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培育职业精神树立家庭美德 [教学目的 1帮助大学生培养高尚的职业精神,树拉正确的择业观和创业观,践行职业 生活中的法律规范; 2帮助大学生认清爱情本质,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和家庭美德观,履行婚姻家 庭法律规范的基本要求, 3.帮助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道德观、荣辱观中的一些较为突出的现实问题。 [教学重点与难点 1.职业的内涵和本质 2.正确认识我国当前的就业形势 3.爱情的本质 教学时数] 3 [教学方法与手段] 案例法、讨论法;多媒体教学 第一节职业生活中的道德与法律 一、职业与道德和法律 职业道德: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职业活动中应当遵循的具有职业特征的道 德要求和行为准则。 职业中的法律: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履行本职工作的过程中,必须遵循
第六章 培育职业精神 树立家庭美德 [教学目的] 1.帮助大学生培养高尚的职业精神,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创业观,践行职业 生活中的法律规范; 2.帮助大学生认清爱情本质,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和家庭美德观,履行婚姻家 庭法律规范的基本要求; 3.帮助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道德观、荣辱观中的一些较为突出的现实问题。 [教学重点与难点] 1.职业的内涵和本质 2.正确认识我国当前的就业形势 3.爱情的本质 [教学时数] 3 [教学方法与手段] 案例法、讨论法;多媒体教学 第一节 职业生活中的道德与法律 一、职业与道德和法律 职业道德: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职业活动中应当遵循的具有职业特征的道 德要求和行为准则。 职业中的法律: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履行本职工作的过程中,必须遵循
的本职业范围内的法律规范 职业活动中的道德与法律的共同特征: 鲜明的职业性 明确的规范性 调节的有限性 职业活动中的道德与法律的区别:自律和他律 二、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 (一)职业道德具有时代性和历史继承性: 资本主义时代,是职业和职业道德都得到迅速发展的时期。职业道德的种 类迅速增加并且在内容上逐渐定型,职业道德的调控作用也得到了强化,成为职 业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甚至上升到了制度和法律约束的层面。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职业道德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职业道德 也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职业活动的性质和意义发生了根本变化。 ★案例一:重庆20名本科生被炒鱿鱼公司称学生修养不及格(中国青年 报重庆2004-11-12)一(见案例附绿一) 讨论请同学们用相关知识来具体分析案例中这21名大学生成功或失败的 原因;如果你是一家公司的老总,请列出你的用人条件和你所欣赏的员工类型 (二)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 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 一代又一代先进模范人物,以自己的实际行动铸就了爱岗敬业、争创一流, 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伟大劳模精神,用自己的辛勒劳动 谱写了如歌如泣的动人赞歌,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崇高品 格,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时代风貌。广大先进模范人物不
的本职业范围内的法律规范。 职业活动中的道德与法律的共同特征: 鲜明的职业性 明确的规范性 调节的有限性 职业活动中的道德与法律的区别:自律和他律 二、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 (一)职业道德具有时代性和历史继承性: 资本主义时代,是职业和职业道德都得到迅速发展的时期。职业道德的种 类迅速增加并且在内容上逐渐定型,职业道德的调控作用也得到了强化,成为职 业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甚至上升到了制度和法律约束的层面。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职业道德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职业道德 也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职业活动的性质和意义发生了根本变化。 ★案例一:重庆 20 名本科生被炒鱿鱼 公司称学生修养不及格(中国青年 报 重庆 2004-11-12)——(见案例附录一) 讨论:请同学们用相关知识来具体分析案例中这 21 名大学生成功或失败的 原因;如果你是一家公司的老总,请列出你的用人条件和你所欣赏的员工类型。 (二)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 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 一代又一代先进模范人物,以自己的实际行动铸就了爱岗敬业、争创一流, 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伟大劳模精神,用自己的辛勤劳动 谱写了如歌如泣的动人赞歌,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崇高品 格,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时代风貌。广大先进模范人物不
愧为民族的精英、国家的栋梁、社会的中坚、人民的楷模, (胡锦涛:《在2005年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五项要求与大学生活的联系: 有利于做好职场前的素质准备 有利于大学生活规划 三、职业生活中法律的基本要求 (一)了解职业生活中的主要法律 职业生活中最主要的法律有《劳动法》和《公务员法》等。 《劳动法》于1994年7月5日由八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通过 自1995年1月1日起施行。共13章107条。《劳动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 立后由最高国家权力机关颁布的第一部劳动法典。其适用范围是除公务员和比照 实行公务员制度的事业组织和社会团体的工作人员以及农业劳动者、现役军人等 以外的所有劳动者 《公务员法》于2005年4月27日由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通 过,自2006年1月1日起施行。共18章107条。《公务员法》是我国第一部 属于干部人事管理总章程性质的重要法律,在我国干部人事制度发展史上具有里 程碑意义。《公务员法》适用于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 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包括国家权力机关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中国共产党 和民主党派机关的工作人员、法官和检察官等。 (二)坚持职业生活中的法律的基本原则 《劳动法》的基本原则有: 一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与兼顾用人单位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愧为民族的精英、国家的栋梁、社会的中坚、人民的楷模。 (胡锦涛:《在 2005 年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五项要求与大学生活的联系: 有利于做好职场前的素质准备 有利于大学生活规划 三、职业生活中法律的基本要求 (一)了解职业生活中的主要法律 职业生活中最主要的法律有《劳动法》和《公务员法》等。 《劳动法》于 1994 年 7月 5日由八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通过, 自 1995 年 1 月 1 日起施行。共 13 章 107 条。《劳动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 立后由最高国家权力机关颁布的第一部劳动法典。其适用范围是除公务员和比照 实行公务员制度的事业组织和社会团体的工作人员以及农业劳动者、现役军人等 以外的所有劳动者。 《公务员法》于 2005 年 4 月 27 日由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通 过,自 2006 年 1 月 1 日起施行。共 18 章 107 条。《公务员法》是我国第一部 属于干部人事管理总章程性质的重要法律,在我国干部人事制度发展史上具有里 程碑意义。《公务员法》适用于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 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包括国家权力机关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中国共产党 和民主党派机关的工作人员、法官和检察官等。 (二)坚持职业生活中的法律的基本原则 《劳动法》的基本原则有: 一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与兼顾用人单位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二是按劳分配与公平救助相结合的原则 三是劳动者平等竞争与特殊劳动保护相结合的原则。 四是劳动行为自主与劳动标准制约相结合的原则。 《公务员法》的基本原则有 一是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和法治原则。 二是监督约束与激励保障并重原则。 三是任人唯贤、德才兼备原则,体现在录用、晋升、考核、奖励公务员等 环节上。 四是分类管理和效能原则 (三)明确职业生活中的法定权利和义务 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 《劳动法》规定的劳动者的权利有 《劳动法》规定的劳动者的义务有: 公务员的义务和权利。 《公务员法》规定的公务员应当履行下列义务 《公务员法》规定的公务员享有下列权利: (四)依法处理职业生活中的纠纷 处理劳动净议的法定途径。劳动争议发生后,当事人可以依法申请调解、 仲裁、提起诉讼,也可以协商解决。 (1)当事人可以协商解决劳动争议,但协商不是处理劳动净议的必经程序 不愿协商的,可以申请调解。 (2)当事人可以向本单位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但调解也不是处
二是按劳分配与公平救助相结合的原则。 三是劳动者平等竞争与特殊劳动保护相结合的原则。 四是劳动行为自主与劳动标准制约相结合的原则。 《公务员法》的基本原则有: 一是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和法治原则。 二是监督约束与激励保障并重原则。 三是任人唯贤、德才兼备原则,体现在录用、晋升、考核、奖励公务员等 环节上。 四是分类管理和效能原则。 (三)明确职业生活中的法定权利和义务 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 《劳动法》规定的劳动者的权利有: 《劳动法》规定的劳动者的义务有: 公务员的义务和权利。 《公务员法》规定的公务员应当履行下列义务: 《公务员法》规定的公务员享有下列权利: (四)依法处理职业生活中的纠纷 处理劳动争议的法定途径。劳动争议发生后,当事人可以依法申请调解、 仲裁、提起诉讼,也可以协商解决。 (1)当事人可以协商解决劳动争议,但协商不是处理劳动争议的必经程序, 不愿协商的,可以申请调解。 (2)当事人可以向本单位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但调解也不是处
理劳动争议的必经程序,当事人任何一方不愿调解的,可以直接向有管辖权的劳 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调解原则也适用于仲裁和诉讼程序。 (3)调解不成的,当事人一方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劳动 争议仲裁委员会是指县、市、市辖区设立的裁处企业与职工之间发生的劳动争议 的组织机构。 (4)当事人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自收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15日内向 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一方当事人在法定期限内不起诉又不履行仲裁裁决的,另 方当事人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处理人事争议的法定途径。根据《公务员法》的规定,处理人事争议的途 径有四种。(1)申诉(2)控告(3)仲裁(4)诉讼。 四、大学生职业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的培养 大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培养,需要着重抓好如下环节 努力学习职业道德和职业中的法律知识。 努力提高职业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 努力锻炼实际履行职业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的能力。 第二节大学生择业与创业 一、正确认识当前我国的就业形势 提示:2001年,114万:2002年,145万;2003年,212万;2004 年,280万;2005年,338万;2006年,413万.这是一组来自教育部每 年不断攀升的高校毕业生数字。预计今后几年每年还将新增60万人左右。求职 竞争日益激烈,而自我认识不清亦是大学生择业时的压力与困惑。列出自己的择
理劳动争议的必经程序,当事人任何一方不愿调解的,可以直接向有管辖权的劳 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调解原则也适用于仲裁和诉讼程序。 (3)调解不成的,当事人一方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劳动 争议仲裁委员会是指县、市、市辖区设立的裁处企业与职工之间发生的劳动争议 的组织机构。 (4)当事人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自收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 15 日内向 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一方当事人在法定期限内不起诉又不履行仲裁裁决的,另一 方当事人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处理人事争议的法定途径。根据《公务员法》的规定,处理人事争议的途 径有四种。(1)申诉(2)控告(3)仲裁(4)诉讼。 四、大学生职业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的培养 大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培养,需要着重抓好如下环节: 努力学习职业道德和职业中的法律知识。 努力提高职业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 努力锻炼实际履行职业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的能力。 第二节 大学生择业与创业 一、正确认识当前我国的就业形势 提 示:2001 年,114 万; 2002 年,145 万; 2003 年,212 万; 2004 年,280 万;2005 年,338 万; 2006 年,413 万.这是一组来自教育部每 年不断攀升的高校毕业生数字。预计今后几年每年还将新增 60 万人左右。求职 竞争日益激烈,而自我认识不清亦是大学生择业时的压力与困惑。列出自己的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