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落伍,也不可赚等 中山先生所领导的辛亥革命,实是世界史上最伟 大的革命之一。但是领导这伟大的革命的国民党人及 其导师到临死时还要说「革命尚未成功」!自有其党 派成见的共产党人则根本否定「辛亥革命」之为「革 命」。他们之所以如此者,便因为他们都是一次革命 论者。把中国历史看成汽车。他们要把这汽车按他们 预定的路线,开往他们所预定的目的地。换言之,他 们都希望把一个有三千年文化根基和特殊生活方式 的老大民族,于极短期中变成他们所指定的新的文化 和新的国家形式。 但是中国近百年史告诉我们,他们的愿望都落空 了。这个古老的文化是在变,并向现代化的方向亦步 亦趋的在变。但它却没有听从任何人或神的指示去 「摇身一变」。相反的,它是在一个阶段一个阶段的 变。任何力量不能阻止它向前变动,任何力量也不能 「揠苗助长」强迫它跳跃前进。换言之,在中国近百 年的现代化运动中浮沉的任何个人或团体,不能落 伍,但是也不可躐等。民国六年,随张辫帅到北京搞 复辟运动的康有为,便「落伍」了。落伍到连他最忠 实的学生梁启超都要骂他「厚颜]。中山先生在辛亥
不能落伍,也不可躐等 中山先生所领导的辛亥革命,实是世界史上最伟 大的革命之一。但是领导这伟大的革命的国民党人及 其导师到临死时还要说「革命尚未成功」!自有其党 派成见的共产党人则根本否定「辛亥革命」之为「革 命」。他们之所以如此者,便因为他们都是一次革命 论者。把中国历史看成汽车。他们要把这汽车按他们 预定的路线,开往他们所预定的目的地。换言之,他 们都希望把一个有三千年文化根基和特殊生活方式 的老大民族,于极短期中变成他们所指定的新的文化 和新的国家形式。 但是中国近百年史告诉我们,他们的愿望都落空 了。这个古老的文化是在变,并向现代化的方向亦步 亦趋的在变。但它却没有听从任何人或神的指示去 「摇身一变」。相反的,它是在一个阶段一个阶段的 变。任何力量不能阻止它向前变动,任何力量也不能 「揠苗助长」强迫它跳跃前进。换言之,在中国近百 年的现代化运动中浮沉的任何个人或团体,不能落 伍,但是也不可躐等。民国六年,随张辫帅到北京搞 复辟运动的康有为,便「落伍」了。落伍到连他最忠 实的学生梁启超都要骂他「厚颜」。中山先生在辛亥
之前便想搞「平均地权」,那便是他老人家「躐等」 了。躐等到连「同盟会老同志」也骂他「大炮。 各阶段及其主题 落伍之可悲,固无论矣。勇往直前的跳跃前进何 以亦发生反效果呢?史实告诉我们,中国的现代化运 动,是分阶段完成的。而各阶段有各阶段的主题和若 千副题。主题便是各该阶段的「当务之急」。而副题 (可能是次一阶段的主题)在现阶段则往往是「不急 之务」。而完成这主题与副题的方法则可能是骶触的。 因此,集中全力完成主题,可能增加解决副题时 的困难。但是忘却主题而侧重副题的,则往往为该阶 段所唾弃。古人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又说: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如果忘却主题而侧重副题, 则是「本末倒置」,「不知先后」。 所以中国近代史上,在各阶段中,凡是从事解决 「当务之急」的主题的社会力量,往往是前进的、成 功的。同时凡是不知先后,侧重副题,搞不急之务的, 则未有不失败的。这种搞不急之务的社会力量,在此 阶段必然有害! 但是如果中国现代化运动进入次一阶段,则主题 与副题,俱同时变动。以前的副题可能变成主题。前
