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疣荔枝螺( hais clavigera);8.渔舟蜒螺( Nerita albicilla);9.齿纹蜒螺( Nerita yold); 10.贻贝( Mytilus edulis);1.条纹隔贻贝( Septifer virgatus);12.青蚶( Barbata vIrescens);13.粒花冠小月螺( Lunella coronata granulata):14.甲虫螺( Cantharus cecille):15.红条毛肤石鳖( Acanthochiton rubrolineatus); 注:条带宽度表示生物出现量的多少 表3朱家尖大洞岙岩礁潮间带几种主要软体动物样方统计 高潮样方平均 号 种名 23 值方差中潮区样方一平均值方差 12 粒结节滨 Nodilittorina 螺 3011.331.56 2短滨螺 Littorina brevicula02 1.330.89 3单齿螺 Monodonta labio 21 1 330.22 4嫁(虫戚) Cellana toreuma3222.330.222 0 10.67 5疣荔枝螺 Thais clavigera2222.000.001 0 6齿纹蜒螺 Nerita yoldi 注:表格中空白栏表示由于条件限制并未采的的样本 表4朱家尖大洞岙岩礁高潮区几种微环境软体动物样方统计 微环境 嫁〔虫戚)史氏背尖贝疣荔枝螺齿纹蜒螺短滨螺 高潮区石面上0 高潮区水洼中0 016 0 高潮区石谷内 注:因采样物种数、每样方个体数都较小,故在下述统计学分析中忽略高潮带三种微生境的 差距,取数值加和以代表整个高潮带。 3结果分析及讨论 3.1分布 岩相潮间带中,生物的垂直分布均有典型的特征,潮间带生物分带分布的特征在岩相中 体现得特别显著。岩礁潮上带和髙潮区中的优势种是滨螺科的各物种,如粗糙滨螺( Littorin scabra)、短滨螺( Littorina brevicu)、粒结节滨螺( Nodilittorina exigua)等:从高潮区下 部到中潮区的优势种是藤壶科和笠藤壶科的成员,如日本笠藤壶(爬etrσcitσ JaponIcσ)、鳞笠 藤壶( Tetraclita squamosa)、白脊藤壶( Balanus reticulatus)等,软体动物非其中的优势种 呈散在分布的模式,生物量也不大:低潮区出现大量的绿藻、褐藻、薮枝螅等,软体动物将 以牡蛎和贻贝为主,牡蛎带分布的位置比贻贝带高,牡蛎带中的软体动物优势种为近江牡蛎 ( Ostrea rivularis)。但在我们在大洞岙岩礁的观察和采样中由于天气原因,我们仅进入了 中潮区上带与高潮区交界处:我们在东沙附近的岩礁进行观察的时候,又由于潮位并未退到 最低,我们仅能看到牡蛎带的上部,贻贝带由于位置过低,始终未能进行直接的观察和取样。 潮上带与高潮带:这一个地带中主要栖息着耐高温和耐干旱的滨螺,主要分布在可能有
朱家尖岩相潮间带软体动物的分布特征 7. 疣荔枝螺(Thais clavigera);8. 渔舟蜒螺(Nerita albicilla);9. 齿纹蜒螺(Nerita yoldi); 10. 贻贝(Mytilus edulis);11. 条纹隔贻贝(Septifer virgatus);12. 青蚶(Barbatia virescens);13. 粒花冠小月螺(Lunella coronata granulata);14. 甲虫螺(Cantharus cecillei);15. 红条毛肤石鳖(Acanthochiton rubrolineatus); 注:条带宽度表示生物出现量的多少。 表 3 朱家尖大洞岙岩礁潮间带几种主要软体动物样方统计 编 号 种名 高潮样方 平均 值 方差 中潮区样方 平均值 方差 1 2 3 1 2 3 1 粒结节滨 螺 Nodilittorina exigua 3 0 1 1.33 1.56 2 短滨螺 Littorina brevicula 0 2 2 1.33 0.89 3 单齿螺 Monodonta labio 2 1 1 1.33 0.22 4 嫁(虫戚) Cellana toreuma 3 2 2 2.33 0.22 2 1 0 1 0.67 5 疣荔枝螺 Thais clavigera 2 2 2 2.00 0.00 1 1 1 1 0 6 齿纹蜒螺 Nerita yoldi 2 1 1 1.33 0.22 注:表格中空白栏表示由于条件限制并未采的的样本 表 4 朱家尖大洞岙岩礁高潮区几种微环境软体动物样方统计 微环境 嫁(虫戚) 史氏背尖贝 疣荔枝螺 齿纹蜒螺 短滨螺 高潮区石面上 0 0 0 0 6 高潮区水洼中 0 1 1 4 0 高潮区石谷内 2 6 1 0 0 sigma 2 7 2 4 6 注:因采样物种数、每样方个体数都较小,故在下述统计学分析中忽略高潮带三种微生境的 差距,取数值加和以代表整个高潮带。 