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银川一中2008届高三年级第五次月考测试 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第Ⅰ卷三、四题为选考题,其 他题为必考题。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鸿雁在中国古代诗词中的审美意蕴 在中国古代诗词中,鸿雁作为审美对象,具有丰富的美学意蕴 鸿雁是随阳之鸟,它虽然在季节和环境的渲染下带有"秋"的意象,但它与蟋蟀、鸣蝉等秋 虫之美仍有所不同。听秋虫之浅吟低唱,不免产生物华将尽的寂寥之感,看鸿雁之布阵南征 则令人心胸开阔,精神振奋。"秋色萧条,秋容有红蓼;秋风拂地,万籁也寥寥。惟见宾鸿,冲 入在秋空里,任逍遥",便是对鸿雁这一美学特征的生动把握。鸿雁是健飞之鸟,翅膀拍动时频 率适中,沉雄有力,不似鹰鹞猛悍桀骜,也不似鹤鹭之轻灵飘忽,而是给人以坚忍强劲的审美 感受。在风频雨骤的春日或霜寒月冷的秋夜,当鸿雁结阵翱翔,引吭嘹唳、雄姿勃勃地掠过长 空时,人们的这种审美感受就更加明显、强烈。鸿雁迁徙时常汇集成数十只、上百只的大群, 在天空中列队飞翔。"蜃楼百尺横沧海,雁字一行书绛霄";"白犬吠风惊雁起,犹能一一旋成行 鸿雁这种行序整齐的飞行特征,使中国古代文人们赞叹不已。鸿雁健飞,且性情机警,南征北 返时,中途很少停歇,人们能看到竦峙树端的鹰、栖息房梁的燕、兀立江滩的鹤鹭,却很难看 到静态的鸿雁。在中国古代诗词歌赋中,鸿雁大都以动态出现,鸿雁翔姿优美,亦刚亦柔,曹 植的《洛神赋》中就有"翩若惊鸿,矫若游龙"之语。鸿雁南迁阵容非常壮观,在朔风凛冽、尘 沙蔽日的秋冬之际,当一群群大雁雄姿勃勃地掠过长空时,亦能唤起古人雄浑悲壮的审美感受, 这种感受对于边塞诗人来说,尤为强烈。"雁来惨淡沙场外,月出苍茫云海间。"借秋空雁阵渲 染沙场征战的雄浑悲壮之貌。 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两者不可截然分割,而对 雁"意象群的发掘,即能较好的说明这一问题。在中国古代咏雁诗词中,既有侧重"言志"的诗词, 也有侧重抒情的诗词,但数量最多的还是抒情与言志有机结合、互为渗透的诗词。中国美学中 的"景中情”与"情中景"互相联系又各具特征。巧于诗者或"景中情",或"情中景":神于诗者则情 不虚情,景非滞景,情景互生,妙合无痕。这三种审美移情层次在中国古代咏雁诗中均能找到 例证。 1.下面对鸿雁习性特征所体现的相应的审美意蕴概括不够恰当的一项是() A.鸿雁身大体重,起飞以及飞行时,翅膀拍动,沉雄有力,给人以美的享受 B.鸿雁迁徙时行序整齐,符合中国人喜欢整齐划一的审美情趣,能激发人们团结奋进的 热忱 C.鸿雁健飞,且性情机警,迁徙中很少停歇,使人们很容易联想到对光明与温暖的追 求 D.鸿雁飞翔时,常汇集数十只、上百只,其阵容相当壮观,容易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想2.下 列古代咏雁诗(词),属于“抒情与言志有机结合、互为渗透”的一项是() A.列序横空,身世在云中,舞影动西风。云淡淡,月蒙蒙,身点破苍穹 B.“鸿志不汝较,奋翼起高飞”,“但当养羽翮,鸿举必有期” C.“洞庭波起兮鸿雁翔,风瑟瑟兮野苍苍”,“雁飞高兮远难寻,空断肠兮思愔愔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第1页共11页
第 1 页 共 11 页 宁夏银川一中 2008 届高三年级第五次月考测试 语 文 试 题 本试卷分第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第Ⅰ卷三、四题为选考题,其 他题为必考题。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 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鸿雁在中国古代诗词中的审美意蕴 在中国古代诗词中,鸿雁作为审美对象,具有丰富的美学意蕴。 鸿雁是随阳之鸟,它虽然在季节和环境的渲染下带有"秋"的意象,但它与蟋蟀、鸣蝉等秋 虫之美仍有所不同。