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病句辨析和修改 、考点讲解 最近几年高考考试说明中列举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 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从近年的高考试卷中可以看出本考点命题的主要 方式有四种:(1)判断句子是否有语病;(2)让考生在原句上修改病句;(3)判断题目 对病句的分析是否正确:(4)判断对病句的修改是否恰当。多以判断题的形式出现在第 卷中,如1999年、2000年、2001年、2003年高考题的第5题,2002年的第6题。 病句辨析是综合了语法、逻辑、修辞、标点符号等方面知识的一项必考内容,复习 时,要认真弄清用词错误、语法错误、逻辑错误、修辞不当、歧义等方面的各种病因 还要掌握辨认病句的基本且有效的方法,能够根据表达的需要修改病句,并在多练、形 成有效语感的基础上,感悟快速且准确判断的思路、方法等,争取具有较高的解题能力 (一)语序不当 不同的语序可能表达不同的意义。语序如果不当将会使表意不明等。语序不当主要 有以下种情况:句子成份顺序不当、定语状语词序不当、主客体颠倒、分句位置不当。 1.定语、中心语位置颠倒 例:这个国家石油的生产,长期不能自给 (“石油的生产”应为“生产的石油”) 2.把定语错放在状语的位置上 例:如何进行人事制度改革的问题在全校教工中热烈地引起了讨论。 (“热烈地”应放在“讨论”之前。) 3.把状语错放在定语的位置上 例:教师应该激发学生学习的充分的主观能动性 (将“充分”调至“激发”前,并删掉一个“的”) 4.多层定语语序不当(多层定语排列的顺序见《教材精析精练》P34。) 例:北京故宫博物院最近展出的这件金缕玉衣是两千多年前新出土的文物。(将“新 出土的”移至“两千多年前”之前,并在“文物”前加“的”。) 5.多层状语语序不当(多层状语排列的顺序见《教材精析精练》P34。) 例:许多代表昨天在休息室里都与他热情的交谈 (应改为“热情的与他交谈”) 6.关联词语位置不当 例:他不能严格要求自己,能力即使再强,也不能委以重任。 (“即使”应移到“能力”的前面) 注意:两个分句共一个主语时,关联词语应放主语后边;不共主语时,关联词 语应放主语前边。 例:他不仅学习好,而且体育也好。不仅他没迟到,而且公务繁忙的老李也没 有迟到。 7.主客颠倒
1 五、病句辨析和修改 一、考点讲解 最近几年高考考试说明中列举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 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从近年的高考试卷中可以看出本考点命题的主要 方式有四种:(1)判断句子是否有语病;(2)让考生在原句上修改病句;(3)判断题目 对病句的分析是否正确;(4)判断对病句的修改是否恰当。多以判断题的形式出现在第 一卷中,如 1999 年、2000 年、2001 年、2003 年高考题的第 5 题,2002 年的第 6 题。 病句辨析是综合了语法、逻辑、修辞、标点符号等方面知识的一项必考内容,复习 时,要认真弄清用词错误、语法错误、逻辑错误、修辞不当、歧义等方面的各种病因。 还要掌握辨认病句的基本且有效的方法,能够根据表达的需要修改病句,并在多练、形 成有效语感的基础上,感悟快速且准确判断的思路、方法等,争取具有较高的解题能力。 (一 )语序不当 不同的语序可能表达不同的意义。语序如果不当将会使表意不明等。语序不当主要 有以下种情况:句子成份顺序不当、定语状语词序不当、主客体颠倒、分句位置不当。 1.定语、中心语位置颠倒 例:这个国家石油的生产,长期不能自给。 (“石油的生产”应为“生产的石油”) 2.把定语错放在状语的位置上 例:如何进行人事制度改革的问题在全校教工中热烈地引起了讨论。 (“热烈地”应放在“讨论”之前。) 3.把状语错放在定语的位置上 例:教师应该激发学生学习的充分的主观能动性。 (将“充分”调至“激发”前,并删掉一个“的”)。 4.多层定语语序不当(多层定语排列的顺序见《教材精析精练》P34。) 