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max 0.3745 kg Pmax 0.9512 kg 氧等离子处理(曲线C)碳纤维 复合丝试样的冲击载荷曲线主 要弹性承载能U1差不多比未处 Pmax 0.9063 kg 理者增加近3倍,表明基体变形 更大,也有更多的纤维发生形 变。相反塑性承载能U2却小到 Pmax 0.3745kg 可略视的地步,几乎没有什么 冲击时间/s 纤维拔出和与基体的脱粘,充 分表明了强结合的界面特征。 不同处理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冲击载 荷与冲击时间的对应关系 A.接枝聚丙烯酰胺碳纤维; B.接枝聚丙 烯酸碳纤维;C.氧等离子处理碳纤维; D.未处理碳纤维
Pmax 0.3745 kg 聚丙烯酸接枝碳纤维(曲线B) 复合丝试样的弹性承载能U1很 Pmax 0.9512 kg 大,其时间对应上与氧等离子 处理者相近,也没有明显表现 Prmax 0.9063 kg 出纤维滑移的征状。与氧等离 子处理者所不同的是接枝纤维 Pmax 0.3745 kg 样品的U2部分也比较大,表明 在界面上也容许有一定量的纤 冲击时间/s 维产生滑移和脱粘。与U相比 不同处理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冲击载 U2占有较大的比例,因此整个 荷与冲击时间的对应关系 冲击承载能大大增加,超过了 A.接枝聚丙烯酰胺碳纤维; B.接枝聚丙 氧等离子处理者。 烯酸碳纤维;C.氧等离子处理碳纤维; D.未处理碳纤维
Pmax 0.3745 kg 聚丙烯酰胺接枝碳纤维(复合 Pmax 0.9512 kg 丝试样的冲击承载曲线,冲击 初始基线与冲击结束基线没有 Pmax 0.9063 kg 重合。这是由于聚丙烯酰胺接 枝层过厚所致。因为在冲击过 程中不仅纤维表层界面产生应 Pmax 0.3745kg 变,而且接枝层中的分子链也 冲击时间/s 会产生蠕变或滑移,两者综合 的结果,使微量冲击曲线产生 不同处理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冲击载 了畸变。 荷与冲击时间的对应关系 A接枝聚丙烯酰胺碳纤维; B.接枝聚丙 烯酸碳纤维;C.氧等离子处理碳纤维; D.未处理碳纤维
10.4.5层间剪切强度 层间剪切强度是表征增强材料与树脂基体之间界面粘结强度 的重要手段,其方法可归纳为两个大类。一类是常规材料力 学实验方法,如短梁弯曲,层间剪切等。另一类是单丝模型 法,即用单根纤维埋在基体中制样,考察外力作用下界面的 破坏过程 口单丝模型的优点是排除了其他非主要因素的干扰,直接研究 纤维与基体的界面,但单纤维复合材料与实际复合材料毕竟 有很大的差异 ▣常规材料力学实验方法简便易行,试验材料与实际材料接近 但材料在常规试验中的破坏不完全是界面破坏过程,而是多 种破坏因素的综合结果,因此不利于研究界面的微观破坏过 程
10.4.5 层间剪切强度 层间剪切强度是表征增强材料与树脂基体之间界面粘结强度 的重要手段,其方法可归纳为两个大类。一类是常规材料力 学实验方法,如短梁弯曲,层间剪切等。另一类是单丝模型 法,即用单根纤维埋在基体中制样,考察外力作用下界面的 破坏过程 单丝模型的优点是排除了其他非主要因素的干扰,直接研究 纤维与基体的界面,但单纤维复合材料与实际复合材料毕竟 有很大的差异 常规材料力学实验方法简便易行,试验材料与实际材料接近, 但材料在常规试验中的破坏不完全是界面破坏过程,而是多 种破坏因素的综合结果,因此不利于研究界面的微观破坏过 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