之前便想搞「平均地权」,那便是他老人家「躐等」 了。躐等到连「同盟会老同志」也骂他「大炮」。 各阶段及其主题 落伍之可悲,固无论矣。勇往直前的跳跃前进何 以亦发生反效果呢?史实告诉我们,中国的现代化运 动,是分阶段完成的。而各阶段有各阶段的主题和若 干副题。主题便是各该阶段的「当务之急」。而副题 (可能是次一阶段的主题)在现阶段则往往是「不急 之务」。而完成这主题与副题的方法则可能是骶触的。 因此,集中全力完成主题,可能增加解决副题时 的困难。但是忘却主题而侧重副题的,则往往为该阶 段所唾弃。古人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又说: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如果忘却主题而侧重副题, 则是「本末倒置」,「不知先后」。 所以中国近代史上,在各阶段中,凡是从事解决 「当务之急」的主题的社会力量,往往是前进的、成 功的。同时凡是不知先后,侧重副题,搞不急之务的, 则未有不失败的。这种搞不急之务的社会力量,在此 阶段必然有害! 但是如果中国现代化运动进入次一阶段,则主题 与副题,俱同时变动。以前的副题可能变成主题。前
一阶段的进步的社会力量,如不能随主题之变动而进 步,则这一力量必然变成阻碍中国现代化的力量。 这种反覆变动与社会力量之兴递,在中国近代史 上昭然若揭。请申其说。 洋务和变法 今日吾人追溯我国现代化运动的史实,从「同治 中兴」到现阶段的「民主自由运动」,我们如按各运 动的性质来分,大体可以分为四大阶段及若干小阶 段。④ 从同治元年(一八六一)总理衙门成立之日起至 光绪二十一年(一八九五)《马关条约》之签订,可 算我国现代化运动之第一阶段。这一阶段中的主题是 「洋务」。因为我国经过鸦片战争及英法联军失败之 教训,国人才开始认识西方文化表现在坚船利炮上的 实用科学。因此自恭亲王而下,有识之士,竞谈「洋 务」。这样才有同光之际的新式南北洋海军及各种路 矿机器船政的建设。不管当时守旧派是如何的反对, 这一时期的「洋务」建设是有相当成就的。其后张之 洞在其所著《劝学篇》中所说「中国学术精微,纲常 名教,以及经世大法,无不毕具,但取西人制造之长, 补我不逮,足矣」的一套理论,事实上便是这一时期
一阶段的进步的社会力量,如不能随主题之变动而进 步,则这一力量必然变成阻碍中国现代化的力量。 这种反覆变动与社会力量之兴递,在中国近代史 上昭然若揭。请申其说。 洋务和变法 今日吾人追溯我国现代化运动的史实,从「同治 中兴」到现阶段的「民主自由运动」,我们如按各运 动的性质来分,大体可以分为四大阶段及若干小阶 段。④ 从同治元年(一八六一)总理衙门成立之日起至 光绪二十一年(一八九五)《马关条约》之签订,可 算我国现代化运动之第一阶段。这一阶段中的主题是 「洋务」。因为我国经过鸦片战争及英法联军失败之 教训,国人才开始认识西方文化表现在坚船利炮上的 实用科学。因此自恭亲王而下,有识之士,竞谈「洋 务」。这样才有同光之际的新式南北洋海军及各种路 矿机器船政的建设。不管当时守旧派是如何的反对, 这一时期的「洋务」建设是有相当成就的。其后张之 洞在其所著《劝学篇》中所说「中国学术精微,纲常 名教,以及经世大法,无不毕具,但取西人制造之长, 补我不逮,足矣」的一套理论,事实上便是这一时期
「洋务」运动的「哲学基础」。张氏言大众之所欲言, 所以他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论调,亦是风靡 一时的新学说。也是当时守旧派所誓死反对到底的 「以夷变夏」的「谬论」。 但是中日战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之说遂逐渐 被扬弃。国人进一步而谈「变法。须知谈变法的人 并没有否认西学之可以为「用」。国人至此已服服贴 贴地接受了西方的实用科学,而进一步谈西方式的 「变法改制」了。因此,政治性的变法改制便是乙未 至辛亥这一阶段我国现代化运动的主题! 康有为主张「君主立宪;孙中山主张「建立民国小。 他二人虽有缓进激进之不同,其变法改制的基本态度 则是一致的。由于清廷的颟预昏睛,助成了激进派的 成功,而完成了中国现代化运动中的第二阶段。 康孙两氏除主张政治性的变法改制之外,都看到 了其他方面一一社会、文化、教育、经济等之彻底改 革。康氏另著有《大同书》:孙氏亦著有《三民主义》。 但是这些方面的改革在当时均是「副题」,不是当务 之急,因而引不起群众的反应。如同盟会誓辞「驱除 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中之最后四 字,便为党内人士驳难最多之处。国内同盟会支部