例:北京故宫博物院最近展出的这件金缕玉衣是两千多年前新出土的文物。(将“新 出土的”移至“两千多年前”之前,并在“文物”前加“的”。) 5.多层状语语序不当(多层状语排列的顺序见《教材精析精练》P34。) 例:许多代表昨天在休息室里都与他热情的交谈。 (应改为“热情的与他交谈”) 6.关联词语位置不当 例:他不能严格要求自己,能力即使再强,也不能委以重任。 (“即使”应移到“能力”的前面) 注意:两个分句共一个主语时,关联词语应放主语后边;不共主语时,关联词 语应放主语前边。 例:他不仅学习好,而且体育也好。 不仅他没迟到,而且公务繁忙的老李也没 有迟到。 7.主客颠倒:
例: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对于许多日本企业家是不陌生的。 (应改为:“许多日本企业家对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是不陌生的”。) 8.分句位置不当: 例:为支援灾区人民,村里的人宁愿献出大米,也要自己吃玉米面 (正确的说法应该是“……宁愿自己吃玉米面,也要献出大米。”) (二)搭配不当 搭配不当一般包括主语和谓语搭配不当、动词和宾语搭配不当、附加成分与中心语 搭配不当、主语和宾语意义上搭配不当以及前后照应错误 1.主语和谓语搭配不当 例:我觉得对这些问题的调查处理和这个答复,都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 (“调查处理”和“答复”并不是态度,这属于主谓搭配不当,可把“是” 改做“表现出”。) 2.动词和宾语搭配不当 例:《三国演义》这部小说出色地塑造了汉末刘备、关羽、张飞等人的英雄事迹 (动词“塑造"”与宾语中心语“事迹”不能构成动宾关系,可将“事迹”改为 形象”。) 主语和宾语意义上搭配不当 例:所谓“膜如紫绡”,是指壳内紧贴壳的内壁的白色薄膜 (这是典型的主宾搭配不当,应在原句句末加上“‘如紫绡’一样薄”。) 4.修饰语与中心语搭配不当 例:我们班干部严肃地研究了同学们对班委工作的建议,又虚心地征求了老师们的 意见 (“严肃”作状语,不能修饰限制“研究”,可改为“认真”、“慎重”等 5.前后照应错误 例:学习态度的正确与否是成绩优良的先决条件之 (“正确与否”是两方面,而“优良”只是一方面,前后搭配错误。应去“与否”。) (三)成分残缺或赘余 所谓成分残缺或赘余,指句子的主、谓、宾等主要成分或应该有的修饰成分、关 联词语等遗漏或者出现重复多余,使语意表述不清楚或者罗嗦的现象。 常见的成分残缺或赘余主要有如下几种情况: 1、残缺:缺主、谓、宾语:缺必要的修饰成分、附加成分 2、赘余:主、谓、宾语多余;修饰成分,附加成分多余 例1.经过主任再三解释,才使他的怒气逐渐平息,最后脸上勉强露出一丝笑容 (主语残缺。这是1992年全国高考题第4题的D项,因为多用了一个介词“经 过”,使得原句主语变成了状语,造成主语残缺。为了使前后连贯,将“才使他的怒气 逐渐平息”改为“他的怒气才逐渐平息”更合适些。) 例2.为了全面推广利用菜籽饼或棉籽饼喂猪,加速发展养猪事业,这个县举办了 三期饲养员技术培训班
2 例: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对于许多日本企业家是不陌生的。 (应改为:“许多日本企业家对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是不陌生的”。) 8.分句位置不当: 例:为支援灾区人民,村里的人宁愿献出大米,也要自己吃玉米面。 (正确的说法应该是“……宁愿自己吃玉米面,也要献出大米。” ) (二)搭配不当 搭配不当一般包括主语和谓语搭配不当、动词和宾语搭配不当、附加成分与中心语 搭配不当、主语和宾语意义上搭配不当以及前后照应错误。 1.主语和谓语搭配不当 例:我觉得对这些问题的调查处理和这个答复,都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 ( “调查处理” 和“答复”并不是态度,这属于主谓搭配不当,可把“是” 改做“表现出”。) 2.