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2018届高三第二次诊断性检测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卷(阅读题)和第卷(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 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比较文明是个新课题。之所以新,是因为我们刚开始习惯以世界为关心对象。 比较文明的目的是理解文明。个体研究固然有其合理性,然而无视整体的结果 定是盲人摸象。比较研究是整体下的个体与个体的比较,或个体与整体关系的钩 沉。从中国的视角来看世界以及从世界的维度理解中国,是出和入、间离和沉浸 的关系,是辩证发展的关系,是螺旋上升的关系。有了“从周边看中国”,对中 国的认识才会更完整,更接近真实 比较文明研究是有伦理的。有些比较无益甚或有害,伦理就是约束。比如“汤显 祖”和“莎士比亚”,比人生轨迹,没什么好比,但在创造文学形象的维度比较, 不但有益而且必需。有些比较无意义,并非学术前提出了问题,而是回答不了“然 后呢”这个问题。 比较文明是有方法的。文明离不开人,物作为文明的见证,也很重要。物是实实 在在的,罐就是罐,盆就是盆。当年瑞典人安特生在西北见到彩陶就一眼看出它 和世界各地彩陶文化的联系,后来我们批判“中国文明西来说”,把世界维度下 的中国彩陶变成了中国自己的彩陶。彩陶西来与否和中国的正当性其实毫无关 系 文明比较有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制度比较属于宏观的文明比较。因为有文献, 制度很容易比较,但也有缺陷,一是文献资料有太多不可信的成分。二是制度大 概未必属于文明的范畴,它更像是文明的副产品,其本质是制度的制定者对受制 度约束的人实践优势的工具。如今的民主制度在柏拉图那里未必多么理想,同理 当年的“君臣父子”也未必全然“反动” 微观的文明比较主要在这两个范畴:从具体的物到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从核心 价值观念到具体的物。前者受时空约束,它是已然的,找出异同作出解释,能改 变的很有限。后者则有超越时空的启发和引领意义:罗马人的沃伦杯与两千年后 的中国电影《霸王别姬》同样在叙述欲望与爱的故事;静穆而伟大的希腊石头与 北齐佛造像都是人类最伟大的气质与精神的外化,存在于所有不朽的艺术品之 中;敦煌的鹿王本生与圣艾格尼斯杯主题都是牺牲· 文明的比较,核心在于解释文明的演进,以达成文化认同与自信。有个就叫“文 明”的游戏,选哪个来玩都可以,结果只和操作有关,真实的文明也是。现在讲 多元,不是否认进步与落后,而是相信比之于可以弥合的差距而言,基因更重要, 我们需要一个色调丰富的文明体系 (郭青生《比较文明的目的、伦理和方法》,有删节)
成都市 2018 届高三第二次诊断性检测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卷(阅读题)和第卷(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 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比较文明是个新课题。之所以新,是因为我们刚开始习惯以世界为关心对象。 比较文明的目的是理解文明。个体研究固然有其合理性,然而无视整体的结果一 定是盲人摸象。比较研究是整体下的个体与个体的比较,或个体与整体关系的钩 沉。从中国的视角来看世界以及从世界的维度理解中国,是出和入、间离和沉浸 的关系,是辩证发展的关系,是螺旋上升的关系。有了“从周边看中国”,对中 国的认识才会更完整,更接近真实。 比较文明研究是有伦理的。有些比较无益甚或有害,伦理就是约束。比如“汤显 祖”和“莎士比亚”,比人生轨迹,没什么好比,但在创造文学形象的维度比较, 不但有益而且必需。有些比较无意义,并非学术前提出了问题,而是回答不了“然 后呢”这个问题。 比较文明是有方法的。文明离不开人,物作为文明的见证,也很重要。物是实实 在在的,罐就是罐,盆就是盆。当年瑞典人安特生在西北见到彩陶就一眼看出它 和世界各地彩陶文化的联系,后来我们批判“中国文明西来说”,把世界维度下 的中国彩陶变成了中国自己的彩陶。彩陶西来与否和中国的正当性其实毫无关 系。 文明比较有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制度比较属于宏观的文明比较。