3.结果分析及讨论 3.1分布 岩相潮间带中,生物的垂直分布均有典型的特征,潮间带生物分带分布的特征在岩相中 体现得特别显著。岩礁潮上带和高潮区中的优势种是滨螺科的各物种,如粗糙滨螺(Littorina scabra)、短滨螺(Littorina brevicula)、粒结节滨螺(Nodilittorina exigua)等;从高潮区下 部到中潮区的优势种是藤壶科和笠藤壶科的成员,如日本笠藤壶(Tetraclita japonica)、鳞笠 藤壶(Tetraclita squamosa)、白脊藤壶(Balanus reticulatus)等,软体动物非其中的优势种, 呈散在分布的模式,生物量也不大;低潮区出现大量的绿藻、褐藻、薮枝螅等,软体动物将 以牡蛎和贻贝为主,牡蛎带分布的位置比贻贝带高,牡蛎带中的软体动物优势种为近江牡蛎 (Ostrea rivularis)。但在我们在大洞岙岩礁的观察和采样中由于天气原因,我们仅进入了 中潮区上带与高潮区交界处;我们在东沙附近的岩礁进行观察的时候,又由于潮位并未退到 最低,我们仅能看到牡蛎带的上部,贻贝带由于位置过低,始终未能进行直接的观察和取样。 潮上带与高潮带:这一个地带中主要栖息着耐高温和耐干旱的滨螺,主要分布在可能有 17
浪花带来的有机碎屑的岩石凹陷处或石缝中。滨螺的呼吸器官适应力很强,有一定的水陆两 梄的性质。滨螺虽然还不能主动地调节体内的渗透压,但它对体内盐浓度的大幅度变化有着 很强的适应力。在这一区域内分布了大量的粒结节滨螺和短滨螺,粗糙滨螺在这一区域中数 量并不大。另外还有少量的齿纹蜒螺分布,偶见渔舟蜒螺( Nerita albicilla)、嫁(虫戚)( Cellang toreuma)、史氏背尖贝( Notoacmea schrencki)和单齿螺( Monodonta labio)等物种。 高潮区下部/中潮区上部:从高潮区下部到中潮区上部中软体动物虽然不是优势物种, 但物种数还是明显多于高潮带,粒结节滨螺、短滨螺和齿纹蜒螺数量依然可观。同时,在岩 礁的背浪面,单齿螺、嫁(虫戚)、史氏背尖贝数量明显增加。岩礁上的小水洼边缘也时常 可以看到疣荔枝螺和粒花冠小月螺。而岩礁的缝隙,尤其是水洼边缘的岩缝中往往都有贻贝、 条纹隔贻贝和红条毛肤石鳖分布,有时还可能发现青蚶也在此生活,这样的岩缝微生境中无 论从温度、水分还是隐蔽的情况来看条件都十分的优越,物种多样性相对而言是最高的 中低潮区:我们观察到的中低潮区主要是中潮区下部到低潮区上部,也就是大致在牡蛎 带以上,这一潮区的情况受到观察情况的影响数据可能不是非常理想,甚至和实际情况有 些偏差,我们会在后续分析可能的原因。牡蛎虽然是此区域中的优势物种,但主要分布在低 潮区中部的牡蛎带中,条件所限我们难以进行实地测算与观察,我们在东沙的岩礁上看到了 定数量的单齿螺、疣荔枝螺、粒花冠小月螺,以及红条毛肤石鳖,主要也是分布在岩缝中, 甲虫螺( Cantharus cecille)、贻贝和条纹隔贻贝亦偶有出现。另外在岩石表面也散见一些嫁 (虫戚)、史氏背尖贝 3.2垂直分布的形成分析 321从群落构建的生态位理论和中性理论做出解释 由于高潮区与中低潮区环境中物理因子如湿度、海浪冲击程度等存在差异,与此空间异 质性相适应的是物种生态位的分化。如滨螺对髙温和干旱的耐受能力使之得以占据高潮区的 位置。有文献硏究发现在潮间带腹足类动物中滨螺的失水速率较低,它们还能分泌粘膜紧闭 壳口。占优势的物种粒结节滨螺贝壳上有突出的结构以增加散热量。波浪猛烈和不规则地冲 刷直接地以物理力作用于岩礁表面生活的生物,作为干扰,限制了滨螺向下分布到中潮区。 中潮区的多数软体动物隐藏于隐蔽、潮湿的缝隙以抗失水。如观察到的嫁(虫戚)多紧附于 石缝侧面,单齿螺多生活于窝槽中。同时,群落内物种组成又受制于群落内生物间的相互作 用,但据观察所得在物种生态位的分化中不发挥主要影响 另外观察到嫁(虫戚)与史氏背尖贝形态较为相似,均集群分布于中潮区,以海藻为食。 推测此二物种具有一定竞争关系。其分布可以用中性理论解释。由于随机作用,最先占领- 区域的物种率先进行繁衍,形成群体,而由于距离效应产生的扩散限制使该物种无法无限扩 总之,随机波动、扩散限制与生态位分化可能同时影响岩相软体动物的垂直分布 322微环境对垂直分布的影响 图1显示了在高潮区、高中潮区交界处以及中低潮区中15种不同软体动物的分布情况, 对于一些中潮区稍下部的代表种类,比如贻贝或者条纹隔贻贝,在我们所采样区域内却显示 出交界地带比中潮区更丰富,是高中潮交界处岩礁常常形成积水的低洼,或者背浪的岩缝, 在此形成一个水分为非制约因素的微环境,这种微环境相对于高潮区以及中低潮区有特有的 优势,不仅能为生物提供一定的水分以及充足的氧气,而且能为生物提供一个避免受风浪冲 击的稳定环境。中潮区的上部藤壶形成优势种,从生态位的角度来说,贻贝等软体动物的分 布受到了制约,而在藤壶占优势的一带之上藤壶生长小,生活竞争压力小,而且在上述所说 的微环境中,不仅能提供贻贝以水分,而且有足够得氧气,所以能出现研究结果中所说的在
