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 生死学将引领我们走向何方? 生死学提供一种更宽广存在的基础,明白原来 现在的活着是一种疑问;也引导我们了解另外一种 活着的方式,让“我的死亡”变成一种“存在
003 第一讲 生死学将引领我们走向何方? 第一讲 生死学将引领我们走向何方? 生死学提供一种更宽广存在的基础,明白原来 现在的活着是一种疑问;也引导我们了解另外一种 活着的方式,让“我的死亡”变成一种“存在
死学十四讲 生死学不是死亡学。 论到生死学,我们想要探讨的不是各大文化的死亡 观,比如佛教的死亡观、基督教的死亡观、中国人的死亡 观、德国人的死亡观等等。那么,如果不谈这些,生死学 要考量什么呢?在生死学的课程及研究里,这个问题的答 案并没有准则。 用“心智”过着常人生活 修习一门课时,我们通常会期待该门课成为生命里 道“深刻的经验”。但在了解何谓“深刻的经验”之 前,我们不妨先来想想什么是“不深刻的经验”?学术上 有一个术语“ Das man”(德文),生死学以及存在哲学 将此术语 Das man称为“常人”。“常人”这个名词并不 是用来指人平凡、平庸,而是在谈一个根本的问题。通 常,人们有一种度过生命的方式,这种方式极为常见,以 这种平凡普通的生活方式活着的人就叫做“常人”。 常人”一词诉说着我们日常生活中一种平常的状 态。譬如老师上课、学生听课、晚上吃饭、看电视、聊 天、喝茶、上网,或是把老师交代的功课做完等等,这 些都是我们平常共同会做的事情。当我们把生命建立在 004
004 生死学十四讲 生死学不是死亡学。 论到生死学,我们想要探讨的不是各大文化的死亡 观,比如佛教的死亡观、基督教的死亡观、中国人的死亡 观、德国人的死亡观等等。那么,如果不谈这些,生死学 要考量什么呢?在生死学的课程及研究里,这个问题的答 案并没有准则。 用“心智”过着常人生活 修习一门课时,我们通常会期待该门课成为生命里 一道“深刻的经验”。但在了解何谓“深刻的经验”之 前,我们不妨先来想想什么是“不深刻的经验”?学术上 有一个术语 “Das Man” (德文),生死学以及存在哲学 将此术语Das Man称为“常人”。“常人”这个名词并不 是用来指人平凡、平庸,而是在谈一个根本的问题。通 常,人们有一种度过生命的方式,这种方式极为常见,以 这种平凡普通的生活方式活着的人就叫做“常人”。 “常人”一词诉说着我们日常生活中一种平常的状 态。譬如老师上课、学生听课、晚上吃饭、看电视、聊 天、喝茶、上网,或是把老师交代的功课做完等等,这 些都是我们平常共同会做的事情。当我们把生命建立在
第一讲生死学将引领我们走向何方 常人”的生活形态时,通常会发展出一套理解事情的方 法,这一套方法称之为“常理”,而我们之所以能够以这 种或那种方式理解事物,关键就在于我们的脑袋里有一种 称为“心智”( mental/ mentality)的东西 综合“常人”、“常理”、“心智”三个概念,我 们可说,“心智”透过“常人”的生活形态以获取“常 理”,过着一种所谓“正常人”的生活。生死学的第一步 就从这里开始谈起。 常理”建构成“世界” 常人”透过“心智”而获得“常理”,因而交织 构成“世界”。“世界”在生死学里是一个非常基本的 概念。我们日常的生活形态、心智的思考,以及由此所 形成的一套“常理”,三者相互交织成“世界”。“常 理”是什么?譬如,生病的常理是要去看医生、找到对 的药,或者做一些调整、改变饮食等等,使得身体不再 那么疼痛。 但是,人在看待“世界”时,不会只用“心智、常 人、常理”运行的这一套。“世界”的知识,不会只有这 一套。譬如有些人把科学当做知识,看到台北热热闹闹在 迎接佛陀的指头,就说“哎呀,这不合乎科学,一根指头 有什么好崇拜的……”,这种说法就是把科学当做自己的 世界,以科学作为自己的常观。又比如一个基督徒,看见 人们热烈迎接佛指而心生不适,觉得这不啻为一种偶像崇 005
005 第一讲 生死学将引领我们走向何方? “常人”的生活形态时,通常会发展出一套理解事情的方 法,这一套方法称之为“常理”,而我们之所以能够以这 种或那种方式理解事物,关键就在于我们的脑袋里有一种 称为“心智”(mental / mentality)的东西。 综合“常人”、“常理”、“心智”三个概念,我 们可说,“心智”透过“常人”的生活形态以获取“常 理”,过着一种所谓“正常人”的生活。生死学的第一步 就从这里开始谈起。 “常理”建构成“世界” “常人”透过“心智”而获得“常理”,因而交织 构成“世界”。“世界”在生死学里是一个非常基本的 概念。我们日常的生活形态、心智的思考,以及由此所 形成的一套“常理”,三者相互交织成“世界”。“常 理”是什么?譬如,生病的常理是要去看医生、找到对 的药,或者做一些调整、改变饮食等等,使得身体不再 那么疼痛。 但是,人在看待“世界”时,不会只用“心智、常 人、常理”运行的这一套。“世界”的知识,不会只有这 一套。譬如有些人把科学当做知识,看到台北热热闹闹在 迎接佛陀的指头,就说“哎呀,这不合乎科学,一根指头 有什么好崇拜的……”,这种说法就是把科学当做自己的 世界,以科学作为自己的常观。又比如一个基督徒,看见 人们热烈迎接佛指而心生不适,觉得这不啻为一种偶像崇
