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密★启用 前 试卷类型:A 广西桂林、贺州、崇左三市2018届高三第二次联合调研考试 语文 【注意事项】 1.本试题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 涂黑。回答非选择题时,用黑色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化自信不仅在于自己的决心有多大,声音有多高,历史有多久,还在于人家是否 信服,有没有“他信”。在当今时代,面对大发展大变革的世界格局,面对各种思 想文化更加频繁的交流、交融、交锋,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够更好 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 近些年来,西方学术界逐渐认识到,人类中心主义是导致包括生态危机在内的全 球性危机的罪魁祸首。人类中心主义以人的利益为认识、实践的出发点和归宿 认为自然的价值在于其对人类的有用性,而没有给予自然足够的人文关怀。生态 思想家帕斯莫尔认为,基督教鼓励人们把自己当作自然的绝对主人,对人来说所 有的存在物都是为他安排的。这正是当今西方文化的死穴。人类文明今天已走到 由量变到质变的临界点,克服人类中心主义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当务之急。英国 历史学家汤因比指出:避免人类自杀之路,在这一点上现在各民族中具有最充分 准备的,是两千年来培育了独特思维方法的中华民族。什么是“独特思维方法”? 就是以“中”为度、以“和”为贵。《中庸》有云:“中者,天下之大本也;和者, 天下之达道也。”“中”“和”二字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所在 在如何摆正人与自然关系方面,中华文化积累了丰富的中道智慧,是克服人类中 心主义的一剂良方。中华文化一方面注重人在天地之间的地位与作用,强调“惟 人,万物之灵”;另一方面注重天地本身的价值,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 道法自然”,认为人必须遵从自然规律。中华文明之所以能成为数千年未曾中断 的文明,根源正在于“顶天立地”、中正通达,正在于我们将“与天地参”而不是 将征服自然、改造天地、满足欲望作为人类的使命,正在于我们摆正了人在天地 之间的位置。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我们都把“和”视作天下之大道,希望万国安宁、和谐共 处。当今中国倡导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在追求自身利益时兼顾他方利益, 在寻求自身发展时促进共同发展。“一带一路”建设就是以“和”为贵的最好例 子。俄罗斯《导报》这样评价:“对中国来说,‘一带一路’与其说是路,更像是 中国最重要的哲学范畴一一‘道’。”何为“道”?英国思想家罗素曾说:“中国 人摸索出的生活方式已沿袭数千年,若能够被全世界采纳,地球上肯定会比现在 有更多的欢乐祥和。”他所说的“生活方式”,其实质正是中国人所说的“道
保密★启用 前 试卷类型:A 广西桂林、贺州、崇左三市 2018 届高三第二次联合调研考试 语 文 【注意事项】 1.本试题共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 涂黑。回答非选择题时,用黑色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文化自信不仅在于自己的决心有多大,声音有多高,历史有多久,还在于人家是否 信服,有没有“他信”。在当今时代,面对大发展大变革的世界格局,面对各种思 想文化更加频繁的交流、交融、交锋,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够更好 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 近些年来,西方学术界逐渐认识到,人类中心主义是导致包括生态危机在内的全 球性危机的罪魁祸首。人类中心主义以人的利益为认识、实践的出发点和归宿, 认为自然的价值在于其对人类的有用性,而没有给予自然足够的人文关怀。生态 思想家帕斯莫尔认为,基督教鼓励人们把自己当作自然的绝对主人,对人来说所 有的存在物都是为他安排的。这正是当今西方文化的死穴。人类文明今天已走到 由量变到质变的临界点,克服人类中心主义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当务之急。