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海县正学中学2012学年第一学期第二次阶段性测试高二语文卷 语言文字运用(共21分)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居其所而众星共(gbng)之 其为人也孝弟(ti) B.人焉廈(sou)哉 钻燧取火,期(q1)可已矣 C.吾其被(pi)发左衽矣 周监(jidn)于二代 D.曾(ceng)是以为孝乎? 有若对曰:“盍(he)彻乎?” 2.下列词语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放肆气馁襁褓举一返三B.接踵迁徙谄媚逢迎陈利就列 C.俸禄奸佞辅仁以德抱怨D.笃厚逾越反躬自省中道而废 3.下列各组句中不全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①忠告而善道之 ②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③孙以出之 B.①吾其被发左衽矣②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 ③今之从政者殆而 C.①居其所而众星共之②见其二子焉③五世希不失矣 D.①女安,则为之 ②夫子之说君子也③周监于二代 4.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实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今由与求也相夫子 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 何以伐为 愿无伐善,无施劳 C.求!无乃尔是过与 观过,斯知仁矣 D.既来之,则安之 察其所安,人焉廈哉 5.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句是( A.在春秋战国时代,许多政治家和士人都充斥急功近利的情绪,他们提出了许多政治策略 和措施都是短视的。 B.孔子认为拯救道德人心才是解决社会问题的根本,他的主张被人们视为迂腐 C.孔子在奔走于列国之间的年代里,曾多次受到暴力威胁,每次他都以坚定的信心克服了 困难 D.无论历史条件还是自身条件,孔子若想实现改造社会的理想,其困难都比汤、武大得多 6.下列画线的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A.保垒是最容易从内部攻破的,我们如果不加强廉政建设,就会祸起萧墙,自己搞垮自己。 B.小小三岛之国,如此欺辱我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中华古国,是可忍,孰不可忍 C.相互间的猜忌终于使原本感情和睦的夫妻俩分崩离析,各走各的路了。 D.片面追求升学率,只能培养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书呆子,于国于民都有害处。 7.下列各句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论语》中“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能。孔子培养学生,就是以仁、 德为纲领,以六艺为基础,使学生能够全面发展。 B.子贡认为“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其中“忠”就是“己欲立而立人”,“恕”就是“己 所不欲,勿施与人”。 C.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伟大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 人。《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及其部分 弟子的言行录 D.楚狂接舆以凤鸟来比孔子。据说凤鸟有道则现,无道则隐。而孔子身处乱世却周游求仕 因此说“德衰”。李白诗句“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便是用到了这个典故
