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桂林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人很早便与茶发生关系了。《诗经·谷风》中的“谁谓荼苦,其甘如怡”的 “荼”许多人便认为是“茶”。西汉初马王堆墓葬中的随葬品中即有茶叶。不过 两汉以前,茶不是作为一种饮料存在,而是一种“菜肴”。晋代郭璞为《尔雅》 作的注中会说道茶“叶可煮作羹饮”。作羹自然少不了油盐酱醋、姜桂葱椒等调 料,还要用一些碾碎的米粉勾芡。现在,在某些地区还有其遗留存在,如湘西的 “擂茶”、陕西的“三炮台”、洛阳的“罐罐茶”等等,这些都是介于饮料与菜 肴之间的。 茶的“文人士大夫化”或说“雅化”是由唐代的“茶圣”陆羽完成的。他的那部 《茶经》不仅总结了前代饮茶的经验并加以提高与规范化,其中充满了士大夫的 审美情味。这是世界茶的历史上第一部系统论茶的著作,是茶的“雅化”的标志, 至今仍被全世界的茶人们奉为经典。唐代主要饮的是饼茶,它由茶叶蒸、捣、拍、 焙等方法制成,在煮茶之前还要烘烤、碾碎,在釜中煮沸而饮。在烹煮和品饮过 程中,所用器具也是饮茶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陆羽还研制了十分细致考究的二 十四种茶具,大都小巧玲珑,可以贮存在一个美观的笼中,携带方便。使得“远 近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与现在仍在日本流行的茶道类似,当然那是极富诗 意的艺术品。从此饮茶就多了一重意义。在这种情态下,自然会刺激诗人的想象, 于是便产生了著名的卢全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人饮茶后的感觉竟是“唯 觉两腋习习清风生”,甚至要乘此清风遨游蓬莱仙境 唐代的饼茶还是比较大众化的,虽然一般平民百姓饮的还只是采下晾干即可饮用 的散茶。宋代的饼茶则是特别贵族化的饮料了。尤其是官家监制的,制作时选料 严格,其价格超过金玉,还往往被皇家垄断。朝中大老重臣,每逢年节,才有可 能得到朝廷一、两饼的赏赐。平民饮的散茶,宋代称之为“草茶 冲泡散茶,虽然自古就有,但正式风行于元末明初。当时战争消耗大量的生产力 那些过度奢侈、徒耗民力的龙团凤饼,显然为民众负担不起。明初洪武间,正式 停止了让民间供奉饼茶,改为散茶,日久便成为风气。散茶的兴盛也与文人士大 夫审美趣味有关系。他们人生的价值取向是“清”。《尚书·尧典》上就有“夙 夜惟寅,直哉惟清”的教诲。其后清介、清心、清白、清名、清廉等等,许许多 多带有“清”字的价值判断为他们所向往。那么日夜相伴的茶水怎么能是浑浊不 堪的呢?从宋代开始,文人饮茶如无特殊的目的,便很少加其他佐料了。宋代的 饼茶也努力向清澈无色靠拢,而散茶只要茶叶的品质好、采摘及时、加工得法, “清”是完全有保障的。 到了明代,以“清”为特征的茶的风格已经形成。有人说它是“清虚之物”,把 品饮茶的嗜好称之为“清尚”,人们把它看作纯洁的象征。它宜于和人世间摆脱 了名缰利锁的“清高”者相匹配。因为茶是至洁之物,所以要求采摘者、烘焙者 以及茶具和水质的清洁;在品饮过程中也强调环境氛围的清雅、清幽。明代罗察 说:“山堂夜坐,汲泉煮茗。至水火相战,如听松涛,清芬满怀,云光浇激,此 时幽气,故难于俗人言矣。”明代特别是明中叶以后有些文人雅士以“茶人”自 称,在园林之内建立茶室。文震亨说:“构一斗室,相旁山斋,内设茶具,教 童专主茶役,以供长日清谈,寒宵兀坐,幽人首务,不可少废者。”这是在与少 数几个知心朋友品饮时所需要的氛围,它充满了情趣。有人甚至提出具有清德之
