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谱是分立的 $原子会发射出电磁波(光),但 是只能以突发的形式,具有非常 特别分立的频率,这就是被观察 到的狭窄光谱线,而且光谱服从 经典理论无法理解的规则。 ~1885年,巴尔末发现氢光谱线频 率符合以下公式: v=R[1/22-1/n2] 更一般的公式是里德堡原理: ÷v=R[1/n12-1/n22]
光谱是分立的 v 原子会发射出电磁波(光),但 是只能以突发的形式,具有非常 特别分立的频率,这就是被观察 到的狭窄光谱线,而且光谱服从 经典理论无法理解的规则。 v 1885年,巴尔末发现氢光谱线频 率符合以下公式: v =R[1/22 -1/n2 ] v 更一般的公式是里德堡原理: v =R[1/n1 2 -1/n2 2 ]
玻尔原子模型 ÷1912年3月至7月,玻尔在卢瑟福实 验室进修,孕育了新的原子模型。在 1913年7月,9月和11月发表了长篇 论文《论原子构造和分子构造》的三 个部分。 玻尔的原子理论给出了这样的图象: 电子在一些特定的可能轨道绕核作圆 周运动,离核越远能量越高:可能的 轨道由电子的角动量必须是h/2π的整 数倍决定;当电子在这些轨道上运动, 原子既不发射也不吸收能量(定态假 设)
玻尔原子模型 v 1912年3月至7月,玻尔在卢瑟福实 验室进修,孕育了新的原子模型。在 1913年7月,9月和11月发表了长篇 论文《论原子构造和分子构造》的三 个部分。 v 玻尔的原子理论给出了这样的图象: 电子在一些特定的可能轨道绕核作圆 周运动,离核越远能量越高:可能的 轨道由电子的角动量必须是h/2π的整 数倍决定;当电子在这些轨道上运动, 原子既不发射也不吸收能量(定态假 设)
量子跃迁 ~只有当电子从一个轨道跃迁 到另一轨道时,原子才发射或 吸收能量;而且发射或吸收的 能量是单频的,辐射的频率和 能量之间的关系由△E=hv给 出(跃迁假设)。玻尔的理 论成功地说明了原子稳定性 V32+ 31 。 和氢原子光谱线规律 玻尔的理论大大扩展了量子 V 21 论的影响,加速了量子论的 发展
量子跃迁 v 只有当电子从一个轨道跃迁 到另一轨道时,原子才发射或 吸收能量;而且发射或吸收的 能量是单频的,辐射的频率和 能量之间的关系由∆E=h 给 出(跃迁假设)。玻尔的理 论成功地说明了原子稳定性 和氢原子光谱线规律。 v 玻尔的理论大大扩展了量子 论的影响,加速了量子论的 发展
通向量子力学的两条路径 从爱因斯坦的光的波 沿着玻尔指出的对应 粒二象性出发,构造 原理的道路,人们不 德布罗意的物质波理 再把力学规律写成电 论,引出了薛定谔的 子的位置和速度的方 波动力学。 程,而是写为电子轨 道傅立叶展开式中频 率和振幅的方程,找 到同发射辐射的频率 和强度相对应的那些 量的关系,建立矩阵 形式的量子力学
通向量子力学的两条路径 v 从爱因斯坦的光的波 粒二象性出发,构造 德布罗意的物质波理 论,引出了薛定谔的 波动力学。 v 沿着玻尔指出的对应 原理的道路,人们不 再把力学规律写成电 子的位置和速度的方 程,而是写为电子轨 道傅立叶展开式中频 率和振幅的方程,找 到同发射辐射的频率 和强度相对应的那些 量的关系,建立矩阵 形式的量子力学
以太的量子波动 法兰西学院的物理学教授布里渊,在1919 年至1921年发表论文,设想原子核周围有 一种类似以太的特殊媒质,当电子在核周 围运动时,就会在媒质中激起波动。当电 子轨道的长度等于波长的整数倍时,电子 激起的波动就在轨道上引起驻波 布里渊认为,这样的轨道就是玻尔的定态 轨道,他把电子的动量与以太波的波长联 系起来,并为玻尔的量子条件提供了一种 直观的图象,这就启发了德布罗意
以太的量子波动 v 法兰西学院的物理学教授布里渊,在1919 年至1921年发表论文,设想原子核周围有 一种类似以太的特殊媒质,当电子在核周 围运动时,就会在媒质中激起波动。当电 子轨道的长度等于波长的整数倍时,电子 激起的波动就在轨道上引起驻波。 v 布里渊认为,这样的轨道就是玻尔的定态 轨道,他把电子的动量与以太波的波长联 系起来,并为玻尔的量子条件提供了一种 直观的图象,这就启发了德布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