因为有文献, 制度很容易比较,但也有缺陷,一是文献资料有太多不可信的成分。二是制度大 概未必属于文明的范畴,它更像是文明的副产品,其本质是制度的制定者对受制 度约束的人实践优势的工具。如今的民主制度在柏拉图那里未必多么理想,同理, 当年的“君臣父子”也未必全然“反动”。 微观的文明比较主要在这两个范畴:从具体的物到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从核心 价值观念到具体的物。前者受时空约束,它是已然的,找出异同作出解释,能改 变的很有限。后者则有超越时空的启发和引领意义:罗马人的沃伦杯与两千年后 的中国电影《霸王别姬》同样在叙述欲望与爱的故事;静穆而伟大的希腊石头与 北齐佛造像都是人类最伟大的气质与精神的外化,存在于所有不朽的艺术品之 中;敦煌的鹿王本生与圣艾格尼斯杯主题都是牺牲…… 文明的比较,核心在于解释文明的演进,以达成文化认同与自信。有个就叫“文 明”的游戏,选哪个来玩都可以,结果只和操作有关,真实的文明也是。现在讲 多元,不是否认进步与落后,而是相信比之于可以弥合的差距而言,基因更重要, 我们需要一个色调丰富的文明体系。 (郭青生《比较文明的目的、伦理和方法》,有删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无论是从中国的视角来看世界,还是从世界的维度理解中国,比较研究都必须 具有整体性。 B.比较文明研究讲究伦理,是为了让比较有价值,只要比较前提正当,就能得出 有益的结果。 C.批判“中国文明西来说”,其积极意义是把世界维度下的中国彩陶变成了中国 自己的彩陶。 D.更好地理解文明,弥合多元文明的差距,达成文化认同和自信,这是比较文明 的核心意义。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围绕着比较文明,文章依次论述了比较文明的目的、伦理、方法和意义。 B.文章阐释了比较文明的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并对比了微观比较的两个范畴。 C.第段的举例论证,是为了证明从制度这一范畴进行文明比较,存在着缺陷。 D.希腊石头与北齐佛造像之例,说明从具体的物出发可发现相同的气质与精神。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果对日本文明不从世界的维度去理解,就无法对它理解得更完整、更接近真 实 B.由于制度比较存在文献真实性等缺陷,宏观的文明比较不如微观的文明比较有 价值 C.比较文明的核心任务,不在于区分文明的进步与落后,而在于解释文明的演进。 D.如果能恰当地进行比较文明硏究,我们将能更清晰地理解中华文明,增强文化 自信。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忧伤远逝 非鱼 忧伤像一湖清凉的水,她就像一尾喜欢冷水的鱼 她见过那种小鱼,细长,明黄色,很缓慢地在水里游来游去。她觉得,这鱼肯定 是悲伤的、无奈的,早就练就一身刀枪不入的本领,才在这海拔三四千米的高原 之上,艰难地存活下来。 从小她就活在两个姐姐的阴影里。两个姐姐像她们的父亲,长得枝叶舒展,而她 偏偏像母亲,单眼皮,小眼睛,厚嘴唇,皮肤生了锈般黑黄。她常常怀疑,她根 本就不是父母亲生的 母亲似乎也不怎么待见她,总在抱怨:我怎么生了这么个丑丫头,将来可怎么能 嫁岀去哦?只有父亲喜欢摸她的头,髙兴的时候拍她的小肩膀,夸她聪明、能ˉ 于是,她唯一的骄傲就是聪明、能干,她只有更加聪明,更加能干。父亲说:要 好好学习,将来考一流的大学。她就拼命地学,把所有能拿的奖状都拿回家,贴 了满满一墙。 她考上了一流大学。她的丑在那一刻被大家忽视了,包括两个姐姐,都热泪盈眶 地祝贺她,说她给家里争了光 父亲已经退休了,笑呵呵地端起他的小茶壶,歪一歪右嘴角,从小壶嘴吸一口茶 水,递给她一个MP3:Y头,奖励你的。母亲也送给她一把黑亮的牛角梳:用脑太 多,拿这个多梳梳头有好处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无论是从中国的视角来看世界,还是从世界的维度理解中国,比较研究都必须 具有整体性。 B.比较文明研究讲究伦理,是为了让比较有价值,只要比较前提正当,就能得出 有益的结果。 C.批判“中国文明西来说”,其积极意义是把世界维度下的中国彩陶变成了中国 自己的彩陶。 D.更好地理解文明,弥合多元文明的差距,达成文化认同和自信,这是比较文明 的核心意义。