态保持稳 定 , 大 大降低 变规 格 机架变规格 过 程对逆 流机架轧 制状 态 的干 扰 ( 逆 流调 节 方式 ) , 使整个动 态变规 格过 程 更稳 定 , 也 可 明显缩 短 过 渡 区不合格品 的长 度 . 若变规格规程 满足条 件 h s , n / h s , 工 = h 4 , n = h 3 , n / h 3 , I = h Z , 1 / h Z , I , 轧制 规 程按 此 优化 , 则 整个 变规 格过 程 中第 1 机 架辊 速 和 辊 缝 变更 2 次 , 第 2 机 架辊速和辊 缝变更 2 次 , 第 3 机架辊速 和辊缝变更 2 次 , 第 4 机架辊速 和辊缝 变更 2 次 , 第 5 机架辊速 和辊缝变更 1 次 . 若变规 格规 程满 足条 件 h s , 1 / h s , 工 一 h 4 , n / h 4 , 工 二 h 3 , n / h 3 , 工 笋 h Z , n /从 , I , 则整 个 变 规 格 过 程 第 1 机 架 辊 速 和 辊缝 变更 3 次 , 第 2 机架辊速和辊 缝变更 2 次 , 第 3 机架辊 速 和辊 缝变更 2 次 , 第 4 机 架 辊速 和 辊 缝变更 2 次 , 第 5 机 架辊 速 和辊 缝变更 1 次 . 考 虑到热 连轧实行微 张 力轧 制 , 过 渡 张 应力 与规 程 H的张应 力差别 不 大 , 若直 接以过 渡张 应 力值作 为规程 1 张应力 , 则每个 机架只需变 动 1 次 即可 . 3 举 例 3 . 1 设 定计算基础 数据及公 式 ( 1 ) 轧制力( S IM S 公 式) : P 二 B 丫R ’ ( H 一 人 ) Q p K ( 7 ) ( 2 ) 前滑模型 : 设备和工艺参数主要 依据唐钢热轧带钢半无头 生 产线和 实际 的轧制规程 , 精轧入 口 厚度 18 m m , 规 程 I 成 品 厚 度 1 . 20 m m , 规 程 1 成 品厚 度 1 . 0 m m , 钢板 宽度 为 i 2 0 0 m m , 钢种 为 2Q 3 5 B , 预 压 靠力 1 0 0 0 t , 变规 格 时 末 机 架 出 口 速 度 为 s m · S 一 ’ . 具体见 表 1 一 3 . 表 1 设备参数 T a b l e 1 aP ar me t e sr o f a P P ar tus 机架 轧辊半径 / 刚度 / ( M N · m m 一 1 ) 机架间距 / 机架 1 机架 2 机架 3 机架 4 机 架 5 5 8 0 0 5 8 0 0 5 8 0 0 5 8 0 0 5 8 0 0 表 2 常规变规格规程 T a b l e 2 R eg u lar P as s · s e b ed ul e o f F G ( : 规程 参数 入 口 厚度 / m m 出口 厚度 / m m 前张应力 / m m 后张应力 / MaP 入 口 厚度/ m m 出 口 厚度 / m m 前张应力 / MaP 后张应力 / M aP 机架 1 1 8 . 0 0 机架 2 机 架 3 机架 4 机架 5 8 . 8 0 4 . 0 0 2 . 15 2 . 1 5 5 . 5 0 1 . 4 5 7 0 0 18 . 0 0 8 10 3 . 0 0 1 . 5 0 4 . 8 0 3 . 3 0 1 . 8 5 5 . 5 0 4 . 8 0 1 . 2 5 1 . 0 0 3 . 0 0 7 . 0 0 表 3 优化后的变规格规程 (规程 I ) T a b l e 3 Op t im i z ed , 5 5 · s c he d u l e o f F G C ( S c h de lu e l ) ( 8 ) 机架 `勺ù J八UnU ( 3) 辊缝方 程 : 入 口 厚度 / m m 出口 厚度 /m m 机 架 1 18 . 0 0 机 架 2 机架 3 机架 4 机架 5 y ’一Rh f 一 8 . 8 0 3 . 96 2 . 2 2 S = h 一 尸 一 尸。 C P 8 . 8 0 3 . 96 2 . 22 1 . 