广西桂林市 2018 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中国人很早便与茶发生关系了。《诗经•谷风》中的“谁谓荼苦,其甘如怡”的 “荼”许多人便认为是“茶”。西汉初马王堆墓葬中的随葬品中即有茶叶。不过 两汉以前,茶不是作为一种饮料存在,而是一种“菜肴”。晋代郭璞为《尔雅》 作的注中会说道茶“叶可煮作羹饮”。作羹自然少不了油盐酱醋、姜桂葱椒等调 料,还要用一些碾碎的米粉勾芡。现在,在某些地区还有其遗留存在,如湘西的 “擂茶”、陕西的“三炮台”、洛阳的“罐罐茶”等等,这些都是介于饮料与菜 肴之间的。 茶的“文人士大夫化”或说“雅化”是由唐代的“茶圣”陆羽完成的。他的那部 《茶经》不仅总结了前代饮茶的经验并加以提高与规范化,其中充满了士大夫的 审美情味。这是世界茶的历史上第一部系统论茶的著作,是茶的“雅化”的标志, 至今仍被全世界的茶人们奉为经典。唐代主要饮的是饼茶,它由茶叶蒸、捣、拍、 焙等方法制成,在煮茶之前还要烘烤、碾碎,在釜中煮沸而饮。在烹煮和品饮过 程中,所用器具也是饮茶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陆羽还研制了十分细致考究的二 十四种茶具,大都小巧玲珑,可以贮存在一个美观的笼中,携带方便。使得“远 近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与现在仍在日本流行的茶道类似,当然那是极富诗 意的艺术品。从此饮茶就多了一重意义。在这种情态下,自然会刺激诗人的想象, 于是便产生了著名的卢全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人饮茶后的感觉竟是“唯 觉两腋习习清风生”,甚至要乘此清风遨游蓬莱仙境。 唐代的饼茶还是比较大众化的,虽然一般平民百姓饮的还只是采下晾干即可饮用 的散茶。宋代的饼茶则是特别贵族化的饮料了。尤其是官家监制的,制作时选料 严格,其价格超过金玉,还往往被皇家垄断。朝中大老重臣,每逢年节,才有可 能得到朝廷一、两饼的赏赐。平民饮的散茶,宋代称之为“草茶”。 冲泡散茶,虽然自古就有,但正式风行于元末明初。当时战争消耗大量的生产力, 那些过度奢侈、徒耗民力的龙团凤饼,显然为民众负担不起。明初洪武间,正式 停止了让民间供奉饼茶,改为散茶,日久便成为风气。散茶的兴盛也与文人士大 夫审美趣味有关系。他们人生的价值取向是“清”。《尚书•尧典》上就有“夙 夜惟寅,直哉惟清”的教诲。其后清介、清心、清白、清名、清廉等等,许许多 多带有“清”字的价值判断为他们所向往。那么日夜相伴的茶水怎么能是浑浊不 堪的呢?从宋代开始,文人饮茶如无特殊的目的,便很少加其他佐料了。宋代的 饼茶也努力向清澈无色靠拢,而散茶只要茶叶的品质好、采摘及时、加工得法, “清”是完全有保障的。 到了明代,以“清”为特征的茶的风格已经形成。有人说它是“清虚之物”,把 品饮茶的嗜好称之为“清尚”,人们把它看作纯洁的象征。它宜于和人世间摆脱 了名缰利锁的“清高”者相匹配。因为茶是至洁之物,所以要求采摘者、烘焙者 以及茶具和水质的清洁;在品饮过程中也强调环境氛围的清雅、清幽。明代罗察 说:“山堂夜坐,汲泉煮茗。至水火相战,如听松涛,清芬满怀,云光浇激,此 时幽气,故难于俗人言矣。”明代特别是明中叶以后有些文人雅士以“茶人”自 称,在园林之内建立茶室。文震亨说:“构一斗室,相旁山斋,内设茶具,教一 童专主茶役,以供长日清谈,寒宵兀坐,幽人首务,不可少废者。”这是在与少 数几个知心朋友品饮时所需要的氛围,它充满了情趣。有人甚至提出具有清德之
人才配品饮清茶。从这里本来可以进一步迈进“茶道”之门,但此论终是电光石 火,稍纵即逝,没有人认真执行过 (节选自《茶的演变与风格》,作者王学泰,有删改。)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3分) A.茶最早不是作为饮料而是作为菜肴存在,里面会加其他佐料。直到宋代开始 文人饮茶才在非特殊情况下,很少添加其他东西。 B.元末明初风行散茶的原因,一是饼茶过度奢侈、徒耗民力,成为民众的负担; 是文人士大夫开始有了“清”的审美价值取向 C.散茶出现的时间较早,但流行的时间比饼茶晚;饼茶原本是大众化的茶,到了 宋代才变得很昂贵。 D.