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围绕着比较文明,文章依次论述了比较文明的目的、伦理、方法和意义。 B.文章阐释了比较文明的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并对比了微观比较的两个范畴。 C.第段的举例论证,是为了证明从制度这一范畴进行文明比较,存在着缺陷。 D.希腊石头与北齐佛造像之例,说明从具体的物出发可发现相同的气质与精神。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如果对日本文明不从世界的维度去理解,就无法对它理解得更完整、更接近真 实。 B.由于制度比较存在文献真实性等缺陷,宏观的文明比较不如微观的文明比较有 价值。 C.比较文明的核心任务,不在于区分文明的进步与落后,而在于解释文明的演进。 D.如果能恰当地进行比较文明研究,我们将能更清晰地理解中华文明,增强文化 自信。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忧伤远逝 非 鱼 忧伤像一湖清凉的水,她就像一尾喜欢冷水的鱼。 她见过那种小鱼,细长,明黄色,很缓慢地在水里游来游去。她觉得,这鱼肯定 是悲伤的、无奈的,早就练就一身刀枪不入的本领,才在这海拔三四千米的高原 之上,艰难地存活下来。 从小她就活在两个姐姐的阴影里。两个姐姐像她们的父亲,长得枝叶舒展,而她 偏偏像母亲,单眼皮,小眼睛,厚嘴唇,皮肤生了锈般黑黄。她常常怀疑,她根 本就不是父母亲生的。 母亲似乎也不怎么待见她,总在抱怨:我怎么生了这么个丑丫头,将来可怎么能 嫁出去哦?只有父亲喜欢摸她的头,高兴的时候拍她的小肩膀,夸她聪明、能干。 于是,她唯一的骄傲就是聪明、能干,她只有更加聪明,更加能干。父亲说:要 好好学习,将来考一流的大学。她就拼命地学,把所有能拿的奖状都拿回家,贴 了满满一墙。 她考上了一流大学。她的丑在那一刻被大家忽视了,包括两个姐姐,都热泪盈眶 地祝贺她,说她给家里争了光。 父亲已经退休了,笑呵呵地端起他的小茶壶,歪一歪右嘴角,从小壶嘴吸一口茶 水,递给她一个 MP3:Y 头,奖励你的。母亲也送给她一把黑亮的牛角梳:用脑太 多,拿这个多梳梳头有好处
她觉得,只有在那个夏天,才是她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候。可夏天太短暂,匆忙间 就过去了。秋天的风,还有雨,长且冷,而且愈来愈冷。 大学里,同学们开始悄悄恋爱,可从没有人约她,她总是孤独地呆在教室,使自 己看起来很忙的样子。 四年之后,她比别人多了一张“优秀大学毕业生”证书,也因此第一个被选调到 省直机关。看着那些恋爱过的同学凄凄离别,执手相看泪眼,她独自抱着膝盖, 坐在她的小床上 她听见心里被某种东西敲击的声音,轰,轰,轰,一下又一下,她突然感觉很疼, 哪儿都疼。 她的疼痛持续了很长时间,有四五年吧。她避免一切出头露面的机会,努力把工 作干得更好,避免和年轻男同事一起出去,很小心地保护着自己的自尊。 同事也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要给她介绍对象,都被她婉言回绝了,她不是不想恋 爱,她怕失望,更怕伤害。 直到有一天,她独自背了行囊去旅游,看到高原湖水中的鱼,她仿佛看到了自己。 这么多年,自己就像小鱼在这冷水中,一直孤独地待在无尽的忧伤里。可人毕竟 不是鱼啊,不是。 那一刻,她有种欲哭无泪的感觉 回到家,她去看父亲。此时母亲已经去世了,两个姐姐也已经结婚,过着世俗的 幸福生活,父亲独自一人守着家 父亲还喜欢摸她的头:丫头,该把自己嫁出去了,别总那么高傲。 高傲?父亲,难道你觉得我是高傲?我已经把自己降低到尘埃里了,我从来就没 有高傲过,我只有自卑。 但看起来是这样。父亲说。 你不觉得是我长得太丑,没人要? 傻丫头!世上从来就没有丑女人,只有笨女人。再说,你看看你,哪点丑了? 她不相信父亲的话,父亲从来就是爱她的,不会说她丑,可她知道自己很丑, 直都丑,从小到大。 你怎么这么固执?父亲好像有点生气:找个好小伙子去恋爱结婚。 回到单位,她对同事大姐说:帮我介绍个对象吧。她想通了,哪怕为了父亲,就 算受伤也得伤一次吧。 同事大姐一脸的惊讶:真的?真的?哎呀,咱单位那么多小伙子等着呢,你总拒 人千里,他们都怕了你了。 真的?这回是她惊讶了。她从来没想过会有人喜欢她。 怎么不是真的啊,瞧瞧,气质多好啊,他们都说你像三毛。 刹那间,二十多年积攒起来的忧伤分崩离析。她的心里绽放出一朵灿烂的花,如 鱼儿一跃跳出冰凉的水面,拥抱温暖… (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姐姐们的漂亮、大学同学的恋爱,给“她”的生活带来了阴影,让“她”感到 痛苦,促使着“她”更加努力地学习。 B.高原湖水中的鱼孤独地生活在清凉的水中,“她”觉得自己与它们极为相似, 同病相怜中也获得了生活的力量 C.小说善于运用细节表现人物,父亲摸“她”的头、赠送礼物、催促恋爱结婚等 细节,表现了父亲对“她”的关爱
