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答案:①两种说法是从个体和社会两个不同的角度来说的,所以不矛盾。 ②“主动发现”是指个人可以通过学习,主动以图式透射来观察、理解世界 ③“被动的行为”是指在现代社会中,由于画面平面的、碎片化的特点,加上视 觉的优先性和至上性,现代人完全成了观者。 解析:该题考査综合概括的能力。回答该题需要紧扣问题本身,从三方面着手 一是总括不矛盾的原因,“主动发现”和“被动的行为”是从不同角度来说的 是说明“主动发现”的含义,由文章二三段可以概括提炼出;三是阐明“被动 的行为”的含义,主要从文章的最后一段概括提炼。 (重庆卷)阅读下文,完成第5~7题。 瑞士数学家、物理学家欧拉善用简洁的函数表达真理,欧拉公式至今仍被认为是 最具美感、最有魅力的公式之一。他还曾写下《音乐新理论的尝试》,将数学学 与艺术美结合在一起。这位天才给后人有益的启示:探究真理的动力中饱含着对 美的追求,科学之美可诱发出科学家无限的创造力。 尽管科学家们对科学美的阐述大多是零散的、即兴的,但不难看出他们对科学之 美的肯定和重视。英国数学家、哲学家罗素从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中“读出 音乐般的美妙”,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从达尔文《物种起源》中“见出生物世界 无与伦比的统一之美”。科学家杨振宁則用高适在《答候少府》中的诗句“性灵 出万象,风骨超常伦”,来描述狄拉克的反粒子理论带来的精神震撼。他还以虹 与霓为例描述科学之美:小时候看虹和霓,被极美的表面现象所吸引,长大懂得 測量后发现这种现象的物理原因,体会到了一种极深层的理论架构的美。 在这些大科学家眼里,科学美是自然和谐之美的映射,是人们发现自然之秘而产 生的句我超越感,是从科学和谐统一的思想中产生的愉悦自由的心理体猃,是促 使他们勇攀科学高峰的重要原动力。 科学美还包括审美直觉和审羑灵感,不少科学家在科学创造过程中最初的选择, 往往是依靠审美直觉来完成。比如狄拉克的“单磁核”假说,就是从磁与电共有 的对称美中获得启示,后来被实验证实;物理学家卢瑟福探索原子结构时有种直 觉,感到原子核是一颗“小太阳”;哥白尼在观察太阳系运动时这样描述:“太 阳乘坐宝座率领着它周困的行星家族。”正是这些审美想象,启发了科学家的灵 感,引导着他们前往成功的彼岸 反观我们的现实,科学美却被有意无意地冷落甚至剥夺,近乎一件奢侈品。备受 推崇的奥林匹克数学竞赛,已异化为机械的題海战术,孩子们很难在大量做題中 享受数学的韵律之美。在科研领域,不少人急功近利,失去了探寻更高层次的科 学美的机会。 正如但丁所说,美是真理的光辉。漠视科学的美感,就很难探寻到真理的内核。 在教育中,如果先让孩子欣赏“虹与霓”的现象美,再引导他们去探究背后的科 学原理,是否更能激发其学习兴趣?在科研中,少一些功利,多一份对美的追寻 之心,把单调枯燥的实验变成美的探险,或许更容易到达真理的彼岸。在科普活 动中,多一些日升月落、星辰闪耀、火箭腾空而起的美感体验,可能会让普通人 更加崇尚自然、走近科学。 科学本来就是美的,探索未知世界的过程应是充满新奇体验的美的旅程。 5.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对“科学美”内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科学家探究科学真理对极深层理论架构的美的体会和感悟 B.自然和谐之美的映射和科学家发现自然之秘而产生的自我超越感
10 答案:①两种说法是从个体和社会两个不同的角度来说的,所以不矛盾。 ②“主动发现”是指个人可以通过学习,主动以图式透射来观察、理解世界。 ③“被动的行为”是指在现代社会中,由于画面平面的、碎片化的特点,加上视 觉的优先性和至上性,现代人完全成了观者。 解析:该题考查综合概括的能力。回答该题需要紧扣问题本身,从三方面着手: 一是总括不矛盾的原因,“主动发现”和“被动的行为”是从不同角度来说的; 二是说明“主动发现”的含义,由文章二三段可以概括提炼出;三是阐明“被动 的行为”的含义,主要从文章的最后一段概括提炼。 (重庆卷)阅读下文,完成第 5~7 题。 瑞士数学家、物理学家欧拉善用简洁的函数表达真理,欧拉公式至今仍被认为是 最具美感、最有魅力的公式之一。