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桂林中学2012届高三上学期段考(11月月考)语文试卷 【说明】本试卷分为第I卷和第Ⅱ卷两部分,第Ⅰ卷1-4页,第Ⅱ卷5-7页, 共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10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读音正确、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朱拓(ta) 长歌当(dang)哭 艰苦 坚苦卓绝 B.愀(qiao)然 文采斐然(f通i)急流 激流勇退 C.喋(die)血 百舸(k)争流 渊源 渊远流长 D.浸渍(zi) 蓊蓊(weng)郁郁 灼见 真知卓见 答案:A(B项愀qao,“激流勇退”应为“急流勇退”,C项舸g6,“渊 远流长”应为“源远流长”,D项“真知卓见”应为“真知灼见”)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在几千年的中华文明中,“孝道”代代相传,不绝如缕,因此对当今的广大 青少年进行“孝”的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B.在向高考冲刺的紧张阶段,备考复习缺乏通盘考虑,目无全牛,顾此失彼, 这是许多高三同学复习收获不大的重要原因。 C.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再次暴露了安全责任落实不到位、安全 管理不严格等问题,人们对这场本不该发生的事件痛不欲生 D.日前的李双江之子无照驾车打人事件,与河北大学李启铭交通肇事案如出 辙,网民均认为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在于父母溺爱、管教无方,以及同阶层玩伴 间相互影响。 答案:D(A项不绝如缕,形容事情危急,也形容声音微弱悠长,本句误用为连 绵不绝之意。B项“目无全牛”用来形容技艺已经达到纯熟的地步。不合语境 CA项“痛不欲生”,悲痛得不想活下去,形容悲伤到极点。应该用“痛心疾首 D“如出一辙”,好象出自同一个车辙。比喻两件事情非常相似) 3.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新个税法即将于9月1日实施。北京市地税局新闻发言人在今天上午(8月 30日)的新个税法以及实施条例说明会上表示,个税免征额的提高,将惠及北 京市470万纳税人,约有229万纳税人不需要再缴纳个人所得税,约201万人税 负相应降低 B、古人云:“大智兴邦,不过集众思”。不把群众“意见”当“异见”,最重 要的还是要广开言路。记得温总理曾说过“言路当开而不当塞”,只要领导干 部把群众的意见当作“宝贝”,虚心听,广泛取,就是国之幸、民之幸。 C、所谓的“三公消费”是指公款吃喝、公车私用、公费出国。“三公消费”难 治,归根结底,是官员头脑中的“官本位”意识。因而,根除官员头脑的官本位 意识、特权思想,就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D、第七届全国城市运动会执委会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和宣传载体,及时报 道“七城会”。宣传厚重密集,有指导性、有时效性、有感召力,在宣传城 运中提升了南昌形象 答案:C(A括号在“今天”之后,B第一个句号应移至引号之内,D两个顿号改 为逗号)