要求采摘者、烘焙者以及茶具和水质的清洁;在品饮过程中也强调环境氛围的 清雅、清幽是为了和至洁的茶匹配。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饮茶经历过“俗”到“雅”阶段,直至现今,有些地方普通老百姓饮茶仍然没 有完全摆脱这种俗的状态。 B.宋代的一般平民百姓多饮用称之为“草茶”的散茶,而贵族官员则以饮官家监 制的饼茶为主,饼茶往往因其选料严格而价格昂贵,往往被皇家垄断。 C.器具和环境都是饮茶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如陆羽研制的像艺术品一样的茶 具、“相旁山斋”的茶室等 D.文人士大夫视茶为“清虚之物”,是纯洁的象征,所以品饮茶的嗜好被称之为 “清尚”之举,和士大夫追求摆脱人世间名缰利锁的“清髙”相一致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由唐代的“茶圣”陆羽完成的茶的“雅化”体现为茶的制作方法、烹煮和品饮 过程中的器具的细致考究,这使得饮茶就多了一重艺术的意义。 B.茶道在中国没有出现,和要求过高有关。有人提出具有清德之人才配品饮清茶, 而这些要求不易于实行。 C.茶并不是一早就作为“至清之物”出现的。茶的种类、饮茶的方式、饮茶的风 格在历史中都经过了一些变化 D.宋代土大夫所饮的茶饼和散茶都能做到向清澈无色靠拢,这种以“清”为特征 的茶的风格到明代已经形成。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窗子以外 林徽因 话从哪里说起?等到你要说话,什么话都是那样渺茫地找不到个源头 此刻,就在我眼帘底下坐着,是四个乡下人的背影:一个头上包着黯黑的白布, 两个褪色的蓝布,又一个光头。他们支起膝盖,半蹲半坐的,在溪沿的短墙上休 息。每人手里一件简单的东西:一个是白木棒,一个篮子,那两个在树荫底下我 看不清楚。无疑地他们已经走了许多路,再过一刻,抽完一筒旱烟以后,是还要 走许多路的。兰花烟的香味频频随着微风,袭到我官觉上来,模糊中还有几段山 西梆子的声调,虽然他们坐的地方是在我廊子的铁纱窗以外。 永远是窗子以外,不是铁纱窗就是玻璃窗,总而言之,窗子以外! 所有的活动的颜色、声音、生的滋味,全在那里的,你并不是不能看到,只不过 是永远地在你窗子以外罢了。多少百里的平原土地,多少区域的起伏的山峦,昨
人才配品饮清茶。从这里本来可以进一步迈进“茶道”之门,但此论终是电光石 火,稍纵即逝,没有人认真执行过。 (节选自《茶的演变与风格》,作者王学泰,有删改。)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3 分) A.茶最早不是作为饮料而是作为菜肴存在,里面会加其他佐料。直到宋代开始, 文人饮茶才在非特殊情况下,很少添加其他东西。 B.元末明初风行散茶的原因,一是饼茶过度奢侈、徒耗民力,成为民众的负担; 二是文人士大夫开始有了“清”的审美价值取向。 C.散茶出现的时间较早,但流行的时间比饼茶晚;饼茶原本是大众化的茶,到了 宋代才变得很昂贵。 D.要求采摘者、烘焙者以及茶具和水质的清洁;在品饮过程中也强调环境氛围的 清雅、清幽是为了和至洁的茶匹配。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 分) A.饮茶经历过“俗”到“雅”阶段,直至现今,有些地方普通老百姓饮茶仍然没 有完全摆脱这种俗的状态。 B.宋代的一般平民百姓多饮用称之为“草茶”的散茶,而贵族官员则以饮官家监 制的饼茶为主,饼茶往往因其选料严格而价格昂贵,往往被皇家垄断。 C.器具和环境都是饮茶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如陆羽研制的像艺术品一样的茶 具、“相旁山斋”的茶室等。 D.文人士大夫视茶为“清虚之物”,是纯洁的象征,所以品饮茶的嗜好被称之为 “清尚”之举,和士大夫追求摆脱人世间名缰利锁的“清高”相一致。