英国 历史学家汤因比指出:避免人类自杀之路,在这一点上现在各民族中具有最充分 准备的,是两千年来培育了独特思维方法的中华民族。什么是“独特思维方法”? 就是以“中”为度、以“和”为贵。《中庸》有云:“中者,天下之大本也;和者, 天下之达道也。”“中”“和”二字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所在。 在如何摆正人与自然关系方面,中华文化积累了丰富的中道智慧,是克服人类中 心主义的一剂良方。中华文化一方面注重人在天地之间的地位与作用,强调“惟 人,万物之灵”;另一方面注重天地本身的价值,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 道法自然”,认为人必须遵从自然规律。中华文明之所以能成为数千年未曾中断 的文明,根源正在于“顶天立地”、中正通达,正在于我们将“与天地参”而不是 将征服自然、改造天地、满足欲望作为人类的使命,正在于我们摆正了人在天地 之间的位置。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我们都把“和”视作天下之大道,希望万国安宁、和谐共 处。当今中国倡导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在追求自身利益时兼顾他方利益, 在寻求自身发展时促进共同发展。“一带一路”建设就是以“和”为贵的最好例 子。俄罗斯《导报》这样评价:“对中国来说,‘一带一路’与其说是路,更像是 中国最重要的哲学范畴――‘道’。”何为“道”?英国思想家罗素曾说:“中国 人摸索出的生活方式已沿袭数千年,若能够被全世界采纳,地球上肯定会比现在 有更多的欢乐祥和。”他所说的“生活方式”,其实质正是中国人所说的“道
生生不已、和而不同的“道”。“一带一路”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而是沿线国 家的大合唱,大家一起发展才是真发展,可持续发展才是好发展。 (摘编自叶小文《“文化自信”与“文化他信”》)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在历史发展的各个时代,只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就能更好地在国际 竞争中掌握主动权 B.人类中心主义利用自然,让自然为人类服务,强调利益至上,从不关怀自然。 C.弊端重重的人类中心主义亟须克服,中华民族的中道智慧是克服它的一个好 办法。 D.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在对人与天地的关系的认识上是不同的,中华文化认为 应遵从自然规律和人们的欲望。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二段提出了人类中心主义会带来全球危机,接着阐述了其内涵,并以 基督教为例,指出人类中心主义会危害西方文化。 B.文章第二段对比论证了中西方在对待人与自然关系上的做法,然后指出只有 “中和”思想,才能挽救人类文明 C.文章第四段在论证中指出中华文化崇尚“和”,而“一带一路”建设就是 “和”的思想的具体体现。 D.文章着重论述了人类中心主义和中华文化中“中”“和”的思想,指出后者 可以为克服前者的弊端提供有益的借鉴。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类文明现在面临发生质变的可能,克服人类中心主义、正确处理人与自然 的关系刻不容缓。 B.中华文明数千年来未曾中断,主要是因为坚守中正通达的思想和中庸之道, 摆正了人在天地间的位置。 C.“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宏大设想,“一带一路”是实现它的具体体现,将实 现沿线国家一起长久可持续发展 D.罗素所说的“生活方式”特指中国人所说的“道”,如果得到全世界采纳, 人类将更加欢乐祥和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冬牧场 李娟 传说中最好的牧场是这样的:那里“奶水像河一样流淌,云雀在绵羊身上筑巢孵 卵”一一充分的和平与丰饶。而现实中更多的却是荒凉和贫瘠,寂寞和无助。现 实中,大家还是得年复一年地服从自然的意志,南北折返不已。春天,牧人们追 逐着融化的雪线北上,秋天又被大雪驱逐着渐次南下。不停地出发,不停地告别 春天接羔,夏天催膘,秋天配种,冬天孕育。羊的一生是牧人的一年,牧人的 生呢?这绵延千里的家园,这些大地最隐秘微小的褶皱,这每一处最狭小脆弱的 栖身之地……青春啊,财富啊,爱情啊,希望啊,全都默默无声。 前来收购马匹的一位生意人告诉我:再过两年一一顶多只有两年时间,就再也看 不到这样搬家游牧的情景了!从明年开始,南下的羊群到了乌伦古河畔就停下, 再也不会继续往南深入。 我大吃一惊:“也太快了吧?