听秋虫之浅吟低唱,不免产生物华将尽的寂寥之感,看鸿雁之布阵南征, 则令人心胸开阔,精神振奋。"秋色萧条,秋容有红蓼;秋风拂地,万籁也寥寥。惟见宾鸿,冲 入在秋空里,任逍遥",便是对鸿雁这一美学特征的生动把握。鸿雁是健飞之鸟,翅膀拍动时频 率适中,沉雄有力,不似鹰鹞猛悍桀骜,也不似鹤鹭之轻灵飘忽,而是给人以坚忍强劲的审美 感受。在风频雨骤的春日或霜寒月冷的秋夜,当鸿雁结阵翱翔,引吭嘹唳、雄姿勃勃地掠过长 空时,人们的这种审美感受就更加明显、强烈。鸿雁迁徙时常汇集成数十只、上百只的大群, 在天空中列队飞翔。"蜃楼百尺横沧海,雁字一行书绛霄";"白犬吠风惊雁起,犹能一一旋成行。 "鸿雁这种行序整齐的飞行特征,使中国古代文人们赞叹不已。鸿雁健飞,且性情机警,南征北 返时,中途很少停歇,人们能看到竦峙树端的鹰、栖息房梁的燕、兀立江滩的鹤鹭,却很难看 到静态的鸿雁。在中国古代诗词歌赋中,鸿雁大都以动态出现,鸿雁翔姿优美,亦刚亦柔,曹 植的《洛神赋》中就有"翩若惊鸿,矫若游龙"之语。鸿雁南迁阵容非常壮观,在朔风凛冽、尘 沙蔽日的秋冬之际,当一群群大雁雄姿勃勃地掠过长空时,亦能唤起古人雄浑悲壮的审美感受, 这种感受对于边塞诗人来说,尤为强烈。"雁来惨淡沙场外,月出苍茫云海间。"借秋空雁阵渲 染沙场征战的雄浑悲壮之貌。 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两者不可截然分割,而对" 雁"意象群的发掘,即能较好的说明这一问题。在中国古代咏雁诗词中,既有侧重"言志"的诗词, 也有侧重抒情的诗词,但数量最多的还是抒情与言志有机结合、互为渗透的诗词。中国美学中 的"景中情"与"情中景"互相联系又各具特征。巧于诗者或"景中情",或"情中景";神于诗者则情 不虚情,景非滞景,情景互生,妙合无痕。这三种审美移情层次在中国古代咏雁诗中均能找到 例证。 1.下面对鸿雁习性特征所体现的相应的审美意蕴概括不够恰当的一项是 ( ) A.鸿雁身大体重,起飞以及飞行时,翅膀拍动,沉雄有力,给人以美的享受 B.鸿雁迁徙时行序整齐,符合中国人喜欢整齐划一的审美情趣,能激发人们团结奋进的 热忱 C.鸿雁健飞,且性情机警,迁徙中很少停歇,使人们很容易联想到对光明与温暖的追 求 D.鸿雁飞翔时,常汇集数十只、上百只,其阵容相当壮观,容易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想 2.下 列古代咏雁诗(词),属于“抒情与言志有机结合、互为渗透”的一项是 ( ) A.列序横空,身世在云中,舞影动西风。云淡淡,月蒙蒙,身点破苍穹。 B.“鸿志不汝较,奋翼起高飞”,“但当养羽翮,鸿举必有期” C.“洞庭波起兮鸿雁翔,风瑟瑟兮野苍苍”,“雁飞高兮远难寻,空断肠兮思愔愔” D.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3.文章最后一段中“这三种审美移情层次”指的是 A.①托物言志②借景抒情③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相结合 B.①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相结合②“景中情”和“情中景”③情不虚情,景非滞 C.①景中情②情中景③情景互生 D.①景中情”和“情中景”②情不虚情,景非滞景③情景互生 、古代诗文阅读。(38分) (一)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4~8题。(21分) 齐愍王既灭宋而骄,欲为天子。 燕昭王日夜抚循其人,益为富实,乃与乐毅谋伐齐。乐毅曰:“齐,霸国之余业也,地大人 众,未易独攻也。王必欲伐之,莫如约赵及楚、魏。”于是使乐毅约赵,别使使者连楚、魏,且 令赵啖秦以伐齐之利。诸侯害齐王之骄暴,皆争合谋与燕伐齐 燕王悉起兵,以乐毅为上将军。秦尉斯离帅师与三晋之师会之。赵王以相国印授乐毅,乐 毅并将秦、魏、韩、赵之兵以伐齐。齐愍王悉国中之众以拒之,战于济西,齐师大败。分魏师 以略宋地,部赵师以收河间,身率燕师,长驱逐北。剧辛曰:“齐大而燕小,赖诸侯之助以破其 军,宜及时攻取其边城以自益,此长久之利也。