死学十四讲 拜,这便是基督徒的常观;同样对于迎接佛指一事,佛教 徒会觉得“这就是佛教应该有的,这是对我们佛教先祖的 崇敬”,这又是佛教徒的常观。 由上面的举例,我们可知,这个世界的常观很多,有 科学家的科学常观、艺术家的艺术常观、宗教徒的宗教常 观等等,这些是所谓的“常观世界”。当我们论及“常 观”时,不能断言世界上存在着某个领域是超过“常 观”的,宗教大师不一定会超越常观,但一个老太婆则有 可能已经超越常观。 这一辈子都循着被期待的方向 超越常观跟不超越常观有什么差别?心智对常理进行 推断时,有几个基本元素运作着,这些基本元素即掌控 ( mastering)、秩序( ordering)、行道( way to go)、计 算( calculating)。 在掌控方面,譬如不让火势蔓延、不让财政空耗、不 使疾病恶化等,这意味着我们的心智状态要对事物进行掌 控;在秩序方面,例如家庭伦理、工作伦理、校规、出家 人的戒律、不能对爸爸妈妈讲这种话、不能对上人讲那种 话、对同学要有一定规矩等等;我们的心智状态要依循规 定,才会有秩序,继而才能做事,有路可走,此谓行道; 此外计算也很重要,譬如评估事件的优缺。 所有这些事情都循着一种可以被期待的方向发生。我 们在生活中从事着一种整备的工作,心智在这当中控制了 006
006 生死学十四讲 拜,这便是基督徒的常观;同样对于迎接佛指一事,佛教 徒会觉得“这就是佛教应该有的,这是对我们佛教先祖的 崇敬”,这又是佛教徒的常观。 由上面的举例,我们可知,这个世界的常观很多,有 科学家的科学常观、艺术家的艺术常观、宗教徒的宗教常 观等等,这些是所谓的“常观世界”。当我们论及“常 观”时,不能断言世界上存在着某个领域是超过“常 观”的,宗教大师不一定会超越常观,但一个老太婆则有 可能已经超越常观。 这一辈子都循着被期待的方向 超越常观跟不超越常观有什么差别?心智对常理进行 推断时,有几个基本元素运作着,这些基本元素即掌控 (mastering)、秩序(ordering)、行道(way to go)、计 算(calculating)。 在掌控方面,譬如不让火势蔓延、不让财政空耗、不 使疾病恶化等,这意味着我们的心智状态要对事物进行掌 控;在秩序方面,例如家庭伦理、工作伦理、校规、出家 人的戒律、不能对爸爸妈妈讲这种话、不能对上人讲那种 话、对同学要有一定规矩等等;我们的心智状态要依循规 定,才会有秩序,继而才能做事,有路可走,此谓行道﹔ 此外计算也很重要,譬如评估事件的优缺。 所有这些事情都循着一种可以被期待的方向发生。我 们在生活中从事着一种整备的工作,心智在这当中控制了
第一讲生死学将引领我们走向何方 人如何使用时向,亦即如何使用你的生命时光、你的 辈子( spending your lifetime)。这些大家应该很熟悉,譬 如我如何获得成功、我要先安家再立业、或先立业再成 家、我要完成学业、拿博士学位· 这里面都可以看到 上面的每一个元素从事着整备的工作。 世界( The World) 被期待 心智(Ego/ mentality) 掌控( Mastering)( Expected) 秩序( Ordering) 行道( Way to go) 计算( Calculating) 匚常理 命时光 Das Man Lifetime 图10常人的世界建构 这种“心智”会变成我们的一部分,也就是“我” “我”在心理学里叫做Ego,或者 mental egoo我们的心 智自我沉迷在世界里,而且会在日常生活中不自觉地做 一些事情,譬如,沉迷网络太久了,会想出去走一走; 有时候肉吃太多了,就会吃一点青菜。也就是说,我 们活在世界里,会自然地在当中掌控、维持秩序、行道 和计算。甚至连你如何花这一辈子的时间、你这一辈子 的目的要怎么走,都已经被期待、而且整备了。“如 何使用生命时光”、“如何活着”即涉及到生死学根 本的问题。 007
007 第一讲 生死学将引领我们走向何方? 人如何使用时间,亦即如何使用你的生命时光、你的一 辈子(spending your lifetime)。这些大家应该很熟悉,譬 如我如何获得成功、我要先安家再立业、或先立业再成 家、我要完成学业、拿博士学位……,这里面都可以看到 上面的每一个元素从事着整备的工作。 图1.0 常人的世界建构 这种“心智”会变成我们的一部分,也就是“我”。 “我”在心理学里叫做Ego,或者mental ego。我们的心 智自我沉迷在世界里,而且会在日常生活中不自觉地做 一些事情,譬如,沉迷网络太久了,会想出去走一走; 有时候肉吃太多了,就会吃一点青菜。也就是说,我 们活在世界里,会自然地在当中掌控、维持秩序、行道 和计算。甚至连你如何花这一辈子的时间、你这一辈子 的目的要怎么走,都已经被期待、而且整备了。“如 何使用生命时光”、“如何活着”即涉及到生死学根 本的问题。 世界(The World) 心智(Ego/mentality) 常人 (Das Man) 常理 掌控(Mastering) 秩序(Ordering) 行道(Way to go) 计算(Calculating) 被期待 (Expected) 生命时光 (Life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