5 0 ( 4 ) 流量方 程 : v ou t , h i = v i n i H 、 ( 9 ) ( 10 ) 式 中 , B 为 带 钢宽 度 , m m ; R ’ 为 轧 辊 压 扁 半径 , m m ; H 为轧前厚度 , m m ; 人 为轧 后厚 度 , m m : Q P 为考虑 轧辊压扁后 的外摩擦应 力状 态 系数 ; K 为 变形 抗力 , M P a ;f 为前滑值 ;y 为 中性 角 ; s 为辊 缝 , m m ; p 为轧制 力 , k N ; p 。 为 预 压靠力 , kN ; e P 为轧机 纵 向刚 度 , k N · m m 一 ’ ; vo ut 、 为 i 机 架 出 口 速度 , m · S 一 ’ ; h 、 为 i 机 架出 口 厚度 , m m ; v in ` 为 i 机架入 口 速度 , m · S 一 ’ ; H 之 为机架入 口 厚度 , m m . 应用文献 〔51 的设 定原理 , 对一 常规变规 格过 程和优 化后 的规 程进行设 定计 算 . 计算所采 用的 表 3 是 以规 程 1 为基 础 ( 不 变 ) , 按 照 h s , n/ h s , 工 二 h 4 , n / h 4 , 工 = h 3 , n = h Z , n / 帆 . 1 的要 求 对 规 程 I 的第 2 , 3 , 4 机架出 口 厚度 进行微量调 整后 的数据 , 当然第 5 机架出 口 厚度 不变 . 3 . 2 计算结果 及分析 表 4 和表 5 分别为 常规规程 和规程优 化后变 规格前后 两个规 程 稳态 时 的辊缝 和辊 速 值 . 表 6 和表 7 清楚 地表 明在常 规 变规 格规 程 下 , 整个 变 规格过程 中 , 第 1 机架辊速 和辊 缝变 更 5 次 , 第 2 机架辊速和 辊缝变 更 4 次 , 第 3 机 架辊速 和 辊 缝 变更 3 次 , 第 4 机 架辊速 和辊缝变 更 2 次 , 第 5 机 架辊速和辊 缝变更 1 次 . 而表 8 和表 9 则表 明对 变规格规 程优 化 后 , 变 规格 点 到 达 第三 机 架 时 1
Vol.28 No.I 李洪翠等:半无头热连轧动态变规格过程轧制规程优化 ·81· 机架轧制已趋于稳定,不再受后三机架变规格过 影响发生轧制波动,整个变规格过程结束,1~4 程的干扰,当变规格点到达第5机架时,前3机架 机架辊速和辊缝设定值只需变更2次,明显降低 轧制过程已不再受其影响,只有第4机架仍受其 了变规格机架对逆流机架的干扰 表4常规规程变规格前后两个规程的辊缝和辊速设定值 Table 4 Gap and speed set-values of the regular pass-schedule of FGC 机架 机架1 机架2 机架3 机架4 机架5 棍缝/mm 7.6y73/6.8478 2.3668/1.3455 0.5085/0.2280 0.8512/0.5126 1.4236/0.8940 速度/(m·s) 0.9564/0.8549 2.0560/2.0367 3.9148/3.8168 6.0550/5.8520 7.6646/7.6067 注:表中“"前为变规格前规程【数据,“/“后为变规格后规程Ⅱ数据 表5规程优化后变规格前后两个规程镪缝和辊速设定值 'Table 5 Gap and speed set-values of the optimized pass-schedule of FGC 机架 机架1 机架2 机架3 机架4 机架5 辊缝/mnm 7.6973/6.8478 2.2977/1.3455 0.7672/0.2280 0.9304/0.5126 1.2435/0.8940 速度/(nms) 0.9564/0.8549 2.0733/2.0367 3.8217/3,8168 5.8562/5.8520 7.6088/7.6067 注:表中“/广前为变规格前规程1数据.