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本次调查所考察的对象为不同演替阶段中性模型的符合程度,从而判断中性理论所推崇的 随机性在群落构建的过程中的重要程度。从实验结果及检验上来看,群落构建的前几个阶段 (废弃5年15年)中,均不符合中性理论所预测的结果,在演替的顶级阶段,较前几个阶段 相比,较为符合中性理论预测的模型,但与预测结果依然有着较大的差距。这说明在我们调 查的几块样地中,中性理论的随机性并不是群落构建的主要因素,可能有其他因素,或者其 他原因,主导了这几片区域草本植物的群落构建。下面将尝试从几种可能的角度来猜测中性 理论的随机作用不能成为群落构建的主导因素的理由 首先由于本次调查的样地距离人类活动区域相当的近,距离公路仅有10m20m,所以受到较 为严重的人类活动干扰,例如人为的踩踏及少量垃圾的释放,并且由于历年都有在此地进行 的生态调查,这也不能排除是人为干扰的重要影响因素。而在这种重要干扰的作用下,不同 物种的出生率死亡率及迁移率会有着显著的变化( MacDougall et al,2009),从而使中性理 论的基本假设不复成立,可能使最终的结果不符合中性理论预测 其次是由于中性理论的零和假设的成立可能还要基于另一个假设,即生态环境及所有资源处 于饱和的状态,这样才能满足有一个个体死亡立即会有其他个体随机加入的条件。但是由于 本调査的目的是检测演替不同阶段的群落构建中中性理论的重要程度,而由于是演替的初级 阶段,样地上还存在大量空余的空间,以及少量空余的土壤。这可能也是影响随机性作用的 原因之一。同时由于植被覆盖的不足,以及存在部分的裸地及乱石,产生了水分相对缺乏及 蒸发量大于降雨量的环境,尤其是演替的初级阶段。这也对在这里生存的物种造成了很大的 挑战。必然将有少量抗干旱能力强的先锋物种在此地大量繁殖,而其他植株落在此地的种子 不能正常的生长,最终导致这里的某些极具优势的植物大量繁殖,以至于更加占用其他植物 的资源,成为此地的优势种,并抑制其他种群的大小。我们实验中也观察到了这一现象,例 如中级阶段的求米草及高级阶段的马唐,都远远多于该地区其他物种的数量,这也能够很好 的解释了为什么在群落多度分布检验中往往最多的一两个物种多度大于中性理论预测模型 的95%置信区间而紧随其后的几个物种多度小于中性理论预测模型的95%置信区间 在分析中我们发现,由于考察到不同物种对演替过程中恶劣环境的适应性不同,更偏向应用 生态位理论中某些方法分析原因,去解释为何中性理论没有很好的预测。这也暗示我们在中 性理论的随机性不能很好的作用时,我们仍然需要生态为理论的确定性帮助我们进行判断。 也就是说生态位理论及中性理论可能在不同的生境及不同的条件下适应性有所不同,但是可 以进行相互补充。也可能两者只是群落构建过程中的两个极端,而大多数群落后建的过程可 能是两者的共同作用。所以正如 Tilman(2004提出随机生态位理论 (stochastic niche theory), 将两个理论进行一个很好的整合,可能才是群落构建研究正确的发展道路。 本调查利用最基本的中性理论预测方法对天目山不同演替阶段群落物种多度分布格局进行 验证,并应用不同方法进行检验。基本结果是天目山不同演替阶段群落物种多度分布格局并 不能很好的符合中性理论预测的模型,而经过检验其可信性也得到保证。这意味着此地植被 演替过程中,群落的构建并不是随机的。而其中具体是受生态位理论不同物种生态位分化的 影响还是受其他并不明确的因素影响,还需要进行后续的实验与讨论。但随着演替阶段的上 升,植被丰富度的提升,实际群落与中性理论预测模型相似的的提高是肯定的。这也意味着 在趋近于高级和饱和的过程中,随机性的因素逐渐变得更为重要。 5致谢:感谢复旦生命科学院潘晓云老师对我们实验一直的指导,周淑荣老师提供的大 量思路和运算方法,以及蒋赏助教对我们编程,R语言及实验方法的建议