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由唐代的“茶圣”陆羽完成的茶的“雅化”体现为茶的制作方法、烹煮和品饮 过程中的器具的细致考究,这使得饮茶就多了一重艺术的意义。 B.茶道在中国没有出现,和要求过高有关。有人提出具有清德之人才配品饮清茶, 而这些要求不易于实行。 C.茶并不是一早就作为“至清之物”出现的。茶的种类、饮茶的方式、饮茶的风 格在历史中都经过了一些变化。 D.宋代士大夫所饮的茶饼和散茶都能做到向清澈无色靠拢,这种以“清”为特征 的茶的风格到明代已经形成。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窗子以外 林徽因 话从哪里说起?等到你要说话,什么话都是那样渺茫地找不到个源头。 此刻,就在我眼帘底下坐着,是四个乡下人的背影:一个头上包着黯黑的白布, 两个褪色的蓝布,又一个光头。他们支起膝盖,半蹲半坐的,在溪沿的短墙上休 息。每人手里一件简单的东西:一个是白木棒,一个篮子,那两个在树荫底下我 看不清楚。无疑地他们已经走了许多路,再过一刻,抽完一筒旱烟以后,是还要 走许多路的。兰花烟的香味频频随着微风,袭到我官觉上来,模糊中还有几段山 西梆子的声调,虽然他们坐的地方是在我廊子的铁纱窗以外。 永远是窗子以外,不是铁纱窗就是玻璃窗,总而言之,窗子以外! 所有的活动的颜色、声音、生的滋味,全在那里的,你并不是不能看到,只不过 是永远地在你窗子以外罢了。多少百里的平原土地,多少区域的起伏的山峦,昨
天由窗子外映进你的眼帘,那是多少生命日夜在活动着的所在;每一根青的什么 麦黍,都有人流过汗;每一粒黄的什么米粟,都有人吃去;其间还有的是周折,是 热闹,是紧张!可是你则并不一定能看见,因为那所有的周折,热闹,紧张,全 都在你窗子以外展演着。 在家里罢,你坐在书房里,窗子以外的景物本就有限。那里两树马缨,几棵丁香 榆叶梅横出疯杈的一大枝;海棠因为缺乏阳光,每年只开个两三朵—一叶子上满 是虫蚁吃的创痕,还卷着一点焦黄的边;廊子幽秀地开着扇子式,六边形的格子 窗,透过外院的日光,外院的杂音。什么送煤的来了,偶然你看到一个两个被煤 炭染成黔黑的脸;什么米送到了,一个人掮着一大口袋在背上,慢慢踱过屏门 还有自来水,电灯、电话公司来收账的,胸口斜挂着皮口袋,手里推着一辆自行 车;更有时厨子来个朋友了,满脸的笑容,“好呀,好呀,”地走进门房;什么赵 妈的丈夫来拿钱了,那是每月一号一点都不差的,早来了你就听到两个人唧唧哝 哝争吵的声浪。那里不是没有颜色、声音、生的一切活动,只是他们和你总隔个 窗子,一一扇子式的,六边形的,纱的,玻璃的! 你气闷了,把笔一搁说,这叫做什么生活!检点行装说,走了,走了,这沉闷没 有生气的生活,实在受不了,我要换个样子过活去。健康的旅行既可以看看山水 古刹的名胜,又可以知道点内地纯朴的人情风俗。走了,走了,天气还不算太坏, 就是走他一个月六礼拜也是值得的。 没想到不管你走到那里,你永远免不了坐在窗子以内的。不错,许多时髦的学者 常常骄傲地带上“考察”的神气,架上科学的眼镜,偶然走到哪里一个陌生的地 方瞭望,但那无形中的窗子是仍然存在的。不信,你检査他们的行李,有谁不带 着罐头食品,帆布床,以及别的证明你还在你窗子以内的种种零星用品,你再摸 摸他们的皮包,那里短不了有些钞票;一到一个地方,你有的是一个提梁的小 小世界。不管你的窗子朝向哪里望,所看到的多半则仍是在你窗子以外,隔层玻 璃,或是铁纱!隐隐约约你看到一些颜色,听到一些声音,如果你私下满足了, 那也没有什么,只是千万别髙兴起说什么接触了,认识了若干事物人情,天知道 那是罪过! (有删改)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分) A.第二段描写窗外四个乡下人的背影,笔触细致,表露出观看者对他们的陌生与 好奇,并引发下文关于窗子内外的感叹 B.既然所有活动的颜色、声音、生的滋味,永远都只在窗子之外,那么通过健 康的旅行,领略了名胜古迹和风土人情,就会获得深刻的认识 C.本文写“时髦的学者”架上“科学的眼镜”,到陌生的地方“瞭望”,是以 调侃的方式来讥刺他们的“考察”不过是浮光掠影罢了。 D.开头的“话从哪里说起”一句看似多余而突兀,但读完全文之后,就会明白 作者正是从那种渺茫之感开始梳理自己思路的。 5.结合全文,说明文中“窗子”的含意。(5分) 6.作者交替使用“你”和“我”两个不同的人称,其中蕴涵着怎样的态度?请结 合全文进行分析。(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莫言访谈录