朱家尖岩相潮间带软体动物的分布特征 浪花带来的有机碎屑的岩石凹陷处或石缝中。滨螺的呼吸器官适应力很强,有一定的水陆两 栖的性质。滨螺虽然还不能主动地调节体内的渗透压,但它对体内盐浓度的大幅度变化有着 很强的适应力。在这一区域内分布了大量的粒结节滨螺和短滨螺,粗糙滨螺在这一区域中数 量并不大。另外还有少量的齿纹蜒螺分布,偶见渔舟蜒螺(Nerita albicilla)、嫁(虫戚)(Cellana toreuma)、史氏背尖贝(Notoacmea schrenckii)和单齿螺(Monodonta labio)等物种。 高潮区下部/中潮区上部:从高潮区下部到中潮区上部中软体动物虽然不是优势物种, 但物种数还是明显多于高潮带,粒结节滨螺、短滨螺和齿纹蜒螺数量依然可观。同时,在岩 礁的背浪面,单齿螺、嫁(虫戚)、史氏背尖贝数量明显增加。岩礁上的小水洼边缘也时常 可以看到疣荔枝螺和粒花冠小月螺。而岩礁的缝隙,尤其是水洼边缘的岩缝中往往都有贻贝、 条纹隔贻贝和红条毛肤石鳖分布,有时还可能发现青蚶也在此生活,这样的岩缝微生境中无 论从温度、水分还是隐蔽的情况来看条件都十分的优越,物种多样性相对而言是最高的。 中低潮区:我们观察到的中低潮区主要是中潮区下部到低潮区上部,也就是大致在牡蛎 带以上,这一潮区的情况受到观察情况的影响数据可能不是非常理想,甚至和实际情况有一 些偏差,我们会在后续分析可能的原因。牡蛎虽然是此区域中的优势物种,但主要分布在低 潮区中部的牡蛎带中,条件所限我们难以进行实地测算与观察,我们在东沙的岩礁上看到了 一定数量的单齿螺、疣荔枝螺、粒花冠小月螺,以及红条毛肤石鳖,主要也是分布在岩缝中, 甲虫螺(Cantharus cecillei)、贻贝和条纹隔贻贝亦偶有出现。另外在岩石表面也散见一些嫁 (虫戚)、史氏背尖贝。 3.2垂直分布的形成分析 3.21 从群落构建的生态位理论和中性理论做出解释 由于高潮区与中低潮区环境中物理因子如湿度、海浪冲击程度等存在差异,与此空间异 质性相适应的是物种生态位的分化。如滨螺对高温和干旱的耐受能力使之得以占据高潮区的 位置。有文献研究发现在潮间带腹足类动物中滨螺的失水速率较低,它们还能分泌粘膜紧闭 壳口。占优势的物种粒结节滨螺贝壳上有突出的结构以增加散热量。波浪猛烈和不规则地冲 刷直接地以物理力作用于岩礁表面生活的生物,作为干扰,限制了滨螺向下分布到中潮区。 中潮区的多数软体动物隐藏于隐蔽、潮湿的缝隙以抗失水。如观察到的嫁(虫戚)多紧附于 石缝侧面,单齿螺多生活于窝槽中。同时,群落内物种组成又受制于群落内生物间的相互作 用,但据观察所得在物种生态位的分化中不发挥主要影响。 另外观察到嫁(虫戚)与史氏背尖贝形态较为相似,均集群分布于中潮区,以海藻为食。 推测此二物种具有一定竞争关系。其分布可以用中性理论解释。由于随机作用,最先占领一 区域的物种率先进行繁衍,形成群体,而由于距离效应产生的扩散限制使该物种无法无限扩 散。 总之,随机波动、扩散限制与生态位分化可能同时影响岩相软体动物的垂直分布。 3.22 微环境对垂直分布的影响 图1显示了在高潮区、高中潮区交界处以及中低潮区中15种不同软体动物的分布情况, 对于一些中潮区稍下部的代表种类,比如贻贝或者条纹隔贻贝,在我们所采样区域内却显示 出交界地带比中潮区更丰富,是高中潮交界处岩礁常常形成积水的低洼,或者背浪的岩缝, 在此形成一个水分为非制约因素的微环境,这种微环境相对于高潮区以及中低潮区有特有的 优势,不仅能为生物提供一定的水分以及充足的氧气,而且能为生物提供一个避免受风浪冲 击的稳定环境。中潮区的上部藤壶形成优势种,从生态位的角度来说,贻贝等软体动物的分 布受到了制约,而在藤壶占优势的一带之上藤壶生长小,生活竞争压力小,而且在上述所说 的微环境中,不仅能提供贻贝以水分,而且有足够得氧气,所以能出现研究结果中所说的在 18