动词和宾语搭配不当 例:《三国演义》这部小说出色地塑造了汉末刘备、关羽、张飞等人的英雄事迹。 (动词“塑造"”与宾语中心语“事迹”不能构成动宾关系,可将“事迹”改为 “形象”。) 3.主语和宾语意义上搭配不当 例:所谓“膜如紫绡”,是指壳内紧贴壳的内壁的白色薄膜。 (这是典型的主宾搭配不当,应在原句句末加上“‘如紫绡’一样薄”。) 4.修饰语与中心语搭配不当 例:我们班干部严肃地研究了同学们对班委工作的建议,又虚心地征求了老师们的 意见。 (“严肃”作状语,不能修饰限制“研究”,可改为“认真”、“慎重”等。) 5.前后照应错误 例:学习态度的正确与否是成绩优良的先决条件之一。 (“正确与否”是两方面,而“优良”只是一方面,前后搭配错误。应去“与否”。) (三)成分残缺或赘余 所谓成分残缺或赘余,指句子的主、谓、宾等主要成分或应该有的修饰成分、关 联词语等遗漏或者出现重复多余,使语意表述不清楚或者罗嗦的现象。 常见的成分残缺或赘余主要有如下几种情况: 1、残缺:缺主、谓、宾语;缺必要的修饰成分、附加成分。 2、赘余:主、谓、宾语多余;修饰成分,附加成分多余。 例 1.经过主任再三解释,才使他的怒气逐渐平息,最后脸上勉强露出一丝笑容。 (主语残缺。这是 1992 年全国高考题第 4 题的 D 项,因为多用了一个介词“经 过”,使得原句主语变成了状语,造成主语残缺。为了使前后连贯,将“才使他的怒气 逐渐平息”改为“他的怒气才逐渐平息”更合适些。) 例 2.为了全面推广利用菜籽饼或棉籽饼喂猪,加速发展养猪事业,这个县举办了 三期饲养员技术培训班
(宾语残缺,这是1997年高考第6题的A项。句中“推广”的宾语应该是“经验 而不应是“喂猪”;在“喂猪”后面加上“的经验”句子就通了。) 例3.南堡人民经过苦战,一道大坝巍然屹立在天目溪边 (该句缺谓语,句中主语“南堡人民”和状语“经过”,而没有谓语,若把“经过” 词 前置句首,“经过南堡人民”便成为状语,“一道大坝”便成为主语,“屹立”成为谓语, 这样句子成分就不残缺了。) 例4.全运会结束后,运动健儿们凯旋而归 (谓语重复。“旋”就是“归”的意思,可改为“胜利归来”。) 例5.经过广泛的讨论,反复的修改,新的奖酬金制度终于付诸于实施了。 (介词多余。“诸”在这里本来就有“之于”的意思,再加上介词“于”,就重复了。) 例6.我这次考不好的原因是因为我没有按老师的要求仔细审题 (“原因”与后“因为”重复,应去掉“的原因”或“因为”。) (四)结构混乱 所谓结构混乱,其一指将两个意思或两种句式缠绕在一起说,造成语句不通顺 其二指一句话说了一半,另起锅灶,又说一句。前者谓之为“句式杂糅”,后者谓之为 “中途易辙”。 例1.这部学术著作的作者是由北京大学的两位年轻教授写成的。 (典型的句式杂糅。这是将“著作的作者是两位年轻教授”和“著作是由两位年 轻教授写成的”两句杂糅而成,可删去“的作者”或“由”和“写成的”。) 例2.不难看出,这起明显的错案迟迟得不到公正的判决,其根本原因是党风不正 在作怪 (后半截是“其根本原因是党风不正”和“是党风不正在作怪”两句式杂糅,可 去掉“在作怪”或“其根本原因”。) 例3.作为一个共产党员、党的领导干部,办事、想问题都要从党和人民的根本利 益为出发点。 (后半截是“从……出发”和“以……为出发点”两句式的杂糅。可去掉“从” 改为“以”。) 例4.我们自从听了雷锋的先进事迹介绍以后,班级的面貌有了很大的变化。 (主语是“我们”的句子才说了一半,有说起主语是“班级的面貌”的句子。属 中途易辙。改正方法有二,其一,把前一句补完整:其二,将“我们”挪至“自从” (五)表意不明 表意不明的类型主要有语意不明、指代不明、歧义等。 例1.会上,对如何疏通产品销售渠道的问题,大家谈了各自的看法,但是,建议 很不成熟。 (“看法”和“建议”没有必然的联系,造成语意不明。) 例2.地对于人类、特别是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是不容忽视的,而黄土对于原始社会