广西桂林中学 2012 届高三上学期段考(11 月月考)语文试卷 【说明】本试卷分为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第Ⅰ卷 1-4 页,第Ⅱ卷 5-7 页, 共 150 分,考试时间为 150 分钟。 第Ⅰ卷 选择题(共 10 题,每小题 3 分,共 30 分) 一、(15 分,每小题 3 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读音正确、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朱拓(tà) 长歌当(dànɡ )哭 艰苦 坚苦卓绝 B.愀(qiāo )然 文采斐然(fěi) 急流 激流勇退 C.喋(dié)血 百舸(kě)争流 渊源 渊远流长 D.浸渍(zì) 蓊蓊(wěnɡ)郁郁 灼见 真知卓见 答案:A(B 项 愀 qiǎo ,“激流勇退”应为“急流勇退”,C 项 舸 gě,“渊 远流长”应为“源远流长”,D 项“真知卓见”应为“真知灼见”)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在几千年的中华文明中,“孝道”代代相传,不绝如缕,因此对当今的广大 青少年进行“孝”的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B.在向高考冲刺的紧张阶段,备考复习缺乏通盘考虑,目无全牛,顾此失彼, 这是许多高三同学复习收获不大的重要原因。 C.7.23 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再次暴露了安全责任落实不到位、安全 管理不严格等问题,人们对这场本不该发生的事件痛不欲生。 D.日前的李双江之子无照驾车打人事件,与河北大学李启铭交通肇事案如出一 辙,网民均认为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在于父母溺爱、管教无方,以及同阶层玩伴 间相互影响。 答案:D( A 项不绝如缕,形容事情危急,也形容声音微弱悠长,本句误用为连 绵不绝之意。B 项“目无全牛”用来形容技艺已经达到纯熟的地步。不合语境。 CA 项“痛不欲生”,悲痛得不想活下去,形容悲伤到极点。应该用“痛心疾首”。 D“如出一辙”,好象出自同一个车辙。比喻两件事情非常相似) 3.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新个税法即将于 9 月 1 日实施。北京市地税局新闻发言人在今天上午(8 月 30 日)的新个税法以及实施条例说明会上表示,个税免征额的提高,将惠及北 京市 470 万纳税人,约有 229 万纳税人不需要再缴纳个人所得税,约 201 万人税 负相应降低。 B、古人云:“大智兴邦,不过集众思”。不把群众“意见”当“异见”,最重 要的还是要广开言路。记得温总理曾说过 “言路当开而不当塞”, 只要领导干 部把群众的意见当作“宝贝”,虚心听,广泛取,就是国之幸、民之幸。 C、所谓的“三公消费”是指公款吃喝、公车私用、公费出国。“三公消费”难 治,归根结底,是官员头脑中的“官本位”意识。因而,根除官员头脑的官本位 意识、特权思想,就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D、第七届全国城市运动会执委会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和宣传载体,及时报 道 “七城会”。宣传厚重密集,有指导性、有时效性、有感召力,在宣传城 运中提升了南昌形象。 答案:C(A 括号在“今天”之后,B 第一个句号应移至引号之内,D 两个顿号改 为逗号)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温家宝总理9月7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听取关于蓬莱19-3油田溢 油事故处理情况,研究部署加强环境保护工作 B.国家发改委日前下发通知,要求各地开展月饼市场价格专项整治活动,重点 检查是否存在通过过度包装、搭售贵重物品的手段变相提高价格行为的发生。 C.“7·23”甬温线重大铁路交通事故调查,不仅要查清直接原因,还要追根溯 源,査清设计、制造、管理等方面的源头性问题 D.随着“9.11”十周年纪念日临近,美国联邦调查局和国土安全部表示,将逐 步加强国内安保的级别,纽约世贸中心遗址所处的区域在纪念日将被纽约警方 “冰封”。 答案:C(A项成分残缺,应在“情况”后加上“的汇报”。