他还曾写下《音乐新理论的尝试》,将数学学 与艺术美结合在一起。这位天才给后人有益的启示:探究真理的动力中饱含着对 美的追求,科学之美可诱发出科学家无限的创造力。 尽管科学家们对科学美的阐述大多是零散的、即兴的,但不难看出他们对科学之 美的肯定和重视。英国数学家、哲学家罗素从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中“读出 音乐般的美妙”,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从达尔文《物种起源》中“见出生物世界 无与伦比的统一之美”。科学家杨振宁則用高适在《答候少府》中的诗句“性灵 出万象,风骨超常伦”,来描述狄拉克的反粒子理论带来的精神震撼。他还以虹 与霓为例描述科学之美:小时候看虹和霓,被极美的表面现象所吸引,长大懂得 測量后发现这种现象的物理原因,体会到了一种极深层的理论架构的美。 在这些大科学家眼里,科学美是自然和谐之美的映射,是人们发现自然之秘而产 生的句我超越感,是从科学和谐统一的思想中产生的愉悦自由的心理体猃,是促 使他们勇攀科学高峰的重要原动力。 科学美还包括审美直觉和审羑灵感,不少科学家在科学创造过程中最初的选择, 往往是依靠审美直觉来完成。比如狄拉克的“单磁核”假说,就是从磁与电共有 的对称美中获得启示,后来被实验证实;物理学家卢瑟福探索原子结构时有种直 觉,感到原子核是一颗“小太阳”;哥白尼在观察太阳系运动时这样描述:“太 阳乘坐宝座率领着它周困的行星家族。”正是这些审美想象,启发了科学家的灵 感,引导着他们前往成功的彼岸。 反观我们的现实,科学美却被有意无意地冷落甚至剥夺,近乎一件奢侈品。备受 推崇的奥林匹克数学竞赛,已异化为机械的題海战术,孩子们很难在大量做題中 享受数学的韵律之美。在科研领域,不少人急功近利,失去了探寻更高层次的科 学美的机会。 正如但丁所说,美是真理的光辉。漠视科学的美感,就很难探寻到真理的内核。 在教育中,如果先让孩子欣赏“虹与霓”的现象美,再引导他们去探究背后的科 学原理,是否更能激发其学习兴趣?在科研中,少一些功利,多一份对美的追寻 之心,把单调枯燥的实验变成美的探险,或许更容易到达真理的彼岸。在科普活 动中,多一些日升月落、星辰闪耀、火箭腾空而起的美感体验,可能会让普通人 更加崇尚自然、走近科学。 科学本来就是美的,探索未知世界的过程应是充满新奇体验的美的旅程。 5.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对“科学美”内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科学家探究科学真理对极深层理论架构的美的体会和感悟 B.自然和谐之美的映射和科学家发现自然之秘而产生的自我超越感
C.研究科学过程中受审美直觉和审美灵感启发产生的审美想象 D.促使科学家勇攀科学高峰追求美、探索美的重要原动力 【答案】5.D 【解析】本题考査“理解文中重要概念或词语的含义”的能力,属于社科文常规 题型,能力层级为B。D选项答非所问,不是对“科学美”内涵的理解,而是对 其作用的阐述。 做本题时,要注意审题,是对“科学美”内涵的理解;还应注意现代文阅读干扰 项设置的各种类型,如答非所问、张冠李戴、强加因果等。 6.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关于科学成果的表述符合原意的一项是(3分) A.欧拉的《音乐新理论的尝试》以数学美与艺术美的结合呈现了科学美 B.欧几里德的数学专著《几何原本》具有音乐般的美妙品格 C.狄拉克的反粒子理论具有唐诗“性灵出万象,风骨超常伦”般的境界 D.狄拉克的“单磁核”假说经实验证实出磁与电共有的对称之美 【答案】6.B 【解析】本题考査“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分析概括作者在文 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A项原文只表述了《音乐新理论的尝试》 将数学美与艺术美相结合,但并没有说呈现了科学美,属于无中生有;B项原文 说用髙适的诗句来描述狄克拉的反粒子理论带来的精神震撼,并没有说反粒子理 论具有这样的境界:D项原文表述为这一假说是从磁与电共有的对称之美得到启 示,而不是通过实验去证实它具有磁与电共有的对称之美 7.作者说,学习数学时机械的题海战术很难让人享受到数学的韵律之美。