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铁一中学2009级高三年级第三次月考 语文科试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全卷满分150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第I卷(选择题,共30分) (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每对都相同的一项是() A.讣告/物阜款识/卷帙福祉/抵掌而谈不啻/叱咤风云 果脯/渔父哥俩/伎俩靡丽/靡靡之音诨号/浑水摸鱼 C.鞭笞/整饬辟谣/辟邪着凉/着手成春埋怨/阴霾不散 D.解数/亵渎霎时/歃血神祇/舐犊情深殷红/湮灭不忘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某市一生产酱油的厂家在酱油中添加了人工色素和黏稠剂,却大做广告“保证不添加人 工色素”,这简直是掩耳盗铃 B.最近他们两人总有些不对劲,就说庆祝“元旦”吧,一个说组织一场球赛,另一个偏要 反弹琵琶,非要组织一次文艺演出不可。 C.由于对用户的操作要求很低,在语言的组织编排上要求也不高,“微博”得以迅速流行, 导致原来的博客用户纷纷弃旧图新 D.工程已接近尾声,指挥部要求大家牢记“行百里者半九十”的古训,再接再厉,为这项 国家重点工程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3.下列各句中,句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几年来,我市坚持打造山川秀美、环境幽雅、经济繁荣的和谐绿色家园,展现了街区整 齐、色彩素雅、风格简洁、建筑精致、人与自然和谐统 B.针对舆论反映的电影《唐山大地震》中植入广告过多的问题,国家广电总局指出,打击 盗版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 C.伦敦作为第30届奥运会的主办城市,其规划中的奥运村就在船坞区,因该地土地价格低 廉,所以吸引了福特汽车等国际财团前来开发船坞区的改造 D.为改善医疗资源配置不平衡的状态,未来3年里,不仅国家将修路以方便农民外出就医 同时还将修建两千个县级医院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如何弥合社会信任链条,是摆在微博面前的现实问题 于是,在这个时期,社会化的手段就成为治理微博乱象的“次 优选择 ①从现实情况看,市场化的手段在重塑微博公信力上是不得力的 ②人们寄希望于制度建设的得力 ③可供选择的力量无外乎三种一一政府、市场和社会 ④于是人们便将目光聚焦在政府和社会上,而政府理所当然成为了首选 ⑤然而,制度建设始终跑不过互联网传播平台的飞速发展 ⑥呼吁加强法制和信息认证机制建设,完善微博的管理办法 ④②⑥①③⑤B.④②⑤⑥①③C.③①④②⑥⑤D.③①②④⑤⑥ (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5-7题。 文质论 陶东风
柳州铁一中学 2009 级高三年级第三次月考 语文科试卷 (考试时间 150 分钟,全卷满分 150 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第Ⅰ卷(选择题,共 30 分) 一(12 分,每小题 3 分)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每对都相同的一项是( ) A.讣.告/物阜. 款识./卷帙. 福祉./扺.掌而谈 不啻./叱.咤风云 B.果脯./渔父. 哥俩./伎俩. 靡.丽/靡.靡之音 诨.号/浑.水摸鱼 C.鞭笞./整饬. 辟.谣/辟.邪 着.凉/着.手成春 埋.怨/阴霾.不散 D.解.数/亵.渎 霎.时/歃.血 神祇./舐.犊情深 殷.红/湮.灭不忘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某市一生产酱油的厂家在酱油中添加了人工色素和黏稠剂,却大做广告“保证不添加人 工色素”,这简直是掩耳盗铃 ....。 B.最近他们两人总有些不对劲,就说庆祝“元旦”吧,一个说组织一场球赛,另一个偏要 反弹琵琶 ....,非要组织一次文艺演出不可。 