天由窗子外映进你的眼帘,那是多少生命日夜在活动着的所在;每一根青的什么 麦黍,都有人流过汗;每一粒黄的什么米粟,都有人吃去;其间还有的是周折,是 热闹,是紧张!可是你则并不一定能看见,因为那所有的周折,热闹,紧张,全 都在你窗子以外展演着。 在家里罢,你坐在书房里,窗子以外的景物本就有限。那里两树马缨,几棵丁香; 榆叶梅横出疯杈的一大枝;海棠因为缺乏阳光,每年只开个两三朵——叶子上满 是虫蚁吃的创痕,还卷着一点焦黄的边;廊子幽秀地开着扇子式,六边形的格子 窗,透过外院的日光,外院的杂音。什么送煤的来了,偶然你看到一个两个被煤 炭染成黔黑的脸;什么米送到了,一个人掮着一大口袋在背上,慢慢踱过屏门; 还有自来水,电灯、电话公司来收账的,胸口斜挂着皮口袋,手里推着一辆自行 车;更有时厨子来个朋友了,满脸的笑容,“好呀,好呀,”地走进门房;什么赵 妈的丈夫来拿钱了,那是每月一号一点都不差的,早来了你就听到两个人唧唧哝 哝争吵的声浪。那里不是没有颜色、声音、生的一切活动,只是他们和你总隔个 窗子,——扇子式的,六边形的,纱的,玻璃的! 你气闷了,把笔一搁说,这叫做什么生活!检点行装说,走了,走了,这沉闷没 有生气的生活,实在受不了,我要换个样子过活去。健康的旅行既可以看看山水 古刹的名胜,又可以知道点内地纯朴的人情风俗。走了,走了,天气还不算太坏, 就是走他一个月六礼拜也是值得的。 没想到不管你走到那里,你永远免不了坐在窗子以内的。不错,许多时髦的学者 常常骄傲地带上“考察”的神气,架上科学的眼镜,偶然走到哪里一个陌生的地 方瞭望,但那无形中的窗子是仍然存在的。不信,你检查他们的行李,有谁不带 着罐头食品,帆布床,以及别的证明你还在你窗子以内的种种零星用品,你再摸 一摸他们的皮包,那里短不了有些钞票;一到一个地方,你有的是一个提梁的小 小世界。不管你的窗子朝向哪里望,所看到的多半则仍是在你窗子以外,隔层玻 璃,或是铁纱!隐隐约约你看到一些颜色,听到一些声音,如果你私下满足了, 那也没有什么,只是千万别高兴起说什么接触了,认识了若干事物人情,天知道 那是罪过! (有删改) 4.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第二段描写窗外四个乡下人的背影,笔触细致,表露出观看者对他们的陌生与 好奇,并引发下文关于窗子内外的感叹。 B. 既然所有活动的颜色、声音、生的滋味,永远都只在窗子之外,那么通过健 康的旅行,领略了名胜古迹和风土人情,就会获得深刻的认识。 C. 本文写“时髦的学者”架上“科学的眼镜”,到陌生的地方“瞭望”,是以 调侃的方式来讥刺他们的“考察”不过是浮光掠影罢了。 D. 开头的“话从哪里说起”一句看似多余而突兀,但读完全文之后,就会明白 作者正是从那种渺茫之感开始梳理自己思路的。 5. 结合全文,说明文中“窗子”的含意。(5 分) 6. 作者交替使用“你”和“我”两个不同的人称,其中蕴涵着怎样的态度?请结 合全文进行分析。(6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莫言访谈录