今过而不攻,以深入为名,无损于齐,无益于 燕,而结深怨,后必悔之。”乐毅曰:“齐王伐功矜能,谋不逮下,废黜贤良,信任谄谀,政令 戾虐,百姓怨怼。今军皆破亡,若因而乘之,其民必叛,祸乱内作,则齐可图也。若不遂乘之, 待彼悔前之非,改过恤下而抚其民,则难虑也。”遂进军深入。齐人果大乱失度,愍王出走。燕 王亲至济上劳军,行赏飨士,封乐毅为昌国君,遂使留徇齐城之未下者。 乐毅闻昼邑人王贤,令军中环昼邑三十里无入。使人请,燕人曰:“不来,吾且屠昼邑!” 蠼曰:“忠臣不事二君,烈女不更二夫。国破君亡,吾不能存,而又欲劫之以兵,吾与其不义而 生,不若死!自奋绝脰而死。燕师乘胜长驱,齐城皆望风奔溃。乐毅修整燕军,禁止侵掠,求 齐之逸民,显而礼之。宽其赋敛,除其暴令齐民喜悦。六月之间,下齐七十余城 荀子论之曰:国者,天下之利势也。得道以持之,则大安也,大荣也,积美之源也。不得 道以持之,则大危也,大累也,有之不如无之。及其綦也,索为匹夫,不可得也。故用国者义 立而王,信立而霸,权谋立而亡 (节选自《资治通鉴·周记四》) 4.(3分)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燕昭王日夜抚循其人顺从) B.诸候害齐王之骄暴 (害怕) C.分魏师以略宋地 (侵略) D.齐王伐功矜能 (夸耀) 5.(3分)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乃与乐毅谋伐齐乃不知有汉 B.宜及时攻取其边城以自益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C.若因而乘之因利乘便 D.而又欲劫之以兵而母立于兹 6.(3分)下列各组句子中,表明乐毅“能而好贤”的一组是( ①王必欲伐之,莫如约赵及楚、魏②赵王以相国印授乐毅 ③秦尉斯离帅师与三晋之师会之④求齐之逸民,显而礼之 ⑤六月之间,下齐七十余城⑥宽其赋敛,除其暴令 第2页共11页
第 2 页 共 11 页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3.文章最后一段中“这三种审美移情层次”指的是 ( ) A.①托物言志 ②借景抒情 ③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相结合 B.①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相结合 ②“景中情”和“情中景” ③情不虚情,景非滞 景 C.①景中情 ②情中景 ③情景互生 D.①“景中情”和“情中景” ②情不虚情,景非滞景 ③情景互生 二、古代诗文阅读。(38 分) (一)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 4~8 题。(21 分) 齐愍王既灭宋而骄,欲为天子。 燕昭王日夜抚循其人,益为富实,乃与乐毅谋伐齐。乐毅曰:“齐,霸国之余业也,地大人 众,未易独攻也。王必欲伐之,莫如约赵及楚、魏。”于是使乐毅约赵,别使使者连楚、魏,且 令赵啖秦以伐齐之利。诸侯害齐王之骄暴,皆争合谋与燕伐齐。 燕王悉起兵,以乐毅为上将军。秦尉斯离帅师与三晋之师会之。赵王以相国印授乐毅,乐 毅并将秦、魏、韩、赵之兵以伐齐。齐愍王悉国中之众以拒之,战于济西,齐师大败。分魏师 以略宋地,部赵师以收河间,身率燕师,长驱逐北。剧辛曰:“齐大而燕小,赖诸侯之助以破其 军,宜及时攻取其边城以自益,此长久之利也。今过而不攻,以深入为名,无损于齐,无益于 燕,而结深怨,后必悔之。”乐毅曰:“齐王伐功矜能,谋不逮下,废黜贤良,信任谄谀,政令 戾虐,百姓怨怼。今军皆破亡,若因而乘之,其民必叛,祸乱内作,则齐可图也。若不遂乘之, 待彼悔前之非,改过恤下而抚其民,则难虑也。”遂进军深入。齐人果大乱失度,愍王出走。燕 王亲至济上劳军,行赏飨士,封乐毅为昌国君,遂使留徇齐城之未下者。 乐毅闻昼邑人王蠋贤,令军中环昼邑三十里无入。使人请蠋,燕人曰:“不来,吾且屠昼邑!” 蠋曰:“忠臣不事二君,烈女不更二夫。国破君亡,吾不能存,而又欲劫之以兵,吾与其不义而 生,不若死!”自奋绝脰而死。燕师乘胜长驱,齐城皆望风奔溃。乐毅修整燕军,禁止侵掠,求 齐之逸民,显而礼之。