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身居高位,不思进取,反而贪污收贿,最终撤职罢官,落得个功成身退的下场。 C、译本粗制滥造者很多,往往是一个译者一个译法,随心所欲,叫读者莫衷一是。 D、我们虽然缺乏管理经验,但可以向先进企业学习,起初可能是邯郸学步,但终究会走 出自己的路来。 17、下列各句中,画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这点小错误还算不上什么,不足为训,您不要老记在心上,畏首畏尾是干不好工作的。 B、好好一个连长他不当,却自愿到一个负债近万元的服装厂当厂长,大家都觉得不可理 喻 C、美国对别国的人权问题说三道四,横加指责,而对本国侵犯人权的行为却讳莫如深。 D、他站在门口微笑着说:“李铁同志,你这样连着几天几夜通宵达旦的忙活,可要注意身 18、下列各句中,画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能得到先生为拙作所写的读后感,真是狗尾续貂,令我十分高兴 B、现代社会商品经济意识无孔不入,一切都要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 C、情况变了办法也要适应,不能胶柱鼓瑟。 D、他给杂志社的稿子退回来了,大家取笑为不刊之论。 19、下列各句中,画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这个人能力很差,这样的大事对他来说,简直是以汤沃雪。 B、他经常铤而走险,去一些寥无人烟的地方写生 C、妈妈告诉我现在社会上鱼龙混杂,可要时时提防。 D、本着曲突徙薪之义,战士们都苦练军事技巧,准备参战 20、下列各句中,画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我们现在的学习、生活条件和父辈们比起来真是不可同日而语了。 B、你是否能够站在一个客观的立场,身临其境地为他想一想? C、“环保问题”已成为近年来一个炙手可热的论题。 D、读书的关键在于透彻理解,如果生搬硬套,即使背得滚瓜烂熟,也没有用处。 参考答案: AB用于形容建筑物C形容权势极盛D与“局势”搭配不当 BA形容书多C贬义词D形容得心应手,非常顺利 3 BA慢慢步行,就当是坐车C与“会场外”、“摊前”矛盾D表自谦 不合语境 4、AB感情色彩不对C喻到处为人所称颂D指休军罢战或中止某事 5、D不可循环比喻 DA贬义词B喻彼此不分上下,都不行C指最先受到攻击或遭遇灾难 BA表复数,与“一位”矛盾C贬义词D指走出里巷,不在家 10、DA指赶得上B贬义词C喻冒险为别人出力,自己上了大当,一无所得 11、B不可循环比喻 12、AB喻患难中互相救助C指人,不是指胃D只突出亲耳听亲眼看,无受影响
B、身居高位,不思进取,反而贪污收贿,最终撤职罢官,落得个功成身退的下场。 C、译本粗制滥造者很多,往往是一个译者一个译法,随心所欲,叫读者莫衷一是。 D、我们虽然缺乏管理经验,但可以向先进企业学习,起初可能是邯郸学步,但终究会走 出自己的路来。 17、下列各句中,画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这点小错误还算不上什么,不足为训,您不要老记在心上,畏首畏尾是干不好工作的。 B、好好一个连长他不当,却自愿到一个负债近万元的服装厂当厂长,大家都觉得不可理 喻。 C、美国对别国的人权问题说三道四,横加指责,而对本国侵犯人权的行为却讳莫如深。 D、他站在门口微笑着说:“李铁同志,你这样连着几天几夜通宵达旦的忙活,可要注意身 体啊。” 18、下列各句中,画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能得到先生为拙作所写的读后感,真是狗尾续貂,令我十分高兴。 