C.由于对用户的操作要求很低,在语言的组织编排上要求也不高,“微博”得以迅速流行, 导致原来的博客用户纷纷弃旧图新 ....。 D.工程已接近尾声,指挥部要求大家牢记“行百里者半九十 .......”的古训,再接再厉,为这项 国家重点工程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3.下列各句中,句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几年来,我市坚持打造山川秀美、环境幽雅、经济繁荣的和谐绿色家园,展现了街区整 齐、色彩素雅、风格简洁、建筑精致、人与自然和谐统一。 B.针对舆论反映的电影《唐山大地震》中植入广告过多的问题,国家广电总局指出,打击 盗版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 C. 伦敦作为第 30 届奥运会的主办城市,其规划中的奥运村就在船坞区,因该地土地价格低 廉,所以吸引了福特汽车等国际财团前来开发船坞区的改造。 D.为改善医疗资源配置不平衡的状态,未来 3 年里,不仅国家将修路以方便农民外出就医, 同时还将修建两千个县级医院。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如何弥合社会信任链条,是摆在微博面前的现实问题。 。 , 。 , 。 ,于是,在这个时期,社会化的手段就成为治理微博乱象的“次 优选择”。 ①从现实情况看,市场化的手段在重塑微博公信力上是不得力的 ②人们寄希望于制度建设的得力 ③可供选择的力量无外乎三种——政府、市场和社会 ④于是人们便将目光聚焦在政府和社会上,而政府理所当然成为了首选 ⑤然而,制度建设始终跑不过互联网传播平台的飞速发展 ⑥呼吁加强法制和信息认证机制建设,完善微博的管理办法 A.④②⑥①③⑤ B.④②⑤⑥①③ C.③①④②⑥⑤ D.③①②④⑤⑥ 二、(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 5-7 题。 文质论 陶东风
“文”、“质”作为对举的观念范畴,源自《论语·雍也》:“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 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孔子本是就其理想人格“君子”发论,后世论者一般认为 早在先秦时期,孔子便已注意到了文章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问题。孔子所说的“文”,指的 是外观形式的文采。孔子所说的“质”,有人认为指内在实质,即内容:有人认为仍然是指 形式表现的质朴无文:也有人认为这两者其实是相通的,表现形式的质朴无文,是由内容的 质朴所决定的。“彬彬”,或谓“文质相半之貌”,或谓“文质备也”,或谓“美盛”之义,文 质彬彬,即文质并茂。尽管后人释有歧义,但孔子提倡“文质彬彬”,就是强调文质统 则无疑义。文与质的关系,既有统一的一面,也有矛盾的一面。就统一性而论,必有其质 方有其文,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就矛盾性而言,文可以反作用于质,而对质产生积极或 消极的影响。这就构成了传统文论中的文质统一论。先秦诸子百家中也有把“文”与“质” 的对立加以绝对化的说法,如道家、墨家和法家的理论实质有所不同,但都表现为重质轻文 甚至持“文灭质”之论。“文”被看作人为外加的甚至是扭曲本然的虚假饰物,他们要求 去文就质。这一极端化的“文质”说,影响远不及儒家传统文论的“文质”统一说。汉代 扬雄继承和发挥了孔子文质兼备的思想,认为只有“华”、“实”相副,才能体现君子风范, 文质彬彬合乎礼义 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出现重文轻质的倾向,特别是六朝的文学创作,竞一韵之奇,争一 字之巧。六朝人把“文质”概念引入文学领域,文与质基本上是指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 且强调它们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刘勰还把“文质”的辩证统一关系看作是推动文学创作发 展的内在基本因素,因而从理论上努力概括“质文化变”的历史潮流和审美规律,以期文艺 创作及其理论批评的健康发展。