B项句式杂糅,去 掉“的发生”。D项“加强”与“级别”不搭配,可将“加强”改为“提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9分) 移情体验与史家修养 叶帆 研究历史总离不开对历史人物的关注,这是历史研究区别于自然科学研究的显著 特点之一。而人又是有思想、有情感的,历史人物在历史上的所作所为,背后都 有思想情感的动因。因此,如何把握历史人物的思想情感进而对历史作出更有说 服力的解释,是史家在历史研究中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 对于如何把握历史人物的思想情感,中外史家各有见解。其中,通过移情的方法 来体验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把握历史人物的思想情感,是许多学者比较倾向的 种方法。移情是心理学上的一个概念,通常是指个体对他人内心情绪的认知、 觉察并形成相应的情绪体验。简单地说,移情就是设身处地体验别人的情绪、理 解别人的立场和情感,以求能够以己度人、感同身受。虽然在历史研究中引入移 情概念的时间不长,但古今中外的史家们在历史研究中,都自觉不自觉地运用过 移情这一方法。比如,司马迁在《史记》中对鸿门宴的记叙,就有很多关于当时 项羽、刘邦等历史人物心态的生动描述,并以此来分析他们的行为。所以,著名 学者钱钟书指出:“史家追叙真人实事,每须遥体人情,悬想事势,设身局中, 潜心腔内,忖之度之,以揣以摩,庶几入情合理”。这里谈的其实就是很多史家 在历史研究中所运用的移情方法。不移情体验,机械地就事论事,就只能知道历 史“是这样的”,却无法知道历史“为什么是这样的” 移情体验虽然可以深化历史研究,但它是一把双刃剑,存在一定的风险。这对史 家的修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一方面,移情是设身处地体验别人的情绪、理解别 人的立场和情感,真正做到这一点并非易事。一般而言,移情体验要准确真切, 移情体验者与被体验者之间在价值观念、知识结构、经验阅历等方面应该具有相 似性,否则就难以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就历史研究而言,由于史家与自己所研究 的历史人物大多在时代上相隔久远,在经验阅历上也是相去甚远,有的历史人物 甚至是生活在完全相异的文化背景下,要达到这种相似性显然更难。这对史家的 价值观念、知识结构、经验阅历等是一个很大的考验。史家惟有在这些方面苦心 孤诣作出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才能在移情体验时更为准确真切。做不到 这一点,简单地以己度人,史家往往容易以个人的思想情感来替代历史人物的思 想情感,其结果很可能风马牛不相及。另一方面,移情体验通常包含着一种思想 情感上的共鸣,一种了解之后的同情,一种因为懂得所以慈悲的心理。在长期移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3 分) A.温家宝总理 9 月 7 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听取关于蓬莱 19-3 油田溢 油事故处理情况,研究部署加强环境保护工作。 B.国家发改委日前下发通知,要求各地开展月饼市场价格专项整治活动,重点 检查是否存在通过过度包装、搭售贵重物品的手段变相提高价格行为的发生。 C.“7·23”甬温线重大铁路交通事故调查,不仅要查清直接原因,还要追根溯 源,查清设计、制造、管理等方面的源头性问题。 D.随着 “9.11”十周年纪念日临近,美国联邦调查局和国土安全部表示,将逐 步加强国内安保的级别,纽约世贸中心遗址所处的区域在纪念日将被纽约警方 “冰封”。 答案:C(A 项成分残缺,应在“情况”后加上“的汇报”。 B 项句式杂糅,去 掉“的发生”。D 项“加强”与“级别”不搭配,可将“加强”改为“提升”)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5~7 题。