中高潮交界处反而比中低潮采样区出现的更多的贻贝的现象。 33物种多样性分析 下表为朱家尖大沙里岩相潮间带高潮带5种软体动物构成的取样群落,其多样性指数与1989 年尤仲杰等对朱家尖岩相潮间带20种软体动物构成的取样群落计算所得相应指数(尤仲杰 王一农,舟山朱家尖岛潮间带软体动物的群落生态,海洋湖沼通报,1989(3):38-45)的 对比 表5大洞岙高潮区软体动物多样性指数与前人数据比较 采样时间及意义 H d 201283高潮带 2.146543 0924460910681 1潮间带整体最高1.73(July) 0.82(July) 0.81(Mar 19862-19871潮间带整体平均148 0.71 0.49 19862-1987.1潮间带整体最低1.05(Oct) 051(Feb) 0.3(Oct) 1986219871全年高潮带066 0.45 0.18 由表格数据可知,本次采样所得群落中种类多样性指数、种类均匀度指数、种类丰富度指数 均大于19862-19871潮间带整体任一月份的相应指数,也远大于一年间高潮带相应指数的 数值,说明在采样条件下,2012.8.3朱家尖大沙里岩相潮间带软体动物物种种类比 19862-19871朱家尖岩相潮间带丰富:物种分布也更均匀 1.本次采样选取三种微生境为代表,统计高潮带软体动物物种的丰富度,在前述计算中以 种微生境每样方中个体数之和作为高潮带对应物种的数量代表。但从表格中可知,不 同微生境中大多数物种个体数(即丰富度)相差较大,如短滨螺在高潮带石面上的采集 量远大于在高潮带水洼里或高潮带石谷中(几乎绝迹)的采集量。在前述计算中,加和 的三种微生境中软体动物个体数量互相“拉平”了相对差异,导致本次采样以“高潮带” 概括的包含三种微生境的潮间带区段用指数数值表观的物种丰富度极高:同理,用指数 数值表观的种类均匀度也因加和统计被“平衡”,显示远高于文献数值。 2.以上讨论并不意味着前述加和的统计方法是错误的,因为高潮带是以潮汐高度界定的、 包含以上三种,乃至更多微生境种类的区域,以此作为判断“高潮带”的判定依据,则 其物种丰富度、均匀度确实应用加和的方法予以统计。但该方法存在的弊端是,忽略了 三种典型微生境的割裂性、相对独立性,即三种微生境差异性明显,分别存在于其中的 软体动物难以在其他微生境中生长,每种微生境分别的物种丰富度、均匀度都不高。因 而高潮带实际的物种均匀度、乃至丰富度并不如指数数值表观显示的高 3.由于采样时间、潮汐、风浪等条件所限,本次采样只选用5种代表物种,在每个典型微 生境中只选取一个样方,这样必然导致偶然性误差加大;同时在选取样方位置时虽尽可 能保证放在“均匀、有代表性”的位置,但目测的误差必然会影响最终物种丰富度、均 匀度的统计学数据。因而,如需更精确的朱家尖大沙里岩相潮间带高潮带软体动物物种 丰富度、均匀度指数数据,应选取更多物种数(如前述文献为20个)、更多次(连续3 天以上)、依据生物统计学采多个(3、5、10)样方,并计算每样方的平均数、方差等 统计学指标。 4.结论 朱家尖大洞岙岩礁潮间带所调查的15种软体动物在垂直方向上分布具有一定的连续性 以及重叠性,分层现象并不明显
朱家尖岩相潮间带软体动物的分布特征 中高潮交界处反而比中低潮采样区出现的更多的贻贝的现象。 3.3物种多样性分析 下表为朱家尖大沙里岩相潮间带高潮带 5种软体动物构成的取样群落,其多样性指数与1989 年尤仲杰等对朱家尖岩相潮间带 20 种软体动物构成的取样群落计算所得相应指数(尤仲杰 王一农,舟山朱家尖岛潮间带软体动物的群落生态,海洋湖沼通报,1989(3):38-45)的 对比。 表 5 大洞岙高潮区软体动物多样性指数与前人数据比较 采样时间及意义 H’ J d 2012.8.3 高潮带 2.146543 0.924466 0.910681 1986.2-1987.1 潮间带整体最高 1.73 (July) 0.82 (July) 0.81 (Mar) 1986.2-1987.1 潮间带整体平均 1.48 0.71 0.49 1986.2-1987.1 潮间带整体最低 1.05 (Oct) 0.51 (Feb) ~0.3 (Oct) 1986.2-1987.1 全年高潮带 0.66 0.45 0.18 由表格数据可知,本次采样所得群落中种类多样性指数、种类均匀度指数、种类丰富度指数 均大于 1986.2-1987.1 潮间带整体任一月份的相应指数,也远大于一年间高潮带相应指数的 数值,说明在采样条件下,2012.8.3 朱家尖大沙里岩相潮间带软体动物物种种类比 1986.2-1987.1 朱家尖岩相潮间带丰富;物种分布也更均匀。 1. 本次采样选取三种微生境为代表,统计高潮带软体动物物种的丰富度,在前述计算中以 三种微生境每样方中个体数之和作为高潮带对应物种的数量代表。但从表格中可知,不 同微生境中大多数物种个体数(即丰富度)相差较大,如短滨螺在高潮带石面上的采集 量远大于在高潮带水洼里或高潮带石谷中(几乎绝迹)的采集量。在前述计算中,加和 的三种微生境中软体动物个体数量互相“拉平”了相对差异,导致本次采样以“高潮带” 概括的包含三种微生境的潮间带区段用指数数值表观的物种丰富度极高;同理,用指数 数值表观的种类均匀度也因加和统计被“平衡”,显示远高于文献数值。 2. 