宽其赋敛,除其暴令齐民喜悦。六月之间,下齐七十余城。 荀子论之曰:国者,天下之利势也。得道以持之,则大安也,大荣也,积美之源也。不得 道以持之,则大危也,大累也,有之不如无之。及其綦也,索为匹夫,不可得也。故用国者义 立而王,信立而霸,权谋立而亡。 (节选自《资治通鉴•周记四》) 4.(3 分)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燕昭王日夜抚循.其人 (顺从) B.诸候害.齐王之骄暴 (害怕) C.分魏师以略.宋地 (侵略) D.齐王伐功矜.能 (夸耀) 5.(3 分)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乃与乐毅谋伐齐 乃不知有汉 B.宜及时攻取其边城以自益 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C.若因而乘之 因利乘便 D.而又欲劫之以兵 而母立于兹 6.(3 分)下列各组句子中,表明乐毅“能而好贤”的一组是 ( ) ①王必欲伐之,莫如约赵及楚、魏 ②赵王以相国印授乐毅 ③秦尉斯离帅师与三晋之师会之 ④求齐之逸民,显而礼之 ⑤六月之间,下齐七十余城 ⑥宽其赋敛,除其暴令
A.①②⑤ B.②③⑥ C.①④⑥ D.③④⑤ 7.(3分)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乐毅起先反对燕国对齐国发动战争,原因是齐国强大而燕国弱小,更何况强大的秦国 不愿意支援燕国打蠃这场战争 B.剧辛认为乐毅不应该在没有他国军队支援的情况下孤军深入,应该以占领边境城池为 主要目的,这样会充实燕国的领土。 C.乐毅听说王蛹贤能,就下令军队不要骚扰王蝠,并派人前云相邀谋事,但王蝎最终还 是因为乐毅的部下恶意相逼而自杀身亡 D.荀况认为,天下如由无道之君把持,就生不如死,即便只想做一个普通百姓,也还是 不能实现这一可怜愿望 8.(9分)把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于是使乐毅约赵,别使使者连楚、魏,且令赵啖秦以伐齐之利。 译文: (2)遂使留徇齐城之未下者 译文: (3)故用国者义立而王,信立而霸,权谋立而亡 译文: (二)古代诗歌鉴赏。(9分)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9-10题 金陵怀古 王珪 怀乡访古事悠悠,独上江城满月秋。 鸟带烟来别渚,数帆和雨下归舟 萧萧暮吹惊红叶,惨惨寒云压旧楼。 故国凄凉准与问,人心无复更风流。 注]王珪:任北宋左相,写作此诗时北宋在与西夏的两次战争中均遭惨败 9.(4分)请结合全诗,分析“满月秋”具有哪几层含义? 10.(5分)第三联创造了一个什么样的意境,请结合艺术手法加以赏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8分) 1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选作8道题,每题两空1分)。 ,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人生如梦, (苏轼《定风波》、《念奴娇》) (2)舞榭歌台 水随天去秋无际。 (辛弃疾《永遇乐》、《水龙吟》) (3)东篱把酒黄昏后, ,如今有谁堪摘 (李清照《醉花阴》、《声声慢》) (4)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吾所以为此者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5)厌恶官场的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以“舟遥遥以轻飏 第3页共11页