(9 分) 移情体验与史家修养 叶帆 研究历史总离不开对历史人物的关注,这是历史研究区别于自然科学研究的显著 特点之一。而人又是有思想、有情感的,历史人物在历史上的所作所为,背后都 有思想情感的动因。因此,如何把握历史人物的思想情感进而对历史作出更有说 服力的解释,是史家在历史研究中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 对于如何把握历史人物的思想情感,中外史家各有见解。其中,通过移情的方法 来体验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把握历史人物的思想情感,是许多学者比较倾向的 一种方法。移情是心理学上的一个概念,通常是指个体对他人内心情绪的认知、 觉察并形成相应的情绪体验。简单地说,移情就是设身处地体验别人的情绪、理 解别人的立场和情感,以求能够以己度人、感同身受。虽然在历史研究中引入移 情概念的时间不长,但古今中外的史家们在历史研究中,都自觉不自觉地运用过 移情这一方法。比如,司马迁在《史记》中对鸿门宴的记叙,就有很多关于当时 项羽、刘邦等历史人物心态的生动描述,并以此来分析他们的行为。所以,著名 学者钱钟书指出:“史家追叙真人实事,每须遥体人情,悬想事势,设身局中, 潜心腔内,忖之度之,以揣以摩,庶几入情合理”。这里谈的其实就是很多史家 在历史研究中所运用的移情方法。不移情体验,机械地就事论事,就只能知道历 史“是这样的”,却无法知道历史“为什么是这样的”。 移情体验虽然可以深化历史研究,但它是一把双刃剑,存在一定的风险。这对史 家的修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一方面,移情是设身处地体验别人的情绪、理解别 人的立场和情感,真正做到这一点并非易事。一般而言,移情体验要准确真切, 移情体验者与被体验者之间在价值观念、知识结构、经验阅历等方面应该具有相 似性,否则就难以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就历史研究而言,由于史家与自己所研究 的历史人物大多在时代上相隔久远,在经验阅历上也是相去甚远,有的历史人物 甚至是生活在完全相异的文化背景下,要达到这种相似性显然更难。这对史家的 价值观念、知识结构、经验阅历等是一个很大的考验。史家惟有在这些方面苦心 孤诣作出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才能在移情体验时更为准确真切。做不到 这一点,简单地以己度人,史家往往容易以个人的思想情感来替代历史人物的思 想情感,其结果很可能风马牛不相及。另一方面,移情体验通常包含着一种思想 情感上的共鸣,一种了解之后的同情,一种因为懂得所以慈悲的心理。在长期移
情体验的过程中,史家与历史人物在思想情感上相互交流、渗透、融合,就容易 被历史人物的思想情感所感染甚至同化,逐步喜欢上自己所研究的历史人物。这 种倾向不断发展下去,对历史研究无疑是危险的。倘若这一历史人物属于正面的, 史家将不惜溢美之词将其拔高;倘若这一历史人物属于反面的,史家可能会找出 各种理由为其辩解,希望翻案。在历史研究中,我们有时会看到一些史家着力粉 饰历史上的反面人物,个中原因虽然复杂,但史家在移情体验时思想情感被感染 甚至被同化应是一个重要因素。所以,史家在移情体验时必须保持一份清醒,坚 持正确的历史观 (选自2011年03月03日《人民日报》 5.从原文看,下列对“移情”这一概念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移情是用来体验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把握历史人物的思想情感,是 许多学者比较倾向的一种方法 B.移情是心理学上的一个概念,通常是指个体对他人内心情绪的认知、 觉察同时形成相应的情绪体验 C.移情体验要准确真切,体验者与被体验者之间在价值观念等方面具有 相似性,但它又存在一定的风险。 D.移情要准确真切,移情者必须是有思想、有情感的,还能做到体察人 情,了解社会背景,潜心揣摩。 6.