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033 果单单表白自己对诗的风格的个人爱好,说自己特别欣赏“不著一字, 尽得风流”的含蓄之美和“采采流水,蓬蓬远春”似的纤秾之态,我们对 渔洋还不能有所责怪:可是他以一代诗宗的声望,在诗的风格上加以 倡导,说只有含蓄与纤秾之美才是“绝妙”的,这给人们的影响是不好 的,所以也就应该遭到人们的批评。 我们赞成司空图论诗的风格“不主一格”不赞成王渔洋把诗的风 格定于一尊。论诗“不主一格”,我以为这是司空图在诗的风格论上的 一点贡献 同空图论诗的风格,其可取之处不仅在于“不主一格”,还在于他 强调诗人的主观思想在形成风格中的重要作用。我们在前面说过,司 空图在《二十四诗品》中,几乎处处强调创造艺术风格,必须“俱到适 往”才能“著手成春”。当然,这是必须剔除的糟粕。但是,如果我们去 掉他所说的玄虚之“道”,从而强调艺术风格的形成必须以诗人的思想 感情为骨髓,这还是有意义的。因为风格,如刘勰所说的,它是“因内 而符外”,它是诗人的“性情所铄、陶染所凝”的表征,它必然涂上诗人 的思想感情色彩,打上诗人的性格倾向、艺术修养、艺术趣味的烙印。 一句话,诗人的思想感情是形成他的艺术风格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在 因素 风格是“因内而符外”的,也就是说,他是一种内发的东西,它既表 现在艺术的内容上,同时也表现在艺术的形式上。司空图对这一点也 是很理解的。他在强调形成风格的内在因素的同时,在某些品中,也 强调了艺术创作中的取材、表现手法、语言运用等对形成艺术风格的 作用。如他论“洗炼”时说:“犹矿出金,如铅出银。超心炼治,绝爱缁 磷。”论“含蓄”时说:“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论“缜密”时说:“是有真 迹,如不可知。”论“委曲”时说:“似往已回,如幽匪藏。”论“实境”时说: “取语甚直,计思匪深。”这些话,共同地说明,他要诗人在锻炼自己的 风格时,必须严于取材,要有恰当的取材,要有恰当的艺术技巧来表达
034二十四诗品校注译评 作品的内容,要运用恰当的语言来传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二十四诗品》在对诗的风格的描状与品说中,告诉了我们,风格 既体现在作品的内容上,也体现在作品的形式上;风格的形成,既有其 内在因素,也有其外在因素,在形成风格的内外因素相结合中,诗人的 思想感情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一点,我以为也是司空图在风格论 上的贡献 诗的风格是通过诗的形象来体现的。诗人创作,必有诗的意境, 才有诗的形象。司空图论诗的形象创造,主张形神兼备,这也是值得 我们注意的一点。例如,在论“绮丽”时,开头就说“神存富贵,始轻黄 金”,指明诗要绮丽,不在于堆金积玉的描绘,而在于有富贵的“神气”: 论“形容”,强调写出“风云变态,花草精神,海之波澜,山之嶙峋”,既要 求描绘出事物的“态”,同时也要求传出事物的“神”:论“缜密”说“意象 欲生,造化已奇”,指明诗的意象要栩栩如生,就得有造化般的本领,传 出事物的神情。可以说,在诗的意境创造上,他已注意到形神兼备的 问题,这是充分估计到艺术的特征而提出来的有益的看法。不过,我 们也不可忽视,他对诗的意境的形与神的产生根源问题,作了唯心主 义的解释。他说事物的形,只是“道”的“离形得似”、“假体遗愚”,而对 于一切事物的描绘,只有“俱到适往”,才能“著手成春”。意境的形与 神的源泉,照他说,就是那个玄之又玄的“道”。显然,这种看法是错误 的,有害的。 司空图论诗,还是所谓“象外象、景外景、味外味”的说法。他在 《与极浦书》中说:“戴容州云: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 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岂容易可谭哉?”心在 《与李生论诗书》中说:“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然后可以言韵外之致”、 ①祖保泉、陶礼天笺校:《司空表圣诗文集笺校》,安徽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第215页