以上讨论并不意味着前述加和的统计方法是错误的,因为高潮带是以潮汐高度界定的、 包含以上三种,乃至更多微生境种类的区域,以此作为判断“高潮带”的判定依据,则 其物种丰富度、均匀度确实应用加和的方法予以统计。但该方法存在的弊端是,忽略了 三种典型微生境的割裂性、相对独立性,即三种微生境差异性明显,分别存在于其中的 软体动物难以在其他微生境中生长,每种微生境分别的物种丰富度、均匀度都不高。因 而高潮带实际的物种均匀度、乃至丰富度并不如指数数值表观显示的高。 3. 由于采样时间、潮汐、风浪等条件所限,本次采样只选用 5 种代表物种,在每个典型微 生境中只选取一个样方,这样必然导致偶然性误差加大;同时在选取样方位置时虽尽可 能保证放在“均匀、有代表性”的位置,但目测的误差必然会影响最终物种丰富度、均 匀度的统计学数据。因而,如需更精确的朱家尖大沙里岩相潮间带高潮带软体动物物种 丰富度、均匀度指数数据,应选取更多物种数(如前述文献为 20 个)、更多次(连续 3 天以上)、依据生物统计学采多个(3、5、10)样方,并计算每样方的平均数、方差等 统计学指标。 4.结论 朱家尖大洞岙岩礁潮间带所调查的 15 种软体动物在垂直方向上分布具有一定的连续性 以及重叠性,分层现象并不明显。 19
【参考文献】 [1]王一农,尤仲杰.舟山沿海软体动物的分布及其区系特点[J].动物学杂志,1989 24(6) [2]王一农,尤仲杰.舟山朱家尖岛潮间带软体动物的群落生态_岩相生态学的研究[J].海 洋湖沼通报,19893:39-46. [3]王一农,尤仲杰,陈清建.舟山朱家尖岛潮间带软体动物生态初步调査[J].东海海 洋,1990.8(1):68-73 [4]尤仲杰,王一农.舟山朱家尖岛潮间带软体动物生态学研究软相生态[J].浙江水产学 院学报,19887(1):47-52 [5]尤仲杰,王一农.舟山朱家尖岛的海滨底栖无脊椎动物[J].浙江水产学院学报,1992 12(1):40-52 6]付俊平浙江海岛岩礁区大型底栖生物生态学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朱家尖岩相潮间带软体动物的分布特征 【参考文献】 [1] 王一农,尤仲杰. 舟山沿海软体动物的分布及其区系特点[J].动物学杂志,1989 24(6):1-7. [2] 王一农,尤仲杰. 舟山朱家尖岛潮间带软体动物的群落生态_岩相生态学的研究[J].海 洋湖沼通报,1989 3:39-46. [3] 王一农,尤仲杰,陈清建. 舟山朱家尖岛潮间带软体动物生态初步调查[J].东海海 洋,1990.8(1):68-73. [4] 尤仲杰,王一农. 舟山朱家尖岛潮间带软体动物生态学研究_软相生态[J].浙江水产学 院学报,1988 7(1):47-52. [5] 尤仲杰,王一农. 舟山朱家尖岛的海滨底栖无脊椎动物[J]. 浙江水产学院学报,1992 12(1):40-52 [6] 付俊平.浙江海岛岩礁区大型底栖生物生态学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 年 20
天目山野外实习论文集 天目山荒地次生演替的动态变化研究 李昱马静怡宁威李丁天琪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上海200433) 摘要:次生演替是指因人为或自然原因使原有植物消失的裸地上发生的演替,在演替过程中 外来种入侵是一个不可忽视的过程。为了探究次生演替各阶段的动态变化过程及外来种在演 替过程中的作用,我们运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思想,对天目山三块不同时间荒废的样地进行采 样,应用多样性指数、均匀度、丰富度等指标比较三块样地的特点。结果表明,随着演替的 进行,样地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加,本地种通过竞争逐渐代替外来种,最终重新形成了较为稳 定的生态系统。 关键词:次生演替,物种多样性,外来种 Research of secondary succession of wasteland in Tianmu Mount Yu Li, Jingyi Ma, Ning Wei, Dingtianqi Li o/ of life Sciences,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0433 Abstract: Secondary succession is the succession occurred on the bare lands that origin plants disappeared due to