宁海县正学中学 2012 学年第一学期第二次阶段性测试高二语文卷 一、 语言文字运用(共 21 分)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居其所而众星共.(gòng)之 其为人也孝弟.(tì) B.人焉廋.(sōu)哉 钻燧取火,期.(qī)可已矣 C.吾其被.(pī)发左衽矣 周监.(jiàn)于二代 D.曾.(céng)是以为孝乎? 有若对曰:“盍(hé)彻乎?” 2.下列词语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放肆 气馁 襁褓 举一返三 B.接踵 迁徙 谄媚逢迎 陈利就列 C.俸禄 奸佞 辅仁 以德抱怨 D.笃厚 逾越 反躬自省 中道而废 3.下列各组句中不全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①忠告而善道之 ②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③孙以出之 B. ①吾其被发左衽矣 ②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 ③今之从政者殆而 C.①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②见其二子焉 ③五世希不失矣 D.①女安,则为之 ②夫子之说君子也 ③周监于二代 4.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实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今由与求也相.夫子 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 B.何以伐.为 愿无伐.善,无施劳 C.求!无乃尔是过.与 观过.,斯知仁矣 D.既来之,则安.之 察其所安.,人焉廋哉 5.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在春秋战国时代,许多政治家和士人都充斥急功近利的情绪,他们提出了许多政治策略 和措施都是短视的。 B.孔子认为拯救道德人心才是解决社会问题的根本,他的主张被人们视为迂腐。 C.孔子在奔走于列国之间的年代里,曾多次受到暴力威胁,每次他都以坚定的信心克服了 困难。 D.无论历史条件还是自身条件,孔子若想实现改造社会的理想,其困难都比汤、武大得多。 6.下列画线的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保垒是最容易从内部攻破的,我们如果不加强廉政建设,就会祸起萧墙 ....,自己搞垮自己。 B.小小三岛之国,如此欺辱我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中华古国,是可忍,孰不可忍 ........? C.相互间的猜忌终于使原本感情和睦的夫妻俩分崩离析 ....,各走各的路了。 D.片面追求升学率,只能培养出四体不勤 ....,五谷不分的书呆子,于国于民都有害处。 7.下列各句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 A.《论语》中“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能。孔子培养学生,就是以仁、 德为纲领,以六艺为基础,使学生能够全面发展。 B.子贡认为“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其中“忠”就是“己欲立而立人”,“恕”就是“己 所不欲,勿施与人”。 C.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伟大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 人。《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及其部分 弟子的言行录。 D.楚狂接舆以凤鸟来比孔子。据说凤鸟有道则现,无道则隐。而孔子身处乱世却周游求仕, 因此说“德衰”。李白诗句“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便是用到了这个典故