下列各项,不属于“移情体验”范畴的一项是( )(3分) A.史家同研究对象在完全相异的文化背景下,运用移情体验方法作深化 研究时,必须具备很高的修养。 B.移情体验通常包含着一种思想情感上的共鸣,一种了解之后的同情 种因为懂得所以慈悲的心理。 C.移情就是设身处地体验别人的情绪、理解別人的立场和情感,以求能 够以己度人、感同身受。 D.历史学家需要把握历史人物的思想感情进而对历史作出更有说服力的 解释,当然有时难免就事论事 7.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历史学家要想在研究历史时把握历史人物的思想情感进而对历史 作出更有说服力的解释,那么着力粉饰历史人物是不太恰当的。 B.古今中外的历史学家们在研究历史时,一般都还没有接触过移情这个 概念,但是他们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了移情这方法 C.史家惟有在价值观念、知识结构、经验阅历等方面苦心孤诣作出努力, 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才能在移情体验时更为准确真切 D.移情体验通常包含着一种思想情感上的共鸣,一种了解之后的同情和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的心理,只有这样才能喜欢上历史人物。 三、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8-10题。(9分,每小题3分) 吴隐之字处默,濮阳鄄城人。美姿容,善谈论,博涉文史,以儒雅标名。弱冠而 介立,有清操,虽儋石无储,不取非其道。事母孝谨,及其执丧,哀毁过礼。与 太常韩康伯邻居,康伯母,贤明妇人也,每闻隐之哭声,辍餐投箸,为之悲泣。 既而谓康伯曰:“汝若居铨衡,当举如此辈人。”及康伯为吏部尚书,隐之遂阶 清级,累迁晋陵太守。在郡清俭,妻自负薪。迁左卫将军,虽居清显,禄赐皆班 亲族,冬月无被,尝浣衣,乃披絮,勤苦同于贫庶
情体验的过程中,史家与历史人物在思想情感上相互交流、渗透、融合,就容易 被历史人物的思想情感所感染甚至同化,逐步喜欢上自己所研究的历史人物。这 种倾向不断发展下去,对历史研究无疑是危险的。倘若这一历史人物属于正面的, 史家将不惜溢美之词将其拔高;倘若这一历史人物属于反面的,史家可能会找出 各种理由为其辩解,希望翻案。在历史研究中,我们有时会看到一些史家着力粉 饰历史上的反面人物,个中原因虽然复杂,但史家在移情体验时思想情感被感染 甚至被同化应是一个重要因素。所以,史家在移情体验时必须保持一份清醒,坚 持正确的历史观。 (选自 2011 年 03 月 03 日《人民日报》) 5.从原文看,下列对“移情”这一概念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移情是用来体验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把握历史人物的思想情感,是 许多学者比较倾向的一种方法。 B.移情是心理学上的一个概念,通常是指个体对他人内心情绪的认知、 觉察同时形成相应的情绪体验。 C.移情体验要准确真切,体验者与被体验者之间在价值观念等方面具有 相似性,但它又存在—定的风险。 D.移情要准确真切,移情者必须是有思想、有情感的,还能做到体察人 情,了解社会背景,潜心揣摩。 6.下列各项,不属于“移情体验”范畴的一项是( )(3 分) A.史家同研究对象在完全相异的文化背景下,运用移情体验方法作深化 研究时,必须具备很高的修养。 B.移情体验通常包含着一种思想情感上的共鸣,一种了解之后的同情, 一种因为懂得所以慈悲的心理。 C.移情就是设身处地体验别人的情绪、理解别人的立场和情感,以求能 够以己度人、感同身受。 D.历史学家需要把握历史人物的思想感情进而对历史作出更有说服力的 解释,当然有时难免就事论事。 7.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历史学家要想在研究历史时把握历史人物的思想情感进而对历 史 作出更有说服力的解释,那么着力粉饰历史人物是不太恰当的。 