天目山野外实习论文集 而本次调查所考察的对象为不同演替阶段中性模型的符合程度,从而判断中性理论所推崇的 随机性在群落构建的过程中的重要程度。从实验结果及检验上来看,群落构建的前几个阶段 (废弃5年~15年)中,均不符合中性理论所预测的结果,在演替的顶级阶段,较前几个阶段 相比,较为符合中性理论预测的模型,但与预测结果依然有着较大的差距。这说明在我们调 查的几块样地中,中性理论的随机性并不是群落构建的主要因素,可能有其他因素,或者其 他原因,主导了这几片区域草本植物的群落构建。下面将尝试从几种可能的角度来猜测中性 理论的随机作用不能成为群落构建的主导因素的理由。 首先由于本次调查的样地距离人类活动区域相当的近,距离公路仅有10m~20m,所以受到较 为严重的人类活动干扰,例如人为的踩踏及少量垃圾的释放,并且由于历年都有在此地进行 的生态调查,这也不能排除是人为干扰的重要影响因素。而在这种重要干扰的作用下,不同 物种的出生率死亡率及迁移率会有着显著的变化(MacDougall et al., 2009),从而使中性理 论的基本假设不复成立,可能使最终的结果不符合中性理论预测。 其次是由于中性理论的零和假设的成立可能还要基于另一个假设,即生态环境及所有资源处 于饱和的状态,这样才能满足有一个个体死亡立即会有其他个体随机加入的条件。但是由于 本调查的目的是检测演替不同阶段的群落构建中中性理论的重要程度,而由于是演替的初级 阶段,样地上还存在大量空余的空间,以及少量空余的土壤。这可能也是影响随机性作用的 原因之一。同时由于植被覆盖的不足,以及存在部分的裸地及乱石,产生了水分相对缺乏及 蒸发量大于降雨量的环境,尤其是演替的初级阶段。这也对在这里生存的物种造成了很大的 挑战。必然将有少量抗干旱能力强的先锋物种在此地大量繁殖,而其他植株落在此地的种子 不能正常的生长,最终导致这里的某些极具优势的植物大量繁殖,以至于更加占用其他植物 的资源,成为此地的优势种,并抑制其他种群的大小。我们实验中也观察到了这一现象,例 如中级阶段的求米草及高级阶段的马唐,都远远多于该地区其他物种的数量,这也能够很好 的解释了为什么在群落多度分布检验中往往最多的一两个物种多度大于中性理论预测模型 的95%置信区间而紧随其后的几个物种多度小于中性理论预测模型的95%置信区间。 在分析中我们发现,由于考察到不同物种对演替过程中恶劣环境的适应性不同,更偏向应用 生态位理论中某些方法分析原因,去解释为何中性理论没有很好的预测。这也暗示我们在中 性理论的随机性不能很好的作用时,我们仍然需要生态为理论的确定性帮助我们进行判断。 也就是说生态位理论及中性理论可能在不同的生境及不同的条件下适应性有所不同,但是可 以进行相互补充。也可能两者只是群落构建过程中的两个极端,而大多数群落后建的过程可 能是两者的共同作用。所以正如Tilman(2004)提出随机生态位理论(stochastic niche theory), 将两个理论进行一个很好的整合,可能才是群落构建研究正确的发展道路。 本调查利用最基本的中性理论预测方法对天目山不同演替阶段群落物种多度分布格局进行 验证,并应用不同方法进行检验。基本结果是天目山不同演替阶段群落物种多度分布格局并 不能很好的符合中性理论预测的模型,而经过检验其可信性也得到保证。这意味着此地植被 演替过程中,群落的构建并不是随机的。而其中具体是受生态位理论不同物种生态位分化的 影响还是受其他并不明确的因素影响,还需要进行后续的实验与讨论。但随着演替阶段的上 升,植被丰富度的提升,实际群落与中性理论预测模型相似的的提高是肯定的。这也意味着 在趋近于高级和饱和的过程中,随机性的因素逐渐变得更为重要。 5 致谢:感谢复旦生命科学院潘晓云老师对我们实验一直的指导,周淑荣老师提供的大 量思路和运算方法,以及蒋赏助教对我们编程,R语言及实验方法的建议。 11
6参考文献 1) Bell G (2000) The distribution of abundance in neutral communities. The American Naturalist, 155. 606-617 2)Cadotte M, McMahon S, Fukami T(2006)Conceptual Ecology and Invasion Biology Reciprocal Approaches to Nature. Springer Verlag, Dordrecht 3) Gause GF(ed )(1934) The Struggle for Existence. Williams and wilkins, Baltimore. 