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地制定本行政区的法律 国家机关的立法活动必须遵循法定程序。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立法程序而言,大体包 括以下四个环节:法律案的提出:法律案的审议:法律案的表决:法律的公布。 (二)法律遵守 法律遵守是指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依照法律规定行使权力和权利以及履行职 责和义务的活动。人们通常把守法仅仅理解为履行法律义务。其实,守法意味着一切组织和 个人严格依法办事的活动和状态。依法办事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依法享有并行使权利,二是 依法承担并履行义务。因此,不能将守法仅仅理解为履行义务,它还包含着正确行使权利。 在法律运行过程中,守法是法律实施和实现的基本途径。 在社会主义国家,一切组织和个人都是守法的主体。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一切国 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任何 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 三)法律执行 在广义上,法律执行是指国家机关及其公职人员,在国家和公共事务管理中依照法定职 权和程序,贯彻和实施法律的活动。在狭义上,法律执行则是指国家行政机关执行法律的活 动,也被称为行政执法。行政执法是法律实施和实现的重要环节。在我国,大部分的法律法 规都是由行政机关贯彻执行的。在法律运行中,行政执法是最大量、最经常的工作,是实现 国家职能和法律价值的重要环节。 行政执法的主体通常是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职人员。在我国,行政执法的主体大体分为 两类:一类是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包括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另一类是各级政府中 享有执法权的下属行政机构,主要有工商、公安、税务、物价、环境保护、食品卫生、技术 监督、国土资源管理、城建、农业、水利、交通、海关、金融、计量、统计、审计、劳动、 人事、教育、科学技术、文化、新闻出版、计划生育等部门。此外,法律授权的社会组织、 行政机关依法委托的社会组织可以在一定范围内执行法律。 (四)法律适用 法律适用是指国家司法机关及其公职人员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适用法律处理案件的专 门活动。在我国,司法机关是指国家检察机关和审判机关。人民检察院代表国家行使法律监 督权,人民法院代表国家行使审判权。其他任何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个人,不得行使国家 司法权。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根据法律法规,公正司法,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 法权利,解决法律纠纷,惩治违法犯罪行为,从而捍卫法律权威,维护法律秩序
6 主地制定本行政区的法律。 国家机关的立法活动必须遵循法定程序。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立法程序而言,大体包 括以下四个环节:法律案的提出;法律案的审议;法律案的表决;法律的公布。 (二)法律遵守 法律遵守是指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依照法律规定行使权力和权利以及履行职 责和义务的活动。人们通常把守法仅仅理解为履行法律义务。其实,守法意味着一切组织和 个人严格依法办事的活动和状态。依法办事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依法享有并行使权利,二是 依法承担并履行义务。因此,不能将守法仅仅理解为履行义务,它还包含着正确行使权利。 在法律运行过程中,守法是法律实施和实现的基本途径。 在社会主义国家,一切组织和个人都是守法的主体。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一切国 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任何 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 (三)法律执行 在广义上,法律执行是指国家机关及其公职人员,在国家和公共事务管理中依照法定职 权和程序,贯彻和实施法律的活动。在狭义上,法律执行则是指国家行政机关执行法律的活 动,也被称为行政执法。行政执法是法律实施和实现的重要环节。在我国,大部分的法律法 规都是由行政机关贯彻执行的。在法律运行中,行政执法是最大量、最经常的工作,是实现 国家职能和法律价值的重要环节。 行政执法的主体通常是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职人员。在我国,行政执法的主体大体分为 两类:一类是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包括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另一类是各级政府中 享有执法权的下属行政机构,主要有工商、公安、税务、物价、环境保护、食品卫生、技术 监督、国土资源管理、城建、农业、水利、交通、海关、金融、计量、统计、审计、劳动、 人事、教育、科学技术、文化、新闻出版、计划生育等部门。此外,法律授权的社会组织、 行政机关依法委托的社会组织可以在一定范围内执行法律。 (四)法律适用 法律适用是指国家司法机关及其公职人员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适用法律处理案件的专 门活动。在我国,司法机关是指国家检察机关和审判机关。人民检察院代表国家行使法律监 督权,人民法院代表国家行使审判权。其他任何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个人,不得行使国家 司法权。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根据法律法规,公正司法,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 法权利,解决法律纠纷,惩治违法犯罪行为,从而捍卫法律权威,维护法律秩序
第二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保证国家和社会生活各方面有法可依,是全面落实依 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前提和基础,是中国发展进步的制度保障。我们要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法律体系形成标志及其重大意义,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构成和特征,不 断增强对社会主义法律制度的认同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的标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 历史进程而逐步形成的。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初步形成到基本形成再到形成、然后经过 不断完善趋于更加成熟的过程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制度向人民民主制度的伟 大跨越,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人民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 主人。6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经 过各方面坚持不懈的共同努力,我国立法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1982年通过了现 行宪法,此后又根据客观形势的发展需要,先后四次对宪法部分内容作了修改。到2010年 底,我国已制定现行有效法律236件、行政法规690多件、地方性法规8600多件,并全面 完成了对现行法律和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的集中清理工作。涵盖社会关系各个方面的法律 部门己经齐全,各个法律部门中基本的、主要的法律已经制定,相应的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 规比较完备,法律体系内部总体做到科学和谐统一,一个立足中国国情和实际、适应改革开 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集中体现党和人民意志的,以宪法为统帅,以宪法相关法 民法商法等多个法律部门的法律为主干,由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多个层次的法律 规范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国家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 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实现有法可依。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的重大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体现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果,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 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永葆本色的法制根基。它从制度上、法 律上确保中国共产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确保国家一切权力牢牢掌