第 3 页 共 11 页 A.①②⑤ B.②③⑥ C.①④⑥ D.③④⑤ 7.(3 分)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 A.乐毅起先反对燕国对齐国发动战争,原因是齐国强大而燕国弱小,更何况强大的秦国 不愿意支援燕国打蠃这场战争。 B.剧辛认为乐毅不应该在没有他国军队支援的情况下孤军深入,应该以占领边境城池为 主要目的,这样会充实燕国的领土。 C.乐毅听说王蠋贤能,就下令军队不要骚扰王蠋,并派人前云相邀谋事,但王蠋最终还 是因为乐毅的部下恶意相逼而自杀身亡。 D.荀况认为,天下如由无道之君把持,就生不如死,即便只想做一个普通百姓,也还是 不能实现这一可怜愿望。 8.(9 分)把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于是使乐毅约赵,别使使者连楚、魏,且令赵啖秦以伐齐之利。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遂使留徇齐城之未下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故用国者义立而王,信立而霸,权谋立而亡。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鉴赏。(9 分)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 9-10 题。 金陵怀古 王 珪 怀乡访古事悠悠,独上江城满月秋。 一鸟带烟来别渚,数帆和雨下归舟。 萧萧暮吹惊红叶,惨惨寒云压旧楼。 故国凄凉准与问,人心无复更风流。 [注]王珪:任北宋左相,写作此诗时北宋在与西夏的两次战争中均遭惨败。 9.(4 分)请结合全诗,分析“满月秋”具有哪几层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5 分)第三联创造了一个什么样的意境,请结合艺术手法加以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8 分) 1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选作 8 道题,每题两空 1 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人生如梦,_________________。 (苏轼《定风波》、《念奴娇》) (2)舞榭歌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水随天去秋无际。 (辛弃疾《永遇乐》、《水龙吟》) (3)东篱把酒黄昏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今有谁堪摘? (李清照《醉花阴》、《声声慢》) (4)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____________ ___。吾所以为此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5)厌恶官场的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以“舟遥遥以轻飏,____________________
表现归途中的轻松之乐:;以“三径就荒 ”表现心有寄托之乐 (6) 烟光凝而暮山紫。 秋水共 长天一色。 (王勃《滕王阁序》) (7)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形影相吊 (李密《陈情表》) (8)渔舟唱晚 声断衡阳之浦 (王勃《滕王阁序》) ,鸟倦飞而知返。 ,抚孤松而盘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10)臣无祖母 祖母无臣, (李密《陈情表》) 乙选考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2-15题。(25分) 天地苍茫一根骨 庞进 司马迁的祠墓在陕西的韩城市。祠内有他的塑像:束高发,穿红袍,长眉入鬓,双目炯炯 一那眼神,有穿透历史烟云的明晰和超凡入圣的穆然;显著的还有那一袭长及心胸的须髯 给人一份文人的傲岸和学者的庄重。据说,人受过宫刑,胡须会随之脱光,而这尊塑像,依然 大须飘拂——这大概是民意使然了:你皇上要把一个血性须眉变成一个不男不女的“太监”,可 在我们老百姓的心目中,这个人依然是男子汉,顶天立地,气吞山河的男子汉! 