“"后为变规格后规程Ⅱ数据 表6常规变规格规程变规格点到达各机架时各机架的辊缝设定变更值 Table 6 Change in gap set-value of the regular pass-schedule of FGC mm 机架 机架1 机架2 机架3 机架4 机架5 变规格点到达第【机架 -0.8779 0 变规格点到达第2机架 0.0313 …1.0120 0 0 0 变规格点到达第3机架 -0.0124 -0.0216 -0.2883 0 0 变规格点到达第4机架 -0.0006 -0.0007 -0,0047 -0.3439 0 变规格点到达弟5杯架 +0.0100 +0.0131 +0.0125 +0.0053 -0.5295 表7常规变规格规程变规格点到达各机架时各机架的速设定变更值 Table 7 Change in speed set-value of the regular pass-schedule of FGC m's- 机架 机架1 机架2 机架3 机架4 机架5 变规格贞到达第【机架 -0.0125 0 0 变规格点到达第2机架 -0.0976 -0.0429 0 0 0 变规格片到达第3机架 +0.0364 +0.0899 +0.0222 0 0 变规格点到达第4机架 +0.0016 +0.0039 +0.0114 -0.0069 0 变规格点到达第5机架 -0.0295 -0.0702 -0.1316 -0.1961 -0.0580 表8优化变规格规程变规格点到达各机架时各机架的辊缝设定变更值 Table 8 Change in gap set-value of the optimized pass-schedule of FGC mm 机架 机架1 机架2 机架3 机架4 机架5 变规格点到达第1机架 -0.8779 0 0 变规格点到达第!机架 +0.0283 -0.9470 0 0 0 变规格点到达第3机架 -0.0052 -0.5343 0 0 变规格点到达第!机架 0 -0.0049 -0.4137 0 变规格点到达第5机架 0 0 0 -0.0041 -0.3495 表9优化变规格规程变规格点到达各机架时各机架的辊速设定变更值 Table 9 Change of speed set-value of optimized pass-schedule in FGC m's I 机婴 机架1 机架2 机架3 机架4 机架5 变规格点到达第1机架 -0.0125 0 0 0 0 变规格点到达第2机架 -0.89ù0 -0.0397 0 0 变规格点到达第3机架 0 +0.0031 -0.0098 0 变规格点到这第4机架 0 +0.0049 -0,0111 0 变规格点到达第5机架 0 0 0 +0.0069 -0.0021
V o l . 2 8 N o . l 李洪翠等 : 半无头热连轧动态变规格过程轧制规程优化 8 l 机架 轧制 已趋 于稳 定 , 不 再受后 三 机 架变 规格 过 程的 干扰 , 当变 规格点到达 第 5 机 架时 , 前 3 机架 轧制 过程 已 不再受其影 响 , 只有 第 4 机 架 仍受 其 影 响发 生 轧制 波 动 , 整 个 变规 格过 程结束 , 1 一 4 机 架辊速和 辊缝设 定 值只 需变更 2 次 , 明显 降低 了变规格 机架对逆流 机架的干扰 . 表 4 常规规程变规格前后两个规程的辊缝和辊速设定值 T a b l e 4 G a P a n d s eP e d s e t · v a l ues o f t h e r ge u l a r P as 一 s e h de u l e o f F ( ;C 机 架 机 架 1 机架 2 机架 3 机架 4 机架 5 辊缝 / “ “ n 速度 (/ m · 、 ` ) 7 . 69 7 3 / f , . 8 4 7 8 () . 9 5 6 4 / 《) . 8 5 4 9 2 . 36 6 8 / 1 . 3 4 5 5 2 . 0 56 0 / 2 . 0 3 6 7 0 . 5 0 8 5 / 0 . 2 28 0 3 . 9 14 8 / 3 . 8 1 6 8 0 . 8 5 1 2 / 0 . 5 12 6 6 . 0 5 5 0 / 5 . 8 52 0 1 . 4 2 3 6 / 0 8 9 4 0 7 . 6 6 4 6 / 7 . 6 0 6 7 注 : 表 中 “ / ” 前 勺变规格前规程 I 数据 , “ / ” 后 为变规 格后规程 1 数据 表 5 规程优化 后变规格前后两个规程辊缝和辊速设定值 T a b l e 5 G a P a n d s P创刘 肥t 一 v a l u 韶 o f t h e OP t im i即d Pa ss , s hc ed u l e o f F G C 机架 机架 1 机架 2 机架 3 机架 4 机架 5 辊缝/ n ,。 : 速度八 n l · S ` ) 7 . 6 9 7 3 / 6 . 8 47 8 0 . 9 5 6 4 / 0 . 8 54 9 2 . 2 9 7 7 / 1 . 34 5 5 2 . 0 7 3 3 / 2 . 0 3 6 7 0 . 7 6 7 2 / 0 . 2 2 8 0 3 . 8 2 1 7 / 3 . 8 1 6 8 0 . 9 30 4 / 0 . 5 1 2 6 5 . 8 56 2 / 5 . 8 5 2 0 1 . 2 4 3 5 / 0 . 8 94 0 7 . 6 0 8 8 / 7 . 60 6 7 注 : 表 中 “ `” 前 为变规格 前规程 工数据 , “ / ” 后 为变规格后 规 程 U数据 表 6 常规变规格规程变规格点到达各机架时各机架的辊缝设定变更值 T a b l e 6 〔 ` h a n 罗 i n g a P s e t · v a l u e o f t h e r e g u l a r P aS 一 s c h e d u l e o f F G ( ! n 胜 m 机架 机 架 1 变规格点到达 第 l 机架 变规格点 到达 第 2 机架 变规格点 到达 第 3 机架 变规格 点到达 第 4 机架 变规格 ` 汽到 达第 5 机架 一 0 . 8 7 7 9 () . ( )3 1 3 一 0 . 0 12 4 一 0 . 0 0 0 6 + 0 . 0 10 0 机架 2 O 一 1 . 0 12 0 一 0 . 0 2 1 6 一 0 . 0 0 0 7 + 0 . 0 13 1 机 架 3 0 0 一 0 . 2 8 8 3 一 0 . 0 0 4 7 + 0 . 0 12 5 机架 4 0 O 0 一 0 . 3 4 3 9 + 0 . 0 0 5 3 机架 5 0 0 O 0 一 0 . 5 2 9 5 表 7 常规变规格规程变规格点到达各机架时各机架的辊速设定变更值 T a b l e 7 C h a此 e i n s p e ed se t · v a l u e o f t he r 馆u l a r P as s 一 s e h ed u l e o f F G C n l 一 S 机 架 机架 1 变规格汽到 达 第 l 机架 变规格点 到 达第 2 机 架 变规格 . 汽到 达 第 3 机 架 变规格点 到 达 第 4 机 架 变规格点 到 达 第 5 机 架 一 0 . 0 12 5 一 0 . 0 9 7 6 十 0 . 0 3 6 4 + 0 . 00 1 6 一 0 . 0 2 9 5 机架 2 0 ( ) . 0 4 2 9 机架 3 0 0 + () 0 8 9 9 0 0 3 9 机架 5 0 0 0 0 . 0 70 2 + 0 . 0 2 2 2 + 0 . 0 1 1 4 一 0 . 1 3 1 6 机架 4 0 0 0 一 0 . 0 0 6 9 一 0 , 19 6 1 0 一 0 . 0 5 8 0 表 8 优化变规格规程变规格点到达各机架时各机架的辊缝设定变更值 T a b l e 8 C h a n g e i n g a P s e t · v a 且u e o f t he o p t亩m i z ed Pa s s · s e h ed “ I e o f F 《义) r n m 机 架 机架 1 机架 3 机架 5 变规 格点 到达 第 1 机架 变规格 点到 达 第 2 饥架 变规格点到 达 第 3 机架 变规 格点到 达第 4 机架 变现格点到达 第 5 机架 一 0 . 8 7 7 9 + 0 . 0 2 8 3 ( ) 0 O 机 架 2 O 0 9 4 7 0 0 . ()0 5 2 0 0 () 0 一 0 . 5 34 3 一 ( ) . 0 0 4 9 0 机架 4 0 0 0 一 O , 4 1 3 7 一 0 . 0 04 1 0 0 0 0 一 0 . 3 49 5 表 , 优化变规格规程变规格点到达各 机架时各机架的辊速设 定变更值 T a b l e 9 C h a n ge o f s碑 de s e t · v a l u e o f o P t im i z e d Pa s s · s e h de u l e i n F G C 机 架 机 架 1 机架 2 机 架 3 变规 格 叔到达 第 l 机架 变 规 格点到 达 第 2 机 架 变规 格点到 达 第 3 叽架 变规格点到 达第 4 机架 变规 格点到 达 第 5 机 架 一 0 . 