artificial activities or natural causes, invasion of exotic species is a very important process in secondary succession to investigate the dynamic development process and invasion of exotic species in secondary succession, we adopt plot investigation and the concept of space as a substitute for tim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hree plots were analyzed by using Simpsons diversity index, Pielou's evenness index, and species abundance.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species abundance increases during the process of secondary competitive native species substitute exotic species, and a stable ecosystem reconstructed Key words: secondary succession, species diversity exotic species 在时间推移和外界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植物群落结构发生更替,该过程被称为演替。演 替按起始条件可分为原生演替( Primary succession)和次生演替( Secondary succession)。前 者直接从原始的裸地上形成和建立新的植物群落:而后者则是在原有植被的基础上,由一些 外界因素如砍伐和火灾等引起的演替过程。近年来,由于人类活动的干扰,原始植被逐渐被 破坏。在演替的过程中,外来物种入侵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外来种是在一特定的生态系 统中,不是本地发生或进化的植物,而是后来随着不同的途径,从其它的地区传播过来,并 且能在自然状态下繁殖的植物种、亚种或更低级的分类单位2。外来种不仅剧烈影响入侵 地区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同时也是生物多样性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外来植物一旦入侵 成功,渐渐排挤本地其他物种,占据系统的主要位置,则改变了群落的物种组成并且有可能成 为优势种。若外来植物数量众多,对整个群落结构及生态系统功能会有重大影响。研究次 生演替的动态过程及规律可以帮助我们通过人工干预的方式影响植被演替过程,从而更好的 保护生态环境。 自2010年,我校同学开始硏究天目山管理局附近荒地的演替情况。天目山地处东南沿海丘 陵区的北缘,属温暖湿润的季风气候。植物为亚热带落叶常绿阔叶混交林,是中国中亚热带 植物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天目山自然条件优越,生物资源丰富,久负盛名,被誉为“生物基 因库"。天目山1956年被批为森林禁伐区",1986年成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96年被纳
天目山野外实习论文集 天目山荒地次生演替的动态变化研究 李昱 马静怡 宁威 李丁天琪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上海 200433) 摘要:次生演替是指因人为或自然原因使原有植物消失的裸地上发生的演替,在演替过程中 外来种入侵是一个不可忽视的过程。为了探究次生演替各阶段的动态变化过程及外来种在演 替过程中的作用,我们运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思想,对天目山三块不同时间荒废的样地进行采 样,应用多样性指数、均匀度、丰富度等指标比较三块样地的特点。结果表明,随着演替的 进行,样地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加,本地种通过竞争逐渐代替外来种,最终重新形成了较为稳 定的生态系统。 