魏晋南北朝的文质观念突出了“文”的文学性和审美价值, 使中国古代文学自觉的时代终于到来 唐人魏征在《隋书·文学论传》中指出文质二者的特点以及在文学中的不同表现:“理 深者便于时用,文华者宜于咏歌”,“气质则理胜其词,清绮则文过其意,……若能各去所短, 合其两长,则文质彬彬,尽善尽美矣。”他所称“文质”,总括了南北二地文学风格和风尚 爱好的不同,强调取长补短,以达“文质彬彬”的完美境界。这是传统文论中“文质”内涵 的扩展。 宋明道学家多重质轻文,主张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未必有德,道胜而文不难自至 清代的“文质”观念,多在前人的基础上沿袭和发展。王夫之《古诗评选》卷五云:“文 以质立,质资文宣。”“质”是本,是体;“文”是象,是用。“质近内而文近外,质可生文而 文不能生质”。但是“文”也不是“质”的简单形式,更不是可有可无的,“质资文宣”,就 是“质”待“文”现的意思。这是对前人文质观念的沿袭。由于“文”与“质”作为文艺 作的两大要素的复杂性和多变性,“文质”有时又可指风格和风尚,其中包括时代风尚、地 方风尚、文体特征和个人风格等,这则是对前人文质观念的丰富和发展。清代古文复兴,古 文家大都突出质的重要。如桐城派主将方苞在《杨千木文稿序》中指出:“文者,生于心而 称,其质之大小厚薄以出者也。”章学诚在《文史通义·言公》中甚至认为:“文可以明道, 亦可以叛道,非关文之工与不工也。” 总之,中国古代“文质”理论的深化及其所体现的中国古代文学历史发展的艺术辩证法, 在今天仍然具有重大的文学理论意义。 (《文学理论基本问题》有删节) 5.从原文看,下列对“文”“质”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文”“质”作为对举的观念范畴,源自孔子对理想人格“君子”的发论。 B.孔子所说的“文”是指外观形式的文采,孔子所说的“质”指的是内在实质,即内容。 C.孔子提倡“文质彬彬”,中国古代自汉至清也都强调文质的对等地位 D.文与质的关系,既有统一的一面,也有对立的一面,这就构成中外文论中的文质统一论
“文”、“质”作为对举的观念范畴,源自《论语·雍也》:“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 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孔子本是就其理想人格“君子”发论,后世论者一般认为 早在先秦时期,孔子便已注意到了文章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问题。孔子所说的“文”,指的 是外观形式的文采。孔子所说的“质”,有人认为指内在实质,即内容;有人认为仍然是指 形式表现的质朴无文;也有人认为这两者其实是相通的,表现形式的质朴无文,是由内容的 质朴所决定的。“彬彬”,或谓“文质相半之貌”,或谓“文质备也”,或谓“美盛”之义,文 质彬彬,即文质并茂。尽管后人释有歧义,但孔子提倡“文质彬彬”,就是强调文质统一, 则无疑义。文与质的关系,既有统一的一面,也有矛盾的一面。就统一性而论,必有其质, 方有其文,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就矛盾性而言,文可以反作用于质,而对质产生积极或 消极的影响。这就构成了传统文论中的文质统一论。先秦诸子百家中也有把“文”与“质” 的对立加以绝对化的说法,如道家、墨家和法家的理论实质有所不同,但都表现为重质轻文, 甚至持“文灭质”之论。 “文”被看作人为外加的甚至是扭曲本然的虚假饰物,他们要求 去文就质。这一极端化的“文质”说,影响远不及儒家传统文论的“文质”统一说。汉代的 扬雄继承和发挥了孔子文质兼备的思想,认为只有“华”、“实”相副,才能体现君子风范, 文质彬彬合乎礼义。 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出现重文轻质的倾向,特别是六朝的文学创作,竞一韵之奇,争一 字之巧。六朝人把“文质”概念引入文学领域,文与质基本上是指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 且强调它们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刘勰还把“文质”的辩证统一关系看作是推动文学创作发 展的内在基本因素,因而从理论上努力概括“质文化变”的历史潮流和审美规律,以期文艺 创作及其理论批评的健康发展。