你赞同 吗?结合原文提供的信息说明理由。(5分) 【答案】7.(1)赞同。(2)美是真理的光辉,学习数学会有韵律美的 体验和感受。机械的题海战术是急功近利的表现,使孩子们失去了探寻科学美的 机会。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和“从不同角度和层面阐 发文本的内容和形式”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解析】:根据原文信息,首先 肯定学习数学会有韵律美的体验和感悟。第五段的最后一句提出急功近利使人们 失去探寻更高层次科学美的机会,而机械的题海战术,同样是急功近利的表现, 它也使孩子们失去了探寻科学美的机会 (安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当今的艺术仿佛在兴致勃勃地享受一场技术的盛宴。戏曲舞台上眼花缭乱的灯 光照射,3D电影院里上下左右晃动的座椅,魔术师利用各种光学仪器制造观众 的视觉误差,摄影师借助计算机将一张平庯的面容修饰得貌若天仙……总之,从 声光电的全面介入到各种闻所未闻的机械设备,技术的发展速度令人吃惊。然而, 有多少人思考过这个问题:技术到底赋予了艺术什么?关于世界,关于历史,关 于神秘莫测的人心—一技术增添了哪些发现?在许多贪大求奢的文化工程、文艺 演出中,我们不难看到技术崇拜正在形成。 ②技术是艺术生产的组成部分,艺术的创作与传播从来没有离开技术的支 持。但即便如此,技术也从未扮演过艺术的主人。《史记》、《窦娥冤》、《红 楼梦》……这些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它们的思想光芒与艺术魅力,而不是因 为书写于竹简,上演于舞台,或者印刷在书本里。然而,在现代社会,技术的日
C.研究科学过程中受审美直觉和审美灵感启发产生的审美想象 D.促使科学家勇攀科学高峰追求美、探索美的重要原动力 【答案】5.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或词语的含义”的能力,属于社科文常规 题型,能力层级为 B。D 选项答非所问,不是对“科学美”内涵的理解,而是对 其作用的阐述。 做本题时,要注意审题,是对“科学美”内涵的理解;还应注意现代文阅读干扰 项设置的各种类型,如答非所问、张冠李戴、强加因果等。 6.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关于科学成果的表述符合原意的一项是(3 分) A.欧拉的《音乐新理论的尝试》以数学美与艺术美的结合呈现了科学美 B.欧几里德的数学专著《几何原本》具有音乐般的美妙品格 C.狄拉克的反粒子理论具有唐诗“性灵出万象,风骨超常伦”般的境界 D.狄拉克的“单磁核”假说经实验证实出磁与电共有的对称之美 【答案】6. B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分析概括作者在文 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C。A 项原文只表述了《音乐新理论的尝试》 将数学美与艺术美相结合,但并没有说呈现了科学美,属于无中生有;B 项原文 说用高适的诗句来描述狄克拉的反粒子理论带来的精神震撼,并没有说反粒子理 论具有这样的境界;D 项原文表述为这一假说是从磁与电共有的对称之美得到启 示,而不是通过实验去证实它具有磁与电共有的对称之美。 7.作者说,学习数学时机械的题海战术很难让人享受到数学的韵律之美。你赞同 吗?结合原文提供的信息说明理由。(5 分) 【答案】7.(1)赞同。(2)美是真理的光辉,学习数学会有韵律美的 体验和感受。机械的题海战术是急功近利的表现,使孩子们失去了探寻科学美的 机会。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和“从不同角度和层面阐 发文本的内容和形式”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D。【解析】:根据原文信息,首先 肯定学习数学会有韵律美的体验和感悟。第五段的最后一句提出急功近利使人们 失去探寻更高层次科学美的机会,而机械的题海战术,同样是急功近利的表现, 它也使孩子们失去了探寻科学美的机会。 (安徽卷)阅 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 ~ 3 题。 ①当今的艺术仿佛在兴致勃勃地享受一场技术的盛宴。戏曲舞台上眼花缭乱的灯 光照射,3D 电影院里上下左右晃动的座椅,魔术师利用各种光学仪器制造观众 的视觉误差,摄影师借助计算机将一张平庸的面容修饰得貌若天仙……总之,从 声光电的全面介入到各种闻所未闻的机械设备,技术的发展速度令人吃惊。然而, 有多少人思考过这个问题:技术到底赋予了艺术什么?关于世界,关于历史,关 于神秘莫测的人心——技术增添了哪些发现?在许多贪大求奢的文化工程、文艺 演出中,我们不难看到技术崇拜正在形成。 ②技术是艺术生产的组成部分,艺术的创作与传播从来没有离开技术的支 持。但即便如此,技术也从未扮演过艺术的主人。《史记》、《窦娥冤》、《红 楼梦》……这些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它们的思想光芒与艺术魅力,而不是因 为书写于竹简,上演于舞台,或者印刷在书本里。然而,在现代社会,技术的日
新月异造就了人们对技术的盲目崇拜,以至于许多人没有察觉艺术生产正在出现 个颠倒:许多时候,技术植入艺术的真正原因其实是工业社会的技术消费,而 不是艺术演变的内在冲动。换言之,这时的技术无形中晋升为领跑者,艺术更像 是技术发明力图开拓的市场。 ③中国艺术的“简约”传统隐含了对于“炫技”的不屑。古代思想家认为,繁杂 的技术具有炫目的迷惑性,目迷五色可能干扰人们对于“道”的持续注视。他们 众口一词地告诫“文胜质”可能导致的危险,这是古代思想家的人文情怀。当然, 这并非号召艺术拒绝技术,而是敦促文化生产审慎地考虑技术的意义:如果不存 在震撼人心的主题,繁杂的技术只能沦为虚有其表的形式。 ④这种虚有其表的形式在当下并不少见,见怪陆离的外观往往掩盖了内容的苍 白。譬如众多文艺晩会和其他娱乐节目。大额紫荆慷慨赞助,大牌演员频频现身, 大众传媒提供各种空间……形形色色的文艺晚会如此密集,以至于人们不得不怀 疑:这个社会真的需要那么多奢华呈现吗?除了玩会还是晚会,如此贫乏的文化 想象通常预示了主题的贫乏一—这种贫乏多半与技术制造的华丽风格形成了鲜 明的对比。此时的技术业已游离了艺术的初衷,众多的娱乐节目一一而不是艺术 一一充当了技术的受惠者 ⑤技术是一个中性的东西,是一种工具,关键在于怎么使用。对于技术的盲目崇 拜无异于对于工具的盲目崇拜,这种崇拜的实质,是重技而轻道,重物而轻人。 如果任由其泛滥,容易遮蔽掉技术背后真正关键的东西一一使用技术的人的作用 与良知。前一段诸多社会事件引起舆论大哗的时候,并没有多少人将这些社会事 件与技术联系起来。从瘦肉精饲料、三聚氰胺奶粉、毒胶囊的制作到利用电话 互联网精心设计的钱财欺诈,舆论同声谴责的是无量企业、利欲熏心的商家、心 狠手辣的骗子以及失职的监管机构,而技术研发者的责任似乎被轻轻放过,人们 没有看到参与这些社会事件的技术人员出面道歉,这个环节成为盲点因而遭到遗 忘一一文化领域的事情也似乎常常如此。社会的进步、文化的繁荣,需要让技术 与道德的关系重回人们的视野之中,如此我们方可避免陷入技术盲目崇拜的陷阱 与误区 (选自《新华文摘》2013年第23期,有删改) 1.下列关于“技术崇拜”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从现象看,技术崇拜就是大型文艺晚会中声光电的全面介入和各种闻所未闻 的机械设备等诸多技术手段的过度应用 B.从原因看,技术崇拜过分强调日新月异的现代技术对艺术创作和传播的作用 许多时候源于艺术生产中的技术消费。 C.从结果看,技术崇拜所形成的华丽风格,弥补了娱乐节目艺术主题的不足, 从而让娱乐节目成为技术使用的受惠者。 D.从实质看,技术崇拜无异于工具崇拜,重技而轻道,重物而轻人,忽视了艺 术演变的内在冲动在艺术生产中的作用。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理解文中重点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A项把“技术崇拜”的范围缩小到了“大型文艺晚会”,不合文意;B项偷换概 念,原文“工业社会的技术消费”,而非“艺术生产中的技术消费”;C项从结 果角度看技术崇拜,只看到文中提及的好结果,而对作者重点论述的不好结果问 曾提及。