二、现代文阅读(共25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9分) 文质论 ①在古代文论中,我们常常见到文”和质"这一对词语。它们被用来评论作家作品,概 括定时代的文学风貌,还被用来说明文学的发展等,因此准确理解它们的含义十分重要。 “文字的本义是指线条交错或者色彩错杂,由此引申出华丽、有文采的意思。而“质字,凡 事物末经雕饰便叫做"质″,犹如器物的毛坯、绘画的底子,因此含有质朴、朴素的意思。这 一对词语最初不是用于评论文学,而是用来评论人物的。《论语雍也》记载,孔子曾说过“质 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话。这段话中的文"、"质”,人们一般解 释为:“质"是指"诚”一类内在的道德,“文”则是指文化知识一类外在的东西,“文”和"质"是 形式和内容的关系。其实按孔子原意,这里的“文”、“质"是指文华和质朴,都是就一个人的 文化修养、言谈举止、礼仪节操而言的。一个人若是缺少文化修养,言辞拙朴,不讲礼仪, 便如同草野之人″;相反,若是过分地文饰言辞,讲究繁文缛礼,就如同那些掌管文辞礼仪 的史官了。这里不存在本未内外的关系 ②以“文”、“质二字论文学、论社会政治生活,与用它们来论人物有着密切关系。《韩 非子难言》论述向国君进谏之难:“繁于文采,则见以为史。…以质信言,则见以为鄙。” 这句话可能就是本诸《论语》。其中“繁于文采"即“文”,“以质信言"即“质”,分别指两种不同 的语言风格。再后来,东汉班彪说《史记》辩而不华,质而不俚,文质相称,盖良史之才 也”,很可能也是从《论语》的话而来。“质而不俚是说文风质朴而不至于俚俗鄙野。“文质 相称是说文饰润色恰到好处,无过与不及之弊。魏晋以后文论中用“文”、“质″二字,多数 情况下也都是指作品的外部风貌而言;只有少数场合可理解为近似于今日所谓的形式和内 容。 ③总之,古代文论中经常出现的文”、“质这对词语,大致上具有一以贯之的含义。古 代批评家要求文学作品能够呈现出一种文质彬彬的动人风貌。当他们不满于文坛风气过于靡
二、现代文阅读(共 25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8-10 题。(9 分) 文质论 ①在古代文论中,我们常常见到“文”和“质”这一对词语。它们被用来评论作家作品,概 括一定时代的文学风貌,还被用来说明文学的发展等,因此准确理解它们的含义十分重要。 “文”字的本义是指线条交错或者色彩错杂,由此引申出华丽、有文采的意思。而“质”字,凡 事物未经雕饰便叫做“质”,犹如器物的毛坯、绘画的底子,因此含有质朴、朴素的意思。这 一对词语最初不是用于评论文学,而是用来评论人物的。《论语·雍也》记载,孔子曾说过“质 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话。这段话中的“文”、“质”,人们一般解 释为:“质”是指“诚”一类内在的道德,“文”则是指文化知识一类外在的东西,“文”和“质”是 形式和内容的关系。其实按孔子原意,这里的“文”、“质”是指文华和质朴,都是就一个人的 文化修养、言谈举止、礼仪节操而言的。一个人若是缺少文化修养,言辞拙朴,不讲礼仪, 便如同“草野之人”;相反,若是过分地文饰言辞,讲究繁文缛礼,就如同那些掌管文辞礼仪 的史官了。这里不存在本末内外的关系。 ②以“文”、“质”二字论文学、论社会政治生活,与用它们来论人物有着密切关系。《韩 非子·难言》论述向国君进谏之难:“繁于文采,则见以为史。……以质信言,则见以为鄙。” 这句话可能就是本诸《论语》。其中“繁于文采”即“文”,“以质信言”即“质”,分别指两种不同 的语言风格。再后来,东汉班彪说《史记》“辩而不华,质而不俚,文质相称,盖良史之才 也”,很可能也是从《论语》的话而来。“质而不俚”是说文风质朴而不至于俚俗鄙野。“文质 相称”是说文饰润色恰到好处,无过与不及之弊。魏晋以后文论中用“文”、“质”二字,多数 情况下也都是指作品的外部风貌而言;只有少数场合可理解为近似于今日所谓的形式和内 容。 ③总之,古代文论中经常出现的“文”、“质”这对词语,大致上具有一以贯之的含义。古 代批评家要求文学作品能够呈现出一种文质彬彬的动人风貌。当他们不满于文坛风气过于靡