生生不已、和而不同的“道”。“一带一路”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而是沿线国 家的大合唱,大家一起发展才是真发展,可持续发展才是好发展。 (摘编自叶小文《“文化自信”与“文化他信”》)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在历史发展的各个时代,只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就能更好地在国际 竞争中掌握主动权。 B.人类中心主义利用自然,让自然为人类服务,强调利益至上,从不关怀自然。 C.弊端重重的人类中心主义亟须克服,中华民族的中道智慧是克服它的一个好 办法。 D.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在对人与天地的关系的认识上是不同的,中华文化认为 应遵从自然规律和人们的欲望。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第二段提出了人类中心主义会带来全球危机,接着阐述了其内涵,并以 基督教为例,指出人类中心主义会危害西方文化。 B.文章第二段对比论证了中西方在对待人与自然关系上的做法,然后指出只有 “中和”思想,才能挽救人类文明。 C.文章第四段在论证中指出中华文化崇尚“和”,而“一带一路”建设就是 “和”的思想的具体体现。 D.文章着重论述了人类中心主义和中华文化中“中”“和”的思想,指出后者 可以为克服前者的弊端提供有益的借鉴。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人类文明现在面临发生质变的可能,克服人类中心主义、正确处理人与自然 的关系刻不容缓。 B.中华文明数千年来未曾中断,主要是因为坚守中正通达的思想和中庸之道, 摆正了人在天地间的位置。 C.“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宏大设想,“一带一路”是实现它的具体体现,将实 现沿线国家一起长久可持续发展。 D.罗素所说的“生活方式”特指中国人所说的“道”,如果得到全世界采纳, 人类将更加欢乐祥和。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冬牧场 李娟 传说中最好的牧场是这样的:那里“奶水像河一样流淌,云雀在绵羊身上筑巢孵 卵”――充分的和平与丰饶。而现实中更多的却是荒凉和贫瘠,寂寞和无助。现 实中,大家还是得年复一年地服从自然的意志,南北折返不已。春天,牧人们追 逐着融化的雪线北上,秋天又被大雪驱逐着渐次南下。不停地出发,不停地告别。 春天接羔,夏天催膘,秋天配种,冬天孕育。羊的一生是牧人的一年,牧人的一 生呢?这绵延千里的家园,这些大地最隐秘微小的褶皱,这每一处最狭小脆弱的 栖身之地……青春啊,财富啊,爱情啊,希望啊,全都默默无声。 前来收购马匹的一位生意人告诉我:再过两年――顶多只有两年时间,就再也看 不到这样搬家游牧的情景了!从明年开始,南下的羊群到了乌伦古河畔就停下, 再也不会继续往南深入。 我大吃一惊:“也太快了吧?
我的反应很令他生气。他放下茶碗,庄重地面朝我说:“你觉得我们哈萨克受的 罪还不够吗 我噤声。其实我的意思是,虽说这种古老的传统生产方式本身正在萎缩,但这么 突然的大动作,对人们的生活和心理该是多大的冲击和摇撼啊。 过了半天我忍不住又问:“是真的吗?有上面的文件? 他说:“文件肯定有。反正大家都这么说嘛。” 其实我还想问:“你们觉得定居好吗?”再一想,真是个蠢问题。定居当然好了! 谁不向往体面稳定、舒适安逸的生活呢? 荒野终将被放弃。牧人不再是这片大地的主人。牛羊不再踩踏这片大地的每一个 角落,秋天的草籽轻飘飘地浮在土壤上,使之深入泥土的力量再也没有了,作为 它们生长养料的大量牲畜粪便再也没有了,荒野彻底停留在广阔无助的岑寂之 中…荒野终将被放弃。 而在北方,在乌伦古河两岸,大量的荒地将被开垦成农田,饥渴地吮吸唯一的河 流。化肥将催生出肥大多汁的草料,绰绰有余地维持畜群度过漫长寒冬。这有什 么可说的呢? 我刚进入这片荒野的时候,每天下午干完自己的活,趁天气好,总会一个人出去 走很远很远。我曾以我们的黑色沙窝子为中心,朝着四面八方各走过好几公里 每当我穿过一片旷野,爬上旷野尽头最高的沙丘,看到的仍是另一片旷野,无穷 无尽。当我又一次爬上一个高处,多么希望能突然看到远处的人居炊烟啊!可什 么也没有,连一个骑马而来的影子都没有。天空永远严丝合缝地扣在大地上,深 蓝,单调,一成不变。黄昏斜阳横扫,草地异常放光。那时最美的草是一种纤细 的白草,一根一根笔直地立在暮色中,通体明亮。它们的黑暗全给了它们的阴影。 它们的阴影长长地拖往东方,像鱼汛时节的鱼群一样整齐有序地行进在大地上, 力量深沉。 