4)Gravel D, Canham CD, Beaudet M, Messier C(2006)Reconciling niche and neutrality: the continuum hypothesis. Ecology Letters, 9, 399-409 5)Grubb PJ(1977) The maintenance of species richness in plant communities: the importance of the regeneration niche. Biological Reviews, 52, 107-145 6) Hubbell SP (2001)The Unified Ueutral Theory of Biodiversity and Biogeograph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Princeton and Oxford 7) Hutchinson GE (1959) Homage to santa rosalia or why are there so many kinds of animals? The American Naturalist. 93. 145-159 8)MacDougall AS, Gilbert B, Jonathan M, Levine JM(2009)Plant invasions and the niche Journal of Ecology, 97, 609-615 9) McGill BJ, Maurer BA, Weiser MD(2006)Empirical evaluation of neutral theory. Ecology 87.1411-1423 10)Shea K, Chesson P(2002)Community ecology theory as a framework for biological invasions. Trends in Ecology and Evolution, 17, 170-176 11)Silvertown J(2004) Plant coexistence and the niche. Trends in Ecology and Evolution, 19 12)Tilman D(2004)Niche tradeoffs, neutrality, and community structure: a stochastic theory of and community assembly.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USA, 101, 10854-10861 13) Vandermeer JH (1972)Niche theory. Annual Review of Ecology and Systematics, 3, 107-132 F)Wootton J(2005)Field parameterization and experimental test of the neutral theory of biodiversity. Nature, 433, 309-312 15) Zhou SR, Zhang DY(2008) A nearly neutral model of biodiversity. Ecology, 89, 248-258 16)Etienne RS(2005).A new sampling formula for neutral biodiversity Ecology Letters, (2005) 8:253-260 17)Etienne Rs(2005). Confronting different models of community structure to species-abundance data: a Bayesian model comparison. Ecology Letters, (2005 )8: 493-504 Hubbell SP(2006). Neutral theory and the evolution of ecological equivalence Ecology. 87. 1387-1389 18)杜晓光.周淑荣.亚高寒草甸植物群落的中性理论验证.植物生态学报2008, 32(2)347-354 19)周淑荣.张大勇.群落生态学的中性理论.植物生态学报.2006.30(5)868-877 20)王梦君etal.大熊猫栖息地地震干扰后恢复群落的中性理论验证.生态学杂 志.2012,31(3):614-619