D 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新月异造就了人们对技术的盲目崇拜,以至于许多人没有察觉艺术生产正在出现 一个颠倒:许多时候,技术植入艺术的真正原因其实是工业社会的技术消费,而 不是艺术演变的内在冲动。换言之,这时的技术无形中晋升为领跑者,艺术更像 是技术发明力图开拓的市场。 ③中国艺术的“简约”传统隐含了对于“炫技”的不屑。古代思想家认为,繁杂 的技术具有炫目的迷惑性,目迷五色可能干扰人们对于“道”的持续注视。他们 众口一词地告诫“文胜质”可能导致的危险,这是古代思想家的人文情怀。当然, 这并非号召艺术拒绝技术,而是敦促文化生产审慎地考虑技术的意义:如果不存 在震撼人心的主题,繁杂的技术只能沦为虚有其表的形式。 ④这种虚有其表的形式在当下并不少见,见怪陆离的外观往往掩盖了内容的苍 白。譬如众多文艺晚会和其他娱乐节目。大额紫荆慷慨赞助,大牌演员频频现身, 大众传媒提供各种空间……形形色色的文艺晚会如此密集,以至于人们不得不怀 疑:这个社会真的需要那么多奢华呈现吗?除了玩会还是晚会,如此贫乏的文化 想象通常预示了主题的贫乏——这种贫乏多半与技术制造的华丽风格形成了鲜 明的对比。此时的技术业已游离了艺术的初衷,众多的娱乐节目——而不是艺术 ——充当了技术的受惠者。 ⑤技术是一个中性的东西,是一种工具,关键在于怎么使用。对于技术的盲目崇 拜无异于对于工具的盲目崇拜,这种崇拜的实质,是重技而轻道,重物而轻人。 如果任由其泛滥,容易遮蔽掉技术背后真正关键的东西——使用技术的人的作用 与良知。前一段诸多社会事件引起舆论大哗的时候,并没有多少人将这些社会事 件与技术联系起来。从瘦肉精饲料、三聚氰胺奶粉、毒胶囊的制作到利用电话、 互联网精心设计的钱财欺诈,舆论同声谴责的是无量企业、利欲熏心的商家、心 狠手辣的骗子以及失职的监管机构,而技术研发者的责任似乎被轻轻放过,人们 没有看到参与这些社会事件的技术人员出面道歉,这个环节成为盲点因而遭到遗 忘——文化领域的事情也似乎常常如此。社会的进步、文化的繁荣,需要让技术 与道德的关系重回人们的视野之中,如此我们方可避免陷入技术盲目崇拜的陷阱 与误区。 (选自《新华文摘》2013 年第 23 期,有删改) 1. 下列关于“技术崇拜”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 从现象看,技术崇拜就是大型文艺晚会中声光电的全面介入和各种闻所未闻 的机械设备等诸多技术手段的过度应用。 B.从原因看,技术崇拜过分强调日新月异的现代技术对艺术创作和传播的作用, 许多时候源于艺术生产中的技术消费。 C.从结果看,技术崇拜所形成的华丽风格,弥补了娱乐节目艺术主题的不足, 从而让娱乐节目成为技术使用的受惠者。 D.从实质看,技术崇拜无异于工具崇拜,重技而轻道,重物而轻人,忽视了艺 术演变的内在冲动在艺术生产中的作用。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理解文中重点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B 级。 A 项把“技术崇拜”的范围缩小到了“大型文艺晚会”,不合文意;B 项偷换概 念,原文“工业社会的技术消费”,而非“艺术生产中的技术消费”;C 项从结 果角度看技术崇拜,只看到文中提及的好结果,而对作者重点论述的不好结果问 曾提及。D 2. 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①段针对当前许多文化工程、文艺演出中技术应用贪大求奢的现象,对技术 的作用进行了反思和追问,明确指出艺术领域中技术崇拜正在形成,自然引出本 文话题。 B.②段先明确艺术和技术的关系,借着分析文学作品成文经典的原因,指出在 现代社会艺术和技术本末倒置;③段联系中国艺术传统,进一步阐述艺术和技术 的关系。 C.④段与②③两段形成递进关系,先指出光怪陆离的外观往往掩盖了内容的苍 白,接着通过一些娱乐现象表明由技术主打的娱乐节目主题贫乏,技术游离了艺 术的初衷。 D.⑤段首先指出技术的工具性,然后联系社会现象,揭示技术使用人员的作用 和良知才是真正的关键所在,从而得出重新审视技术和道德关系的结论,与①段 相照应 【解析】本题重点考査学生概括文段信息能力。此题综合性较强,但由于选择支 都是对固定语段的分析,所以考生容易明确阅读区间。C项指出④段与②③两段 形成递进关系,明显错误,④段是在②③两段分析的基础上顺承而来,没有语意 上的递进关系。 3.