仔细看,司马迁的塑像是稍稍有些斜的,头向北方偏着。一种说法认为,司马迁是在遥望 北方的苏武庙,因为这位在北国牧了十九年羊的汉朝使臣,和司马迁是肝胆相照的僚友。另 种说法认为,司马迁是在遥望李陵,这位大汉名将的被迫降敌,正是司马迁罹祸的原因啊。我 是倾向于后一种说法的,我甚至觉得“李陵之祸”降临到司马迁的头上,是有某种必然性的。不 错,司马迁是一个有骨气有血性又才华横溢抱负远大的文人,这样的文人在任何一个朝代,都 是社会的良心。当李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践戎马之地”,重创十万敌骑的消息传到长安时 汉武帝刘彻是笑眯眯的,公卿王侯们也纷纷“奉觞上寿”,好听话说得长乐宫的麻雀都似乎要变 成翩翩起舞的宫女。无料几天后,李陵终因矢尽粮绝,寡不敌众而被俘降敌。消息传来,全朝 廷都哑巴了,刘彻更是“慘惨怆怛悼”,脸吊得像经了霜的秋茄子。 你们还有什么话说φ朝堂上,刘彻目扫群臣。群臣或面面相觑,诺诺唯唯:或言李陵该千 刀万剐,夷其九族不足以抵罪。当刘彻对这样的看法眯目点头的时候,我们的太史公站了出来 他说李陵平时克己奉公,身先士卒,有国士之风。此次出征,孤军奋战,血染寒山,英勇可嘉。 降敌是一时无奈,日后有机会,他还会报效汉朝的。“好你个司马迁,”刘彻震怒了,“你竟敢替 叛贼说话,谁给你的胆量? 现在看来,司马迁充其量不过是说了几句公道话而己。然而,问题倒不在于公道话本身 而在于竞然有人敢于站出来说公道话。社会良心和专制强权在这儿发生了深刻的矛盾。在刘彻 的心目中,作臣子的差不多是一群牛马狗,鞭子下驮拉耕作,唯主子鼻息是仰,哪里有你人模 人样地站在我的对面说什么公道话的权利? 对武帝刘彻,司马迁曾经抱有幻想。做太史令,他异常勤奋,总想博得武帝的欢心。即使 站出来为李陵辩护,也是见皇上满脸的“惨怆怛悼”,禁不住效一番“款款之愚”。然而,残酷的 现实粉碎了文人的天真,他终于明白了:刚直不阿的书生和专横残暴的帝王是冰和炭、玉和泥 于是,不再幻想不再幽怨,为了“草创未就”的《史记》,为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 家之言”的理想和事业,他咬牙吞血,毅然决然地走向了苦难,“就极刑而无愠色”。至此,司马 第4页共11页
第 4 页 共 11 页 表现归途中的轻松之乐;以“三径就荒,__________________”表现心有寄托之乐。 (6)_______________________,烟光凝而暮山紫。_____________________,秋水共 长天一色。 (王勃《滕王阁序》) (7)外无期功强近之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影相吊。 (李密《陈情表》) (8)渔舟唱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声断衡阳之浦。 (王勃《滕王阁序》) (9)_____________________,鸟倦飞而知返。______________________,抚孤松而盘 桓。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10)臣无祖母,____________________;祖母无臣,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密《陈情表》) 乙 选考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2-15 题。(25 分) 天地苍茫一根骨 庞进 司马迁的祠墓在陕西的韩城市。祠内有他的塑像:束高发,穿红袍,长眉入鬓,双目炯炯 ——那眼神,有穿透历史烟云的明晰和超凡入圣的穆然;显著的还有那一袭长及心胸的须髯, 给人一份文人的傲岸和学者的庄重。据说,人受过宫刑,胡须会随之脱光,而这尊塑像,依然 大须飘拂——这大概是民意使然了:你皇上要把一个血性须眉变成一个不男不女的“太监”,可 在我们老百姓的心目中,这个人依然是男子汉,顶天立地,气吞山河的男子汉! 