天目山野外实习论文集 6 参考文献 1) Bell G (2000)The distribution of abundance in neutral communities. The American Naturalist, 155,606-617 2) Cadotte M, McMahon S, Fukami T (2006) Conceptual Ecology and Invasion Biology: Reciprocal Approaches to Nature. Springer Verlag, Dordrecht. 3) Gause GF (ed.) (1934) The Struggle for Existence. Williams and Wilkins, Baltimore. 4) Gravel D, Canham CD, Beaudet M, Messier C (2006) Reconciling niche and neutrality: the continuum hypothesis. Ecology Letters, 9, 399–409. 5) Grubb PJ (1977) The maintenance of species richness in plant communities: the importance of the regeneration niche. Biological Reviews, 52,107–145. 6) Hubbell SP (2001) The Unified Ueutral Theory of Biodiversity and Biogeograph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Princeton and Oxford. 7) Hutchinson GE (1959) Homage to santa rosalia or why are there so many kinds of animals? The American Naturalist, 93, 145–159. 8) MacDougall AS, Gilbert B, Jonathan M, Levine JM (2009) Plant invasions and the niche. Journal of Ecology, 97, 609–615. 9) McGill BJ, Maurer BA, Weiser MD (2006) Empirical evaluation of neutral theory. Ecology, 87, 1411–1423. 10) Shea K, Chesson P (2002) Community ecology theory as a framework for biological invasions. Trends in Ecology and Evolution, 17, 170–176. 11) Silvertown J (2004) Plant coexistence and the niche. Trends in Ecology and Evolution, 19, 605–611. 12) Tilman D (2004) Niche tradeoffs, neutrality, and community structure: a stochastic theory of resource competition, invasion and community assembly.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USA, 101, 10854–10861. 13) Vandermeer JH (1972) Niche theory. Annual Review of Ecology and Systematics, 3, 107–132 14) Wootton J (2005) Field parameterization and experimental test of the neutral theory of biodiversity. Nature, 433, 309–312. 15) Zhou SR, Zhang DY (2008) A nearly neutral model of biodiversity. Ecology, 89, 248–258. 