B、现代社会商品经济意识无孔不入,一切都要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 C、情况变了办法也要适应,不能胶柱鼓瑟。 D、他给杂志社的稿子退回来了,大家取笑为不刊之论。 19、下列各句中,画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这个人能力很差,这样的大事对他来说,简直是以汤沃雪。 B、他经常铤而走险,去一些寥无人烟的地方写生。 C、妈妈告诉我现在社会上鱼龙混杂,可要时时提防。 D、本着曲突徙薪之义,战士们都苦练军事技巧,准备参战。 20、下列各句中,画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我们现在的学习、生活条件和父辈们比起来真是不可同日而语了。 B、你是否能够站在一个客观的立场,身临其境地为他想一想? C、“环保问题”已成为近年来一个炙手可热的论题。 D、读书的关键在于透彻理解,如果生搬硬套,即使背得滚瓜烂熟,也没有用处。 参考答案: 1、 A B 用于形容建筑物 C 形容权势极盛 D 与“局势”搭配不当 2、 B A 形容书多 C 贬义词 D 形容得心应手,非常顺利 3、 B A 慢慢步行,就当是坐车 C 与“会场外”、“摊前”矛盾 D 表自谦, 不合语境 4、 A B 感情色彩不对 C 喻到处为人所称颂 D 指休军罢战或中止某事 5、 D 不可循环比喻 6、 D 7、 D 8、 D A 贬义词 B 喻彼此不分上下,都不行 C 指最先受到攻击或遭遇灾难 9、 B A 表复数,与“一位”矛盾 C 贬义词 D 指走出里巷,不在家 10、D A 指赶得上 B 贬义词 C 喻冒险为别人出力,自己上了大当,一无所得 11、B 不可循环比喻 12、A B 喻患难中互相救助 C 指人,不是指胃 D 只突出亲耳听亲眼看,无受影响
13、CA上下文矛盾B贬义词D贬义词 14、DA意思、感情色彩都不对B表第一,与上文矛盾C意为罪大恶极 A并非讲得不好,而是听的人“如坠雾中”B与上文不搭配C与上文重复, 且意思不对 16、CA贬义词B褒义词D不但没有吸取到别人的优点,反而出了洋相 17、CA不能当作典范或法则B不能用道理使他明白D与上文重复 18、CA喻以不好的接续到好的上B贬义词D指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 19、CA喻轻而易举,容易成功B形容走投无路时采取冒险行动D指防止危险 20、AB不合语境,应为“设身处地”C指权势极盛D不合语境,应为“死记硬 背 五、病句辨析和修改 考点讲解 最近几年高考考试说明中列举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 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从近年的高考试卷中可以看出本考点命题的主要方式有 四种:(1)判断句子是否有语病:(2)让考生在原句上修改病句:(3)判断题目对病句的 分析是否正确:(4)判断对病句的修改是否恰当。多以判断题的形式出现在第一卷中,如 l999年、2000年、2001年、2003年高考题的第5题,2002年的第6题 病句辨析是综合了语法、逻辑、修辞、标点符号等方面知识的一项必考内容,复习时, 要认真弄清用词错误、语法错误、逻辑错误、修辞不当、歧义等方面的各种病因。还要掌 握辨认病句的基本且有效的方法,能够根据表达的需要修改病句,并在多练、形成有效语 感的基础上,感悟快速且准确判断的思路、方法等,争取具有较高的解题能力。 (一)语序不当 不同的语序可能表达不同的意义。语序如果不当将会使表意不明等。