7 第二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保证国家和社会生活各方面有法可依,是全面落实依 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前提和基础,是中国发展进步的制度保障。我们要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法律体系形成标志及其重大意义,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构成和特征,不 断增强对社会主义法律制度的认同感。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的标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 历史进程而逐步形成的。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初步形成到基本形成再到形成、然后经过 不断完善趋于更加成熟的过程。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制度向人民民主制度的伟 大跨越,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人民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 主人。60 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 30 多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经 过各方面坚持不懈的共同努力,我国立法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1982 年通过了现 行宪法,此后又根据客观形势的发展需要,先后四次对宪法部分内容作了修改。到 2010 年 底,我国已制定现行有效法律 236 件、行政法规 690 多件、地方性法规 8600 多件,并全面 完成了对现行法律和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的集中清理工作。涵盖社会关系各个方面的法律 部门已经齐全,各个法律部门中基本的、主要的法律已经制定,相应的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 规比较完备,法律体系内部总体做到科学和谐统一,一个立足中国国情和实际、适应改革开 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集中体现党和人民意志的,以宪法为统帅,以宪法相关法、 民法商法等多个法律部门的法律为主干,由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多个层次的法律 规范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国家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 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实现有法可依。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的重大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体现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果,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 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永葆本色的法制根基。它从制度上、法 律上确保中国共产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确保国家一切权力牢牢掌
握在人民手中,确保民族独立、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成,确保国家统一、社会安定和各民族大 团结,确保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走和平发展道路,确保国家永远沿着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的正确方向奋勇前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实践的法制体现。它从制度上、法 律上保障国家始终坚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 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拖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不断自我完善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兴旺发达的法制保障。它从制度上、法 律上解决了国家发展中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问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的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深入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日益繁荣、社会主义和谐 社会的积极构建,确定了明确的价值取向、发展方向和根本路径,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的法制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构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以宪法为统帅,以法律为主干,以行政法规、地方性 法规为重要组成部分,由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诉讼与 非诉讼程序法等多个法律部门组成的有机统一整体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层次 宪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统帅。我国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在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法律体系中居于统帅地位,是国家长治久安、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根本保 障。在中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 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并负有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的职责。我国宪法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的制 定都必须以宪法为依据,遵循宪法的基本原则,不得与宪法相抵触。 法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主干。我国宪法规定,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国 家立法权。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主干,解决的 是国家发展中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问题,是国家法制的基础,行政法规 和地方性法规不得与法律相抵触。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确立了国家经济建设、 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各个方面重要的基本的法律制度,构成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主干,也为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的制定提供了重要依搪 行政法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务院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定 行政法规。这是国务院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的重要形式。行政法规可以就执行法律的