3 (宾语残缺,这是 1997 年高考第 6 题的 A 项。句中“推广”的宾语应该是“经验”, 而不应是“喂猪”;在“喂猪”后面加上“的经验”句子就通了。) 例 3.南堡人民经过苦战,一道大坝巍然屹立在天目溪边。 (该句缺谓语,句中主语“南堡人民”和状语“经过”,而没有谓语,若把“经过” 一词 前置句首,“经过南堡人民”便成为状语,“一道大坝”便成为主语,“屹立”成为谓语, 这样句子成分就不残缺了。) 例 4.全运会结束后,运动健儿们凯旋而归。 (谓语重复。“旋”就是“归”的意思,可改为“胜利归来”。) 例 5.经过广泛的讨论,反复的修改,新的奖酬金制度终于付诸于实施了。 (介词多余。“诸”在这里本来就有“之于”的意思,再加上介词“于”,就重复了。) 例 6.我这次考不好的原因是因为我没有按老师的要求仔细审题。 (“原因”与后“因为”重复,应去掉“的原因”或“因为”。) (四)结构混乱 所谓结构混乱,其一指将两个意思或两种句式缠绕在一起说,造成语句不通顺; 其二指一句话说了一半,另起锅灶,又说一句。前者谓之为“句式杂糅”,后者谓之为 “中途易辙”。 例 1.这部学术著作的作者是由北京大学的两位年轻教授写成的。 (典型的句式杂糅。这是将“著作的作者是两位年轻教授”和“著作是由两位年 轻教授写成的”两句杂糅而成,可删去“的作者”或“由”和“写成的”。) 例 2.不难看出,这起明显的错案迟迟得不到公正的判决,其根本原因是党风不正 在作怪。 (后半截是“其根本原因是党风不正”和“是党风不正在作怪”两句式杂糅,可 去掉“在作怪”或“其根本原因”。) 例 3.作为一个共产党员、党的领导干部,办事、想问题都要从党和人民的根本利 益为出发点。 (后半截是“从……出发”和“以……为出发点”两句式的杂糅。可去掉“从” 改为“以”。) 例 4.我们自从听了雷锋的先进事迹介绍以后,班级的面貌有了很大的变化。 (主语是“我们”的句子才说了一半,有说起主语是“班级的面貌”的句子。属 中途易辙。改正方法有二,其一,把前一句补完整;其二,将“我们”挪至“自从” 后。) (五)表意不明 表意不明的类型主要有语意不明、指代不明、歧义等。 例 1.会上,对如何疏通产品销售渠道的问题,大家谈了各自的看法,但是,建议 很不成熟。 (“看法”和“建议”没有必然的联系,造成语意不明。) 例 2.地对于人类、特别是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是不容忽视的,而黄土对于原始社会
极其落后的初级农业尤为重要。 (“黄土”究竞是什么,句子并未说清,语意不明。) 例3.学习写作是否一定要多读多写呢?从前人的写作经验来看,这是一条必由之 路。 (“这”指代的内容未说明。) 例4.我认为,应该尽可能使用简化字,不要滥用繁体字,这样会给汉字规范和青 少年学习增加困难 (“这样”指代不明。) 例5.大家对护林员揭发林业局带头偷运木料的问题,普遍感到非常气愤。 (歧义。大家“气愤”的是什么?是护林员揭发问题这件事还是护林员揭发出来 的问题?如果在“揭发”后面加上一个“的”字,歧义就消除了。) 例6.县里通知他10月5日前去报到。 (歧义。由于“前”在此处界定模糊,以致产生误解,是10月5日前的仼意 天,还是10月5日这一天去报到?) (六)不合逻辑 所谓不合逻辑,指的是由于概念的使用、分类、判断失误造成的语病。常 见的不合逻辑的语病有不符合客观事实、前后矛盾、分类列举不当、否定失当等 例1.为了防止今后不再发生类似的事件,有关部门进一步完善了安全生产措施 与常理不符。“防止”和“不再”不合逻辑。) 例2.两三百人,上千只眼睛,盯着落水者,居然没人下河救人! (两三百人怎么会有上千只眼睛呢?不合事理。) 例3.当你伫立岸边,放眼无边的大海,眼前会涌现出一幅我们的祖先日出而作 日落而归的壮丽图画。 既然“放眼大海”,后面所呈现的图画应是大海上的情景,此句表述所看 到的是土地上的情景,前后矛盾。可将“大海”改为“辽阔的大地”等。) 例4.今天下午,我们班的任务是扫地、拔草、垫道和搞校园卫生。 (分类列举不当。扫地、拔草、垫道都是“搞校园卫生”的具体内容,不能用 表并列关系的“和”来连接。) 例5.有人说他的落选与个人恩怨有关,但他反驳时非常肯定地否认不是与人恩怨 有关。 (双重否定失当,句意正好相反。可删去“不是”。) 总的来说,辨析病句大致也可以有如下几种方法: 1.语感觉察法 审读病句,可以从感觉上察觉毛病,按习惯的说法会觉出别扭。以上搭配不当,语 序不当,语义重复的地方,都可以用此法辨析。 2.提取主干法 运用语法分析的方法,将句子的附加成分(定语、状语、补语)去掉,提取出主 干,检查主干是否有毛病:如果主干没毛病,再检查附加成分,看修饰语与中心词之间