0 12 5 一 0 . 8 9 0 0 0 () 0 0 一 0 . 0 3 9 7 十 龙) , 0 0 3 1 0 O 0 0 一 〔) . 0 0 9 8 + 0 . 0 0 4 9 0 机架 4 0 0 O 机架 5 0 0 一 0 . () 1 1 1 + 0 . 0 0 6 9 0 0 一 0 . 0 0 2 1
·82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 2006年第1期 3.3过渡过程仿真结果 (hu4,1/hu4,1=0.8620)接近相等,近似满足关 以上设定计算结果为静态计算值,没有考虑 系式h4,n/h4,I=hut,4n/ho.I, 轧机压下和主机速度等系统的动态响应.为了进 8.12 一步了解规程优化前后变规格点到达每一机架时 各机架的轧制力、厚度等参数的波动,现引入轧机 --h12 8.11 h13 液压压下和主机速度系统的响应函数来进行仿真 h14 h15 计算. 8.10 在实际研究中,液压压下和主机速度系统一 般可简化为一阶或二阶系统.某厂液压压下系统 和主机速度系统用二阶系统描述的传递函数分别 为: 8.0R 0.005 0.105 0.205 液压压下, 时间s 20000 图2规程优化前变规格点到达2一5机架时1机架出口厚度 G(s=,2+200s+20000 (11) 变化 主机, Fig.2 Gauge change of the first stand during FGC in 2-5 800 stands with the regular pass-schedule strategy G(s)=2+405+800 (12) 22.80 引入主机和压下系统的动态响应后,对动态变规 p12 p13 格过程做仿真计算,仿真结果如图1~6所示. 22.65 从图1和图2可以看出,规程优化前变规格 点到达第5机架时,第1机架轧制力仍出现100 R22.50L 234 ~200kN的变动,出口厚度也出现0.02mm左右 的波动,第三机架出口厚度则出现0.04mm左右 22.35 的波动;规程优化后,变规格点到达第3~5机架 时1机架轧制力和出口厚度不再波动,变规格点 228900s 0.105 0.205 到达第5机架时,第三机架出口厚度也不再波动, 时间s 很好地验证了设定计算结果.其中第4机架变规 图3 规程优化后变规格点到达2~5机架时1机架轧制力 格时第一机架轧制力和出口厚度基本稳定,原因 变化 也在于优化前的变规格规程机架4的入口厚度之 Fig.3 Foree change of the first stand during FGC in 2-5 stands with the optimized pass-schedule strategy 比(hn4,n/h,1=0.8605)和出口厚度之比 22.8r 8.12r p12 -h12 22.7 2= -h13 D14 811 3 pl5 -hIs 差2n.61 3 4 22.5 2 234 8.09 22.4 22.30 01 0105 0.205 时间s 时间作 留1规程优化前变规格点到达2~5机架时1机架轧制力 图4规程优化后变规格点到达2一5机架时1机架出口厚度 变化 变化 Fig.1 Force change of the first stand during FGC in 2-5 stands Fig.4 Gauge change of the first stand during FGC in 2-5 with the regular pass-schedule strategy stands with the optimized pass-schedale strategy