仔细看,司马迁的塑像是稍稍有些斜的,头向北方偏着。一种说法认为,司马迁是在遥望 北方的苏武庙,因为这位在北国牧了十九年羊的汉朝使臣,和司马迁是肝胆相照的僚友。另一 种说法认为,司马迁是在遥望李陵,这位大汉名将的被迫降敌,正是司马迁罹祸的原因啊。我 是倾向于后一种说法的,我甚至觉得“李陵之祸”降临到司马迁的头上,是有某种必然性的。不 错,司马迁是一个有骨气有血性又才华横溢抱负远大的文人,这样的文人在任何一个朝代,都 是社会的良心。当李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践戎马之地”,重创十万敌骑的消息传到长安时, 汉武帝刘彻是笑眯眯的,公卿王侯们也纷纷“奉觞上寿”,好听话说得长乐宫的麻雀都似乎要变 成翩翩起舞的宫女。无料几天后,李陵终因矢尽粮绝,寡不敌众而被俘降敌。消息传来,全朝 廷都哑巴了,刘彻更是“惨怆怛悼”,脸吊得像经了霜的秋茄子。 “你们还有什么话说?”朝堂上,刘彻目扫群臣。群臣或面面相觑,诺诺唯唯;或言李陵该千 刀万剐,夷其九族不足以抵罪。当刘彻对这样的看法眯目点头的时候,我们的太史公站了出来。 他说李陵平时克己奉公,身先士卒,有国士之风。此次出征,孤军奋战,血染寒山,英勇可嘉。 降敌是一时无奈,日后有机会,他还会报效汉朝的。“好你个司马迁,”刘彻震怒了,“你竟敢替 叛贼说话,谁给你的胆量?” 现在看来,司马迁充其量不过是说了几句公道话而己。然而,问题倒不在于公道话本身, 而在于竟然有人敢于站出来说公道话。社会良心和专制强权在这儿发生了深刻的矛盾。在刘彻 的心目中,作臣子的差不多是一群牛马狗,鞭子下驮拉耕作,唯主子鼻息是仰,哪里有你人模 人样地站在我的对面说什么公道话的权利? 对武帝刘彻,司马迁曾经抱有幻想。做太史令,他异常勤奋,总想博得武帝的欢心。即使 站出来为李陵辩护,也是见皇上满脸的“惨怆怛悼”,禁不住效一番“款款之愚”。然而,残酷的 现实粉碎了文人的天真,他终于明白了:刚直不阿的书生和专横残暴的帝王是冰和炭、玉和泥。 于是,不再幻想不再幽怨,为了“草创未就”的《史记》,为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 家之言”的理想和事业,他咬牙吞血,毅然决然地走向了苦难,“就极刑而无愠色”。至此,司马
迁实现了一个转变,一个御用工具向独立人格的转变。从此,一个书生走到了一个帝王,和这 个帝王赖以存在的庞大体制的对立面。你可以摧残我的肉身,但你摧不毁我的抱负;你可以夺 取我的生命,你却打不倒我的精神。我就要谱写一部世上从来没有的大书,让这个民族记住司 马迁,让这个世界记住司马迁!也让你刘彻看看,什么是真正的文人,什么是文人的肝胆。寒凝 春华发,血沃劲草肥。炼狱淬火,司马迁在提升精神的同时,成就了一根骨头 好一根骨头啊即使面对一百个汉武帝,一千次酷刑,一万回磨难,这根骨头也不会酥软, 绝不酥软! (5分)下面对原文的理解,不准确的两项是()( A.标题“天地苍茫一根骨”运用了借喻的修辞手法,既体现了司马迁命运的悲剧色彩, 又突出了他的不屈精神。 B.作者对司马迁塑像的描写着重突出了他的眼神和胡须,表现了他的精神风貌,展 现出人们心目中理想化的司马迁的形象。 C.对李陵降敌,司马迁陈述己见,完全是为了明辨是非;被俘降敌,实属可耻,但孤军 深入,没有后援,武帝亦有不可推卸之责。 D.“我们的太史公站了出来”句中的“我们”表现了作者对司马迁由衷的敬佩及为我们民族有 这样的文人而自豪的思想感情 E.文章活用了鲁迅诗句“血沃中原肥劲草,寒凝大地发春华”,是为了说明苦难成就了司马 迁,使他脱颖而出,完成了千古绝唱的《史记》。 13.(6分)“司马迁在提升精神的同时,成就了一根骨头。”其中的“提升精神”和“一根骨头” 分别指什么? 提升精神: 根骨头: 14.(6分)作者为什么说“李陵之祸”降临到司马迁的头上,是有某种必然性的”? 15.(8分)鲁迅曾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 的人,有舍身取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结合上文,举例谈谈你对“中国脊梁”的理解。