关键词:次生演替,物种多样性,外来种 Research of secondary succession of wasteland in Tianmu Mount Yu Li, Jingyi Ma, Ning Wei, Dingtianqi Li School of Life Sciences,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0433 Abstract:Secondary succession is the succession occurred on the bare lands that origin plants disappeared due to artificial activities or natural causes, invasion of exotic species is a very important process in secondary succession. To investigate the dynamic development process and invasion of exotic species in secondary succession, we adopt plot investigation and the concept of space as a substitute for tim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hree plots were analyzed by using Simpsons diversity index, Pielou's evenness index, and species abundance.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species abundance increases during the process of secondary succession; competitive native species substitute exotic species, and a stable ecosystem reconstructed eventually. Key words:secondary succession,species diversity, exotic species 在时间推移和外界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植物群落结构发生更替,该过程被称为演替。演 替按起始条件可分为原生演替(Primary succession)和次生演替(Secondary succession)。前 者直接从原始的裸地上形成和建立新的植物群落;而后者则是在原有植被的基础上,由一些 外界因素如砍伐和火灾等引起的演替过程。近年来,由于人类活动的干扰,原始植被逐渐被 破坏。在演替的过程中,外来物种入侵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外来种是在一特定的生态系 统中, 不是本地发生或进化的植物, 而是后来随着不同的途径, 从其它的地区传播过来, 并 且能在自然状态下繁殖的植物种、亚种或更低级的分类单位【2】 。外来种不仅剧烈影响入侵 地区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同时也是生物多样性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外来植物一旦入侵 成功,渐渐排挤本地其他物种,占据系统的主要位置,则改变了群落的物种组成,并且有可能成 为优势种【2】 。若外来植物数量众多,对整个群落结构及生态系统功能会有重大影响。研究次 生演替的动态过程及规律可以帮助我们通过人工干预的方式影响植被演替过程,从而更好的 保护生态环境。 自 2010 年,我校同学开始研究天目山管理局附近荒地的演替情况。天目山地处东南沿海丘 陵区的北缘,属温暖湿润的季风气候。植物为亚热带落叶常绿阔叶混交林,是中国中亚热带 植物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天目山自然条件优越,生物资源丰富,久负盛名,被誉为“生物基 因库”。天目山 1956 年被批为"森林禁伐区",1986 年成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96 年被纳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