她觉得,只有在那个夏天,才是她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候。可夏天太短暂,匆忙间 就过去了。秋天的风,还有雨,长且冷,而且愈来愈冷。 大学里,同学们开始悄悄恋爱,可从没有人约她,她总是孤独地呆在教室,使自 己看起来很忙的样子。 四年之后,她比别人多了一张“优秀大学毕业生”证书,也因此第一个被选调到 省直机关。看着那些恋爱过的同学凄凄离别,执手相看泪眼,她独自抱着膝盖, 坐在她的小床上。 她听见心里被某种东西敲击的声音,轰,轰,轰,一下又一下,她突然感觉很疼, 哪儿都疼。 她的疼痛持续了很长时间,有四五年吧。她避免一切出头露面的机会,努力把工 作干得更好,避免和年轻男同事一起出去,很小心地保护着自己的自尊。 同事也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要给她介绍对象,都被她婉言回绝了,她不是不想恋 爱,她怕失望,更怕伤害。 直到有一天,她独自背了行囊去旅游,看到高原湖水中的鱼,她仿佛看到了自己。 这么多年,自己就像小鱼在这冷水中,一直孤独地待在无尽的忧伤里。可人毕竟 不是鱼啊,不是。 那一刻,她有种欲哭无泪的感觉。 回到家,她去看父亲。此时母亲已经去世了,两个姐姐也已经结婚,过着世俗的 幸福生活,父亲独自一人守着家。 父亲还喜欢摸她的头:丫头,该把自己嫁出去了,别总那么高傲。 高傲?父亲,难道你觉得我是高傲?我已经把自己降低到尘埃里了,我从来就没 有高傲过,我只有自卑。 但看起来是这样。父亲说。 你不觉得是我长得太丑,没人要? 傻丫头!世上从来就没有丑女人,只有笨女人。再说,你看看你,哪点丑了? 她不相信父亲的话,父亲从来就是爱她的,不会说她丑,可她知道自己很丑,一 直都丑,从小到大。 你怎么这么固执?父亲好像有点生气:找个好小伙子去恋爱结婚。 回到单位,她对同事大姐说:帮我介绍个对象吧。她想通了,哪怕为了父亲,就 算受伤也得伤一次吧。 同事大姐一脸的惊讶:真的?真的?哎呀,咱单位那么多小伙子等着呢,你总拒 人千里,他们都怕了你了。 真的?这回是她惊讶了。她从来没想过会有人喜欢她。 怎么不是真的啊,瞧瞧,气质多好啊,他们都说你像三毛。 刹那间,二十多年积攒起来的忧伤分崩离析。她的心里绽放出一朵灿烂的花,如 鱼儿一跃跳出冰凉的水面,拥抱温暖…… (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姐姐们的漂亮、大学同学的恋爱,给“她”的生活带来了阴影,让“她”感到 痛苦,促使着“她”更加努力地学习。 B.高原湖水中的鱼孤独地生活在清凉的水中,“她”觉得自己与它们极为相似, 同病相怜中也获得了生活的力量。 C.小说善于运用细节表现人物,父亲摸“她”的头、赠送礼物、催促恋爱结婚等 细节,表现了父亲对“她”的关爱
D.“秋天的风,还有雨,长且冷,而且愈来愈冷’’的描写,间接表现了“她” 的内心情感,也为后文情节做了铺垫。 5.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有哪些主要的性格特点?请简要概括。(5分) 6.小说以“她的心里绽放出一朵灿烂的花,如鱼儿一跃跳出冰凉的水面,拥抱 温暖”结尾,有何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 2017年被称为“新高考元年”一—2014年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 改革的实施意见》,启动上海、淅江高考综合改革试点,两地改革后的首批高中 毕业生将参加高考。2014年发布的意见指出,当前招考制度下,唯分数论影响 学生全面发展,一考定终身使学生学习负担过重。“新高考”之下,学生的高考 成绩由“两依据一参考”构成:“两依据”指统考和学业水平考试;“一参考” 即综合素质评价。 今年浙江考生迎来全新的“3+3”高考模式:必考科目语数外3科统考,外语可 考两次,自选3科学业水平考试成绩计入总成绩,学业水平考试可一年两考。目 前已公布高考新方案的省区市,也大多采用这一模式。 