语序不当主要有 以下种情况:句子成份顺序不当、定语状语词序不当、主客体颠倒、分句位置不当 1.定语、中心语位置颠倒: 例:这个国家石油的生产,长期不能自给。(“石油的生产”应为“生产的石油”) 把定语错放在状语的位置上 例:如何进行人事制度改革的问题在全校教工中热烈地引起了讨论 (“热烈地”应放在“讨论”之前。) 3.把状语错放在定语的位置上 例:教师应该激发学生学习的充分的主观能动性。 (将“充分”调至“激发”前,并删掉一个“的”) 多层定语语序不当 例:北京故宫博物院最近展出的这件金缕玉衣是两千多年前新出土的文物。(将“新 出土的”移至“展出了”之后,并在“文物”前加“的”。) 5.多层状语语序不当 例:在休息室里许多代表昨天都与他热情的交谈。(应改为“热情的与他交谈”) 6.关联词语位置不当 例:他不能严格要求自己,能力即使再强,也不能委以重任。(“即使”应移到“能力
13、C A 上下文矛盾 B 贬义词 D 贬义词 14、D A 意思、感情色彩都不对 B 表第一,与上文矛盾 C 意为罪大恶极 15、D A 并非讲得不好,而是听的人“如坠雾中” B 与上文不搭配 C 与上文重复, 且意思不对 16、C A 贬义词 B 褒义词 D 不但没有吸取到别人的优点,反而出了洋相 17、C A 不能当作典范或法则 B 不能用道理使他明白 D 与上文重复 18、C A 喻以不好的接续到好的上 B 贬义词 D 指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 19、C A 喻轻而易举,容易成功 B 形容走投无路时采取冒险行动 D 指防止危险 20、A B 不合语境,应为“设身处地” C 指权势极盛 D 不合语境,应为“死记硬 背” 五、病句辨析和修改 考点讲解: 最近几年高考考试说明中列举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 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从近年的高考试卷中可以看出本考点命题的主要方式有 四种:(1)判断句子是否有语病;(2)让考生在原句上修改病句;(3)判断题目对病句的 分析是否正确;(4)判断对病句的修改是否恰当。多以判断题的形式出现在第一卷中,如 1999 年、2000 年、2001 年、2003 年高考题的第 5 题,2002 年的第 6 题。 病句辨析是综合了语法、逻辑、修辞、标点符号等方面知识的一项必考内容,复习时, 要认真弄清用词错误、语法错误、逻辑错误、修辞不当、歧义等方面的各种病因。还要掌 握辨认病句的基本且有效的方法,能够根据表达的需要修改病句,并在多练、形成有效语 感的基础上,感悟快速且准确判断的思路、方法等,争取具有较高的解题能力。 (一 )语序不当 不同的语序可能表达不同的意义。语序如果不当将会使表意不明等。语序不当主要有 以下种情况:句子成份顺序不当、定语状语词序不当、主客体颠倒、分句位置不当。 1.定语、中心语位置颠倒: 例:这个国家石油的生产,长期不能自给。(“石油的生产”应为“生产的石油”) 2.把定语错放在状语的位置上: 例:如何进行人事制度改革的问题在全校教工中热烈地引起了讨论。 (“热烈地”应放在“讨论”之前。) 3.把状语错放在定语的位置上: 例:教师应该激发学生学习的充分的主观能动性。 (将“充分”调至“激发”前,并删掉一个“的”)。 4.多层定语语序不当: 例:北京故宫博物院最近展出的这件金缕玉衣是两千多年前新出土的文物。(将“新 出土的”移至“展出了”之后,并在“文物”前加“的”。) 5.多层状语语序不当。 例:在休息室里许多代表昨天都与他热情的交谈。(应改为“热情的与他交谈”) 6.关联词语位置不当: 例:他不能严格要求自己,能力即使再强,也不能委以重任。(“即使”应移到“能力