丽时,便强调"质"的方面;而当文风过于质朴时,又有人出来强调文”的方面。“文”、"质 这对概念,体现了古人对文学作品的审美要求和他们对文学发展规律的认识 (摘编自王运熙《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文质论》) 8.根据原文,下列有关“文”和“质”的表述,不符合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文”和“质”从一开始就是用来评论人物的,其中“文”是华丽有文采之意,“质” 含有质朴、朴素之意 B.“文”和“质”这一对概念在评论作家作品、概括时代文学风貌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所以 必须准确理解它们的含义 C.孔子认为,“文”有文华之意,“质”是质朴之意,“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就是文华与质朴 相配得当才能成为君子。 D.人们一般认为,“文质彬彬”就是形式和内容互相协调,其中“质”是指内在的道德,“文” 是指外在的表现 9.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魏晋以后文论中“文”、“质”二字的含义也大都沿用了孔子的意思,只是少数场合可以大 体理解为形式和内容 B.韩非子说“以质信言,则见以为鄙″,其中“以质信言″是指以质朴的语言进谏,“鄙则与 孔子话中的“野”意思相同。 C.班彪说《史记》“文质相称″,这可能是借用了《论语》的意思,从文学角度对《史记》 外部风貌作出了高度评价。 D.“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这里“文”和“质”都是就一个人的文化修养等而言的,“野” 和“史”也没有本末内外的关系。 10.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韩非子难言》指出,如果分别采用“文”或“质”不同风格,就无法达到向国君进谏的目 的。这是“文”、“质”涉及社会生活的一个例子 B.从古代文论来看,如果人们在文学创作中兼用华美和质朴的语言,那就会使文学作品呈 现出一种文质彬彬的动人风貌 C.“文”和“质”这一对概念的含义,不但在古代文论中大致上是一以贯之的,它跟最初评论 人物时的意义也是一脉相承的。 D.当古代批评家不满于文坛风气,要求加强“文”或“质”的时候,就意味着当时文坛可能已 经过于质朴或过于靡丽了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相应题目。(16分) 《百家讲坛》拉开了“文化妈妈”时代 老愚 《于丹〈论语〉心得》签售一日过万册”,这个新闻近几日一直在我的脑海里盘旋,因 为它不是个枯燥的阿拉伯数字。签售当日,我路过中关村图书大厦,看见好多人绕着楼排队 起先以为是商场要大优惠,他们在抢购什么东西,走近才知道,原来是为了于丹女土讲孔子 的签名售书。冬天的风在他们身上肆意拍打着,蛇样的队伍却越来越庞大,从这样的人群旁 边走过,心情颇为复杂
丽时,便强调“质”的方面;而当文风过于质朴时,又有人出来强调“文”的方面。“文”、“质” 这对概念,体现了古人对文学作品的审美要求和他们对文学发展规律的认识。 (摘编自王运熙《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文质论》) 8.根据原文,下列有关“文”和“质”的表述,不符合意思的一项是 ( ) A.中国古代,“文”和“质”从一开始就是用来评论人物的,其中“文”是华丽有文采之意,“质” 含有质朴、朴素之意。 B.“文”和“质”这一对概念在评论作家作品、概括时代文学风貌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所以 必须准确理解它们的含义。 C.孔子认为,“文”有文华之意,“质”是质朴之意,“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就是文华与质朴 相配得当才能成为君子。 D.人们一般认为,“文质彬彬”就是形式和内容互相协调,其中“质”是指内在的道德,“文” 是指外在的表现。 9.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魏晋以后文论中“文”、“质”二字的含义也大都沿用了孔子的意思,只是少数场合可以大 体理解为形式和内容。 