「洋务」运动的「哲学基础」。张氏言大众之所欲言, 所以他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论调,亦是风靡 一时的新学说。也是当时守旧派所誓死反对到底的 「以夷变夏」的「谬论」。 但是中日战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之说遂逐渐 被扬弃。国人进一步而谈「变法」。须知谈变法的人 并没有否认西学之可以为「用」。国人至此已服服贴 贴地接受了西方的实用科学,而进一步谈西方式的 「变法改制」了。因此,政治性的变法改制便是乙未 至辛亥这一阶段我国现代化运动的主题! 康有为主张「君主立宪」;孙中山主张「建立民国」。 他二人虽有缓进激进之不同,其变法改制的基本态度 则是一致的。由于清廷的颟顸昏瞶,助成了激进派的 成功,而完成了中国现代化运动中的第二阶段。 康孙两氏除主张政治性的变法改制之外,都看到 了其他方面--社会、文化、教育、经济等之彻底改 革。康氏另著有《大同书》;孙氏亦著有《三民主义》。 但是这些方面的改革在当时均是「副题」,不是当务 之急,因而引不起群众的反应。如同盟会誓辞「驱除 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中之最后四 字,便为党内人士驳难最多之处。国内同盟会支部
有的竟千脆把这四个字删除。这种删除绝不是如共产 党史家所说,为的是「保存资产阶级本身的利益」。 主要的原因是这一条不是「当务之急」。它的重要性 被那时的「主题」所掩蔽,引不起所谓「革命群众 的反应。 戴季陶说:「至于从革命的思想和知识上说,许多 前时代的党员,也实在固陋得可怕。从前总理在时, 每次定了一个前进的方针,大家总是把它拚命向后 掇!」这就是因为「前进的方针」在「前一时代」是 引不起群众反应的。 「莫难于破坏」的「五四运动」 但是时代是前进的。「前进的方针」到后一时代, 群众的反应就不同了。民国成立了八九年,国人对西 方文化挑战的了解又进了一步。他们感觉到只是政治 性的变法改制,仍不足以建立出一个新型的国家。因 而继续要求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等的总改革。 这项要求遂把中国现代化运动推入第三阶段而爆发 了「五四」前后的所谓「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们当时最精辟的一句口号 便是:「以科学的批判的态度,重新估定一切价值。」 果然在「科学的批判的态度」之前,两千年来独家经
有的竟干脆把这四个字删除。这种删除绝不是如共产 党史家所说,为的是「保存资产阶级本身的利益」。 主要的原因是这一条不是「当务之急」。它的重要性 被那时的「主题」所掩蔽,引不起所谓「革命群众」 的反应。 戴季陶说:「至于从革命的思想和知识上说,许多 前时代的党员,也实在固陋得可怕。从前总理在时, 每次定了一个前进的方针,大家总是把它拚命向后 掇!」这就是因为「前进的方针」在「前一时代」是 引不起群众反应的。 「莫难于破坏」的「五四运动」 但是时代是前进的。「前进的方针」到后一时代, 群众的反应就不同了。民国成立了八九年,国人对西 方文化挑战的了解又进了一步。他们感觉到只是政治 性的变法改制,仍不足以建立出一个新型的国家。因 而继续要求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等的总改革。 这项要求遂把中国现代化运动推入第三阶段而爆发 了「五四」前后的所谓「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们当时最精辟的一句口号 便是:「以科学的批判的态度,重新估定一切价值。」 果然在「科学的批判的态度」之前,两千年来独家经