16) Etienne RS(2005).A new sampling formula for neutral biodiversity. Ecology Letters, (2005) 8: 253–260 17) Etienne RS(2005).Confronting different models of community structure to species-abundance data: a Bayesian model comparison. Ecology Letters, (2005) 8: 493–504 Hubbell SP(2006).Neutral theory and the evolution of ecological equivalence.Ecology.87.1387-1389 18) 杜晓光.周淑荣.亚高寒草甸植物群落的中性理论验证. 植物生态学报2008, 32(2)347—354 19) 周淑荣.张大勇. 群落生态学的中性理论. 植物生态学报.2006.30(5)868-877. 20) 王梦君 et al. 大熊猫栖息地地震干扰后恢复群落的中性理论验证. 生态学杂 志.2012,31(3):614-619 12
朱家尖岩相潮间带软体动物的垂直分布特征 蒋雯,林孜,欧阳华聪,王君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上海市邯郸路220号,200433) 摘要:朱家尖(29°50′-29°57N,122°50′-122°26E)位于位于浙江省舟山群岛东南 部,东海海滨。实习小组通过对朱家尖岛大沙里、东沙岩相潮间带生物的调査,初步主要分 析了岩相潮间带软体动物种类及其垂直分布特点,依潮间带的不同区域而呈带状分布(高潮 带为滨螺等软体动物群落,中潮带及以下为藤壶群落),为潮间带贝类资源合理开发与保护 提供了基础资料,供海洋生态学、环保、水产部门参考。 关键词:潮间带:岩石生境:垂直分布;软体动物:群落 1.前言 朱家尖(29°50-29°57N,122°50-122°26E)位于位于浙江省舟山群岛东南部 东海海滨,近年作为我国重要的渔场、深水港口和新近开发的海滨旅游风景名胜区,已吸引 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投资。因而,对朱家尖生态环境、尤其与人类活动直接密切相关的沿岸 潮间带、潮间带中生产力最高、生物量最大的岩相潮间带,以及其中从生态上和经济上都占 极其重要地位的生物一—软体动物的深入了解和有效保护,也已日趋成为经济开发过程中必 须重视的问题 1986-1987年,王一农、尤仲杰等对舟山沿海、朱家尖岛等地潮间带软体动物的群落生 态做过较为详尽的研究,其中包含岩相生态学及其上软体动物垂直分布特征。但其成果发表 年份为1989-1993年间,距今已有近20年时间。在这20年间随着地球气候、周围环境、其余 物种和人类活动影响,朱家尖岩相潮间带的软体动物生态有何变化,现今垂直分布有何特征 都值得再次以实习考察形式予以重新发现,填补空白,并达到加深教学成果的目的 较近期的报道有付俊平对浙淅江海岛岩礁区大型底栖生物生态学研究,文献显示潮间带泗礁 朱家尖一风尾村群落组与其他群落组的差异与入海淡水、纬度和海流的综合影响有关。 实习小组通过2012年8月3日13:30-16:00落潮时对朱家尖岛大洞岙岩相潮间带 (121.41TN,29.93E)的实地调查,对其岩相潮间带(高潮带、中潮带中上部)软体动物的 垂直分布作了初步分析,供潮间带生物学、海洋生态学、环保、水产、制药等行业部门参考 1.1自然概况 朱家尖岛是舟山群岛中一个较大的海岛,北与普陀山隔海相望,西北紧邻沈家门渔港 西面向大陆,东、南面向东海。位于东经122°50-122°26’,北纬29°50-29°57之间, 面积约65平方公里。岛的东岸凹口和北岸为细砂滩,兼有岩礁穿插其间,我们采样的大沙里 沙滩位于朱家尖岛的东北岸。南岸为岩礁底质,我们另一处观察地点东沙就位于朱家尖岛的 南部岩礁。 岛屿沿岸海域受苏北沿岸流、长江冲淡水、钱塘江冲淡水等南下的沿岸水流和台湾暖流 影响的外侧高盐水系之影响,全年的温度、盐度变化较大。冬半年(9-3月)偏北风占优势, 夏半年(4-8月)偏南风占优势,致使南下沿岸流的流向与强弱产生季节性变化。夏半年南下 沿岸流较弱,表层水具偏向东北方向的流势,同时受外侧高盐水影响,水质清澈,透明度可 达2米;冬半年南下沿岸流很强,紧靠浙闽海岸南下,水质混浊,透明度在50厘米以内。全年 平均盐度值为26‰左右;平均水温17℃,以2月份最低(7.8℃),7-8月份最高(27℃以上)