走了很久很久,很静很静。一回头,我们的羊群陡然出现在身后几十米远处,默 默埋首大地,啃食枯草。这么安静。记得不久之前身后还是一片空茫的。它们是 从哪里出现的?它们为何要如此耐心地、小心地靠近我?我这样一个软弱单薄的 人,有什么可依赖的呢 在这无可凭附的荒野,人又能依赖什么呢?放下茶碗,起身告辞的人,门一打开 投入寒冷与广阔;门一合上,就传来了他的歌声。就连我,每当走出地窝子不到 三步远,也总忍不住放声唱歌呢!大约因为,一进入荒野,当你微弱得只剩呼吸 时,感到什么也无法填满眼前的空旷与阔大时,就只好唱起歌来,只好用歌声去 放大自己的气息,用歌声去占据广阔的安静。 十二月初,每隔两天,就会有南迁的披红挂彩的驼队和羊群遥远地经过我们的牧 地。我和加玛高髙站在沙丘上,长时间目送他们远去,默数他们的骆驼数量,判 断他们的财富。什么也不为,什么也不说。他们的行进真是骄傲又孤独,在荒野 中他们最倔强 有一天早茶后,加玛唤我出去,我一看,又一支队伍经过西面的荒野向南慢慢行 进着。但是加玛又提醒我:“看,没有马。”仔细一看,果然,队伍里只有一个 人步行牵着驼队,同时还兼顾赶羊。看来看去再也没有别人了。比起之前几支又 是摩托车又是座饰华美的马匹的队伍,可真寒碜啊。加玛判断道:没有马是因为 他家昨夜驻扎时,马跑散了;只有一个人前进是因为其他人都找马去了。 无论如何,那情景让人看了很是辛酸。这是荒野,什么样的挫折都得接受,什么 样的灾难都得吞咽
我的反应很令他生气。他放下茶碗,庄重地面朝我说:“你觉得我们哈萨克受的 罪还不够吗?” 我噤声。其实我的意思是,虽说这种古老的传统生产方式本身正在萎缩,但这么 突然的大动作,对人们的生活和心理该是多大的冲击和摇撼啊。 过了半天我忍不住又问:“是真的吗?有上面的文件?” 他说:“文件肯定有。反正大家都这么说嘛。” 其实我还想问:“你们觉得定居好吗?”再一想,真是个蠢问题。定居当然好了! 谁不向往体面稳定、舒适安逸的生活呢? 荒野终将被放弃。牧人不再是这片大地的主人。牛羊不再踩踏这片大地的每一个 角落,秋天的草籽轻飘飘地浮在土壤上,使之深入泥土的力量再也没有了,作为 它们生长养料的大量牲畜粪便再也没有了,荒野彻底停留在广阔无助的岑寂之 中……荒野终将被放弃。 而在北方,在乌伦古河两岸,大量的荒地将被开垦成农田,饥渴地吮吸唯一的河 流。化肥将催生出肥大多汁的草料,绰绰有余地维持畜群度过漫长寒冬。这有什 么可说的呢? 我刚进入这片荒野的时候,每天下午干完自己的活,趁天气好,总会一个人出去 走很远很远。我曾以我们的黑色沙窝子为中心,朝着四面八方各走过好几公里。 每当我穿过一片旷野,爬上旷野尽头最高的沙丘,看到的仍是另一片旷野,无穷 无尽。当我又一次爬上一个高处,多么希望能突然看到远处的人居炊烟啊!可什 么也没有,连一个骑马而来的影子都没有。天空永远严丝合缝地扣在大地上,深 蓝,单调,一成不变。黄昏斜阳横扫,草地异常放光。那时最美的草是一种纤细 的白草,一根一根笔直地立在暮色中,通体明亮。它们的黑暗全给了它们的阴影。 它们的阴影长长地拖往东方,像鱼汛时节的鱼群一样整齐有序地行进在大地上, 力量深沉。 走了很久很久,很静很静。一回头,我们的羊群陡然出现在身后几十米远处,默 默埋首大地,啃食枯草。这么安静。记得不久之前身后还是一片空茫的。它们是 从哪里出现的?它们为何要如此耐心地、小心地靠近我?我这样一个软弱单薄的 人,有什么可依赖的呢? 在这无可凭附的荒野,人又能依赖什么呢?放下茶碗,起身告辞的人,门一打开, 投入寒冷与广阔;门一合上,就传来了他的歌声。就连我,每当走出地窝子不到 三步远,也总忍不住放声唱歌呢!大约因为,一进入荒野,当你微弱得只剩呼吸 时,感到什么也无法填满眼前的空旷与阔大时,就只好唱起歌来,只好用歌声去 放大自己的气息,用歌声去占据广阔的安静。 十二月初,每隔两天,就会有南迁的披红挂彩的驼队和羊群遥远地经过我们的牧 地。我和加玛高高站在沙丘上,长时间目送他们远去,默数他们的骆驼数量,判 断他们的财富。什么也不为,什么也不说。他们的行进真是骄傲又孤独,在荒野 中他们最倔强。 有一天早茶后,加玛唤我出去,我一看,又一支队伍经过西面的荒野向南慢慢行 进着。但是加玛又提醒我:“看,没有马。”仔细一看,果然,队伍里只有一个 人步行牵着驼队,同时还兼顾赶羊。看来看去再也没有别人了。比起之前几支又 是摩托车又是座饰华美的马匹的队伍,可真寒碜啊。加玛判断道:没有马是因为 他家昨夜驻扎时,马跑散了;只有一个人前进是因为其他人都找马去了。 无论如何,那情景让人看了很是辛酸。这是荒野,什么样的挫折都得接受,什么 样的灾难都得吞咽