2012年10月13日上午8点,记者在莫言的书房见到了他,黄白细格衬衫,咖 啡色运动服,神色平静却难掩倦怠。当时,一群外媒记者已挤在客厅中等候采访 莫言要求穿着一双拖鞋接受采访,但面对记者的镜头,他还是很配合地脱掉了运 动外套。 南方周末:对于你获奖后的第一反应,媒体报道有不同版本,淮确的表述应该是 什么? 莫言:10月11日18点40分前后,评奖委员会通知我获奖并询问当时的心情, 我说的是“惊喜和惶恐”。因为全世界那么多的优秀作家都没有获奖,他们有的 八十多岁才获奖,在漫长的队伍中,相对而言我还是比较年轻的;我想,这么巨 大的荣誉降落在我身上,面对世界上那么多有充足的获奖理由却没有获奖的优秀 作家,我压力倍增 南方周末:你说过你深受中国古典文学的影响,尤其推崇《聊斋志异》,却不提 《红楼梦》,为什么? 莫言:因为蒲松龄和我同乡,“聊斋”里的很多故事,小时候都听村里老人讲 过;《聊斋志异》那精美典雅的文言文,让我读得很入迷。《红楼梦》是我早在 18岁时读的,它在文学价值上当然超过《三国演义》和《水浒》,对我的影响 也很大,但需要经过历练之后再去读,才能读得出它的味道 南方周末:美国汉学家认为,你创作的《生死疲劳》“几乎涵盖了中国在‘文化 大革命’期间的所有经历,算是那个时代的纪实小说”,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莫言:这部作品是虚幻跟民间艺术的结合、社会现实和历史的结合。虚幻的部分, 如生死轮回变成各种动物,但动物眼中的人间生活是现实的。虽然小说描写的历 史跨度有50年,但对历史的延伸,可能是50或100年之前的。如果没有虚幻, 仅仅写实,这部小说就没有生命。反之,全是虚幻的,和中国现实没有联系,也 没有意义。作家的责任、本事就是写立足现实又超越现实的东西,有变形有夸张 有想象有虚构。 南方周末:法新社认为,你的长篇小说《蛙》是最勇敢的作品。写作的时候,你 付出了比其他作品更大的勇气吗? 莫言:没有,“最勇敢”这个评价是不准确的。我1980年的中短篇,在当时都 是艺术上标新立异、思想上离经叛道的。当然他们指的很可能是《蛙》涉及了计 划生育。作家不能脱离现实生活,当然要直面现实,关心社会上的热点问题,但 进行文学创作时可以有一定的处理方式。《蛙》是以我姑为原型,她从建国初开 始做妇科医生,一直到退休。写这样一个人,自然要涉及从1980年延续至今的 计划生育政策。写这个问题是文学创作的需要,塑造人物的需要。这个小说是文 学作品,问题没有压倒文学,事件没有破坏人物,挑战性也不仅在于题材本身, 还在于小说的形式和塑造人物的难度。 南方周末:日本爱知县一个寺庙里,有以“莫言”命名的点心,据说厨师是《红 高粱家族》的读者,你怎么看待?还有,你怎么评价村上春树的作品? 莫言:我去看过爱知县的莫言馒头,和点心铺老板吃过饭。爱知县称念寺的住持 是个文学爱好者,对我的小说很有研究,而且是个很好的文学活动组织者,他把 我的书发给周围的信徒看;因点心铺老板夫妻是他的信众,是他建议点心铺老板 做一种莫言馒头,高粱米的颜色,里面是糖和奶油,馒头还不错。村上春树是个 非常有影响力的作家,被翻译作品的数量非常大,而且赢得很多读者的喜爱,我 非常尊重他。他比我大,但心态比我年轻,与西方交流比较广泛。他关注现代生 活、年轻人的生活,这一点是我无法相比的,这样的作品我写不出来
2012 年 10 月 13 日上午 8 点,记者在莫言的书房见到了他,黄白细格衬衫,咖 啡色运动服,神色平静却难掩倦怠。当时,一群外媒记者已挤在客厅中等候采访。 莫言要求穿着一双拖鞋接受采访,但面对记者的镜头,他还是很配合地脱掉了运 动外套。 南方周末:对于你获奖后的第一反应,媒体报道有不同版本,准确的表述应该是 什么? 莫言:10 月 11 日 18 点 40 分前后,评奖委员会通知我获奖并询问当时的心情, 我说的是“惊喜和惶恐”。因为全世界那么多的优秀作家都没有获奖,他们有的 八十多岁才获奖,在漫长的队伍中,相对而言我还是比较年轻的;我想,这么巨 大的荣誉降落在我身上,面对世界上那么多有充足的获奖理由却没有获奖的优秀 作家,我压力倍增。 南方周末:你说过你深受中国古典文学的影响,尤其推崇《聊斋志异》,却不提 《红楼梦》,为什么? 莫言:因为蒲松龄和我同乡,“聊斋 ”里的很多故事,小时候都听村里老人讲 过;《聊斋志异》那精美典雅的文言文,让我读得很入迷。《红楼梦》是我早在 18 岁时读的,它在文学价值上当然超过《三国演义》和《水浒》,对我的影响 也很大,但需要经过历练之后再去读,才能读得出它的味道。 