B.韩非子说“以质信言,则见以为鄙”,其中“以质信言”是指以质朴的语言进谏,“鄙”则与 孔子话中的“野”意思相同。 C.班彪说《史记》“文质相称”,这可能是借用了《论语》的意思,从文学角度对《史记》 外部风貌作出了高度评价。 D.“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这里“文”和“质”都是就一个人的文化修养等而言的,“野” 和“史”也没有本末内外的关系。 10.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韩非子·难言》指出,如果分别采用“文”或“质”不同风格,就无法达到向国君进谏的目 的。这是“文”、“质”涉及社会生活的一个例子。 B.从古代文论来看,如果人们在文学创作中兼用华美和质朴的语言,那就会使文学作品呈 现出一种文质彬彬的动人风貌。 C.“文”和“质”这一对概念的含义,不但在古代文论中大致上是一以贯之的,它跟最初评论 人物时的意义也是一脉相承的。 D.当古代批评家不满于文坛风气,要求加强“文”或“质”的时候,就意味着当时文坛可能已 经过于质朴或过于靡丽了。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相应题目。(16 分) 《百家讲坛》拉开了“文化妈妈”时代 老愚 “《于丹〈论语〉心得》签售一日过万册”,这个新闻近几日一直在我的脑海里盘旋,因 为它不是个枯燥的阿拉伯数字。签售当日,我路过中关村图书大厦,看见好多人绕着楼排队, 起先以为是商场要大优惠,他们在抢购什么东西,走近才知道,原来是为了于丹女士讲孔子 的签名售书。冬天的风在他们身上肆意拍打着,蛇样的队伍却越来越庞大,从这样的人群旁 边走过,心情颇为复杂
央视《百家讲坛》火爆后,文化传承似乎找到了一条通向罗马的捷径。本来是给闲人解 闷的讲坛,成了普及经典文化的圣地。一批嘴皮厉害的讲人次第登场,于此扬名立万,跻身 学者兼畅销书作家的行列,名利双收。 自余秋雨开始,文化找到了他的“传教士”,“传教士”也先后找到了文化。人们买名著 经典,只是为了装点门面,并不就去如饥似渴地阅读,而要等待“传教士”的出现。比如, 刘心武之于《红楼梦》,易中天之于《三国演义》,孔庆东之于鲁迅著作。从普及文化的角度 看,这样的现象令人欣喜。每—个讲解者都复活了一本书甚至一个领域,读者也经由他们的 讲解,激起强烈的阅读经典的兴趣。在一个精神无指向的时代,他们给出了一条文化传承之 一大批文化“传教士”的出现,改变了中国文化传播的方式。我把讲解者称为“文化奶 妈″,把这种传承方式命名为“文化奶妈″式——就是得有奶妈吃了文化之草,再挤岀奶汁 喂养嗷嗷待哺的文化学童。 “文化奶妈”出现的原因很复杂,但大致可以找到这么两条:一是长期与文化的隔离, 大众阅读理解能力极度不滑,已经很难弄明白老祖宗的字意了。这就需要人把文化通俗化 导入大众之耳。二是缺乏耐心,渴求速成。效率主导了人的生活,即使润物细无声的文化, 也得服从这个硬道理。我们已经没有时间体味先哲的精神,我们要的是结论,能让我们受用 的东西。因此,文化方便面大行其道 在这样的时代,我们要放声赞美奶妈的功劳。他们尽管不是最有水准的学者,不能给我 们提供学术标杆,但他们以自己的方式,传达出中国文化的魅力,使百姓愿意亲近文化。当 国民阅读率持续走低的时候,有这样安慰国人的二手经典,当然不是坏事。 如果往深里思考,忧虑也不少。 已经出版的种种解释,都是个人化的探究与心得,毫无疑问,都在放大或缩小原著的思
央视《百家讲坛》火爆后,文化传承似乎找到了一条通向罗马的捷径。本来是给闲人解 闷的讲坛,成了普及经典文化的圣地。一批嘴皮厉害的讲人次第登场,于此扬名立万,跻身 学者兼畅销书作家的行列,名利双收。 自余秋雨开始,文化找到了他的“传教士”,“传教士”也先后找到了文化。人们买名著 经典,只是为了装点门面,并不就去如饥似渴地阅读,而要等待“传教士”的出现。比如, 刘心武之于《红楼梦》,易中天之于《三国演义》,孔庆东之于鲁迅著作。从普及文化的角度 看,这样的现象令人欣喜。每一个讲解者都复活了一本书甚至一个领域,读者也经由他们的 讲解,激起强烈的阅读经典的兴趣。在一个精神无指向的时代,他们给出了一条文化传承之 路。 一大批文化“传教士”的出现,改变了中国文化传播的方式。我把讲解者称为“文化奶 妈”,把这种传承方式命名为“文化奶妈”式——就是得有奶妈吃了文化之草,再挤出奶汁 喂养嗷嗷待哺的文化学童。 “文化奶妈”出现的原因很复杂,但大致可以找到这么两条:一是长期与文化的隔离, 大众阅读理解能力极度不滑,已经很难弄明白老祖宗的字意了。这就需要人把文化通俗化, 导入大众之耳。二是缺乏耐心,渴求速成。效率主导了人的生活,即使润物细无声的文化, 也得服从这个硬道理。我们已经没有时间体味先哲的精神,我们要的是结论,能让我们受用 的东西。因此,文化方便面大行其道。 在这样的时代,我们要放声赞美奶妈的功劳。他们尽管不是最有水准的学者,不能给我 们提供学术标杆,但他们以自己的方式,传达出中国文化的魅力,使百姓愿意亲近文化。当 国民阅读率持续走低的时候,有这样安慰国人的二手经典,当然不是坏事。 如果往深里思考,忧虑也不少。 已经出版的种种解释,都是个人化的探究与心得,毫无疑问,都在放大或缩小原著的思
想空间,甚至背离原著主旨,把读者引向理解的歧途。在读者与经典之间,他们可能是桥梁, 也可能是阻燃剂。出版的一窝峰,使咀嚼式文化产品急速繁殖,读者越来越懒了。由此造成 的阅读依赖心理,将使名著远离人们,取椟还珠。 如果注意到《百家讲坛》的产业化运作方式,我们对其弊端就不能不加以警惕。在我看 来,“"奶妈文化″商业化操作的后遗症非常明显:首先就是急功近利,以市场定选题定人选, 完全工业化操作,把精微的理解纳入程式化的规范里,长此以往必将形成恶俗的风气。其次, 为了标新立异,对原著发挥离谱,靠过度解释吸引大众耳目。三是庸俗化家常化,以探究人 性做幌子,把历史拆解成逗乐孑的庸俗段子。 提醒咂巴奶头的文化学童,你们吃的东西毕竟不是原汁,而是替代品,如果想弄明白中 国文化的原味,一定要去啃原著啊 《论语》固然要看,但重在实行。孔子塑造了中国人的特征和行为准则,昭示了礼乐调 和的人生境界。人之为人的奥秘皆在于此。用心去读,用力实践,《论语》才有价值,否则 就只是滑稽的装饰。我们如果只是冲着某人的签名才会读孔子,孔子真的像艺术家金锋塑造 的那样—要哭了。 (选自《中国青年报》2006年12月4日,有删改) 11.对抢购“于丹女士讲孔子的签名售书”这种现象,作者有怎样复杂的心情?(3分) 12.请简要阐释“文化方便面”的内涵。从“文化方便面大行其道”这一现象,请分条概括 这个时代有些人对中国文化的精神追求。(6分) 13.文章用“我们如果只是冲着某人的签名才去读孔子,孔子真的像艺术家金锋塑造的那样 要哭了”结尾,其意图是什么?(4分) 14.综观全文,你如何看待“文化奶妈”这一人文科学领域的传承方式?请就作者的观点谈 谈自己的看法。(3分) 古诗文阅读(38分)
想空间,甚至背离原著主旨,把读者引向理解的歧途。在读者与经典之间,他们可能是桥梁, 也可能是阻燃剂。出版的一窝峰,使咀嚼式文化产品急速繁殖,读者越来越懒了。由此造成 的阅读依赖心理,将使名著远离人们,取椟还珠。 如果注意到《百家讲坛》的产业化运作方式,我们对其弊端就不能不加以警惕。在我看 来,“奶妈文化”商业化操作的后遗症非常明显:首先就是急功近利,以市场定选题定人选, 完全工业化操作,把精微的理解纳入程式化的规范里,长此以往必将形成恶俗的风气。其次, 为了标新立异,对原著发挥离谱,靠过度解释吸引大众耳目。三是庸俗化家常化,以探究人 性做幌子,把历史拆解成逗乐子的庸俗段子。 提醒咂巴奶头的文化学童,你们吃的东西毕竟不是原汁,而是替代品,如果想弄明白中 国文化的原味,一定要去啃原著啊! 《论语》固然要看,但重在实行。孔子塑造了中国人的特征和行为准则,昭示了礼乐调 和的人生境界。人之为人的奥秘皆在于此。用心去读,用力实践,《论语》才有价值,否则 就只是滑稽的装饰。我们如果只是冲着某人的签名才会读孔子,孔子真的像艺术家金锋塑造 的那样——要哭了。 (选自《中国青年报》2006 年 12 月 4 日,有删改) 11.对抢购“于丹女士讲孔子的签名售书”这种现象,作者有怎样复杂的心情?(3 分) 12.请简要阐释“文化方便面”的内涵。从“文化方便面大行其道”这一现象,请分条概括 这个时代有些人对中国文化的精神追求。(6 分) 13.文章用“我们如果只是冲着某人的签名才去读孔子,孔子真的像艺术家金锋塑造的那样 ——要哭了”结尾,其意图是什么?(4 分) 14.综观全文,你如何看待“文化奶妈”这一人文科学领域的传承方式?请就作者的观点谈 谈自己的看法。(3 分) 三、古诗文阅读 (38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