魏晋南北朝的文质观念突出了“文”的文学性和审美价值, 使中国古代文学自觉的时代终于到来。 唐人魏征在《隋书·文学论传》中指出文质二者的特点以及在文学中的不同表现:“理 深者便于时用,文华者宜于咏歌”,“气质则理胜其词,清绮则文过其意,……若能各去所短, 合其两长,则文质彬彬,尽善尽美矣。” 他所称“文质”,总括了南北二地文学风格和风尚 爱好的不同,强调取长补短,以达“文质彬彬”的完美境界。这是传统文论中“文质”内涵 的扩展。 宋明道学家多重质轻文,主张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未必有德,道胜而文不难自至。 清代的“文质”观念,多在前人的基础上沿袭和发展。王夫之《古诗评选》卷五云:“文 以质立,质资文宣。”“质”是本,是体;“文”是象,是用。“质近内而文近外,质可生文而 文不能生质”。但是“文”也不是“质”的简单形式,更不是可有可无的,“质资文宣”,就 是“质”待“文”现的意思。这是对前人文质观念的沿袭。由于“文”与“质”作为文艺创 作的两大要素的复杂性和多变性,“文质”有时又可指风格和风尚,其中包括时代风尚、地 方风尚、文体特征和个人风格等,这则是对前人文质观念的丰富和发展。清代古文复兴,古 文家大都突出质的重要。如桐城派主将方苞在《杨千木文稿序》中指出:“文者,生于心而 称,其质之大小厚薄以出者也。”章学诚在《文史通义·言公》中甚至认为:“文可以明道, 亦可以叛道,非关文之工与不工也。” 总之,中国古代“文质”理论的深化及其所体现的中国古代文学历史发展的艺术辩证法, 在今天仍然具有重大的文学理论意义。 (《文学理论基本问题》有删节) 5.从原文看,下列对“文”“质”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文”“质”作为对举的观念范畴,源自孔子对理想人格“君子”的发论。 B.孔子所说的“文”是指外观形式的文采,孔子所说的“质”指的是内在实质,即内容。 C.孔子提倡“文质彬彬”,中国古代自汉至清也都强调文质的对等地位。 D.文与质的关系,既有统一的一面,也有对立的一面,这就构成中外文论中的文质统一论
6.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后世论者早就认为在先秦时期,孔子便已注意到了文章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问题。 B.道家、墨家和法家的理论实质相同,都表现为重质轻文,甚至持“文灭质”之论。 C.魏晋南北朝的文质观念突出了“文”的文学性和审美性,迎来了中国古代文学自觉时代 的到来。 D.“文质”有时又可指风格和风尚,这是传统文论中“文质”内涵的扩展 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文质论受孔子影响,强调文质统一,文与质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B.刘勰看重“文质”的辩证统一关系,他在理论上的成就,带来了文艺创作及理论批评的 健康发展。 C.清代古文复兴,古文家大都突出质的重要,其中代表人物有方苞、章学诚等。 D.中国古代“文质”理论,在今天仍然具有重大的文学理论意义。“文采派”与“本色派 仍将长存于文坛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8-10题 薛瑕,字昙珍,河南人。父彪子,魏徐州刺史。瓌形貌魁伟,少以干用称。为典客令 每引客见,仪望甚美。魏帝召而谓之曰:“卿风度峻整,姿貌秀异,后当升进,何以处官?” 取曰:“宗庙之礼,不敢不敬,朝廷之事,不敢不忠,自此以外,非庸臣所及。” 正光中,行洛阳令,部内肃然。有犯法者,未加拷掠,直以辞理穷核,多得其情。于是 豪猾畏威,事务简静。时以久旱,京师见囚悉召集华林,理问冤滞,洛阳系狱,唯有三人。 魏孝明嘉之,赐缣百匹。 迁吏部,尚书崔亮奏立停年之格,不简人才,专问劳旧。璈上书,言:“黎元之命,系 于长吏,若得其人,则苏息有地,任非其器,为患更深。若使选曹唯取年劳,不简贤否,便 义均行雁,次若贯鱼,执簿呼名,一吏足矣,数人而用,何谓铨衡?请不依此。”