南方周末:美国汉学家认为,你创作的《生死疲劳》“几乎涵盖了中国在‘文化 大革命’期间的所有经历,算是那个时代的纪实小说”,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莫言:这部作品是虚幻跟民间艺术的结合、社会现实和历史的结合。虚幻的部分, 如生死轮回变成各种动物,但动物眼中的人间生活是现实的。虽然小说描写的历 史跨度有 50 年,但对历史的延伸,可能是 50 或 100 年之前的。如果没有虚幻, 仅仅写实,这部小说就没有生命。反之,全是虚幻的,和中国现实没有联系,也 没有意义。作家的责任、本事就是写立足现实又超越现实的东西,有变形有夸张 有想象有虚构。 南方周末:法新社认为,你的长篇小说《蛙》是最勇敢的作品。写作的时候,你 付出了比其他作品更大的勇气吗? 莫言:没有,“最勇敢”这个评价是不准确的。我 1980 年的中短篇,在当时都 是艺术上标新立异、思想上离经叛道的。当然他们指的很可能是《蛙》涉及了计 划生育。作家不能脱离现实生活,当然要直面现实,关心社会上的热点问题,但 进行文学创作时可以有一定的处理方式。《蛙》是以我姑为原型,她从建国初开 始做妇科医生,一直到退休。写这样一个人,自然要涉及从 1980 年延续至今的 计划生育政策。写这个问题是文学创作的需要,塑造人物的需要。这个小说是文 学作品,问题没有压倒文学,事件没有破坏人物,挑战性也不仅在于题材本身, 还在于小说的形式和塑造人物的难度。 南方周末:日本爱知县一个寺庙里,有以“莫言”命名的点心,据说厨师是《红 高粱家族》的读者,你怎么看待?还有,你怎么评价村上春树的作品? 莫言:我去看过爱知县的莫言馒头,和点心铺老板吃过饭。爱知县称念寺的住持 是个文学爱好者,对我的小说很有研究,而且是个很好的文学活动组织者,他把 我的书发给周围的信徒看;因点心铺老板夫妻是他的信众,是他建议点心铺老板 做一种莫言馒头,高粱米的颜色,里面是糖和奶油,馒头还不错。村上春树是个 非常有影响力的作家,被翻译作品的数量非常大,而且赢得很多读者的喜爱,我 非常尊重他。他比我大,但心态比我年轻,与西方交流比较广泛。他关注现代生 活、年轻人的生活,这一点是我无法相比的,这样的作品我写不出来
(摘编自2012年10月《南方周末》) 7.下列对莫言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生死疲劳》立足现实又超越现实,是虚幻与写实相结合的作品,具有强大 的生命力。 B.《生死疲劳》涵盖了作者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的所有经历,因而被认为是 纪实小说。 C.《蛙》由于涉及了计划生育,被人认为是最勇敢的作品,莫言对这个评价并 不认可。 D.《蛙》以姑姑为原型,写到计划生育问题,是文学创作的需要,也是塑造人 物的需要。 8.下列对访谈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面对蜂拥而至的媒体采访,莫言毫无大师架子,依然 保持平民姿态:黄白细格衬衫、咖啡色运动服,甚至穿着一双拖鞋。 B.莫言曾说过,自己深受中国古典文学的影响,他认为《红楼梦》超过了《三 国演义》和《水浒》,经过历练后才能读出《红楼梦》的味道 C.作品《生死疲劳》描写的历史跨度有50年,但延伸的不止50年,其中生死 轮回变成各种动物是虚幻部分,动物眼中看到的人间生活是现实部分。 D.日本爱知县的莫言馒头是高粱米的颜色、糖和奶油夹心;据说点心铺老板既 是《红高粱家族》的读者、莫言的信众,又是很好的文学活动组织者。 E.莫言认为村上春树是个非常有影响力的作家,心态年轻,与西方交流广泛 具有更多现代生活气质,并坦承自己写不出村上春树的这类作品。 9.在莫言看来,作家应该怎样处理文学创作和现实的关系?请结合其作品简要 概述。(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体共4小题,19分) 褚赑[sha]字谋远,少以才干称,袭爵关内侯。