下列对原文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艺术生产从来离不开技术的支持,如果艺术作品不存在震撼人心的主题,那 么炫目的技术就只能是虚有其表的形式 B.古代思想家反对“文胜质”,认为繁杂的技术具有炫目的迷惑性,“炫技” 势必干扰人们对于“道”的持续关注。 C.技术是艺术生产的组成部分,艺术是技术发明力图开拓的市场,因而从事文 化生产应该审慎地考虑技术使用的意义 D.如果让技术和道德的关系重回人们的视野,就能避免陷入技术盲目崇拜的误 区,就能实现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繁荣。 【解析】本题重点考査“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A项正确;B项“势 必”一词偷换了原文“可能”的表述;根据原文第2段最后一句话,C项中“艺 术是技术发明力图开拓的市场”的表述明显是作者否定的现象;D项根据原文最 后一句话,可以判断错误。 北京卷)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7题。 说到光伏发电,人们往往会想到的是那些巨大的太阳能电池阵列,年轻的朋友们 也许会联想到美国电影《变形金刚》中那些具有“超能力”的“汽车人”所配备 的能量块。其实, 光伏效应就是太阳光射在硅材料上 产生电流直接发电,使其能量达到最佳转换的效果。以硅材料的应用开发形成的 产业链条,业内称之为光伏产业。光伏效应的重要条件就是离不开太阳能资源 而太阳能资源则具有永不枯竭的优势。 光伏发电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的70年代,由于两次石油危机的影响,光伏发电 在发达国家受到高度重视,发展较快。自1969年法国建成世界上第一座太阳能 发电站,太阳能发电的比例在欧美国家逐渐提高,太阳能光伏技术也得到了不断 发展 在太阳能发电系统中,并网发电和独立式发电应用系统已经实实在在地出现在我 们的生活之中。在很多大中型城市、甚至一些偏远地区,太阳能路灯的使用已经
A.①段针对当前许多文化工程、文艺演出中技术应用贪大求奢的现象,对技术 的作用进行了反思和追问,明确指出艺术领域中技术崇拜正在形成,自然引出本 文话题。 B.②段先明确艺术和技术的关系,借着分析文学作品成文经典的原因,指出在 现代社会艺术和技术本末倒置;③段联系中国艺术传统,进一步阐述艺术和技术 的关系。 C.④段与②③两段形成递进关系,先指出光怪陆离的外观往往掩盖了内容的苍 白,接着通过一些娱乐现象表明由技术主打的娱乐节目主题贫乏,技术游离了艺 术的初衷。 D.⑤段首先指出技术的工具性,然后联系社会现象,揭示技术使用人员的作用 和良知才是真正的关键所在,从而得出重新审视技术和道德关系的结论,与①段 相照应。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学生概括文段信息能力。此题综合性较强,但由于选择支 都是对固定语段的分析,所以考生容易明确阅读区间。C 项指出④段与②③两段 形成递进关系,明显错误,④段是在②③两段分析的基础上顺承而来,没有语意 上的递进关系。 3. 下列对原文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艺术生产从来离不开技术的支持,如果艺术作品不存在震撼人心的主题,那 么炫目的技术就只能是虚有其表的形式。 B.古代思想家反对“文胜质”,认为繁杂的技术具有炫目的迷惑性,“炫技” 势必干扰人们对于“道”的持续关注。 C.技术是艺术生产的组成部分,艺术是技术发明力图开拓的市场,因而从事文 化生产应该审慎地考虑技术使用的意义。 D.如果让技术和道德的关系重回人们的视野,就能避免陷入技术盲目崇拜的误 区,就能实现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繁荣。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A 项正确;B 项“势 必”一词偷换了原文“可能”的表述;根据原文第 2 段最后一句话,C 项中“艺 术是技术发明力图开拓的市场”的表述明显是作者否定的现象;D 项根据原文最 后一句话,可以判断错误。 (北京卷)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5—17 题。 