B.古今中外的历史学家们在研究历史时,一般都还没有接触过移情这个 概念,但是他们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了移情这方法。 C.史家惟有在价值观念、知识结构、经验阅历等方面苦心孤诣作出努力, 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才能在移情体验时更为准确真切。 D.移情体验通常包含着一种思想情感上的共鸣,一种了解之后的同情和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的心理,只有这样才能喜欢上历史人物。 三、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 8—10 题。(9 分,每小题 3 分) 吴隐之字处默,濮阳鄄城人。美姿容,善谈论,博涉文史,以儒雅标名。弱冠而 介立,有清操,虽儋石无储,不取非其道。事母孝谨,及其执丧,哀毁过礼。与 太常韩康伯邻居,康伯母,贤明妇人也,每闻隐之哭声,辍餐投箸,为之悲泣。 既而谓康伯曰:“汝若居铨衡,当举如此辈人。”及康伯为吏部尚书,隐之遂阶 清级,累迁晋陵太守。在郡清俭,妻自负薪。迁左卫将军,虽居清显,禄赐皆班 亲族,冬月无被,尝浣衣,乃披絮,勤苦同于贫庶
广州包带山海,珍异所出,一箧之宝,可资数世,故前后刺史皆多黩货。朝廷欲 革岭南之弊,以隐之为广州刺史。未至州二十里,地名石门,有水曰贪泉,饮者 怀无厌之欲。隐之既至,语其亲人曰:“不见可欲,使心不乱。越岭丧清,吾知 之矣。”乃至泉所,酌而饮之,因赋诗曰:“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 齐饮,终当不易心。”及在州,清操逾厉,常食不过菜及干鱼而已,帷帐器服皆 付外库,时人颇谓其矫,然亦始终不易。 及卢循寇南海,为循所得。刘裕与循书,令遣隐之还,久方得反。归舟之日,装 无余资。及至,数亩小宅,篱垣仄陋,内外茅屋六间,不容妻子。刘裕赐车牛, 更为起宅,固辞。后迁中领军,清俭不革,每月初得禄,裁留身粮,其余悉分赈 亲族,家人绩纺以供朝夕。时有困绝,或并日而食,身恒布衣不完,妻子不沾寸 禄 义熙八年,请老致事,九年,卒。隐之清操不渝,屡被褒饰,致事及于身没,常 蒙优锡显赠,廉士以为荣。子延之复厉清操,延之弟及子为郡县者,常以廉慎为 门法,虽才学不逮隐之,而孝悌洁敬犹为不替。 (节选自《晋书·吴隐之传》)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每闻隐之哭声,辍餐投箸 辍:停止。 B.汝若居铨衡.当举如此辈人 举:推荐 C.隐之遂阶清级,累迁晋陵太守 迁:升职。 D.一箧之宝.可资数世 资:积蓄 答案:D(朝廷欲革岭南刺史黩货之弊,因为“广州包带山海,珍异所出,一箧 之宝,可资数世”,“前后刺史皆多黩货”。该句是讲广州地产丰富,珍异非 常,仅仅一箧宝物就可以让后人享用。这里的“资”应是“资助”“供给”之 意。A项“辍”解为“停止”正确。该句是写康伯的母亲听到吴隐之为母守孝时 发出哭声的反应,她“为之悲泣”,“辍餐投箸”;从句式看,“餐”“箸 为名词,“辍”“投”为动词,《史记陈涉世家》中“辍耕之陇上”一词与此 义同,且生活中常见“辍学”的说法。B项“举”应为推荐、荐举。康伯母的这 番话后来成为现实,“及康伯为尚书,隐之遂阶清级,累迁晋陵太守”。C项 “迁”的是“晋陵太守”,是官职,自然是“升官”“升职”。《王忠肃公翱 事》中有“迁我京职,如振落叶耳”的用法。古代“迁”多指升职,而“左迁” 为降职。) 9.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吴隐之清俭操守的一组是【】 ①禄赐皆班亲族 ②冬月无被,尝浣衣,乃披絮 ③越岭丧清,吾知之矣 ④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 ⑤时人颇谓其矫,然亦始终不易 ⑥内外茅屋六间,不容妻子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③⑥ D.③④⑥ 答案:C(能够说明吴隐之清俭操守的,应为②③⑥,故选C。④项是吴隐之诗 中古人对贪泉看法的陈述,后两句才表达了吴隐之的心声。⑤项是时人对吴隐 之的看法,认为他“矫”,可他始终不改其“矫”。①从“班”字入手可较容