朱家尖岩相潮间带软体动物的分布特征 朱家尖岩相潮间带软体动物的垂直分布特征 蒋雯,林孜,欧阳华聪,王君一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上海市邯郸路220号,200433) 摘要:朱家尖(29°50’- 29°57’N, 122°50’—122°26’E)位于位于浙江省舟山群岛东南 部,东海海滨。实习小组通过对朱家尖岛大沙里、东沙岩相潮间带生物的调查,初步主要分 析了岩相潮间带软体动物种类及其垂直分布特点,依潮间带的不同区域而呈带状分布(高潮 带为滨螺等软体动物群落,中潮带及以下为藤壶群落),为潮间带贝类资源合理开发与保护 提供了基础资料,供海洋生态学、环保、水产部门参考。 关键词:潮间带;岩石生境;垂直分布;软体动物;群落 1.前言 朱家尖(29°50’- 29°57’N, 122°50’—122°26’E)位于位于浙江省舟山群岛东南部, 东海海滨,近年作为我国重要的渔场、深水港口和新近开发的海滨旅游风景名胜区,已吸引 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投资。因而,对朱家尖生态环境、尤其与人类活动直接密切相关的沿岸 潮间带、潮间带中生产力最高、生物量最大的岩相潮间带,以及其中从生态上和经济上都占 极其重要地位的生物——软体动物的深入了解和有效保护,也已日趋成为经济开发过程中必 须重视的问题。 1986-1987年,王一农、尤仲杰等对舟山沿海、朱家尖岛等地潮间带软体动物的群落生 态做过较为详尽的研究,其中包含岩相生态学及其上软体动物垂直分布特征。但其成果发表 年份为1989-1993年间,距今已有近20年时间。在这20年间随着地球气候、周围环境、其余 物种和人类活动影响,朱家尖岩相潮间带的软体动物生态有何变化,现今垂直分布有何特征, 都值得再次以实习考察形式予以重新发现,填补空白,并达到加深教学成果的目的。 较近期的报道有付俊平对浙江海岛岩礁区大型底栖生物生态学研究,文献显示潮间带泗礁一 朱家尖一凤尾村群落组与其他群落组的差异与入海淡水、纬度和海流的综合影响有关。 实习小组通过2012年8月3日13:30-16:00落潮时对朱家尖岛大洞岙岩相潮间带 (121.417N,29.93E)的实地调查,对其岩相潮间带(高潮带、中潮带中上部)软体动物的 垂直分布作了初步分析,供潮间带生物学、海洋生态学、环保、水产、制药等行业部门参考。 1.1自然概况 朱家尖岛是舟山群岛中一个较大的海岛,北与普陀山隔海相望,西北紧邻沈家门渔港, 西面向大陆,东、南面向东海。位于东经122°50’—122°26’,北纬29°50’- 29°57’之间, 面积约65平方公里。岛的东岸凹口和北岸为细砂滩,兼有岩礁穿插其间,我们采样的大沙里 沙滩位于朱家尖岛的东北岸。南岸为岩礁底质,我们另一处观察地点东沙就位于朱家尖岛的 南部岩礁。 岛屿沿岸海域受苏北沿岸流、长江冲淡水、钱塘江冲淡水等南下的沿岸水流和台湾暖流 影响的外侧高盐水系之影响,全年的温度、盐度变化较大。冬半年(9一3月)偏北风占优势, 夏半年(4一8月)偏南风占优势,致使南下沿岸流的流向与强弱产生季节性变化。夏半年南下 沿岸流较弱,表层水具偏向东北方向的流势,同时受外侧高盐水影响,水质清澈,透明度可 达2米;冬半年南下沿岸流很强,紧靠浙闽海岸南下,水质混浊,透明度在50厘米以内。全年 平均盐度值为26‰左右;平均水温17℃,以2月份最低(7.8℃),7一8月份最高(27℃以上)。 14
潮汐类型为正规半日潮,有日潮不等现象,最大潮差达4.3米,采样日期8月3日16:06理论低 潮72cm,实际由于台风原因影响潮水并未退至此位置。此海区水质肥沃,饵料丰富,是潮间 带生物良好的栖息场所 12材料和方法 以朱家尖岛大洞岙、东沙岩相潮间带为主要地点,对其软体动物物种数量和丰富度进行 调查,以期了解软体动物的种类及垂直分布 对所观测到的物种进行采样,取回以70%乙醇浸泡并辨识。并在初步物种观测后,选取5 种丰富度比较大、偶然性误差比较小、代表性比较高的软体动物进行10*10cm样方样(重 复3次),取回以70%乙醇浸泡并辨识,以统计分析高潮带与中低潮带(中潮带中上部)该物 种的垂直分布特征。统计数据时计算样方平均数,方差,得到每种动物的垂直分布情况 在高潮区部分三个不同微生境随机各取一个10×10cm样方,统计样方中所有物种数 进行群落结构分析。