的前面) 7.主客颠倒 例: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对于许多日本企业家是不陌生的 (应改为:“许多日本企业家对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是不陌生的”。) 8.分句位置不当 例:为支援灾区人民,村里的人宁愿献出大米,也要自己吃玉米面。 (正确的说法应该是“……宁愿自己吃玉米面,也要献出大米。”) (二)搭配不当 搭配不当一般包括主语和谓语搭配不当、动词和宾语搭配不当、附加成分与中心语搭 配不当、主语和宾语意义上搭配不当以及前后照应错误 1.主语和谓语搭配不当 例:我觉得这个答复,和对这些问题的调查处理,都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 (“答复”和“调査处理”并不是态度,这属于主谓搭配不当,可把“是”改做“表 现出”。) 2.动词和宾语搭配不当 例:《三国演义》这部小说出色地塑造了汉末刘备、关羽、张飞等人的英雄事迹 动词“塑造”与宾语中心语“事迹”不能构成动宾关系,可将“事迹”改为“形象”。) 3.修饰语与中心语搭配不当 例:我们班干部严肃地研究了同学们对班委工作的建议,又虚心地征求了老师们的意见 (“严肃”作状语,不能修饰限制“研究”,可改为“认真”、“慎重”等。) 4.主语和宾语意义上搭配不当 例:所谓“膜如紫绡”,是指壳内紧贴壳的内壁的白色薄膜。(这是典型的主宾搭配不 5.前后照应错误 例:学习态度的正确与否是成绩优良的先决条件之 (“正确与否”是两方面,而“优良”只是一方面,前后搭配错误。) (三)成分残缺或赘余 所谓成分残缺或赘余,指句子的主、谓、宾等主要成分或应该有的修饰成分、关联 词语等遗漏或者出现重复多余,使语意表述不清楚或者罗嗦 常见的成分残缺或赘余主要有如下几种情况: ①残缺:缺主、谓、宾语:缺必要的修饰成分、附加成分 ②赘余:主、谓、宾语多余:修饰成分,附加成分多余 例1.经过志主任再三解释,才使他的怒气逐渐平息,最后脸上勉强露出一丝笑容 (主语残缺。这是1992年全国高考题第4题的D项,因为多用了一个介词“经 过”,使得原句主语变成了状语,造成主语残缺。) 例2.为了全面推广利用菜籽饼或棉籽饼喂猪,加速发展养猪事业,这个县举办了三 期饲养员技术培训班。 (宾语残缺,这是1997年高考第6题的A项。句中“推广”的宾语应该是“经验”, 而不应是“喂猪”:在“喂猪”后面加上“的经验”句子就通了。) 例3.南堡人民经过苦战,一道大坝巍然屹立在天目溪边
的前面) 7.主客颠倒: 例: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对于许多日本企业家是不陌生的。 (应改为:“许多日本企业家对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是不陌生的”。) 8.分句位置不当: 例:为支援灾区人民,村里的人宁愿献出大米,也要自己吃玉米面。 (正确的说法应该是“……宁愿自己吃玉米面,也要献出大米。” ) (二)搭配不当 搭配不当一般包括主语和谓语搭配不当、动词和宾语搭配不当、附加成分与中心语搭 配不当、主语和宾语意义上搭配不当以及前后照应错误。 1.主语和谓语搭配不当 例:我觉得这个答复,和对这些问题的调查处理,都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 (“答复”和“调查处理”并不是态度,这属于主谓搭配不当,可把“是”改做“表 现出”。) 2.动词和宾语搭配不当 例:《三国演义》这部小说出色地塑造了汉末刘备、关羽、张飞等人的英雄事迹。 动词“塑造"”与宾语中心语“事迹”不能构成动宾关系,可将“事迹”改为“形象”。) 3. 