书奏不报。 后因引见,复进谏曰:“共治天下,本属百官。是以汉朝常令三公大臣举贤良方正、有道直 言之士,以为长吏,监抚黎元。自晋末以来,此风遂替。今四方初定,务在养民。臣请依汉 氏更立四科,令三公贵臣各荐时贤,以补郡县,明立条格,防其阿党之端。”诏下公卿议之, 事亦寝 元天穆讨邢杲也,以珮为行台尚书。时元颢已据郯城。天穆集文武议其所先。议者咸以 杲众甚盛,宜先经略。璈以为邢杲聚众无名,虽强犹贼;元颢皇室昵亲,来称义举,此恐难 测。杲鼠盗狗窃,非有远志,宜先讨颢。天穆以群情所欲,遂先讨杲。杲降军还,颢遂入洛。 天穆谓取曰:“不用君言,乃至于此。” 天平初,高祖引为丞相长史。宿有能名,深被礼遇,军国之事,多所闻知。球亦推诚 尽节,屡进忠谠。高祖大举西伐,将度蒲津。璈谏曰:“西贼连年饥馑,无可食啖,故冒死 来入陕州,欲取仓粟。今高司徒已围陕城,粟不得出。但置兵诸道,勿与野战,比及来年麦 秋,人民尽应饿死,宝炬、黑獭,自然归降。愿王无渡河也。”侯景亦曰:“今者之举,兵 众极大,万一不捷,卒难收敛。不如分为二军,相继而进,前军若胜,后军合力,前军若败 后军承之。”高祖皆不纳,遂有沙苑之败。累迁尚书仆射,卒。临终,敕其子敛以时服,逾 月便葬,不听干求赠官。自制丧车,不加雕饰,但用麻为流苏,绳用网络而已。明器等物并 不令置。赠青州刺史。 (选自《北齐书》,有删改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6.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后世论者早就认为在先秦时期,孔子便已注意到了文章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问题。 B.道家、墨家和法家的理论实质相同,都表现为重质轻文,甚至持“文灭质”之论。 C.魏晋南北朝的文质观念突出了“文”的文学性和审美性,迎来了中国古代文学自觉时代 的到来。 D.“文质”有时又可指风格和风尚,这是传统文论中“文质”内涵的扩展。 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儒家文质论受孔子影响,强调文质统一,文与质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B.刘勰看重“文质”的辩证统一关系,他在理论上的成就,带来了文艺创作及理论批评的 健康发展。 C.清代古文复兴,古文家大都突出质的重要,其中代表人物有方苞、章学诚等。 D.中国古代“文质”理论,在今天仍然具有重大的文学理论意义。“文采派”与“本色派” 仍将长存于文坛。 三、(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8-10 题 薛琡,字昙珍,河南人。父彪子,魏徐州刺史。琡形貌魁伟,少以干用称。为典客令, 每引客见,仪望甚美。魏帝召而谓之曰:“卿风度峻整,姿貌秀异,后当升进,何以处官?” 琡曰:“宗庙之礼,不敢不敬,朝廷之事,不敢不忠,自此以外,非庸臣所及。” 正光中,行洛阳令,部内肃然。有犯法者,未加拷掠,直以辞理穷核,多得其情。于是 豪猾畏威,事务简静。时以久旱,京师见囚悉召集华林,理问冤滞,洛阳系狱,唯有三人。 魏孝明嘉之,赐缣百匹。 迁吏部,尚书崔亮奏立停年之格,不简人才,专问劳旧。琡上书,言:“黎元之命,系 于长吏,若得其人,则苏息有地,任非其器,为患更深。若使选曹唯取年劳,不简贤否,便 义均行雁,次若贯鱼,执簿呼名,一吏足矣,数人而用,何谓铨衡?请不依此。”书奏不报.。 后因引见,复进谏曰:“共治天下,本属百官。是以汉朝常令三公大臣举贤良方正、有道直 言之士,以为长吏,监抚黎元。自晋末以来,此风遂替。今四方初定,务在养民。臣请依汉 氏更立四科,令三公贵臣各荐时贤,以补郡县,明立条格,防其阿党之端。”诏下公卿议之, 事亦寝。 元天穆讨邢杲也,以琡为行台尚书。时元颢已据酂城。天穆集文武议其所先。议者咸以 杲众甚盛,宜先经略。琡以为邢杲聚众无名,虽强犹贼;元颢皇室昵亲,来称.义举,此恐难 测。杲鼠盗狗窃,非有远志,宜先讨颢。天穆以群情所欲,遂先讨杲。杲降军还,颢遂入洛。 天穆谓琡曰:“不用君言,乃至于此。” 天平初,高祖引为丞相长史。琡宿.有能名,深被礼遇,军国之事,多所闻知。琡亦推诚 尽节,屡进忠谠.。高祖大举西伐,将度蒲津。琡谏曰:“西贼连年饥馑,无可食啖,故冒死 来入陕州,欲取仓粟。今高司徒已围陕城,粟不得出。