8 握在人民手中,确保民族独立、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成,确保国家统一、社会安定和各民族大 团结,确保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走和平发展道路,确保国家永远沿着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的正确方向奋勇前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实践的法制体现。它从制度上、法 律上保障国家始终坚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 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拖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不断自我完善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兴旺发达的法制保障。它从制度上、法 律上解决了国家发展中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问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的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深入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日益繁荣、社会主义和谐 社会的积极构建,确定了明确的价值取向、发展方向和根本路径,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的法制基础。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构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以宪法为统帅,以法律为主干,以行政法规、地方性 法规为重要组成部分,由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诉讼与 非诉讼程序法等多个法律部门组成的有机统一整体。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层次 宪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统帅。我国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在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法律体系中居于统帅地位,是国家长治久安、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根本保 障。在中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 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并负有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的职责。我国宪法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的制 定都必须以宪法为依据,遵循宪法的基本原则,不得与宪法相抵触。 法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主干。我国宪法规定,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国 家立法权。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主干,解决的 是国家发展中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问题,是国家法制的基础,行政法规 和地方性法规不得与法律相抵触。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确立了国家经济建设、 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各个方面重要的基本的法律制度,构成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主干,也为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的制定提供了重要依据。 行政法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务院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定 行政法规。这是国务院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的重要形式。行政法规可以就执行法律的
规定和履行国务院行政管理职权的事项作出规定,同时对应当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法 律的事项,国务院可以根据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授权决定先制定行政法规。行政法规在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是将法律规定的相关制度具体化,是对法律的细 化和补充。 地方性法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有立法权的地方人大及 其常委会积极行使地方立法职权,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出发,制定了大量地方性法规, 对保证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在本行政区域内的有效实施,促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部门 宪法相关法。宪法相关法是与宪法相配套、直接保障宪法实施和国家政权运作等方面的 法律规范,调整国家政治关系,主要包括国家机构的产生、组织、职权和基本工作原则方面 的法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特别行政区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方面的法律,维护国家主 权、领土完整、国家安全、国家标志象征方面的法律,保障公民基本政治权利方面的法律 我国制定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等法律,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国家机构领导人员选举制 度,为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提供了制度保障,为国家机构的产生提供了合法基础;制定了全国 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国务院组织法、人民法院组织法、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等法律,建立了 有关国家机构的组织、职权和权限等方面的制度:为贯彻落实“一国两制”方针,实现国家 统一,制定了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建立了特别行政区制度,保 持了香港、澳门的长期繁荣和稳定;制定了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建立了 城乡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公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权 利,对基层组织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实行民主自治,这成为我国最直接、最广泛的民主实 践。制定了缔结条约程序法、领海及毗连区法、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法、反分裂国家法和国 旗法、国徽法等法律,建立了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法律制度,捍卫了国家的根本利益 制定了集会游行示威法、国家赔偿法等法律以及民族、宗教、信访、出版、社团登记方面的 行政法规,保障了公民基本政治权利。 民法商法。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 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遵循民事主体地位平等、意思自治、公平、诚实信用等基本原则。商 法调整商事主体之间的商事关系,遵循民法的基本原则,同时秉承保障商事交易自由、等价 有偿、便捷安全等原则