说到光伏发电,人们往往会想到的是那些巨大的太阳能电池阵列,年轻的朋友们 也许会联想到美国电影《变形金刚》中那些具有“超能力”的“汽车人”所配备 的能量块。其实,______________________。光伏效应就是太阳光射在硅材料上 产生电流直接发电,使其能量达到最佳转换的效果。以硅材料的应用开发形成的 产业链条,业内称之为光伏产业。光伏效应的重要条件就是离不开太阳能资源, 而太阳能资源则具有永不枯竭的优势。 光伏发电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的 70 年代,由于两次石油危机的影响,光伏发电 在发达国家受到高度重视,发展较快。自 1969 年法国建成世界上第一座太阳能 发电站,太阳能发电的比例在欧美国家逐渐提高,太阳能光伏技术也得到了不断 发展。 在太阳能发电系统中,并网发电和独立式发电应用系统已经实实在在地出现在我 们的生活之中。在很多大中型城市、甚至一些偏远地区,太阳能路灯的使用已经
很普及,还有住宅区的照明、机场照明、医院照明、公交站牌指示灯等,都可以 不依赖城市电网供电,只用太阳能电池组件将光能直接转换成了电能,多余的电 量被储存在蓄电池里,待需要时再释放出来。 在特殊天气和自然灾害来临时,光伏发电的独特优势更是显现无遗。由于各个组 成部分相对密闭,且在生产时大都进行了抗强风、暴雨、地震、雪压等极端恶劣 天气的试验,在面对灾害时,光伏独立发电产品往往能够平安度过。当传统电力 系统无法供电时,这些太阳能发电设备却可以迅速恢复供电,成为救命的能源。 实践证明,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的优势,非常适合在偏远山区或牧区应用。其既 可以为农牧民提供家庭用电,又可以驱动水泵灌溉农田。这些地方光照强、遮挡 少、太阳能资源丰富,独立式光伏发电系统的优势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中国可谓是名副其实的太阳能资源大国,具备了广泛应用光伏发电技术的地理条 件。我国的光照资源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1平方公里可安装100兆瓦光伏阵列, 每年可发电1.5亿度。我国有荒漠面积108万平方公里,如果开发利用1%的荒 漠,就可以发出相当于2003年全国一年的用电量。丰富的太阳能资源,为光伏 发电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基础能源。 值得欣慰的是,为鼓励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国家近年内出台了一些关于发展新 能源的政策,其中《关于实施金太阳示范工程的通知》已公布实施,2013年更 是加快了光伏发电示范项目和相关基础能力建设的步伐。体现了国家政策对正在 起步阶段的光伏发电技术的扶持和鼓励。 (取材于2013年《科技生活》陈雷博的文章) 链接材料 光伏发电系统的主要部件是太阳能电池、蓄电池、控制器和逆变器。其特点是可 靠性高、使用寿命长、不污染环境、能独立发电又能并网运行,受到各国企业组 织的青睐,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15.下列是为第一段横线处补写的句子。其中最能够使文意完整,贯通的一项是 (3分) A.光伏发电是能形成产业规模的 B.光伏发电是光伏 效应的另一种说法 C.光伏发电的原理是很容易理解的 D.光伏发电是光伏效应的 种应用 16.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含链接材料)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A.光伏发电系统属于新兴的能源产业。有传统的煤电水电系统无法比拟的优势 受到很多国家高度重视。 B.光伏发电系统中并网发电应用广泛。所以城市住宅区、机场、医院的照明都 可以不依赖城市电网供电。 C.光伏发电系统由太阳能电池、蓄电池、控制器和逆变器构成。拥有抵御灾害 的能力,被称为救命能源。 D.我国荒漠面积非常广阔,太阳能资源丰富,这为光伏发电技术的广泛应用提 供了地理条件和基础能源。 我国的光伏发电技术十分成熟,可靠性高,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因而 得到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 17.下列为本文所拟的标题,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后来居上的光伏发 电 B.光伏发电纵横谈