有删改)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传说中的牧场如诗如画,而现实的牧场却如此荒凉、寂寞和无助,两者强烈 的反差给“我”和读者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冲击。 B.“我”对牧民们今后冬季不再继续往南深入感到惊讶,是因为“我”觉得舒 适安逸的定居生活未必适合习惯了游牧的民族。 C.文章善于借助自然环境的描写来表现人物内心活动,比如对黄昏斜阳下荒野 白草的细致描写,就衬托了“我”内心的寂寞。 D.本文语言颇具特色,既生动细腻,又亲切自然,句式整散结合,字里行间融 入了作者对这片土地独特的感触和真挚的情感 5.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含意。(5分) 6.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面时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一历史机遇,河北易县找准发展定位,深入实施“生态立 县、旅游兴县”战略,把旅游业作为引领县域经济发展的龙头产业来抓,在全省 率先提出“全域旅游”的发展思路,积极探索“旅游+扶贫”、“旅游+美丽乡 村”、“旅游+优势产业”等旅游融合发展新模式,被列入首批“国家全域旅游 示范区”创建单位 为充分发挥旅游产业的带动作用,易县积极推广“旅游+扶贫”模式,把特色扶 贫产业发展成特色旅游项目,形成了“旅游经营、旅游务工、旅游产品、旅游分 红”四种旅游扶贫业态:通过建立旅游扶贫试点村,贫困群众可以自己举办采摘 园、农家乐,可以在“家门口”的园区、商户里打工,可以制作、销售农家特色 旅游产品,还可以加入旅游扶贫合作社,以资金、人力、土地入股的形式,参与 旅游产业获取分红。 (摘编自《中国财经时报》,2016年11月14日) 材料二 2002年,江西赣州市规划开发脐橙基地,鼓励引导农户发展种植脐橙。几年后, 单家独户零散经营的局限性显露:资金少、无技术、无销路、风险大。赣州市高 度重视,市里积极引导果农建立16家脐橙合作社,全面推广应用生物防治、测 土配方施肥等新技术,实施农资供应、技术培训、管理技术、开拓市场、果品销 售“五统一”,同时引进脐橙加工企业,兴建大型保鲜库和分级包装车间,帮助 果农包装销售,仅此一项每公斤可增收0.8元。由“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 增强了果农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赣州市积极发挥产业发展对脱贫增收的带动作用。2015年,全市脐橙种植面积 157万亩,脐橙产量128万吨,初步建立起覆盖全国的市场营销体系,实现脐橙 产业总产值105亿元,70万果农增收致富,解决了100万农村劳动力就业。如 今,漫山遍野的脐橙已成为赣州百姓脱贫致富的“摇钱树”。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6年11月15日) 材料三 贫困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不仅表现在物质层面,而且表现在精神、能力等层面, 背后的致贫原因更是纷繁复杂。从这个角度看,脱贫攻坚是一项系统工程,仅仅 从经济维度出发进行政策设计,可能会“治标不治本”,难以确保脱贫效果的可
(有删改)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传说中的牧场如诗如画,而现实的牧场却如此荒凉、寂寞和无助,两者强烈 的反差给“我”和读者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冲击。 B.“我”对牧民们今后冬季不再继续往南深入感到惊讶,是因为“我”觉得舒 适安逸的定居生活未必适合习惯了游牧的民族。 C.文章善于借助自然环境的描写来表现人物内心活动,比如对黄昏斜阳下荒野 白草的细致描写,就衬托了“我”内心的寂寞。 D.本文语言颇具特色,既生动细腻,又亲切自然,句式整散结合,字里行间融 入了作者对这片土地独特的感触和真挚的情感。 5.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含意。(5 分) 6.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材料一: 面时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一历史机遇,河北易县找准发展定位,深入实施“生态立 县、旅游兴县”战略,把旅游业作为引领县域经济发展的龙头产业来抓,在全省 率先提出“全域旅游”的发展思路,积极探索“旅游+扶贫”、“旅游+美丽乡 村”、“旅游+优势产业”等旅游融合发展新模式,被列入首批“国家全域旅游 示范区”创建单位。 