4 极其落后的初级农业尤为重要。 (“黄土”究竟是什么,句子并未说清,语意不明。) 例 3.学习写作是否一定要多读多写呢?从前人的写作经验来看,这是一条必由之 路。 (“这”指代的内容未说明。) 例 4.我认为,应该尽可能使用简化字,不要滥用繁体字,这样会给汉字规范和青 少年学习增加困难。 (“这样”指代不明。) 例 5.大家对护林员揭发林业局带头偷运木料的问题,普遍感到非常气愤。 (歧义。大家“气愤”的是什么?是护林员揭发问题这件事还是护林员揭发出来 的问题?如果在“揭发”后面加上一个“的”字,歧义就消除了。) 例 6.县里通知他 10 月 5 日前去报到。 (歧义。由于“前”在此处界定模糊,以致产生误解,是 10 月 5 日前的任意一 天,还是 10 月 5 日这一天去报到?) (六)不合逻辑 所谓不合逻辑,指的是由于概念的使用、分类、判断失误造成的语病。常 见的不合逻辑的语病有不符合客观事实、前后矛盾、分类列举不当、否定失当等。 例 1.为了防止今后不再发生类似的事件,有关部门进一步完善了安全生产措施。 (与常理不符。“防止”和“不再”不合逻辑。) 例 2.两三百人,上千只眼睛,盯着落水者,居然没人下河救人! (两三百人怎么会有上千只眼睛呢?不合事理。) 例 3.当你伫立岸边,放眼无边的大海,眼前会涌现出一幅我们的祖先日出而作、 日落而归的壮丽图画。 (既然“放眼大海” ,后面所呈现的图画应是大海上的情景,此句表述所看 到的是土地上的情景,前后矛盾。可将“大海”改为“辽阔的大地”等。) 例 4.今天下午,我们班的任务是扫地、拔草、垫道和搞校园卫生。 (分类列举不当。扫地、拔草、垫道都是“搞校园卫生”的具体内容,不能用 表并列关系的“和”来连接。) 例 5.有人说他的落选与个人恩怨有关,但他反驳时非常肯定地否认不是与人恩怨 有关。 (双重否定失当,句意正好相反。可删去“不是”。) 总的来说,辨析病句大致也可以有如下几种方法: 1.语感觉察法: 审读病句,可以从感觉上察觉毛病,按习惯的说法会觉出别扭。以上搭配不当,语 序不当,语义重复的地方,都可以用此法辨析。 2.提取主干法: 运用语法分析的方法,将句子的附加成分(定语、状语、补语)去掉,提取出主 干,检查主干是否有毛病;如果主干没毛病,再检查附加成分,看修饰语与中心词之间
修饰语内部是否有毛病。以上搭配不当,成分残缺的病句,都可以用此法辨析。 逻辑分析法 有的病句没有语法毛病,但不合乎情理,逻辑分析法是从概念使用,判断、推 理方面考虑是否违背逻辑。以上语义重复,不合情理的病句,都可以用此法辨析。 4.仿造类比法 如果对一个句子产生怀疑,但一时又找不出切实的根据,可按照原句的格式仿造 出若干句子,然后与原句进行比较。如仿造的句子成立,原句也就成立。否则,就不 成立 总之,学好任何知识都需要多思,改病句也是如此。不能满足于知道答案,要 多揣摩,多实践,在语言运用的实际活动中不断提高能力 知能训练 1.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这样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难道不能不使我感动得淌下眼泪吗? B.今年,我国的主要日用工业品如棉布、服装、书籍等,都比去年同期增多 C.尤其是现在,群众的意见和看法,应引起我们各级领导的足够重视,千万不可 置之不理。 D.谢晋非常酷爱自己的事业,并一直表现出一种崇高的献身精神。 2.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东北解放后,广大军民积极支援前线,参军参战,决心夺取更大的胜利。 B.不只是我不认识他,就连我奶奶也不认识他。 C.教育事业是培养和造就革命事业接班人的一个重要阵地。 D.邓小平同志在深圳的讲话进一步坚定了我们搞市场经济的信心和勇气。 3.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一个人自学是否能够成功,关键在于内因起决定作用 B.