于时长沙王义擅权,成都、河间 阻兵于外,赑知内难方作,乃弃官避地幽州。后河北有寇难,复还乡里。河南尹 举赑行本县事。及天下鼎沸,媞招合同志,将图过江,先移住阳城界。燙与荥阳 太守郭秀共保万氏台,秀不能绥众,与将陈抚、郭重等构怨,遂相攻击。赑惧祸 及,谓抚等曰:“诸君所以在此,谋逃难也。今宜共戮力以备贼,幸无外难,而 内自相击,是避坑落井也。郭秀诚为失理应且容之若遂所忿城内自溃胡贼闻之指 掩袭诸君虽得杀秀无解胡虏矣累弱非一宣深思之。”抚等悔悟,与秀交和。时 数万口赖赑获全 建兴初,复为梁郡司马。时部将耿奴甚得人情,而专势,赑常优遇之。梁郡太傅 王玄为政既急,知其不能容奴,因戒之曰:“卿威杀已多,而人情难一,官深 慎之。”玄纳赑言,外羁縻奴,而内怀愤。会迁为陈留,将发,乃收奴斩之。奴 余党聚众杀玄。梁郡既有内难,而徐州贼张平等欲掩袭之。郡人遑惑,将以郡归 平。抚之,众心乃定
(摘编自 2012 年 10 月《南方周末》) 7.下列对莫言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生死疲劳》立足现实又超越现实,是虚幻与写实相结合的作品,具有强大 的生命力。 B.《生死疲劳》涵盖了作者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的所有经历,因而被认为是 纪实小说。 C.《蛙》由于涉及了计划生育,被人认为是最勇敢的作品,莫言对这个评价并 不认可。 D.《蛙》以姑姑为原型,写到计划生育问题,是文学创作的需要,也是塑造人 物的需要。 8.下列对访谈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 分) A.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面对蜂拥而至的媒体采访,莫言毫无大师架子,依然 保持平民姿态:黄白细格衬衫、咖啡色运动服,甚至穿着一双拖鞋。 B.莫言曾说过,自己深受中国古典文学的影响,他认为《红楼梦》超过了《三 国演义》和《水浒》,经过历练后才能读出《红楼梦》的味道。 C.作品《生死疲劳》描写的历史跨度有 50 年,但延伸的不止 50 年,其中生死 轮回变成各种动物是虚幻部分,动物眼中看到的人间生活是现实部分。 D.日本爱知县的莫言馒头是高粱米的颜色、糖和奶油夹心;据说点心铺老板既 是《红高粱家族》的读者、莫言的信众,又是很好的文学活动组织者。 E.莫言认为村上春树是个非常有影响力的作家,心态年轻,与西方交流广泛, 具有更多现代生活气质,并坦承自己写不出村上春树的这类作品。 9.在莫言看来,作家应该怎样处理文学创作和现实的关系?请结合其作品简要 概述。(4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体共 4 小题,19 分) 褚翜[s hà]字谋远,少以才干称,袭爵关内侯。于时长沙王义擅权,成都、河间 阻兵于外,翜知内难方作,乃弃官避地幽州。后河北有寇难,复还乡里。河南尹 举翜行本县事。及天下鼎沸,翜招合同志,将图过江,先移住阳城界。翜与荥阳 太守郭秀共保万氏台,秀不能绥众,与将陈抚、郭重等构怨,遂相攻击。翜惧祸 及,谓抚等曰:“诸君所以在此,谋逃难也。今宜共戮力以备贼,幸无外难,而 内自相击,是避坑落井也。郭秀诚为失理应且容之若遂所忿城内自溃胡贼闻之指 来掩袭诸君虽得杀秀无解胡虏矣累弱非一宜深思之。”抚等悔悟,与秀交和。时 数万口赖翜获全。 建兴初,复为梁郡司马。时部将耿奴甚得人情,而专势,翜常优遇之。梁郡太傅 王玄为政既急,翜知其不能容奴,因戒之曰:“卿威杀已多,而人情难一,宜深 慎之。”玄纳翜言,外羁縻奴,而内怀愤。会迁为陈留,将发,乃收奴斩之。奴 余党聚众杀玄。梁郡既有内难,而徐州贼张平等欲掩袭之。郡人遑惑,将以郡归 平。翜抚之,众心乃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