但置兵诸道,勿与野战,比及来年麦 秋,人民尽应饿死,宝炬、黑獭,自然归降。愿王无渡河也。”侯景亦曰:“今者之举,兵 众极大,万一不捷,卒难收敛。不如分为二军,相继而进,前军若胜,后军合力,前军若败, 后军承之。”高祖皆不纳,遂有沙苑之败。累迁尚书仆射,卒。临终,敕其子敛以时服,逾 月便葬,不听干求赠官。自制丧车,不加雕饰,但用麻为流苏,绳用网络而已。明器等物并 不令置。赠青州刺史。 (选自《北齐书》,有删改)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书奏不报 报:回复 元颢皇室昵亲,来称义举称:称赞 C.璈宿有能名,深被礼遇 宿:平素 D.璈亦推诚尽节,屡进忠谠谠:正直的言论 9.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直接表明薛很有“才干”的一组是() ①风度峻整,姿貌秀异,后当升进,何以处官②未加拷掠,直以辞理穷核,多得其情 京师见囚悉召集华林,理问冤滞④令三公贵臣各荐时贤,以补郡县⑤宝炬、黑獭, 然归降,愿王无渡河也⑥临终,敕其子敛以时服 A.①③④ B①⑤⑥ C②③⑥ D②④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薛璈任典官时,每次引见宾客,仪表很美。魏帝召见他时对他大加赞赏,并询问他该怎 样做官。他的回答谦恭得当 B.薛璈到吏部任职后,适逢尚书崔亮奏请建立新的选官制度。他先后两次进言反对,第 次上书,没有得到回应;第二次进谏,事情才得圆满解决 C.高祖大举西伐,将要渡过蒲津时,薛璈建议不要渡河。高祖没有采纳他的意见,于是有 了沙苑之败 D.薛璈临终时告诫他的儿子超过一个月就下葬。不要求取追赠的官职。他的丧车是自制的, 没有什么雕饰 第Ⅱ卷(共120分) 四、(23分) 11、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行洛阳令,部内肃然。有犯法者,未加拷掠,直以辞理穷核,多得其情。(5分) (2)令三公贵臣各荐时贤,以补郡县,明立条格,防其阿党之端。(5分)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南海旅次 曹松 忆归休上越王台,归思临高不易裁。 为客正当无雁处,故园谁道有书来。 城头早角吹霜尽,郭里残潮荡月回。 心似百花开未得,年年争发被春催。 【注】曹松是舒州(治所在今安徽潜山)人,因屡试不第,长期流落在今福建、广东一带 南海,在今广东境内。越王台,后人为纪念越王勾践所建,在南海境内。 (1)请从“情”与“景”的角度对颈联作一赏析。(4分) (2)简要分析这首诗尾联的写作巧妙之处。(4分) 1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两题任选一题作答,如果两题都答则按第一题计分) (5分) (1)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司马迁《屈原列传》 凌万顷之茫然。(苏轼《赤壁赋》
A.书奏不报. 报:回复 B.元颢皇室昵亲,来称.义举 称:称赞 C.琡宿.有能名,深被礼遇 宿:平素 D.琡亦推诚尽节,屡进忠谠. 谠:正直的言论 9.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直接表明薛琡很有“才干”的一组是( ) ①风度峻整,姿貌秀异,后当升进,何以处官 ②未加拷掠,直以辞理穷核,多得其情 ③ 京师见囚悉召集华林,理问冤滞 ④令三公贵臣各荐时贤,以补郡县 ⑤宝炬、黑獭,自 然归降,愿王无渡河也 ⑥临终,敕其子敛以时服 A.①③④ B ①⑤⑥ C ②③⑥ D②④⑤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薛琡任典官时,每次引见宾客,仪表很美。魏帝召见他时对他大加赞赏,并询问他该怎 样做官。他的回答谦恭得当。 B.薛琡到吏部任职后,适逢尚书崔亮奏请建立新的选官制度。他先后两次进言反对,第一 次上书,没有得到回应;第二次进谏,事情才得圆满解决。 C.高祖大举西伐,将要渡过蒲津时,薛琡建议不要渡河。高祖没有采纳他的意见,于是有 了沙苑之败。 D.薛琡临终时告诫他的儿子超过一个月就下葬。不要求取追赠的官职。他的丧车是自制的, 没有什么雕饰。 