修饰语与中心语搭配不当 例:我们班干部严肃地研究了同学们对班委工作的建议,又虚心地征求了老师们的意见。 (“严肃”作状语,不能修饰限制“研究”,可改为“认真”、“慎重”等。) 4.主语和宾语意义上搭配不当 例:所谓“膜如紫绡”,是指壳内紧贴壳的内壁的白色薄膜。(这是典型的主宾搭配不 当。) 5.前后照应错误 例:学习态度的正确与否是成绩优良的先决条件之一。 (“正确与否”是两方面,而“优良”只是一方面,前后搭配错误。) (三)成分残缺或赘余 所谓成分残缺或赘余,指句子的主、谓、宾等主要成分或应该有的修饰成分、关联 词语等遗漏或者出现重复多余,使语意表述不清楚或者罗嗦。 常见的成分残缺或赘余主要有如下几种情况: ①残缺:缺主、谓、宾语;缺必要的修饰成分、附加成分。 ②赘余:主、谓、宾语多余;修饰成分,附加成分多余。 例 1.经过志主任再三解释,才使他的怒气逐渐平息,最后脸上勉强露出一丝笑容。 (主语残缺。这是 1992 年全国高考题第 4 题的 D 项,因为多用了一个介词“经 过”,使得原句主语变成了状语,造成主语残缺。) 例 2.为了全面推广利用菜籽饼或棉籽饼喂猪,加速发展养猪事业,这个县举办了三 期饲养员技术培训班。 (宾语残缺,这是 1997 年高考第 6 题的 A 项。句中“推广”的宾语应该是“经验”, 而不应是“喂猪”;在“喂猪”后面加上“的经验”句子就通了。) 例 3.南堡人民经过苦战,一道大坝巍然屹立在天目溪边
(该句缺谓语,句中主语“南堡人民”和状语“经过”,而没有谓语,若把“经 过”一词前置句首,“经过南堡人民”便成为状语,“一道大坝”便成为主语,“屹 立”成为谓语,这样的句子成分就不残缺。) 例4.全运会结束后,运动健儿们凯旋而归。 (谓语重复。“旋”就是“归”的意思,可改为“胜利归来”。) 例5.经过广泛的讨论,反复的修改,新的奖酬金制度终于付诸于实施了 (介词多余。“诸”在这里本来就有“之于”的意思,再加上介词“于”,就重复了。) 例6.我这次考不好的原因是因为我没有按老师的要求仔细审题。 (“原因”与后“因为”重复,应去掉“的原因”或“因为”。) (四)结构混乱 所谓结构混乱,指将两个意思或两种句式缠绕在一起说,造成语句不 通顺。常见的结构混乱类型主要是句式杂糅。 例1.这部学术著作的作者是由北京大学的两位年轻教授写成的 (典型的句式杂糅。这是将“著作的作者是两位年轻教授”和“著作是由两位年轻 教授写成的”两句杂糅而成,可删去“的作者”或“写成的”。) 例2.不难看出,这起明显的错案迟迟得不到公正的判决,其根本原因是党风不正在 (句式杂糅,可去掉“在作怪”。) 例3.作为一个共产党员、党的领导干部,办事、想问题都要从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 为出发点 (后半截是“从……出发”和“以……为出发点”两句式的杂糅。可去掉“从”改 为“以”。) (五)表意不明 表意不明的类型主要有语意不明、指代不明、歧义等 例1.会上,对如何疏通产品销售渠道的问题,大家谈了各自的看法,但是,建议很 不成熟 (“看法”和“建议”没有必然的联系,造成语意不明。) 例2.地对于人类、特别是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是不容忽视的,而黄土对于原始社会极 其落后的初级农业尤为重要 (“黄土”究竟是什么,句子并未说清,语意不明。) 例3.学习写作是否一定要多读多写呢?从前人的写作经验来看,这是一条必由之路 (“这”指代的内容未说明。) 例4.我认为,应该尽可能使用简化字,不要滥用繁体字,这样会给汉字规范和青少 年学习增加困难 (“这样”指代不明。) 例5.大家对护林员揭发林业局带头偷运木料的问题,普遍感到非常气愤 (歧义。大家“气愤”的是什么?是护林员揭发问题这件事还是护林员揭发出来的 问题?如果在“揭发”后面加上一个“的”字,歧义就消除了。) 例6.局长嘱咐几个学校的领导,新学期的工作一定要有新的起色