· 8 2 · 6 0 0 北 京 科 技 大 学 学 报 年第 期 1 2 O - 了 Q 0 八入 O 侧殴遥已 3 . 过 渡过程仿真结果 3 以上设 定计算结 果 为静 态计算值 , 没有 考虑 轧机压下 和主机速度 等系统 的动 态响应 . 为 了进 一步 了解规 程优化 前后 变规 格点到达 每一机架时 各机架的 轧制力 、 厚度等参数的波动 , 现 引入轧机 液 压压下和 主机速度 系统的响应 函数来进行仿真 计算 . 在 实际研 究 中 , 液 压压 下和 主 机速 度 系统 一 般可简 化为一 阶或二 阶系统 . 某厂 液压 压下 系统 和主机速度系统用 二 阶系统描述 的传递 函数分别 为 : 液 压压下 , ( h 。 ut4 , n / h 。 ut4 , I 二 0 . 8 6 2 0) 接近 相等 , 近 似满足关 系式 h i n4 , 1 / h 、n4 、 工 二 h 、 , ; 1 / h ou t4 . I · 08 L e 0 . 0 0 5 0 . 105 0 卜 2 0 5 时间 s/ G ( , ) = 2 0 0 0 0 5 2 + 2 0 0 5 + 2 0 0 0 0 ( 1 1 ) 主机 规程优化前变规格点到达 2 一 5 机架时 1 机架出 口 厚度 8 0 0 一 5 2 + 4 0 5 + 5 0 0 S扭 n d s aG u g e e h a n g e o f the n 招 t s t a n d d州 n g F GC i n Z 一 5 w i t h t h e r e g u lar P翻昭 一 s e h de lu e s tar t e g y G ( : ) ( 12 ) 引入 主机和压 下 系统 的 动态 响应 后 , 对 动态 变规 格过 程做仿真计算 , 仿 真结果如图 1 一 6 所 示 . 从图 1 和 图 2 可 以看 出 , 规 程优 化前 变规格 点到达 第 5 机架时 , 第 1 机 架轧制 力 仍出 现 1 0 一 2 0 0 k N 的变动 , 出 口厚度也 出现 0 . 02 m m 左右 的波 动 , 第三机 架 出 口厚 度 则 出现 0 . 04 m m 左 右 的波动 ; 规程优化后 , 变规 格 点到 达 第 3 一 5 机架 时 1 机 架轧制力和 出 口 厚 度不 再 波动 , 变规 格点 到达 第 5 机架 时 , 第三机 架 出 口厚度也不再 波动 , 很好地 验证 了设 定计算结 果 . 其 中第 4 机架变规 格时第一机架轧制力 和 出 口 厚度基本 稳 定 , 原 因 也在 于优化前的变规格 规程机架 4 的入 口厚度之 比 ( h ; n4 , n / h in4 , I = 0 . 8 6 0 5 ) 和 出 口 厚 度 之 比 只晃琳之芝\ 2 2 3 5 2 望缸 0 . 10 5 时间 s/ 0 2 0 5 图 3 规程优化后变 规格点到 达 2 一 5 机架 时 1 机 架轧制力 变化 F ig . 3 oF rc e e h 朋g e o f t加 if rs t s t a n d d u d ng F G C i n Z 一 s s t a n ds w i t h th e o P ti而 z 记 P a s s · s e h ed u l e s t ra te gy 侧殴一日 月6 ù了rJ 4 `, 2 2 ,一 只履解砂乙Z7 2 2 3 6 .8 !0俪 时间 s/ 0 . 10 5 0 2 0 5 时间 s/ 图 1 变化 F i g . W i t h 规程优化前变规 格点 到达 2 ~ 5 机架 时 1 机架 轧制力 图 4 变化 F i g . 4 St a n ds 规程优化 后变规格点到达 2~ 5 机架时 1 机架 出口 厚度 1 OF r c e c h a n g e 0 f t he if sr t s t a n d d ur i n g F G C i n 2 一 s s t an d s t h e r e g u l a r Pas s · s c h ed u l e s t ar t e gy aG u罗 e h a n g e o f t h e n sr t s at n d d u d n g F (;C 山n Z 一 5 w i t h t触 o p t i m i z ed P a S . s e hed u l e s t ar t哪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