为充分发挥旅游产业的带动作用,易县积极推广“旅游+扶贫”模式,把特色扶 贫产业发展成特色旅游项目,形成了“旅游经营、旅游务工、旅游产品、旅游分 红”四种旅游扶贫业态:通过建立旅游扶贫试点村,贫困群众可以自己举办采摘 园、农家乐,可以在“家门口”的园区、商户里打工,可以制作、销售农家特色 旅游产品,还可以加入旅游扶贫合作社,以资金、人力、土地入股的形式,参与 旅游产业获取分红。 (摘编自《中国财经时报》,2016 年 11 月 14 日) 材料二: 2002 年,江西赣州市规划开发脐橙基地,鼓励引导农户发展种植脐橙。几年后, 单家独户零散经营的局限性显露:资金少、无技术、无销路、风险大。赣州市高 度重视,市里积极引导果农建立 16 家脐橙合作社,全面推广应用生物防治、测 土配方施肥等新技术,实施农资供应、技术培训、管理技术、开拓市场、果品销 售“五统一”,同时引进脐橙加工企业,兴建大型保鲜库和分级包装车间,帮助 果农包装销售,仅此一项每公斤可增收 0.8 元。由“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 增强了果农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赣州市积极发挥产业发展对脱贫增收的带动作用。2015 年,全市脐橙种植面积 157 万亩,脐橙产量 128 万吨,初步建立起覆盖全国的市场营销体系,实现脐橙 产业总产值 105 亿元,70 万果农增收致富,解决了 100 万农村劳动力就业。如 今,漫山遍野的脐橙已成为赣州百姓脱贫致富的“摇钱树”。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6 年 11 月 15 日) 材料三: 贫困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不仅表现在物质层面,而且表现在精神、能力等层面, 背后的致贫原因更是纷繁复杂。从这个角度看,脱贫攻坚是一项系统工程,仅仅 从经济维度出发进行政策设计,可能会“治标不治本”,难以确保脱贫效果的可
持续性。因此,应从单一经济维度的扶贫政策转向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多 维度有效衔接的系统扶贫政策。一方面,要对贫困地区的社会发展、文化习俗、 生态环境等给予高度关注,有序推进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同步改善;另一方 面,应将健康、教育、医疗、就业等贫困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 题有机有序串联起来,更加注重脱贫效果的可持续性,让贫困地区实现彻底脱贫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6年11月14日) 材料四: 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落实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一些地方形式主义 比较严重。驻村干部“走读式”“挂名式”帮扶,聪明才智没放在踏实帮贫困群 众勤劳致富上,却花在怎么通过“巧算”收入账把贫困群众“算脱贫”。作为精 准扶贫的责任主体,地方政府不认真想办法、出实招帮贫困群众增收脱贫,却为 完成任务搞“数字脱贫”。一些扶贫主体功利主义严重。比如,在贫困地区投资 兴业的一些企业,以扶贫为名要优惠要政策扶持,实际上却“扶富不扶贫”,还 往脸上贴“扶贫济困模范”“社会责任楷模”的标签。抢摘贫困帽凸显政绩的冲 动在一些地方也不同程度地存在:西部某深度贫困县,目前贫困发生率依然高达 30%,却提出今年要“摘帽” (摘编自“新华网”,2016年11月12日) 7.下列对材料一、二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河北易县找准发展定位,积极引导,把特色扶贫产业发展成特色旅游项目。 B.江西赣州鼓励引导农户发展脐橙种植,建立脐橙合作社,增强果农抵御市场风 险的能力 C.河北易县大力发展旅游项目,让贫困农民获取相应分红,开创扶贫新模式。 D.江西赣州积极发挥产业发展对脱贫增收的带动作用,解决了100万农村劳动力 就业问题。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材料一介绍了河北易县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机遇下如何进行精准扶贫、他们 的“旅游+扶贫”等模式已经被列入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等内 容 B.