分析采用 Shannow- Wiener(1965)的种类多样性指数(H')、 Pielou(1966) 的种类均匀度指数()和 Margalef(1958)的种类丰度指数。计算公式如下: H′=-∑(Pi)(log2Pi) 」=H/log2S d=(S-1)/log2N 式中S为样品的种类总数,N为样品内的总个体数,P为第i种的个体数与样品总个体数的 比值即N/N 由于采样时间所限,2012年8月3日13:30-16:00潮水水位未降至停潮高度,同时由于2012 年第9号台风“苏拉”的影响,该日大沙里海滨出现大浪,导致中潮带下部及更低潮间带软 体动物无法采集。另外,由于称量器具精度限制,样方采集的软体动物个体重量小于量器最 小感知范围,故缺乏样方中生物量的准确数字,也无法计算相应的平均数、方差等统计学数 据。因而本实习报告仅宏观、粗略地分析了以大沙里为代表的朱家尖岩相潮间带软体动物的 种类及垂直分布特征。 2.结果 表1朱家尖大洞岙岩礁潮间带软体动物采样结果 编号 短滨螺 Littorina brevicula 岩礁高潮区石缝中 粒结节滨螺 Nodilittorina exigua 岩礁 高潮区岩石表面 粗糙滨螺 岩礁高潮区岩石表 单齿螺 Monodonta labio 岩礁 高潮区石缝中 5嫁(虫戚) Cellana toreuma 岩礁高潮区大洞岩 6史氏背尖贝 Notoacmea schrencki 岩礁 高、中潮区石块垂直面 疣荔枝螺 IS Lanigera 岩礁 高潮区下部大洞岙岩礁 渔舟蜒螺 Nerita albicilla 礁 高潮区石缝中 齿纹蜒螺 Nerita yoldi 岩礁 高潮区大洞岙岩礁 10贻贝 Mytilus eduli 岩礁 高潮区下部石缝中 11条纹隔贻贝 Septifer virgatus 岩礁 中潮区岩礁 12青蚶 Barbata virescens 礁 高潮区下部石缝中 13粒花冠小月螺 unella coronata granulata岩礁高潮区大洞岙岩礁
朱家尖岩相潮间带软体动物的分布特征 潮汐类型为正规半日潮,有日潮不等现象,最大潮差达4.3米,采样日期8月3日16:06理论低 潮72cm,实际由于台风原因影响潮水并未退至此位置。此海区水质肥沃,饵料丰富,是潮间 带生物良好的栖息场所。 1.2材料和方法 以朱家尖岛大洞岙、东沙岩相潮间带为主要地点,对其软体动物物种数量和丰富度进行 调查,以期了解软体动物的种类及垂直分布。 对所观测到的物种进行采样,取回以70%乙醇浸泡并辨识。并在初步物种观测后,选取5 种丰富度比较大、偶然性误差比较小、代表性比较高的软体动物进行10*10cm样方采样(重 复3次),取回以70%乙醇浸泡并辨识,以统计分析高潮带与中低潮带(中潮带中上部)该物 种的垂直分布特征。统计数据时计算样方平均数,方差,得到每种动物的垂直分布情况。 在高潮区部分三个不同微生境随机各取一个 10×10cm 样方,统计样方中所有物种数, 进行群落结构分析。分析采用 Shannow-Wiener(1965)的种类多样性指数(H’)、Pielous(1966) 的种类均匀度指数(J)和 Margaief(1958)的种类丰度指数。计算公式如下: H’=-∑(Pi)(log2Pi) J=H’/ log2S d=(S-1)/log2N 式中 S 为样品的种类总数,N 为样品内的总个体数,Pi 为第 i 种的个体数与样品总个体数的 比值即 Ni/N。 由于采样时间所限,2012年8月3日13:30-16:00潮水水位未降至停潮高度,同时由于2012 年第9号台风“苏拉”的影响,该日大沙里海滨出现大浪,导致中潮带下部及更低潮间带软 体动物无法采集。另外,由于称量器具精度限制,样方采集的软体动物个体重量小于量器最 小感知范围,故缺乏样方中生物量的准确数字,也无法计算相应的平均数、方差等统计学数 据。因而本实习报告仅宏观、粗略地分析了以大沙里为代表的朱家尖岩相潮间带软体动物的 种类及垂直分布特征。 2. 