很普及,还有住宅区的照明、机场照明、医院照明、公交站牌指示灯等,都可以 不依赖城市电网供电,只用太阳能电池组件将光能直接转换成了电能,多余的电 量被储存在蓄电池里,待需要时再释放出来。 在特殊天气和自然灾害来临时,光伏发电的独特优势更是显现无遗。由于各个组 成部分相对密闭,且在生产时大都进行了抗强风、暴雨、地震、雪压等极端恶劣 天气的试验,在面对灾害时,光伏独立发电产品往往能够平安度过。当传统电力 系统无法供电时,这些太阳能发电设备却可以迅速恢复供电,成为救命的能源。 实践证明,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的优势,非常适合在偏远山区或牧区应用。其既 可以为农牧民提供家庭用电,又可以驱动水泵灌溉农田。这些地方光照强、遮挡 少、太阳能资源丰富,独立式光伏发电系统的优势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中国可谓是名副其实的太阳能资源大国,具备了广泛应用光伏发电技术的地理条 件。我国的光照资源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1 平方公里可安装 100 兆瓦光伏阵列, 每年可发电 1.5 亿度。我国有荒漠面积 108 万平方公里,如果开发利用 1% 的荒 漠,就可以发出相当于 2003 年全国一年的用电量。丰富的太阳能资源,为光伏 发电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基础能源。 值得欣慰的是,为鼓励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国家近年内出台了一些关于发展新 能源的政策,其中《关于实施金太阳示范工程的通知》已公布实施,2013 年更 是加快了光伏发电示范项目和相关基础能力建设的步伐。体现了国家政策对正在 起步阶段的光伏发电技术的扶持和鼓励。 (取材于 2013 年《科技生活》陈雷博的文章) 链接材料: 光伏发电系统的主要部件是太阳能电池、蓄电池、控制器和逆变器。其特点是可 靠性高、使用寿命长、不污染环境、能独立发电又能并网运行,受到各国企业组 织的青睐,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15.下列是为第一段横线处补写的句子。其中最能够使文意完整,贯通的一项是 (3 分) A.光伏发电是能形成产业规模的 B.光伏发电是光伏 效应的另一种说法 C.光伏发电的原理是很容易理解的 D.光伏发电是光伏效应的 一种应用 16.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含链接材料)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两项是(4 分) A.光伏发电系统属于新兴的能源产业。有传统的煤电水电系统无法比拟的优势, 受到很多国家高度重视。 B.光伏发电系统中并网发电应用广泛。所以城市住宅区、机场、医院的照明都 可以不依赖城市电网供电。 C.光伏发电系统由太阳能电池、蓄电池、控制器和逆变器构成。拥有抵御灾害 的能力,被称为救命能源。 D.我国荒漠面积非常广阔,太阳能资源丰富,这为光伏发电技术的广泛应用提 供了地理条件和基础能源。 E.我国的光伏发电技术十分成熟,可靠性高,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因而 得到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 17.下列为本文所拟的标题,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后来居上的光伏发 电 B.光伏发电纵横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