市委采取有力措施,制止了群众揭发少数单位违反财务制度,请客送礼的不良 现象。 C.我们必须遵照毛主席关于"语言这个东西,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非下苦功夫 不可”"的教导。 D.经过几个世纪建立起来的古典芭蕾舞体系能够最大限度地体现舞蹈动作的技巧 性、表现力和协调性,培养演员的体力和悟性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A.如何防备展览会的贵重物品免遭盗窃,这是西方国家深感头痛的问题。 B.改革开放20年来,这个厂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年年都上新台阶,去年上缴国 家的利税与20年前相比,足足增加了一千倍。 C.日本内阁要员前往“靖国神社”为东条英机等战犯招魂的反动行径,对于饱受 侵略战争祸患的中国人民和其他亚洲国家人民是不能容忍的 D.达尔文学说认为,不仅一切生物都是进化来的,人也不是在地球上一下子就 出现的
5 修饰语内部是否有毛病。以上搭配不当,成分残缺的病句,都可以用此法辨析。 3.逻辑分析法 有的病句没有语法毛病,但不合乎情理,逻辑分析法是从概念使用,判断、推 理方面考虑是否违背逻辑。以上语义重复,不合情理的病句,都可以用此法辨析。 4.仿造类比法 如果对一个句子产生怀疑,但一时又找不出切实的根据,可按照原句的格式仿造 出若干句子,然后与原句进行比较。如仿造的句子成立,原句也就成立。否则,就不 成立。 总之,学好任何知识都需要多思,改病句也是如此。不能满足于知道答案,要 多揣摩,多实践,在语言运用的实际活动中不断提高能力。 二、知能训练 1.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这样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难道不能不使我感动得淌下眼泪吗? B.今年,我国的主要日用工业品如棉布、服装、书籍等,都比去年同期增多。 C.尤其是现在,群众的意见和看法,应引起我们各级领导的足够重视,千万不可 置之不理。 D.谢晋非常酷爱自己的事业,并一直表现出一种崇高的献身精神。 2.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东北解放后,广大军民积极支援前线,参军参战,决心夺取更大的胜利。 B.不只是我不认识他,就连我奶奶也不认识他。 C.教育事业是培养和造就革命事业接班人的一个重要阵地。 D.邓小平同志在深圳的讲话进一步坚定了我们搞市场经济的信心和勇气。 3.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一个人自学是否能够成功,关键在于内因起决定作用。 B.市委采取有力措施,制止了群众揭发少数单位违反财务制度,请客送礼的不良 现象。 C.我们必须遵照毛主席关于"语言这个东西,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非下苦功夫 不可"的教导。 D.经过几个世纪建立起来的古典芭蕾舞体系能够最大限度地体现舞蹈动作的技巧 性、表现力和协调性,培养演员的体力和悟性。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A.如何防备展览会的贵重物品免遭盗窃,这是西方国家深感头痛的问题。 B.改革开放 20 年来,这个厂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年年都上新台阶,去年上缴国 家的利税与 20 年前相比,足足增加了一千倍。 C.日本内阁要员前往“靖国神社”为东条英机等战犯招魂的反动行径,对于饱受 侵略战争祸患的中国人民和其他亚洲国家人民是不能容忍的。 D.达尔文学说认为, 不仅一切生物都是进化来的,人也不是在地球上一下子就 出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