材料二主要介绍江西赣州市有关种植脐橙的情形,文段通过列举一系列具体 数字准确地介绍了赣州种植脐橙的面积、脐橙的产量以及农民的年收入等情况。 C.材料三比较注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文段首先分析了造成贫困户贫困的表 现,然后分析扶贫干部如何才能做到“精准扶贫” D.材料四是一篇评论性文章,主要从扶贫者的角度讨论精准脱贫方略落实过程 中出现的问题,目的是揭露国家的这些“蛀虫”,呼吁相关部门严厉打击 E.四则材料分别从不同角度阐释我国在扶贫问题上的种种举措以及过程中出现 的种种问题,既有河北易县、江西赣州成功的经验,也有西部某深度贫困县不切 实际地“摘帽”教训 9.我国目前“精准扶贫”工作有哪些值得推广的经验?还要注意哪些问题?请 结合四则材料说说你的看法。(4分) 、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持续性。因此,应从单一经济维度的扶贫政策转向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多 维度有效衔接的系统扶贫政策。一方面,要对贫困地区的社会发展、文化习俗、 生态环境等给予高度关注,有序推进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同步改善;另一方 面,应将健康、教育、医疗、就业等贫困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 题有机有序串联起来,更加注重脱贫效果的可持续性,让贫困地区实现彻底脱贫。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6 年 11 月 14 日) 材料四: 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落实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一些地方形式主义 比较严重。驻村干部“走读式”“挂名式”帮扶,聪明才智没放在踏实帮贫困群 众勤劳致富上,却花在怎么通过“巧算”收入账把贫困群众“算脱贫”。作为精 准扶贫的责任主体,地方政府不认真想办法、出实招帮贫困群众增收脱贫,却为 完成任务搞“数字脱贫”。一些扶贫主体功利主义严重。比如,在贫困地区投资 兴业的一些企业,以扶贫为名要优惠要政策扶持,实际上却“扶富不扶贫”,还 往脸上贴“扶贫济困模范”“社会责任楷模”的标签。抢摘贫困帽凸显政绩的冲 动在一些地方也不同程度地存在:西部某深度贫困县,目前贫困发生率依然高达 30%,却提出今年要“摘帽”。 (摘编自“新华网”,2016 年 11 月 12 日) 7.下列对材料一、二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河北易县找准发展定位,积极引导,把特色扶贫产业发展成特色旅游项目。 B.江西赣州鼓励引导农户发展脐橙种植,建立脐橙合作社,增强果农抵御市场风 险的能力。 C.河北易县大力发展旅游项目,让贫困农民获取相应分红,开创扶贫新模式。 D.江西赣州积极发挥产业发展对脱贫增收的带动作用,解决了 100 万农村劳动力 就业问题。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5 分) A.材料一介绍了河北易县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机遇下如何进行精准扶贫、他们 的“旅游+扶贫”等模式已经被列入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等内 容。 B.材料二主要介绍江西赣州市有关种植脐橙的情形,文段通过列举一系列具体 数字准确地介绍了赣州种植脐橙的面积、脐橙的产量以及农民的年收入等情况。 C.材料三比较注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文段首先分析了造成贫困户贫困的表 现,然后分析扶贫干部如何才能做到“精准扶贫”。 D.材料四是一篇评论性文章,主要从扶贫者的角度讨论精准脱贫方略落实过程 中出现的问题,目的是揭露国家的这些“蛀虫”,呼吁相关部门严厉打击。 E.四则材料分别从不同角度阐释我国在扶贫问题上的种种举措以及过程中出现 的种种问题,既有河北易县、江西赣州成功的经验,也有西部某深度贫困县不切 实际地“摘帽”教训。 9.我国目前“精准扶贫”工作有哪些值得推广的经验?还要注意哪些问题?请 结合四则材料说说你的看法。(4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