(该句缺谓语,句中主语“南堡人民”和状语“经过”,而没有谓语,若把“经 过”一词前置句首,“经过南堡人民”便成为状语,“一道大坝”便成为主语,“屹 立”成为谓语,这样的句子成分就不残缺。) 例 4.全运会结束后,运动健儿们凯旋而归。 (谓语重复。“旋”就是“归”的意思,可改为“胜利归来”。) 例 5.经过广泛的讨论,反复的修改,新的奖酬金制度终于付诸于实施了。 (介词多余。“诸”在这里本来就有“之于”的意思,再加上介词“于”,就重复了。) 例 6.我这次考不好的原因是因为我没有按老师的要求仔细审题。 (“原因”与后“因为”重复,应去掉“的原因”或“因为”。) (四)结构混乱 所谓结构混乱,指将两个意思或两种句式缠绕在一起说,造成语句不 通顺。常见的结构混乱类型主要是句式杂糅。 例 1.这部学术著作的作者是由北京大学的两位年轻教授写成的。 (典型的句式杂糅。这是将“著作的作者是两位年轻教授”和“著作是由两位年轻 教授写成的”两句杂糅而成,可删去“的作者”或“写成的”。) 例 2.不难看出,这起明显的错案迟迟得不到公正的判决,其根本原因是党风不正在 作怪。 (句式杂糅,可去掉“在作怪”。) 例 3.作为一个共产党员、党的领导干部,办事、想问题都要从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 为出发点。 (后半截是“从……出发”和“以……为出发点”两句式的杂糅。可去掉“从”改 为“以”。) (五)表意不明 表意不明的类型主要有语意不明、指代不明、歧义等。 例 1.会上,对如何疏通产品销售渠道的问题,大家谈了各自的看法,但是,建议很 不成熟。 (“看法”和“建议”没有必然的联系,造成语意不明。) 例 2.地对于人类、特别是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是不容忽视的,而黄土对于原始社会极 其落后的初级农业尤为重要。 (“黄土”究竟是什么,句子并未说清,语意不明。) 例 3.学习写作是否一定要多读多写呢?从前人的写作经验来看,这是一条必由之路。 (“这”指代的内容未说明。) 例 4.我认为,应该尽可能使用简化字,不要滥用繁体字,这样会给汉字规范和青少 年学习增加困难。 (“这样”指代不明。) 例 5.大家对护林员揭发林业局带头偷运木料的问题,普遍感到非常气愤。 (歧义。大家“气愤”的是什么?是护林员揭发问题这件事还是护林员揭发出来的 问题?如果在“揭发”后面加上一个“的”字,歧义就消除了。) 例 6.局长嘱咐几个学校的领导,新学期的工作一定要有新的起色
(歧义。“几个”放在“学校”之前,既可理解为是几个学校的领导,又可理解为 个学校的领导。) 例7.县里通知他10月5日前去报到。 歧义。由于“前”在此处界定模糊,以致产生误解,是10月5日前的任意一天 还是10月5日这一天去报到?) (六)不合逻辑 所谓不合逻辑,指的是由于概念使用、分类、判断失误造成的语病。常见的 不合逻辑的语病有不符合客观事实、前后矛盾、分类列举不当、否定失当等。 例1.为了防止今后不再发生类似的事件,有关部门进一步完善了安全生产措施。 (与常理不符。“防止”和“不再”不合逻辑。) 例2.两三百人,上千只眼睛,盯着落水者,居然没人下河救人! (两三百人怎么会有上千只眼睛呢?不合事理。 例3.当你伫立岸边,放眼无边的大海,眼前会涌现出一幅我们的祖先日出而作、 日落而归的壮丽图画 (既然“放眼大海”,后面所呈现的图画应是大海上的情景,此句表述所看到 的是土地上的情景,前后矛盾。可将“大海”改为“辽阔的大地”等。) 例4.今天下午,我们班的任务是扫地、拔草、垫道和搞校园卫生 (分类列举不当。扫地、拔草、垫道都是“搞校园卫生”的具体内容,不能用表 并列关系的“和”来连接。) 例5.