上海、浙江两地“3+3”新髙考方案取消文理分科,打破传统文科考“史地政”、 理科考“物化生”的模式,考生可根据兴趣和特长,从学业水平考试科目中任选 3科成绩计入高考总成绩。根据浙江省教育考试院的数据,浙江省选择传统理科 的学生由60%下降到17%,选择传统文科的由40%下降到10%,更多学生交叉选择 三门选考科目。 (摘编自新华社《2017年“新”高考前瞻:髙考改革到底会取得哪些进展与突 破?》) 材料二 同济大学招生办公室主任廖宗廷和上海纽约大学中方招生办主任周鸿都认为,高 考改革是大学从“按分取人”转向“看分+看人”录取 这样的转变最直接的体现,是今年复旦、上海交大、同济、华东师大、华东理工 等参加上海综合评价录取改革试点的9所高校校测面试环节。与以往高校自主招 生除高考成绩外,校测部分主要看考生面试表现不同的是,今年上海所有大学都 采用了“高考成绩(60%)+面试成绩(30%)+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成绩(10%)” 的计分比例,而且在综合评价资格初审和面试环节,各校都高度重视并充分使用 《上海市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纪实报告》,把它作为招生选拔的重要参考。报 告主要包括每位考生高中3年在校期间所展现的品德发展和公民素养、高中学业 成绩、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身心健康与艺术素养等方面的行为素养记录,是上 海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的重中之重 与“3+3″的考试科目选择与组合相适应,上海的招生院校制作了新的“专业菜 单”即“院校专业组”,供考生选择。由招生院校根据不同专业(含专业或大类) 的科目要求和人才培养需要设置,一所高校可设置一个或多个“院校专业组” 每个“院校专业组”内可包含数量不等的专业,同一“院校专业组”内专业可调 剂。考生的选考科目只要有1门与该“院校专业组”科目要求相同,即具有填报 资格 (摘编自《人民日报》《新高考,招录方式新在哪儿》) 材料三
D.“秋天的风,还有雨,长且冷,而且愈来愈冷’’的描写,间接表现了“她” 的内心情感,也为后文情节做了铺垫。 5.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有哪些主要的性格特点?请简要概括。(5 分) 6.小说以“她的心里绽放出一朵灿烂的花,如鱼儿一跃跳出冰凉的水面,拥抱 温暖”结尾,有何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材料一: 2017 年被称为“新高考元年”——2014 年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 改革的实施意见》,启动上海、浙江高考综合改革试点,两地改革后的首批高中 毕业生将参加高考。2014 年发布的意见指出,当前招考制度下,唯分数论影响 学生全面发展,一考定终身使学生学习负担过重。“新高考”之下,学生的高考 成绩由“两依据一参考”构成:“两依据”指统考和学业水平考试;“一参考” 即综合素质评价。 今年浙江考生迎来全新的“3+3”高考模式:必考科目语数外 3 科统考,外语可 考两次,自选 3 科学业水平考试成绩计入总成绩,学业水平考试可一年两考。目 前已公布高考新方案的省区市,也大多采用这一模式。 上海、浙江两地“3+3”新高考方案取消文理分科,打破传统文科考“史地政”、 理科考“物化生”的模式,考生可根据兴趣和特长,从学业水平考试科目中任选 3 科成绩计入高考总成绩。根据浙江省教育考试院的数据,浙江省选择传统理科 的学生由 60%下降到 17%,选择传统文科的由 40%下降到 10%,更多学生交叉选择 三门选考科目。 (摘编自新华社《2017 年“新”高考前瞻:高考改革到底会取得哪些进展与突 破?》) 材料二 同济大学招生办公室主任廖宗廷和上海纽约大学中方招生办主任周鸿都认为,高 考改革是大学从“按分取人”转向“看分+看人”录取。 这样的转变最直接的体现,是今年复旦、上海交大、同济、华东师大、华东理工 等参加上海综合评价录取改革试点的 9 所高校校测面试环节。与以往高校自主招 生除高考成绩外,校测部分主要看考生面试表现不同的是,今年上海所有大学都 采用了“高考成绩(60%)+面试成绩(30%)+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成绩(10%)” 的计分比例,而且在综合评价资格初审和面试环节,各校都高度重视并充分使用 《上海市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纪实报告》,把它作为招生选拔的重要参考。