广州包带山海,珍异所出,一箧之宝,可资数世,故前后刺史皆多黩货。朝廷欲 革岭南之弊,以隐之为广州刺史。未至州二十里,地名石门,有水曰贪泉,饮者 怀无厌之欲。隐之既至,语其亲人曰:“不见可欲,使心不乱。越岭丧清,吾知 之矣。”乃至泉所,酌而饮之,因赋诗曰:“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 齐饮,终当不易心。”及在州,清操逾厉,常食不过菜及干鱼而已,帷帐器服皆 付外库,时人颇谓其矫,然亦始终不易。 及卢循寇南海,为循所得。刘裕与循书,令遣隐之还,久方得反。归舟之日,装 无余资。及至,数亩小宅,篱垣仄陋,内外茅屋六间,不容妻子。刘裕赐车牛, 更为起宅,固辞。后迁中领军,清俭不革,每月初得禄,裁留身粮,其余悉分赈 亲族,家人绩纺以供朝夕。时有困绝,或并日而食,身恒布衣不完,妻子不沾寸 禄。 义熙八年,请老致事,九年,卒。隐之清操不渝,屡被褒饰,致事及于身没,常 蒙优锡显赠,廉士以为荣。子延之复厉清操,延之弟及子为郡县者,常以廉慎为 门法,虽才学不逮隐之,而孝悌洁敬犹为不替。 (节选自《晋书·吴隐之传》)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每闻隐之哭声,辍餐投箸 辍:停止。 B.汝若居铨衡.当举如此辈人 举:推荐。 C.隐之遂阶清级,累迁晋陵太守 迁:升职。 D.一箧之宝.可资数世 资:积蓄。 答案:D(朝廷欲革岭南刺史黩货之弊,因为“广州包带山海,珍异所出,一箧 之宝,可资数世”,“前后刺史皆多黩货”。该句是讲广州地产丰富,珍异非 常,仅仅一箧宝物就可以让后人享用。这里的“资”应是“资助” “供给”之 意。A 项“辍”解为“停止”正确。该句是写康伯的母亲听到吴隐之为母守孝时 发出哭声的反应,她“为之悲泣”,“辍餐投箸”;从句式看,“餐”“箸” 为名词,“辍”“投”为动词,《史记陈涉世家》中“辍耕之陇上”一词与此 义同,且生活中常见“辍学”的说法。B 项“举”应为推荐、荐举。康伯母的这 番话后来成为现实,“及康伯为尚书,隐之遂阶清级,累迁晋陵太守”。C 项 “迁”的是“晋陵太守”,是官职,自然是“升官”“升职”。《王忠肃公翱 事》中有“迁我京职,如振落叶耳”的用法。古代“迁”多指升职,而“左迁” 为降职。) 9.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吴隐之清俭操守的一组是【 】 ①禄赐皆班亲族 ②冬月无被,尝浣衣,乃披絮 ③越岭丧清,吾知之矣 ④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 ⑤时人颇谓其矫,然亦始终不易 ⑥内外茅屋六间,不容妻子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③⑥ D.③④⑥ 答案:C(能够说明吴隐之清俭操守的,应为②③⑥,故选 C。④项是吴隐之诗 中古人对贪泉看法的陈述,后两句才表达了吴隐之的心声。⑤项是时人对吴隐 之的看法,认为他“矫”,可他始终不改其“矫”。①从“班”字入手可较容
易理解。“班”字从造字法上看,形旁为“刀”,义为“分给”,将俸禄和赏 赐分给亲族,自已只能过俭朴的生活了。②在封建官吏家中,一个官员自己洗 衣,用棉絮代被,生活自然是俭朴的了。③是吴隐之为广州刺史去革除岭南刺 史藏货之弊途中遇到贪泉后对亲人所说的一番话。这番话是将贪泉与越岭[岭南] 的贪污腐败官吏联系在一起的,他说他明白了“越岭”官员丧失了清廉的原因, 言外之意,是他要“不见可欲,使心不乱”,他用这句话表明了自己如何保持 清廉的操守。)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隐之学识广博,为人儒雅。虽家境不富裕,但从不苟且贪财。事奉母亲极 尽孝道,使吏部尚书韩康伯之母大受感动,告诫康伯尽快提携此人, B.吴隐之为官之后,清廉俭朴。