有人说他的落选与个人恩怨有关,但他反驳时非常肯定地否认不是与人人恩 怨有关 (双重否定失当,句意正好相反。可删去“不是”。) 总的来说,辨析病句大致也可以有如下几种方法 语感觉察法 审读病句,可以从感觉上察觉毛病,按习惯的说法会觉出别扭。以上搭配不当,语序 不当,语义重复的地方,都可以用此法辨析 提取主干法 运用语法分析的方法,将句子的附加成分(定语、状语、补语)去掉,提取出主干 检查主干是否有毛病;如果主干没毛病,再检査附加成分,看修饰语与中心词之间,修饰 语内部是否有毛病。以上搭配不当,成分残缺的病句,都可以用此法辨析。 3.逻辑分析法 有的病句没有语法毛病,但不合乎情理,逻辑分析法是从概念使用,判断、推理 方面考虑是否违背逻辑。以上语义重复,不合情理的病句,都可以用此法辨析 总之,学好任何知识都需要多思,改病句也是如此。不能满足于知道答案,要多 揣摩,多实践,在语言运用的实际活动中不断提高能力。 典型试题 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1999年全国高考考试题) A.今年春节期间,这个市的210辆消防车、3000多名消防官兵,放弃休假,始终坚 守在各自执勤的岗位上
(歧义。“几个”放在“学校”之前,既可理解为是几个学校的领导,又可理解为一 个学校的领导。) 例 7.县里通知他 10 月 5 日前去报到。 (歧义。由于“前”在此处界定模糊,以致产生误解,是 10 月 5 日前的任意一天, 还是 10 月 5 日这一天去报到?) (六)不合逻辑 所谓不合逻辑,指的是由于概念使用、分类、判断失误造成的语病。常见的 不合逻辑的语病有不符合客观事实、前后矛盾、分类列举不当、否定失当等。 例 1.为了防止今后不再发生类似的事件,有关部门进一步完善了安全生产措施。 (与常理不符。“防止”和“不再”不合逻辑。) 例 2.两三百人,上千只眼睛,盯着落水者,居然没人下河救人! (两三百人怎么会有上千只眼睛呢?不合事理。) 例 3.当你伫立岸边,放眼无边的大海,眼前会涌现出一幅我们的祖先日出而作、 日落而归的壮丽图画。 (既然“放眼大海” ,后面所呈现的图画应是大海上的情景,此句表述所看到 的是土地上的情景,前后矛盾。可将“大海”改为“辽阔的大地”等。) 例 4.今天下午,我们班的任务是扫地、拔草、垫道和搞校园卫生。 (分类列举不当。扫地、拔草、垫道都是“搞校园卫生”的具体内容,不能用表 并列关系的“和”来连接。) 例 5.有人说他的落选与个人恩怨有关,但他反驳时非常肯定地否认不是与人人恩 怨有关。 (双重否定失当,句意正好相反。可删去“不是”。) 总的来说,辨析病句大致也可以有如下几种方法: 1.语感觉察法: 审读病句,可以从感觉上察觉毛病,按习惯的说法会觉出别扭。以上搭配不当,语序 不当,语义重复的地方,都可以用此法辨析。 2.提取主干法: 运用语法分析的方法,将句子的附加成分(定语、状语、补语)去掉,提取出主干, 检查主干是否有毛病;如果主干没毛病,再检查附加成分,看修饰语与中心词之间,修饰 语内部是否有毛病。以上搭配不当,成分残缺的病句,都可以用此法辨析。 3.逻辑分析法 有的病句没有语法毛病,但不合乎情理,逻辑分析法是从概念使用,判断、推理 方面考虑是否违背逻辑。以上语义重复,不合情理的病句,都可以用此法辨析。 总之,学好任何知识都需要多思,改病句也是如此。不能满足于知道答案,要多 揣摩,多实践,在语言运用的实际活动中不断提高能力。 一、典型试题 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1999 年全国高考考试题) A.今年春节期间,这个市的 210 辆消防车、3000 多名消防官兵,放弃休假,始终坚 守在各自执勤的岗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