第Ⅱ卷(共 120 分) 四、(23 分) 11、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行洛阳令,部内肃然。有犯法者,未加拷掠,直以辞理穷核,多得其情。(5 分) (2)令三公贵臣各荐时贤,以补郡县,明立条格,防其阿党之端。(5 分)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 分) 南海旅次 曹松 忆归休上越王台,归思临高不易裁。 为客正当无雁处,故园谁道有书来。 城头早角吹霜尽,郭里残潮荡月回。 心似百花开未得,年年争发被春催。 【注】曹松是舒州(治所在今安徽潜山)人,因屡试不第,长期流落在今福建、广东一带。 南海,在今广东境内。越王台,后人为纪念越王勾践所建,在南海境内。 (1)请从“情”与“景”的角度对颈联作一赏析。(4 分) (2)简要分析这首诗尾联的写作巧妙之处。(4 分) 1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两题任选一题作答,如果两题都答则按第一题计分) (5 分) (1)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 。(司马迁《屈原列传》 ,凌万顷之茫然。(苏轼《赤壁赋》)
见贤思齐焉, 。(《论语》) 独学而无友 。(《礼记》) (2) 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外无期功强近之功,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李密《陈情表》) 敏于事而慎于言 。(《论语》)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五、(22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17题。 岁月河流上的码头 彭程 ①一年的日子,仿佛是一条长长的河流,缓缓地、平静地流淌。每个季节,便是河流上 不同的河段。自春到夏,经秋涉冬,次第流淌。水上风光,四时各异,春天活泼骀荡,夏天 喧嚣匆遽,秋天静谧澄澈,冬天白山黑水 ②对于这一片古老的华夏土地,岁月借助一系列独特的民俗节日,呈现出自己的风貌, 这样的日子,镶嵌在一年三百六十多天里,使得原本混沌迷离难以辨识的一片,显现出区域 和轮廓,产生了节奏和韵律。日子不再是物理意义上单调、枯燥的数字,而变得生动、温暖, 充满了情感和韵致。中国人三大节日:春节、端午和中秋,我们已经耳熟能详。其他节日 样有丰厚的内涵。 ③正月的背影刚刚遁去,煮元宵的香甜糯软尚在回味之中,便走近了又一个节日:二月 。“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时生”。这个时节,阳气萌发,气温升高,降雨增多,土 地变得润泽松软,适宜播种。对于一个有着悠久农耕文明传统的国度,这个日子无疑是重要 的。“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许多地方都把这一天当作龙的生日加以祭祀,期 盼雨水丰沛。 ④蒲苇繁茂,草木飘香时,我们知道,已接近了被称为七夕节、又名乞巧节或女儿节的 日子。牛郎织女的传说,将农历七月七这天,装扮得温柔旖旎。这个晚上,未嫁的女儿家, 要向织女乞求赐以聪慧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以及美满的姻缘。依稀记得童年的夏夜,在姑 姑家院子的丝瓜架下,表姐和邻居的姐妹们指点着,高远晴朗的天穹上,横亘南北的白茫茫 的银河两岸,哪是牵牛星,哪是织女星,一串轻轻的笑声。 ⑤“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昑吟诵着 王维的诗句,菊花的清香在幻觉中徐徐飘拂过来,九九重阳节来临了。遥想故土山水佳胜之 地,定是亲朋团聚,言笑晏晏,唯独自己天涯羁旅,孑然一身,能不黯然?亲情惘惘,系念 依依 ⑥继续泛舟漂流,渐渐木叶脱尽,霜雪时作,江天寥廓。然而尽管风景萧索,空气里却 悄悄酝酿着一种欢欣,传递岀一种暖意。腊八节,古代庆祝丰收、感谢祖先和神灵、驱逐瘟 疫的祭祀仪式,在农历十二月初八这一天,欢快登场。腊八粥用多种粮食和果实熬制而成, 鲜明生动地寓意了丰收 ⑦清明节、中元节、冬至节……古老的民俗节日,它们的起源都和土地、农耕时代的生 活、先民朴素的梦想有关。在形成和流传的过程中,又渐次衍生出更为丰富的内容,仿佛村 口一棵百年的榕树,向四周伸展出众多气根和分枝,独木成林,遮蔽了周遭街巷。这样的节 日,内涵丰富,意味深长,在计量时间的功能之外,还负载了灵魂的喜悦和哀伤,蒙披了 层温润柔和的光辉,仿佛月光笼罩下的一切。四季递嬗,岁月轮回,它们在时间的缓缓流动 中闪现,使大地上飘荡着渺远的诗意。 ⑧这样的日子的反复叠加,参与了一个种族.一种文化的构建。当它们千百年来,被这 块土地上的一代代子民们,经由文字的或口头的方式代代传递,逐渐累积成为一种公共记忆