结果 表 1 朱家尖大洞岙岩礁潮间带软体动物采样结果 编号 种名 底质 潮区 1 短滨螺 Littorina brevicula 岩礁 高潮区石缝中 2 粒结节滨螺 Nodilittorina exigua 岩礁 高潮区岩石表面 3 粗糙滨螺 Littorina scabra 岩礁 高潮区岩石表面 4 单齿螺 Monodonta labio 岩礁 高潮区石缝中 5 嫁(虫戚) Cellana toreuma 岩礁 高潮区大洞岩 6 史氏背尖贝 Notoacmea schrenckii 岩礁 高、中潮区石块垂直面 7 疣荔枝螺 Thais clavigera 岩礁 高潮区下部大洞岙岩礁 8 渔舟蜒螺 Nerita albicilla 岩礁 高潮区石缝中 9 齿纹蜒螺 Nerita yoldi 岩礁 高潮区大洞岙岩礁 10 贻贝 Mytilus edulis 岩礁 高潮区下部石缝中 11 条纹隔贻贝 Septifer virgatus 岩礁 中潮区岩礁 12 青蚶 Barbatia virescens 岩礁 高潮区下部石缝中 13 粒花冠小月螺 Lunella coronata granulata 岩礁 高潮区大洞岙岩礁 15
甲虫螺 Cantharus cecille 岩礁 中潮区岩石间 15红条毛肤石鳖 A canthochiton rubrolineatus岩礁高潮区下部大洞岙岩礁 表2朱家尖大洞岙岩礁潮间带软体动物垂直分布情况 编号 种名 高潮区高潮区下部/中潮区上部中低潮区 Littorina brevicul 2粒结节滨螺 Nodilittorina exigua +++ +++ 3粗糙滨螺 4单齿螺 Monodonta labio 5嫁(虫戚) Cellana toreuma 6史氏背尖贝 Notoacmea schrenckii 7疣荔枝螺 als lanigera 8渔舟蜒螺 Nerita albicilla 9齿纹蜒螺 Nerita yoldi ++ ++ 10贻贝 Mytilus edulis 11条纹隔贻贝 Septifer virgatus 12青蚶 Barbata virescens 13粒花冠小月螺 Lunella coronata granulata 14甲虫螺 Cantharus cecille 15红条毛肤石鳖 rubrolineatus 图1朱家尖大洞岙岩礁潮间带软体动物垂直分布情况 123456789101112131415 高潮区 高中交界潮区 中低潮区 1.短滨螺( Littorina brevicula);2.粒结节滨螺( Nodilittorina exκigua);3.粗糙滨 螺( Littorina scabra) 4.单齿螺( Monodonta labio);5.嫁(虫戚)( Cellana toreuma);6.史氏背尖贝 (Notoacmea schrenckii)
朱家尖岩相潮间带软体动物的分布特征 14 甲虫螺 Cantharus cecillei 岩礁 中潮区岩石间 15 红条毛肤石鳖 Acanthochiton rubrolineatus 岩礁 高潮区下部大洞岙岩礁 表 2 朱家尖大洞岙岩礁潮间带软体动物垂直分布情况 编号 种名 高潮区 高潮区下部/中潮区上部 中低潮区 1 短滨螺 Littorina brevicula ++ ++ 2 粒结节滨螺 Nodilittorina exigua +++ +++ 3 粗糙滨螺 Littorina scabra + 4 单齿螺 Monodonta labio + ++ ++ 5 嫁(虫戚) Cellana toreuma + ++ + 6 史氏背尖贝 Notoacmea schrenckii + ++ + 7 疣荔枝螺 Thais clavigera ++ ++ 8 渔舟蜒螺 Nerita albicilla + 9 齿纹蜒螺 Nerita yoldi ++ ++ 10 贻贝 Mytilus edulis ++ + 11 条纹隔贻贝 Septifer virgatus ++ + 12 青蚶 Barbatia virescens + 13 粒花冠小月螺 Lunella coronata granulata ++ ++ 14 甲虫螺 Cantharus cecillei + 15 红条毛肤石鳖 Acanthochiton rubrolineatus ++ ++ 图 1 朱家尖大洞岙岩礁潮间带软体动物垂直分布情况 1. 短滨螺(Littorina brevicula ); 2. 粒结节滨螺(Nodilittorina exigua);3. 粗糙滨 螺(Littorina scabra); 4. 单齿螺(Monodonta labio);5. 嫁(虫戚)(Cellana toreuma);6. 史氏背尖贝 (Notoacmea schrenckii);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