绪论」035 “味外之旨”①。在《与王驾评诗书》中又说:“河、汾蟠郁之气,宜继有 人。今王生者,寓居其间,沉渍益久,五言所得,长于思与境偕,乃诗家 之所尚者。”我以为这都与诗的形神兼备的说法是一致的。 高尔基说:“作家底作品要能够相当强烈地打动读者底心胸,只有 作家所描写的一切一情景、形象、状貌、性格等等,能历历地浮现在 读者眼前,使读者也能够各式各样地去‘想象’它们,而以读者自己底 经验、印象及知识底积蓄去补充和增补。由作家经验和读者经验底结 合和一致,能够产生艺术的真实一言语艺术底特殊的说服力。”®是 的,美好的诗章总是以形神兼备的有限的形象来表现复杂的生活内 容。诗人总是把他所要描写的一切,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这 是所谓“近而不浮”:这样的诗,可以触发读者的想象,把读者诱导到诗 的境界中去,让读者以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欣赏经验来丰富诗人所描绘 的意境,从而领会诗的意境所包含的思想内容,这是所谓“远而不 尽”。只有这种形神兼备的、能触发读者想象的诗,才是“象外之象,景 外之景”,也才有“味外之味”。 诗,要让人有想象的余地,这是人们对诗的一一个审美要求。 在创造意境时,怎样才能有“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味外之昧” 呢?司空图提出了“思与境偕”的说法。 “思与境偕”是什么意思呢?这里的“思”,照我想,指的是诗人的 主观思想感情:“境”,指诗人所描绘的客观景象。司空图所说的“思与 境偕”,与后人所说的“情景交融”没有什么根本不同。“思”与“境”要能 交融起来,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才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形象的: ①祖保泉、陶礼天笺校:《司空表圣诗文集笺校》,安徽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第193一194页。 ②祖保泉、陶礼天笺校:《司空表圣诗文集笺校》,安徽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第190页。 ③[苏联]高尔基著,以群等译:《给青年作者》,中国青年出版社1955年版,第 71页
036二十四诗品校注译评 境也是活生生的、有意义的。这就是说,有了“思”与“境”交融的境界, 并对这种境界加以描绘,才有形神兼备的艺术形象出现 在创作上,必须“思与境偕”。诗人所描绘的形象必须形神兼备, 使人读来感到有“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味外之味”。这对那些雕琢刻 绘而言穷意尽的诗来说,算是一帖可服之药。所以,我认为,这也是司 空图在诗的风格论上的贡献。这种理论,还是值得我们批判地加以汲 取的。 上面,我们对司空图的籍贯、家庭、生平和思想作了简略的介绍: 对《二十四诗品》的理论体系、基本思想、表现方法和艺术贡献,也作了 一些分析。由于理论水平的限制,这些说明可能是不妥当的。又,我 们为《二十四诗品》所作的校、注、译、评,虽力求言之有据,但也难免有 臆测的地方,希望读者多多指正
《二十四诗品》重校说明」037 《二十四诗品》重校说明 今人校勘的《二十四诗品》,以郭绍虞先生的《诗品集解》最受注 目。郭先生说: 《诗品》异文,不外两个来源,一是《说郭》本,一是《津逮》 本。二本相较,《说郭》本要好一些,但《津逮》本也有可取之 处。本书所据,以此二本为多。 据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1976年出版的《明人传记辞典》第 1271页,房兆楹撰文:“一百二十卷《说郛》原版刻于万历三十五年 (1607年)至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之间。”可知郭先生在1962年时重 视《说郛》本,是有眼力的。但从新近出现的几种早于《说郭》本的《二 十四诗品》文本看,重新校勘《二十四诗品》颇有必要:通过校勘,可以 使读者明了元、明时代《二十四诗品》传抄、转刻中的异文演变概况。 举个例说:《豪放》品开头一句“观花匪禁”的“花”字,后世有人以为“观 花匪禁”不好解释,便臆改为“观化匪禁”(如《龙威》本),其实,刻于明 代成化二年(1466年)的怀悦《诗家一指》本便刻作“观华匪禁”。这便 清楚地表明,明代前期人所见到的《二十四诗品·豪放》第一句乃是“观 花匪禁”。“花”、“华”,古今字之异而已,此后明刻诸本皆“观花匪禁”是 有来头的。 我重新校勘《二十四诗品》的依据是什么?近三年(1994一1997 ①[唐]司空图著,郭绍虞集解:《诗品集解·校记》,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 版,第4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