见贤思齐焉, 。(《论语》) 独学而无友, 。(《礼记》) (2) ,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外无期功强近之功,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 。(李密《陈情表》) 敏于事而慎于言, 。(《论语》)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五、(22 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14-17 题。 岁月河流上的码头 彭程 ①一年的日子,仿佛是一条长长的河流,缓缓地、平静地流淌。每个季节,便是河流上 不同的河段。自春到夏,经秋涉冬,次第流淌。水上风光,四时各异,春天活泼骀荡,夏天 喧嚣匆遽,秋天静谧澄澈,冬天白山黑水。 ②对于这一片古老的华夏土地,岁月借助一系列独特的民俗节日,呈现出自己的风貌, 这样的日子,镶嵌在一年三百六十多天里,使得原本混沌迷离难以辨识的一片,显现出区域 和轮廓,产生了节奏和韵律。日子不再是物理意义上单调、枯燥的数字,而变得生动、温暖, 充满了情感和韵致。中国人三大节日:春节、端午和中秋,我们已经耳熟能详。其他节日, 一样有丰厚的内涵。 ③正月的背影刚刚遁去,煮元宵的香甜糯软尚在回味之中,便走近了又一个节日:二月 二。“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时生”。这个时节,阳气萌发,气温升高,降雨增多,土 地变得润泽松软,适宜播种。对于一个有着悠久农耕文明传统的国度,这个日子无疑是重要 的。“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许多地方都把这一天当作龙的生日加以祭祀,期 盼雨水丰沛。 ④蒲苇繁茂,草木飘香时,我们知道,已接近了被称为七夕节、又名乞巧节或女儿节的 日子。牛郎织女的传说,将农历七月七这天,装扮得温柔旖旎。这个晚上,未嫁的女儿家, 要向织女乞求赐以聪慧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以及美满的姻缘。依稀记得童年的夏夜,在姑 姑家院子的丝瓜架下,表姐和邻居的姐妹们指点着,高远晴朗的天穹上,横亘南北的白茫茫 的银河两岸,哪是牵牛星,哪是织女星,一串轻轻的笑声。 ⑤“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吟诵着 王维的诗句,菊花的清香在幻觉中徐徐飘拂过来,九九重阳节来临了。遥想故土山水佳胜之 地,定是亲朋团聚,言笑晏晏,唯独自己天涯羁旅,孑然一身,能不黯然?亲情惘惘,系念 依依。 ⑥继续泛舟漂流,渐渐木叶脱尽,霜雪时作,江天寥廓。然而尽管风景萧索,空气里却 悄悄酝酿着一种欢欣,传递出一种暖意。腊八节,古代庆祝丰收、感谢祖先和神灵、驱逐瘟 疫的祭祀仪式,在农历十二月初八这一天,欢快登场。腊八粥用多种粮食和果实熬制而成, 鲜明生动地寓意了丰收。 ⑦清明节、中元节、冬至节……古老的民俗节日,它们的起源都和土地、农耕时代的生 活、先民朴素的梦想有关。在形成和流传的过程中,又渐次衍生出更为丰富的内容,仿佛村 口一棵百年的榕树,向四周伸展出众多气根和分枝,独木成林,遮蔽了周遭街巷。这样的节 日,内涵丰富,意味深长,在计量时间的功能之外,还负载了灵魂的喜悦和哀伤,蒙披了一 层温润柔和的光辉,仿佛月光笼罩下的一切。四季递嬗,岁月轮回,它们在时间的缓缓流动 中闪现,使大地上飘荡着渺远的诗意。 ⑧这样的日子的反复叠加,参与了一个种族.一种文化的构建。当它们千百年来,被这 块土地上的一代代子民们,经由文字的或口头的方式代代传递,逐渐累积成为一种公共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