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80后作家”:游走在消费时代 青年女作家步非烟宣称要“革掉金庸武侠的命”;18岁的桂石被冠以“作家”头衔后说,“80 后的我们并不是离经叛道者”;作家王朔接受杂志采访,对“80后作家”提出严厉批评 日前,有关“80后作家”的话题再次泛起。出生于上世纪80年代的青年作家,吸引力 度主要集中在他们的固定读者群——中学生中间,但近年来,他们的影响力逐渐扩大,不管 是被批评,还是被追捧,都在引起更多的关注。他们的写作,也已超出了单纯的文学事件,而 形成了一个文化现象 “80后作家”生活在网络信息时代,他们作品的传播机制与“70后作家”不同。“70后作家 的发表主要还是通过文学期刊,得到一定认可后,再出版成书,进入市场。而“80后作家”作品 很少通过文学期刊与读者见面,他们要么通过网络发表作品,要么直接出书面对市场。他们与 市场的关系更加直接,互动良好。 共11页
第 5 页 共 11 页 迁实现了一个转变,一个御用工具向独立人格的转变。从此,一个书生走到了一个帝王,和这 个帝王赖以存在的庞大体制的对立面。你可以摧残我的肉身,但你摧不毁我的抱负;你可以夺 取我的生命,你却打不倒我的精神。我就要谱写一部世上从来没有的大书,让这个民族记住司 马迁,让这个世界记住司马迁!也让你刘彻看看,什么是真正的文人,什么是文人的肝胆。寒凝 春华发,血沃劲草肥。炼狱淬火,司马迁在提升精神的同时,成就了一根骨头。 好一根骨头啊!即使面对一百个汉武帝,一千次酷刑,一万回磨难,这根骨头也不会酥软, 绝不酥软! 12.(5 分)下面对原文的理解,不准确的两项是( )( ) A.标题“天地苍茫一根骨”运用了借喻的修辞手法,既体现了司马迁命运的悲剧色彩, 又突出了他的不屈精神。 B.作者对司马迁塑像的描写着重突出了他的眼神和胡须,表现了他的精神风貌,展 现出人们心目中理想化的司马迁的形象。 C.对李陵降敌,司马迁陈述己见,完全是为了明辨是非;被俘降敌,实属可耻,但孤军 深入,没有后援,武帝亦有不可推卸之责。 D.“我们的太史公站了出来”句中的“我们”表现了作者对司马迁由衷的敬佩及为我们民族有 这样的文人而自豪的思想感情。 E.文章活用了鲁迅诗句“血沃中原肥劲草,寒凝大地发春华”,是为了说明苦难成就了司马 迁,使他脱颖而出,完成了千古绝唱的《史记》。 13.(6 分)“司马迁在提升精神的同时,成就了一根骨头。”其中的“提升精神”和“一根骨头” 分别指什么? 提升精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根骨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6 分)作者为什么说“李陵之祸”降临到司马迁的头上,是有某种必然性的”? 15.(8 分)鲁迅曾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 的人,有舍身取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结合上文,举例谈谈你对“中国脊梁”的理解。 四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6-19 题。 “80 后作家”:游走在消费时代 青年女作家步非烟宣称要“革掉金庸武侠的命”;18 岁的桂石被冠以“作家”头衔后说,“‘80 后’的我们并不是离经叛道者”;作家王朔接受杂志采访,对“80 后作家”提出严厉批评…… 日前,有关“80 后作家”的话题再次泛起。 出生于上世纪 80 年代的青年作家,吸引力 一度主要集中在他们的固定读者群——中学生中间,但近年来,他们的影响力逐渐扩大,不管 是被批评,还是被追捧,都在引起更多的关注。他们的写作,也已超出了单纯的文学事件,而 形成了一个文化现象。 “80 后作家”生活在网络信息时代,他们作品的传播机制与“70 后作家”不同。“70 后作家” 的发表主要还是通过文学期刊,得到一定认可后,再出版成书,进入市场。而“80 后作家”作品 很少通过文学期刊与读者见面,他们要么通过网络发表作品,要么直接出书面对市场。他们与 市场的关系更加直接,互动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