为革除岭南历任官吏贪财旧弊,朝廷任他为广 州刺史,在途经贪泉时,他赋诗言志,表明自己“终当不易心”的操守 C.卢循侵犯南海时.吴隐之被捉,经刘裕交涉后才得以返还。回来后,居处极 为简陋,但他仍然坚决谢绝了刘裕的赏赐以及为他另建居所的好意。 D.吴隐之这种始终不渝的清俭操守,屡次受到褒奖赞誉以及优厚赏赐,并大大 鼓舞了廉士,其后代也继承了他的良好遗风,把廉洁谨慎奉为家法。 答案:A(A项中的“尽快”在原文中无载体。)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20分)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时人颇谓其矫,然亦始终不易 文 (2)每月初得禄,裁留身粮,其余悉分赈亲族,家人绩纺以供朝夕。 译文 (3)虽才学不逮隐之,而孝悌洁敬犹为不替。 译 文 答案:1.当时有人认为他是故意做作,然而他始终不改变自己的做法。 2.每月初得到俸禄,仅仅留下自身口粮,其余全都分开周济亲族,家人绩麻纺 线来供给早晚饮食。重点词为“裁”“悉”“绩纺”等词本句中“裁”为通假 字,第四册《促织》中有“手裁(才)举”的用法。 3.虽然才学赶不上隐之,但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廉洁奉公仍然没有改变。 重点词为“逮”“孝悌”“替”的解释为得分点。“逮”是“及”“赶得上” 的意思,“替”是“改变”的意思。 附译文: 吴隐之,字处默,是濮阳鄄城人。吴隐之容貌很美,善于谈论,广泛涉猎文史
易理解。“班”字从造字法上看,形旁为“刀”,义为“分给”,将俸禄和赏 赐分给亲族,自己只能过俭朴的生活了。②在封建官吏家中,一个官员自己洗 衣,用棉絮代被,生活自然是俭朴的了。③是吴隐之为广州刺史去革除岭南刺 史黩货之弊途中遇到贪泉后对亲人所说的一番话。这番话是将贪泉与越岭[岭南] 的贪污腐败官吏联系在一起的,他说他明白了“越岭”官员丧失了清廉的原因, 言外之意,是他要“不见可欲,使心不乱”,他用这句话表明了自己如何保持 清廉的操守。)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吴隐之学识广博,为人儒雅。虽家境不富裕,但从不苟且贪财。事奉母亲极 尽孝道,使吏部尚书韩康伯之母大受感动,告诫康伯尽快提携此人。 B.吴隐之为官之后,清廉俭朴。为革除岭南历任官吏贪财旧弊,朝廷任他为广 州刺史,在途经贪泉时,他赋诗言志,表明自己“终当不易心”的操守。 C.卢循侵犯南海时.吴隐之被捉,经刘裕交涉后才得以返还。回来后,居处极 为简陋,但他仍然坚决谢绝了刘裕的赏赐以及为他另建居所的好意。 D.吴隐之这种始终不渝的清俭操守,屡次受到褒奖赞誉以及优厚赏赐,并大大 鼓舞了廉士,其后代也继承了他的良好遗风,把廉洁谨慎奉为家法。 答案:A(A 项中的“尽快”在原文中无载体。)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 120 分)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 分) (1) 时人颇谓其矫,然亦始终不易。 译 文: (2)每月初得禄,裁留身粮,其余悉分赈亲族,家人绩纺以供朝夕。 译 文: (3)虽才学不逮隐之,而孝悌洁敬犹为不替。 译 文: 答案:1. 当时有人认为他是故意做作,然而他始终不改变自己的做法。 2.每月初得到俸禄,仅仅留下自身口粮,其余全都分开周济亲族,家人绩麻纺 线来供给早晚饮食。重点词为“裁”“悉”“绩纺”等词本句中“裁”为通假 字,第四册《促织》中有“手裁(才)举”的用法。 3.虽然才学赶不上隐之,但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廉洁奉公仍然没有改变。 重点词为“逮”“孝悌”“替”的解释为得分点。 “逮”是“及”“赶得上” 的意思,“替”是“改变”的意思。 附译文: 吴隐之,字处默,是濮阳鄄城人。吴隐之容貌很美,善于谈论,广泛涉猎文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