9 规定和履行国务院行政管理职权的事项作出规定,同时对应当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法 律的事项,国务院可以根据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授权决定先制定行政法规。行政法规在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是将法律规定的相关制度具体化,是对法律的细 化和补充。 地方性法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有立法权的地方人大及 其常委会积极行使地方立法职权,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出发,制定了大量地方性法规, 对保证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在本行政区域内的有效实施,促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部门 宪法相关法。宪法相关法是与宪法相配套、直接保障宪法实施和国家政权运作等方面的 法律规范,调整国家政治关系,主要包括国家机构的产生、组织、职权和基本工作原则方面 的法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特别行政区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方面的法律,维护国家主 权、领土完整、国家安全、国家标志象征方面的法律,保障公民基本政治权利方面的法律。 我国制定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等法律,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国家机构领导人员选举制 度,为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提供了制度保障,为国家机构的产生提供了合法基础;制定了全国 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国务院组织法、人民法院组织法、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等法律,建立了 有关国家机构的组织、职权和权限等方面的制度;为贯彻落实“一国两制”方针,实现国家 统一,制定了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建立了特别行政区制度,保 持了香港、澳门的长期繁荣和稳定;制定了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建立了 城乡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公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权 利,对基层组织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实行民主自治,这成为我国最直接、最广泛的民主实 践。制定了缔结条约程序法、领海及毗连区法、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法、反分裂国家法和国 旗法、国徽法等法律,建立了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法律制度,捍卫了国家的根本利益; 制定了集会游行示威法、国家赔偿法等法律以及民族、宗教、信访、出版、社团登记方面的 行政法规,保障了公民基本政治权利。 民法商法。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 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遵循民事主体地位平等、意思自治、公平、诚实信用等基本原则。商 法调整商事主体之间的商事关系,遵循民法的基本原则,同时秉承保障商事交易自由、等价 有偿、便捷安全等原则
我国制定了民法通则,对民事商事活动应当遵循的基本规则作出规定,明确了民法的调 整对象、基本原则以及民事主体、民事行为、民事权利和民事责任制度。随着市场经济的发 展,我国陆续制定了合同法、物权法、农村土地承包法等法律,建立健全了债权制度和包括 所有权、用益物权、担保物权的物权制度;制定了侵权责任法,完善了侵权责任制度;制定 了婚姻法、收养法、继承法等法律,建立和完善了婚姻家庭制度:制定了涉外民事关系法律 适用法,健全了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制度;制定了公司法、合伙企业法、个人独资企业法 商业银行法、证券投资基金法、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等法律,建立健全了商事主体制度:制定 了证券法、海商法、票据法、保险法等法律,建立健全了商事行为制度,我国的海上贸易 票据、保险、证券等市场经济活动制度逐步建立并迅速发展。 我国高度重视保护知识产权,颁布实施了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和计算机软件保护 条例、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保护条例、著作权集体管理条例、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植物 新品种保护条例、知识产权海关保护条例、特殊标志管理条例、奥林匹克标志保护条例等以 保护知识产权为主要内容的一大批法律法规。1982年制定的商标法是我国开始系统建立现代 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重要标志,为进一步提高我国的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并适应加入世界贸 易组织的需要,我国不断健全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先后多次对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等 法律法规进行修改,在立法原则、权利内容、保护标准、法律救济手段等方面,更加突出对 促进科技进步与创新的法律保护 行政法。行政法是关于行政权的授予、行政权的行使以及对行政权的监督的法律规范 调整的是行政机关与行政管理相对人之间因行政管理活动发生的关系,遵循职权法定、程序 法定、公正公开、有效监督等原则,既保障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又注重保障公民、法人 和其他组织的权利 我国十分重视对行政机关行使权力的规范,依法加强对行政权力行使的监督,确保行政 机关依法正确行使权力。我国制定了行政处罚法,确立了处罚法定、公正公开、过罚相 处罚与教育相结合等基本原则,规范了行政处罚的设定权,规定了较为完备的行政处罚决定 和执行程序,建立了行政处罚听证制度,行政机关在作出对当事人的生产生活可能产生重大 影响的行政处罚决定前,赋予当事人要求听证的权利。制定了行政复议法,规定了行政机关 内部自我纠正错误的机制,为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提供救济。依据这部法律,平 均每年通过行政复议处理行政争议8万多件。制定了行政许可法,规定了行政许可的设定、 实施机关和实施程序,规范了行政许可制度,并为减少行政许可,明确了可以设定行政许可 的事项,同时规定,在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能够自主决定、市场竞争机制能够有效调节
10 我国制定了民法通则,对民事商事活动应当遵循的基本规则作出规定,明确了民法的调 整对象、基本原则以及民事主体、民事行为、民事权利和民事责任制度。随着市场经济的发 展,我国陆续制定了合同法、物权法、农村土地承包法等法律,建立健全了债权制度和包括 所有权、用益物权、担保物权的物权制度;制定了侵权责任法,完善了侵权责任制度;制定 了婚姻法、收养法、继承法等法律,建立和完善了婚姻家庭制度;制定了涉外民事关系法律 适用法,健全了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制度;制定了公司法、合伙企业法、个人独资企业法、 商业银行法、证券投资基金法、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等法律,建立健全了商事主体制度;制定 了证券法、海商法、票据法、保险法等法律,建立健全了商事行为制度,我国的海上贸易、 票据、保险、证券等市场经济活动制度逐步建立并迅速发展。 我国高度重视保护知识产权,颁布实施了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和计算机软件保护 条例、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保护条例、著作权集体管理条例、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植物 新品种保护条例、知识产权海关保护条例、特殊标志管理条例、奥林匹克标志保护条例等以 保护知识产权为主要内容的一大批法律法规。1982 年制定的商标法是我国开始系统建立现代 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重要标志,为进一步提高我国的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并适应加入世界贸 易组织的需要,我国不断健全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先后多次对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等 法律法规进行修改,在立法原则、权利内容、保护标准、法律救济手段等方面,更加突出对 促进科技进步与创新的法律保护。 行政法。行政法是关于行政权的授予、行政权的行使以及对行政权的监督的法律规范, 调整的是行政机关与行政管理相对人之间因行政管理活动发生的关系,遵循职权法定、程序 法定、公正公开、有效监督等原则,既保障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又注重保障公民、法人 和其他组织的权利。 我国十分重视对行政机关行使权力的规范,依法加强对行政权力行使的监督,确保行政 机关依法正确行使权力。我国制定了行政处罚法,确立了处罚法定、公正公开、过罚相当、 处罚与教育相结合等基本原则,规范了行政处罚的设定权,规定了较为完备的行政处罚决定 和执行程序,建立了行政处罚听证制度,行政机关在作出对当事人的生产生活可能产生重大 影响的行政处罚决定前,赋予当事人要求听证的权利。制定了行政复议法,规定了行政机关 内部自我纠正错误的机制,为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提供救济。依据这部法律,平 均每年通过行政复议处理行政争议8万多件。制定了行政许可法,规定了行政许可的设定、 实施机关和实施程序,规范了行政许可制度,并为减少行政许可,明确了可以设定行政许可 的事项,同时规定,在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能够自主决定、市场竞争机制能够有效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