报 告主要包括每位考生高中 3 年在校期间所展现的品德发展和公民素养、高中学业 成绩、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身心健康与艺术素养等方面的行为素养记录,是上 海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的重中之重。 与“3+3"的考试科目选择与组合相适应,上海的招生院校制作了新的“专业菜 单”即“院校专业组”,供考生选择。由招生院校根据不同专业(含专业或大类) 的科目要求和人才培养需要设置,一所高校可设置一个或多个“院校专业组”, 每个“院校专业组”内可包含数量不等的专业,同一“院校专业组”内专业可调 剂。考生的选考科目只要有 1 门与该“院校专业组”科目要求相同,即具有填报 资格。 (摘编自《人民日报》《新高考,招录方式新在哪儿》) 材料三
人们看到,高考综合改革的实施,已经给基础教育特别是高中带来很多积极变化。 上海正在推动高中学校根据学生选课情况探索走班教学,便于学生自主选择科 目。绝大部分高中学校都已根据师资、学生选科情况和校舍场地资源等,园地制 宜,实施不同形式的走班教学。走班制的实施促进了高中教师的因材施教和高中 学生的个性化学习 上海市教委主任苏明告诉记者,除此之外,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和课题报 告已经做得非常普遍。据上海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系统数据显示,上海高三学生完 成研究性学习报告50473个。为了创建研究性学习的高质量载体和平台,目前 83%的上海公办高中都有创新实验室。 在高考综合改革的推动下,上海市教委、市文明办、团市委等多家单位协同推进 高中生志愿服务工作。截至2017年3月底,上海已认定的市、区两级学生社会 实践基地1742个,共提供学生实践岗位464633个。96%高三学生和73%高二学 生,共计99619名高中学生,已完成60个学时的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 (摘编自《光明日报》《看“新高考”如何促学生素养全面发展》) 材料四 05%m 篮637%x 624% 2017年上海、浙江离考生 约30% 心上海 新江省 附注:在六选三的情况下,每个科目被选择的平均比例为50%;七选三的情况下 则为42.86%。 (资料来源:“阳光高考”)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人们看到,高考综合改革的实施,已经给基础教育特别是高中带来很多积极变化。 上海正在推动高中学校根据学生选课情况探索走班教学,便于学生自主选择科 目。绝大部分高中学校都已根据师资、学生选科情况和校舍场地资源等,园地制 宜,实施不同形式的走班教学。走班制的实施促进了高中教师的因材施教和高中 学生的个性化学习。 上海市教委主任苏明告诉记者,除此之外,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和课题报 告已经做得非常普遍。据上海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系统数据显示,上海高三学生完 成研究性学习报告 50473 个。为了创建研究性学习的高质量载体和平台,目前 83%的上海公办高中都有创新实验室。 在高考综合改革的推动下,上海市教委、市文明办、团市委等多家单位协同推进 高中生志愿服务工作。截至 2017 年 3 月底,上海已认定的市、区两级学生社会 实践基地 1742 个,共提供学生实践岗位 464633 个。96%高三学生和 73%高二学 生,共计 99619 名高中学生,已完成 60 个学时的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 (摘编自《光明日报》《看“新高考”如何促学生素养全面发展》) 材料四 附注:在六选三的情况下,每个科目被选择的平均比例为 50%;七选三的情况下 则为 42.86%。 (资料来源:“阳光高考”)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